西安及周边旅游景点文化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西安1-2
法门寺3-7
乾陵7-11
汉阳陵11-12
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
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
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时确定了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西安特产:羊肉泡馍、葫芦鸡、大红枣、牛羊肉泡馍、粉汤羊血、葫芦头、米皮、腊汁肉夹馍、面皮、凉皮、郭家烤鸭、羊杂碎、石子馍……
饮食文化
西安特色面
(1)biángbiang面
关中人最基本最普通的面食,除了蒸馍,恐怕就是“油泼辣子[比昂][比昂]面”。
关于“bi ángbiang面”的得名,有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zhang)西一长,中间加个马大(dai)王。
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多少年来就一直听老人言传下来。
因为这个字笔画繁多,所有字典都找不到,书面上极少见到,都是一边念顺口溜一边写才能写出这个字。
很有趣的吧。
北方人大都觉得这种面食很好吃。
(2)西安饺子宴
西安市著名小吃宴席,是在发掘研究唐代和我国传统饺子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
饺子宴选料考究、工艺独特,制出的饺子造型生动,一饺一格,一饺一形,观之赏心悦目,食之回味无穷。
西安饺子宴的得名,主要因这种宴宾筵席由千姿百态的饺子组成。
(3)秦镇凉皮
秦镇凉皮已有2000余年历史,秦镇本地传说在秦始皇时期已经开始有凉皮,为皇朝供物。
乃为全国各种凉皮之祖。
以大米粉为原料制成,因主产于户县的秦镇,也叫秦镇米皮,制作时把大米粉调成糊状,平铺在多层竹笼内,旺为蒸熟,做出的凉皮筋、薄、细、软,具有独特风味。
吃时用近一米长,20多厘米宽的大铡刀铡成细丝,加入辅青菜、小豆芽等,调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调好的凉皮全呈红色,辣里透香,在西安深受欢
迎。
(4)牛羊肉泡馍、羊肉泡馍、凉皮、肉夹馍
牛羊肉泡馍是西安市著名小吃。
用优质牛羊肉加佐料入锅煮烂,汤汁备用。
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馍,掰成碎块,加辅料煮制而成。
其特点是:肉烂汤浓、香醇味美、粘绵韧滑。
食后再饮一小碗高汤,更觉余香满口,回味悠长,吃的时候配一叠特制的糖蒜,口感更好。
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传说,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西周时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
据《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竟封为太官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
还有一段风趣的传说,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
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
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牛羊肉泡馍,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并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
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
(5)老童家腊羊肉
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
相传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难来西安,品尝了老童家腊羊肉后大加赞赏。
并由兵部尚书赵福桥之师邢庭维手书“辇止坡”三字,制成匾额悬挂门口,从此老童家腊羊肉名闻遐迩,近百年来长盛不衰。
腊羊肉选料精细,工艺讲究,辅料齐全,火功得当。
卤煮出的肉,色泽红润,质地酥烂,香醇可口,是佐餐下酒菜,
(6)锅盔
锅盔(英文:guokui),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陕西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
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
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
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
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
省外人编成的顺口溜“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
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相传为武则天派兵在乾州(乾县)打仗,战士在作战过程当中有人无意间将面置于头盔里用火烘烤,然后发现其味香脆可口,随即流传而开)。
锅盔形似锅盖,边薄中厚,表面有轮辐状花纹,硬实筋韧,酥香可口,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7)肉夹馍
陕西(乃至西北大部分地区)著名小吃,起源于战国,当时称“寒肉”。
在西安,老樊家几乎成了腊汁肉的代名词。
樊记腊汁肉由樊凤祥父子俩创于1925年,已有70多年历史。
于1989年参加商业部“金鼎奖”评选活动,被评为部优产品。
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酱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
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
瘦肉无法满嘴油。
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吃时切腊汁肉少量,夹人刚出炉的白吉馍中,此时馍香肉酥,回味无穷。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白吉馍一起食用还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8)葫芦头
葫芦头是西安特有的风味小吃,它和羊肉泡馍有相似的地方,即同为掰馍,但主要原料不是羊肉,而是猪肠。
其主料由猪大肠头、猪肚头、肥肠去腥臊后加佐料煮成汤,再用汤煮馍而成。
其汤酽味浓、鲜香适口,是一种高饱和脂肪酸、高胆固醇食品。
具有浓郁味醇,鲜香滑嫩,肥而不腻,老幼皆宜的特点。
葫芦头相传源于唐代,起初名为“杂糕”。
名医孙思邈到长安一家专卖猪肠的小店吃饭觉得腥味大,油腻多,得知制法不得当,便传授窍道,并留药葫芦让店主调味,店主为感激孙思邈,特将药葫芦高悬门口,“杂糕”也改称“葫芦头”了。
(9)肉丸胡辣汤
肉丸胡辣汤,是西安回族人的清真食品。
西安回族人想在汉民聚集的地方想要从事饮食业又要出众,就只能在调料上下功夫,故此屏弃了酸味,改用西北人更适应的咸味来映衬羊肉汤、牛肉汤的香味。
煮牛羊肉那可是回民的传统项目,调料的丰富和火候的掌握自不待言。
把重口味的胡椒分量减轻,以便更加能突出肉和菜的口味。
用回民更常用更大气的牛肉丸子(牛肉绞碎和面合,下水煮),更有口感和实在。
辅料增多,加白菜、土豆块、菜花、胡萝卜块、木耳、黄花、腐竹、冬瓜等,下辅料的时间次序也不同,务必使每种菜软硬得当,看起来也有卖相、颇有点晶莹剔透的感觉,现在的西安人把肉丸胡辣汤也作为一种早餐。
每天,早晨人们起床后洗漱完毕,走上街头要一碗肉丸胡辣汤一咥(die)(陕西方言是吃的意思)各奔东西,展开一天新的工作。
(10)蜜枣甑糕
做甑糕在四关:一泡米,米是糯米,水是清水,浸一晌,米心泡开,淘洗数遍,去浮沫,沥水分。
二装甑,先枣子,后米,一层铺一层,一层比一层多,最后以枣收顶。
三火功,大火煮半晌,慢火煮晌。
四加水,一为甑内的枣米加温水,使枣米交融,二为从放气口给大口锅加凉水,使锅内产生热气冲入甑内。
”
(11)石子馍
主要原料是:面粉、猪油、小油(植物油)、食盐、大料、花椒、葱等。
石子烧饼外观焦黄鲜亮,中凹边突,活像一个椭圆形的小金盆,咬开后层次分明,外酥内软,咸香可口,经久耐贮。
这种馍是用上等白面粉,放入油和盐(糖),有的还加入鲜花椒叶,制成馍坯,烙制而成。
具有油酥咸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携带方便,经久耐贮的特点。
是关中农村常用的赠送亲友、招待佳宾,或作为产妇、病人的营养食品。
其他信息/scene/view/9bb8ee381df41344144463f5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
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
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地宫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宝塔。
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
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法会。
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住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收藏文物
5.1 舍利
在地宫打开有,1987年5月5日至12日期间共发现4枚舍利。
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佛指舍利
舍利。
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
“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
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
5.2金银器
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
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与今天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唐代。
5.3琉璃器
琉璃即是今天的玻璃,中国的琉璃加工技术长期受西亚地区的影响,风格多是伊斯兰式的。
由于难得,琉璃器同金玉之类一样珍贵。
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器皿。
共有20余件。
5.4瓷器
在法门寺地宫开启前,对秘色瓷一直有各种说法,有认为秘色指的是一种釉色的隐秘,也有人认为是对一种颜色的叫法。
地宫物账碑中记载,以及十三件秘色瓷器珍品的出土揭开了这个谜团。
5.5丝织品
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织物已发展到一个高峰,地宫中的丝织品就成了很好的佐证。
这些物品多是历代皇后所供奉的,其中还有武则天的“武后绣裙”一件。
5.6佛经
法门寺现在所指法门寺中最早的佛经是武则天时的“千佛碑”所刻《大般涅槃经》,但现已无存。
唐武宗时的灭佛运动焚毁了许多法门寺的藏经,但收集、修补佛经的工作一直在进行。
真身宝塔半壁坍塌后,藏经得到了清理,所藏经卷有《毗卢藏》的全部资料、《普宁
藏》的全部题记和《秘密经》的目录。
5.7佛像
明代的13层宝塔上共有88个佛龛,每龛一佛,到1939年整修时只剩下68尊。
后经清理共有98尊佛像,许多都装有佛经,为明代和民国的装藏。
十最
一、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一个金骨和三个影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
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二、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三、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
四、地宫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
玳瑁币。
五、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
宫廷茶具。
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说。
六、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1.96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七、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
瓷器。
八、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艺,堪称
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
九、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
舍利宝函。
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
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
现在我们看到的一部分是明清建筑,大多数是仿唐建筑,建设考究堪称精品。
世界最高佛塔
148米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于2009年5月9日落成。
当日上午9时许,世界唯一的佛指舍利在法乐融融法门寺之中顺利安放其内,以供世人瞻礼。
歌星王菲也参加了安奉大典并在晚上的佛光音乐会上献歌,两万多高僧参加安奉大典。
当日,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在法门寺举行,海内外有两万多名高僧大德、社会贤达、企业家、八方信众等人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高148米,造型如同合十的双手,中间镂空部分是一座传统形式的唐塔。
塔前铺设了一条长达1230米、宽108米的佛光大道,一些源于佛教经典题材的景观小品及金色菩萨像点缀在大道两侧。
大道两头分别是可容十万人的朝圣广场与山门广场。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的弟子从其遗体灰烬中拣出1块头顶骨、2块肩胛骨、4颗牙齿、1节中指指骨和众多珠状舍利子。
唐代时,这枚指骨舍利曾被6次迎请至皇宫供奉(著名的八帝六迎,每三十年一次,据说在当时三十年是一个时代,三十年一现有送走一个不好的时代
迎接一个崭新时代的意思)。
公元874年最后一次迎请供奉后,这枚舍利被密封珍藏于扶风法门寺塔下地宫,直到1987年重新面世。
法门寺文化景区佛光大道
佛光大道全长1230米,宽108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一条成佛之道,同时又是景区的景观主轴。
佛光大道分别设有经幢、菩萨,等景观,它是按佛教“五时判教”而设,我们将山门比喻为“此岸”(现世),佛光大道接引众生通过“五时判教”到达“彼岸”——合十舍利塔(佛国),这样一轮回即为一大度。
同时佛教中讲究因缘所生法,大道内两侧的10尊菩萨是为佛之因,佛是为菩萨之果。
在佛光大道上穿行,感受由菩萨之因到佛之果的成佛过程,二侧菩萨表一佛,佛在中间,佛即是我们自己,佛在我们心中。
位于佛光大道东侧的林荫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共由八组景观雕塑组成的佛陀圣迹,其主旨表现人间佛陀,人间佛教。
此佛陀像非圣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龄做出不同的模样,体现佛陀由凡入圣的伟大精神;而西侧的林荫道中为您呈现的八组景观雕塑则为法界源流,其主旨接释迦涅磐后佛教的发扬光大,如汉传佛教净土宗、禅宗、中国八宗、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
法门寺文化景区导游词
法门寺文化景区依托法门古寺而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景区一期工程斥巨资打造(25亿元),占地约1300亩,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的,(他曾主持设计台湾中台禅寺及目前全世界最高摩天大楼——台北101等著名建筑)。
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等几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景区建设自2007年3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由曲江新区管委会组建了法门寺开发建设团队,与宝鸡市人民政府一起负责项目开发建设。
项目总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分为东区佛文化展示区与西区综合服务区,整体区域规划依托佛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为发展基础,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出的十大文化旅游工程之一,也是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重要辐射、延伸区域,在构建和谐社会政策的历史背景下,陕西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重大举措并致力将其打造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佛都,成为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
山门广场区域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佛光门、般若门、菩提门及圆融门4部分组成。
此区域涵盖酒店、素食餐饮、大唐禅茶、讲经堂、旅游精品购物、游客中心、大型超市、电瓶车租赁等配套实施一应俱全。
山门广场建筑设计风格大气恢宏,北接佛光大道,寓意着我们众生由此岸世界渡到佛的彼岸世界的过程。
穿过圆融门我们就步入了佛光大道,佛光大道全长1230米,宽108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一条成佛之道,同时又是景区的景观主轴。
佛光大道分别设有经幢、菩萨,等景观,它是按佛教五时判教而设,我们将山门比喻为此岸(现世),佛光大道接引众生通过五时判教;到达彼岸合十舍利塔(佛国),这样一轮回即为一大度。
同时佛教中讲究因缘所生法,大道内两侧的10尊菩萨是为佛之因,佛是为菩萨之果。
在佛光大道上穿行,感受由菩萨之
因到佛之果的成佛过程,二侧菩萨表一佛,佛在中间,佛即是我们自己,佛在我们心中。
位于佛光大道东侧的林荫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共由八组景观雕塑组成的佛陀圣迹,其主旨表现人间佛陀,人间佛教。
此佛陀像非圣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龄做出不同的模样,体现佛陀由凡入圣的伟大精神;而西侧的林荫道中为您呈现的八组景观雕塑则为法界源流,其主旨接释迦涅磐后佛教的发扬光大,如汉传佛教净土宗、禅宗、中国八宗、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
位于佛光大道偏北段的东侧就是法门寺寺院,整个寺院面积约3万平方米。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宝塔。
2499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组成的六渡桥连接了佛光大道和舍利塔广场,是拜见佛祖真身的必经之路。
广场雾泉喷涌,云烟缭绕,似身临佛国圣境。
舍利塔塔高148米,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寓意佛之彼岸。
整体造型体现了佛教的仪式特点、基本理念和人类追求世界和平的基本意愿,用以表现佛教的宇宙观、教义、教理等,突出法门寺佛祖真身指骨的神圣形象。
合十舍利塔分地面及地宫部分,地面部分内设佛教三身佛(即:法、报、化三身)各方菩萨、四大天王等佛教文化景观造型。
而佛祖真身舍利就存放于舍利塔地宫中厅,舍利是梵文音译,意为骨身,或灵骨,或谓坚固子。
法门寺佛指舍利,是迄今世界唯一仅存的佛指舍利。
佛经叫作法身舍利,表示佛的教法不灭。
当佛教徒再也无法向佛祖本人顶礼膜拜的时候,便把其虔诚之心转向了佛祖遗存的舍利。
这样,舍利便被赋予了神圣无比的涵义,扮演了至高无上的角色。
每逢重大佛教节日佛指舍利将会升至主塔一层以供信众瞻仰圣物。
舍利塔地宫南厅为珍宝展示区,用以展示1987年4月3日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朝数位皇帝供奉的皇室绝世珍宝,其中国宝级、国家一级、二级文物两千余件。
乾陵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
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位置概况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气势雄伟壮观。
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
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
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
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
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
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
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
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
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
帝后合葬
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陕西渭北山地,蕴藏着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灵秀。
在这群优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锥状山峰中,分布着数十座中国汉唐帝王的山陵,给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
其中,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因埋葬着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女人而蜚声中外,唐代其他皇帝的陵寝和乾陵一起围绕京师长安成扇形。
从古都西安驱车,沿312国道西行约70公里进入乾县境内时,极目西北方向,就会看见苍茫烟云衬托着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势,耸立于茫茫苍穹之下,远望就象一新浴之后的少妇披着长发,头北足南,仰面躺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就是梁山,是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
乾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陵号乾陵。
实际上是一帝、一后的合葬墓。
自郭沫若以来,现代人认为这是二帝合葬墓,但这并不符合古代(包括唐朝人)的观点。
因为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被迫将大唐江山归还给李氏皇族。
为了死后能有栖身之所,武则天自己宣布废去自己的帝号,请求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将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于唐高宗的乾陵。
唐中宗答应了母亲的这个请求。
所以在礼制上乾陵仍然属于一帝、一后的合葬墓。
自古以来,乾陵在史书中一直象其他的帝后合葬墓一样,被视做唐高宗的陵墓,武则天是附葬于其中的皇后。
解放后,由于郭沫若对武则天非常推崇(郭沫若崇拜独裁者),于是带头把唐高宗乾陵称为二帝合葬墓。
加之现代为了促进旅游,一些不顾历史事实的宣传,把乾陵称之武则天陵,更有甚者,据此来讨论武则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陵墓称为“乾陵”,完全不知道乾陵本身是唐高宗和皇后的合葬墓。
乾陵的意外现身
历代盗掘
关于乾陵地宫是否被盗和它体内的珍藏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据文献记载,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
……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
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
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
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
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
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古往今来,多少歹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