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尹春花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2期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有了这种习惯,才能掌握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因此,在自主参与、自主质疑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一定程度的指导下,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和探索,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尽快形成。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习惯,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因为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转变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新课改精神指引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摒弃施教者的主观意想和所谓的“师道尊严”,摒弃知识权威的高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变教导为诱导,想尽办法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诱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不同观点,认真倾听并适时地予以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自己去验证、去探索、去获得真理,建立新型的合作型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性文件,是教育部门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规范。2015年发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对小学语文教

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和要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它要求培养

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这一总体目标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也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其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它明

确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要求,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作文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规定,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选择,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另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还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指导。它要求教

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还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要求。

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精神。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全面规范和要求的

文件,它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依据,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深入学习和贯彻执行小学

(五六年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五六年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五六年级)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参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参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参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有如下参考:

1. 培养阅读兴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学校可以组织阅读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如图书馆、阅读角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2. 提升阅读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多次阅读认读,提高识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校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3. 培养阅读策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培养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如预测、推测、归纳总结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学校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文学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要求学生接触、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学校可以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教学,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5. 培养综合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校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如阅读理解、阅读策略运用等,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些参考内容,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五六年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五六年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五六年级)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学习2020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2020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2020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15-3-511:39:00|by:王秋艳]

2001年,我国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走上一条课程改革的道路.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反思,于2011年修改并制订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了能跟上课改的步伐,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和方向,我利用寒假时间对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了一番学习,收获颇多,现将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梳理如下:

一、万变不离其宗

从新旧课标对比表来看,改动的内容不算太多.而且在这些改动的内容里,除了全新的前言部分外,一部分是表述的先后顺序有变换,一部分是删去或添加一些词语或一些内容,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述更加准确,或降低难度,使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加适合儿童心身发展的特点,更具有科学性.新课标还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增强语文教学的操作性.新旧课标对比,总的理念不变,框架不变,内容中真正发生质变的也不算多.

二、强调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新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也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的这些表述,强调了课程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2、《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对课程改革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因此,让作业特别是识字作业,怎样使其成为学生展示个性;成为孩子们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成为快乐成长的平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目标

1、减轻低年级孩子语文过重课业负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变革低年级作业为契机,促进教师行为和观念的改变。

3、突破传统识字作业的练习形式,改变语文识字作业只有简单重复、机械抄写的唯一形式。让识字业由单调、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让丰富多彩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作业体系,同时让孩子快乐、主动积极的进行语文学习。

4、同时提高家长的认识,为学生的课外生活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5、转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专业引领与实践相结合,减轻教师与学生负担,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教科研水平。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

近几年来,致力于作业研究的课题很多,如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布置、作业评价等方面很多学校都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出发点都是致力于“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涉及的主要概念界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由于“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展开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价值取向也就必然地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来确定自身的研究理念和建构自身的研究目的体系、内容系统及方法论的。

本课题的研究理念可概括为: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实验研究激发和升华学生的精神生命。

2015年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5年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阶段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语文姓“语”

语文姓“语”

语文姓“语”

作者:周长征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5年第10期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即语文教学要与课内外结合,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既要传授文化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突显语文教学的特点。本文针对怎样才能使语文教育体现姓“语”的特点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育观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注重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体现语文姓“语”的特点,即交际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无处不语文”“无事不语文”,即课内课外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与人的成长、成人、发展相联系。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育体现姓“语”的特点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语文教育观。

一、扎实“双基”要姓“语”

对于基础知识字、词、句、篇和逻辑、修辞等的学习,学生要真正学懂,学通,学扎实;对于听、说、读、写和观察、积累、分析、推理、综合、判断以及联系、联想、想象、发现、重组、新组等基本能力,学生一定要得到扎实的训练。很显然,扎实“双基”的全过程,必须姓“语”。

二、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要姓“语”

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要姓“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文活动和语言实践的目的明确(目的应该不是单一的);第二,内容、形式、时间、地点、人员应是灵活的;第三,活动和实践的过程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应是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创造性的。

只有在具体的语文语言活动和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形成新的语感,进入语言的新境界,到达语文的新水平;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在抽象的意境中萌生出某种灵感。这种灵感就是一种创造,有时能达到“语不惊人始不休”“言无妙处重斟酌”的效果,笔者甚至敢断言:“在这种情形中,可能形成佳句名言和好诗美文。”显然,这是刻意的、精心的、创新的姓“语”。

内外结合,双管齐下

内外结合,双管齐下

内外结合,双管齐下

作者:方惠娟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5年第03期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主张通过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的积累,使学生学到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课外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亲密接触?近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番探索,总结出“课内课外相结合,双管齐下求发展”的方法。

一、重视课外的积累,把它当作学习的一个前导和积淀

课外积累有很多种方式,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掌握最先进、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班级“信息库”,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各种知识的广阔平台,它强大的信息量早已为大众所共享。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能,更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为教学增彩添光。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许多学生都已具备了收集资料的能力,为我班建立班级信息库奠定了基础。因此,笔者在班级墙报上开辟了班级“信息库”,它主要展示在每次新课前,学生在预习时收集到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既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那些未及时或懒于动手的学生能充分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并产生“别人能收集到这么好的资料,我也能!”的内驱力。

儿童视角,低年级语用教学的应然选择

儿童视角,低年级语用教学的应然选择

儿童视角,低年级语用教学的应然选择

作者:刘雯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5年第8期

江苏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225300)刘雯

[摘要]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强化学生的语用训练,洞

察文本表达的密码,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基。教师可以通过辨析比较,以“童眼”感受表达效益;思索默读,以“童眼”赏析文字画面;拓展联想,以“童眼”补充文本;积累运用,以

“童眼”模仿创生,从而提升低年级学生的言语智慧。

[关键词]语用教学儿童视角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2-025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

阅读教学中强化语用能力的训练在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但遗憾的是,在低年级阅

读教学中语用教学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不免造成语用训练的断裂。因此,在低年级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强化学生的语用训练,洞察文本表达的密码,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基。

一、辨析比较,以“童眼”感受表达效益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不仅意趣盎然,而且文辞生动优美,是学生品味

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的优秀范本。如果只是一味地感知语言,学生无法真正体悟到文本

语言表达的精妙。教师可以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删减、置换、调序,为学生的言语对比提供平台,感受原文表达的魅力,促进学生言语品析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文时,教师紧扣“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中的“灌”字引导学生进行体悟: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倒”“洒”替代,从而感受到“灌”字写出了人们在泼水节中自由兴奋的内心状态;接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微课:小学语文一年级集中识字方法研究

微课:小学语文一年级集中识字方法研究

《小学语文一年级集中识字方法研究》研究方案

一、提出研究方案

二、选题:小学语文一年级集中识字方法研究

三、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识字,只有识字的基础打好了,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这明确地告诉我们,早在2000年前,人们就把识字教学放在了首要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已经例行多年,2015版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但是从识字教学现状看,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很多学生能够用创编儿歌和字谜的方法识记汉字,表面看来识字效率在逐步提高,实际上缺少科学的依据,这种识字方法只是对汉字的字形有了初步认识,缺乏对汉字音和义的识记。

因此,要实现识字教学的科学化,一方面要对识字教学有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以科学的汉字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巩固学生学过的汉字,并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形规律,提高识字能力。因此识字教学必须从汉字的文化内涵入手,以字义为核心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还原应该属于识字教学的“文化”。集中识字根据汉字的特点,以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造字规律对汉字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学习,特别是充分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采取基本字加偏旁部首的办法,以突出汉字的字形规律。集中识字法

直接继承了我国“三、百、千”的蒙字识字教育经验,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大量识字、大量阅读,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集中识字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有兴趣识字,并且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可以使学生较轻松地完成课标提出的识字要求,为阅读和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归类、对比、分析、综合运用的识字方法。如果把集中识字的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归类和掌握,再加入自己的设想与尝试,再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龄特征,增加一些趣味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并应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不但能够解决每课的教学识字目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说明书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说明书

正安县第三完全小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程说明书课程名称: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课程类型:基础性课程

教材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教材

课时数:108课时

授课教师:正安县第三完全小学——吴纪虎

授课班级:五(2)班

使用时间: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课程目标

(一)识字写字

1、本册教材要求学生掌握200个会认、会读汉字(生字表一),150个会认、会读、会写汉字(生字表二)。主要通过“基础巩固练习营”中的“朋友相约”来训练。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主要通过“基础巩固练习营”中的“魅力书写”来完成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主要通过“我的阅读旅程”中的“新课标链接”及语文朗诵来培养语感。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得大意。主要通过课内阅读及午间阅读来训练。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主要运用课文同步仿写进行强化。

4、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主要是利用综合性学习、同伴互助及

网络完成。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主要利用“阅读旅程”来实现。

(三)口语交际

利用单元口语交际及午间阅读经验分享进行,培养学生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习作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主要通过八次作文及“课堂学习随笔感悟”与“我阅读文学(百科)书籍的成长记录”来促进。

(五六年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五六年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五六年级)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