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信息技术发展历程.doc

合集下载

1.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1.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3. 加强课堂管理:根据反思结果,调整课堂管理策略,如加强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参与度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4. 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根据反思结果,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参加培训、研讨会等活动,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在教学反思与改进的基础上,我将制定改进措施并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我也将注重与家长、同事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 清晰、准确地讲解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 新兴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
-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挑战与未来展望
② 词、句:
- “信息技术,改变生活”
- “摩尔定律,引领硬件革新”
- “新兴技术,开启未来之门”
- “我国信息技术,砥砺前行”
③ 艺术性与趣味性:
- 使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知识,增强视觉冲击力。
- 设计信息科技发展时间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信息技术演变过程。
1.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1.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
本节教学内容依据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从古代通信方式演变至现代互联网的诞生,梳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ppt课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ppt课件

ppt课件.
43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技microelectronictechnologyintegratedcircuit13电子线路使用的基础元件的演变真空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electronicbaseware14真空电子管vacuumtube在这个阶段产生了广播电视无线电通信仪器仪表自动化技术和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晶体管transistor1948年发明再加上印制电路组装技术的使用使电子电路在小型化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产生了第二代计算机electronicbaseware15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简称ic20世纪50年代出现以半导体单晶片作为材料经平面工艺加工制造将大量晶体管电阻等元器件及互连线构成的电子线路集成在基片上构成一个微型化的电路或系统
性能: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
ppt课件.
5
2、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技术。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 和信息技术。
(1)古代通信技术:飞鸽传书、狼烟、 烽火、“鸣金收兵”---鼓声; (2)近代通信技术:广播、电报、电话、电视; (3)现代通信技术:包含数字技术、微波技术、卫星通信、 光纤通信等。
1992 16MHz 40MB 1998 200MHz 4.3GB 2007 2000MHz 160GB
1M 12寸单显
32M 14寸彩显
1024M 19英寸液 晶显示器
8000元 左右
6000元 左右
5000元 左右
配置越来越好,但价格越来越低
ppt课件.
32
四、 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9年整理--发展历程——信息领域

2019年整理--发展历程——信息领域

发展历程——信息领域1997年 6月23日,四川梁山彝族同胞们象过火把节一样,欢天喜地地庆贺当地2000门程控电话正式开通。

从这一天起,全国各大县、市的老百姓们都用上了程控电话。

我国的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一亿门,中国的电信网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通信网。

要发展电话通信,离不开电话交换机。

它作为整个电话网的心脏,对各个用户的互连、转接起着关键作用。

20年前我们的电话交换还是人工和机械的结合。

交换效率低,通话容量小。

对于那时的老百姓;打电话难,装电话更难。

而此时,国外则在尝试着利用计算机控制电话交换,程控交换技术应运而生。

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已容不得我们按部就班地发展。

中国的决策者们果断决定;跳过交换技术发展的中间过程,直接向程控交换迈进。

让中国的通信技术来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对于习惯了传统设计思路的科研人员来说,要实现技术上的跨越,更需要的是一种大胆的创新精神。

搞了大半辈子计算机设计的邬将新,突发奇想;早先的程控机是由计算机部分控制电话交换。

如果反过来想,完全可以把交换机看作一台能自动完成交换任务的计算机。

沿着这样的思路,邬将新和他的同事们拿出了国内第一台万门程控交换机,04机。

04机创新的设计思想和独特的系统结构,让国内外的厂商觉得不可思议。

但它实用的功能却让人信服。

和国外的交换机相比,04机不但性能稳定,还有易操作的特点。

中国的产品在市场上也有了一席之地。

巨龙这种创新精神鼓舞了国内厂商,使他们相信靠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程控交换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就在巨龙成功不久,大唐、中兴集团也推出了自己的产品。

不到两个月,华为吸取各家技术生产出了08机。

技术上的进步反过来又大大增强了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到1997年底国产交换机已经占到市场份额的90%。

正是这种大胆的创新让中国的企业充满生机,为我们带来了技术和市场的共同突破。

国人骄傲而自豪地宣称;这是一次“巨大中华”带来的“群体突破”。

这种“群体突破”迅速扩展到整个电信领域。

最新整理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史.docx

最新整理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史.docx

最新整理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史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史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

(时间:后巴别塔时代)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时间: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

(时间:第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第四次是xxxx、广播、电视的使用,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

(时间:19世纪)第五是计算机与互连网的使用,即网际网络的出现。

(时间:现代,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信息的作用1)信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已进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则是信息,主要表现为知识或智力,从而使信息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即劳动对象的发掘与加工、劳动资料的改进与变革、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对信息的应用:可见,信息是知识型生产力。

2)2)信息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管理。

从静态构成看,管理离不开人、财、物、事等因素。

能否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是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条件和标准。

而有效的管理在一定的意义上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必须了解人、财、物、事的过去,分析其现状并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而这正是管理信息的基本内容。

3)信息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在现代社会,决策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准确地掌握信息,正确地使用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各级部门领导决策的科学化、xxxx化水平。

管理信息是指那些以文字、数据、图表、音像等形式描述的,能够反映组织各种业务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和时间上的变化程度,并能给组织的管理决策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情报资料。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课件-高中信息技术同步精品课堂(粤教版2019)必修二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课件-高中信息技术同步精品课堂(粤教版2019)必修二
粤教版(2019) 信息技术(高中)
中物理
(必修二)
第一章 走进信息社会
第5课时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
1 课堂导入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仍然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信息科学、 技术和应用不断酝酿着新的、更大的突破。信息技术将会在多个领域不断 创新与发展,持续地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科学技术领域,同时也影响着人类 社会的发展。
二 从计算机用户界面发展的角度
二、从计算机用户界面发展的角度
二 从计算机用户界面发展的角度
1、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变化周期:
1、使用鼠标、键盘 2、多点触屏 3、语音控制和手势控制 4、自然用户界面,将机器与计算机更紧密的和生活、工作、学习场景融合 5、未来的人机触觉控制
二 从计算机用户界面发展的角度
三 从典型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应用驱动与技术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角度
项目实施
请根据项目选题,结合第3、4课时的所学,运用多种社会调查方法和工具,展开以下的调查: 1、信息技术正在不同的领域不断发展与创新,了解它与所调查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什么关系? 2、可以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获取哪些与调查主题相关的数据?
互联网的移动化给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也促进建设了一种“人人皆学, 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会。
一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
2、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
云计算将服务器集中在云计算中心,统一调配计算和存储自愿,通过虚拟化技术将一台 服务器变成多台服务器,能够高效率的满足众多的用户个性化的并发请求。
三 从典型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应用驱动与技术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角度
5、3D技术: 3D技术发展迅速,包括3D设计、3D打印D产业技术,其中,3D打印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3D打印将彻底改变传统制造方式,为制造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过去

信息技术的过去

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1900年波罗的海的一群遇难渔民,通过无线电呼叫而得救,移动通信第一次在海上证明了它对人类的价值;1903年底莱特驾驶自己的飞行器飞上了蓝天,开创了航空交通新领域;1946年世界上第一架计算机诞生,开创了信息经济时代和扩展人类脑力的里程碑;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ARPANET开通,为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激动人心的伟大发明虽已成为历史陈迹,值此世纪之始,我们还是有必要回顾昨天,总结历史,以便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回顾历史,从35 000年~50 000年前语言的使用开启了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革命,到第二的文字创造,再到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印刷的发明,古人凭借他们的智慧与劳动,叩开了一道又一道信息技术的大门,继而有了第四次信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直到20世纪60年代,第五次信息革命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以数字化、计算机、通信技术为背景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启了人类全新的信息时代。

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信息社会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和通信设施是载体,软件技术是核心。

微电子技术是在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

与传统电子技术相比,微电子技术不仅可以使电子设备和系统微型化,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电子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工艺、封装等方面得巨大变革。

集成电路设计的出发点不再是单个元器件,而是整个系统或设备,像晶体管、电阻、连线等传统的元器件都是在硅基片内以整形式互相连接的。

微电子技术的形成之初是电子管的发明,1904年,弗莱明研制出了真空二极管,首先用于无线电通信接收机,作为理想的检波元件,使接收灵敏度大幅提高。

但是早期的二极管性能很不稳定,直到高真空电子管发明后,二极管才获得普遍应用。

两年后,弗雷斯特制成了真空三极管,除了用于放大之外,还可以充当开关器件,速度比继电器快成千上万倍。

信息技术行业分析报告

信息技术行业分析报告

信息技术行业分析报告信息技术行业分析报告1. 概述信息技术行业是指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主要支持,涵盖软件开发、硬件制造、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产业。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信息技术行业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2. 行业发展情况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2019年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4.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5%。

信息技术行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推动了信息技术行业的快速增长。

3. 行业竞争格局信息技术行业竞争激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创新:信息技术行业要求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2) 人才争夺:行业内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公司竞争的焦点。

企业需要招聘、留住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 品牌知名度:在众多的信息技术公司中脱颖而出需要建立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同度。

4. 主要子行业分析(1) 软件开发行业:软件开发是信息技术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子行业,包括企业软件、个人消费软件和云服务软件等。

企业软件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应用于企业的信息管理、运营管理和决策支持等领域。

(2) 硬件制造行业:硬件制造行业主要包括个人电脑、服务器、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等产品的制造。

随着手机和个人电脑的需求不断增长,硬件制造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3) 互联网服务行业:互联网服务行业包括互联网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

互联网服务行业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增长势头强劲。

5. 发展趋势和前景(1)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信息技术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等领域。

人工智能有望在医疗、金融、物流和制造等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和创新。

(2) 大数据: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从庞大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 地域的限制。
爱尚学习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 浙教版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三次——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使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变得更加轻便和高效
爱尚学习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 浙教版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
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进一步突破了时
间与空间的限制 。
百 度 小 度
爱尚学习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
浙教版
四、未来的信息技术
中国自主研发:翼龙无人机
爱尚学习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
浙教版
四、未来的信息技术
爱尚学习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
浙教版
四、未来的信息技术
3、虚拟现实的实用化
虚拟现实(VR)是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生成的 一种具有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效果的 现实模拟环境。
爱尚学习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 浙教版
1、量子计算机
四、未来的信息技术
2、机器人
机器人是综合应用计算机、通信、感测、控制 等技术的成果。工业、生活、娱乐领域中具有较 高智能的机器人越来越多的推向市场。
爱尚学习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
浙教版
四、未来的信息技术
爱尚学习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
浙教版
四、未来的信息技术
巧 答 总 理 提 问 走 红 网 络
爱尚学习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 浙教版
三、现代信息技术
1、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 核心的电子电路微小型化技术的总称, 它涉及材料、工艺、设计、测试、封 装及应用等方面的技术。
不足邮票大小 的芯片中集成了10 亿多个晶体管 生产工艺达到几 十个nm
爱尚学习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 浙教版

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关键发展趋势和成就:
1. 产业规模扩大:中国信息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术市场之一。

根据数据,2019年中国的数字经
济规模达到35.8万亿元人民币。

2. 科技创新驱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支持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和创新。

中国的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创新成果。

3. 互联网普及与数字化转型: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持续增加,互联网用户达到了亿万规模。

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效率和创新。

4.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庞大。

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模式的兴起为中国信息产业带来了巨大机遇。

5. 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的信息技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崛起,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已成为国际竞争中的重要角色。

尽管中国信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信息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

政府和企业在发展信息产业的
同时,也在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以确保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

1.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 课件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1.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  课件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三)从典型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 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角度
3D技术
5
3D技术发展迅速,包括3D设计、3D打印、3D相机、3D游戏等一系
列3D产业技术。其中,3D打印被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3D
打印将彻底改变传统制造方式。
(三)从典型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 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角度
(三)从典型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 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角度
通信技术
1
通讯传输向高速、大容量、长距离不断发展, 无线通信网络和基于无线数据服务的移动互联网 进一步升入,电子商务、社区交流、信息传播、 知识共享在各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三)从典型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 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角度
传感技术
3
将传感技术作为信息系统仿真人类感觉器官功能的 媒介,快速准确地进行信息识别、获取、检测,实现现 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联通。 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三)从典型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 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角度
微电子和纳米技术 4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器件的尺寸不断缩小,集成度也不断提 高,功耗降低,性能得到提高。
6
信息安全
信息社会中,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信 息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 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练习题
1.在( )应用中,主要采用了信息技术的传感技术。
A.科学计算
B.光纤通信
C.文字识别
D.机器人进行灭火
2.飞行员在实际驾驶之前,都要经过一个模拟训练,利用计算机设计
2.以互联网为核心
互联网是由许多计算机组成,实现网络中计 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将 各种资源重新整合处理变得更加简单、易操作。

信息技术发展史

信息技术发展史

信息技术发展史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

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

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

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

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

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

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回顾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回顾1.信息技术发展的起源1.1.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2.计算机网络的出现1.3.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2.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2.1.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2.2.宽带网络的普及2.3.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3.软件技术的发展3.1.操作系统的演进3.2.开源软件的兴起3.3.技术的发展4.应用领域的扩展4.1.电子商务的兴起4.2.移动应用的普及4.3.物联网技术的应用5.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5.1.网络安全的挑战5.2.数据隐私保护的问题5.3.加密与解密技术的发展6.环境与社会影响6.1.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6.2.数字鸿沟的存在6.3.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影响7.未来发展趋势展望7.1.的应用与发展7.2.区块链技术的前景7.3.量子计算技术的突破附件:本文档附带相关统计图表和数据,详见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电子计算机:指由电子器件构成的能够进行数据处理的计算机设备。

2.计算机网络:由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互联起来,共享资源和信息的系统。

3.数据通信技术:用来传输和交换数据的技术,包括有线和无线的通信方式。

4.互联网: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通过标准化的通信协议相互连接起来。

5.宽带网络:提供高速数据传输的网络,比传统的拨号上网方式更快。

6.移动通信技术:利用无线电波传输数据的通信技术,包括2G、3G、4G等。

7.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软件,支持应用程序运行。

8.开源软件:可免费获取和修改的软件,源代码公开,社区共同维护。

9.:利用算法和数据使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

10.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和商务活动的方式。

11.物联网:通过互联网连接各种物理设备,实现智能化的技术。

12.网络安全:保护计算机网络不受非法侵入、破坏和未授权访问的技术。

13.数据隐私保护:保护个人隐私、控制数据流转和使用的技术和政策。

14.加密与解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的技术,保护数据的机密性。

信息技术及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及发展历程
6G通信技术
未来可能实现超高速、超低时延、超大连接等特性,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全新的数 字化时代。
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
区块链技术
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不可篡改、透明可追 溯等特点,未来可能应用于金融、供应链管理等领域。
数字货币
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的数字化货币,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 等特点,未来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02 语言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使得人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合作和交流。
03 语言的出现也奠定了人类文化的基础,不同的语 言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和交流方式。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创造
文字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革命,它使得信息可以跨越 时间和空间进行传递和保存。
文字的创造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知识的 积累和传播,推动了科技、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数字化、智能 化升级的新路径,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产业融合与跨界发展
信息技术促进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和跨界发展,催生了 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国家层面应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信息技术创新 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信息技 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01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对经济发展、社会进 步和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02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 方式,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03
信息技术是当代科技革命的核心,引领着新一轮的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的一个代表,这个阶段具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的一个代表,这个阶段具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的一个代表,这个阶段具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的一个代表,这个阶段中国的赶超态势逐步凸显。

在机器人及无人驾驶、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金融科技等领域,中国的快速追赶态势也日益明显。

不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方面中国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集成电路、高精度传感器、基础软件和大型工业软件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要加速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推动智能化浪潮。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目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处于由实验室走向产业界的起步阶段,发展方向和突破点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中国必须积极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必须从“跟跑”转向“领跑”。

目前,中国已与美国一样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研发和风险投资的领头羊。

尽管该领域中国学者的整体影响力尚不及美国,但重要科技论文数量已超过美国。

全球AI专利数量中,美国、中国、日本位列前三,且数量接近。

中国的巨大规模与像韩国或日本这样的其他技术创新力量迥然不同,在AI领域的快速赶超甚至引起了美国国防部的重视,使其专门将中国在新技术领域的崛起作为国防战略制定的核心内容。

二是要加快大数据能力建设,尽快成为数据强国。

一要加快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在摄像头、传感器和5G网络建设等方面,中国已经领先,但欧美等国在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我们领先。

二要充分利用中国的数据优势。

数据的产生与占有量是数据强国的基础。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13亿。

14亿中国人的网络生活产生数据的速度和数量在全世界遥遥领先,包括定位、处理数据以及路径规划等显性与隐性的海量数据。

这些数据是驱动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也是成为数据强国的优势条件。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当前, 世界经济正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和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我国政府强调必须加快对当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 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提高各个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尽快建立起新的现代化生产和交易体系, 全面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宏观背景。

1 信息化问题的提出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我国学术界开始提出信息化问题并展开讨论。

这个时间比法国晚10 年, 比日本晚20 年,比美国晚20~30 年。

1986 年2 月, 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1987 年11 月在温州召开了亚太地区信息化与商品经济研讨会; 1991 年10 月在上海召开了亚太地区促进信息化研讨会; 1994 年7 月召开了国家经济信息化发展战略研讨会等, 这些会议广泛讨论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和路线、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化的重大意义、传统产业信息化的途径等问题, 为国家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和选择有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我国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立及现状为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指导, 我国在宏观管理体制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1987 年, 国家信息中心正式成立。

1993 年12 月, 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 作为国务院抓好经济信息化工作的参谋议事机构, 并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这是最早成立的国家级宏观协调机构,标志着国家对信息化工作形成了全面的指导。

联席会议成立后, 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建立都是以各职能性政府部门为基础分别进行的局面, 提出“统筹规划, 统一标准, 联合建设, 专通结合”的指导方针。

1996 年1 月, 国家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以加强对全国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这是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共10页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共10页

19世纪出现的电报与电 话,极大提升了信息的传输速 度,自此,电磁波成为信息交 流的新载体。随后出现的无线 电广播和电视广播,能让全世 界的人同时听收同一声音,收 看同一画面,传输效率达到了 前所未有的高度。

计算机与现代通信 技术的融合不仅仅一步 提升了效率,而且第一 次引入了能自动处理信 息得住能化工具。从这 一刻起,信息技术驯熟 成为关注的焦点,人类 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在原始社会 末期,人们用来记 录时间的图形和符 号慢慢固定下来, 并最终形成了文字。 文字的出现让信息 交流突破了口口相 传的模式,扩大了 信息在时空中传播 范围,促进了信息 的积累和人类社会 的发展。
东汉时期出现的造纸术,以
及宋朝出现的活字印刷术,改善 了存储和交流信息的手段,是信 息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到世界各 个角落。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 发展出现了大量图书,这使得知 识的积累和传承有了更加可靠的 保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
xiexie!
通常认为,信 息技术的发展经历 了五个转折点:语 言、文字、造纸术 与印刷术、电报与 电话、计算机与现 代通信技术。
语言是一种比表情、 叫声等更便捷的信息载 体,它使人们之间的交 流更直接、明了,能交 流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对语言的应用促进了人 类大脑的发展,抽象能 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 力等逐渐得到了提高。 可以说,语言的产生揭 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

信息技术的过去

信息技术的过去

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1900年波罗的海的一群遇难渔民,通过无线电呼叫而得救,移动通信第一次在海上证明了它对人类的价值;1903年底莱特驾驶自己的飞行器飞上了蓝天,开创了航空交通新领域;1946年世界上第一架计算机诞生,开创了信息经济时代和扩展人类脑力的里程碑;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ARPANET开通,为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激动人心的伟大发明虽已成为历史陈迹,值此世纪之始,我们还是有必要回顾昨天,总结历史,以便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回顾历史,从35 000年~50 000年前语言的使用开启了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革命,到第二的文字创造,再到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印刷的发明,古人凭借他们的智慧与劳动,叩开了一道又一道信息技术的大门,继而有了第四次信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直到20世纪60年代,第五次信息革命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以数字化、计算机、通信技术为背景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启了人类全新的信息时代。

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信息社会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和通信设施是载体,软件技术是核心。

微电子技术是在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

与传统电子技术相比,微电子技术不仅可以使电子设备和系统微型化,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电子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工艺、封装等方面得巨大变革。

集成电路设计的出发点不再是单个元器件,而是整个系统或设备,像晶体管、电阻、连线等传统的元器件都是在硅基片内以整形式互相连接的。

微电子技术的形成之初是电子管的发明,1904年,弗莱明研制出了真空二极管,首先用于无线电通信接收机,作为理想的检波元件,使接收灵敏度大幅提高。

但是早期的二极管性能很不稳定,直到高真空电子管发明后,二极管才获得普遍应用。

两年后,弗雷斯特制成了真空三极管,除了用于放大之外,还可以充当开关器件,速度比继电器快成千上万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篇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转)教学研究21第9期(总第162期)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课程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划。

教育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并总结其历史经验及教训,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当今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及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沿革概述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20余年,对其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的回顾是很有必要的,对现今以及以后该课程的发展方向起一个导向作用。

总体上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沿革可以分为5个阶段: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2)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3)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4)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年);5)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总体趋势为:文化论——技术性学科——信息素养。

1.1文化论1981年,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A.P.Ershov)提出“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Programming,TheSecondLiteracy)的理念。

他指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只有第一文化就不够了,必须掌握阅读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能力。

”[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

1981年,教育部5所直属重点大学附中首次在高中阶段以选修课方式开展计算机课程。

在这段时间内,我国中学计算机课程由无到有,并开展重点试验,几年间全国有数千所中小学相继配备计算机,开设选修课,或开展课外活动,编写教材,探索教学方法,撰写论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使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

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

电子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锻炼学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电子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系统构成;会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简单程序;初步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并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1.2技术论孙符名、鲁正火在《三论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技术性学科特点》提到要将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上来,并且要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性学科特点。

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

1999年,计算机教育更名为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计算机教育的一套思想理念。

一开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

逐渐地,课程的目标实现了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到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

课程内容的转变:计算机教育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是课程唯一的教学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仅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内容的一个方面。

这些转变在是克服了许多困难之后实现的。

诸如信息技术思想理论的缺乏以及硬件设备的匮乏、师资的缺乏,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年)。

此阶段的课程形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材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改进。

课程形态:教育技术界人士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22教学研究科化太强。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

学科化太强将会直接在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上产生不利的影响[2]。

教学模式:大部分地区的教学模式依旧是采用传统的讲、学、考的方式。

因此出现学生喜欢信息技术,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1.3文化素养论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将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即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的《信息素养论》。

另外2篇非常经典的论著即东北师范大学董玉琦教授的《信息教育的概念与课题》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都对信息技术课程理念产生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影响。

桑新民教授在其论著中则称“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

围绕信息素养的讨论,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2]。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信息技术课程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到师生角色、学习方式的转型等方面都提出新的挑战。

对于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具有其自身的许多特点和特性。

因此,除了一些普遍适用的教学原则,它还有一些本身固有的独特的教学原则。

例如:利用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多方讨论协作、大胆创新[3]。

总之,一方面要对经典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选择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应用较普遍和较成功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推广以及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2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2.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Task-Driven)是奥苏伯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的具体教学原则之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4]。

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

2.2Webquest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同时还整合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

通过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Webquest还能帮助多种智能同时发挥作用。

Webquest课程资源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还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课堂不再局限于小小的一间教室,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概念也被改写,学生可以向在线的专家学者直接讨教问题[5]。

Webquest实现了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2.3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6]。

对基于规律学习、问题学习的内容,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辅以其他学习方式能获得较好效果。

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程序窗口的设置、应用软件的使用,以及学生主观性很强的作品的创造都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3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的分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和缩影。

信息技术课程的演变发展始终没有脱离整个社会变革的趋势,并且始终受世界信息技术潮流的影响。

然而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过程中,要清楚地意识到要避免“拿来主义”,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不应该盲目地将其移植到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要以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为基础,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与教育。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有一股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升学以及高考考试的潮流,但是出于种种社会原因,这一理念夭折于襁褓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与教育现状。

回顾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二十几年来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内部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或关系、矛盾,是左右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关键,正是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或不同把握,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及课程目标、内容等,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

只有解决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特征、目标定位、与学校其他课程的关系等问题与分歧,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编订和实施过程更加完善,才能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篇二:信息技术发展历史一、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1981-1986)1981年1981年8月,原苏联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作了题为《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作了题为《程序设计——第二文化》的著名报名,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第二文化》的著名报名,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设计的世界”的看法。

我国教育部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在听取与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2年做出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2年做出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的附中进行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的试验,拉开了我国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帷幕。

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帷幕。

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学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内容和目的为:(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强调的是程序设计的能力。

.第二个阶段(1986-1991)第二个阶段(1986-1991)1985年,国家教委派代表参加了在美国弗吉尼亚召开的1985年,国家教委派代表参加了在美国弗吉尼亚召开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这次会议提出:计算机学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科教学应该从教程序设计语言为主转向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也就是说以计算机应用作为基础。

这一新的观点立刻受到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重视,并着手改造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

1987年手改造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

1987年2月,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中心印发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中心印发了《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中学计算机》算机》教材,教材由三个模块组成: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电子计算机初步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