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太效应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三大定律墨菲定律马太效应
心理学三大定律墨菲定律马太效应心理学三大定律指的是墨菲定律(Murphy's Law)、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和派克定律(Parkinson's Law)。
这些定律在心理学中被广泛应用,揭示了人类行为和认知的一些规律,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过程有很大的帮助。
1.墨菲定律(Murphy's Law):墨菲定律是指一切可能出错的事情都会出错。
这个定律源于军事工程师墨菲的经验,他发现任何事物,即使是最简单的任务,在人们的操作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差错。
这个定律提醒人们在进行决策和规划时要考虑到潜在的问题和失败可能,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马太效应是指成功者越成功,失败者越失败的现象。
这个定律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在心理学中,马太效应用来解释成功和失败的不平等现象。
成功者往往因为一些先天条件、资源和机遇的积累而获得更多的成功,而失败者则因为缺乏这些条件而一再落后。
这个定律提醒人们要意识到不公平的现象,并努力创建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
3.派克定律(Parkinson's Law):派克定律是指工作会膨胀以填满给定的时间。
它源于英国历史学家帕金森的观察,他发现人们花费在某个任务上的时间往往与任务的复杂性和紧急程度无关,而是被时间限制所影响。
这个定律提醒人们在进行时间规划时要有意识地控制时间,避免任务因为时间被拉长而变得复杂和耗时。
墨菲定律、马太效应和派克定律在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墨菲定律警示人们要预见可能的问题和失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马太效应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不公平问题,并推动社会公正与机会平等。
派克定律则提醒人们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这些定律,心理学研究还涉及许多其他的规律和原则,如认知偏差、选择模型、行为经济学等。
马太效应的典故
马太效应的典故一、什么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在一个领域中,那些已经积累了一定优势的人或物会因此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大其优势的现象。
这一概念源自《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马太福音》25:29)。
这句话表明,那些拥有一些东西的人或事物,将更容易获得更多的东西,而那些没有的,则会失去他们原本所拥有的一切。
二、马太效应的产生原因马太效应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积累效应带来的初期优势当一个人或事物在某个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知识、技能或资源,往往会因此获得一定的初期优势。
这种初期优势会使得他们在后续竞争中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大其优势。
2. 社会网络的影响一个人的社会网络对其机会获取和资源分配起到重要的作用。
那些已经积累了一定优势的人,往往能够通过其社会关系获取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而那些没有这些优势的人,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网络,往往无法获得同样的机会和资源。
3. 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也是造成马太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些已经取得一些成就的人或事物,由于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更容易被人们所注意和了解。
而那些没有这些优势的人或事物,由于缺乏相关的曝光度和宣传渠道,往往被忽视或被遗忘。
三、马太效应的影响马太效应的存在会导致一些不利的后果:1. 不公平现象的加剧马太效应使那些已经处于劣势地位的人或事物更加难以摆脱困境。
他们往往因为缺乏机会和资源而无法实现自身潜力的发展,从而加剧了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2. 创新的阻碍马太效应可能会导致那些没有积累一定优势的人或事物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这将使得创新能力较弱的人或事物难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阻碍了创新的发展。
3. 市场竞争的扭曲马太效应会使得市场竞争出现扭曲。
那些已经取得一定优势的人或事物,由于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生物信息学
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1. 马太效应是指在某种不平等的规模增长中,较大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大,而较小的对象则变得越来越小的现象。
这个名词来源于《新约》中的马太福音25章,其中有一句话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充足,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2. 马太效应最初是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马丁在1968年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城市发展中经济不平等的现象。
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学、生物学、教育学等。
3. 在经济学中,马太效应常常被用来描述财富不平等的现象。
富人愈富,穷人愈贫,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也被称为“富者愈富,穷者愈贫”的现象。
4. 在生物学中,马太效应被用来描述种裙中的个体数量不平等的现象。
常见的例子是种裙中的少数个体占据了大部分资源,而剩余的个体则只能得到有限的资源。
5. 马太效应还可以在教育领域找到应用。
在教育系统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奖学金、好的老师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容易被忽视,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绩进一步下滑。
生物信息学1.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个领域。
它主要应用于生物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以解决生物学研究中的复杂问题。
2.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得益于生物学研究中大规模数据的产生和积累。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生物学数据,需要借助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解释。
3.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生物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组比较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工具的开发等。
4. 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统计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
这些方法在对生物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生物信息学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设计新的药物和改良农作物品种,预测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指的是社会上成功的人在获取更多成功的机会时越来越
占据优势地位的现象。
这种优势积累在时间上逐渐增加,造成成功人
士的优势越来越大。
这种现象首先被经济学家罗伯特·库恩在其1976年的研究中提出,他引用了圣经中的一个经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该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教育、体育、商业等。
在教育领域,马太效应表现为优秀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容易获得奖
学金和更好的教育机会,从而使他们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在商业领域,成功的公司通常得到更多的投资,更容易获得市场份额和资源,因此
更容易获得成功。
然而,马太效应并不是无法避免的。
适当的政策调整和措施可以
减少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例如,通过提供公平的机会和资源,可以
减少成功人士的优势。
此外,终身学习可以为社会中的人提供更好的
机会,使他们有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
马太效应理论解析
马太效应理论解析马太效应,又称马太现象,是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的现象。
这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到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用来描述一种现象:富者愈富,穷者愈贫。
本文将对马太效应理论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马太效应的产生原因马太效应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资源积累效应:拥有一定资源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源。
比如,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由于拥有了一定的资本和人脉,可以更容易地获取更多的商机和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财富规模。
2.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资源的不均匀分配。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那些拥有更多信息资源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机会,获取更多的资源,而信息匮乏的人则很难获得同等的机会。
3.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也是导致马太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个社会关系发达的环境中,那些拥有更多社会资源和人脉的人往往能够更容易地获取资源,进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积累。
二、马太效应的影响马太效应对社会和个体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社会不公平:马太效应导致资源的不均匀分配,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富者愈富,穷者愈贫,这种现象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
2.经济发展不均衡:马太效应也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
资源的不均匀分配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些地区或行业会因此而发展迅速,而另一些地区或行业则会陷入困境。
3.个体心理健康:对于个体来说,长期处于马太效应的环境中,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那些一直处于“被夺取”的一方,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助,而“加给他”的一方则可能会产生骄傲和自满情绪。
三、应对马太效应的措施为了减缓马太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公平的机会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的机会竞争机制,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取资源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减少资源的不均匀分配。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老子提出的马太效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道德经》苍天的常理是用富余的去补足缺失的,而人的常理却不是,是以不足的去满足富余的,谁能以富余去满足天下,就是得道的人。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
什么是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K.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马太效应来源马太效应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由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和合本译文):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马太效应解释
马太效应解释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马太效应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名字来自于《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关于此效应的诞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得不多说几句。
《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其实老子看明白的更早,也更透彻,顺便把坏处也指明了。
与马太效应对应的是张弓效应。
张弓效应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马太效应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张弓效应的主要作用是“仗义疏财”机制,讲究的是公平;马太效应的主要作用是“赢家通吃”机制,讲究的是效率。
张弓效应与马太效应,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机制。
张弓效应来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大同理想社会的法则,不就像开弓射箭一样吗?瞄准目标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向上抬高;力道大了就减小一些,不够就补足一些。
理想社会的法则,是减去有余的并且补上不足的;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就不是如此,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据此看来,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与马太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惊人吻合!既然大同理想社会的法则与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相对应,那么,有与马太效应相对应的相关效应吗?有。
老子已经告诉我们,只是未被发现、命名而已,《三七理论》作者现姑妄名之,就是老子的张弓效应。
张弓效应正如《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所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马太效应_名词解释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马太效应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马太效应是指在资源分配、社会交往、教育机会等方面存在的一种不平等现象。
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现象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被广泛研究,并得到了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探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马太效应的名词解释开始,介绍马太效应的定义、起源和背景,以及相关概念解释。
然后,在概述说明部分,我们将探讨马太效应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其原理和机制分析,并提供实例来阐述其对个人或群体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解释马太效应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博弈与资源分配不公平性导致马太效应存在,以及教育、经济、职业等因素对马太效应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马太效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展望未来可能出现的演变趋势,并提出对抑制马太效应的策略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解释马太效应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和论述,我们将加深对马太效应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同时,我们希望引起足够重视,鼓励更多人投身于减少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共享发展的努力中。
2. 马太效应名词解释:2.1 马太效应定义:马太效应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或实体获得一定资源或优势后,更容易累积更多的资源,进而扩大差距的现象。
马太效应起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累计性不平等现象。
2.2 起源和背景:马太效应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墨顿(Robert K. Merton)在1968年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
他通过研究科学家之间合作及其影响力分布发现,在知名度、声望、成就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家更容易获得额外的机会和资源支持,从而取得更大成功,进一步拉开与其他科学家之间的差距。
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
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贫者越贫,富者越富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马太效应出自哪里呢——《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富人将要远行去外国,临走之前,他将仆人们叫到一起并把财产委托给他们保管。
主任根据每个人的才干,给了第一个仆人五个塔伦特(古罗马货币),第二个仆人两个塔伦特,第三个仆人一个塔伦特。
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把它用来经商,并且赚到了五个塔伦特;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也赚到了两个塔伦特;但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却把主人的钱埋到了土里。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了,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五个塔伦特来见主人,他对自己的主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五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五个。
”,“做得好!你是一个对很多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
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他另外两个塔伦特来了,他对主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两个塔伦特,请看,我又赚了两个。
”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一些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很多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土地吧。
”最后,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来了,他说:“主人,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强人,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我很害怕,于是就把钱埋在了地下。
看那里,埋着你的钱。
”主人斥责他说:“又懒又缺德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那么你就应该把钱存在银行,等我回来后连本带利还给我。
”说着转身对其他仆人说:“夺下他的一个塔伦特,交给那个赚了五个塔伦特的人”,“可是他已经拥有十个塔伦特了。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走”。
这个故事出自《新约·马太福音》,20世纪60年代,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任何个体或群体,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之含义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它的原创者是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
1968年,莫顿提出“马太效应”这个术语。
“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他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他阐述这一观点时引用了《圣经》在“马太福音”第25章中的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是十几年来经济学界经常提及的,经济学界用它提醒决策者,要避免贫富差别过大。
此术语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最初使用的领域:①把过去的成绩累计起来,形成一种优势,并影响以后的评价。
②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经常可见的科学家的工作。
因此,容易引证的人被更多人引证,不容易引证得更不容易引证。
③当一个人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
④承认和奖励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名牌机构的科学家,而那些在声望较低、处于边缘地区的机构里的科学家则很难得到适当的承认。
⑤新的科学家需要逐步进入权威和名流集团之中,然后被承认。
⑥科学界分层结构中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只有升迁不可降格。
马太效应在很多情况下对科学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使得很多具有才华的科学家被压制、埋没。
马太效应案例
马太效应案例1.马太效应马太效应什么是"马太效应"及它的出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简介】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它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由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和合本译文):“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公考效应大全及解释
公考效应大全及解释一、公考效应大全及解释公考中有不少有趣又重要的效应呢,下面就来给大家唠唠。
1. 马太效应解释:简单说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在公考里呢,那些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的考生,往往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比如更好的学习资料推荐,更多的模拟考试机会等。
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厉害,而那些基础薄弱又缺乏学习方法的考生,可能就会越来越落后。
就像有些考生本身就擅长行测的数学部分,在不断练习和掌握更多技巧后,这部分的优势就更明显了,而数学不好又不努力的考生,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2. 鲶鱼效应解释:这是说在一群沙丁鱼里放一条鲶鱼,沙丁鱼就会因为鲶鱼的游动而变得活跃起来。
在公考备考群体里,有时候会有那种特别积极、特别有冲劲的考生,他们就像鲶鱼一样。
比如在一个公考学习小组里,有一个同学每天都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还积极分享学习心得,这就会带动其他同学也更加努力地学习,让整个小组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3. 蝴蝶效应解释: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在公考中,可能一个小的知识点没掌握好,就会影响到整个答题的情况。
比如说行测里一道很简单的逻辑判断题,如果因为粗心没做对,可能就会少几分,在竞争激烈的公考中,这几分可能就会让你和理想岗位失之交臂呢。
而且这几分还可能影响你的心态,让你在后面的考试中发挥失常。
4. 羊群效应解释:也叫从众效应,就是大家都跟着别人走。
在公考选岗位的时候就很明显,有些岗位看起来报考的人多,大家就觉得这个岗位肯定好,然后更多人去报考,哪怕这个岗位可能并不适合自己。
或者在学习方法上,看到别的考生用某种方法学习,就盲目跟风,也不去考虑这个方法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知识掌握情况。
5. 晕轮效应解释: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在公考面试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果考生的外貌形象比较好,穿着得体,考官可能在一开始就会有个比较好的印象,然后在打分的时候可能就会不自觉地往高里打一点。
著名十大经济学效应
著名十大经济学效应1.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马太效应,又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现象,指强者会越来越强,弱者会越来越弱的现象。
这一效应最初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提出,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科学领域内马太效应的研究论文。
马太效应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2. 羊群效应(Herding Effect)羊群效应,又称“从众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往往会模仿他人的行为。
这一效应在金融市场、消费者行为、社会舆论等方面都有体现。
羊群效应可能导致市场过度波动,也可能导致社会舆论的极端化。
3. 瓦特定律(Watt's Law)瓦特定律,又称“边际效用递减定律”,是指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这一定律在经济学中用于解释消费者行为,帮助理解消费者如何在不同商品和服务之间进行选择。
4. 鲍莫尔效应(Baumol's Cost Disease)鲍莫尔效应,又称“成本病”,是指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制造业,导致服务业的成本相对较高。
这一效应在解释服务业价格上升的原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 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帕累托法则,又称“80/20法则”,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大约80%的结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
这一法则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帮助人们识别关键因素,提高效率。
6. 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瓦格纳法则,又称“公共支出增长法则”,是指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政府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会相应增长。
这一法则在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7. 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阿罗不可能定理,又称“阿罗悖论”,是指不存在一种能够满足所有合理条件的投票制度。
这一定理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帮助人们理解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马太效应知识点总结
马太效应知识点总结马太效应,又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某一方面取得优势后,由于这种优势使得其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从而使得其在该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而其他人或团体则因为缺乏这种优势而更加困难获得资源和机会,因而在该方面的劣势更加显著。
这种现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对于社会的不公平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均等有着重要影响。
1. 马太效应的概念和起源马太效应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凯马兹在1960年代提出的。
他在研究社会学问题时发现,某些人或团体在某一领域取得优势后,由于这种优势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因而导致他们在该领域的优势更加凸显,而其他人或团体则由于缺乏这种优势而更加困难获得资源和机会,因而在该领域的劣势更加显著。
这一现象被凯马兹称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这一概念起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太福音25:29)。
这一句话出自耶稣向门徒讲述的一个寓言故事,该故事阐述了一个性格吝啬的仆人因为害怕失去所掌管的财产而将财产藏起来,而另一个仆人则因为勇敢投资使得财产增加了一倍,主人因此将原本被仆人藏起来的财产交给了投资得当的仆人。
这一故事被一些学者解释为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优势后,由于这种优势使得他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因而导致他在该领域的优势更加凸显,而其他人则由于缺乏这种优势而更加困难获得资源和机会,因而在该领域的劣势更加显著。
2. 马太效应的典型表现马太效应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典型表现。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表现:(1)社会领域:在社会领域,马太效应表现为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由于富人更容易获得高收入、优质教育和资源丰富的社会关系,因而他们在获得更多资源和机会时更加容易,而贫困人口由于缺乏这些条件则更加难以获得资源和机会,使得其在社会中的贫困状态更加困难摆脱。
社会心理学现象——马太效应
社会心理学现象——马太效应
我们常常用“狗屎运”来形容一个人拥有非凡的运气,事事顺利越来越好。
我们也会用祸不单行来形容那些衰运气的人,仿佛他们就是一个小倒霉蛋,什么坏事都一起找上门。
其实,这些都可以用社会心理学现象马太效应来解释。
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现象,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是由莫顿提出了这个概念。
他发现对于声名显赫的科学家和默默无名的科学家来说,即使是两个人的学术和成就都非常的相似,但通常前者会得到更多的声望和肯定,于是他将这样的现象称作为是马太效应,生活中贫富差距悬殊就是马太效应的一个体现。
心理学马太效应可以说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在对于初出茅庐的人给予以磨难,防止他们轻易成功后变得骄傲自满。
消极一面体现在许多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和机会,在打压下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其实,马太效应还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启示一:
每个成功人士在获得成就之前,都会经历种种的磨难,只要坚持不放弃,克服了困难才能享受现在的成绩。
万事开头难,当你处处碰壁的时候,不要把它当做是一种苦难,而是一次挑战,转换心态去面对未知的恐惧。
启示二:
胜不骄,败不馁,对于成功人士来说,仿佛好运气如影随形,金钱、权力的围绕,容易让一个清醒的人变得浮躁,利益满盈的环境下,人们容易变得迷茫,因此想要长久的成功下去,就应该学会不傲然自居,谦虚的、不断的去学习才能继续前进。
启示三:
人们若想拥有光明的未来,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因此对于自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要知道自己生活的目标是什么,当一个人拥有去努力的目标时,越被打压,就会越反抗,越坚强,因为这样才能证明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太效应是什么意思
想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马太效应”这个词。
很多人听过这个词,却不知道“马太效应”的具体意思,本期乔布简历小编就来告诉大家马太效应是什么意思。
“马太效应”也称两级分化现象。
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级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就好比两个人应征同一个职位,都投交了简历,强的那个人被录用了,并且在工作岗位上风生水起,步步高升,而弱的那个人的简历被拒绝了,甚至应聘别的岗位也被拒绝了。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只要努力,让自己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鼓舞,从而越来越强。
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这社会上大多数人并不具有足以变强的毅力,马太效应就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力的借口。
好啦,现在大家了解马太效应是什么意思了吗?你是愿意做强者,还是弱者呢?
本文来自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