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1-8 库珀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

实验1-8 库珀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

实验1-8 库珀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

目的

1、通过重复库珀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证实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2、熟悉和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在研究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背景知识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1973年,库珀(Cop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呈现的字母后,不管其具体方位和倾斜角度如何,尽快判断该字母是正的还是反的,并按键作出反应。如果反应错误,该次试验在以后还会重复,直到反应正确。结果表明:当图片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当图片旋转0°和360°时(即正位图片),反应时最短。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

对表象的问题,前人已经进行过了很多研究,也提出了不少理论。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结构理论、功能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

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表象和知觉在内部结构和产生机制方面有某些类似。他们应用了一种称为“视觉缓冲器”的结构来解释表象产生的机制,这一结构中包含无数“细胞”组成的一个阵列,在产生视觉表象时,这个阵列中的一些相应的“细胞”被激活,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表象。人在视察一个表象时,“缓冲器”中的不同细胞就被激活,而这些相应的“缓冲器”曾以相同的方式产生过相应的实际知觉。表象具有一定的空间延展度和空间分辨率(Kosslyn,Ball&Reiser,1978;Pinker&Kosslyn,1978)。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结果。通过将“R”的显像方向、“R”的旋转度数设计成2×6十二个水平。采用“R”的不同显像方向和旋转度数来研究心理旋转的不同角度对反应时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理旋转过程确实存在且旋转角度与反应是长短成正比;不同被试反应是存在个体差异;判断正确率与反应时相关。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

1 前言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大量实验都证明了表象有可能作为一种保留和操纵外界信息的代码存在。因为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在。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反180°时,反应时最长。而0°(360°)时,应时最短。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是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是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

心理旋转实验

心理旋转实验

心理旋转实验

心理旋转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旨在探究人们在认知任务中对物体旋转的处理过程。该实验往往通过要求被试者判断旋转的物体是否与原始物体相同来研究人类的空间认知和心理转化能力。本文将介绍心理旋转实验的背景、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及其在心理学中的意义。

背景

心理旋转实验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Shepard和Metzler在1971年提出。他们认为,人类在处理旋转物体时会进行心理模拟,即在脑中模拟物体的旋转过程来判断其是否和原始物体一致。这种心理模拟过程对于人们的空间认知和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实验设计

在心理旋转实验中,通常会出现一系列旋转的三维物体图形,被试者将被要求判断这些物体是相同的还是镜像的。实验中会控制旋转角度、旋转速度等条件,以研究被试者在空间认知任务中的表现。

实验结果

研究表明,人们在心理旋转任务中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旋转角度、旋转速度、任务复杂性等。一般来说,人们在旋转角度较小、旋转速度适中、任务相对简单的情况下表现较好;而在旋转角度较大、旋转速度快、任务复杂的情况下表现较差。

心理学意义

心理旋转实验在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人们在空间认知任务中的表现,可以揭示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机制,深化对思维、记忆、感知等认知功能的理解。此外,心理旋转实验还可应用于评估认知能力、训练空间认知能力等领域。

在未来的研究中,心理旋转实验将继续为心理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帮助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推动认知科学的发展。

空间表象的心理旋转(心理学)

空间表象的心理旋转(心理学)

二年级本科生实验报告

系别:教育科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

(主试)姓名:汤00 同组成员:杨0、汤00

实验日期:2012年11月日教师评定

空间表象的心理旋转

摘要:该实验主要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通过1名心理学生被试判断不同角度“R”的正反向的反应时,来验证空间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基本支持了cooper和shepard的研究结果,表象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

1引言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帕德做了心理旋转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辨别图形时,需要将头脑中贮存的图形表象进行放臵,随着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延长,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

心理旋转具有其神经机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如: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术和脑电技术等,发现顶叶、枕仆卜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方法

2.1被试

一人一组

2.2仪器和材料

1、实验仪器:计算机、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程序

2、实验材料:不同旋转角度的正像和镜像三维立体图片。两种三维立体图片(类似不同规则的空间积木),每种图片的空间旋转角度分别为0°、60°、120°、180°、240°、300°(顺时针旋转)

2.3设计

(1)本实验采用2x6x2的三因素实验设计,三个因素分别为不同的空间立体图片(两种)、空间旋转角度(顺时针旋转0°、60°、120°、180°、240°、300°)和性别(男、女)。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因素,材料和角度为被试内因素。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doc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doc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1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4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理旋转表象命题表征

1 引言

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 实验

2.1 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生4人。

2.2 材料和仪器

2.2.1 JGean Sig

Squares df Square F .

Betann,1895)最先把用来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叫做速示器。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曾指出,一个良好的速示器应具备许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

(1)时间很短,能避免眼动;(2)呈现前被试应能明确刺激呈现的位置,并能控制呈现前的照明条件;(3)全部刺激物应尽可能全部同时呈现,以满足许多心理学研究所要求的高精度高速呈现视觉刺激的需要。该仪器用途较广,可通过高速呈现来测定图形、汉字、英文字、数字、广告的辨认阈限;测定注意范围;还可用于学习和记忆等多种实验。但是,使用速示器进行的实验具有一个弱点,即由于有视觉后象的存在,常常无法判定被试到底是对刺激反应,还是对后象(记忆痕迹)反应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

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表象的心理旋转,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揭

示人们在面对不同表象时的心理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

旋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受到个体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引言

表象是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它们在人们的心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同的表象可能会引发人们心理上的不同反应,这种心理旋转的现象尚

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表象的心理旋转,以期揭示

人们在面对不同表象时的心理变化。

方法

本实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邀请了100名受试者参与。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受试者需要观看一系列不同表象的图片,并记录下自己的心理

感受;第二阶段,受试者需要填写一份问卷,回答关于表象的心理旋转的问题。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在面对积极的表

象时,受试者的心理状态普遍更为积极和愉悦;而在面对消极的表象时,受试

者的心理状态则更为消极和沮丧。此外,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也对表象的心

理旋转产生了影响。

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受

到个体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这些因素对表象的

心理旋转的影响,并寻找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表象带来的心理变化。

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揭示了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人们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希望本实验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_2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_2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17名不同性别的被试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或反的反应时,结果表明:心理旋转存在,字母材料对心理旋转存在影响。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

1.引言: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研究方法

2.1 被试:随机从某年级某班抽取17人作为被试,且能够清晰的分辨主试所呈现的刺激,此前未做过类似实验。

2.2 实验材料: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网络实验系统,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图片:0〫,60〫,120〫,180〫,240〫,300〫,选择和计时系统。

2.3 实验程序:采用完全随机析因设计,探求正反“R”在0〫,60〫,120〫,180〫,240〫,300〫角度下的反应时的大小,证明字母材料对心理旋转影响以及心理旋转确实存在。实验中必须对额外变量性别采取控制。

(1)打开实验系统,选择“心理旋转实验”,进行实验,将选择器准备好

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如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旋转。实验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一、目的

1.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2.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3.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二、仪器和材料

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 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方向的R。

三、方法

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双击“电脑实验”,打开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右边呈现实验说明。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数据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数据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数据

实验介绍

心理旋转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人类的空间感知、视觉知觉和认知能力等方面。本实验旨在通过参与者对旋转立方体的判断,观察他们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从而研究空间认知与注意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设计

实验材料

本实验使用了一套旋转立方体的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这些图片可以通过屏幕呈现,每个图片共有8个旋转立方体,分别在不同的角度上旋转。参与者需要判断每个立方体是否与参考立方体相同。同时,实验者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实验流程

1. 实验者向参与者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流程,并取得参与者的同意。

2. 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无干扰的环境中,正对屏幕。

3. 实验者通过电脑向参与者呈现旋转立方体的图片,每张图片显示时间为1秒。

4. 参与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按下键盘上的相应键表示立方体与参考立方体是否相同。

5. 实验进行100个trial,每个trial之间设有短暂的休息时间,以避免视觉疲劳。

6. 实验者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

数据分析

通过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空间认知与注意力之间的关系。反应时间较长可能表明参与者在进行空间认知任务时需要更多时间来处理信息,而准确性则表示了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水平。

数据结果及讨论

我们在实验中共有50位参与者,以下是他们的平均反应时间和准确率的统计数据:

参与者编号平均反应时间(秒) 平均准确率(%)

-

1 1.85 92.5

2 1.78 88.0

3 2.01 95.5

... ... ...

50 1.93 91.0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摘要:该实验主要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通过15名心理学生被试判断不同角度“R”的正反向的反应时,来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基本支持了cooper和shepard 的研究结果,表象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

引言: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帕德做了心理旋转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辨别图形时,需要将头脑中贮存的图形表象进行放置,随着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延长,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心理旋转具有其神经机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如: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功能磁共

振成像术和脑电技术等,发现顶叶、枕仆卜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王鹏,游旭群,刘永芳,2005)

实验目的: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实验方法:

1.被试:

实验被试共15名,均为本班级大二心理学专业女同学,平均年龄20岁,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2.实验设备:

多媒体计算机、PsyKey心理教学系统

3.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了单因素设计

4.实验步骤:

实验被试采取随机分组方式

1.前期准备:①让被试按要求打开PsyKey心理教学系统软件,并输入个人信息。

②让被试端坐在计算机前,双手持手键,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别放在红键和绿键上。

2.正式实验:

①被试按要求仔细阅读屏幕软件上的指导语,“请判断屏幕上字母是正R,还是反R,如果是正R就用左手食指按红键,如果是反R就用右手食指按绿键,每次判断要求准确而迅速。”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概述:

心理旋转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者对旋转物体的认知和感知过程,揭示人类大脑对空间认知的处理方式。本文将介绍一项心理旋转实验的设计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共有50名参与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被要求观察一系列旋转的几何图形,并在规定时间内判断每个图形是否与参考图形相同。对照组则观察静止的几何图形,并进行同样的判断任务。

实验过程:

实验开始前,参与者接受了一次简要的说明和训练,以确保他们理解实验任务和操作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坐在舒适的位置上,面对计算机屏幕。每个试次开始时,参与者会看到一个参考图形,然后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旋转的图形,并判断其是否与参考图形相同。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填写了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实验过程和任务的主观感受。

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1. 实验组的平均正确率为75%,对照组的平均正确率为90%。这表明,观察旋转图形对认知和感知的要求更高,相对于静止图形,被试者更容易出错。

2. 实验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5秒,对照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秒。这说明,观察旋转图形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和时间,相对于静止图形,被试者的反应速

度较慢。

3. 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参与者普遍感到较大的认知负荷和压力,而对照组

的参与者则更容易完成任务且感到较为轻松。

结果分析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讨论:

1. 心理旋转实验反映了人类大脑对空间认知的处理方式。观察旋转图形需要将

心理旋转r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r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r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心理旋转实验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心理旋转的现象,探究旋转的角度对人的认知和感知的影响。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设计,实验组接受心理旋转任务,对照组接受非旋转任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参与者数量相等,性别、年龄分布相似,以消除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两组参与者均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包括空间认知和记忆方面的任务。

实验过程:

在实验开始前,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个人信息的登记并接受简单的训练。实验组参与者接受心理旋转任务,要求在显示屏上观看旋转的立体图形,然后判断旋转后的图形是否与原图一致。对照组参与者接受非旋转任务,观看非旋转的立体图形,进行相同的判断任务。

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实验组参与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比对照组参与者更高的正确率。他们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旋转后图形是否与原图一致。

2. 实验组参与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更短的反应时间。他们能够更快速地完成旋转判断任务。

3. 实验组参与者在记忆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记忆能力。他们对于旋转图形的记忆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记住旋转后的图形。

讨论与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旋转对于空间认知和记忆具有促进作用。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参与者需要在大脑中对旋转的图像进行模拟,推理图像的旋转角度,然后与原图进行比较。此过程需要参与者进行空间信息的处理及记忆的回调,对空间认知和记忆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出性别和年龄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可能存在差异。男性参与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比女性参与者更高的正确率和更短的反应时间。这可能与男性在空间认知方面具有优势有关。年龄方面,老年人可能相对年轻人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较差的性能,这也可能与老年人在空间认知和记忆方面的下降有关。

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表象的心理旋转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应用心理学

表象的心理旋转

摘要实验研究了正R和反R的心理旋转随旋转角度变化的规律,及正R和反R的反应时的差异和反应时的性别差异。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20名。实验给被试呈现旋转角度分别为0°、60°、120°、180°、240°、300°的正R和反R字母,当刺激出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刺激为正R还是反R。结果显示: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用时越多。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反应时

1 引言

表象(Mental Image)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是真实物体的抽象化再现.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认为,

人将视觉和语言信息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中,表现是信息编码的基本形式。人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指单凭心理运作,而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对心理旋转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Cooper和Shepard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得到了字母倾斜程度越大,反应时越长的结论。后来的一系列研究都验证了这一假设.

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无论

是对图形方位匹配判断的准确性还是完成判断任务的速度,中青年组被试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被试.这说明心理旋转能力可能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有研究者比较了青年和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旋转信息加工,发现青年和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旋转的信息加工机制均受损,也说明心理旋转与神经过程有关. 个体心理旋转能力与智力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心理系

《认知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表象心里旋转

实验时间:2012年12月6日

姓名

班级:

学号:

表象的心理旋转

摘要:该试验采用了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10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心里旋转是存在的,支持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的研究结果。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里旋转、表象、正像、镜像

1 引言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里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不管是正常的正像还是镜像,判定所需要的时间较少,而当样本做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度时,反应时间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加,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度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

本实验旨在验证Cooper & Shepard的实验。

2 实验程序

2.1、实验目的:1.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2.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

引言: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器官,它能够感知、理解和解释世界。然而,我们对于大脑的运作机制还了解得不够深入。本实验旨在探索人类心理中的一种现象——表象的心理旋转,即我们对于物体在空间中旋转的感知和认知。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了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设计——旋转立方体实验。实验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一系列立方体的图片,并判断它们是否相同。实验过程中,图片会以不同角度进行旋转,参与者需要根据旋转后的图片判断是否与初始图片相同。实验过程:

实验开始前,参与者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实验室环境被控制在相对安静和无干扰的状态下,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每位参与者在实验开始前都进行了短暂的训练,以熟悉实验的要求和操作。训练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一系列旋转立方体的图片,并进行判断。熟悉了实验流程后,参与者开始正式实验。

在正式实验中,参与者需要观察一系列旋转立方体的图片,并判断它们是否与初始图片相同。实验中,图片的旋转角度和速度是随机的,以避免参与者对于旋转规律的预判。

实验结果:

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参与者在判断旋转立方体是否相同时存在一种心理旋转的倾向。具体来说,当立方体的旋转角度小于90度时,参与者的判断准确

率较高;而当旋转角度超过90度时,参与者的判断准确率明显下降。这表明参与者在感知和认知旋转立方体时,存在一种心理上的旋转过程。

讨论与解释:

为什么人类会在感知和认知旋转立方体时出现心理旋转的倾向呢?这可能与我们的大脑结构和认知机制有关。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的视觉系统对于物体的旋转和变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立方体的旋转角度超过90度时,我们的大脑可能无法准确地跟随和理解物体的旋转过程,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准确率。此外,心理旋转的倾向还可能与我们的经验和学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物体往往是静止的,而不会频繁地旋转。因此,我们的大脑可能更擅长处理静态物体,而对于旋转物体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弱。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13年10月

摘要:该实验主要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通过35名心理学生被试判断不同角度“R”的正反向的反应时,来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基本支持了cooper和shepard 的研究结果,表象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

引言:表象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帕德做了心理旋转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辨别图形时,需要将头脑中贮存的图形表象进行放置,随着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延长,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心理旋转具有其神经机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如: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术和脑电技术等,发现顶叶、枕叶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王鹏,游旭群,刘永芳,2005)

实验目的: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实验方法:

1 被试实验被试共35名,均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平均年龄19岁,其中男5人,女30人,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2 实验设备多媒体计算机、PsyKey心理教学系统

3 实验步骤:实验被试采取随机分组方式

1.前期准备: a 让被试按要求打开PsyKey心理教学系统软件,并输入个人信息。

b 让被试端坐在计算机前,双手持手键,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别放在Q键和P 键上。

2.正式实验: a 被试按要求仔细阅读屏幕软件上的指导语,“请判断屏幕上字母是正R,还是反R,如果是正R就用左手食指按Q键,如果是反R就用右手食指按P键,每次判断要求准确而迅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郑卫荣学号:SY0910148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覃敬腾学号:SY0910142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孙骥学号:SY0910157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测验了一名视觉正常的男性被试表象旋转所用的反应时。实验目的: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结果发现:说明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要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就越多;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表象旋转的存在。

关键词:反应时减数法心理旋转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如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旋转。实验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1 方法

1.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广西某本科大学09应用心理学系学生一名,20岁,男,视觉正常。1.2 仪器与材料

1.2.1仪器

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

1.2.2材料

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1.3 程序

1.3.1 登录并打开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1.3.2 正式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被试对呈现的R作出正向还是反向的判断。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1.3.3 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