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通过心理旋转实验,了解被试在空间表象处理、旋转判断和反应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揭示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旋转角度:0°、180°)× 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的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下进行判断。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立体图形。
每个图形包含两个相同的三维物体,分别呈现为正放和侧放,被试需要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3.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每组8人。
(2)被试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适应性练习,熟悉实验材料和操作。
(3)实验开始后,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立体图形,被试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4)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F(1, 24) = 15.69,p < 0.01)。
当旋转角度为0°时,反应时间最短;当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间最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F(1, 24) = 0.58,p >0.05)。
这说明在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方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
3. 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r = 0.81,p < 0.01)。
这表明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所需时间越长。
四、讨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揭示了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旋转角度较大的图形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且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doc
表象的心理旋转摘 要 采用双因素的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验证库珀的心理旋转的实验。
以10心本班的10名同学作为被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仿真实验系统进行实验的操作,并对所得的反应时的数据进行SAT 实验范式的检验。
假设正、反“R ”的旋转角度越大,被试的反应时越长;反“R ”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正“R ”的反应时。
结果得出,01.6)80,3(=F ,001.0=p <0.05,即字母的旋转角度越大,被试的反应时越长;16.0)80,1(=F ,69.0=P >0.05,因此推翻反“R ”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正“R ”的反应时;且55.0)80,3(=F ,65.0=P >0.05,两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表象;心理旋转;SAT ;反应时1 引言表象(Mental Image )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陈录生,2008)。
心理学研究感官、大脑及有关神经组织的功能,及其与外部事物的相互作用,直接涉及外部事物达于大脑形成表象的过程(袁红章,1995)。
在认知心里学中,表象不仅指信息加工的成果,也指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是保存知识的一种形式(陈录生)。
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在现代心理学发展时期,主要对表象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定量的评定,如Galton 测量了人的表象的鲜明性,并且确定了表象的某些年龄的性别的差异。
长期以来,心理学将表象和知觉紧密地联系起来,将表象看作是已经贮存的知觉象的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王甦,汪安圣,1992)。
有一些实验结果确实支持了这些看法,如定位实验、敏锐度实验、选择性干扰实验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
一是认为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二是认为表象是真实物体的抽象化再现。
谢帕德和库珀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向和反向字母R 的刺激物做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来论证人们对表象的加工就像对真实物体的类似物进行加工一样(黄希庭,1987)。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讨论(3篇)
第1篇一、引言心理旋转实验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实验,它揭示了人类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的心理过程。
该实验由库帕和谢帕德于1963年提出,旨在研究人类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的能力。
本文将基于实验报告,对心理旋转实验进行讨论。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中使用了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作为实验材料,共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0°、30°、60°、90°、120°和150°。
2. 实验流程: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练习阶段和测试阶段。
在练习阶段,被试需对R字符进行旋转,使其恢复到正像;在测试阶段,被试需判断呈现的R字符是正像还是镜像。
3.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9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人。
4. 实验设备:实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通过屏幕呈现R字符,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三、实验结果1. 心理旋转存在: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下,均能正确判断出正像或镜像,说明心理旋转是存在的。
2. 反应时差异:实验结果表明,R字符的旋转角度对被试的反应时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R字符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之增加。
3. 性别差异:实验结果显示,男女被试在心理旋转实验中的表现无显著差异。
4. 年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的被试在心理旋转实验中的表现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1. 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心理旋转实验揭示了人类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的心理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大脑能够对视觉形象进行心理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觉经验。
这一过程可能与大脑的神经网络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心理旋转的应用价值:心理旋转实验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揭示人类大脑的认知机制;其次,心理旋转实验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最后,心理旋转实验在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3. 实验结果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受R字符旋转角度的影响。
实验四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认知心理学实验四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1.背景知识所谓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是指在空间知觉加工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旋转操作,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历程。
那么,这种心理旋转是否真的存在呢?20世纪70年代初,库柏(L.A.Cooper)和谢波德(R.N.Shepard)用减法反应时法为心理旋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证据。
库珀和谢波德(1973)使用左右不对称的字母或数字(如R、J、G、2、5、7等),以及这些字母或数字的镜像作为实验材料,以六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呈现,就构成了12种不同的刺激材料。
实验中在电脑显示器上按随机顺序给被试呈现这12种刺激材料,每次呈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其是正写的字母或数字,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即字母或数字的镜像),并要求其尽快地按相应键作出反应,电脑自动记录其反应时间和正误。
多次重复之后,计算被试在每一种倾斜角刺激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将同一种倾斜角的正写字母或数字、反写字母或数字的反应时间相加平均),得到了刺激倾斜角度与被试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如18-1所示。
从图18-1看出,当刺激材料呈现的倾斜角不同时,被试的反应时间也有所不同,而且正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0o)的反应时间最短、倒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180o)的反应时间最长,整个变化的关系曲线呈现出以180o为中心的对称性。
这一结果如何解释呢?图18-1 Cooper和Shepard心理旋转实验结果示例库珀等认为,刺激材料正立时,被试可以快速地将刺激材料的知觉印象与相应的记忆表象进行对照,对刺激获得快速识别,其反应时间就短;当刺激材料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呈现时,其获得的知觉印象不能立即与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所以需要将直接获得的知觉印象进行心理操作,即对其进行心理旋转,等其旋转到正立位置时就可以和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获得识别,所以这时的反应时间加长了。
自然,倾斜角度越大,心理旋转的角度也越大,消耗的时间也越多,反应时间也就越多。
实验1-8 库珀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
实验1-8 库珀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目的1、通过重复库珀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证实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2、熟悉和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在研究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背景知识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1973年,库珀(Cop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呈现的字母后,不管其具体方位和倾斜角度如何,尽快判断该字母是正的还是反的,并按键作出反应。
如果反应错误,该次试验在以后还会重复,直到反应正确。
结果表明:当图片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当图片旋转0°和360°时(即正位图片),反应时最短。
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
对表象的问题,前人已经进行过了很多研究,也提出了不少理论。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结构理论、功能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
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表象和知觉在内部结构和产生机制方面有某些类似。
他们应用了一种称为“视觉缓冲器”的结构来解释表象产生的机制,这一结构中包含无数“细胞”组成的一个阵列,在产生视觉表象时,这个阵列中的一些相应的“细胞”被激活,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表象。
人在视察一个表象时,“缓冲器”中的不同细胞就被激活,而这些相应的“缓冲器”曾以相同的方式产生过相应的实际知觉。
表象具有一定的空间延展度和空间分辨率(Kosslyn,Ball&Reiser,1978;Pinker&Kosslyn,1978)。
功能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表象的功能作用,以及我们是如何操纵表象进行知觉活动的。
该理论认为,当我们在头脑中比较两个物体时通常是通过想像这两个物体的重叠来进行的。
如果有必要的话,先想像其中一个,对它进行操作(如旋转)以便和另一个相匹配。
这种操作与对真实物体的操作是一致的。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doc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心理旋转实验报告1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4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理旋转表象命题表征1 引言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
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
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 实验2.1 被试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生4人。
2.2 材料和仪器2.2.1 JGean SigSquares df Square F .Betann,1895)最先把用来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叫做速示器。
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曾指出,一个良好的速示器应具备许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1)时间很短,能避免眼动;(2)呈现前被试应能明确刺激呈现的位置,并能控制呈现前的照明条件;(3)全部刺激物应尽可能全部同时呈现,以满足许多心理学研究所要求的高精度高速呈现视觉刺激的需要。
该仪器用途较广,可通过高速呈现来测定图形、汉字、英文字、数字、广告的辨认阈限;测定注意范围;还可用于学习和记忆等多种实验。
但是,使用速示器进行的实验具有一个弱点,即由于有视觉后象的存在,常常无法判定被试到底是对刺激反应,还是对后象(记忆痕迹)反应篇二: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题目: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实验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反(即镜像)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表象的心理旋转,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揭示人们在面对不同表象时的心理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受到个体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引言表象是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它们在人们的心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不同的表象可能会引发人们心理上的不同反应,这种心理旋转的现象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表象的心理旋转,以期揭示人们在面对不同表象时的心理变化。
方法本实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邀请了100名受试者参与。
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受试者需要观看一系列不同表象的图片,并记录下自己的心理感受;第二阶段,受试者需要填写一份问卷,回答关于表象的心理旋转的问题。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
在面对积极的表象时,受试者的心理状态普遍更为积极和愉悦;而在面对消极的表象时,受试者的心理状态则更为消极和沮丧。
此外,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也对表象的心理旋转产生了影响。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受到个体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这些因素对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影响,并寻找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表象带来的心理变化。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揭示了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人们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本实验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1引言表象是类似于知觉的信息表征。
七十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表象旋转的研究。
Cooper等人1973年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即镜像)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呈现的字母后,不管其具体方位和倾斜角度如何,尽快判断该字符是正的还是反的,并按键作出反应。
如果反应错误,该次实验在以后还会重复,直至反应正确。
Cooper的实验表明: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和360°时,反应时最短。
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也就越多。
2 方法2.1 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某大学本科学生一名,20岁,男生,矫正视力正常。
编号:201104021219 性别:男年龄:20姓名:刘一玉学历:出生日期:1992-10-20所属:职业:测试日期:2013-06-14 10:38:072.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实验仪器:计算机, 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实验材料:不同角度的正反字母R2.3 程序用字母R来重复Cooper的表象旋转实验。
有不同方位的正和反的R字母共12种,随机呈现给被试,每种呈现6次,共72次实验。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式:使用一号反应盒,绿键为正,红键为反。
强调要在尽量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反应。
3 结果表1 不同角度下正反R平均反应时(ms)和平均正确率(%)4 讨论实验结果基本验证了库柏和谢帕德的心理旋转实验确实存在,表象经过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要的反应时就越长,判断正“R”的平均反应时应比反“R”的平均反应时低。
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实验数据正确率都是100%,所以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室环境比较嘈杂,所得结果可能不准确。
样本较少,可能会产生误差。
5 结论实验结果基本验证了cooper和she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表象的连续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顺时针心理旋转和逆时针心理旋转均遵循最短加工路线。
心理旋转r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r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心理旋转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心理旋转的现象,探究旋转的角度对人的认知和感知的影响。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设计,实验组接受心理旋转任务,对照组接受非旋转任务。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参与者数量相等,性别、年龄分布相似,以消除不同个体间的差异。
两组参与者均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包括空间认知和记忆方面的任务。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个人信息的登记并接受简单的训练。
实验组参与者接受心理旋转任务,要求在显示屏上观看旋转的立体图形,然后判断旋转后的图形是否与原图一致。
对照组参与者接受非旋转任务,观看非旋转的立体图形,进行相同的判断任务。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组参与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比对照组参与者更高的正确率。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旋转后图形是否与原图一致。
2. 实验组参与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更短的反应时间。
他们能够更快速地完成旋转判断任务。
3. 实验组参与者在记忆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记忆能力。
他们对于旋转图形的记忆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记住旋转后的图形。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旋转对于空间认知和记忆具有促进作用。
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参与者需要在大脑中对旋转的图像进行模拟,推理图像的旋转角度,然后与原图进行比较。
此过程需要参与者进行空间信息的处理及记忆的回调,对空间认知和记忆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出性别和年龄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可能存在差异。
男性参与者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比女性参与者更高的正确率和更短的反应时间。
这可能与男性在空间认知方面具有优势有关。
年龄方面,老年人可能相对年轻人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表现出较差的性能,这也可能与老年人在空间认知和记忆方面的下降有关。
总结起来,心理旋转是一种能够促进空间认知和记忆的认知过程。
它对于人们的思维能力发展和认知训练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性别和年龄对心理旋转任务的完成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进一步探究。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字符类型对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影响——以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为例张甜甜摘要:为了考察字符类型对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影响,以自己为被试,采用PsyKey教学系统对不同字符类型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实验,字符类型呈现正R时的反应时小于呈现反R时的反应时;当字符旋转180度时,反应时最长;字符类型为0度时,反应时最短;结果证明差异显著。
关键词:字符类型、反应时、心理旋转1 引言(前言)表象是类似于知觉的信息特征。
七十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的一项是表象旋转的研究。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
对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心理旋转参考框架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库柏和谢帕德的心理旋转的表象旋转假说,假说提出心理旋转的内部过程是同外界物理旋转极其类似的表象旋转过程,被试在判断一个倾斜的刺激时,总是先在头脑中形成这个刺激物的表象,再把表象旋转到直立位置进行判断,然而内部参考框架不能转成与即将出现的字母一致的方向。
有研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接受正像镜像任务和字母数字判断两个任务。
在正像镜像任务中,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字母或数字是正像还是镜像,而在字母数字判断任务中,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刺激是字母还是数字。
在正像镜像判断任务中出现了反应时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心理旋转效应,但在字母数字判断任务中,被试的反应时并不随着刺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本研究有两个目的:(1)旨在研究自变量字符类型和因变量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关系。
(2)使学生学会写实验报告。
2 方法2.1 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河南安阳师范学研2014级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一名,23岁,女,视力正常。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计算机及PsyKey心理学实验系统。
2.3 实验设计与实验程序登录并打开PsyKey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实验心理学实验)实验名称表象的心理旋转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应用心理学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实验研究了正R和反R的心理旋转随旋转角度变化的规律,及正R和反R的反应时的差异和反应时的性别差异。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20名。
实验给被试呈现旋转角度分别为0°、60°、120°、180°、240°、300°的正R和反R字母,当刺激出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刺激为正R还是反R。
结果显示: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用时越多。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反应时1 引言表象(Mental Image)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是真实物体的抽象化再现.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认为,人将视觉和语言信息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中,表现是信息编码的基本形式。
人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指单凭心理运作,而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对心理旋转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Cooper和Shepard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得到了字母倾斜程度越大,反应时越长的结论。
后来的一系列研究都验证了这一假设.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对图形方位匹配判断的准确性还是完成判断任务的速度,中青年组被试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被试.这说明心理旋转能力可能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
有研究者比较了青年和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旋转信息加工,发现青年和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旋转的信息加工机制均受损,也说明心理旋转与神经过程有关. 个体心理旋转能力与智力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关于心理旋转的性别差异,不同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大多数实验结果是男性的表现要好于女性,男性在执行空间认知任务时的表现往往好于女性,在心理旋转任务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引言: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器官,它能够感知、理解和解释世界。
然而,我们对于大脑的运作机制还了解得不够深入。
本实验旨在探索人类心理中的一种现象——表象的心理旋转,即我们对于物体在空间中旋转的感知和认知。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设计——旋转立方体实验。
实验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一系列立方体的图片,并判断它们是否相同。
实验过程中,图片会以不同角度进行旋转,参与者需要根据旋转后的图片判断是否与初始图片相同。
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前,参与者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实验室环境被控制在相对安静和无干扰的状态下,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每位参与者在实验开始前都进行了短暂的训练,以熟悉实验的要求和操作。
训练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一系列旋转立方体的图片,并进行判断。
熟悉了实验流程后,参与者开始正式实验。
在正式实验中,参与者需要观察一系列旋转立方体的图片,并判断它们是否与初始图片相同。
实验中,图片的旋转角度和速度是随机的,以避免参与者对于旋转规律的预判。
实验结果: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参与者在判断旋转立方体是否相同时存在一种心理旋转的倾向。
具体来说,当立方体的旋转角度小于90度时,参与者的判断准确率较高;而当旋转角度超过90度时,参与者的判断准确率明显下降。
这表明参与者在感知和认知旋转立方体时,存在一种心理上的旋转过程。
讨论与解释:为什么人类会在感知和认知旋转立方体时出现心理旋转的倾向呢?这可能与我们的大脑结构和认知机制有关。
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的视觉系统对于物体的旋转和变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立方体的旋转角度超过90度时,我们的大脑可能无法准确地跟随和理解物体的旋转过程,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准确率。
此外,心理旋转的倾向还可能与我们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物体往往是静止的,而不会频繁地旋转。
因此,我们的大脑可能更擅长处理静态物体,而对于旋转物体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弱。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13年10月摘要:该实验主要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通过35名心理学生被试判断不同角度“R”的正反向的反应时,来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实验结果基本支持了cooper和shepard 的研究结果,表象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引言:表象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帕德做了心理旋转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辨别图形时,需要将头脑中贮存的图形表象进行放置,随着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延长,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
心理旋转具有其神经机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如: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术和脑电技术等,发现顶叶、枕叶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王鹏,游旭群,刘永芳,2005)实验目的: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实验方法:1 被试实验被试共35名,均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平均年龄19岁,其中男5人,女30人,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2 实验设备多媒体计算机、PsyKey心理教学系统3 实验步骤:实验被试采取随机分组方式1.前期准备: a 让被试按要求打开PsyKey心理教学系统软件,并输入个人信息。
b 让被试端坐在计算机前,双手持手键,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别放在Q键和P 键上。
2.正式实验: a 被试按要求仔细阅读屏幕软件上的指导语,“请判断屏幕上字母是正R,还是反R,如果是正R就用左手食指按Q键,如果是反R就用右手食指按P键,每次判断要求准确而迅速。
”\b 点击“开始实验”c 打开软件“实验结果”,记录原始数据和结果分数4 结果与分析表一:不同角度下反应时的平均值0度60度120度180度240度300度360度平均反应670.2286777.34291194.0571464.2291095.829731.6857670.2286时(正)平均反应826.7429991.11431170.7141302.3431198.486895.9143826.7429时(反)图一:不同角度下反应时的平均值折线图由表格和折线图中平均数的分布可以看出,无论正反,顺时针0度至180度的过程中,随着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被试判断正“R”和反“R”所用的反应时越长,当达到180度时,反应时最长。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心里旋转实验是认知心理学中研究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经典实验。
表象心理旋转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操作,以判断物体在不同角度下的正像或镜像。
该实验旨在验证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2. 探讨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3. 分析不同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共计20个。
其中,正像R字符10个,镜像R字符10个,旋转角度分别为0度、45度、90度、135度、180度、225度、270度、315度。
四、实验方法1. 被试: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各半。
2. 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实验开始前,主试向被试讲解实验任务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在计算机屏幕上观察R字符,并判断其是正像还是镜像。
当被试作出判断后,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
3. 实验步骤:(1)主试向被试展示20个R字符,每个字符呈现时间为1秒;(2)被试观察字符后,判断其是正像还是镜像;(3)被试作出判断后,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4)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字符观察完毕。
五、实验结果1. 心理旋转现象存在: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下判断R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
这说明心里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认知策略:部分被试在心理旋转过程中采用视觉搜索策略,即在观察字符时,首先寻找正像或镜像的特征;部分被试则采用记忆策略,即回忆起字符的原始形态,然后判断其正像或镜像。
3.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之增加。
当旋转角度为180度时,反应时最长。
六、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与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的研究结果一致,验证了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13年10月摘要:该实验主要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通过35名心理学生被试判断不同角度“R”的正反向的反应时,来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实验结果基本支持了cooper和shepard 的研究结果,表象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引言:表象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帕德做了心理旋转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辨别图形时,需要将头脑中贮存的图形表象进行放置,随着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延长,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
心理旋转具有其神经机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如: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术和脑电技术等,发现顶叶、枕叶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王鹏,游旭群,刘永芳,2005)实验目的: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实验方法:1 被试实验被试共35名,均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平均年龄19岁,其中男5人,女30人,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2 实验设备多媒体计算机、PsyKey心理教学系统3 实验步骤:实验被试采取随机分组方式1.前期准备: a 让被试按要求打开PsyKey心理教学系统软件,并输入个人信息。
b 让被试端坐在计算机前,双手持手键,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别放在Q键和P 键上。
2.正式实验: a 被试按要求仔细阅读屏幕软件上的指导语,“请判断屏幕上字母是正R,还是反R,如果是正R就用左手食指按Q键,如果是反R就用右手食指按P键,每次判断要求准确而迅速。
”\b 点击“开始实验”c 打开软件“实验结果”,记录原始数据和结果分数4 结果与分析表一:不同角度下反应时的平均值0度60度120度180度240度300度360度平均反应670.2286777.34291194.0571464.2291095.829731.6857670.2286时(正)平均反应826.7429991.11431170.7141302.3431198.486895.9143826.7429时(反)图一:不同角度下反应时的平均值折线图由表格和折线图中平均数的分布可以看出,无论正反,顺时针0度至180度的过程中,随着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被试判断正“R”和反“R”所用的反应时越长,当达到180度时,反应时最长。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题目: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年级专业:2014级应用心理学姓名学号:谭映雪20143147 指导教师:郝春东评分教师评语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谭映雪20143147(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目的:通过测量大学生心理旋转的反应时以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方法:使用Psykey3.1心理教学系统实验对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班1名女生进行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结果:字母正面或反面的各旋转角度的反应时从0°到180°逐渐增大,再从180°到360°逐渐缩短。
反应时随着需旋转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判断字母正反面的正确率随着需旋转角度的增大而减小.结论:心理旋转是存在的,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表象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关键词心理旋转表象反应时表象心理1 引言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课题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
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
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
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研究旨在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结果。
通过将“R”的显像方向、“R”的旋转度数设计成2×6十二个水平。
采用“R”的不同显像方向和旋转度数来研究心理旋转的不同角度对反应时的影响。
结果发现:心理旋转过程确实存在且旋转角度与反应是长短成正比;不同被试反应是存在个体差异;判断正确率与反应时相关。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1 前言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
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大量实验都证明了表象有可能作为一种保留和操纵外界信息的代码存在。
因为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
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在。
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反180°时,反应时最长。
而0°(360°)时,应时最短。
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
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
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具有直观性。
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是的信息加工。
事实上,心理旋转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是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
本试验脑机制的解释是:通过使用脑功能核磁共振研究发现与心理旋转密切相关的主要是顶叶与额叶区域。
此外表象的心理旋转也会受其它的一些因素如性别、年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图形的复杂程度等的影响。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引言心理旋转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旋转物体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通过观察被试者在不同条件下对旋转物体的反应,可以揭示人类大脑对空间感知和认知的机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们进行的心理旋转实验的设计、实施和结果分析。
实验设计我们的实验采用了随机对照组设计,共有60名被试者参与。
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被要求观察一系列旋转物体,并根据旋转方向进行判断;对照组则观察静止的物体,并进行相同的判断任务。
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被试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向被试者解释了实验的目的和流程,并获得了他们的书面同意。
然后,我们给被试者提供了一台电脑和一个触摸屏,以进行实验任务。
实验开始时,被试者首先进行了一次练习,以熟悉实验的操作和要求。
在正式实验中,实验组的被试者观察一系列旋转的三维物体,这些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和旋转方向呈现。
被试者需要判断每个物体是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旋转,并按下相应的按钮。
对照组的被试者观察一系列静止的三维物体,并进行相同的判断任务。
我们记录了每个被试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反应时间:实验组的被试者在判断旋转物体方向时,平均反应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被试者。
这表明观察旋转物体对大脑的认知负荷较高,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信息处理。
2. 准确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者在判断准确率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表明旋转物体对判断准确性没有明显影响,即使在旋转的情况下,被试者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旋转方向。
讨论本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心理旋转实验的经典发现,即观察旋转物体会增加大脑的认知负荷。
这可能是因为旋转物体会引起大脑中的空间感知和认知机制的激活,从而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资源。
然而,被试者在判断准确率上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这可能说明人类大脑具备了较强的空间感知和认知能力,能够在旋转的情况下准确判断物体的方向。
表象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郑一帆摘要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进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确实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实验利用不同角度及正反位的字母R,令被试对其做出正反的判定,依照减数法原理以反映时作为认知加工的指标验证内心旋转的存在。
结果发觉:当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反映所需时刻越多;在每一个人的头脑里,都存在心理旋转进程。
实验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大二学生14人,男女各7人,20岁。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减法反映时一引言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进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确实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旋转任务早20世纪30年代就被心理测量学家用以评定人们的空间智能(如“三山”问题)。
可是直到1971年,“心理旋转”这一概念才由Shepard等人明确提出, 也才开始了对心理旋转的信息加工机制研究。
70年代初Cooper和Shepard用减数反映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Shepard和其同事以反映时和正确率为指标, 研究了两维和三维图形表征的心理旋转。
结果发觉, 心理旋转的平均反映时和方位差呈线性相关, 反映时是随着方位差度数的增加以固定速度增加, 最长反映时在旋转度为180度时。
Shepard及其同事以为被试在完成任务进程中, 是把其中的一个图形表征旋转至另一图形表征的位置对二者加以匹配的, 即发生了心理旋转。
反映时与方位差之间的线性关系说明心理旋转进程是一个持续的进程。
那个进程与躯体或客体的实际物理旋转进程相类似。
Cooper和Shepard(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依如实验结果,他们以为:1.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判定所需的时刻较少,约为秒;2.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映随之增加,180度时反映时最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郑卫荣学号:SY0910148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覃敬腾学号:SY0910142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孙骥学号:SY0910157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测验了一名视觉正常的男性被试表象旋转所用的反应时。
实验目的: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结果发现:说明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要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就越多;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表象旋转的存在。
关键词:反应时减数法心理旋转
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如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
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1 方法
1.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广西某本科大学09应用心理学系学生一名,20岁,男,视觉正常。
1.2 仪器与材料
1.2.1仪器
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
1.2.2材料
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1.3 程序
1.3.1 登录并打开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指导语”界面。
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1.3.2 正式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被试对呈现的R作出正向还是反向的判断。
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1.3.3 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