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自我意识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有人说21 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 这个说法是否预言了事实只能由未来见证, 但它至少反映了当今世界女性文学的辉煌成就、蓬勃生机和发展态势。女性作家们活跃在文学的舞台上, 从浅表的意义上来说给这个长久以来由男权话语统治的人类精神园地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果实; 从深层的意义上说促进了人类两性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存, 从而提升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通过女性文学的发展, 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西方女性文学的历程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变迁。正如艾丽斯·沃克在其著名的散文“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所说: 我们的母亲和祖母们不是圣人, 而是艺术家, 她们内心有永不停息的创造力。确实, 女性自始自终都拥有艺术的创造力。在西方, 女作家几乎与有文字记载的文学史同在。古希腊文学乃西方文学之滥觞, 其间就有一位与荷马比肩而立的女性——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女诗人萨福。萨福一生写过九卷诗, 但留存下来的只有两首完整的诗和一些残句, 她用简洁自然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 受到西方历代诗人的推崇。然而, 嗣后两千年的西方文学史中, 从雅典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顶峰莎士比亚, 再到德国狂飙运动的倡导者歌德, 在一连串我们铭刻于心的名字中间却难见一位女性。19 世纪以前的西方女性要想写出一部天才作品几乎是难以成行的壮举, 因为她连拥有一间属于自己房屋和足够维持生计的钱的最基本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不是女性失却了她们的艺术天赋, 而是两千年来, 西方女性在男权肆虐的社会里饱受性别歧视, 艺术创造力受到严重压抑。在这样的处境中,虽然也有极少数女性通过写作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流露, 但其作品往往按照男权标准的衡量而被斥之于经典之外, 最终埋没于岁月的尘封里。
英美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研究
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
英美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研究
河南省商丘工学院/何晴
【摘要】英美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从最初相对朦胧且缓慢的起步,逐渐发展到完全清晰,最终达到了相对成熟。这一阶段性历程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代表性展示之一,既表达了不同时期女性文学深刻的主旨内涵,也是在帮助现代人更好的鉴赏此类文学作品。
【关键词】英美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发展
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涉及面很广,除了女性权利意识,也包括男女平等意识等,其核心则是真正以女性自己的视角出发观察、审视女性在两性世界中独特的存在。这一意识摆脱了漫长的男权社会历史中女性仅仅被作为男性附庸存在而缺失了自我定位的桎梏,是对不公正的传统社会地位、遭受歧视的从属对待进行的积极否定和反抗。
一、英美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发展的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是促使英美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诞生的社会背景。社会政治制度的颠覆性改变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让人类世界进入更加先进、文明的社会阶段时,也使文学艺术领域中出现了女性文学这一独特的艺术创作种类,而其中蕴含的女性意识则不仅是艺术作品耀目的闪光点,也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不同发展时期两性观念的渐进式演变过程。因此,社会政治、经济等宏观环境的变化促成了女性文学的繁荣,而女性意识则又在这样极具个性的艺术表达形式中独领风骚。
二、英美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
1.萌芽阶段的女性意识。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较大,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八世纪末期是英美女性文学的萌芽与起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助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英国既是工业革命的发起国,也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始点。社会经济的极速增长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政治、经济与社会的颠覆性变革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也在艺术创作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英美女性文学就是变革引领下最引人瞩目的一支。
西丽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西丽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作了书信体长篇小说《紫色》。《紫色》通过描述美国南方农村一个普通黑人妇女西丽亚从麻木不仁到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细腻的刻画了西丽亚成长变化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在遭受多重压迫下的悲惨生存现状。《紫色》以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鲜明的思想性和新颖的创作技巧赢得了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成为美国黑人文学和妇女文学的经典作品。
关键词]西丽亚女性意识觉醒
艾丽丝·沃克(alicewalker)1944年出生于南方佐治亚州的一个佃农家庭。艾丽丝8岁时,在和哥哥们玩“牛仔与印第安人”的游戏时被玩具枪射瞎了右眼。1961年艾丽丝获奖学金入亚特兰大的斯帕尔曼大学学习,正赶上美国民权运动的高涨时期,她即投身于这场争取种族平等的政治运动。1962年,艾丽丝沃克被邀请到马丁·路德金的家里做客。1963年艾丽丝到华盛顿参加了那次著名的游行,与万千黑人一同聆听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讲演。艾丽丝大学毕业前在东非旅行时怀孕,当时流产仍属非法,她经历了一段想要自杀的痛苦时期,同时也写下了一些诗歌。1965年艾丽丝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当时是民权运动中心的南方老家继续参加争取黑人选举权的运动。在活动中艾丽丝遇上了犹太人列文斯
尔,两人克服跨种族婚姻的重重困难结为“革命伴侣”。1972年艾丽丝到威尔斯利大学任教,开设了“妇女文学”课程,这是美国大学最早开设的女性研究课程。艾丽丝此时还担任了《女士》杂志的编辑,但仍坚持写作。1973年、1976年艾丽丝先后出版了小说集《爱与烦恼》和长篇小说《梅丽迪恩》。
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
浅谈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
论文导读: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以及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内展开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但女性也并不是完全沉默的阶层。
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以及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内展开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运动。这一时期的所有进步,包括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国家和人文主义文化都为男性提供了种种机会,男性发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尊严,并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但女性也并不是完全沉默的阶层。有一部分上层妇女也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出现了一批女性作家、艺术家、音乐家等。虽然女性在这个时期仍受到男权意识的压制,但她们已不再甘愿做沉默的阶层,已开始向男性世界、向压制女性的男权意识和制度发出了挑战。
一.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基本社会状况
1. 婚姻家庭状况
文艺复兴时期,“在婚姻问题上,贵族妇女只有两个作用。年轻时,她只能充当一个温顺的新娘,被动地嫁给符合自己家族利益
的男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也必须小心谨慎,毕竟在婚姻问题上,家中的男人最后说了算。在这一过程中,家族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要远远大于个人的感情爱好。论文参考。”而对于下层女子来说,结婚不仅意味着从此完全听命服从于丈夫,而且还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论文参考。“即使一般的劳动阶层,嫁女也需要50佛罗琳的嫁妆。”这导致了大量适婚年龄的贫女无法通过组建家庭维持生存,她们大多被迫卖淫以养活自己。由于大量女性沦为娼妓,使下层女性不仅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苦,而且也使得女性自身素质低下,生活状况日趋恶化。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简爱》:性别与自我意识的探索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简爱》:性别与自我意识的探索引言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小说,被视为女性文学中的杰作之一。本文将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探讨其中揭示的性别与自我意识问题。
第一章:女性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困境
在分析《简爱》之前,先介绍一下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该时期,
社会对妇女有着严格限制和传统观念,妇女通常被认为只适合从事家务劳动,
并被剥夺了接受教育和追求职业发展的机会。这种社会背景对于理解小说中主
人公简·爱的成长背景至关重要。
第二章:简·爱的成长历程
本章将详细探讨简·爱作为一个具有女性意识的角色在小说中的成长历程。无论是在她童年时期受到虐待和歧视,还是成年后进入罗切斯特府邸工作,她都经
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境,但同时也不断探索和坚持自己的真实内心。简·爱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展现出她对权力、自由和平等的
追求。
第三章:性别角色与女性解放
在本章中,将重点关注小说中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性别角色意识。罗切斯特
府邸成为了一个象征性别权力关系的场所。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话,
可以看到作者对传统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批判,并倡导女性争取解放和平等。同时,简·爱作为主人公也代表了女性通过拒绝被定型化来寻找自我认同和自由。第四章:小说影响与时代意义
最后一章将讨论《简爱》对于当时社会以及现代女权运动的影响与时代意义。
虽然该小说首发时间已有甚久,但对于当下仍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学作品。它
给予读者反思维多利亚时代妇女处境,并启发了后来的女性主义运动。
结论
通过对《简爱》的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关于性别与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西方女性文学发展史
西⽅⼥性⽂学发展史
2019-10-28
西⽅社会的变迁从各个⽅⾯都影响着西⽅⼥性⽂学的发展。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性和男性⼀样,从⼀开始便拥有着丰富的艺术的创造⼒。在西⽅,有⽂字记载的⽂学史开始以后便留有了⼥性作家的印记。然⽽,此后的近两千年的西⽅⽂学史中,出现了⾮常多的⽂学巨匠,但是我们却很难说出⼀位能够让我们铭记于⼼的⼥作家的名字。19实际以前⼥性⽂学的沉寂并不能说明⼥性艺术天赋的丧失,⽽是在西⽅两千年的男权统治的社会⾥受到的性别歧视,使得他们的艺术天赋受到压抑⽽⽆法体现出来。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即使出现过极少数⼥性作家的优秀作品,但最终被岁⽉尘封。19世纪⼈权运动的出现才真正意义上的促成了西⽅⼥性⽂学的产⽣。在法国⼤⾰命所倡导的⾃由、平等、博爱及天赋⼈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由、平等、天赋⼈权等思想的影响下,⼀场为⼥性争取各⽅⾯权益的⼥权运动产⽣并蓬勃发展。⼥性作家的艺术天赋得以释放,⼤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在西⽅⽂学世界中⼤放异彩,西⽅⼥性⽂学进⼊了发展的黄⾦时期。20世纪60年代是⼥权运动的⼜⼀次⾼潮。⼈们在质疑⽗权制思想⽂化的同时,给予了⼥性作家及作品更多的关注,并开始对⼥性⽂学的意义进⾏了研究。时⾄今⽇,西⽅⼥性⽂学波澜壮阔的景观,从不同⽅⾯反映了西⽅⼥性的⽣存需求和精神发展的需要。本⽂以时间顺序,对西⽅⼥性⽂学的发展史作⼀个简单的介绍。
⼀、⽂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末的西⽅⼥性⽂学
早在⽂艺复兴时期,西⽅便有了⼥性⽂学的踪迹。但是从⽂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末这⼀漫长的时期,在史料中却找不到⼀位有名望的⼥性作家。这⼀时期的西⽅妇⼥的⾃我意识还很不突出,但从这⼀时期仅存的少数⼏部⼥性作家的作品中却很容易感受到她们对于⾃由和平等权利的强烈愿望。17-18世纪西⽅社会发⽣的重⼤变⾰促成了西⽅⼥性⽂学的起步。17-18世纪,由于诗歌体裁的⽂学作品很难达到西⽅⼥性作家表达⾃⼰内⼼想法的要求,于是她们选择了⼩说这⼀⽐较⾃由的⽂学形式。正是由此,西⽅⼥性⽂学在西⽅⽂学史上最初的贡献,同时也是最⼤的贡献也就是在⼩说⽅⾯。欧洲第⼀部完整的⼼理⼩说及欧洲第⼀部批判奴⾪制的作品均是出⾃⼥性作家之⼿;伊莱莎•海伍德的代表作《多余的爱情》是英国当时除《鲁滨孙漂流记》之外最畅销的⼩说;安•瑞德克利夫的《乌尔多福的奥秘》是哥特⼩说的经典之作,它确定了哥特⼩说在英国的地位,⽽且还深刻影响了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学创作。这些都很好说明了当时⼥性⼩说⽂学在西⽅⽂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她们对于西⽅⽂学特别是⼩说的发展的贡献是⽆法替代的。总之,⽂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末的西⽅⼥性⽂学虽然还没有呈现出洋洋⼤观的局⾯,但她们对西⽅⽂学所做出的巨⼤贡献早已使得她们成为了西⽅⽂学史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
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18T10:13:55.260Z 来源:《知识-力量》4中作者:辛迪[导读]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人物的形象往往附加了很多时代性的特征,以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为例,在19世纪以后,女性的社会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提高,以女性为载体而塑造的人物形象在美国文学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小说方面,在很多畅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摘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人物的形象往往附加了很多时代性的特征,以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为例,在19世纪以后,女性的社会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提高,以女性为载体而塑造的人物形象在美国文学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小说方面,在很多畅销书中,很多作品都在讲述女性的权利等等,可以说,这种文学之风在那个时代维系很长时间,并且是英美文学中最大的特点,纵观好多文学作品我们均可管中窥豹。关键词:美国;文学作品;女性形象 1引言
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在20世纪以前都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比如:19世纪后是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阶段,文学作品中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逐渐凸显角色地位,甚至在一些作品中女性已经成为主要角色。 2女性形象
在当代中国文学视域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迭交相呼应。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不仅倾注了作家们的匠心与慧思,是作者人生经验、审美旨趣等方面的文学表达,同时,这些女性形象在意识形态的规约中,逐渐摆脱了男性世界的附属与陪衬,她们通过自我文化身份的嬗变成为传达文化意识和社会形态的映像符码,历经了从一元到多元、由单调到丰富的嬗变过程。不论是以“革命/不革命”、“英雄/非英雄”、“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标准形塑的“铁姑娘”和“新女性”形象,还是具有独立人格气质的“木棉”与“自审者”形象,以及新世纪文学中的职场女性、打工妹、新“青楼”形象,都为当代政治变迁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 3美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
我国影视文学中关于女性意识的研究
202011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在
我国影视作品之中,女性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演变过程。女性意
识是一种性别意识,是一种在女性身上才会出现的意识,也是女性对于自身性别与男性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我国影视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上世纪初,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女性意识,但并没有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男女地位平等成为社会的共识,此时的影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一样,是一种钢铁意志般的形象,女性和男性在社会上拥有相同的权利,这种现象相较于封建时期虽有所进步,但并不代表着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女性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独特的魅力,没有认识到自己和男性的区别。近几十年,在我国,女性意识不断觉醒、不断发展,影视界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女性意识逐步凸显。
一、早期影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中国影视作品在诞生之初就有女性形象,但仅仅是为了情景发展的需要,而且女性形象在男性形象面前缺乏内涵、缺乏性格,是一种附庸品,谈不上独立的女性意识。到了上世纪30年代,在五四思潮影响之下,一大批女性作家走上历史舞台,这是女性意识崛起的一种表现。从此以后,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日加丰满,性格也更加丰富,女性在影视作品中不再只是附庸,更不是男性的背景板,而是更多体现为受先进文化熏陶的进步青年,她们有
些相夫教子,有些叛逆封建伦理,冲破封建传统束缚,大胆追求自我幸福,但是这些女性形象很难说是具有自我觉醒意识的女性形象。
简析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
简析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
晏丽 普洱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普洱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主体意识对女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2018xjkt18)。
摘 要:19世纪的英国女性文学作品对女性主体意识从萌发到确立这一过程进行了脉络式的描述,从而确立了女性主义批评研究的方法,推动了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并对世界妇女的解放起到了关键作用。女性争取自身权益以及女性意识的逐步苏醒,已经在全世界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
关键词:女性主体意识;英国女性文学;女性主义运动
作者简介:晏丽(1984-),陕西安康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学与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112-02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
女性意识在妇女研究中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面,也是许多文学作品关注的一个焦点。女性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动因”[1]。它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立足于女性的存在去感知、体验人生和世界,传达女性的欲望与追求,肯定女性的经验与价值。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社会中其地位、作用和价值等意识形态的体现。女性意识的发展是女性不断自觉寻求挖掘主体性的过程,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产生的。
肖瓦尔特将女性意识应用到女性文学中,分析其对女性文学发展的影响。“女作家的自我意识转化为某种文学形式的方法,及这种自我意识的变化、发展和导向”[2]。她认为,整个女性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进程:“女子气阶段——模仿占统治地位的方法,使传统艺术的标准及关于社会作用的观点内在化;女权主义阶段——反对上述标准和价值,要求自主权,提倡少数派的权利和价值;女性化阶段——自我发现,寻求自身价值,从反对派的依赖中挣脱出来的内在转变阶段”[3]。在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表达了女性作家们的思想内涵,是衡量女性文学是否具有独特思想和个性魅力的重要体现。在女权主义逐步发展的道路上,女权主义者们一直不断反抗男性对女性的压制,反对女性的从属地位,维护女性的主体身份,要求解放妇女,追求自己独立的人格。这彰显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
莉丽·布里斯库的女性自我意识
| 海外艺术
1
莉丽·布里斯库的女性自我意识
□李应梅/文
弗吉尼亚是英国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以及女性主义评论家。她的作品以写作技巧见长,构思精巧,别具一格,并具有明显的女性主义思想。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超越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局限,对于女性主义运动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伍尔夫反对“房中天使”的女性形象,认为这是维多利亚式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主张女性应该争取自由,颠覆两性二元对立框架,实现其自身价值,改变女性被边缘化、客体化的境地。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贯穿于作品始终,《到灯塔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作者通过塑造莉丽·布里斯库这一另类的女性人物,解构了以男权为中心的霸权主义:莉丽·布里斯库勇于追求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拒绝传统女性文化模式。申富英对莉丽追求神圣的绘画艺术的行为给予肯定,认为莉丽找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以及艺术的真谛[1]。本文从“颠覆两性二元对立”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两方面分析莉丽·布里斯库的女性自我意识,以求以作者化身的莉丽·布里斯库为窗口,探究作者本人的女性意识及主张。
1 颠覆两性二元对立
伍尔夫成长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这是由男性掌控着话语权的时代。英国学者约翰·梅彭对维多利亚时期男性家庭模式进行了概括:“维多利亚式的家庭就是一个庞大的父权制机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充当繁重的家庭经济事务的管理者,她极少有指望过任何别的生活。[2]”加上当时唯有男性才能享受教育的特权,女性只能在家中这种封闭的环境中接受
所谓的培养“女性气质”的教育,“女性气质”成为英国社会衡量女性品德的标准,因此以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标准进行构筑的女性形象——“房中天使”成为当时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主流。她们美丽、善良、顺从,对家庭和孩子无私奉献。伍尔夫在其《女人的职业》中对其描述道:“她相当惹人喜爱,有无穷的魅力,一点也不自私——简而言之,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愿望,别人的见解和意愿她总是更愿意赞同……她纯洁无瑕……具有极其优雅的气质。在那些日子里——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最后几年——每间房子里都有她的天使。[3]”《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人是伍尔夫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房中天使”。她悉心照料八个子女,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对丈夫体贴入微,适时地给予安慰与鼓励;她热情并乐于助人,使塔斯来先生得以恢复自信,使孤独的人感到温暖;她迎送宾客,缔造和谐、温暖的氛围,让人们暂时忘却了分歧与争执。但伍尔夫写作她,是为了“杀死她”。伍尔夫扬言:无论在任何时候,只要察觉到她那翅膀的投影或是身上的光辉投射到“我”的稿子上,就会不顾一切地去杀死她。可是这幽灵并不是说杀死就能杀死的。杀死一个幽灵比起杀死一个真实的人来说要困难得多。有时,作者自以为已经处置了她,可是她又照样会偷偷地溜回到其身边。伍尔夫认为杀死这位“房中天使”是每位女作家工作的一部分。这样可以避免其他人甘愿成为“房中天使”,丧失自我意识,成为第二位“拉姆齐”夫人。
西方女性文学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及其表达方式
文学 , 但从严格意 义上说 只有 女作家才能真正写照 出女性 的 生存状 态 , 也 只有女作 家才 能真正表达女性心底的悲喜情感
与追求希冀 。 西方女性文学代表西方女性开始摆脱父权制文
化 和男性话语的束缚 , 逐步形成和构建起女性 自己的文 学空
上 的义无反顾 和执 着倔强。这实际上也是作 者考琳 ・ 麦卡洛 根据 自己的生 活经历 和感情体 验对女性 自我 意识的 深刻揭
个生命都有一段属于她 的精彩 , 这种精彩 只有 女性 自己能 的妇女形象 , 直到最近还 是 由男性 创造 的 , 创 造 的人物 比较
表面没有深入女性 内心 。女性一定要 摒弃男人代言 的幻想 ,
中图分类号 : 1 1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1 5 7 3 ( 2 0 1 5 ) 0 2 - 0 0 2 9 - 0 3
一
般来讲 , 只要是 以女性为 中心 的文学都 可以称作女性
对女作 家来说 , 可 以称之为 “ 女子气的” “ 女权 的” 和“ 女性 的”
社会 , 对 自己命运无法控制 的女人只能任凭掌控话语权 的男
性评说 , 男 性 作 家 则 按 照男 权 制 度 对 女 性 的理 想 要 求 去 塑 造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目录
摘要 (1)
绪论 (3)
第一章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概貌 (4)
第一节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背景 (4)
第二节女性主义的理论构建 (6)
第二章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8)
第一节《远航》——对爱情的自我意识 (8)
第二节《达洛维夫人》——对婚姻的自我意识 (10)
第三节《到灯塔去》——性别的自我意识 (12)
第三章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阶段特征 (16)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1)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20世纪英国文学领域的前卫开拓者之一,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更是西方女性主义潮流的先锋人物。她的小说写作和女性主义广受关注,是国内外一致探究的热门课题。伍尔夫特别关注女性在历史上的定位,在作品中塑造了各类女性人物,从中流露出不同的女性自我意识。本文主要是基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作品和随笔,试图分析并梳理作品中女性形象表现出来的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女性主义观点,从而探寻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变化历程,指出其女性主义思想的超越性。同时思考历经物转星移,女性又会怎样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陈述了本文选题的构思目的;第二部分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背景和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论构建两方面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的样貌;第三部分分别从三部作品分析了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书写并从中挖掘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第四部分承接上述内容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精神的三次塑造以及女性主义思想的阶段特征;最后一部分为文章结语,是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的总结评价,从而对其思想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知把握。
20世纪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阶段
20世纪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阶段
作者:侯吉歌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2期
摘; 要:20世纪以来美国女性主义文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推动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文化意识、女权意识的觉醒。从总体上看,美国女性主义文学以性别政治、女性文学批评、文化身份认同为主要内容,经历了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可分为南方女性文学、黑人女性文学、犹太女性文学、华裔女性文学等多个文学流派,它打破了美国白人男性文学独领风骚的局面,推动了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美国;女性主义文学;阶段
作者简介:侯吉歌(1979-),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基础课部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2
20世纪是美国女性文学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迅猛发展,各种女权主义文学作品受到了女权主义者的青睐,许多被湮灭于历史尘烟中的女性文学作品被重新挖掘出来,从而使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焕发了生机,也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文学及理论基础,推动了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为此,应当深入研究20世纪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演变及基本特征,以更好地了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文学地位及文学成就。
一、20世纪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总体概述
20世纪以来美国女性主义文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许多优秀女性作家开始进入读者的视野,并走上了美国主流文坛,推动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文化意识和女权意识的觉醒。从总体上看,20世纪美国女性主义文学以解构美国女性的“他者”地位、推进美国女性的文化身份认同、塑造现代女性形象等为主要内容,展现了美国女性艰难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成长。同时,美国女性主义文学也是随着美国妇女解放运动而成长起来的,并在妇女解放运动中进入了美国主流文坛,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产生和功能上存在差异论文
论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产生和功能上存在的差异摘要:论文通过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差异的原因、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功能和意义上的不同以及中国特色的女性主
义批评者:男性同盟的加入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差异问题。
关键词: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差异
中图分类号:i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17-01
一、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二元对立与阴阳调和
二元对立,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德里达曾指出,西方从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传统,是奠基于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之上的:“从柏拉图到卢棱、从笛卡尔到胡塞尔,所有的形而上学家,因此都认定善先于恶,肯定先于否定,纯先于不纯,简约先于繁复,本质先于意外,蓝本先于摹本等。它并不仅仅是许许多多形而上学的姿态中的一种,而是形而上学的迫切之需,是那最是恒久,最为基础的,最具有潜能的程序。”这样的二元对立,不仅表现于哲学中,还表现于宗教中。
阴阳中和,是人地四时之气和人的阴阳之气运行的最佳状态,是天、地、人最美好的道德和规律。所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尤如阴阳的关系,有贵贱、尊卑之分,但归根到底也要体现阴阳中和的法则。至此,正统儒家以赋予阴阳这组概念双重性格(既
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性,又具有阳尊阴卑的道德属性)的方将其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使得阴阳互补、调和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二)中西不同的家庭观念
各个民族对家庭关系的理解都有其独特之处。在中国,作为女性最主要的活动舞台就是家。中西对于家庭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并在各自的演变中,差距越来越大。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从上古时代起,就带有温情脉脉的色彩,而西方家庭成员之间一开始就以对抗为主要特点。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简·奥斯汀《爱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作者:孔中敏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1期
摘要:作为表现女性意识的女作家的先驱,简·奥斯汀对英国女性文学的产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爱玛》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简·奥斯汀最成功、最成熟的作品,这不仅是指她的写作技巧上,而且也是指她思想认识上的成熟。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蓬勃发展,《爱玛》中蕴含的作家独特的女性意识也被逐渐发掘出来。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爱玛》中的奥斯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来发掘和探究她对于女性意识的深刻领悟,从而推论出简·奥斯汀在女性意识研究领域对世界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爱玛;觉醒;缺失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1-0080-0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起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欧美,它是西方女权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理论,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女作家们的创作意识。
谈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不得不提到女性意识,因为它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建构的基点和旗帜,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对“女性意识”这一概念的界定也经历了由简单概括到多层面阐释的过程。通过梳理中西方学者对于女性意识这一概念的定义,加之作者对于女性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女性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女性的性别意识,即女性是区别于男性,有其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但与男性“平等”的人,是其自然属性;二、女性的主体意识,即女性作为一个主体在客观世界中存在,并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和价值;三、女性的自我意识,即女性对自我的认识,是女性对自身的特殊性的探秘,女性看到的是自己眼中的女性而非男性视角中的女性,其中包括女性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自审意识。以女性意识为基点来研究女性文学能更全面、深刻的发现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恐惧意识
无论男女都有对自己无法掌握的事物的恐惧感。然而在男性与女性之间,还存在着不平等的控制。通常所说的男人“占有了她”,这种占有已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而是进一步的精神上的控制。正是通过这种控制,男人的特权地位———来自他生物学的进攻角色与他作为领导者或主人的社会职能才统一起来。而女性却由于被征服,只能表现出被动的特征。所以说,女性恐惧意识一方面表现为对社会道德所规范的女性贞洁的丧失而导致的道德谴责而恐惧不安;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觉醒的女性对自我的丧失而感到的恐惧。这里的自我的丧失不单单只是某些权利(如选举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等等)的被剥夺,而是把自己放在主体的人的位置上去对自己的存在进行思考的思辨力被扼杀了,女性害怕“我”被戕害、被消灭。此时的女性恐惧意识已是建立在女性人的觉醒的基础上的了。
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自我意识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首先是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对自己的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后,所形成的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系列认识。尽管每一个女性个体由于生活经历、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女性自我意识,但这一意识是在女性探索人的自由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女性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特殊的存在位置,她的自我意识是有别于男性的,她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重生理感受、重情感性、具有坚韧性等独特的方式。而这些意识的发展历程通过女性文学作品这个载体,而被呈现在我们面前。女性文本的创造者是女性,体现的是女性的意识,探求的是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道路。其核心就是,女作家站在“我就是女人”的立场上,以女性的眼光审视现实,同样,女性读者也是要从这一前提出发来进行阅读和接受。由女性作者和女性读者共同创造的女性文学作品承载着女性对其存在和本质的思考和省察。
弗洛伊德通过对男女的性别分析得出结论,女性为缺失和不完整的存在,并认为这一特征在女性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结构及身份的获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女性因为“阳物”的缺失(生理上),而导致主体性(人格)的不完整,这种思想不断积淀在人类的思想中,从而内化为一种思维定式,进而使男女两性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因而成为女性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那么女性缺失的是什么呢?缺失意识使女性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被动心理、依赖心理、客体心理,这种心理又使女性产生了强烈的被保护感和依赖感,渴望成为家中的天使。男性的价值规范成为一种衡量时,女性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将其应用于自身,这就有可能导致一种有系统的自我贬值。弗洛伊德的理论经常被批评为用男性中心论来定义女性,而忽视了女性的真实存在。其实,这种忽视并不能否认女性的存在,只是女性以一种被忽视的方式存在。
一、缺失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女性意识是以阳物缺失的确认为特征的。女性的心理结构,在于对自己性别产生一种痛苦的感觉的心理结构。弗洛伊德在《妇女心理学中》说过:“我们研究女人的性的发展,系由两个已有的概念出发的。第一、和男人相同,她的体格如果不经过一番奋斗,就不能适应它的机能;第二、决定性的变化在青春期之前就开始发动和完成了。”[1]弗洛伊德对女性心理的界定,其核心在女权主义批评看来,在于一种“阳物妒羡”,这种对女性的分析是以男性的生物学特征为基础的,但他并没有抛弃社会性因素对女性人格形成的影响。弗氏在讨论完女性性别认同的任务之后,试图要进一步回答如何使某种特定的标准价值内在化的问题。特里·依格尔顿指出:“弗洛伊德著作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帮助我们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探讨个人的成长。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确实是一个关于个人这个主体如何形成的唯物主义理论。”[2]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现在这样,父母的作用,抚育儿童的习惯方式,与此相联系的一切意象和信仰,都是文化问题,而在这个社会或这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社会或另一历史阶段之间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和历史差别……在这些制度中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一个信念是,女孩和妇女不如男孩和男子,这个偏见似乎把所有已知社会连成了一体。所以说,弗洛伊德对女性性别的分析,并不是简单的生物决定论。
三、关怀意识
女性从怀孕到生育孩子,这一系列过程都与其身体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女性从孕育生命之初就对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关注。随着孩子的出生,这种关注日渐增强并撒播到日常生活每一个角落。同时,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情感的渗入使简单的关注变成了一种关怀。帕森斯曾指出:“所有的人类群体都需要履行两种类型的活动:其一是执行任务或者‘工具性’活动;其二是旨在通过情感性或感情的表达来维持团结的活动。在小群体研究中,后者被称作‘社会感情’活动,但帕森斯却称之为‘表达性的’。家庭作为小群体的范例,在这些方面因社会性别不同而产生分化,妇女履行表达性的任务,而男子履行工具性的任务。”[3]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南茜·乔多萝在《母性的再造》中提出女性在性别认同过程中注意与母亲的情感联系,而导致女性更注重关系,更具关怀意识。男孩社会化的经历强调成就和自立,而女孩的社会化经历则强调养育和责任。成人的人格同时反映了无意识的过程与有意识的过程:男人往往倾向于个人主义、客观性和社会距百度文库;而妇女则取向于主观性和亲密关系。在幼儿生命的最初几年,照看她们的多是女性,两性幼童的性别认同和人格定型结果是不同的。“母亲常感到女儿像她,是她的延续体,女儿也常感到她像母亲,于是认同过程有产生混淆的可能性。”[4]
四、对生命的敬畏意识
要理解女性意识中所包含的对生命的敬畏意识,我们首先要对生命做出解释。格奥尔格·西梅尔指出:“生命概念在客观和主观精神的对立中获得了它的中心意义。”[5]108人在有限的生命中,面对最大的敌人就是死亡,但人们永远无法驱走它、消灭它。唯一可以战胜它的方法就是从精神上寻找出路,这一过程体现在人的有意识的认识和行动中。人的精神活动的超现实性和不甘受束缚性又使得人的精神活动有了不断向上的趋势。人类对有限生物生命的关注和对无限精神生命的探索都表现出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