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行为,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控制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第五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第六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
第七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真实、客观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
第八条内部控制审计按其范围划分,分为全面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
全面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所有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审计。
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者业务活动某些环节的内部控制所进行的审计。
第三章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环境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内部环境要素的规定为依据,关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社会责任等,结合本组织的内部控制,对内部环境进行审查和评价。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准则字体:黑体/宋体字号:初号/一号/三号/小四行距:1.5倍行距编辑请保持叶序不变(编者按:DOC版 ms-word阅读最佳,PDF版 adobe reader8,acrobat9cn或foxit reader3最佳)内部审计准则004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006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008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00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 号——审计计划0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 号——审计通知书01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 号——审计证据01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01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02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02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 号——审计报告02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03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03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03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03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037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03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04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04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04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05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05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02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06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06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06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07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07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08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08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08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09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2009年后增补…内部审计准则指南103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125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145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附录158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61 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163 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办法165 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29个 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 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益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 号—信息系统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第二章一般准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第三章作业准则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问题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考虑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前,应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内部审计通知书,并做好必要的审计准备工作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采用抽样审计等方法,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第十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进行审计,不应改变审计计划确定的目标和范围第十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及收集和评价的审计证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第四章报告准则第十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当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做到客观、完整、清晰、及时、- 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第十八条审计报告应说明审计目的、范围,提出结论和建议,并应当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第十九条审计报告应声明内部审计是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若存在未遵循该准则的情形,审计报告应对其作出解释和说明第二十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审计报告的分级复核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复核的要求和责任第二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进行后续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纠正措施第五章内部管理准则第二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确定年度审计工作目标,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和财务预算第二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结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审计工作手册,以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第二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建立内部激励约束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第二十五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在组织适当管理层的支持和监督下,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第六章附则第二十六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本准则自XX年x月x日起施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内部审计准则实务指南:1 内部审计准则实务指南——建设项目审计2 内部审计准则实务指南——物资采购审计3 内部审计准则实务指南——审计报告4 内部审计准则实务指南——高校内部审计5 内部审计准则实务指南——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审计计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编制审计计划,保证及时、有效地执行审计业务,提高审计效率,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计划,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为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对一段时期的审计工作任务或具体审计项目作出的事先规划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审计计划一般包括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三个层次:(一)年度审计计划是对年度的审计任务所作的事先规划,是组织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项目审计计划是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所作的综合安排;(三)审计方案是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及其时间等所作出的详细安排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组织的性质、规模、审计业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审计计划层次的繁简第五条年度审计计划应在下年度开始前编制完成,并报组织适当管理层批准,以指导内部审计机构下年度的工作;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应在审计实施前编制完成,并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批准后的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内部审计活动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若有必要,应按规定的程序对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定期检查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第三章年度审计计划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工作第九条年度审计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一)内部审计年度工作目标;- 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二)需要执行的具体审计项目及其先后顺序; (三)各审计项目所分配的审计资源; (四)后续审计的必要安排第十条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应当考虑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以确定具体审计项目第十一条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前,应了解以下情况,以评价各审计项目的风险程度:(一)组织的发展目标及年度工作重点;(二)严重影响相关经营活动的法规、政策、计划和合同; (三)相关内部控制的质量;(四)相关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及其近期变化;(五)相关人员的能力、品质及其岗位的近期变动; (六)其他与项目有关的重要情况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审计项目的风险程度规划审计项目执行的先后顺序第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复杂性及时间限制,合理安排所需的审计资源第四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第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和时间安排,选派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第十五条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前,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以下情况,以制定项目审计计划:(一)经营活动概况;(二)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情况; (三)财务、会计资料;(四)重要的合同、协议及会议记录;(五)上次审计的结论、建议以及后续审计的执行情况; (六)上次外部审计的审计意见;(七)其他与项目审计计划有关的重要情况第十六条项目审计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一)审计目的和审计范围;(二)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三)审计小组构成和审计时间的分配; (四)对专家和外部审计工作结果的利用;(五)其他有关内容- 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十七条审计项目负责人应根据项目审计计划制定审计方案第十八条审计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一)具体审计目的;(二)具体审计方法和程序; (三)预定的执行人及执行日期; (四)其他有关内容第十九条审计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确定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内容的繁简程度第五章附则第二十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并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本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通知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通知书的编制与发送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通知书,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前,通知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接受审计的书面文件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第二章审计通知书的编制与发送第四条审计通知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名称; (二)审计目的及审计范围; (三)审计时间;(四)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具体资料和其他必要的协助; (五)审计小组名单;(六)内部审计机构及其负责人的签章和签发日期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经过批准后的审计计划编制审计通知书- 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实施审计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特殊审计业务可在实施审计时送达第七条审计通知书主送被审计单位,可抄送组织内部相关部门涉及组织内个人责任的审计项目,应抄送被审计者本人第三章附则第八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第九条本准则自XX年x月x日起施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证据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证据的获取及处理,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证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做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依据审计目标获取不同类型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包括下列几种:(一)书面证据; (二)实物证据; (三)视听电子证据; (四)口头证据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一)充分性是证据数量足以证实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二)相关性是指证据和审计目标相关联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三)可靠性是指证据能够反映审计事项的客观现实第六条审计项目的各级复核人应在各自责任范围内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予以复核- 7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下列基本因素:(一)适当的抽样方法;(二)合理的审计风险水平,证据的充分性与审计风险水平密切相关,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越低所需证据的数量就越多;(三)成本与效率的合理程度获取审计证据应考虑证据成本与证据效益的对比但对于重要审计事项,不应将审计成本的高低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 (四)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判断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行,以做出获取审计证据的决策第三章审计证据的获取与处理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用下列方法获取审计证据:(一)审核; (二)观察; (三)监盘; (四)函证; (五)计算;(六)分析性复核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时间等应清晰、完整地记录在工作底稿中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可聘请其他专业机构或人士对审计项目的某些特殊问题进行鉴定,以鉴定结论作为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应对引用该证据的可靠性负责第十一条对于被审计单位存在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应作进一步核实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如有必要,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盖章如果证据提供者拒绝,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和日期,该证据依然可作为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作好审计证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保证已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第十四条在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第四章附则第十五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十六条本准则自XX年x月x日起施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使用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达到以下目的:(一)为形成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二)说明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三)为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实现程度;(四)证实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 (五)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第五条审计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第六条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可以是纸质、磁带、磁盘、胶片或其他有效的信息载体无纸化的工作底稿应制作备份第七条审计工作底稿主要包括以下记录:(一)内部审计通知书、项目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及其调整的记录; (二)审计程序执行过程的结果的记录; (三)获取的各种类型审计证据的记录; (四)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记录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复核的要求和责任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负完全责任第三章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复核- 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九条审计工作底稿应载明下列事项;(一)被审计单位的名称;(二)审计事项及其期间或截止日期;(三)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记录; (四)审计结论;(五)执行人员姓名、执行日期;(六)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日期和复核意见; (七)索引号及页次;(八)审计标识与其他符号及其说明等第十条审计工作底稿中可使用各种审计标识,但应注明含义并保持前后一致第十一条审计工作底稿就注明索引编号和顺序编号相关工作底稿之间如存在勾稽关系应予以清晰反映,相互引用时应交叉注明索引编号第十二条审计工作底稿和复核应由内部审计机构中比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第十三条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加强对工作底稿的现场复核第十四条如果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存在问题,复核人员应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重编工作底稿第四章审计工作底稿的整理与使用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按相关法规的要求归档、管理和使用第十六条审计工作底稿归组织所有,由内部审计机构或组织内部有关部门保管第十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工作底稿保密制度如果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组织或个人要求查阅工作底稿,必须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或其主管领导批准但法院、检察院和其他有权部门依法进行查阅的除外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第十九条本准则自XX年x月x日起施行- 1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审查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合理地保证组织实现以下目标:(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规章制度; (二)信息的真实、可靠;(三)资产的安全、完整;(四)完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 (五)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第五条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第六条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经济性质和经营理念; (二)管理层的经营理念; (三)管理层倡导的组织文化; (四)法人治理结构;(五)各项职责政策及其执行 (六)人力资源政策及其执行第七条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识别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 (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第八条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所有经营活动应有适当的授权; (二)不相容职务应当分离;(三)有效控制凭证和记录的真实性; (四)资产和记录的接近限制;- 1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五)独立的业务审核第九条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所有信息; (二)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序运行;(三)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第十条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的独立监督; (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第十一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是组织高级管理层的责任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织所有人员的参与第十二条内部控制是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相对保证由于人为错误、串通舞弊、超越制度、环境变化及成本效益原则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控制可能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第三章内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其审查重点为以下内容:(一)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序; (二)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三)管理行为守则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四)管理层对逾越既定控制程度的态度;(五)组织文化的内容及组织成员对此的理解与认同; (六)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七)组织各阶层人员的知识与技能; (八)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的合理性;(九)重要岗位人员的权责相称程度及其胜任能力; (十)员工聘用程度及培训制度; (十一)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第十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评价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其审查重点为以下内容:(一)可能引发风险的内外因素;(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预计带来的后果; (三)对抗风险的能力;(四)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及效果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评价控制活动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其审查重点为以下内容:(一)控制活动建立的适当性;- 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二)控制活动对风险的识别和规避; (三)控制活动对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 (四)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第十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评价组织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其审查重点为程序,评价组织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其审查重点为以下内容:(一)获取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适当性; (三)信息传递渠道的便捷与畅通;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第十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时,应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一)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判断组织已有标准的适当性如果认为已有标准不合适,应向适当管理层报告;(二)如果管理层没有制定合适的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基于组织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第十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内部控制时,按照项目的性质和需要,既可以对全部控制要素进行评价,也可以只对部分控制要素进行评价第十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文字叙述、调查问卷、流程图等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描述和评价,并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第四章内部控制审计的报告第二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向组织的适当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结果审计报告应说明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范围、审计结论、审计决定及对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并应当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第二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必要时进行内部控制的后续审计。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请参考,上公文站,发现学习。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及其从事的全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准则第四条、一般准则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及其职权、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资格条件和职业的要求。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应考虑组织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相关法令的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其内部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专门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这种专业胜任能力。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
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实际经营管理活动。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能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第三章、作业准则第十一条、作业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和审计实施阶段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考虑组织的风险及管理的需要,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并报经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前,应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并做好必要的审计准备工作。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入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
中国现行内部审计准则(全面)
现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目录:(全面)一、序言:1项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二、基本准则:1项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三、具体准则:27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四、实务指南:2项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指为了规范和标准化中国境内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指南。
具体准则是对内部审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规范和解释,旨在提高审计效能和审计质量。
以下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具体准则的重要内容。
一、内部审计的目的和职责:2.规定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包括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运营绩效、合规性、资产保护等进行审计。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1.明确内部审计应独立于被审计对象,避免利益冲突和主观偏见。
2.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受外部和内部干扰。
三、内部审计的组织和管理:1.明确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必要性,规定其组织架构和职责。
2.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与公司高层管理层保持密切合作,独立行使其职责,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
四、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1.明确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包括计划和目标设定、风险评估、审计程序设计、证据收集和分析等。
2.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统筹内外部资源,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环境审计:1.评估机构的控制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内部监督机制等。
2.审计控制环境的特殊要点,如组织的价值观、道德标准、风险意识等。
二、风险管理审计:1.评估和监督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2.审计风险管理的特殊要点,如排查内部控制漏洞、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等。
三、运营绩效审计:1.评估企业的运营目标和绩效指标的设定和实施情况。
2.审计运营绩效的特殊要点,如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数据的可靠性等。
四、合规性审计:1.审计公司的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情况,包括合同合规、信息披露合规等。
2.审计合规性的特殊要点,如内外部监管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等。
五、资产保护审计:1.评估企业的资产保护措施的效力和完整性。
2.审计资产保护的特殊要点,如制定安全策略和措施、评估和管理风险等。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最新2014版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准则第四条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应当在组织的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并通过后续教育加以保持和提高。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履行保密义务,对于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所获取的信息保密。
第三章作业准则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运用重要性原则,考虑差异或者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编制项目审计方案。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做好审计准备工作。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查和评价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关注信息系统对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影响。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最新2014版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内部审计职业声誉,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范.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的总称。
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守本规范,认真履行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声誉。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保持诚信正直。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公正、不偏不倚地作出审计职业判断.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并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按照规定参加后续教育。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原则,按照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信息。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违反本规范要求的,组织应当批评教育,也可以视情节给予一定的处分。
第三章诚信正直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诚实、守信,不应有下列行为:(一)歪曲事实;(二)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三)进行缺少证据支持的判断;(四)做误导性的或者含糊的陈述。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廉洁、正直,不应有下列行为:(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二)屈从于外部压力,违反原则。
第四章客观性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得由于偏见、利益冲突而影响职业判断。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前,应当采取下列步骤对客观性进行评估:(一)识别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二)评估可能影响客观性因素的严重程度;(三)向审计项目负责人或者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客观性受损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识别下列可能影响客观性的因素:(一)审计本人曾经参与过的业务活动;(二)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三)与被审计单位存在长期合作关系;(四)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密切的私人关系;(五)遭受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六)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七)其他。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前言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重要管理工具,其准则的制定对于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保障企业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上对内部审计的准则制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以期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净化商业环境。
2.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经过独立、客观、全面审查,对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一种管理活动。
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旨在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内部审计效益。
3.内部审计准则的重要性(1)规范内部审计行为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能够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执行标准,对内部审核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合法、规范进行。
(2)提高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可以帮助内部审核员更好地审查和评价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提高审计质量,保障企业利益。
(3)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4.内部审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内部审计准则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活动的计划与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与报送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审计活动的计划与组织内部审计准则对于内部审计活动的计划与组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内部审核员应当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并按照审计计划开展审计工作;要求内部审核员应当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受外部干扰。
(2)实施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准则对于实施内部审计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内部审核员应当按照内部审计计划,对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审计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提出改进建议。
(3)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与报送内部审计准则对于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与报送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内部审核员应当制定合理的内部审计报告,并按照规定报送相关部门,确保内部审计报告真实、准确、全面。
5.内部审计准则的实施内部审计准则的实施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体内部审核员的积极参与。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比较与借鉴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比较与借鉴∗王光远严晖【摘要】国际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对内部审计实务准则框架进行修订并重新颁布。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于1999年开始制定,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对二者进行系统比较研究是考察我国准则国际化程度及国家特色的必要基础,也是借鉴国际准则的前提。
本文列示了比较研究后的结论:在基本概念、原则以及内容等方面,我国与国际准则是协调的。
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实务和重要性及审计风险等某些领域的规范上我国准则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但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借鉴国际准则进行改进:修改《基本准则》,借鉴“立场公告”,充实准则内容,强化准则委员会的监督职能。
【关键词】内部审计准则比较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时代的经营和管理需要先进的理论及实务,内部审计理论及实务也必然走向全球的协调与共享。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简称IIA)的内部审计国际实务准则框架(the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s Framwork,简称IPPF)是内部审计规范体系的标杆,IIA致力于在全世界推广IPPF。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制定伊始至今已整十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最先进、最权威的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相比有何异同?本文对二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比较。
一、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与IIA内部审计国际实务准则在重大方面是一致的(一)IPPF与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所基于的概念及原则内涵基本一致“独立性与客观性”、“系统化与规范化的方法”、“增加组织价值”等贯穿IPPF的基本概念在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国已颁布的第22号具体准则《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对独立性与客观性进行了详细规范,其基本理念与IPPF完全相同,准确地定位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并强调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主动进行“客观性管理”,该准则解决了内部审计角色定位的问题。
内审准则(完整版)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 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发展之我见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发展之我见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工作流程,以及在评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其发展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流程;策略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assessment,csa)是1987年由加拿大海湾公司(gulf canada)首次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评估方法。
其工作方式逐渐在全球得到推广应用。
特别是coso报告的公布,《萨班尼斯-奥克斯利法》的颁布,都使得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方法得到有效发展。
而在我国,2006年7月1日,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
2008年,我国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执行。
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两大规范的颁布实施,正式将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纳入到了法规的管辖范围内。
要求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披露年度自我评估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一、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工作流程明确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工作流程,是企业顺利、有效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的基础。
一般流程包括六步:制定计划-人员沟通-确定方法-展开评估-解答疑问-编制报告。
具体工作如下:1、制订评估计划。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可行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计划,计划包括:评估主题、评估内容、采用的方法及形式、参与人、评估时间及地点等。
这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顺利达成目标的首要步骤。
2、进行人员沟通。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前,本着服务和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的目的,与相关经营管理人员就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目的、内容及程序进行充分地事先沟通和交流,以便下一步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方法,同时获得更多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
第⼀章总则第⼀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员在审计活动中应⽤控制⾃我评估法,提⾼审计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条本准则所称控制⾃我评估,是指由对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负有责任的组织相关管理⼈员对内部控制进⾏评价的过程。
内部审计⼈员可以应⽤控制⾃我评估法来协助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
第三条本准则适⽤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章⼀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员在实施内部控制审查与评价之前应适当应⽤控制⾃我评估法,根据控制⾃我评估报告考虑审计重点,以提⾼审计效率,促进内部控制审计⽬的的实现。
第五条内部审计⼈员应当制定控制⾃我评估计划,召集组织相关管理⼈员对内部控制进⾏⾃我评估,并做好组织、协调与记录⼯作。
第六条内部审计⼈员可以根据内部控制审计的⽬的与范围,确定控制⾃我评估的内容。
控制⾃我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确定组织整体或职能部门的⽬标,识别其主要风险;(⼆) 评估组织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及有效性;(三) 确认内部控制重⼤缺陷或存在严重风险的业务环节;(四) 评估组织⾮正式的控制及其有效性;(五) 评估组织的业务流程及其运作效率;(六) 对控制⾃我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应当担任控制⾃我评估的召集⼈,并加强对控制⾃我评估过程的督导。
第三章控制⾃我评估的程序与⽅法第⼋条内部审计⼈员在应⽤控制⾃我评估法时,⼀般包括以下主要程序:(⼀)制订控制⾃我评估的计划;(⼆) 与组织相关管理⼈员就控制⾃我评估的⽬的、内容及程序进⾏事先沟通和交流;(三) 确定控制⾃我评估的时间与⽅法;(四) 召集组织相关管理⼈员开展控制⾃我评估;(五) 在控制⾃我评估过程中做好协调与记录⼯作;(六) 在控制⾃我评估过程结束后,及时反馈并提交控制⾃我评估报告。
第九条内部审计⼈员应⽤控制⾃我评估法时,应当根据⾏业特性、组织⽂化、管理风格、员⼯素质等灵活选⽤适当的⽅法控制⾃我评估的主要⽅法包括:专题讨论会、问卷调查法和管理分析法。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与控制自我评估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与控制自我评估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与控制自我评估(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摘要:内部审计引导和推进控制自我评估,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控制自我评估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并对公司治理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掌握和发展控制自我评估,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公司治理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 assess,简称csa)是经理层及其员工对他们设计的、旨在实现其目标和控制相关风险的控制系统进行评估的过程。
作为风险和控制专家的内审人员积极促进了控制自我评估的开展。
但这带来了新的疑惑:经理和员工参与控制评估,是否会逐渐削弱或取代内审人员在控制评估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公司治理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广义的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者、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控制自我评估如何能为公司治理作出贡献,为审计师和管理层所共同关注。
本文试图立足公司治理,探讨控制自我评估与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内在联系。
一、控制自我评估的概念及内部审计的作用控制自我评估在海湾加拿大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实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仅仅10年以后,它的基本概念即被广泛采用。
控制自我评估包括计划,预备工作,单独的研讨会,系列的联席会议,报告和行动方案的实施等一系列过程。
概念的核心部分包括下述成分:(1)前期计划和前期审计工作。
(2)组织人们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开会,包括有利于交流和活动的座位安排(U字形会议桌)和会议设施,参加人员是直接涉及检查的具体问题的管理人员和其它职员,他们对这些问题最了解,对于适当的控制程序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3)结构化的议事日程以使参加人员检查风险和控制,通常这些议事日程都要拟定良好的框架或模型以便确保参加者发现所有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法,提高审计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控制自我评估,是指由对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负有责任的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过程。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法来协助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控制审查与评价之前应适当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法,根据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考虑审计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促进内部控制审计目的的实现。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制定控制自我评估计划,召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并做好组织、协调与记录工作。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与范围,确定控制自我评估的内容。
控制自我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确定组织整体或职能部门的目标,识别其主要风险;
(二)评估组织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及有效性;
(三)确认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或存在严重风险的业务环节;
(四)评估组织非正式的控制及其有效性;
(五)评估组织的业务流程及其运作效率;
(六)对控制自我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担任控制自我评估的召集人,并加强对控制自我评估过程的督导。
第三章控制自我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法时,一般包括以下主要程序:
(一)制订控制自我评估的计划;
(二)与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就控制自我评估的目的、内容及程序进行事先沟通和交流;
(三)确定控制自我评估的时间与方法;
(四)召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开展控制自我评估;
(五)在控制自我评估过程中做好协调与记录工作;
(六)在控制自我评估过程结束后,及时反馈并提交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法时,应当根据行业特性、组织文化、管理风格、员工素质等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
控制自我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专题讨论会、问卷调查法和管理分析法。
第十条专题讨论会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召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就内部控制的特定方面或过程进行讨论及评估的一种方法。
专题讨论会一般采用以下主要形式:
(一)以目标为基础的形式,是指围绕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展开讨论,并评价现有内部控制是否能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以风险为基础的形式,是强调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并确定现有风险管理过程是否适当、有效;
(三)以控制为基础的形式,是对现有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进行讨论,评估其有效性;
(四)以过程为基础的形式,是对组织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提出改善或简化流程的建议。
第十一条在采用专题讨论会法时,内部审计人员组织会议参与者就会议专题展开自由讨论,并且做好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工作。
(一)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取电子投票等方式及时收集信息;
(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及时汇总专题讨论会上的投票情况及讨论意见,提出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改进措施,并及时向会议参与者反馈,以便其了解情况并采取措施。
第十二条问卷调查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就内部控制的特定方面或过
程以书面问卷的形式向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收集意见的一种方法。
第十三条管理分析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就内部控制的特定方面或过
程向相关管理人员收集信息,并将之与其他来源的信息一起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方法。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根据组织特点及内部控制审计的需要适
当应用控制自我评估法,一般每季度进行一次,以便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督。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将控制自我评估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对
内部控制的意见、建议以及评估结论等记录于工作底稿中,并据此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编制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第十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将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及时反馈给参与内部控制评估的相关管理人员。
必要时,也可提交给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以便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准则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