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1)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摇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唐太宗为什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历代治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共同点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时所采取的进步性改革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以旧带新,使学生掌握治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及特点。
(2)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以史为据、论从支出的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教学的重点。
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由于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朝达到全盛。
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2.难点分析: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涉及对三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初中学生往往用好坏来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评价历史人物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是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盛唐的历史之前,先要一起回忆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师: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从唐太宗开始进入繁荣阶段,经过期进入鼎盛时期。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中国封建社会这一极盛时期的历史。
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朝政权摇摇欲坠。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认识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的风采。
2.掌握贞观之治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3.知道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在贞观年间的特点,把握唐朝盛世的原因。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
-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平,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查阅资料,了解唐太宗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民族关系,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唐太宗在处理外交与民族问题上的策略。
-结合所学,思考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在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并与同学分享你的观点。
3.小组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篇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简短报告,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小组内分工合作,整理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3.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提问、讲述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登基前的经历、登基后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内容:
-政治方面:强调唐太宗的清明政治,整顿吏治,选拔贤能,推行科举制度等。
-军事方面: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才能,平定突厥、吐谷浑等边疆民族,巩固国家统一。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课件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史实;知道李世民善于用人和纳谏;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培养和提高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和梳理历史事件的能力。
3.认识唐太宗是位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隋亡李渊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于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三.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四.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五.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相对浓厚,对事物的思维想象能力突出。
六.教学过程:1. 由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看过电视剧《隋唐英雄传》吗?今天我们来具体来学习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2. 展示图片《罄竹难书》,从中了解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3. 看课本找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等。
4. 观看视频《玄武门之变》,了解李世民继位(年号贞观)的史实。
5. 唐太宗用人。
(选贤任能:房玄龄和杜如晦)展现图片。
6. 通过故事了解唐太宗虚心纳谏,宽宏大量。
(我们应学习唐太宗,长孙皇后,魏征的什么品质?)7. 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
(让学生在课本上找)8. 唐太宗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推行了一系列个新措施。
9.新政的结果:政治上比较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课堂讨论:1.)唐太宗为什么能够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对当贞观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唐初为什么能出现“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你如何看待“贞观之治”?3.)你是如何评价唐太宗的?课堂小结: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 时间:公元618年2. 建立者:李渊3. 都城: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李世民)即位2.唐太宗的用人——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3.唐太宗的纳谏——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2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教案背景初一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可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一些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但以戏说的成分居多,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搜索资料,建立科学的结构化的知识系统。
学生缺乏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经验,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景、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按照要求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在学生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探讨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上网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百度搜索到的视频资料,了解唐太宗的个人信息,让学生课前对唐太宗有初步的了解。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的优秀品质,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材分析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大治的历史时期,也是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时期。
隋朝虽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一统,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一系列重要制度,给我们留下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并且富庶一时,但由于其后期统治的残暴,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终于在人民大规模的反抗中土崩瓦解。
随后建立的唐朝,其前期统治者认真汲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施德于民,历数代而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鼎盛,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治世、盛世局面,为后世景仰,被历代仿效。
本课以唐太宗为中心,以贞观新政为主要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初唐政治画卷。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一课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一课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一课教案精选5篇教案要有创新性,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一课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一课教案(篇1)课标内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①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重视纳谏;②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③贞观之治。
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2、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2、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3、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3、“贞观之治”的内容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2、如何看待历出现的“盛世”现象教学方法:“自学——问题——讨论”教学时间:2课时导学程序:(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1课时)备课课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课堂练习
2、李世民做皇帝后的年号是( A.贞观 B.开元 C.开皇 D.光武
A
)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 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 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 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贞观新政
吸收隋亡教训
知人善任
贞观之治
虚心纳谏
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 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你对哪个皇帝评分最高?
课堂练习
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 项是( A )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 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第 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目录
唐朝的建立
昭陵六骏
“贞观之治”
探究活动
暴君隋炀帝
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引发 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 将所杀,隋朝灭亡。
隋末农民大起义
骄奢淫逸,赋役 繁重民不聊生 政治腐败 穷兵黩武
农民起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隋朝灭亡(618)
唐朝建立(618)
七年级历史下册《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a.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有哪些特点?
b.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哪些具体实践?
c.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有何重要地位?
2.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教师应分层设计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以及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评价贞观之治,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贞观之治的实质。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唐太宗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物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贞观之治的氛围。
要求:学生能从实际出发,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5.观看与贞观之治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撰写观后感。
要求:观后感需包含对纪录片的评价、自己的感悟以及对贞观之治的深入理解。
6.家长辅助作业:与家长一起讨论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了解家族中流传的与唐太宗相关的传说、故事等。
要求:加强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史实;知道李世民善于用人和纳谏;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培养和提高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和梳理历史事件的能力。
3.认识唐太宗是位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隋亡李渊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于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三.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四.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五.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相对浓厚,对事物的思维想象能力突出。
六.教学过程:1. 由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看过电视剧《隋唐英雄传》吗?今天我们来具体来学习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2. 展示图片《罄竹难书》,从中了解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3. 看课本找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等。
4. 观看视频《玄武门之变》,了解李世民继位(年号贞观)的史实。
5. 唐太宗用人。
(选贤任能:房玄龄和杜如晦)展现图片。
6. 通过故事了解唐太宗虚心纳谏,宽宏大量。
(我们应学习唐太宗,长孙皇后,魏征的什么品质?)7. 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
(让学生在课本上找)8. 唐太宗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推行了一系列个新措施。
9.新政的结果:政治上比较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课堂讨论:1.)唐太宗为什么能够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对当贞观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唐初为什么能出现“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你如何看待“贞观之治”?3.)你是如何评价唐太宗的?课堂小结: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 时间:公元618年2. 建立者:李渊3. 都城: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李世民)即位。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word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教科书分析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
唐太宗时期,统治者努力治国,国力强大。
贞观的统治为初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统治者采取的创新措施与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相关。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历史思维能力较弱,但学生生动活泼,积极性较高。
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记住唐朝的建立。
2. 2. 讲述唐太宗的主要事迹,记住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和内容。
3.讲述唐太宗受聘受教与贞观统治的关系。
贞观新政唐太宗善于处理接受劝告与贞观统治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故事介绍: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好鹞鹰,把它扛在肩上。
他非常自豪。
但当他看到魏征从远处向他走来时,他很快把它藏在了怀里。
魏征故意玩了很长时间,导致鹞鹰窒息在他的怀里。
问:为什么太宗害怕魏征?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思维答案独立阅读教材获得答案思维答案合作探究设计意图(一)建立唐代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
隋朝灭亡的原因2。
唐朝的建立时间、创始人和都城补充了李世民生平和参与起义的介绍(二)玄武门的变更(二)唐太宗的雇佣和建议1唐太宗何时登基,贞观元年是什么时候?展示以下材料:2。
材料1:天子,如果有办法,人们会推动并优先考虑它,如果没有办法,人们会放弃并不使用它。
太棒了------唐太宗的阅读材料1,你认为唐太宗为什么有这个想法?材料2:唐太宗魏征材料3:图1在图2病逝后悲伤地说:“以铜为镜,你可以穿着得体;以古董为镜,你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介绍李世民为后续学习铺路,注意年份,让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了解历史现象,以便更好地了解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小组合作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板书设计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材料三中“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各有什么含义?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知道:李世民自身的经历让他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虚心纳谏,这就回答了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其实唐太宗并不是真的害怕魏征,而是为了自己的统治。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考教案1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二、教学重点贞观新政三、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四、板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中国历史上有个封建帝王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治世”。
今天我们学习师:(多媒体演示课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打开教材,看本课的课题1分钟讲授新课教师演示第一目:唐朝的建立(演示隋炀帝陵)这是谁的陵?可以提供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个历史人物的画像,请学生猜想。
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方法是教师介绍与该图有关的信息,看哪个学生猜得有快又准。
1、这座墓在南方地区2、它位于古城扬州3、它的主人死于非命4、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5、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2~5分钟隋炀帝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请大家看教材第8页正文第一自然段,说说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此处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那一个朝代?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回答问题5~8分钟(演示唐高祖李渊像)这是谁?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玩同样的游戏:1、他原是隋朝太原留守。
2、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也乘机起兵。
3、他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重新统一了全国。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考学案1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⒉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⒈通过导学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和处理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⒉通过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及如何看待贞观新政的导疑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贞观新政”的同时认识其与“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是分不开的,在此基础上也解决了“如何评价唐太宗”这一问题。
2.(2010•重庆)“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当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3.(2010•广东东莞)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机构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吏部
4.(2010•浙江杭州)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
注意:要给学生讲明什么是领袖制:基本上是一人说了算。
什么是委员会制:集体讨论,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制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通过对武则天和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⒉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4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前准备通过阅读课文以及上网搜索,让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如何评价唐太宗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资料二、教学课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使学生了解唐王朝建立的过程和建立之后是采取哪些措施治理国家1、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的基本事实2、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的过程。
三、教材分析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视频理解法—使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悬念设置—解决法—优化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五、教学过程唐太宗李世民利用互联网搜索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
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
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
知人善任课件展示:在君民关系问题上,唐太宗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大家思考:①唐太宗把“水”和“舟”分别比喻谁?②隋朝属于“水”“载舟”还是“覆舟”?③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事实中总结了什么教训?④从这一教训出发,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⑤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学生一一思考并且回答。
问题: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演示魏征像)这是谁?唐太宗以史为鉴、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风范(设计意图:以谈话法的形式,师生共同探讨,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分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使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
历史七年级华东师大版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正式版
历史七年级华东师大版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正式版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1.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2、知道"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3.评价历史人物唐太宗【学习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学习难点】1.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2.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唐太宗;一、课前预习1、唐太宗非常善于纳谏,他常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被唐太宗作为一面镜子的大臣是()A、魏征B、长孙无忌C、房玄龄D、杜如晦2、“据唐太宗死后三年的统计,户口增加到380户。
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这一现象说明了()A、大臣廉洁奉公B、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C、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安逸D、人口多,粮食少,连年出现灾荒二、课堂研讨(一)重点研讨阅读下列材料上(唐太宗)与群臣论盗,或(有人)请重法禁之。
上哂(讽刺)之曰:“民之所以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政策?2、唐太宗采用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目的何在?(二)深化提高阅读下列材料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庶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1、唐太宗为什么要说这些话?2、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巩固政权的斗争?3、他在智力国家方面取得了什么政绩?(三)达标测试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错误的叙述是()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2、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A、避免君主个人失误B、巩固统治C、学习前贤D、为后世树立榜样3、下列事迹不属于唐太宗的是()A、重视农业B、创立科举C、善于纳谏D、精简机构4、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说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唐宗”是指()A、隋炀帝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三、课后巩固1.评价唐太宗: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区一等奖)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识记1.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二)能力培养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提高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在今天现实中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要点本课教学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本课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三、自主学习(一)“唐太宗李世民”1.复习回忆:唐朝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_______,建立的时间:_________,首都:__________。
2.结合教材第9页”唐太宗像”,了解唐太宗:________年即皇位,改年号为________________。
3.总结归纳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主要政绩(作为)的具体表现及所起的历史作用:主要政绩(作为)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教材写出唐太宗为政的两大特色,也是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能不能凭课本上和课外得到的相关知识列取出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三)评价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______________,经济________。
物价___________,社会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史称“___________”。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时期。
共同探究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华东师大版7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3)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唐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灭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
两则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复习提问:隋朝统一的原因,大运河的中心点、南北两端的起止点,分为哪四段、哪几大水系?导入新课我们前一节课讲过隋朝统后出现了繁盛的大好局面,那么隋朝到底能否长盛不衰呢?(不会),那么隋朝又是如何灭亡的呢?唐朝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一、隋的灭亡问: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生: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问: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又表现在哪里呢?(学生回答略)我们可以知道隋炀帝的残暴表现在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年年巡幸,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正是由于隋的残暴统治,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那么大家知道哪几个农民起义吗?有李密、戳让领导的河南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
除此之外,还有各地方长官、地方割据势力也纷纷起兵,李渊父子,宇文化及。
隋帝国迅速瓦解,中国再出现了群雄割据局面,而唐朝就在这乱世之中建立。
(可补充:从隋朝的灭亡当中我们受到了哪些的启发: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以民为本,做人要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等等)二、唐的建立: 618 李渊长安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故定国号为“唐”,回忆隋朝,为什么要定国号为隋呢?杨坚的爵位是隋国公,所以定国号为“隋”,再比如说汉王刘邦,所以定国号为“汉”强调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word教案
目标导学一:女皇武则天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指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被郭沫若同志称为“政启开元,宏治贞观”)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了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
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撤冗员。
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结果:当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课
后
反
思
目标导学二:开元盛世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 长安城复原图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粮食布帛产量丰富,道路畅通,物价低廉,行旅安全,商业繁茂,。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重点
唐玄宗的主要政绩及“开元盛世“。
难点
(七年级历史教案)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三、复习反馈1、581年北周外戚建立了隋朝,他就是帝。
589年灭掉南方的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 ,南至 ,自北向南分为、、、四段,连接了、、、和五大水系,全长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 统治期间,连年 ,多次发动 ,其残暴统治引发了 ,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 建立了唐王朝,定都 ,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 ,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他尽量做到 ,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吸取的经验教训。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赋役制度方面: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 ,规定可用的方式代替服役。
②政治方面: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制。
其中中书省 ,门下省 ,最后交由执行,尚书省下设有 ,分别是、、、、、,各部分管具体政务。
③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宽省刑法。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果: 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
五、随堂练习1.下列事件中属于引发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①大兴土木②多次发动战争③滥用民力④酷虐残暴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①③④2.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着名,他就是 ( )七年级历史教案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3.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丞相制D.军机处4.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 )A.《水经注》B.《隋律》C.《齐民要术》D.《唐律疏议》5.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中,不合适的是 ( )A、合并州县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役,减轻人民负担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6.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国皇帝B、重视发展生产C、提倡节俭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7、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导学案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 重难点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新课导引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四、教材精华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
”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
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
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
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
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
(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
提问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入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让学生通过看课本P9小字部分后讨论并回答。
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的千军万马中,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摧枯拉朽的作用,君主应该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注意节俭。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
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
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
精简机构(可援引P5右下小字部分);
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可引导学生阅读P18第二段小字部分);
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
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这个基础就是(板书):(三)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1、知人善任。
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隋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魏征曾在李密属下任职。
后随李密降唐。
一度又为窦建德所俘,窦氏败亡后,再次归唐。
为太子李建成所赏识,引荐任太子洗马,曾劝太子早图计谋除李世民。
玄门之变后被擒,太宗见他临危不惧,又深知他的才干和为人,便任他为谏议大夫。
材料三:唐太宗曾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武将常何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所写的二十多条意见都能切中时弊,一问,才知道是他家的食客马周代写的。
太宗立即召马周进宫,发现他确实人才难得。
虽然马周出身贫贱,也没有立过功,但太宗破格提拔,马上委任官职。
马周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做了宰相,并多次劝诫唐太宗减少劳役,体恤百姓。
讨论回答:唐太宗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样任用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任用人才是因为他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所以他用人不计资历地望,不计亲属恩怨,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
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如同“元首”和“股肱”的关系,阅读P10第二段小字部分。
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懂得一个人的见识和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国君只有和臣下一起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
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做到虚心纳谏。
(板书)
2、虚心纳谏。
(纳谏是指古代帝王采纳臣下的意见)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0第三四段小字和P11第二段小字,想想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虚心纳谏?对敢于纳谏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特别指出:“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也是“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
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
提问:同汉文帝、光武帝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四)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引导学生掌握教材P11页第一段内容,找出杰出帝王的共同点: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注重节俭。
而唐太宗比他们还有注重纳谏这一点。
同时结合P11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看到唐太宗的另一面,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如此已非常难能可贵,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唐太宗的功绩是主要的。
(五)课堂小结。
以课后“思考与讨论”做小节。
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创业难和守业难为观点,分别从课文中的材料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找论据,经过讨论以后双方各找一名代表进行阐述,对方进行反驳。
在论证和反驳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见解,但教师要应该指出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出现唐朝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
“兴与亡”关键是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