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材上的科学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合集下载

专题: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实验设计

专题: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实验设计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实验设计1.化学反应原理如图5-1所示,利用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从而使容器内形成负压,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容器内。

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可粗略地认为是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

2.探究方案:⑴在集气瓶中放入少是水(用于溶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同时可吸收燃烧产生的热,有利于瓶内降温),做上记号,并将瓶内剩余体积均分为五等分。

⑶用止水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⑶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不夹,观察到水进入集气瓶内,最终水面在五分之一记号处。

3.要做好该实验,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⑴用更易燃烧的可燃物代替红磷(如白磷);⑶装置的气密性要好;⑶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的速度要快,并塞紧塞子。

5.资源开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做好本探究实验除用白磷代替红磷外,就是尽可能防止或减少气体泄漏的可能。

我们可以利用以下装置来进行探究:⑴用凸透镜将太阳光聚焦到白磷,使白磷燃烧。

此法可以防止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时气体的散逸。

如图5-2。

⑵用水浴加热的办法使白磷燃烧,也可以防止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内气体的散逸。

白磷的着火点仅40℃,水温稍高,足以使白磷着火燃烧。

如图5-3。

做此实验时,盛白磷的广口瓶不能直接放入沸水中,也以免广口瓶因骤热而爆裂。

可先用温水淋浴后,再将热水注入外面的大烧杯中。

⑶用钟罩代替集气瓶进行实验,如图5-4所示。

钟罩下方敞口,气体受热膨胀时,可将水压出一部分从产生减压作用。

用此法既减少了气体泄漏的可能,准确性比原实验方案高。

⑷在一端封闭的粗玻璃管内放一颗白磷,用胶塞塞住,并使从推入到玻璃管中部,记下位置。

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白磷,使之燃烧,同样可观察到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胶塞被推向外侧(右侧)。

待装置冷却,胶塞逐渐向内侧(左侧)移动,根据胶塞停止时的位置,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如图5-5。

这种方法在不透气的情况下进行,几乎可以完全防止漏气。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探究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探究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探究作者:胡巢生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3年第05期一、探究的价值以问题情景驱动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师生合作逐步探讨“测什么”、“在哪测”、“怎样测”3个问题,明确研究的对象是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测定的是氧气而不是空气。

促使学生获得空气成分的相关知识,体验科学的实验方法,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

1.药品的探究由于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对于燃烧什么物质把空气中的氧气消耗掉难以选择,教科书中使用的药品是红磷(图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红磷,从红磷的用量展开探究,采用不同的用量让学生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去分析,明确只有红磷的量充足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问题导引下形成假设,通过对进入集气瓶中的液体体积的情况分析,讨论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是否可以?学生会想到木炭、硫磺燃烧的产物是气体,且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生成的气体的体积,密闭体系内气体的压强几乎没有变化。

通过对比得出生成物必须是固体的要点。

随着知识的积累,还可以尝试用铁丝、镁带等代替红磷,等得不到正确结论时再和学生们一起找原因,通过关注在实验操作、实验技能等方面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回答出“测什么”的问题,使学生完成从简单应用到综合应用的升级。

2.实验装置的探究实验装置的探究是解决“在哪测”的问题,很多人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为减少实验的误差,保证实验装置密闭,用白磷代替红磷,改用电热丝加热、凸透镜将太阳光聚焦加热、水浴加热等,仪器改为由集气瓶和烧杯组装、注射器和试管组装、玻璃钟罩和水槽组装等。

对此,教师应理性地反思各种实验装置的设计思路,把构造简单、操作方便、现象直观的优秀的设计方案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教师还可给出多种仪器选择,组装出更多的装置,小组讨论后找出优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实验仪器,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实验结果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实验结果有多视角、多维度的分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功能价值,它不仅有承载知识本体的功能,也有承载能力培养的功能。

科学探究之《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专题(word版有答案)

科学探究之《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专题(word版有答案)

中考化学复习科学探究之《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1、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小组同学首先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装足量红磷的燃烧匙位于瓶内中间,而装足量白磷的燃烧匙却浸没在蒸馏水下。

他们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被点燃,燃烧现象为。

【提出问题】红磷在四颈平底烧瓶内燃烧熄灭后,瓶中是否有氧气剩余?【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猜想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再次被点燃。

(1)红磷属于(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2)红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热水反应生成磷酸(H3PO4)的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题意,得出结论:猜想正确。

【反思交流】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可行”或“不可行”)的,其理由是。

【拓展延伸】实验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氧气传感器测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如图2.则,在图中(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请你解释曲线 AB 段、CD 段、DE 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123答案:解:红磷被点燃,剧烈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故填:产生白烟。

【实验验证】(1)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故填:单质。

(2)红磷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与瓶底热水反应生成磷酸(H3PO4)的化学方程式为:P2O5+3H2O2H3PO4。

故填:P2O5+3H2O2H3PO4。

(3)根据题意可知,氧气没有完全反应,猜想①正确。

故填:①。

【反思交流】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其理由是红磷完全反应后,装置中剩余有氧气。

故填:不可行;红磷完全反应后,装置中剩余有氧气。

【拓展延伸】在图中C点时红磷燃烧熄灭;AB 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氧气几乎不消耗;CD 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红磷熄灭,温度下降,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下降,氧气上浮;DE 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白磷燃烧消耗氧气。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说课稿一、使用教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一节二、实验仪器50mL针筒、单孔橡胶塞、玻璃导管、橡胶导管、吸管、100ml锥形瓶、50mL量筒、止水夹、镊子、滤纸三、实验药品白磷、红墨水、热水80ºC四、实验改进创新点1.对教材传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

①将药品“红磷”换成“白磷”,采用水浴加热引燃,增加针筒部分的设计,改进了空气由于受热膨胀引发的逸出问题和燃烧时的白烟污染,这样既减少原来实验的装置的误差,也具有环保意识。

②用带有精密刻度的量筒代替烧杯,直接读出精确数值,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2.在正式实验之前,增加学生分组实验一:针筒抽气实验。

常规的理论分析,对于部分学生理解实验原理还是有难度的,而这个小实验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宏观事实,直接让学生感受客观规律,加深理解。

3.实验讲授过程中以问题作线索,以实验为依托,层层递进,学生“快”又“乐”地通过“问题引领探究”掌握知识。

5、实验讲授价值从教材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小学科学课程研究中对空气知识的认识,并且为后续混合物纯净物概念、氧气、二氧化碳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启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化学实验教学,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学生提供宏观事实依据,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实验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知识构建方面,本节课要求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定量地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同时了解空气中重要气体的性质,教会学生分析混合物组成的实验方法。

②研究方法指导方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实验是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发展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转变了研究方式。

③情感科学价值方面,科学探究的整个实验过程,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科学体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分析[精品]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分析[精品]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分析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第一、通过设计实验,体验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第二、激趣引题,自学探究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要引人入胜,要能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的情绪。

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精神状态,是学生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

自学探究则是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是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重要环节。

在信息社会开放式教育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在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必然转化为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在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为他们指明方向,传授方法,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

第三、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大胆质疑,善于用学过的和查阅的知识和方法探究释疑,善于思考、描述实验现象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第四引导点拨,实验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初中阶段的各类化学实验,对学生都极具诱惑力,充分利用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有价值的。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同时还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及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推进;第六、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同时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以往问题的解答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得出的结论学生被动地接受后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边学边探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合作,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合作探究。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
②且所不选能药生品成只__能__与_新_空_的_气气__中体_的_____;_O_③_2 药__品_反的应量,要不__能__和足_其_量_他_;气④体装反置应,
的气密性要____良_好___;⑤反应完成后要待冷却至室温再读数。 常用药品是 红磷 、 铜丝 等。 可不不可可以以,用因蜡为烛蜡烛代燃替烧红生磷成来的是消气耗体氧二气氧?化碳和水,瓶内压强不会减小。
分析
• 装置的容量小,受热气体容易膨胀, 导致误差偏大
• 反应过程中当氧气的浓度下降到不 能支持可燃物燃烧时,反应也就终止 了,导致结果偏小。
实验装置的再设计 讨论分析:上述选用
的装置用哪些不足之 处?请指出来。
请你选用上述可以用的药品,设计一个 更好的装置,并简单说明设计的理由。
铁夹
红磷 水
一些测定氧气含量的装置,说出它的优缺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考什么?
1、药品、器材的选择 2、关键步骤 3、关键操作及原因解释 4、关键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5、实验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如何重复实验---) 6、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7、结论及应用 8、异常现象的解释 9、误差分析 10、实验改进及评价
思考:该反应之所以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 其原理是什么?
可供选择的物质有:铁丝,铝箔
讨论分析:上述物质可否用来测 定氧气含量?
选择除氧剂
补充的物质有:白磷,化学性
铁夹
质与红磷相似,燃烧生成P2O5;
镁条,可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生
成物也是固体
镁条
镁条实验演示 水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燃烧生成固体的,还需要考虑 什么因素?

选择除氧剂
点燃
• 2Mg + O2= 2MgO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本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本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课本实验再现(1)实验用品①仪器: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乳胶管、弹簧夹、烧杯、酒精灯及火柴。

②药品:红磷、水。

(2)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3)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成五等份,并做上记号;③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现象;④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5)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6)注意事项①红磷要过量;②装置必须密封;③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④插入燃烧匙的速度要快;⑤弹簧夹要夹紧;⑥塞塞子要迅速;⑦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⑧实验所用药品一般为红磷,不能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

【注意】哪些因素会导致结果偏小?哪些又会导致结果偏大呢?偏小: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未待冷却就打开弹簧夹、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内过慢。

偏大:弹簧夹未夹紧、塞塞子动作太慢。

拓展训练1.如图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图,有关此实验的结论与分析错误的是( )A.此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B.此实验证明,反应后组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C.该实验中的红磷还可以用硫来代替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选用不同可燃物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起始时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份。

将燃烧匙内的可燃物加热至燃烧或红热后,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记录数据如表(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科学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科学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科学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食品安全,关乎民生,食品脱氧剂(以活性铁粉为主的物质组成)能通过化学反应除去密闭包装袋中的氧气,使食品处于无氧状态,有效控制细菌、霉菌的生长,以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张山等同学用“嫦娥”牌月饼的脱氧剂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和性质的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表是张山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回答:(1)脱氧剂发生的某一化学反应生成了氢氧化亚铁(铁为+2价),请你填写该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化学式:;(2)探究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量筒中的液面不断下降,水被吸入到的广口瓶中,原因是(填序号);A.瓶中氧气与铁反应,压强减小B.水被蒸发到空气中(3)分析表中数据得知,至少经过分钟后,量筒中的液面不再下降;(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进行推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填序号);A.10 B.15 C.20(5)小虎同学的实验用时45分钟,结果发现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水约为张山同学的三分之一,请你帮小虎同学找出造成实验失误的可能原因之一:。

2.(9分)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集气瓶的容积为,装有水,量筒内装有水。

实验步骤如下(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操作已略去):Ⅰ. 用强光手电照射,引燃足量红磷;Ⅲ. 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2)红磷的作用是。

(3)集气瓶内水的主要作用是。

(4)实验中观察到集气瓶内的液面先下降后上升,原因是。

(5)此实验得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结论,得出此结论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6)步骤Ⅱ中,未冷却至室温就读取,会使读取的量筒中水的体积数值(填“偏高”、“偏低”、“相等”)。

(7)步骤Ⅱ中,读取量筒中的水的体积时,仰视,会使氧气含量的测量值(填“偏高”、“偏低”、“相等”)。

(8)步骤Ⅱ结束后,集气瓶中气体为(填“纯净物”、“混合物”)。

(9)此实验原理利用了氮气的物理性质是。

3.(6分)化学小组利用图1装置探究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的变化。

空气氧气含量测定

空气氧气含量测定

空气氧气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通过实验,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以及不同环境下的氧气含量变化,进一步理解氧气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原理
氧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20%。

本实验通过燃烧法测定氧气含量。

当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它会消耗氧气。

通过测量燃烧前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可以推算出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
1.广口瓶
2.燃烧匙
3.精密天平
4.称量纸
5.酒精灯
6.橡胶管
7.三角架
8.砝码
9.铜丝(直径约2mm)
10.火柴
11.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
四、实验步骤
1.在广口瓶底部铺一层干燥剂,用以吸收水蒸气。

2.将铜丝绕成螺旋状,一端与燃烧匙相连,另一端穿过橡胶管。

3.用精密天平称量10g铜丝,放入燃烧匙中。

4.用砝码平衡广口瓶与燃烧匙之间的重量,记录平衡后的读数。

5.用火柴点燃铜丝,迅速放入广口瓶中,并立即塞紧瓶塞。

6.观察并记录燃烧过程中的现象,注意广口瓶内火焰的颜色和燃烧时间。

7.燃烧结束后,待广口瓶冷却至室温,再次进行称重。

8.根据燃烧前后的重量差,计算消耗的氧气质量。

9.通过消耗的氧气质量,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0.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缺氧。

实验05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解析版)

实验05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解析版)

【同步实验课】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2.通过观看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实验的不足之处并能加以改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实验仪器】大集气瓶、酒精灯、燃烧匙、烧杯、弹簧夹、橡皮塞和导管【实验试剂】红磷、蒸馏水【实验步骤】(1)按图所示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 等份;(3)夹紧弹簧夹,取过量(或足量)红磷于燃烧匙中;(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瓶塞;(5)红磷熄灭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2)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一部分沿导管流入集气瓶中,瓶内液面上升约1/5。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1. 实验原理(1)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即为瓶内消耗氧气的体积。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注意】(1)此实验对实验药品的要求:只能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燃烧的产物不能是气体。

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05真题感悟(2)实验开始时,预先在集气瓶里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①吸收热量,有利于降低温度;①吸收生成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3)倒吸进集气瓶的水不能充满整个集气瓶的原因:空气中的其他气体不与红磷反应且不溶于水。

(4)集气瓶内剩余气体的性质: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①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 实验误差分析(1)若实验结果小于1/5,原因可能是:①装置漏气,使装置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中;①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①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

(2)若实验结果大于1/5,原因可能是:①弹簧夹没有夹紧,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部分气体受热膨胀沿导管逸出;①燃烧匙伸入集气瓶过慢,使装置内气体受热逸出。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思路】1.本选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是研究空气组成的一个基本实验,这个实验对于认识空气的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下节课教学——《氧气的性质》提供了基础。

2. 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空气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空气中含有氧气及二氧化碳等。

这些为本课题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2)心理特点:鉴于九年级的学生处于善于发问,善于质疑的阶段,在教学中,通过教材实验与个人改进实验的对比,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冲击,引发求知欲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空气中O的体积分数。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2能力和实践精神。

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存在的误差,并分析,设计合理的装置进行改进。

【教学方法】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情境教学、启发讨论、多媒体辅助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行程。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与反思.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与反思.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与反思许小忠陈和祥一、为了提高用燃着的红磷伸入试剂瓶中密闭燃烧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并做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在探究中他们发现除了要强调装置的气密性要好,红磷量要足,要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外,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的反应容器大小要适中(如选择250 mL左右的广口瓶);实验前调整燃烧匙伸入瓶中的位置时,应考虑伸到瓶内的中下部。

2.为了尽量减少瓶中空气受热膨胀在密闭前外逸,燃着红磷伸入试剂瓶中密闭的速度要快。

3.实验前先将夹止水夹的导管内注满水,然后再进行实验,确保打开止水夹后有足量的水流入瓶中。

4.瓶塞内的导管口不要对准燃烧匙,防止反应过程中密闭瓶内压强减小时橡胶导管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管内注满的水少量被压出流入瓶中正好滴在燃着的红磷上,使燃烧停止从而反应不充分。

5.当打开止水夹后将广口瓶内的导管口与瓶外烧杯内水位要齐平,使瓶内压强与瓶外大气压相等,有足量的水流入瓶中。

6.一旦第一次实验效果不理想要进行第二次实验时,应先向反应瓶内注满水排出瓶中第一次实验反应后的剩余气体,倒掉水后再进行第二次实验。

由于红磷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白烟为五氧化二磷, 它有毒性, 且有很强的吸水性, 它刺激粘膜,对皮肤有刺激和灼烧作用(组织脱水)。

因此,反应结束后最好在反应容器中的白烟全部消失后再打开。

此外,为了节省实验时间,实验前(最好1—2小时前)将实验所需的红磷从试剂瓶中取出放在滤纸上充分吸干其水分,这样实验时红磷易被点燃。

二、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改进针对用燃着的红磷伸入广口瓶中密闭燃烧的方法来测试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易产生少量热空气外逸,影响到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我们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让红磷(白磷)燃烧在全封闭的测气系统中进行。

1.实验装置如图2.操作方法和步骤:2.1 甲、乙为两个直径4cm左右,长20 cm左右的玻璃管,连接装置如图所示,并将它们分别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将甲玻璃管中水位调制在5 cm左右高并用红色橡皮筋做上记号。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再探究》说课稿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四中程功
引入: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来自赣县四中程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再探究,我将从点击教材、深入学情、瞄准目标、设计流程、浅谈构想这几点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题的内容。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化学物质,教材选择学生最熟悉的空气入手,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地过渡到氧气等后续章节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课题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教材首先讲述的拉瓦锡实验并引导学生仿照这个历史上著名实验原理进行探究。
2、关注定量研究的实验素养: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关注实验现象和反应规律的定性实验与关注称量或测定的定量实验往往界限分明。本节课的实验改进中本人尝试将两者有机结合,巧妙地采用量筒中液面读数的前后变化来取代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的观察,化繁为简、避重就轻。
3、关注系统化的实验思维:化学实验的魅力不只是那千变万化的表观现象,更在于其承载的学科思维。传统的很多实验教学的功能,通常只是以验证实验原理和训练基本操作为主。但仅仅突出以上功能,未免过于狭窄,也会导致实验教学的功能未能充分挖掘出来。本节课的设计中重点以分组实验为核心,改进实验为铺垫,让学生比较教材实验与拉瓦锡的经典实验的异同,对比课堂探究实验与数字化的现代实验手段的不同,从中感知经典、感受现代、感悟创新。最终领会测定混合气体中某一成分体积含量的思维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感知经典、感受现代、感悟创新三个环节,将课堂朝着横向、纵向不断延伸,开放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
五、本节课课设计理念与构想
本节课是一节分组实验的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就是对教材实验的横向和纵向的深度挖掘。
本节课的设计中,本人尝试探索和革新实验探究课的新模式,着重关注了实验探究课的三大方面: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讲解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讲解

【提出问题】因为红磷燃烧污染比较大,为 了使实验更加完善,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同学们能否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重组一 套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呢?
【实验仪器及用品】、U行管、带铜丝燃烧 匙的橡皮塞、带单孔的橡皮塞、酒精灯、白 磷、紫色的石蕊试液。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后设计制定 出具体合适的实验方案 。
获得结论
(1)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2) 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它不能燃烧、 不支持燃烧;不易溶于水;约占空气总体积 的4/5。
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

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2O5
1.装置漏气
1、如果打开输液管开
关后,集气瓶中进入 2.红磷不足 的水不足空气体积
的1/5,可能是什么 3.装置未冷却就打
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动物 植物在大自然中自由呼吸
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风筝在飞翔 红旗在飘扬 风车在转动
许多物质在燃烧放出热量
所有的一切都和我们身边的
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有关,大
家猜出这种物质是什么了吗?对于我们的 这位老朋友,有关它的信息我们应该知道不 少吧!
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 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或者 能捕捉到它吗?
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吗?

舍 勒
利 斯 特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都独立地发现并制得氧气。
步骤1 :
拉瓦锡经过哪几步
汞和氧气加热后生成 氧化汞;
实验才得出“空气是
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的”?
步骤2 :
氧化汞加热后生成汞
和氧气。
步骤3 :
步骤2得到的O2和步骤 1剩余的气体混合,得
到“原来”的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质疑及改进建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质疑及改进建议

课程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质疑及改进建议王敏(江西省师大附中,江西南昌)一、提出问题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27页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采用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红磷,因为消耗了氧气,造成压强差变化,恢复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根据反应后装置内进入水的体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目前这种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绝大多数教师仍在采用。

虽然有些教师在绿色环保及减少误差方面进行改良及创新,但我们应该知道可燃物燃烧停止时不能将氧气完全耗尽,不同的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往往不同。

通过压强传感器定量测量该实验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笔者惊奇发现红磷燃烧停止后,装置内氧气含量高达8.89%,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由21%降至8.89%,只是让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了一半稍多些!因此该实验能否准确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值得质疑!如果按照压强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该实验进水体积应为21%-8.89%=12.11%,会明显小于21%,与正确实验现象应该有强烈反差。

但大多数教师反映做该实验时进水体积还真的约为五分之一,甚至少数教师还超过五分之一!笔者也重做了该实验,为减少误差也考虑了导管预先注满水、用量筒量出烧杯前后水的体积变化表示消耗氧气体积、红磷过量、恢复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瓶塞所占的空间等多种因素,但进水的体积只是略微小于五分之一,很接近正确实验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落?我分析最主要的原因:当红磷引燃后,塞入集气瓶的过程中,因为燃烧放热,使部分空气膨胀出本身只装有较少空气的集气瓶,因而造成反应后进水体积明显增多,在这一误差的影响下,使得进水体积接近五分之一,甚至超过五分之一,从而“成功探究”出空气中氧气含量。

也使得这种具有一定科学局限性的探究法,广大教师只是为了最后的现象吻合,而常年乐此不疲地按教材方法使用!也很少对这种测量方法产生质疑!学生虽然看到了一个试验成功的假象,但是失去了实验本身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创新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创新
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136000) 周 莹 刘茂军
1 实验改进思路
电容对 交 变 电 流 的 影 响 是 高 中 物 理 “交 变 电
流”一章的教 学 难 点,人 教 版 教 材 中 把 灯 泡 和 电 容
器串联,分别接 到 直 流 电 源 与 交 流 电 源 上,对 比 前
度下降的问题. 直 流 电 源 与 交 流 电 源 的 输 出 电 压
装实验装置 图 (见 图 1),引 导 学 生 进 行 对 比 分 析.
学生发现这 3 套装置都解决了实验中的污染问题,
但是第 1 套装置中的太阳光在实验室中难以保证,
第 2 套装置中空气的总体积难以准确测量,第 3 套
装置中玻璃管上的刻度不好划定.
图 1 改进实验装置图
3 交流探讨———共同创新设计
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当学生要求教师安排实
器中减少气体的体积等于上升水的体积.然后通过
验时,笔者话锋一转,开始剖析:① 红磷在瓶外引燃
对课本实验的剖析,与学生共同进行实验创新.
1 实 验 导 入———便 于 理 解 实 验 和 进
行实验创新
学生对于课本 中 “水 为 什 么 上 升”这 个 知 识 点
免了温度升高 时 灯 泡 阻 值 增 大 而 使 实 验 数 据 精 确
图 1 电容器串联演示实物图
(
2)实验图像示例如图 1~4 所示.
(
3)实验数据分析.
设定串联 10μF 的 电 容 器 时 电 路 中 的 电 流 为
I1 ,串联 47μF 的电 容 器 时 电 流 为 I2 ,取 下 电 容 器
过电容器,而对 于 电 容 器 对 交 流 电 的 阻 碍 作 用,教

第二章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第二章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一、选择题1、某同学用如图装置(倒扣钟罩)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A .使用红磷的量必须充足,不然会影响实验结果B .红磷一燃烧完,不要立即观察,要等到冷却后,再记录水进入容器的刻度C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下降,水面上升D .燃烧足够的红磷可使进入容器的水占容器容积的4/52、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 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B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C .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D .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3、小兰同学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

针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或想法不可取的是( )A.查看实验装置是否漏气B.实验中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氧气耗尽C.实验中可能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D.将红磷改为木炭再重做实验 4、右图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1/5B .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5、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演示实验中,小亮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的装置(注射器中装有水,注射器活塞能自由移动),对此装置评价错误的是:A 、此装置可以直接测出瓶中原有的氧气质量B 、此装置不使用导管,所以既避免了反应后导管中的空气进入瓶中引起误差,又避免了导管中留有一定量的水引起误差C、该装置能使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更精确D 、在探究中可以领悟科学研究的严密性和趣味性6、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 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浅析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浅析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浅析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是初中化学的第一个定量实验。

教材本实验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烧杯内氧气,装置如图1所示,通过水倒吸的体积,粗略测定密闭装置内氧气的体积,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从而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通过对该实验的探究,揭示了空气的组成,开启了具体物质的学习。

但是,该实验方案存在一定的缺陷,产生一定误差,难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实验误差原因如下:(1)药品选择不合理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如果在集气瓶外用酒精灯进行点燃,生成物五氧化二磷白烟会大量逸散到空气中,这样造成环境污染;除此之外,红磷燃烧无法彻底消耗氧气,磷在集气瓶内燃烧结束后,瓶内仍有7%以上的氧气剩余。

(2)装置系统误差在外点燃红磷后再伸入集气瓶,使装置无法始终完全密闭,该过程导致瓶内的空气发生膨胀,一部分逸出,装置的气密性很难达到标准;红磷燃烧过程中放热,会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有可能使塞子弹出,造成实验的偶然误差;装置中的导管原来是有空气的,这部分体积并不小且不易估计,后来导管里充满了水,这部分水没有进入集气瓶中,导致测量误差; 用于测量气体体积所标示的刻度线不够精确等。

图1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 实验改进药品的选用1.1 白磷白磷,着火点比红磷更低,约为40 ℃,易燃烧。

一些化学老师使用水浴加热、通电后铜丝发热、吹风机加热、激光笔等方式引燃密闭装置内的白磷,生成的白烟始终在装置里,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对环境友好;同时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避免了装置系统误差。

俞红星老师利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图2)和热水浴法(图3)使白磷燃烧,放大镜聚焦法只有光源充足情况下实验才有可能成功,出于课堂场地、安全与课时等方面考量,无法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该实验;热水浴法则需不断给水加热,同时要避免集气瓶过热导致爆裂,该方法比较耗时且存在安全隐患,不适合演示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装置Ⅰ中盛水的集气瓶中有橡皮塞,实验结束后只会有少量的水进入左侧的集气瓶中,
不能完成实验。装置Ⅱ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能被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Ⅱ. 例 2 某课外活动小组,欲测定一待旅游开发的溶洞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进行如下 实验:
(1)取样.他们准备从溶洞的底部取样,请你设计用集气瓶取回一瓶空气样品的方法:
5 4 考查实验结论
空气是混合物,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 。 5
拓展结论: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4 ,且氮气难溶于水,不与水、红磷发生化学反应等。 5
5 考查实验误差分析 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氧气未完全耗尽;②装置气密性不好,外界空 气进入瓶内;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结果偏大的原因可能是:①止水夹未夹紧,红磷燃烧放热,瓶内空气受热膨胀逸出。(2)
【实验二】采用两种方法测定玻璃罩内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方法 1:用如图 B 所示的装置测量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前要对该装置的气密性进行检查,小明设计了一种方法, 请你帮助他完成:打开止水夹,把导管末端浸没在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若导管内水柱上升且一段时间不下降,则装 置气密性良好 (1)将抽取出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到 150mL 的集气瓶中,关闭止水夹,点燃红磷; (3)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液体进入集气瓶中,体积约为 125mL. 方法 2:用如图 C 所示的装置测量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该实验选择的药品需满足: ①足量; ②在空气中能燃烧(因此铁丝是不能代替红磷的) ③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因此镁条是不能代替红磷的) ④反应后的生成物最好是固体(若生成物为气体,则补充了消耗氧气的体积。因此,通 常不用木炭、硫粉、蜡烛代替红磷实验)。 2 考查实验操作 如图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在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并将 水面上方空间分为 5 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 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 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3 考查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片刻后,白烟逐渐消失,打开止水夹烧杯中进入 集气瓶,约占集气瓶空气体积的 1 。
装置乙中盛放的是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作用是吸收样品中的二氧化碳,从装置乙中导出 的气体进入装置丙,会导致装置内气压增大,装置丙中的水沿导管进入装置丁中,进入丙中 气体的体积等于丁中水的体积。 ☞答案:(1)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带进洞中,将水倒掉,擦干瓶内,盖上玻璃片 即可;(2)①Ca(OH)2+CO2═CaCO3↓+H2O;②C(3)1% 例 3 某课外小组的同学将玻璃罩内充满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如图 A 所示,在光照充足的 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该小组同学用注射器从 a 处抽取气体,测定玻璃罩内气体的成分 及其含量. 【查阅资料】 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放出氧气. ②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性质相似,其水溶液都能与二氧化碳发生 反应,且没有气体物质生成. 【实验一】检验玻璃罩内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量筒内水的体积为 99mL,此数据是___________(填序号)的体积数.
A.二氧化碳
B.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C.空气中除二氧化碳以外的所有气体
(3)计算.洞底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Fra bibliotek☞解析
为了防止把洞外的气体带到洞中,必须先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后带进洞中,将 水倒掉,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必须要将广口瓶内残留的水分擦干, 然后再盖上玻璃片,即可。
方法 2:用如图 C 所示的装置测量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1)抽取 150mL 的气体,缓缓地从 b 处通入装置中; (2)实验结束后,c 处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集气瓶中排出液体的体积约为 75mL.该 方法所测得氧气约占气体总体积的___________. 【实验反思】通过对比,该小组同学发现,两种方法所得实验结果差距较大,其中实验结果 更准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写“方法 1”或“方法 2”),另一实验方法中不合理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中速度过慢,导致瓶口处的空气受热膨胀逸出。 注:该实验不精确,因为当氧气浓度足够低的时候,将不再支持红磷燃烧,即事实上红 磷是不可能将氧气完全消耗的,所以说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 。
5 【例题精讲】 例 1 实验Ⅰ和Ⅱ装置中,能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实验一】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的存在。
方法 1:从实验得知,导管内水柱上升,说明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因此可采取降温; 方法 2:由于二氧化碳能够被氢氧化钠溶液所吸收,因此剩余气体是氧气,排除多少水 说明就有多少氧气,即氧气是 75 毫升,占总体积的一半; 【实验反思】方法 2 准确。由于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因此方法 1 中用排水法收集到的 主要是氧气。 ☞答案: 实验一:澄清石灰水中;玻璃罩内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方法 1:(1)把集气瓶浸没在冰水中; 方法 2:O2;50%;方法 2;方法 1,将抽取出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到集气瓶中,二氧化碳能 够溶于水. 【练习】 1 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 100mL, 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 25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磷燃烧时产生白色烟雾 B.实验过程中气球始终变瘪 C.燃烧结束后立即打开弹簧夹 D.实验结束后,注射器中还剩约 5mL 水
教材上的科学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同时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在课本实 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创新已成为新的中考命题趋势。
【知识点睛】 1 考查实验原理
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最终瓶内气压减小,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 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用 150mL 的注射器从集气瓶中抽取 100mL 气体样品,按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
实验.则乙装置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实验结束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