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_排列与组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排列与组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及具备的能力:

在本章的前几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加法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而且已学习了单纯的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事实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类与分步的能力。

学生掌握薄弱之处:

从总体上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特别是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分排列与组合,分步有时步骤不够完整,分类做不到不重不漏。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达到了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1.学生熟练了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2.进一步熟练了组合数两个重要性质的内容、形式及适用条件。

3.通过例题和变式进一步体会和熟练排列与组合的综合解决方案。

4. 初步形成了分类讨论思想的套路和方法,达成情感和价值目标。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排列组合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 版选修2-3第一章第二 节的内容,本节为第三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排列与组合的区分与综合运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排列组合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另外,从章节角度来说,

排列组合的学习是概率与统计的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能力,训练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体验数学内在美的好素材。 测评练习

1方程4

21414-=x x C C 的解为( )

A. 4

B.14

C.4或6

D.14或2

2.从-9,-5,0,1,2,3,7七个数中,每次选不重复的三个数作为直线方程ax+by+c=0的系数,则倾斜角为钝角的直线共有( )条. A.14 B.30 C.70 D.60

高中数学_组合(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组合(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2.2 组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组合的意义,明确组合与排列的联系与区别,能判断一个问题是排列

问题还是组合问题。

(2)了解组合数的意义,掌握组合数公式,能运用组合数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探索排列与组合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组合问题.

(4)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通过探索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合的概念和组合数公式及性质

难点:区分排列和组合,并能用组合数解决简单问题。

三、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

教学模式: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

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

当堂检测1.从10个不同的数中任取2

个数,求其和、差、积、商

这四个问题中,属于组合的

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的值为( )

3.A.72 B.36 C.30 D.42

3.若集合

A={a1,a2,a3,a4,a5},则集

合A中含有4个元素的子集

共有__个.

4.平面内有12个点,其中有

4个点共线,此外再无任何3

点共线,以这些点为顶点,

可得_个不同的三角形.

1、学生进一步巩

固落实知识,教师

及时了解学生掌

握知识的情况,以

便查缺补漏.

2、通过生生、师

生之间的交流,进

一步提高学生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1、学生练习,教

师巡视,并对学生

个别指导.

2、学生口答,并

加以分析,其他学

生给予评价,教师

总结.

五、课堂小结

1.组合的概念,与排列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数学_组合(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组合(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2.2组合

第一课时 组合与组合数公式

教学目标:

1.理解组合与组合数的定义,明确组合与排列的联系与区别,能判断一个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

2.会用公式和性质处理简单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组合与组合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会用选择恰当的公式计算和证明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排列数的定义: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

从n 个元素中取出m 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m

n A 表示

探究:

问题1: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去参加某天的一项活动,其中1名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1名同学参加下午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问题2: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去参加一项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示例1中不但要求选出2名同学,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示例2只要求选出2名同学,是与顺序无关的引出课题:组合..

. 二、讲解新课:

类比排列给出组合定义

1组合的概念:一般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m n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

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学生活动:在课本划出定义并找出关键点

说明:⑴不同元素;⑵“只取不排”——无序性;⑶()m n ≤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1.比较排列和组合定义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什么是相同的排列与组合 例1.判断下列问题是组合还是排列

(1)一个小组有7名学生,现抽调5人参加劳动; (2)从5名同学中选4名组成代表团参加对外交流;

(3)从5名同学中选4名组成代表团去4个单位参加对外交流;

高二数学组合、组合数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数学组合、组合数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数学组合、组合数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组合、组合数

二. 重点、难点

重点:

1. 组合概念: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不同元素,并成一组,其不同取法

C。

总数为m

n

2. 组合数公式: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定理:

3. 组合的应用

4. 分组问题

难点:

组合的应用:平均分组问题

【典型例题】

例1. 证明:(1)C m0C n k+C m1C n k-1+C m2C n k-2+…+C m k C n0=C n+m k

(2)2C n2+9C n3+12C n4+5C n5=nC n+24

证:(1)构造一个数学模型

设袋中有n+m个球,其中红球n个,白球m个。现从中任取k个(k≤min{m,n}),那么共有C n+m k种不同取法。

另一方面,用分类的方法考虑这个问题。可分成k+1类:第1类,k个红球;第2类,k-1个红球,1个白球;第3类,k-2个红球,2个白球;…;第k+1类,0个红球,k 个白球。于是取法总数为C n k C m0+C n k-1C m1+…+C n0C m k。

但这两种算法结果应是相等的,因此等式成立

例2. 求和:2100242322C C C C +⋯+++。

解法一:原式166650C )C C ()C C ()C C (C 3101310031013435333433==-+⋯+-+-+=

解法二:原式

981003525981003524142100241303C C C C C C C C C C C +⋯++=+⋯+++=+⋯+++=

166650C C 310198101===⋯=

组合和组合数教学设计

组合和组合数教学设计

组合和组合数公式

1.2.2组合和组合数公式

一、内容分析:

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元素,或排成一排或并成一组,并求有多少种不同方法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

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问题的内涵领悟其中体现出来的顺序.教的秘诀在于度,学的真谛在于悟,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学生易于辨别组合、全排列问题,而排列问题就是先组合后全排列.在求解排列、组合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找出两定义的关系后,按以下两步思考:首先要考虑如何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元素来,选出元素后再去考虑是否要对元素进行排队,即第一步仅从组合的角度考虑,第二步则考虑元素是否需全排列,如果不需要,是组合问题;否则是排列问题.

排列、组合问题大都来源于同学们生活和学习中所熟悉的情景,解题思路通常是依据具体做事的过程,用数学的原理和语言加以表述.也可以说解排列、组合题就是从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具体情景的出发,正确领会问题的实质,抽象出“按部就班”的处理问题的过程.据笔者观察,有些同学之所以学习中感到抽象,不知如何思考,并不是因为数学知识跟不上,而是因为平时做事、考虑问题就缺乏条理性,或解题思路是自己主观想象的做法(很可能是有悖于常理或常规的做法).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师生一道在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怎么做事就怎么分析,若能借助适当的工具,模拟做事的过程,则更能说明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组合数学》教案1章讲解

《组合数学》教案1章讲解

《组合数学》教案1章讲解组合数学教案第一章讲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掌握排列和组合的计算方法

3.学会应用排列和组合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排列和组合的基本概念

2.排列和组合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排列和组合的应用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准备:

1.教材《组合数学》

2.课件

3.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举例引入排列和组合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组合数学的兴趣。例如:小明有5本不同的书,他想从这些书中选出三本看。那么他有多少种不同

的选择方法?

2.引入

通过引入数学公式引出排列和组合的计算方法以及其应用。首先引入

乘法原理,介绍排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然后引入除法原理,介绍组合的

概念和计算方法。

3.排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从实际问题中引出排列的概念,如小红有4个不同的糖果,她想把这

些糖果排成一排,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然后介绍排列的计算方法,如何计算排列的种数。

4.组合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从实际问题中引出组合的概念,如小明有8个不同的苹果,他想从中

选出3个苹果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法?然后介绍组合的计算方法,如何计算组合的种数。

5.排列和组合的应用问题解决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出排列和组合的应用。如有5个不同的音乐家,要从中选出3人组成一支乐队,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方法?然后引出

组合计数原理,帮助学生解决应用问题。

6.练习和总结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排列和组合的计算方法,解决应用问题。然后总

结排列和组合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了排列和组合的计算方法,并学会应用排列和组合解决问题。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简单排列组合》评课稿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简单排列组合》评课稿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简单排列组合》评课稿

一、教材简介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是冀教版为小学二年级学生编

写的数学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内容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评课主要针对教材中的第三个单元,《简单排列组合》进行评价。

二、教学目标

《简单排列组合》是二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

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

理解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 - 掌握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 - 运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有: - 学习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

- 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 - 运用排列组合的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教学难点主要包括: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帮助学生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和原理; - 引导学生运用排

列组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在开展《简单排列组合》的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以下

教学资源: - 课程教材: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 课堂展示工具:黑板、彩笔; - 教学辅助工具:逻辑推理题目素材、练习题等。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1. 概念引入

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入排列组合的概念,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排列和组合这两个词?你们能否说一说你们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对排列组合的初步认识。

2. 排列的讲解与练习

通过讲解和示例展示,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排列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罗列小朋友的名字或者举例子来解释什么是排列,并结合黑板上书写的规则和公式进行说明。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高中数学_组合与组合数的公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组合与组合数的公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组合

学习目标:1.理解组合与组合数的概念.(重点)

2.会推导组合数公式,并会应用公式求值.

3.了解组合数的两个性质,并会求值、化简和证明.(难点)

复习:①排列的定义②排列数③排列数公式

情境创设

问题一: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去参加某天的一项活动,其中1名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1名同学参加下午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问题二: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去参加某天的一项活

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概念讲解

1.组合对比排列定义思考:

找出组合与排列共同点、不同点?

概念理解

一、思考1:ab与ba是相同的排列还是相同的组合?

为什么?

思考2: 两个相同的排列有什么特点?两个相同的组合呢?

二、判断下列问题是组合问题还是排列问题

1)设集合A={a,b,c,d,e},则集合A 的子集中含有3个元素的有多少个?

(2)某铁路线上有5个车站,则这条线上共需准备多少种车票?多少种票价?

(3)从2,3,4,5四个数中任取2个数作为对数式logab 的底数与真数,得到的对数的个数有多少?若问把这两个数相乘得到的积有几种?

探究:学生类比排列数的概念得出组合数的概念例1(1)写出从a,b,c,d 四个元素中任取三个元素的组合

(2)写出从a,b,c,d 四个元素中任取三个元素的排列

. 由此得到组合数公式

例2

计算;3414,C C 3

42414,,C C C 35253C C 与)( 利用例2探究组合数的性质:

组合的应用

例3 48504950C C +,210242333...C C C C ++++

如何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如何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如何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当前教学流程中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教导处在听随堂课中,经常发现有些老师有内容来不及上,导致拖堂;有的是整堂课的气氛很平淡,缺少层次感;再有就是环节很多,上课像赶时间。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些现象说明教师没有很好的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更具体的讲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数学学科)

教学的重点。

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基础知识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由一些基本事实即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公式等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基本技能是指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实际任务的能力,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技能称为技巧。

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或教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重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避免和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参考语文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的难点。

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

材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然而它主要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即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对同一项材内容,有的教师较易讲请楚,不成为难点;而有的教师较难讲请楚,成为难点。同样,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成为难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易理解,不成为难点。因此,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难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克服确定教学难点中的盲目性和固定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难点。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的组成》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的组成》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7的构成方式,掌握将数字7分解为几个数字

的和的方法。

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组合运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数7的构成方式,掌握将数字7分解为几个数字的和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进行数字的组合运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与引入(5分钟)

通过出示一副卡片,上面写着数字1~9,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问学生,你觉得这9

个数字怎样组成数字7?

2. 学习与讨论(10分钟)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数7的构成方式。可以将学生的答案记录在黑

板上,并进行讨论。

3. 学习任务(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组卡片,上面写着数字1~9。要求学生在组内合作,用这

些数字组成数字7。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组合,可以使用加法、减法等运算符。

4. 反思与总结(10分钟)

要求各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组合方案,并且进行展示方案的解释。同时,其他学生在听

讲的同时,可以进行讨论和提问。

5. 练习与拓展(10分钟)

让学生通过书面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进行数字7的组合练习。对于能够迅速完

成的学生,可以进行拓展,让他们试着用数字1~9组成其他数字。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逐渐理解了数字7的构成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

生进行了各种不同的数字组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通过展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是衡量数学教学水平的基本标准之一。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

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知道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要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去实现的,在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中出现教学难点。由于难点与重点形成的依据不同,所以有的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有的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形成难点,还有的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区分好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数学组合数教案

高中数学组合数教案

高中数学组合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组合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掌握组合数的性质和应用。

3.能够灵活运用组合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组合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组合数应用题的解答。

教学准备:

1.教材《高中数学》。

2.白板、彩色粉笔。

3.课件和习题。

教学步骤:

一、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组合数的概念并激起他们学习兴趣。

二、讲解:讲解组合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说明组合数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组合数的拓展应用,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五、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组合数。

教学反馈:布置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通过网上资源和参考书籍深入学习组合数,并尝试解决更复杂的组合

数问题。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实际表现和作业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

效果。

高中高三数学教案范文:组合

高中高三数学教案范文:组合

高中高三数学教案范文:组合

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组合数的性质用组合数与排列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排列、组合问题求解与剖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深刻性,学生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组合数的性质。难点是解组合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掌握和应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贯穿在解决组合应用题当中。

组合与组合数,也有上面类似的关系。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的个数叫做组合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一个集合(无序集),相当于

一个组合,而这种集合的个数,就是相应的组合数。

解排列组合应用题时主要应抓住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其次要搞清需要分类,还是需要分步.切记:排组分清(有序排列、无序组合),加乘明确(分类为加、分步为乘).

三、教法设计

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建议把排列与组合的概念进行对比的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搞请这两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学生与老师可以合编一些排列组合问题,如“45人中选出5人当班干部有多少种选法?”与“45人中选出5人分别担任班长、副班长、体委、学委、生委有多少种选法?”这是两个相近问题,同学们会根据自己身边的实际可以编出各种各样的具有特色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辨认哪个是排列问题,哪个是组合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在编题辨题中澄清了概念.

中班数学教案的重难点分析

中班数学教案的重难点分析

中班数学教案的重难点分析标题:中班数学教案的重难点分析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数学教学是一个逐渐引导孩子认识数字、形状、空间和数量的过程。本文将分析中班数学教案中的重难点,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数学教学。

二、重难点分析

1. 数字的认识与数量的概念

数字是数学的基本元素,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数字的认识是建立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孩子识别数字,并培养他们对数量的感知和理解。孩子们常常会将数字与数量混淆,例如认为数字3和数字4之间的差别只在形状上,没有数量上的差异。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如拇指游戏、数字配对等,使孩子们逐渐建立起数字与数量的关联。

2. 形状和空间

在中班的数学教学中,形状和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孩子们需要学习和认识不同的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以及空间的基本概念(如上、下、左、右等)。对于孩子来说,形状和空间的认知需要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来培养。因此,教师可以设计

一些绘画、拼图和模型拼装等活动,帮助孩子们加深对形状和空间的理解。

3. 计数和排序

计数和排序是中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准确地计数,并能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情境或游戏,如数小人、数物品和分组等,帮助孩子们培养计数和排序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不同的排序方式,如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按颜色等,以加深他们对排序规则的理解。

二年级排列组合数学教学难点教案探究

二年级排列组合数学教学难点教案探究

二年级排列组合数学教学难点教案探究

数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学科,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排列组合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计数和概率密切相关。本文就二年级排列组合数学教学难点进行探究,旨在帮助二年级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要点,提高教学效果。

一、难点分析

1.1 排列组合概念难点

排列和组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容易混淆。排列是指从一定数量的元素中,取出一部分,考虑它们之间的顺序,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得到不同的结果。组合是指从同一数量的元素中,取出一部分,不考虑它们之间的顺序,算作同一种情况。例如,有3个人A、B、C,从中选出2人,按照排列方法,有6种不同的排列结果:AB,AC,BA,BC,CA,CB。按照组合方法,则只有3种不同结果:AB,AC,BC。

1.2 计算方法难点

在计算排列组合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各种方法,如常用的阶乘和乘法原理、加法原理、容斥原理等。而这些方法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

正确选择,否则容易产生错误。例如,在计算排列时如果不注意乘法原理,可能会重复计算,造成结果错误。

1.3 实际应用难点

排列组合数学不仅仅是纯粹的数学问题,它在实际应用中还涉及到欧拉回路、哈密顿回路等内容。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掌握图形和示例的应用方法,以及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建议

2.1 概念培养

二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还不够扎实,对于排列组合这样的高级问题看似难度很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概念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表,向学生阐述排列和组合的不同,并通过比较使其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教师要注重在讲解中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8.3稍复杂的组合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8.3稍复杂的组合问题∣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8.3稍复杂的组合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并掌握稍复杂的组合问题的解题思路。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分类、列举、画图等方法解决组合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稍复杂的组合问题的解题思路。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通过一个简单的组合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探究新知

-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稍复杂的组合问题的解题思路。

-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题方法。

3. 巩固练习

- 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

-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 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组合问题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5. 课后作业

- 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元 集 的 +-可 重 复 排 列 数 为 ’+。 ’ 元 集 的 +-组 合 数 为
’ 元 集 的 +-可 重 复 组 合 数 为
’1+-# $ % +
例 " 解
。 由 # 到 % 这 % 个自然数可组成多少个
大 于 )2 """ 的 2 位 数 ? 设由 # 到 % 这 % 个自然数组成的大于 则这 , 个 2 位数可以 )2 """ 的 2 位 数 共 有 , 个 , 分为下面 $ 类: (#) 万 位 数 字 为 ) 的 2 位 数 。属 于 此 类 的 2 位数的千位数字必为 2 或 %, 故 此 类 2 位 数 有 $3
$ ($!) ・ * $ % ( % (,-,"& %#% %(! " $
""! 只 鸽 子 住 进 " 个 鸽 巢 , 则 至 少 存 在 某 个 %,
第 % 个 巢 中 至 少 有 -% 只 鸽 子 , %(!+#+…+"。 鸽笼原理可以解决许多涉及存在性的组合 问题, 但对于一些更加复杂的有关存在性的组合 年 仅 #% 岁 的 英 国 问 题 就 显 得 无 能 为 力 。!.#/ 年 , 数 学 家 012345 证 明 了 012345 定 理 。 012345 定 理 可以视为鸽笼原理的再次推广。 人们普遍认为 最完美的定理 012345 定 理 是 组 合 数 学 中 最 重 要 、 之一。 对于任意给定的 * 个 012345 定 理 叙 述 如 下 : 总存在一个只依赖于 正整数 ., /, 0#. !0, / !0$,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 实践,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 让 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 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 力,从而培养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 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以实现 “联系生 活实际, 让数学生活化” 。 一、 以 “生活情境” 的导入, 引出 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与学 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 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 教师 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贴近 生活; 要尽量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从中引出数学 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引 起学习的需要, 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 习、 探索之中。例如: 在教 “积的近似值” 时, 笔者 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买 , 千克。 学 生甲: 每 千 克 ",$-& 元 的 水 果 冻 , 营业员: 请 您 付 -’ $ &. 元 。 买 , 千克。 学 生乙: 每 千 克 "’$(& 元 的 什 锦 糖 , 营业员: 请 您 付 ," $ . 元 。 …… 突然, 学生乙提出疑问, 每 千 克 "’ $ (& 元 的 什 锦 糖 , 买 , 千 克 怎 么 要 付 ," $ . 元 , 应 该 付 ," $ (. 元。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 呈现教学内容, 增加了数学 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 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 值时, 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从而增强了教学实效。
负, 从而由整数分拆和乘法原则有
!
& " !’ $ ! %
"

合问题, 分法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分配问题
种分法。第 # 个问题是组 种, 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第 $ 期
联让 系数 生学 活生 实活 际化
! 陈丽群
二 、借 助“ 生 活 经 验 ” ,思 考 数 学 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 受生活 的 启 迪 。小 学 数 学 知 识 与 学 生 生 活 有 着 密切的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因 此, 在教学时, 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 际, 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 验, 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 从而强 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 力。在教 “简单条形统计图” 时, 笔者设 计了这样一道题: 出示两张统计图/问0 “上面条形统计图中,哪一张统计图是 销 售 游 泳 衣 的 ?哪 一 张 统 计 图 是 销 售 羊 毛衫的?” 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 知道游泳衣的销
, 则 ,! ,*" ! # 。 $)
#*#
乘法原则
已知做一件事要依次经过 $ 个
步骤, 且 在 已 完 成 前 面 # &$ (# ## #$ ) 个步骤的 情况下, 完 成 第 # 个 步 骤 有 ’# 种 方 法 , 则做这件
!2
(! ) 方 程 !!"!#" … "!"#$ 的 非 负 整 数 解 的 个数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容斥原理得
! # " … " ! !’ # ! 且 ! ! " ! # " … " ! !’ # " , 其 中 ! % , &! 非
个小孩, 使得每个小孩至少分得一件物品的不同 方法数, 求 +" 的 计 数 公 式 。 解 以 * 表示把 " 件相异物品分给 * 个小 孩的不同方法的集合, 则 , * , ( * "。以 (( #, % %(!, 表示 * 中使得第 % 个小孩没有分得物品的分配 *) 方法所成的集合, 则
""$ $! ! " $
羊毛衫的销售高峰 售高峰在第三季度— —— 夏 天 , 在 第 四 季 度— —— 入 冬 , 迅速得出前一张条形统计 图是销售游泳衣的, 后一张条形统计图是销售羊 毛 衫 的 正 确 结 论 。因 此 ,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据, 使 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三、 以 “生活实践” 的回归, 解决数学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数 学课程标准》 中也明确指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 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 应用价值。” 因此,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 “源于生活, 又用 数学知识, 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在 教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时, 笔者创设了这样 宽 - 米的客厅, 妈妈准 一个情境: 有一间长 ( 米、
(六) &’()*+ 定 理 鸽笼原理是组合数学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 的原理, 也叫抽屉原理。 即 “若有 " 个鸽子巢, ", 则至少有一个巢内有至少 # 只鸽子。” % 只鸽子, 将此鸽笼原理加以推广,就得到如下鸽笼原理: 并 有 -!"-#" … "-"" -!+-#+ … +-" 都 是 正 整 数 ,
’-# 场 比 赛 才 可 以 决 出 冠 军 。
加法原则和乘法原则是组合数学中 $ 个最 基本的计数法则, 由它们可以导出一些排列组合 公式, 并且可以直接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 ! 个基本的计数公式 公式 ! 公式 " 公式 # 公式 $
’ 元 集 的 +-排 列 数 为
’. 。 /’-+0. ’. 。 +./’-+0.
$
事情的方法共有
#’
#%$
#
种。
相等原则是组合数学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是 进 行 模 型 转 换 的 基 础 。当 直 接求取一个集合的基数遇 到困难时, 可以采取迂回战术, 可用相等原则把 例 ! 解 需 ’ 名选手参加乒乓球单打淘汰赛, 用 " 表 用 ! 表示全部比赛组成的集合, 组合数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数学分支。 问题转化为求另一个集合的基数。 要打多少场比赛才可以产生冠军? 示除冠军之外的选手组成的集合, 则 ,",*’-#。 作 从 ! 到 " 的 映 射 (: 设 )$! , 若在比赛 ) 中选手 * 被淘汰, 则 ( & )’ % * , 显然是 ! 到 " 上的 一个一一对应映射。 由相等原则, ,! ,*,",*’-#, 所 以 要 进 行

(# ) 方 程 !!"!#" … "!"#$ 的 正 整 数 解 的 个 数为
"$! ! " $ $!
例 !
。 有纪念章 % 枚、 纪念册 & 本, 分送给
问有多少种分法?如果限制每人得一 !’ 位 同 学 , 件物品, 则又有多少种分法? 解 设 !% 是 分 给 第 % 个 同 学 的 纪 念 章 , &! 是 则第 ! 个问题为: 分给第 ! 个同学的纪念册, !!"
设 ! 为有限集, ! #!! (# *#+$+
!!
#%$
$
#
, 且 ! #"! !%% (# ## #! #
%) 个 。
($) 万位数大于 ) 的 2 位数。 属 于 此 类 的 2 位 数 的 万 位 数 字 必 为 !, 2 或 故 此 类 2 位 数 有 )3%! 个 。 %, 由 加 法 原 则 得 , * $ 3 % ) 1 ) 3 % ! * ! )$" 。 (三) 整数分拆 整数分拆表现为下列 $ 个方面:
!’ ! " %
种分法。
分 配 问 题 可 以 用 生 成 函 数 来 解 决 。许 多 组 合 计数问题可以转化为球到盒子的分配, 转化后盒 子的限制只能是容量限制, 对球的限制则可分为 前者对应 所有球均不相同和所有球均相同 # 类, 排列计数问题, 后 者 对 应 组 合 计 数 问 题 。# 种 分 配 分别利用常生成函数和指数生成函数求解。 另外, 许多组合计数问题往往归结为求某个 ("!’) 的通项公式, 但直接求通项公式 数列 # ’" $ 往往比较困难, 这时可考虑先求数列的生成函数 然后求出幂级数展开式, 则 ’" 就 是 展 开 式 ( #)$, 中 的 )" 系 数 。 (五) 容斥原理 容斥原理又称为包含排斥原理, 它是解决组 合 计 数 问 题 的 一 个 重 要 工 具 。容 斥 原 理 的 一 般 形 式如下: (%(!+#+ … , , 设 * 为有限集, ( %"* ", "!#) 则
其一切 0 元子集都属于 !,或者 * 有一个 / 元子 集, 其一切 0 元子集都属于 "。 组合数学中基本的计数问题如上所述, 此
在解计数问题时, 有时间接计算比直接计算 要简单得多, 这也是容斥原理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例 " 以 +" 表 示 把 " 件 不 同 的 物 品 分 给 *
%&
西江教育论丛
., /, 0 的 最 小 正 整 数 1 #. , /, 0 $ 。当 有 限 集 * 的 元
素 个 数 2!1 #. , 对 30#*$ 的 任 一 个 #$ 分 /, 0$ 时 ,
!#%!6%#6%$ !"
&
( %!’( %#’… ’( %$ 。 划 : 3 0 # * $ ( ! % " # ! ’" # , $ , * 有一个 . 元子集,
西江Biblioteka Baidu育论丛
!""# 年第 $ 期
$
组合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 赵玉明
一、 概述 据传说, 大 禹 在 ! """ 多 年 前 就 观 察 到 神 龟 背 上 的 幻方, 这 是 有 关 组 合 数 学 的 最 早 记 录 。我 国 古 代 数学家在组合数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贾宪著有 《黄帝九章细 北宋数学家 ( 约 ## 世 纪 ) 草》 、 《 算 法 学攴 古 集 》 , 现都已失传。杨辉所著 《详 中, 曾 引 用 贾 宪 的“ 开 方 解九章算法》 ( #$%# 年 ) 作法本源” 图 (即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展开系 数表, 现称 “杨辉三角形” ) 和 “增乘开方法” (求 高次幂的正根法) 。 前 者 比 帕 斯 卡 三 角 形 早 %"" 年, 后者比霍纳的方法 ( #&#’ 年 ) 早 ((" 年 。 莱布尼兹所著的 《组合学论文》 一书 #%%% 年 , 问世, 这 是 组 合 数 学 的 第 # 部 专 著 。书 中 首 次 使 用了 “组合论” 一词。 组合数学的蓬勃发展则是在计算机问世和 普 及 之 后 。由 于 组 合 数 学 涉 及 面 广 、 内容庞杂, 并 且仍在很快地发展着, 因而还没有一个统一而有 效的理论体系。这与数学分析形成了对照。 组合数学经常使用的方法并不高深复杂。 最 主要的方法是计数时的合理分类和组合模型的 转换, 但是, 要学好组合数学并非易事, 这既需要 一定的数学修养, 也要进行相当的训练。 二、 组合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 ) 个基本的计数原则 相等原则 设 !, " 为 $ 个有限集,如果存 在 ! 到 " 上的一个一一对应映射 (即双射) , 则 ! 的基数等于 " 的基数。 加法原则 …, , 如果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