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围护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项目

基坑围护监测方案

***检测中心

二O O*年*月*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监测目的 (1)

三、方案编制依据 (1)

四、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2)

五、项目监测重点、难点及关键性技术 (2)

六、监控与反分析——信息化施工 (3)

七、监测进度计划及频率安排 (4)

八、报警指标 (4)

九、监测方法及监测设备 (5)

十、应急预案 (8)

十一、监测项目组人员安排 (8)

十二、监测质量的保证措施 (8)

十三、监测资料 (9)

十四、建议 (9)

一、工程概况

**工程项目是以办公、商业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大厦,基坑深*~*m。总占地面积为***m2。塔楼**层,裙楼**层,地下室**层,其中群楼高**m,建筑总高度为**m,属于一类高层建筑。本工程场地第四系覆盖层除表层杂填土外,以下分布有海冲积向淤泥、冲积成因的细砂、中粗砂和残积成因的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碎屑岩类。地下水属空隙性潜水和基岩裂隙水,水位变化和水量与大气降水、潮水有直接的影响,因邻近珠江,孔隙性潜水与珠江水有直接的水力联系,地下水位受珠江水位的升降影响。

该工程基础采用冲孔灌注嵌岩桩,裙楼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岩层,桩径**m,以进入中风化岩层**m控制;塔楼的桩端持力层为微风化岩层,桩径1.2m,以进入微风化岩层**m控制。

场地北面和南面数米范围内遍布砖木结构的民居,西面紧邻靠地下室边线分布几栋*层建筑,基坑开挖,降低地下水位对相邻建筑将产生不良影响,在基坑支护方案中采用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的方案。地下连续墙厚**cm,在竖向构件部嵌入微风化岩**m,其余部位嵌入强风化岩不少于**m并低于基坑开挖面不低于**米。

二、监测目的

在基坑开挖施工期间对基坑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预警并防范过大位移、变形与工程事故的发生,对基坑周边管线和建筑物变形进行监测,并通过监测,指导施工,实现整个基坑工程的信息化施工。

1.在基坑施工期间确保围护结构不产生过大的位移和变形。

2.对基坑外管线和建筑物变形进行监测,预警环境问题。

3.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

4.支撑轴力监控。

5.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控。

6.信息化施工。根据监测数据,及时通报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方案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6、广东省标准《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范》(DBJ/15-20-97)

7、广州市标准《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

8、《基坑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四、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家、省市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确定本项工程监测的主要内容及监测频率确定如下:

(1)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

(2)围护结构的侧向位移(桩体测斜)、围护桩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3)水平支撑的应力变化;

(4)基坑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土体测斜);

(5)坑外地下土层的分层沉降;

(6)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监测;

(7)基坑内坑底回弹监测。

整个监测过程将自地下连续墙施工开始,到地下结构基本上出±0.00,监测数据基本稳定为止。

五、项目监测重点、难点及关键性技术

由于本基坑北面、南面及西面数米范围内遍布砖木结构的民居,附近埋设很多管线,一旦基坑支护结构发生重大变形,将危及周边建筑及管线,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变形监测的重点和难点为北面和南面水平位移、沉降、水位及深层位移观测。在此需加强观测。

另外根据由于该工程靠近珠江边,水位的变化会引起土体和砂层的流动,引

起支护结构的变形,因此对该基坑水位的观测也是监测的重点。

六、监控与反分析——信息化施工

基坑开挖期间,根据大量的监测数据,利用理论和数值反分析工具预测预报下一步开挖和降水引起的围护结构位移和变形及地面沉降的发展,随时掌握围护结构的位移和地面沉降情况,及时预报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判断结构可能产生变位的原因,信息化指导施工,为有关单位研究对策和采取措施提供依据,防止过大变形和沉降的发生,确保结构本身及周围环境的安全,是尤为重要的。

图1是施工监测和信息化施工流程图,以施工监测、力学计算以及经验方法相结合为特点。与地面工程不同,在地下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勘察、设计、施工等诸环节允许有交叉、反复。在初步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经验方法或通过力学计算进行预设计,初步选定支护参数。然后,还须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监测所获得的关于地层稳定性和支护系统力学和工作状态及对周围环境影响程度的信息,对施工过程和支护参数进行调整。施工实践表明,这种调整和修改是十分必要和

理论方法经验方法

图1 施工监测和信息化设计流程

有效的。

详细说明:

1.围护墙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及测量基准点的布置

围护墙墙顶水平位移与沉降测点,环围护墙圈顶均匀布设,测点间距大约15m。测量基准点应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可投入使用;基准点一般不少于2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对本工程应设在距基坑20m左右。监测期间应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在整个施工期内,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确保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