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

合集下载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比与分析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比与分析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比与分析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李白和杜甫都是杰出的诗人,但他们的创作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通过对两位诗人的创作主题、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对比与分析,来探讨他们的差异之处。

首先,就创作主题而言,李白的作品以豪放奔放为特点,他热衷于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豪迈的英雄人物以及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

他的诗作中常常充斥着对自然的赞美和抒发自身情感的内容。

例如,他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平淡的文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相比之下,杜甫的作品则更偏向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他的诗作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世道之艰难,对底层人民的苦难和社会不公进行了揭示和抨击。

例如,他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背景,详细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伤痕,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可见,杜甫的作品更加注重社会人文关怀和对民众命运的思考。

其次,在修辞手法上,李白多采用浪漫主义的笔法,他擅长以夸张、夺目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内心的豪情壮志。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意象等手法,使诗歌充满魅力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壮丽的山水景色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相反,杜甫的修辞方式更加朴实而真实。

他着力于描绘事物的本来面目,凭借着扎实的写实功底和睿智的思考,用诗歌告诉读者真实的社会状态,以及每个个体在其中的悲欢离合。

例如,他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他用简练的文字描绘出春雨的意义,突出了自然界的自发适应,展现出一种隐含的和谐和秩序。

最后,在语言风格上,李白的诗歌语言具有豪迈奔放、浑厚洒脱的特点,常常采用句句押韵、音调优美的表达方式。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

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

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2)关于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研究三、诗歌意象上的不同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一种象征性的形象。

意象可分为写实意象、浪漫意象和象征意象。

李白诗歌表现的意象是浪漫的,杜甫诗歌表现的意象是写实。

浪漫意象是选择了按理想化原则塑造意象的艺术表达方式。

运用夸张变形、驰骋想象以求理想的完美表达。

写实意象的艺术表达方式是按事物本来的样子塑造意象。

李白诗歌的浪漫意象在诗中充分表现出来。

惊人的想象力,大胆的夸张,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使他的诗歌特别富有诗意。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能懂他的心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能替他遣愁解闷。

蜀道的艰险他用“扪参历井仰协息”来形容;北方的严寒他用“燕山雪花大如席”来形容;自己的愁思他用“白发三千丈”来形容:瀑布的雄伟壮观他用“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这些众所周知的句子,表明了诗人的想象何等丰富,夸张运用的恰到好处,也是其浪漫主义的完美表达。

杜甫是按照生活本身来塑造形象。

在他的笔下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朱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这些花鸟都成为心烦意恼之物了。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这里的山水不再是“相看两不厌”而是令人伤感的。

对战争的描绘对社会的批判是直接的。

李白可以上天“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而杜甫却是“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害,杜甫按生活的本来面貌融人他的诗歌当中.按照生活的本来塑造意象。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对他俩的评价。

李白、杜甫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

关心国家的命运。

关心人民的疾苦。

但他们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追求的诗歌风格不同 .诗歌表现的意象也不同。

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

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

李白诗风飘逸俊美,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一个表现的是浪漫意象,一个表现的是写实意象。

我们不能不为我们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这两位伟大的诗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导言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李白和杜甫被誉为两位伟大的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流传千年,而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二者都是唐代文学巅峰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并探讨其差异所在。

李白的诗歌风格自由奔放与豪放不羁李白的诗歌风格以自由奔放和豪放不羁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作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常用夸张的手法,以表现自己的豪情壮志。

例如,他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李白常用的夸张手法,通过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较量,展示了他的豪情壮志。

诗人与世界的融合另一个李白诗歌风格的特点是诗人与世界的融合。

他经常通过写作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以及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大自然、人类历史和传说的描绘。

例如,在《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体现了李白渴望回到故乡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索。

杜甫的诗歌风格现实主义与悲剧意识与李白不同,杜甫的诗歌风格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悲剧意识。

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通过写作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痛苦的关注。

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深刻的悲剧元素,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悲痛。

例如,在《登高》中,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对时局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注,通过猿啸、渚清、落木和长江滚滚来描绘景象,突出了他的悲壮情怀。

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变革杜甫不仅承袭了唐代文学的传统,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

他既受到了先贤诗人的影响,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详细描写来展示诗人对人物的洞察力和情感表达。

他还注意用诗歌表达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以期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呼吁社会的改革。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两大天才诗人。

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尊为诗圣,这已经大大超越了对普通诗人的评价,甚至带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

天才本身或许真的不可以比较,难分轩轾,但是具体到某一些方面,就诗论诗的话,就像刻意去比较关羽和秦琼的武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较量长短、一分高下的。

李杜之争这个话题本不算新,但是我还是很想就几个方面,以自己的观点来比较两人的诗歌水平。

李白是我们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诗人了。

收在学校教科书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让我对这位浪漫的诗人从小便充满了崇敬和向往。

李白是带着仙风道骨的,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

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

李白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苍穹。

李白还喜欢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般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

无论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诗,或者绝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艺术魅力。

而杜甫的诗,我们幼时接触的较李白而言少一些,在小学课本里可能就《绝句》等几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色彩丰富,一诗四景,意象生动,倒也令人印象深刻。

中学里渐渐接触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会、感慨时事、同情劳苦、田园生活之类,当然也有单纯应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

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写实,比较直朴,但是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显得十分均衡完美,几乎无懈可击。

杜甫生在一个有文学和儒学传统的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所以自幼习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为人为文审慎严谨的习惯。

他的诗,讲究情景交融、声律韵美、言之有物。

所以他的很多诗歌,是可以当作诗史来阅读的。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xx、xx诗歌的艺术特色“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而李白、杜甫作为唐诗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对李、杜这样的伟大诗人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

对他们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比较亦是如此。

就杜李二人而言,二者虽然生活年代基本相同,但两者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却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诗歌艺术特色也存在差异。

李白是盛唐最有天赋的诗人,“豪放”、“飘逸”是古人谈论李白诗时最常用的词眼,它们和今天最爱用的“浪漫主义”、“富于想象”等文学批评术语一样,用在李白诗的评论上有足够的依据和充分的概括力。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的如实地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

他的语言清新、豪放,不拘泥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

他也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而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杜甫赢得“古今诗人第一”的地位有一半靠了他歌内容里对国家君主忠贞不渝的信念、始终如一的热爱以及对苦难百姓的怜悯。

不过,在中国诗史上杜甫赢得“诗圣”的桂冠却有一半要凭他在诗歌语言技巧的变革与创新。

毋庸置疑,他诗中感情的真挚和胸怀的博大是了不起的,很少有人能和他那样“时危思报主”与“一洗苍生忧”的拳拳之心相比,所以宋人说“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末尝忘君也欤”,“大抵哀元元之穷,愤盗贼之横……亦骚人之伦而风雅之亚也“。

一、从感情基调上比较:李白所体现的是一种奔放豪迈的美,所以他所折射出来的感情往往是一种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宛如黄河之水奔腾而下的气势磅礴,想象瞬息万变,驰骋于天地之间,穿梭古往今来,来去无踪。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诗人豪迈的情怀正是这样的影响了他的诗歌的表达瑰丽无比,奇特俊逸。

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

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

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瀚海中,并立着两座光焰万丈的高峰—李白与杜甫。

这两位天才,不仅代表着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盛唐的高度艺术成就,也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将浪漫主义推向高峰,杜甫则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他们都是充分继承了中国诗歌久远的传统,而登上了诗歌艺术最高境界的诗人。

下面将他们的诗歌从题材、体裁、风格上做一比较。

一、题材从诗歌题材上看,李白注重自我,描绘的多是幻境;杜甫注重社会,记录的多是历史。

李白与杜甫所走的是两条相差甚远的创作道路,李白诗作侧重于表现个人的理想和愿望,杜甫诗作则侧重于冷静地描写客观现实。

李诗善于把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雄奇瑰丽的意境,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诗也用夸张手法,也有想象,但总体来说,偏重于写实。

的确,杜甫的诗歌,现实感太强了。

从诗歌创作题材选择这一角度来看,杜诗的题材显然是比较集中的,稳定的,贴近现实生活的。

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

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

“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

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

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

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

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

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李杜诗歌比较“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

在这里,我试从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三个方面对他们的诗歌略作比较。

一、李杜诗歌内容比较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们一个重在自我,一个重在社会;一个是幻境的描绘,一个是历史的记录。

李白的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多的是自我的书写,抒发自我的感情,张扬自我的个性。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志向的抒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他苦闷的倾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他个性的彰显。

在他的诗中,处处都是诗人自己的影子,即使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他自我思维的再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是描写的是梦游天姥山所见的幻境,“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

砯崖转石万壑雷”描绘的是想象中蜀道的风景。

相反,杜甫的诗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国家的生死,民族的存亡,人民的苦痛,家庭的不幸,个人的遭际,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写的内容。

在诗中他把个人之愁升华为一种深沉博大、对受苦受难百姓和国家民族存亡有深远意义的感情。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控诉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揭露了兵役繁重的痛苦……除此之外,《悲陈陶》讲述陈陶斜大败,《收京三首》记录收复两京的历史,《洗兵马》再现九节度兵围邺城,胜利在即时的情景,等等这些诗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了“安史之乱”及乱后十数年的现实生活。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比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朝被人们称为"诗的黄金时代"。

而在这个时代中,李白和杜甫是两位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诗人。

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以豪放、奔放、超然脱俗为主要特点。

李白擅长描绘美丽壮丽的山河景色和广阔辽远的天地宇宙。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想象力。

李白的诗作多以自我表达为中心,强调个人感受与体验。

他常常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去感悟生命中深层次的意义。

同时,他也善于借助饮酒、游玩等方式表达自由不羁的个性。

杜甫杜甫(712年-770年)被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则更偏向于社会现实题材和感伤之情。

杜甫视野较为广阔,对社会动荡、人民疾苦、政治腐败等时事问题表达了深刻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寓意、深沉和悲壮感。

杜甫的写作风格相对内敛一些,他善于运用叙述手法来揭示社会百态和人民生活困境。

同时,他还能以自己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真实而质朴的语言去传递内心的痛苦与坚韧。

比较虽然李白与杜甫在写作风格上有明显差异,但依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在形式上,二者都相对倾向于律诗或绝句的形式。

这两种形式都限制了字数和韵律,要求作者以简洁精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

其次,在表达主题方面,他们都善于使用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以达到情感共鸣和意境的营造。

无论是李白的豪放激昂,还是杜甫的深沉凝重,他们都能够通过字里行间传递情感和思想。

然而,两位诗人在创作主题和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李白更加个人化、自由奔放,更注重表达对自然、人生和兴趣的情感;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国家变迁等社会问题,并以此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批判与思考。

总体而言,李白与杜甫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诗人。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研究豪放与深沉的艺术碰撞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研究豪放与深沉的艺术碰撞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研究豪放与深沉的艺术碰撞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研究:豪放与深沉的艺术碰撞李白和杜甫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截然不同,但却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李白以其豪放奔放的作品闻名于世,而杜甫则以其深沉悲凉的诗作为人称道。

本文将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影响。

一、李白的豪放风格李白的诗歌风格以豪放奔放、意境宏伟为特点。

他擅长借用浩渺的自然景观和磅礴的宇宙图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奇情和豪情,表达着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豪迈思考。

例如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朴实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李白倚窗凭栏的情景和思乡之情,通过描绘月亮和思乡之情相互交融,展现了诗人豪放的情感和豁达的心态。

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情感与想象的张力,他以言语塑造出了一个个浩渺的诗境。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例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通过描绘自己行舟江上的情景,以及山水之间回荡的猿鸣声,表达出自己豪情万丈,所向披靡的豪迈情怀。

二、杜甫的深沉风格相较于李白的豪放风格,杜甫的诗歌则更加深沉、悲凉。

他的作品常常以悲愤的情绪和社会批判的视角来表达他对时局和社会贫困的关切。

杜甫的诗作体现了他对社会不公、人民苦难的深思熟虑和扣人心弦的抒情。

例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壮阔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风雨飘摇的自然景象,表达出诗人对动荡社会和人民苦难的忧虑之情。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感受,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运用真实感人的词句,将社会贫困与政治腐败描绘得淋漓尽致。

例如《兵车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李杜诗词比较论文(大全5篇)

李杜诗词比较论文(大全5篇)

李杜诗词比较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李杜诗词比较论文李杜诗词比较摘要:李白、杜甫的杰出成就是在学习、继承前代优秀文学、文化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对我们当下如何正确对待经典文化极具启示,可以说,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广泛阅读、吸收与借鉴,就没有这两位在世界文化之林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文学伟人。

让我们进一步地走进李白与杜甫,深知他们的背景以及在诗歌等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使我们在他们身上吸取更多的精华!让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李白与杜甫的性格以及诗歌创作方面的知识等等。

关键字:李杜诗词比较“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是杜甫对李白诗词的评价。

李白和杜甫,一个人称诗仙,一个人叫诗圣,他们的名字总是并列着出现,就像哼与哈,秦叔宝对尉迟恭,是打一开始就配了对的。

两个人就像两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波澜壮阔的盛唐历史上,给大唐盛世锦上添花,但两人的质地又是如此不同,以音符来比喻,李白是高音升调,银瓶乍破水浆迸;杜甫是低音降调,幽咽泉流冰下滩。

李白和杜甫,两个人都寂寞,但排遣寂寞的方式不同,李白是自娱自乐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种孤芳自赏之态跃然而出。

而杜甫则是倾诉型的,他总是找个知己,对着他述说自己的抱负: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言词呕呕。

李白是大丈夫,杜甫是小男人,这两人称谓无关乎褒贬,旨在对比出两人性格上的差异,然而无论他们性格上有着怎样的天差地别,却有一项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把赤子之心融入诗作,使得千年而下,尚有我这样的人对着青灯古卷,费心劳神,兀自叨叨。

一、不同的创造道路李白曾说过:“颇尝览千载,观百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窃攀屈宋宜方驾”“颇学阴何苦用心”,不仅自己努力践行,还教导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李白他的作品以浓厚的感情为基调,反映出他是个热爱生活,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诗人。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欢迎大家阅读!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篇1李白,字太白,蜀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游历祖国的美好河山,吸收了大自然瑰丽动人的美好景色,使其豪迈奔放的性格在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流露,对权贵的谴责也表现出了游侠的仗义之情,而在友情的呵护上更是动情万分。

他的独特视角与独特的游历是分不开的,他的坎坷,他的磨难,他的厄运,他在这一切独特的遭遇中默默承受着。

所以,只有通过对开阔的和极具震撼力的山河中的自然景象的描绘才能刻录下他的经历,因而夸张手法便成了他最好的表达工具了。

一、探寻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重要意义在李白的一千多首诗歌中,竟然用了一千多处的长修辞的手法。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榜样,其成就是卓尔不群的。

他曾追慕过《诗经》的现实主义思想,当遇到屈原的《楚辞》后更是仰慕不已。

他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屈原的经历是何其的相似,但李白的视野更为开阔,他把人生的经历融入作品中,作出很多极具个人特色的优秀作品。

他继承了屈原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并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不断吸取生活中的一切浪漫意象,不断丰富圆润自己要表达的情怀,使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而又深邃的意境。

他的夸张手法为其浪漫主义奠定了基础,也因为夸张手法的娴熟运用,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

二、探寻李白诗歌大量使用夸张手法的主要原因李白的人生经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的官场生活真正是大起大落,升官之时可谓爬到“顶”上,跌下之时,又进入“谷底”之渊了。

在升升降降的遭遇中,他的思想由美好的梦想变成悲哀的现实。

这样的经历,磨炼了他独特的审美视野。

他不再消沉,而是把思想释放到美好的河山景色之中。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与杜甫所代表是二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形式,李白的诗歌运用奇特的夸张和想象,往往所表达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盛世情怀,而杜甫运用写实的手法,在意的是对于客体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所以在后人面对这样的二种风格的时候,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相当的时候,总是想去比较一下谁代表的是盛唐诗歌的最高的艺术成就。

其实,面对二位天才级的诗人,我们后人这样的比较实际就存在着不适当,他们所代表的二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栓选已经证明了他们二人共同所代表的一座后人无法仰及的高峰,对于我国的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贡献。

一.李白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

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

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

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

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

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摘自《李杜比较论札记》 二、 李杜作品艺术性的比较李杜二人所作

摘自《李杜比较论札记》 二、 李杜作品艺术性的比较李杜二人所作
“偷春格”;杜甫《春望》亦如是);而《夜泊牛渚怀古》,通篇不用对偶但音律却严格谐对。
而杜甫以律诗反映现实,寓意深远,议论横生,读其诗颇可知人论世。而他又非常重视谋篇布
局,炼字炼意,无不匠心独运,非同凡响。陆时雍评杜甫说:“工部七律,蕴藉最深,有余地,
有余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 ⑩他的《登高》甚至被胡应璘誉为
用拗律,如《夔州歌十绝句》第一首:“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
夔州险过百牢关。”第一句全为平声,第二句二四两字皆仄。这样,显得诗歌顿挫峭拔,独具
特色。清代李重华的《贞一斋诗说》认为杜甫“欲与诸子分道扬镳,故尔别径”,也是有一定
道理的。此外,杜甫绝句也不乏清灵蕴藉之作,比如《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
而诗歌的用韵也不受拘束,随时转韵,极尽变化之能事。这种变化莫测的笔法,纵横腾挪的
章法,在李白七古中俯拾皆是。
而杜甫则更以章法多变而又不失法度见长。他的《饮中八仙歌》一诗,其结构之奇特,
章法之奇纵,历得学人之好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说:“此系创格,前古无所因,后
人不能学。描写八公,各极生平醉趣,而都带仙气。或两句,或三句、四句,如云在晴空,
在字数、句数、声韵和对仗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唐代的近体诗按体裁可分为律诗、律排和绝
句,每体都有五言、七言之分,偶有六言律绝和六句三韵的律诗出现。
李白律诗创作合计约一百三十多首,其中五律一百二十余首,七律八首(《李白新论》中
统计李白律诗约百首,其中五律九十多首,七律九首),而杜甫仅七律便有一百五十余首,他
头吟》、《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和《洗兵马》等等。
还有两点需要补充的是,两人的诗中极见才学,从两人信口拈来的典故古法就可明晰。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
特点各有千秋。

李白的诗歌豪放、奔放,充满了自由和浪漫主义的气息。

他的诗
歌风格独具特色,以自然景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为题材,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和神秘的诗歌世界。

李白的诗歌语言优美、精炼,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相比之下,杜甫的诗歌则显得沉郁、厚重,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精神。

他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杜甫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和形式的美观,更注重语言的平实、自然,从而表达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关注。

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思考,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各有特色,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展现
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和魅力。

李白的诗歌像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充满着激情和自由;而杜甫的诗歌则像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两人的诗歌风格截然不同,但都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

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

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李杜乐府诗表现手法差异化

李杜乐府诗表现手法差异化

李白杜甫乐府诗表现手法差异化浅析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张建军内容摘要:李白的乐府诗擅长拟古题,杜甫则更擅长自创新题。

李杜乐府诗不仅在题材上有很大不同,而且在表现方法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乐府诗里,李白擅主观述怀,杜甫擅客观写实,尚虚与尚实,使得他们的乐府诗呈现出不一样的境界和风格。

关键词:乐府诗差异尚虚尚实风格在盛唐诗坛上,李口和杜甫都写了相当数量的乐府诗歌,堪称乐府大家。

李口乐府诗的主要成就在拟古乐府,杜甫则更擅长创制新题乐府。

他们的乐府诗不仅在题材上有很大不同,而且在表现方法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乐府诗里,李白擅主观述怀,杜甫擅客观写实。

尚虚与尚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区别。

创作方法的不同,使得他们的乐府诗呈现出不一样的境界和风格。

关于李杜创作方法的差异,前人已有不少论述。

明代的袁宏道曾将李口和杜甫作过这样的比较:“青莲能虚,工部能实。

青莲唯一于虚,故LI前每有遗景;工部唯一于实,故其诗能人而不能天,能大化而不能神。

”后来,王嗣爽后来乂发展了这一观点:“盖李善用虚,而杜善用实,用虚者犹画鬼魅,而用实者工画犬马,此难易之辨也”这些评论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李、杜创作方法上的根本差别。

下面就以李白的乐府诗《远别离》和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例,分析他们在各自诗中表现出来的"虚”和“实”。

李口的《远别离》一诗,实际上是影射当时的时事,是确有所指的,即借舜妃娥皇女英的故事来讥讽明皇不要以国柄轻易授人,忧虑君主有“龙为鱼”之患,权奸小人有“鼠变虎”之虞,但诗中不好明言,所以就托舜妃娥皇女英的故事来写。

中间有寄托的部分是:“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其辞迷离倘恍,虚幻飘渺,用日惨云昏来写政治昏乱,用啼烟啸雨来写处境的可怖,用雷霆来写权臣的气焰,用“龙为鱼”,“鼠变虎”写失权后的结果。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研究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析了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概括介绍了李白`杜甫的地位。

从而引出对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

全文从形象`构思`语言`诗体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并指出他们诗歌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李白杜甫艺术特色比较研究唐朝文化璀璨夺目,而诗歌是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1]”,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流传下来无数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把中国传统文化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白、杜甫正是站在高山之巅的两位巨人,对他们的诗歌加以研究,不但对于深入认识李白、杜甫,而且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发展,乃至当代文学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李白、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都有着漫游——求仕——漫游的人生经历,都目睹了一个强大帝国由于“安史自之乱”由强转向衰落,他们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虽然在他们的诗歌内容上有相似之处,但同时由于所接受思想不同,个性存在差异,他们的诗歌艺术特色又存在明显的不同。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爱国忠君在他身上得到统一,并且在他的诗歌中得到深刻而完美的体现,使他所描绘的客观事物都统一在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中;而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的积极入世是他追求功业的基础和归宿;但道家思想却又使他热爱生命、追求自由、藐视权贵、慕道求仙;而游侠思想又使他不拘礼法、重诺轻物;这三者虽然相互矛盾但却又统一在李白身上,使他的诗歌又极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而他们诗歌的艺术特色的不同应从形象、构思、语言、诗体四个方面比较研究。

一:李白、杜甫诗歌形象上的比较分析李白和杜甫都创造出一系列独有的诗歌形象,但李白笔下的形象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杜甫则是使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统一。

李白在当时的社会里,高视阔步,有如巨人,他笔下的形象很少有委琐局促的东西,往往是个性化很强的,总是气势磅礴、开阔壮观,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6)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6)

3、夸张要新颖汉代学者王充说“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论衡》)喜新厌旧、好奇恶俗是人之常情,在夸张运用上也是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运用夸张也是一种创造。

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别致,要有创造性,不落俗套。

清代赵翼《论诗》谈到诗歌创新的重要性: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模拟因袭。

为了说明的道理,诗人以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为例,说明诗风代变,生存发展之道在于创新。

诗歌创作是如此,作为诗歌表现手段之一的夸张自然更是如此。

汉代李延年有首的《佳人歌》:“北国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岂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诗中首次用“倾国倾城”来形容佳人之美丽,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有种强烈的震撼。

但到后来,老是用“倾国倾城”来形容美人,“至今已觉不新鲜”。

因此就需要创新,宋代诗人黄庭坚就对此加以改造和创新,他借用“倾国倾城”来形容一个朋友诗写得好:“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

(《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

诗还未正式拿出来,就已被人们传诵,“未嫁已倾城”用在这里既准确又形象新。

另一个例子载于清人倪云癯的《桐阴清话·借西厢语》。

说的是明朝官员钱蒙叟在清兵入关时,曾戴着明朝的官帽前去投降。

途中遇见一个老翁,老翁用手杖敲他的头说:“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打你个倾国倾城‘帽’”(按: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曾对崔莺莺说:“你是倾国倾城貌,我是多愁多病身”,“帽”与“貌”谐音)。

这两个例子都意在证明夸张需要新颖,需要创新!。

李杜诗歌异同

李杜诗歌异同

一.从风格上来看,两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一)不同的创作道路。

主要和他们的生活年代有关。

李白诗歌创作重在唐朝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

李白身平影响他的创作道路主要是从开元十二年,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

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时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

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当时政治非常不满,诗歌是他抨击黑暗政治的发泄地。

杜甫诗歌创作重在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

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

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

(二)不同的创作方法李白善用虚,“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

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又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上句写思念长安,思念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不可能挂在树上;下句写思家,归心不是物体,当然也不可能吹堕。

但是这样写,思念的急切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现。

杜甫善写实,1,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

2,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濛濛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用一个“潜”字,一个“细”字,真是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摘要]李白、杜甫诗歌都常将“万、千、百”用于名词、量词和动词前来构成巨量夸张,突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和数额的巨大。

为了加强夸张的力度,他们会连用“万、千、百”结构或将“万、千、百”与“一”对举,而李白诗歌还会使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极度夸张,或将“万、千、百”夸张与想象结合,因而其作品夸张的意味也更浓烈。

[关键词]李白;杜甫;数词;夸张“万、千、百”是表示较大数目的数词,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们常常利用它们来形成巨量夸张,渲染数量之巨大、时间之久长、距离之遥远。

李白、杜甫诗歌中“万、千、百”出现的频率颇高。

依据《全唐诗》粗略统计,李白诗歌共1004首,其中340首、482处用了数词“万、千、百”;杜甫诗歌共1457首,其中406首、526处用了数词“万、千、百”。

两人都在三分之一左右的诗篇中使用了500个左右的“万、千、百”,其中只有极少数表示数量的实指,更多用于实数虚指,构成巨量夸张。

在使用“万、千、百”来构成巨量夸张时,李白、杜甫诗歌既采用了相同的技巧,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深入探讨其中的异同,对于李白、杜甫诗歌的阅读欣赏、外语翻译和对外汉语教学都多有裨益。

一、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的相同手法(一)“万、千、百”结构连用李杜诗歌都常常在一句或一联诗中连用两个“万、千、百”与其他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

从表意上说,在字数十分有限的诗句中连用两个同义的结构是极不经济的一种表达的策略;但从修辞的效果来看,“万、千、百”结构的连用可以让巨大的数字反复铺陈,渲染数量之大,给读者或听众造成视觉或听觉的强烈冲击,加强感染力,增强夸张的效果。

李白诗歌常在一句诗中将“万、千”与近义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连用,如“千门万户、千崖万岭”;杜甫诗歌中这样的用例则更多,“万、千”后的名词可以是近义的,如“千秋万岁、千村万落、千乘万骑、万草千花”;也可以是相同的,如“千人万人、千朵万朵、千山万山”。

“万、千”与近义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如“千秋、万岁、千村、万落、千人、万人”等本已含有时间极久、地域极广、数量极多的意味,这些词语放在一起构成并列结构“千秋万岁、千村万落、千人万人”等以后,更增添了“时时、处处、个个”的意味,夸张的力度得以显著增强。

这种连用常出现在七言的诗句中,例如:(1)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2)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3)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

(杜甫《白丝行》)(4)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

(杜甫《光禄坂行》)李杜诗歌还常在形式工稳的一联诗的上下句对称的位置使用两个“万、千、百”与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名词或量词构成的词或短语。

从形式上看,可构成工整的对仗;从内容上看,可形成互文,从不同角度点染描摹;从表达效果上看,则可相互烘托,上下映衬,渲染气氛,加强夸张的力度。

(1)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

(李白《赠范金卿》二首其二)(2)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李白《送别》)(3)瓶里千年铁柱骨,手中万岁胡孙藤。

(李白《僧伽歌》)(4)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杜甫《花底》)(5)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

(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二)“万、千、百”与“一”对举李杜诗歌都常将“万、千、百”与“一”对举,以“一”的数量极小之意来衬托“万、千、百”的数额巨大,形成巨量夸张,使叙事形象,抒情浓郁,议论深沉。

这样的诗句既可出现在一句诗中,也可出现在一联诗的上下句中,在李杜诗歌中皆是如此。

(1)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2)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李白《听蜀僧睿弹琴》)(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4)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百忧集行》)(5)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杜甫《剑门》)例(1)“一门”与“百草”对举,用“一门”散如“百草”形象地概括了自己身陷牢狱,“兄九江兮弟三峡”,爱子处“穆陵关北”,老妻隔“豫章天南”,一家人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的惨状。

例(2)“一挥手”与“万壑松”对举,琴声的慷慨激越犹响耳畔。

例(3)“一日”与“千里”对举,船行之风驰电掣如在目前。

例(4)“一日”与“千回”对举,突出了孩童的机灵与顽皮。

例(5)“一夫”与“百万”对举,剑门山势之险峻,易守而难攻不言而喻。

上述各例中的“万、千、百”结构都可显示数量极大,但如果没有“一”作为映衬和铺垫,自然失去了对比的基础,夸张的力度也就随之大大削弱。

二、李白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的独特技巧(一)使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李杜诗歌使用“万、千、百”来构成夸张时,最常用的手法是将单音节数词“万、千、百”用于名词、量词和动词前来突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和数额的巨大,如:李白诗中的“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门有车马客行》)、“千岩万转路不定”(《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诗中的“入舟已千忧,陟巘仍万盘”(《水会渡》)、“百遍相看意未阑”(《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李杜诗歌中有时也会在名词或量词前使用两个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夸张,如:李白诗中的“去天三百里”(《古风》)、“一击九千仞”(《古风》)、“斗酒十千恣欢谑”(《行路难》)、“我李百万叶”(《赠清漳明府侄聿》)、“穷愁千万端”(《月下独酌》),杜甫诗中的“一日须来一百回”(《三绝句》)、“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家无儋石输百万”(《今夕行》)、“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李杜诗歌中三个音节的“万、千、百”多半是表示实指而不像是夸张,如:李白诗中的“汉家战士三十万”(《胡无人》)、“邯郸四十万”(《系浔阳上崔相涣》)、“刑徒七十万”(《古风》),杜甫诗中的“肉食三十万”(《昔游》)、“当时四十万匹马”(《天育骠骑歌》)。

超过三个音节的“万、千、百”在杜甫诗歌中是没有的,李白诗歌中却时有出现,这也构成了李白诗歌“万、千、百”夸张的一大特色,即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极度夸张。

(1)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

(李白《上云乐》)(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3)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例(1)用“九九八十一万”来祝愿天子万寿无疆,例(2)用“四万八千”来显示蜀道开辟的历史悠久,例(3)用“四万八千”来夸张天台山的高不可攀。

从实际数量上说,“九九八十一万”显然不及“百万”巨大,“四万八千”也远不如“十万”量多,但它们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占据了多个音节,自然能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印象,造成数量巨大无比的感觉,既有益于诗歌内容的渲染,也有助于作品铺张扬厉风格的形成。

由于使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构成的数字夸张意味更浓、力度更大,有时李白诗歌表示时间的久长则不用“一年、十年、百年”而说“三百六十日、三千六百日、三万六千日”,将量词“年”换成“日”,同时将数额相对较小的单音节数词“一、十、百”换成了数额较大、音节更多的数词“三百六十、三千六百、三万六千”。

例如:(4)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李白《赠内》)(5)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李白《梁甫吟》)(6)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李白《襄阳歌》)例(4)不说“一年”而言“三百六十日”,与后一句的“日日”照应,突出无日不醉,流露了诗人对妻子的无比愧意;例(5)不说“十年”而用“三千六百钓”,突出吕尚“以钓干周文王”之前“卖食棘津,屠牛朝歌”,“老而无遇”、困顿无依时间的漫长;例(6)既说“百年”又强调“三万六千日”,刻画出终日沉醉的豪放不羁形象。

与扩大式夸张和缩小式夸张不同,这类夸张在表示同等数量时,用小量换大量,化小数为大数,因为数值巨大且音节绵长,给读者或听众的视觉或听觉的冲击力度更强烈,渲染、夸张的意味骤然加重。

李白诗歌常用的这种夸张手法,在杜甫诗歌中仅见一例:(7)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例(7)用“百日”而不说“三月”,一者可以避免与“三秋”重复,二者也通过“百”的数额较大,渲染了三月来天天“寒热”“交战”的苦状,强调了度日如年的苦不堪言。

(二)“万、千、百”夸张与想象并行作为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家,李白诗歌以主观想象的丰富见长。

有人说:李白“以自身奇特的幻想来包容整个世界”,“是一个从‘无’中产生‘有’的诗人”。

[1]212笔者认为,所谓的“从‘无’中产生‘有’”,具体而言,就是指李白的诗作往往用异常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强烈的主观感受。

异常大胆的夸张让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数量、高度、距离以令人惊愕的形态出现在作品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又让事物之间本来没有的联系在作品中出人意料地建立起来,从而带给读者或听众以前所未有的感受与体验。

李白诗歌常常将巨量夸张与想象结合起来进行写景、叙事和抒情。

景本实有,诗人夸张描摹犹嫌不足,又继之以想象来丰富点染;事本寻常,诗人则夸张他物以引人联想,通过语意双关手法含蓄而真切地加以表述;情本虚无,诗人则夸张喻体以为铺垫,再通过想象将具体鲜明的喻体与抽象模糊的本体联系起来,让难以言传的深情厚谊、离愁别恨变得仿佛伸手可触、具体可感。

例如:(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二)(2)别来几多时,枝叶万里长。

(李白《上云乐》)(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例(1)先用“三千尺”来夸张瀑布之高且长,继之用从天而降的遐想来显示瀑布“飞”而“直下”的气势磅礴,灵动而凝练。

例(2)的“万里长”表面上夸张枝叶茂盛,实际上是引读者通过这一形象找到“别来几多时”的答案,离别日久之意不言自明。

例(3)先以“三千丈”夸张“白发”之长,出人意料,接着以“三千丈”“白发”喻“愁”,让无形无色的“愁”一下子变得可视可触,逼真形象。

例(4)先以“千尺”来夸张桃花潭水的深而清,接着以“不及”加以否定,强调故人真情更其深切,无法比拟。

通过想象,赋予了清清潭水无限深情,景美而情真。

李白诗歌中的这种巨量夸张与想象结合的创作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只偶有所见。

例如:(5)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

(杜甫《别赞上人》)例(5)先以“百川”夸张条条河水东逝,然后展开联想,以此比喻客流不息,表达含蓄蕴藉。

三、结语李白、杜甫都十分重视在诗歌创作中使用数词“万、千、百”来构成巨量夸张,原本仅仅表示数量的“万、千、百”在诗人的笔下被用以描绘丰富的所见所闻,表达激烈的情绪感想,抒发独到的人生见解,但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和艺术风格的差异,两人在使用“万、千、百”来构成巨量夸张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