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等差求和说课2
等差数列求和2
宁晋中学“五为教学”高一数学教学提纲 编号:SXTG-必修5-019
等差数列求和(第二课时)
编制:毕朋飞 孙桂龙 使用时间:2015年5月12
【学习目标】
1. 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求和。
2. 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及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
难点: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的灵活应用
【导学流程】
一、自学互学
1.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是什么?
2.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方法叫 。
3.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类同于 。
4. 若m + n = p + q,则 。
特殊的,若m + n = 2p, 则_____ _____ 。
5. 证明:等差数列前n 项和S n 的性质一: 为等差数列。
二、深入学习
的性质二:
2. 已知两个等差数列{a n }, {b n },满足
三、迁移学习
1. 等差数列前n 项和S n 的性质三:
{}n S n
1.{}2n n a n S d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公差求135********(1)()()a a a a a a a a a a ++++-++++135792468(2)a a a a a a a a a +++++++125125...72,....3n n a a a a n b b b n b ++++=++++求。
等差数列求和 2
巧妙求和(一)一、知识要点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
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数列中项的个数称为项数。
从第二项开始,后项与其相邻的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的差称为公差。
在这一章要用到两个非常重要的公式:“通项公式”和“项数公式”。
通项公式:第n项=首项+(项数-1)×公差项数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等差数列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这个公式也叫做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例1、有一个数列:4,10,16,22.…,52.这个数列共有多少项?例2、有一等差数列:3.7,11.15,……,这个等差数列的第100项是多少?例3、有这样一个数列:1.2.3.4,…,99,100。
请求出这个数列所有项的和。
例4、求等差数列2,4,6,…,48,50的和。
.例5、计算(2+4+6+...+100)-(1+3+5+ (99)1.等差数列中,首项=1.末项=39,公差=2.这个等差数列共有多少项?2.有一个等差数列:2.5,8,11.…,101.这个等差数列共有多少项?3.已知等差数列11.16,21.26,…,1001.这个等差数列共有多少项?4、一等差数列,首项=3.公差=2.项数=10,它的末项是多少?5、求1.4,7,10……这个等差数列的第30项。
6、求等差数列2.6,10,14……的第100项。
(1)1+2+3+…+49+50 (2)6+7+8+…+74+75(3)100+99+98+…+61+60 (4)2+6+10+14+18+22(5)5+10+15+20+…+195+200 (6)9+18+27+36+…+261+270 (7)(2001+1999+1997+1995)-(2000+1998+1996+1994)(8)(2+4+6+...+2000)-(1+3+5+ (1999)。
《等差数列求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求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北师大版)中第二章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就成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同时,求数列前n项和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也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同时学生已有了函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函数思想.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倒序相加求和的数学方法;(2) 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3) 通过运用公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及应用2、教学难点从二次函数的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五、教法学法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并通过范例后的变式训练和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由学生阅读教材(P15高斯的例子)1+2+3+……+100=?通过创设情景引入问题,从一节课的开头就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理解倒序相加法求和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感受到利用公式求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得便利. 同时使学生初步熟悉公式的应用.2、归纳抽象,形成概念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2)(1n n a a n S += , d n n na S n 2)1(1++= 从方程的角度看,以上式子各有几个未知量?若要把其中某个未知量求出,需要知道几个量。
《等差数列求和》说课课件学习资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 分析
等差数列是重要工具,为进一 步用代数方法研究数列问题奠定 了基础 。
教材 分析
2、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蕴含在其中的 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公式推导过程中的转化思想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教学 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过程,并能正 确使用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
记:Sn= 1+2+3+…+(n-2)+(n-1)+n
2Sn n(n 1)
n(n 1) Sn 2
教学 程序
B公式 推导
问题3:现在把问题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 等差数列 {an} 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如何求等差数
列的前n项和Sn=a1+a2+a3+…+an? Sn=a1+ a2 +a3 +…+an-2+an-1+an Sn=an+an-1+an-2+…+a3 + a2 +a1
独立思考
→ 提出方案 →
评价
教学 程序
A问题 探究
问题1: 若把问题变成求:1+2+3+4+‥ ‥ +99=?可
以用哪些方法求出来呢?
方案
1 求一组数的和
常规方案:交点法
高斯求和法
1+2+3+ … +98+99+100= ?
101
高斯 Gauss.C.F
教学 程序
B公式 推导
问题2: 求和:1+2+3+4+…+n=? Sn= n+(n-1)+(n-2)+…+3+2+1
《等差数列求和》说课课件备课讲稿
LOREM IPSUM DOLOR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反馈评价
目录
教学目标 教学程序
结束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 分析
等差数列是重要工具,为进一 步用代数方法研究数列问题奠定 了基础 。
教材 分析
2、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蕴含在其中的 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 程序
C公式 应用
练习3:简单变式,针对全体学生
如图,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1支铅笔,往上每一层 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1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 这个V形架上共放了 多少支铅笔?
解:由题意知,这个V型架自下而上是个由120
层的铅笔构成的等差数列,上一层比下一层多1,
则公差为1。运用等差数列的公式Sn=
No Image
A
学习基础
No Image
B
学习障碍
教法 学法
2、教学方法
No Image
No Image
ENIM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 自主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须 注 重 概 念 、 3、学习指导
教法
原 理 、 公 式 、 学法
No Image
法 则 的 形 成 1
No Image
过 程 , 突 出2 •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探索、交流、应用等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领会
教学程序
A问题探究 B公式推导 C公式应用 D小结作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 程序
A问题 探究
如图,建筑工地上一堆圆木,从上到下每层的数目分别为1,2, 3,……,10 . 问共有多少根圆木?如何用简便的方法来计算?
第二讲-等差数列求和的应用
等差数列求和的应用基本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末项-(项数-1)×公差一、例题解析:【例1】计算:1+3+5+……+95+97+99【例2】刘俊读一本长篇小说,他第一天读30页,从第二天起,他每天读的页数都比前一天多3页,第11天读了60页,正好读完,这本书共有多少页?【例3】某班有51个同学,毕业时每人都和其他的每个人握一次手,那么共握了多少次手?【例4】如果把1991表示成11个连续奇数的和,那么其中最大奇数是多少?【例5】小明住在一条小胡同里,一天,他算了算这条小胡同的门牌号码。
他发现,除掉他自己的家不算,其余各门牌号码之和正好是100。
这条小胡同一共有多少户(即有多少个门牌号码)?小明家的门牌号码应该是多少号?【例6】7个小队共种树100棵,各小队种的棵数都不相同,其中种树最多的小队种了18棵树,种树最少的小队至少种了多少棵树?最多种了多少棵?【例7】一个平面内共有100条直线,这些直线最多可以将平面分成多少个部分?【例8】求1-99个连续自然数的所有数字之和。
思维拓展:【例9】某班有若干名学生,学号顺次编为1,2,3,……所有学生学号的和减去3正好是100的整数倍,且所有学号之和在714与1000之间,那么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二、课堂练习:【1】1+2+3+……+48+49+50=【2】上体育课时,我们几个同学站成一排,从1开始顺序报数,除我以外的其他同学报的数之和减去我报的数恰好等于50。
问:共有多少个同学?我报的数是几?【3】求1-299个连续自然数的所有数字之和。
三、反馈练习:【1】计算:1+2+3+4+…+99+100=?【2】丽丽学英语单词,第一天学会了6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学1个,第11天学会了16个,丽丽这11天中共学会了多少个单词?【3】胡茜读一本故事书,她第一天读了20页,从第二天起,每天读的页数都比前一天多5页。
等差数列求和性质说课讲解
本 课
当n≥2时,an=Sn-Sn-1=4n-5.
时
栏 目
又∵a1=-1适合an=4n-5,
开 关
∴an=4n-5(n∈N*).
小结 已知前n项和Sn求通项an,先由n=1时,a1=S1求得a1,
再由n≥2时,an=Sn-Sn-1求an,最后验证a1是否符合an,若符
合则统一用一个解析式表示.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
本
d
课 时
na1;当 d≠0 时,此解析式可以看作二次项系数为_2__,一次项
栏 目 开
系数为_a_1_-__d2_,常数项为 0 的二次函数,其图象为抛物线 y=
关
d2x2+(a1-d2)x 上的点集,坐标为(n,Sn)(n∈N*).
因此,由二次函数的性质立即可以得出结论:当 d>0 时,Sn
有最小 值;当 d<0 时,Sn 有最大 值;且 n 取最接近对称轴的
(1)若a1>0,d<0,则数列的前面若干项为_正___项(或0),所以将
本 课
这些项相加即得{Sn}的最__大__值.
时 栏
(2)若a1<0,d>0,则数列的前面若干项为_负___项(或0),所以将
目 开
这些项相加即得{Sn}的最_小___值;
关 特别地,若a1>0,d>0,则S1是{Sn}的最__小__值;若a1<0,d<
时
栏
故S23=S24最小.
目
开
关
研一研·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2.2(二)
[问题情境]
1.如果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的公式,那么这个数列确定了吗?
本
如果确定了,那么如何求它的通项公式?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等差数列求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求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等差数列求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等差数列求和是高中数学数列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数列知识的一个重要应用,也为后续学习等比数列求和以及数学归纳法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对高斯求和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这种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同时,高二学生在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但在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方面还有所欠缺,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2)能够熟练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高斯求和故事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2)经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2、教学难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1、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讲授法: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等差数列求和的过程。
等差数列求和2.docx
答:丽丽在这些天中学会了77个英语单词.
• 【例题2】30把锁的钥匙搞乱了,为了使每把锁 都配上自己的钥匙,至多要试几次?
•
分析:开第一把锁时,如果不凑巧,试了29把钥匙还
不行,那所剩的一把就一定能把它打开,即开第一把锁至
多需要试29次;同理,开第二把锁至多需试28次,开第
三把锁至多需试27次……等打开第29把锁,剩下的最后
•
2.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一共到43位同学和4
位老师,每一位同学或老师都要和其他同学握一
次手。那么一共握了多少次手?
• 同学和同学握手: • 43×42÷2 • =43×(42÷2)
老师和同学握手: 43×4 =172(次)
• =43×21 • =903(次)
903+172=1075(次)
答:一共握了1075次手。
主讲:陈小琼
一、知识要点
• 某些问题,可以转化为求若干个数的和,在解决 这些问题时,同样要先判断是否求某个等差数列 的和。如果是等差数列求和,才可用等差数列求 和公式。
• 在解决自然数的数字问题时,应根据题目的具体 特点,有时可考虑将题中的数适当分组,并将每 组中的数合理配对,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 答:所有数字之和是1900.
• 2.求1~999这999个连续自然数的所有数字之和。
• 3.假期里有一些同学相约每人互通一次电话, 他们一共打了78次电话,问有多少位同学相约互 通电话?
• 78×2=156(次)
• 156=13×12
• 答:共有13位同学相约互通电话.
• 【例题4】求1 ~ 99 这99个连续自然数的所有数 字之和。
• 分析:首先应该弄清楚这题是求99个连续自然数的数字之 和,而不是求这99个数之和。为了能方便地解决问题,我 们不妨把0算进来(它不影响我们计算数字之和)计算0~ 99这100个数的数字之和。这100个数头尾两配对后每两 个数的数字之和都相等,是9+9=18,一共有100÷2=50 对,所以,1~99这99个连续自然数的所有数字之和是 18×50=900。
等差数列求和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高中数学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函数的概念、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它的一些性质等基础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熟记求和公式;能够应用求和公式并发现求和公式的函数本质;(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探索知识间联系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据间存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体现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推导过程的展示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般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情况,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要.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计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般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教学手段:应着重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层层推进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综合运用.②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③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方法.④补充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三、学情分析:(说学法)(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2)知识障碍上:学生原有的知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许多学生出现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并进行适当的复习。
等差数列求和(2)
等差数列的前n 项的和(2)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应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能利用“公式法”、“裂项相消法”等常用方法求一些特殊数列的和;教学重点,难点1.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应用;2.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之间的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等差数列的前n 和的求和公式:11()(1)22n n n a a n n S na d +-==+2、等差数列{}n a 中,2519a a +=,540S =,则10____________a =;3、数列n a 与n S 的关系:11(1)(2)n nn S n a S S n -=⎧=⎨-≥⎩二.应用例1、已知数列}{n a 中,128,2a a ==且满足212n n n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n S例2、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1N n n n a n ∈+=,n S 表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求10S .例3、等差数列{}n a 与{}n b 的前n 项和分别为n S 和n T ,且723n nS n T n +=+,求77a b 的值。
例4、数列{}n a 是首项为22,公差为整数的等差数列,且50a >,60a <, (1)求公差d ;(2)设前n 项和为n S ,求n S 的最大值;(3)当n S 为正数时,求n 的最大值。
备选练习: 1、 求数列⋅⋅⋅++⋅⋅⋅++,11,,321,211n n 的前n 项和.2、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848S =,12168S =,求1a 和d 。
3、教育储蓄是一种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它享受整存整取利率,利息免税.教育储蓄的对象是在校小学四年级(含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假设零存整取3年期教育储蓄的月利率为2.1‰.(1)欲在3年后一次支取本息合计2万元,每月大约存入多少元?(2)零存整取3年期教育储蓄每月至多存入多少元?此时3年后本息合计约为多少?(精确到1元)?(说明:教育储蓄可选择1年、3年、6年这三种存期,起存金额50元,存款总额不超过2万元。
高中数学:第二章数列课件—等差数列求和公式(2)
例题讲解
2 4 例7 已知等差数列 5, 4 ,3 ,... 7 7 为Sn, 求使得Sn最大的序号n的值. 的前n项和
变式:等差数列{a n } 中,已知a1 0, S9 S12 , 则该数列 前多少项和最小 ?
课堂小结
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一:
n(a1 an ) Sn 2
第11 项到第20 项的和为910 , 求第21 项到第30 项的和.
思考 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 3项和为 34, 最后3项和为 146, 且所有项的和为 390, 则这个数列有多少项 ?
例 4 某剧场有20 排座位, 后一排比前一排多 2 个座位, 最后一排有60 个座位, 这个剧场共有多 少个座位?
2.3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 (2)
历史中的等差数列
2
复习
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一:
n(a1 an ) Sn 2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二:
n( n 1)d S 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a1 2
例题讲解
例5 某种卷筒卫生纸绕在盘 上, 空 盘时盘芯直径40 mm , 满 盘 时 直 径 120 mm (如图) . 已知卫生纸的厚度为 0.1 mm ,问: 满盘时卫生纸的总长度 大约是多少米( 精确到1 米 ) ? 解 卫生纸的厚度为 0.1mm, 可以把绕在盘上的卫生 纸近似地看做是一组同 心圆, 然后分别计算各圆的周 长, 再求总和. 由内向外各圈的半径分 别为 各圈的半径为该层纸 20.05 , 20.15 , , 59.95 . 的中心线至盘芯中心 因此, 各圈的周长分别为 的距离. 40.1 ,40.3 , , 119.9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二:
等差数列的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的求和教案一、引言等差数列是数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概念,在数列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应该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二、知识概述1. 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之差都相等。
设数列的首项为 a₁,公差为 d,那么等差数列的一般形式为: a₁, a₁ + d, a₁ + 2d, ..., a₁ + (n-1)d其中 n 表示数列的项数。
2.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 a₁,末项为 aₙ,项数为 n,则等差数列的和 S 可以表示为:S = n/2 * (a₁ + aₙ)三、教学步骤1. 引入知识点:提问:什么是等差数列?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等差数列是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特点是公差恒定。
教师解释:非常好!我们在数列中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相邻的两个数之差恒定,这就是等差数列的特点。
2. 讲解求和公式:教师解释:在解决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时,可以运用求和公式。
请看下面的公式:S = n/2 * (a₁ + aₙ)学生提问:公式中的 n、a₁、aₙ 代表什么意思?教师回答:n 表示数列的项数,a₁表示数列的首项,aₙ 表示数列的末项。
3. 实例演练:教师出示一个等差数列的例子,如:1, 4, 7, 10, ..., 100。
求这个数列的前 10 项的和。
学生思考并计算,得出答案:550。
教师解释:我们可以利用求和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项 a₁为 1,末项 aₙ 为 28,项数 n 为 10。
S = 10/2 * (1 + 28) = 5504. 练习题:教师提供多个等差数列的求和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解答。
a) 3, 8, 13, 18, ..., 98。
求前 10 项的和。
b) 20, 16, 12, 8, ..., -28。
求前 9 项的和。
c) 7, 11, 15, 19, ..., 79。
等差数列求和课件(2)陈满飞
应用公式, 应用公式,巩固提高
• 例1:(1)1+2+3+···+n; • (2)1-2+3-4+5-6+···-2n • 分析:第(1)题直接应用公式,第(2)题是求两个等 差数列的和之差。 1 • 解(1)原式= n(1+n)
2
• (2)原式=【1+3+5+···+(2n-1)】• (2+4+6+···+2n) 1 •1 = n【1+(2n-1)】- n(2+2n)=-n 2 •2 • 练习1: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8,a20=106,求s20?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方法1:11+49=13+47=·· ·=29+31=60,所以,11 +13+15+···+47+49=60x10 =600 方法2:座位数可以是11 +13+15+···+47+49,也 +13+15+···+47+49 可以是49+47+45+···+13 +11,把这两式相加得: (11+49)+(13+47)+··· +(49+11)=1200, 1 所以座位数是 1200x =600
(1)
归纳探索, 归纳探索,形成知识
如果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公差d,你能 ( 出它的前n 项和sn吗? 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 项数为n, an=a1+(n-1)d代入公式(1)得 Sn=na1+ n(n-1)d … … (2) 1 2 上面(1)、(2)两个式子称为等差数列 的前n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求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等差数列求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等差数列求和”是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中的重要内容。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等差数列求和不仅是数列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续学习等比数列求和以及数学归纳法等知识的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同时,通过对公式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相关性质,具备了一定的数列知识和数学运算能力。
但是,对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此外,高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熟练运用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公式推导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2)通过对公式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通过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
(2)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应用。
2、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2)灵活运用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讲练结合法。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说课稿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说课稿说课稿: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是继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之后的又一重要概念,与前面学习的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也为以后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奠定了基础;同时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也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同时学生已有了函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函数思想.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熟练的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求和;能力目标: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以及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五、教学方法利用计算机和实物投影辅助教学,采用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六、教学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首先讲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的传说(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下图),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也就是计算1+2+3+ (100) 紧接着讲述高斯算法: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子”。
3.3.2等差数列求和名师课件
Sn
d 2
n2
(a1
d 2
)n,
即Sn
an2
bn
1.当公差d <0即a<0时,Sn 有最大值
y
(至于是否在顶点处取得,要看顶点
处所对应的横坐标距离它最近的正
整数处取得,一般情况下或一,或两个
d
nan
(n n 1) 2
d
说明:两个求和公式的使用-------知三求一.
3. 等差前n项和Sn公式的理解.
解:方法二 S39 0 d 0
S38 0, S40 0
s38
38(a1 2
a38 )
0
a19 a20 0
s39 s40
39(a1 2
40(a1 2
a39 ) a40 )
0 0
a20 a20
0 a21
Sn
n(a1 2
an )
n(15 17 2n) 2
(n 8)2 64
n 8时,Sn最大。
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其中a3 =12,s12>0,s13<0. (1)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2)指出s1,s2 L s12中哪个值最大, 并说明理由。
(1)解法一: Q a3 12, S12 0, S13 0
(a, b为常数)那它是不是等差数列呢?
(2)如果一个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式为 Sn an2 bn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
B、能力目标:
(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
(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2)通过公式的运用,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
(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
教具: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上几节,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新高斯。
(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
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一例题。
例1,计算:1+2+3+4+5+6+7+8+9+10.
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
生1:因为1+10=2+9=3+8=4+7=5+6,所以可凑成5个11,得到55。
生2:可设S=1+2+3+4+5+6+7+8+9+10,根据加法交换律,又可写成
S=10+9+8+7+6+5+4+3+2+1。
上面两式相加得2S=11+10+......+11=10×11=110
10个
所以我们得到S=55,
即1+2+3+4+5+6+7+8+9+10=55
师:高斯神速计算出1到100所有自然数的各的方法,和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法相类似。
理由是:1+100=2+99=3+98=......=50+51=101,有50个101,所以
1+2+3+......+100=50×101=5050。
请同学们想一下,上面的方法用到等差数列的哪一个性质呢?
生3:数列{a n}是等差数列,若m+n=p+q,则am+an=a p+a q.
二、教授新课(尝试推导)
师: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项数为n,第n项a n,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如何来导出它的前n项和Sn计算公式呢?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自己完成推导,并请一位学生板演。
生4:Sn=a1+a2+......a n-1+a n也可写成
Sn=a n+a n-1+......a2+a1
两式相加得2Sn=(a1+a n)+(a2+a n-1)+......(a n+a1)
n个
=n(a1+a n)
所以Sn= (I)
师:好!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项数为n,则a n=a1+(n-1)d代入公式(1)得
Sn=na1+ d(II)
上面(I)、(II)两个式子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公式(I)是基本的,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与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相类比,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a1,下底是第n项a n,高是项数n。
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公式中出现了几个量?(a1,d,n,a n,Sn),它们由哪几个关系联系?[an=a1+(n-1)d,Sn= =na1+ d];这些量中有几个可自由变化?(三个)从而了解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公式(I)和(II)的一些应用。
三、公式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练,形成技能)。
1、直接代公式(让学生迅速熟悉公式,即用基本量观点认识公式)例
2、计算:(1)1+2+3+......+n
(2)1+3+5+......+(2n-1)
(3)2+4+6+ (2)
(4)1-2+3-4+5-6+......+(2n-1)-2n
请同学们先完成(1)-(3),并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5:直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I),得
(1)1+2+3+......+n=
(2)1+3+5+......+(2n-1)=
(3)2+4+6+......+2n= =n(n+1)
师:第(4)小题数列共有几项?是否为等差数列?能否直接运用Sn公式求解?若不能,那应如何解答?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发言解答。
生6:(4)中的数列共有2n项,不是等差数列,但把正项和负项分开,可看成两个等差数列,所以
原式=[1+3+5+......+(2n-1)]-(2+4+6+......+2n)
=n2-n(n+1)=-n
生7:上题虽然不是等差数列,但有一个规律,两项结合都为-1,故可得另一解法:原式=-1-1-......-1=-n
n个
师:很好!在解题时我们应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往往会寻找到好的方法。
注意在运用Sn公式时,要看清等差数列的项数,否则会引起错解。
例3、(1)数列{a n}是公差d=-2的等差数列,如果a1+a2+a3=12,a8+a9+a10=75,求a1,d,S10。
生8:(1)由a1+a2+a3=12得3a1+3d=12,即a1+d=4
又∵d=-2,∴a1=6
∴S12=12 a1+66×(-2)=-60
生9:(2)由a1+a2+a3=12,a1+d=4
a8+a9+a10=75,a1+8d=25
=1,d=3 ∴S10=10a1+ =145
师:通过上面例题我们掌握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在Sn公式有5个变量。
已知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知三求二),请同学们根据例3自己编题,作为本节的课外练习题,以便下节课交流。
师:(继续引导学生,将第(2)小题改编)
①数列{a n}等差数列,若a1+a2+a3=12,a8+a9+a10=75,且Sn=145,求a1,d,n
②若此题不求a1,d而只求S10时,是否一定非来求得a1,d不可呢?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性质,用整体思想考虑求a1+a10的值。
2、用整体观点认识Sn公式。
例4,在等差数列{a n},(1)已知a2+a5+a12+a15=36,求S16;(2)已知a6=20,求S11。
(教师启发学生解)
师:来看第(1)小题,写出的计算公式S16= =8(a1+a6)与已知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10: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有a1+a16=a2+a15=a5+a12=18,所以S16=8×18=144。
师:对!(简单小结)这个题目根据已知等式是不能直接求出a1,a16和d的,但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求a1与a n的和,于是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
这是整体思想在解数学问题的体现。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的运用一一剖析,引导学生观察当d≠0时,Sn 是n的二次函数,那么从二次(或一次)的函数的观点如何来认识Sn公式后,这留给同学们课外继续思考。
最后请大家课外思考Sn公式(1)的逆命题:
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n,若对于所有自然数n,都有Sn= 。
数列{a n}是否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四、小结与作业。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生11:1、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用所推导的两个公式解决有关例题,熟悉对Sn公式的运用。
生12:1、运用Sn公式要注意此等差数列的项数n的值。
2、具体用Sn公式时,要根据已知灵活选择公式(I)或(II),掌握知三求二的解题通法。
3、当已知条件不足以求此项a1和公差d时,要认真观察,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看能否用整体思想的方法求a1+an的值。
师:通过以上几例,说明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所学性质,要纠正那种不明理由盲目套用公式的学习方法。
同时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更多的性质,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本节所渗透的数学方法;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类比、特定系数等。
数学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