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7_1 家的意味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上册》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 教案
7.1家的意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家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目标导学一:生命的居所(一)家庭的含义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二)我们与家庭的关系活动一:交流与分享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
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
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
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
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说一说: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家庭的关系?你们家庭的关系有哪些呢?活动二:阅读感悟(教材P73)请大家阅读P73两则材料,阅读完后告知老师你的阅读感悟。
生1:有房子不等于有家;生2:醉汉虽然有豪宅,但是没有亲人,感受不到亲人的温暖,所以他说没有家;生3:亲人在家就在……教师总结:家是我们生命的居所,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亲人、亲情的代名词,这是家最大的特点,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目标导学二:中国人的“家”(一)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活动三:探究与分享(教材P73)师: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而这景观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生:体现了中国人的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人团圆的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体现了孝亲敬长之情……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
他们对家庭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
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历各异,对家庭的态度和感受也各有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家庭,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使他们对家庭有更深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2.家庭的重要性3.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家庭,认识到家庭的意义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3.情感体验法: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感受家庭的温暖,提高情感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教学道具。
3.安排好课堂座位,确保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播放一段关于家庭的温馨视频,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从不同角度看待家庭。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七年级政治上册7_1家的意味教案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家庭承载的多种功能;知道孝亲敬长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应尽的法律义务,明确家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提高辨别家庭传统优劣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初步形成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学习家人的优良品质、为家庭作贡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的实质,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家的实质。
[教学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思考:听了这首歌,此时此刻你有何感想?教师: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
那么,什么是家庭?家的实质是什么?家庭的功能有哪些?中国的家文化中又有哪些特点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家的意味》。
多媒体显示:家的意味。
情景感悟:六点十分的爱几年前,一位刚毕业的女孩打电话给父亲,说她要去深圳一家外企应聘,并无意提起中途会经过父母所在城市的一个小站。
列车停靠那个小站时是早晨六点十分,停靠时间约十分钟。
车刚停稳,女孩倚着窗口,隐约听见有人呼唤她的名字,她探身窗外——在朦朦的曙色中是父母的身影。
母亲急忙把毛巾包着的一个瓷缸递给她,那是一罐热气腾腾的肉汤。
短暂的十分钟,父母不容她说什么,只是催促她一口口喝汤。
天凉,汤冷得快。
列车开动时,女孩父母握着一个空瓷缸站在月台上向女孩挥手。
女孩的喉头堵着,父母身影渐远时,她的泪水流了一脸。
她不知道父母是几点起身的,或许他们根本一晚没睡。
煲汤,赶早班车——母亲有关节炎,在整个城市还睡着时,他们却在黑而冷的夜色里为了一瓷缸热汤上路了。
思考:女孩为什么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探究与分享:(多媒体显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掉心上的冰雪寒霜;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夜行人晚归的路程;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遮挡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风风雨雨;是一潭清澈的溪水,能够洗涤掉繁杂的世事回归安静的心灵;是一阵清风,可以拂去烦恼和忧伤;更是那一缕情丝,穿透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7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本课《家的意味》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家庭的功能,体会到家庭的爱,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渐意识到自我,同时也开始对家庭有更深入的思考。
他们对家庭有感情上的依赖,但同时也可能对家庭有所抵触,希望独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家庭的意义,体会到家庭的爱,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功能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功能和意义。
2.如何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3.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功能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情景模拟材料。
2.准备相关的讨论话题。
3.收集典型案例,用于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对家庭有什么样的理解?家庭在你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2.呈现(15分钟)呈现家庭的功能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可以使用多媒体材料,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表演一个家庭场景,其他学生观看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5.拓展(10分钟)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功能和意义。
七年级政治上册 7.1 家的意味教案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7.1 家的味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家的含义,懂得孝亲敬长。
2.能力目标:学会与父母交往的能力,感受家的温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何用实际行动孝亲敬长。
【教学重点】孝亲敬长。
【教学难点】家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呈现PPT内容,导入新课]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在梅州山区一个古朴的山村里,一个出生不到30天的女婴被一个叫彭嘉祥的农民收养,并取名“小彩金”。
彭嘉祥由于妻子早年患病致残,家里无儿无女,只有老两口过日子。
他的妻子患痀瘘病,弯腰背驼得像90度角那样弯曲,不能干活,因而他家是村上的特困户。
老两口含辛茹苦把小彩金抚养大,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却也其乐融融,小彩金也读上了书。
小彩金10岁那年,不幸降临,小彩金的养父不慎摔成重伤,贫苦的家更是雪上加霜。
养父不想让小彩金受苦,决定托人将小彩金送到亲生父母那里,但小彩金决意留在养父母的身边。
即使后来她有钱的亲生母亲找到她,她都没有放弃这个苦难的家。
从此,彩金挑起了整个家的重担。
彩金喂猪、做饭、洗衣、砍柴,照顾瘫痪的父母,而且还要上学。
可是彩金没有一句怨言,尽心尽力地照顾好这个家,直到养父母安然去世。
老师:这个叫《孝女彩金》的故事,已经拍成了电影。
故事中小彩金10岁的时候就用她那稚嫩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她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女。
那么,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呢?如何孝亲敬长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1. 生命的居所活动一:欣赏歌曲《家的味道》并思考问题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家的味道》,同时呈现歌词。
孤身一人在这陌生城市漂难免磕磕绊绊爬起跌倒心底时常涌起家那温馨的味道日日夜夜魂牵梦绕孤身一人在这陌生城市漂这些年来生活催促着脚步眼泪和着汗水流了不少每当我再想起家那温馨的味道胸中力量熊熊燃烧家的味道是爸爸戒不掉的烟烟气弥漫缠绕熏黄了指尖你那不够宽广的双肩也能撑起我的一片天家的味道是妈妈编织的毛衣针针线线连着儿女的暖一双巧手缝缝补补织出我一条人生路家的味道是妈妈亲手做的菜肴香气飘散我那儿时的路粗茶淡饭伴我长大让我更能懂得生活的艰辛家的味道是爸爸爱喝的小烧一口一口喝下心底的愁岁月的年晕晕白了你的发蹒跚了曾经坚实的步伐家的味道是妈妈编织的毛衣针针线线连着儿女的暖一双巧手缝缝补补织出我的一条人生路(1)学生边欣赏歌曲边阅读歌词,仔细体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家的意味 教案
学生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七年级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和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学会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极其重要。
解
读
教
材
课程内容
1.3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解
读
方
法
教学准备
学情调查、制作PPT、各种资源整合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5分钟)
家是怎样的地方?
环节一:小调查
你来自桂林市哪个地方?有多少同学不是在市区的?
周末或者节假日你怎么回去?
(桂林地图展示统计结果及距离)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对你来说家是怎样的地方?
学生举手示意、回答问题,说说他们对家的理解。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注意力引入课堂,把思维的空间展现给学生,激起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30分钟)
中国人的家庭文化是什么?
环节二:话节日
通过展示清明节、春节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人们为什么要克服一切困难回家过年?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爱家人,养成孝敬父母的品质
能力目标
知道如何尽孝,培养家庭的责任心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案3.7.1家的意味一、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家的内涵、功能、意义。
2、中国人心目中家的意味。
3、孝亲敬长的原因与要求。
能力目标:增强对家庭的理解能力,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孝亲敬长的具体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认同中华文化“孝”的价值观念;增强孝亲敬长的责任意识与情感,践行孝亲敬长。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家的作用;如何做到孝亲敬长。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中的“家”;如何将“孝”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活动法、讨论法、情感交流法学法:探究交流、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分析法、阅读法二、教材分析本框题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亲人的交往,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
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一般为12周岁,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处在这个阶段的部分孩子或过多的享受家庭带来的关爱,却很少关爱家庭,或出现青春期逆反心理,缺少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四、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激起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国家是我们的“大家”,我们每个人都应热爱我们的祖国。
同时,我们也都有自己的小家,老师也一样,家对我来说意味着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掉心上的冰雪寒霜;意味着明灯,可以照亮前进的方向;也意味着清风,可以拂去烦恼和忧伤;那家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意味,你的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家的意味。
新课讲授首先进入目标导学环节明确我们今日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1、家的内涵、功能、意义。
2、中国人心目中家。
3、孝亲敬长的原因与要求。
第一目:生命的居所过渡:提起家总能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老师想听一听你眼中的家是什么?活动一:我眼中的家生:(四到五个)师:有同学说家是地域、有同学说家是住所是爸爸和妈妈、也有人把家比喻成温暖的避风港、一片天、一把伞、一个安乐窝,其实这些说法都代表了家的不同意义。
七年级政治上册7.1家的意味教案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课标分析本课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编排。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刻认识到父母无私关爱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增进与父母长辈的感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
教材分析本课包含“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和“让家更美好”三个框题。
第一框题“家的意味”主要讲述了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我们应该用行动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之心。
第二框题“爱在家人间”由“体味亲情”“爱的碰撞”和“沟通传递爱”三部分内容组成。
旨在引导学生体味家的亲情,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
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在沟通中理解,在沟通中融合,在沟通中并进,在沟通中传递爱,永远对父母心存敬意。
第三框题“让家更美好”主要讲述了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家庭氛围越来越民主。
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我们要为建设和谐家庭作出自己的努力。
学情分析“父母”“家庭”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理解“家”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与父母友好相处、怎样建设一个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可就比较难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家庭中的亲情之爱,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用他们能接受的方法表达我们的爱,建设一个和谐的家庭,让我们的家更美好。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 家的意味 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对应课程标准的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中“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材分析】本框题是第七课的第一框,内容有讲到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中国人的“家”,明白家庭交往中的家庭文化和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学生知道尽孝应在当下。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框题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家的内涵;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以及懂得“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对家理解。
2.教学难点:孝在当下。
【教学方法和学法】1.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疑提问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策略】围绕相关案例,从社会生活走向经济生活再走向家庭生活,扩展学生视野,深化其对“家”的理解。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白板和笔等【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7.1-家的意味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
(2)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2.能力目标(1)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2)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3.知识目标(1)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
(2)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家庭对成长的意义,热爱自己的家庭。
难点:孝亲敬长的意义与做法[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分为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
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Family=Father(爸)+And(和)+Mother(妈)+I(我)+Love(爱)+You (你们)。
”父母与子女构成美好的家庭。
[板书设计]。
七年级政治上册 7_1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亲情之爱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1.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1)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2.本课教科书内容分析(1)本课核心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本课核心内容是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由于学生的生活圈是拓展的,家庭只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因此,本课又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
再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
(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构成。
引言由两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构成,旨在激起学生共筑美德之家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框“家的意味”,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
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第二框“爱在家人间”,引导学生体味什么是亲情,正确对待亲情,指导亲人之间也会有“爱的碰撞”,沟通是呵护、传递爱的有效方式。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课方案《家的意味》教课方案【学习目标】1.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学生认可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顺父亲母亲的感情。
2.能力目标:能够意会家的内涵,用实质行动表达孝顺之心。
3.知识目标:认识家庭的含义、家的意义、家的特色以及怎么样理解中国人心中的“家”,理解尽孝在当下。
【重难点】要点:家的含义及特色难点:1.怎么样理解中国人的家。
2.孝在当下【教课准备】准备上课所用的音视频资料及制作课件。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师:第一让我们赏识音乐《我想有个家》,会唱的同学能够随着一同唱。
师:一曲《我想有个家》让我们沉醉在家的暖和中,也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惊。
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家有我们暖和的惦念,有真情的关心和等候,家不不过是一个场所,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亲人、亲情的代名词。
家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孝亲敬长?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
二.自主学习师:下边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五个问题,预习课本71-75页,预习的过程中把答案在书上标志出来。
1、家庭的含义是什么?P712、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P72-731/6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课方案3、如何理解中国人心中的“家”?P744、我们为何要孝顺父亲母亲?P745、我们如何孝顺父亲母亲?P74三、合作研究新课①师:家是我们最熟习的字眼,那么什么是家呢?请联合你的经验,谈谈你认为家是什么?生:家是房屋/家是吃饭的地方/是心灵的港湾/家是生命的摇篮师:对,总而言之,家是放“心”得地方。
对于707班的我们来说,班级就是我们的家;对茅坪中学的我们来说,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对作为一名秭归公民的我们来说,秭归就是我们的家;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我们来说,中国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②师: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班级、学校、秭归、国家这些是大家,狭义的家和家庭相关,请大家在书上找出家庭的含义。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 教案
请留守的同学,分享“家”的故事。比如:回家前的期盼,相聚时的温情,离别时的伤感,别离后的牵挂。
设计意图:通过中国春运这一特有的现象,让学生明白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通过对比留守同学的故事,更能体会家的幸福。
教学设计
姓名
性别
教材
人教2011课标版(2016年起始)《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第1课时家的意味
课题
家的意味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学习的共同过程,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一方面我采用分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活思维,增强情感体验。)和合作探究(针对学生不容易概括,归纳的问题,采用分组交流,教师总结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指导采用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情境体验法和总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面感受自己在家庭中享受的温暖,在理解家庭功能的基础上,感激父母所提供的各种呵护、亲情的播撒、感情的投入、物质的保证、未来的期望、现实的教育等。
过渡语:同学们做的很棒,看来了解了家。
2、请同学们阅读故事,对照歌词。
故事一:在美国某城市,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警察说:“我送你回家吧。”“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一幢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富豪说:“那……是我的房子。”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案集体备课教案七年级上期-7.1家的意味学案第七课第一框师生交往学习目标:班级:姓名:1.知道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2.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3.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
学习过程:【运用经验导入新课】P71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家是,家是【自主学习】1.家庭的内涵?P71家庭是由________ __、或结合成的。
2.家庭的意义(或家庭对我们的作用?)P72--73(1)(2)(1)家是我们之所。
我们的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也离不开家庭的和。
(2)家是我们。
家里有,家中有。
,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
3.描述中国人心目中的家?P74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_________ 、______ _。
家是、的生活共同体,是的避风港。
4.谈谈你对孝的理解?P74--75(1)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
(2)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
了解: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有:;;5.中学生如何尽孝?P74--75尽孝在,,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表达孝敬之心。
方法有:;;。
【互疑互问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P72探究及P73阅读感悟1.连连看①父母给予我生命 A经济功能②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养大 B生育功能③心情不好,回家找父母倾诉 C抚养和赡养功能④我看上一架照相机,爸爸为我买单 D情感交流功能2.阅读P73两个故事,谈谈你的感悟。
探究活动二:传统美德我传承1.展示收集到的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说说哪些内容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2.尽孝在当下。
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可以用哪些行动表达对父母的孝敬?【回顾概括反思延伸】1.2.3.1.2.3.【精题特训能力提升】1.家庭是由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①婚姻关系②血缘关系③亲属关系④收养关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一位建筑大师说:“家和房子有什么区别?家是一个地方,当你受伤受累的时候就想着回去,和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亲情之爱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自己对家人、家庭的热爱之情,继承与弘扬孝亲敬长的情感。
2、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通过探讨,知道家的含义以及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3、能力目标:
通过情景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家理解
难点:孝在当中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听音乐《回家》
要求: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思念家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想父母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怎样的呢?那么,家是什么呢?你想有个什么样的家?你能为家做点什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内容。
《家的意味》
二、讲授新课
(一)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家”是我们很熟悉的字眼。
那么,什么是家?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71页“运用你的经验”中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解,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心目中的家是什么?
教师归纳:家,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我们常把一个单位比作是自己的家,比如:学校是我家,工厂是我家,七年级(1)班是我家。
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狭义的家,狭义的家和家庭有关。
知识点:1.家庭的含义
阅读课本71页最后一段。
说一说:什么是家庭?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有哪几种?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过度: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
探究与分享:思考:家庭的功能有哪些?说说你的认识。
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消费功能;情感交流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过度:家庭是法律意义上的家。
我们心灵深处对家又是什么理解呢?
知识点:2.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阅读正文)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所以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知识点:3、心灵的港湾
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
请阅读课本第73页“阅读感悟”中内容,说说“家”是什么?
(阅读p73正文)
家是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过度:家是一个地理位置,是我们的生活住所、人群集合体……但它又不同于这些,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小结:家是什么?(结合知识点回答)及预习案
(二):中国人的“家”
知识点1: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过度: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探究二: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如何孝亲敬长?
1、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个叫颍考叔的小官去见郑庄公。
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
庄公很奇怪,颍考叔说:“我的母亲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回家孝敬我的母亲。
”庄公听后十分感动。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师: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3、孝亲敬长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如何孝亲敬长?
三、学以至用:请你辩析
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我们作为未成年人,孝亲敬长是否与我们无关?若有关我们又该怎么办?
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扫地、洗碗等;自己整理自己的卧室;自己独自上学;争取把学习成绩搞好;抽空与父母进行交流,汇报自己的表现······
孝亲敬长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同学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履行法律义务。
四、练一练(训练案)
五、总结。
结合板书
教学反思
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1)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2.本课教科书内容分析
(1)本课核心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
本课核心内容是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由于学生的生活圈是拓展的,家庭只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因此,本课又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
再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
(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构成。
引言由两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构成,旨在激起学生共筑美德之家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框“家的意味”,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
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第二框“爱在家人间”,引导学生体味什么是亲情,正确对待亲情,指导亲人之间也会有“爱的碰撞”,沟通是呵护、传递爱的有效方式。
第三框“让家更美好”,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从而知道如何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
三框内容由浅入深,围绕“亲情之爱”,由感性到理性,从明理到导行,使学生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将自己的爱落实到和谐家庭的构建中。
3.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
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
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
所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安排此课。
二、本课核心教育价值
《家的意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道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
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友善”的目标。
本课分为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
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三、本设计亮点总结
新课导入我采用欣赏歌曲,回答问题。
让学生初步感知家的温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重点探究家的含义时由于家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先让学生说出他们对家的感性认知,然后通过教材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家的广泛意味,由此引出家庭的含义。
这一环节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家庭的认识。
突破难点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和如何孝亲敬长?时采用了故事评析,让学生感受中国人心中父慈子孝、孝亲敬长的重要家庭文化。
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提醒
本课理论性不强,主要以实践和情感体验为主。
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给学生积极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体验中交流,交流中感悟、感悟中成长。
另外,教师课前要调查了解学生,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