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说明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心、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导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心: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情势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辞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情势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

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依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暂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暂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整理版]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2、“美政”理想: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佞。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3、“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这是锺嵘《诗品》中对曹植诗的评价。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4、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

现代汉字的起点。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

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

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6.《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还是

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

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

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言语:言语是把语言符号按照语言的规则排列起来表达具体的内容的。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

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说文解字》:《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撰,這是我國第一部通過分析字形探求本義的字書。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獨體的稱“文”,合體的稱“字”。

◎《尔雅》:○《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专门讲解虚词。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这是一部虚词词典。

◎《词诠》:近人楊樹達著,十卷,是一部專門解釋古漢語虛詞的詞典,共分四百八十六個條目,含各類虛詞五百四十五個,初版於一九二八年。

全書用注音字母編排,書前附有“部首目錄”,一九五四年中華書局用原版重印時在書後增附了中文拼音索引。《詞詮》釋詞範圍包括古籍中常見的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以及部分代詞、內動詞和副詞的用法。釋詞體例是先指出詞性,其次釋義,最後舉例。其主要特點是釋義準確,引例得當,引例豐富,給每個詞都標明了詞性,便於初學,是一部很嚴謹的專著。其缺點是只收單音虛詞,忽略了複音虛詞。另外,比較缺乏歷史觀念和地區方言觀念,對於某種用法最初出現和消亡的時代以及用法的地區特點均無說明。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文言文名词解释

汉语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文献,主要由先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文献构成,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文言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其丰富的古文体律,它们包括词形上的固定,句子

结构上的固定,词和句的相互关系,以及古文中的五言四句。

文言文中有许多名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夫子:指古代指导礼仪、道德行为的哲学家。

庙:古代宗教建筑,常含有佛像、神像等。

壶:指以陶瓷或金属制成的容器,有轻重、满空、各种形状。

山川:指山脉、河流及山水相连的区域。

采药:指从山野植物中收集、加工药材,以治疗疾病。

门:古代宫殿中的入口,一般分为正门、右门、左门等。

管弦:指古代的乐器,如瑟、筝、琴、笙等。

诗:指古代使用五言四句的文体,表达深情、朴实的情感。

云集:指浩繁的人群,一般比“聚众”或“大众”更为庞大。

穿日:指古代把节令天数分为三十圈,一圈称为一日,日增每穿一圈

叫作“穿日”。

则:指古代文体中常用的一种连贯方式,是文章结构中比较重要的一

部分。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入《康熙字典》中:“屯音肫”之类。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反切:即切语,也叫反语。这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即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或某某反”。其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好,呼报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读若:作为古书注解的体式,也是古书注解中一种不精确的注音方法。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读若的意思是“读音像”、“读音如同”,如“蹶,读若厥”。

变调法:用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来注音,说明要按照要求改读声调,如:“我,俄上声”、“抽,丑平”。

叶音法: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朱熹注:“广,叶古旷反;泳,叶于诳反;永,叶弋亮反;方,叶甫妄反。

四角号码检字法:是汉字查字法之一。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每个字分为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9表示。每个角确定一个号码。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如“端”=0212

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义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它的体例,才能更好的利用该工具书。如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

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

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

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

战国时期流行於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於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

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後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这一过程成

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後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後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

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假借。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

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名词词汇。下面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

1. 天子:指古代中国的皇帝,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主宰者。天子一词源自儒家思想中的“天命”,代表着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2. 臣子:古代中国的官员,是皇帝的下属,负责国家政务。臣子要效忠天子,尽职尽责,维护国家安宁与繁荣。

3. 士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通常从事文学、教育或官方工作。士人讲究礼仪、学问和忠诚,被视为社会的支柱和道德典范。

4. 子弟:古代士人的子孙后代,通常以读书求学为主要任务。子弟要遵循家族的传统和士人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 英雄:指勇敢而具有杰出才干的人,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形容有杰出成就的武将、政治家或文学家等。

6. 圣人:在孔子的思想中,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的人,对人类社会具有极大影响力。圣人的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使人民安居乐业。

7. 仁者:在儒家思想中,指具备慈悲、善良和谦虚等美德的人。仁者应以爱人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福祉。

8. 国家:古代汉语中称为“国”的社会组织,指一个疆域内有行政组织、政权和统治者的地方。国家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和发展人民福祉。

9. 社稷:古代汉语中指国家的神灵,也泛指国家的岁稼和繁荣。君王或统治者常常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社稷的保佑。

10. 祖先:指某人的先辈或家族的创始人,是人们对自己家族

渊源的最高敬意。古代汉语中注重祖先崇拜,尊重祖先并且传承祖先的美德和文化。

以上是一些古代汉语名词的简要解释。这些词汇代表着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和智慧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之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之名词解释

这是我根据网上的笔记自己总结出来的,希望对后来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5. 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20‎07-07‎-12 2‎1:45:‎05)

‎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世情小说是指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中长篇小说。

2、徐渭是明杂剧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3、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4、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5、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6、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

8、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9、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

现代汉字的起点。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

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

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6.《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还是

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着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

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

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

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着作之一。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

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01年真题

1、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如:宋郑樵《总序》:“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

2、《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

3、稽古:指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是一种不太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在古代作品里应用不少。主要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借以阐发自己的观点,有托古论今之意。

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顺序排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5、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字母”即声母。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05年真题

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步系统完备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5. 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6. 风雅颂: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风”也称“国风”,“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雅”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国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7.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成为诗之“六义”。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比兴是《诗经》广泛运用的形象化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8. 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9.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0. 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11. 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唐代孔颖

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

12. 变风、变雅:《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正风”“正雅”是两周王朝兴盛时的特点,“变风”“变雅”则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所谓“王朝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均为“变风”。将《小雅》中《鹿鸣》至《菁菁者x》十六篇,《大雅》中《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列为“正雅”,认为它们是文王、武王、成王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都属“变雅”,认为是西周中衰之后厉、宣、幽三朝的作品。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13. 大、小雅:《毛诗序》说“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孔颖达疏则云:“诗人歌其大事,制为大体,述其小事,制为小体,体有大小,故分为二焉”。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14. 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又简称《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作者是齐人公羊高,《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作者是鲁人谷梁赤,《三传》中《左转》的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

15.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于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16.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

17. 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其本义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场”(宋黄伯恩《翼骚序》),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大的区别。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六字为基本句式,并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形式自由,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表现楚国的风俗民情,又吸收楚地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吧楚辞称为“赋”。18. 九歌:《九歌》本是古代乐歌,据说它是启从天上偷来的。《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九歌》中共有十一篇,与题目所示的“九”不合,历代学者多有解释,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其余每篇各主祀一神。《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关系。

19. 九章:《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