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ppt课件
影响血沉因素分析:血沉大小取决于血浆成分变 化,而与红细胞本身无关。 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疾病 血沉加快。 (3)红细胞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 破裂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2、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O2和CO2 (2)缓冲作用。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
血管内破坏
10% 血管内 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 受机械冲击而破坏 血红蛋白—与触珠蛋 白结合—被肝摄取
主要产物 血红蛋白
铁、氨基酸---重新利用
胆红素-类与数量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量(4.0~10.0)×109/L。 1、中性粒细胞: 占50%-70% 2、单核细胞: 占3%-8% 3、嗜酸性粒细胞: 占0.5%-5% 4、嗜碱性粒细胞: 占0%-1% 5、淋巴细胞: 占20%-40%
(二)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和功能 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大鼠) (引自 Greger R. 1996 , p.1655 ) 1、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 (1)可塑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 的能力。( 2 )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 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 不易下沉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概念:血沉指红细胞下沉的快慢率。 正常值: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 细胞沉降的速度。 魏氏法检测血沉 男:0~15mm/h; 女:0~20mm/h。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正常值 血液比重 全血比重 1.050~1.060 血浆比重 1.025~1.030 红细胞比重 1.090~1.092 全血的粘度 4.0~4.5 血液的粘度 血浆的比重 1.6~2.4 血浆pH 7.35~7.45
临床意义
血液中红细胞越多,全血比重越 大 血浆蛋白越多,血浆比重越大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越多,红 细胞比重越大 全血粘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的高低,血流切率 血浆粘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 量 血浆pH主要取决于血浆中 NaHCO3/H2CO3
医学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4、血浆pH值 正常值:7.35~7.45• 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NaHCO3/H2CO3 ;
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成
一、血细胞生成细胞(网状细胞);内皮细胞、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裂
正常
部分溶血 完全溶血
1
2
3
456
7
8
9
NaCl浓度 (%)
0.9
0.65 0.6 0.55 0.5 0.45 0.4 0.35 0.3
(二)红细胞的功能
三、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 (一)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 蛋白质、维生素B12 、叶酸、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内因子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1-3min 过程 : 1.血管挛缩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3.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血液凝固)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功能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 1. 构成血管内皮下结构的物质:基膜、胶原、弹性
蛋白、层粘连蛋白等 2. 抗凝物质:前列环素(PGI2)、内皮舒张因子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和功能 (一)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负离子易通过;低温长期 储存可使钠泵活动停止。
2. 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外膜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 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细胞外基质 造血调节因子 神经和血管
三、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 (一)造血过程
生理学课件_血液_ppt
㈣血小板生理功能:
1、参与凝血和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1^3min
•
2、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
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所需时间叫做凝血时间。 • 实质: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 形成凝血块 • 需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 血清≠ 血浆 • (一)凝血因子 血浆中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除以国际法命名的12种,还有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激 肽原
物原凝 成的 激 血 形活酶
• 内源性凝血途径( intrinsic pathway)
•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 来自血液,通常因血 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 (如玻璃、白陶土、 硫酸酯、胶原等)表 面接触而启动。
• 外源性凝血途径( extrinsic pathway)
•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 组织因子(TF)暴露 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 过程,又称组织因子 途径
•
• 凝血过程 • • • • • • • •
分
类
•
凝
血
小
结
外源性凝血 •
内源性凝血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 激活因子Ⅻ 结合因子Ⅶ • 因子X ↓ ↓ • 激活因子Ⅺ→ ← 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 凝血酶原 凝血酶 ↓ • 纤维蛋白原 •
• 凝血因子分布 参与酶数量 凝血时间
凝血因子特点: •
1、除Ca2+外都是蛋白质 2、Ⅱ、Ⅶ、Ⅸ、Ⅹ、Ⅺ、Ⅻ、PK 都属于蛋白内切酶 3、大多数凝血因子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生理学 血液ppt课件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 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精选ppt
17
思考:如大量丢失白蛋白,会出现什么情 况?
精选ppt
18
几个概念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
② 影响因素: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值大,易变形。 ☻胞内容物粘度: Hb浓度↑→粘度↑→变形能力↓ ☻ 红细胞膜弹性: 弹性大,变形能力大
RBC
通 过 脾 窦 的 过 程
1. 未成熟的RBC变性能力差,难以通过骨髓血窦, 不易进入血液循环。
2. 衰老和异常的RBC难以通过脾窦而被清除
诊断:甲型血友病
问题与思考:
为何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但血小板计数,出 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
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与凝血时间延长,血浆 凝血因子VIII活性极低有何关系?
你考虑患儿患有何种血液疾病?你的诊断依据 是什么?
精选ppt
3
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4、参与生理性止血和机体的防御机能
精选ppt
12
3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构成: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
的Na+和Cl-。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形态和
功能。
精选ppt
13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肿胀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皱缩
第3章血液ppt课件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白蛋白↓
等渗
低渗
高渗
红细胞状态
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中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
红细胞在高渗溶液中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造血过程 (自学) 骨髓×,导致再障 p.51
二、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
– 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
贫血
男: 4.0~5.5×1012/L 女: 3.5~5.0×1012/L
组织液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
1
RBC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三)血浆渗透压 300mmol/L或770KPa
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5mmol/L或3.3KPa)
⑶必要的成熟因子: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①叶酸
②VitB12 :+内因子(胃内)
胃大部分切除,先天性内因子缺乏——内因子减少
——B12吸收障碍;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EPO
缺氧、RBC↓或Hb↓
↓
肾
肾病、肾功能障碍
↓
→肾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④FⅡ、Ⅶ、Ⅸ、Ⅹ在肝内合成,需要维生素K参与, 缺乏维生素K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
⑤FⅧ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 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
凝血因子检测
㈠凝血时间检测(CT)
原理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中,观察采血 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该试验主要检 测内源性凝血过程有无异常。
生理学--血液 ppt课件
❖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 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 上面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细胞 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人工制造的火 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 两侧必须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二)比重
❖全血的比重约为1.050~1.060,主要与红细胞数量成正变关系。 ❖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三)黏滞性
❖是由其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而形成的。 ❖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
(四)血浆渗透压
第三章 血液
人民卫生出版社
章目录
1
概述
2
血浆
3
血细胞
4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5
血量与血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血细胞比容、等渗溶液、血浆、血清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血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难点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调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二)无机盐
❖含量约为0.9%,其中主要的阳离子为Na+,主要的阴离子为Cl-。 ❖作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神经与肌肉兴奋性。
(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总称为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 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等。 ❖这些物质中所含的氮称为非蛋白氮(NPN)。 ❖测定血浆NPN含量,有助于了解蛋白质的代谢水平和肾的排泄功能。
(二)比重
❖全血的比重约为1.050~1.060,主要与红细胞数量成正变关系。 ❖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三)黏滞性
❖是由其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而形成的。 ❖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
(四)血浆渗透压
第三章 血液
人民卫生出版社
章目录
1
概述
2
血浆
3
血细胞
4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5
血量与血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血细胞比容、等渗溶液、血浆、血清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血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难点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调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二)无机盐
❖含量约为0.9%,其中主要的阳离子为Na+,主要的阴离子为Cl-。 ❖作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神经与肌肉兴奋性。
(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总称为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包括尿 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等。 ❖这些物质中所含的氮称为非蛋白氮(NPN)。 ❖测定血浆NPN含量,有助于了解蛋白质的代谢水平和肾的排泄功能。
生理学3-血液.ppt
三、输血 (一)输血的意义 1、补充血量,维持正常血压。失血超过30%危及生命。 2、反射性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活 动,改善集体的新陈代谢。 (二)输血的原则:重点看给血者红细胞是否凝集。 1、原则上输同型血。适用于所有血型。 2、AB型血者可以接受其他各型的输血,但不能输给其他 血型者。 3、0型血者可以输给其他各型的受血者,但不能接受其 他异型血。 4、异型输血不可太多太快。以防给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 不能被稀释而导致受血者RBC凝集。 5、交叉配血:除ABO血型系统外,还有其它血型系统, 即使ABO血型系统也可分为很多亚型(抗原A1。A2)。
(二)血浆蛋白的作用: 1、白蛋白—对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有重要作用。最小 。 2、球蛋白—起抗体作用。球蛋白可用纸上电泳法分为几 个节段:ɑ1,ɑ2,β,r球蛋白。 3、纤维蛋白—与血液凝固有关,其分子量最大。 4、运输物质:白蛋白、球蛋白与多种物质结合构成复合 物并在血液中运输。 5、缓冲酸碱度的变化—在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方面起缓 冲物质的作用。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成分组成
一、血浆:55% (一)血浆的成分: 1.水:约90% 2.固体成分:约10% (1) 血浆蛋白:约7%,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 (2)代谢产物:20~35mg/100ml。 (3)糖类:葡萄糖(80~120mg/100ml ) (4)脂类: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游离脂肪酸、酮 体和乳酸等。 (5)无机盐 :正、负离子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概述 功能:运送氧、各种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血 液中的免疫细胞、蛋白质、电解质和体液因子参与机体 的血凝和抗凝、免疫防御、酸碱平衡等调节。 体液:动物细胞内、外的液体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构成了机 体的内环境。机体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方式,对 影响内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稳态调节。 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恒定的, 总是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变动,称之为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的稳态的意义:①维持酶促反应适宜的理化 条件。②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平衡。③维持可兴奋细胞 的正常兴奋性。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第三章:血液
Blood
新鲜血液 +抗凝剂
4C离心 3000rpm30min,
血浆~55% 白细胞+血小板<1% 红细胞~45%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水:91~92%
白蛋白(albumin, 清蛋白)~1/2
血 浆
溶质
血浆蛋白
球蛋白(globulin) ~1/3 纤维蛋白原~1/20
血
8~9%
无机盐(电解质)
液
小分子物质
营养物质
血 红细胞
有机物 激素
细 白细胞 胞 血小板
代谢产物
水:91~92%
血
浆
溶质
血
8~9%
液
血 红细胞 RBC (erythrocyte)
细
胞 白细胞 Platelet (thrombocyte)
血小板 WBC (leukocyte)
血细胞比容
•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 成年男性:40~50%,女性:37~48%,新生儿:~55% • 主要是红细胞比容 • 临床意义:如贫血、失水时会发生变化
•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 刺激骨髓中红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统的定向干细胞→ 原始红细胞
– 加速血红蛋白合成 – 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血液
EPO生成的调节
❖ RBC减少 ❖ 血氧减少 ❖ 组织氧需增加
❖ 血氧升高
❖ 肾脏(及肝脏等)产生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作用于骨髓 造血组织
血液的理化性质
• 血量:体重的7~8%=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 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 血液的粘滞度(viscosity)
Blood
新鲜血液 +抗凝剂
4C离心 3000rpm30min,
血浆~55% 白细胞+血小板<1% 红细胞~45%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水:91~92%
白蛋白(albumin, 清蛋白)~1/2
血 浆
溶质
血浆蛋白
球蛋白(globulin) ~1/3 纤维蛋白原~1/20
血
8~9%
无机盐(电解质)
液
小分子物质
营养物质
血 红细胞
有机物 激素
细 白细胞 胞 血小板
代谢产物
水:91~92%
血
浆
溶质
血
8~9%
液
血 红细胞 RBC (erythrocyte)
细
胞 白细胞 Platelet (thrombocyte)
血小板 WBC (leukocyte)
血细胞比容
•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 成年男性:40~50%,女性:37~48%,新生儿:~55% • 主要是红细胞比容 • 临床意义:如贫血、失水时会发生变化
•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 刺激骨髓中红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统的定向干细胞→ 原始红细胞
– 加速血红蛋白合成 – 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血液
EPO生成的调节
❖ RBC减少 ❖ 血氧减少 ❖ 组织氧需增加
❖ 血氧升高
❖ 肾脏(及肝脏等)产生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作用于骨髓 造血组织
血液的理化性质
• 血量:体重的7~8%=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 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 血液的粘滞度(viscosity)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医学
9
5.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
2.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
3.粘滞度: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4.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 晚期: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erythroid, CFU-E),促红医细学 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27
EPO),其它因素。
医学
28
骨髓
红 细 胞 生 成 的 调 节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医学
29
3.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医学
11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 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 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心肌 梗死等),血沉可明显加快。
血沉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酸中毒,荨 麻疹,支气管哮喘等。
.
24
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本身无关,与血浆 的成分变化有关,血浆成分变化致使 RBC叠连,RBC彼此以凹面相贴聚集在 一起,血沉加快。
.
11
(五)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正常值:5800mmHg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
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第二节 血浆
水(91%-92%)
白蛋白:维持胶体渗 (40-55g/L) 透压
血浆
血浆蛋白 球蛋白:免疫、防御
(60-80g/L) (20-30g/L)
血
液
溶质
血浆 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7%
(8%-9%) 电解质(无机盐)
-
8%
RBC
气体
非蛋白氮
血细胞 (40%50%)
WBC
其它物质
血小板
.
不含氮的 有机物 8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中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呈鲜红色。 静脉血中含还原血红蛋白较多,呈暗红色。
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
14
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80%为Na+、Cl-) (75%-80%为白蛋白)
压力 大(5700mmHg或770KPa) 小(25mmHg或3.3KPa) •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
19
.
20
第三节 血细胞
学习要求:
1、掌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
2、掌握白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 3、掌握血小板的正常值及功能
一、红细胞
.
22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8~4.6)×1012/L;Hb:110~150g/L 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解酸碱平衡
(50%-60%)
纤维蛋白原:血液凝固
溶质
(2-4g/L)
(8%-9%)电形解成质和(维无持机血盐浆)晶:体以渗Na透+、压C、l+酸为碱主平衡
气体
非蛋白氮:氨基酸、尿
其它物质
素、尿酸、肌酐等
.
不含氮的 有机物
:葡萄糖、乳酸、
13
维生素、激素等
二、血浆渗透压 5800mmHg(773kPa) 概念: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 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
重度失血:一次失血量约1500ml以上 即达到血液总量的30%以上
.
4
• 组 成: 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 和血小板
血浆 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
.
5
当血液凝固一段时间后,血凝块可逐渐 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血清中不含纤 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 血沉:RBC在第一小时末RBC下沉的距离。 数值:男子为0~15mm/h,女子为0~20mm/h
.
23
意义: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 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血 浆 第三节 血 细 胞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 型 与 输 血
.
1
血液是一种在心脏和血管内循环的
流体组织,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 血细胞组成。血浆一方面作为各种血细 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另一方面作为内环 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心血管系统内周 而复始地循环流动,是沟通人体内外环 境以及机体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媒介; 而各类血细胞完成机体各种重要的功能。
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肺和皮下静脉 丛等处,流速相对缓慢,称为贮存血量。
.
3
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 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血量不足时将导致血压下降、血流减慢、组织 细胞缺血,最终引起组织细胞或器官的代谢障碍。
轻度失血:一次失血量在500ml以下 即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
中度失血:一次失血量约1000ml 即达到血液总量的20%
(二)相对密度:
全血的密度: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的密度: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三)黏滞性:
全血:是水的4-5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是水的1.6-2.4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
9
(四)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 7.35~7.45 pH7.35=酸中毒, pH7.45=碱中毒
•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 20∶1); 次:Na2HPO4/NaH2PO4
.
10
(2)红细胞缓冲对: 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3)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①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②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
血液具有物质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 防御、营养、参与生理性止血功能,当 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会引起血液成分 的改变,因此临床上常以血液检验作为 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
2
第一节 概 述
一、血量和血液的组成 血量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血量
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千克体重 70~80ml。
安静时,人体绝大部分的血液心血管系统内 快速循环,称为循环血量。
血清 ≠ 血浆
.
6
血细胞比容 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 40~50%, 女性 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 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
7
水(91%-92%)
白蛋白
血浆
(50%-60%)
.
16
.
17
.
18
几点说明:
①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 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③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血沉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酸中毒,荨 麻疹,支气管哮喘等。
.
24
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本身无关,与血浆 的成分变化有关,血浆成分变化致使 RBC叠连,RBC彼此以凹面相贴聚集在 一起,血沉加快。
.
11
(五)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正常值:5800mmHg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
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第二节 血浆
水(91%-92%)
白蛋白:维持胶体渗 (40-55g/L) 透压
血浆
血浆蛋白 球蛋白:免疫、防御
(60-80g/L) (20-30g/L)
血
液
溶质
血浆 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7%
(8%-9%) 电解质(无机盐)
-
8%
RBC
气体
非蛋白氮
血细胞 (40%50%)
WBC
其它物质
血小板
.
不含氮的 有机物 8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中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呈鲜红色。 静脉血中含还原血红蛋白较多,呈暗红色。
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
14
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80%为Na+、Cl-) (75%-80%为白蛋白)
压力 大(5700mmHg或770KPa) 小(25mmHg或3.3KPa) •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
19
.
20
第三节 血细胞
学习要求:
1、掌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
2、掌握白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 3、掌握血小板的正常值及功能
一、红细胞
.
22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8~4.6)×1012/L;Hb:110~150g/L 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解酸碱平衡
(50%-60%)
纤维蛋白原:血液凝固
溶质
(2-4g/L)
(8%-9%)电形解成质和(维无持机血盐浆)晶:体以渗Na透+、压C、l+酸为碱主平衡
气体
非蛋白氮:氨基酸、尿
其它物质
素、尿酸、肌酐等
.
不含氮的 有机物
:葡萄糖、乳酸、
13
维生素、激素等
二、血浆渗透压 5800mmHg(773kPa) 概念: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 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
重度失血:一次失血量约1500ml以上 即达到血液总量的30%以上
.
4
• 组 成: 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 和血小板
血浆 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
.
5
当血液凝固一段时间后,血凝块可逐渐 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血清中不含纤 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 血沉:RBC在第一小时末RBC下沉的距离。 数值:男子为0~15mm/h,女子为0~20mm/h
.
23
意义: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 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血 浆 第三节 血 细 胞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 型 与 输 血
.
1
血液是一种在心脏和血管内循环的
流体组织,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 血细胞组成。血浆一方面作为各种血细 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另一方面作为内环 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心血管系统内周 而复始地循环流动,是沟通人体内外环 境以及机体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媒介; 而各类血细胞完成机体各种重要的功能。
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肺和皮下静脉 丛等处,流速相对缓慢,称为贮存血量。
.
3
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 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血量不足时将导致血压下降、血流减慢、组织 细胞缺血,最终引起组织细胞或器官的代谢障碍。
轻度失血:一次失血量在500ml以下 即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
中度失血:一次失血量约1000ml 即达到血液总量的20%
(二)相对密度:
全血的密度: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的密度: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三)黏滞性:
全血:是水的4-5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是水的1.6-2.4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
9
(四)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 7.35~7.45 pH7.35=酸中毒, pH7.45=碱中毒
•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 20∶1); 次:Na2HPO4/NaH2PO4
.
10
(2)红细胞缓冲对: 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3)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①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②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
血液具有物质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 防御、营养、参与生理性止血功能,当 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会引起血液成分 的改变,因此临床上常以血液检验作为 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
2
第一节 概 述
一、血量和血液的组成 血量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血量
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千克体重 70~80ml。
安静时,人体绝大部分的血液心血管系统内 快速循环,称为循环血量。
血清 ≠ 血浆
.
6
血细胞比容 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 40~50%, 女性 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 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
7
水(91%-92%)
白蛋白
血浆
(50%-60%)
.
16
.
17
.
18
几点说明:
①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 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③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