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分析-精品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的历史演变与尴尬处境

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的历史演变与尴尬处境

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的历史演变与尴尬处境摘要:回顾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的演变历程发现:每一项“减负令”皆根据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总体发展情况与基础教育具体实践及其问题做出了适时的调整、修订和完善,在内容制定上呈现出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单一到综合的发展趋势。

然而,在执行“减负令”的过程中,出现瞒天过海式执行、偷梁换柱式执行、断章取义式执行等不良情形,导致“减负令”之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

持续至今,“减负令”仍面临着自身所涵盖的内容存在诸多不足、受钳制于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受限于我国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等尴尬处境,制约着“减负”工作向纵深方向推进。

关键词:基础教育;“减负令”;历史演变;尴尬处境;功利价值;考试招生制度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2-016-02“减负”一度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内的高频、热门词汇,其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消解我国中小学生因被考试及其分数捆绑而课业负担过重以及由此导致的身心未能获得全面发展的畸形的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为保障“减负”工作的稳步推进和有效落实,我国相继出台各项“减负令”(相关“减负”政策)并予以监督执行。

不言而喻,此举彰显出我国在基础教育“减负”工作上的坚强的国家意志和决心。

由此,一场随之而来的轰轰烈烈的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便拉开了序幕,同时为素质教育的到来和全面实施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大作用。

一、我国基础教育“减负令”的演变历程回顾“减负”虽不是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新产物,但可称得上历久弥新。

具体而言,其“久”在于:从我国颁发的众多教育文件中看,与基础教育“减负”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减负令”大约有50件,最早的可回溯到建国初期50年代的《关于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指示》,足见此问题历时已久;其“新”在于:近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速推进,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乃至渐趋饱和,致使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空前加剧,加之教育促进个体向上流动之功能日益凸显,一系列诸如“知识改变命运”、“名校才是硬道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口号越来越响,教育的增值效益背后所具有的潜在的巨大压力逐渐转嫁到中小学身上,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掀起了一场声势浩荡的以“赢在起跑线”为主题口号的长跑马拉松,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负担愈来愈重,其身心的和谐发展沦为空谈,“减负”问题再次引发教育界的热议并被提上重要议程,从2013年出台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可见一斑,足见此问题仍不过时且亟待加以解决。

学生减负政策解析

学生减负政策解析

学生减负政策解析近年来,学生减负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负政策。

然而,学生减负政策的效果如何,是否真的降低了学生的负担,又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本文将对学生减负政策进行解析,深入思考其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减负政策的背景近年来,学生减负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以来存在过重的课业负担、过于注重应试导向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相继实施学生减负政策,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

二、学生减负政策的内容学生减负政策覆盖范围广泛,包括减少课业负担、优化教学方式、推行素质教育等方面。

例如,政府要求学校减少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降低学生的压力。

与此同时,学校开始引入多元评价制度,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

三、学生减负政策的积极影响学生减负政策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加了对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减负政策改变了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减负政策还促使家庭和学校更好地协作,形成育人共同体。

四、学生减负政策的不足之处然而,学生减负政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贯彻执行学生减负政策的落地情况不一,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应试教育现象。

其次,学生减负政策可能导致学习标准降低、知识面缩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水平也可能出现下降。

此外,学生减负政策也可能使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模糊,家庭过度倚赖学校,学生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

五、学生减负政策的实施面临的问题学生减负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学校和教师并未完全理解政策的初衷和要求,仍然依赖传统的教育模式。

其次,学生减负政策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资源投入,但财政投入仍然不足。

此外,学生减负政策可能导致学生在高考等升学考试中的竞争程度下降,这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

浅析《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政策

浅析《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政策

浅析《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政策摘要:为指导中小学生综合减负,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政府、学校、家庭和校外培训机构协同推进减负工作合力,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等大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和强化政府管理监督四个方面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做出了明确规定。

此次减负政策的出台,再次引起了公众对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热切关注与讨论。

本文将从此次减负政策出台背景、减负的内涵与实质以及政策评价与思考三方面对该减负政策进行综合分析。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和不断改革的时期,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尤为突出。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在校学习时间过长、作业完成时间超标、体育运动时间不足、睡眠不足、学习压力大、课程实际难度大和课业负担重以及参加校外补习等现象。

此外,中小学生的择校竞争愈演愈烈,民办教育已成为优质教育的代名词,而公办学校逐渐被“边缘化”。

如何切实减轻负担,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是当今中小学生减负的关键所在。

我国义务教育的现实呼吁更加完善的减负政策出台。

二、“中小学生减负”的内涵与实质实施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首要问题是明晰“中小学生减负”的内涵与实质。

建国以来出台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政策文件众多,在这些官方政策文件中对中小学生减负的认识偏重于减轻学生的在校时间、作业时间、禁止补课等客观负荷;在公众认知和媒体报道中常将中小学生减负与事实性存在联系起来,如书包超重、学习时间过长、考试频繁等,并能注意到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厌学等生理和心理现象;在学术研究中,众多学者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种视角出发探索中小学生减负的内涵,普遍认为学生所受的负担有认知、身体、心理三个维度,学生的心理负担及生理负担也应当被纳入减负的范围中。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减负的内涵与实质应包括减轻超出中小学生承受强度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生理负担三个方面,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核心是课业负担。

中小学生减负政策解读

中小学生减负政策解读

中小学生减负政策解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学生的减负政策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多个角度解析减负政策的背景、原因、目标和效果,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一、背景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出台与教育改革密切相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教育焦虑。

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面压力下,学生的负担逐渐加重。

为了调整教育发展的方向,中小学减负政策应运而生。

二、原因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出台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学生过重负担导致了其身心健康问题的凸显。

长期以来,学校过于关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过多的作业和课外活动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带来了困扰,剥夺了他们的课外休息时间。

再次,重视知识技能的考核给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发展带来了限制。

最后,学生过多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目标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目标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兴趣发展和素质培养,同时促进教育方法的改革。

该目标体现了我国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向。

通过减轻学生的负担,中小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四、减负政策的具体措施中小学生减负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首先,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考试和评价制度,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

其次,学校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并提倡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和创造力。

此外,推广了素质教育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健康。

五、政策效果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效果有目的性和积极性。

首先,学生的体力和心理压力得到了适当的缓解,身心健康状况逐渐好转。

其次,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减负政策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质量和效果,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动。

六、存在的问题中小学生减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不足,导致减负政策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

中小学学生减负政策解读

中小学学生减负政策解读

中小学学生减负政策解读在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作为未来的希望,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减负政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对这些政策的解读。

一、立法依据国家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生减负有关的法律政策主要包括《义务教育法》、《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轻条例》等。

这些法规明确规定了学生减负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二、减负的目标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它从学习内容、作业量、课外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力求让学生健康成长。

三、改革教学内容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

教育部门正在推动课程的优化调整,减少不必要的知识点和重复学习,增加实践和创新元素的融入。

这样一来,学生将能够在更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有用的知识。

四、优化作业安排过多的作业是学生最大的负担之一。

为此,教育部门出台了明确的规定,规定中小学作业量的上限,避免学生因为超负荷的作业而影响到课余时间和睡眠。

五、提倡合理评价方式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也是减负政策的重要环节。

要推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再一味追求分数的高低。

这样,学生将会更加自主和主动地学习,减少功利性的学习。

六、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进是减负政策的重要路径之一。

不再只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等。

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能使他们更全面地成长。

七、加强师德师能建设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实施需要有师德高尚、能力出众的教师队伍来保障。

为此,教育部门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八、家庭教育共同参与家庭教育在减负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形成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为学生减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九、社会各界的支持学生减负政策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小学生“减负”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800字》

《小学生“减负”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800字》

小学生“减负”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小学生“减负”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研究现状 (1)(一)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 (1)(二)课业负担与减负的关系研究 (2)(三)减负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2)(四)提高减负效果的措施 (2)二、国外研究现状 (3)(一)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分析 (3)(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方法 (4)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4)参考文献 (5)(一)著作文献 (5)(二)期刊文献 (6)一、国内研究现状(一)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实施存在重重困难,其中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话题,对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多位教育专家对课业负担这一内容进行过观察和研究。

高杰在《初中生化学课业负担的现状及“减负”对策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文中,以“六多六少”表示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

分别为即考试多、书多、课作业多、竞赛多、时多、补习多和德育活动少、睡眠时间少、自主性活动少、与生活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与文体活动少。

该学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的本意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实际上学生的负担没减反而更重。

刘敏在《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几点思考》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文中提出“减负”不是采取禁止给学生提供补习或者不再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这种简单又统一的方式,而是为了减轻学生繁冗又没有多少教育价值的课业负担,不然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随之下降,得不偿失,并非减负教育政策实施的初衷。

由于当下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现状不同,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确定“减负”对象时不应“一锅端”,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基础教育的现状,切实落实相关政策,为学生做实事,真减负。

“减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只是学校或者老师的责任,而是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小学业负担过重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微山县部分小学为例》错误!未定义书签。

理性看待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

理性看待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

理性看待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引出对理性看待减负政策的思考;并对减负政策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唤起人们理性看待减负政策,进而提出相关建议,并提出了对减负的一些看法及结论。

[关键词]减负政策理性课业负担一、概念界定负担:负担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全体所担当的社会职责或责任的轻与重,笔者将其分为实体与虚体。

实体是可以用量进行客观计算的,既是负责量的一种客观反映;虚体是无法用量计算得到的,是负担承受主题的内在的心理感受。

从人的心理感受的角度来说,负担的轻与重一般(指在一定的程度内)说来是相对的,它与负担承受者对其担当的职责、责任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学生负担:是学生为了达到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所承担的全部责任与任务。

学生负担是社会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与他们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和矛盾,合理负担的压力是学生学习动力。

但是,学生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发展的人,其身心所能承载的任务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度”,学生的负担就不再是学生发展的力量,反而阻碍学生的成长。

减负的三个层次:a.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 b.减轻过重的心理负担 c.减轻学生家长过重的经济负担[1]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

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

反之就是非理性。

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二、减负的理性思考书包重量是否等于课业负担?如何对课业负担问题作出理性的事实判断?是否所有的学生都负担过重,没有任何例外与差异?以下将从合理看待课业结构问题,以及学生个人的适应及接受能力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1)课业负担结构不合理从多数人的自身经历以及现在状况出发,不难发现对科目的重视度存在严重的偏差,音体美的重视度远远不及文化课中语文、英语、数学的重视度,这也是同我们的高考制度密不可分的,由此,课业结构已经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成了一元化发展的趋势。

我国教育“减负”主要历程

我国教育“减负”主要历程

我国教育“减负”主要历程
1950年,毛主席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首次提出“减负”,指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生要有娱乐、游戏、打球、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


1963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学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1964年3月6日,毛泽东在“群众来信”中亲笔批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

讲授又不甚得法。

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1988年5月1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提出要端正办学思想,减少考试,减少课外作业,保证学生的睡眠、休息和课外体育、文娱、科技活动的时间等等。

90年代初,我国打破了行业“铁饭碗”之后,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峰期。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减负”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设置一个小节专门规划。

“减负”再次成为最受关注、讨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

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回顾及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回顾及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回顾及现状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不仅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减负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

这些政策从初期的实施开始,就改变了中国教育环境,为普及基础教育和实现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中国,减负政策开始于2005年,当时中央政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享有义务教育的机会”,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宗旨、任务、范围及负责人等。

2008年,中央政府进一步出台了《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工作的通知》,明确减负政策执行的目标是“确保学生安全,确保学生放学回家,确保学生学习负担合理”,并明确了这些政策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政府和学校的责任,以及家长的义务教育。

最近几年,中央政府不断出台减负政策,以适应日益增加的儿童教育需求。

例如,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活动减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课外活动减负。

2016年,《国务院关于成立“教育支出投入促进均衡发展”专项小组的通知》宣布了“促进教育投入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明确了政府实施教育投入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改善基础教育条件的具体措施,重点突出了坚持“大众教育”的精神,落实“减负”和“抗霸”的政策,加强基础教育建设。

中国政府出台的减负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政府的这些政策,明显改善了国内教育环境,使更多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到基本的义务教育,提高了教育质量。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达到了3.58亿,2012年以来,中国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所减轻,学生参加实验和课外活动的比例逐年提高,辅导课的上课率大大提高,学习时间减少,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也得到大大改善。

当前,中国教育减负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地区间差异仍然存在,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质量往往较低,这不仅阻碍了教育投入均衡发展,也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历程与思考

我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历程与思考

我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历程与思考
中小学课业负担的问题一直是拔手不解的痼疾,影响孩子们课业习惯,给孩子们成长中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这也成为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中小学课业负担也备受重视,早在1998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大量的措施都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负担,保证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2007年,教育部《中小学课外活动指导意见》颁布,从文化、科技、体育、艺术等多方面,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宝贵发展时期,空闲时间锻炼和发展孩子们的多方面素质,既有利于孩子集中精力自主学习,也有利于促进孩子成长和发展,使孩子们具有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

2011年,教育部发布《促进学习兴趣的指导意见》,以增强孩子们的责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和深度,让孩子们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各门学习,并可以空余时间去参加各项课余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

2012年,也是高考改革的一年,教育部采取开放式考试的方式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改制高考考试结构使孩子们能更轻松地完成考试,可以有更充分的自我实现,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去增长自己。

综上所述,近20年来,我国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历程可谓曲折多变,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总体安排不够合理等等,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更加完善的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重要工作。

学生减负政策解读

学生减负政策解读

学生减负政策解读近年来,学生减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为了缓解学生学业和生活负担,许多地方落实了一系列减负政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学生减负政策进行解读,包括政策的出发点、主要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评估这一问题。

第一,背景和出发点中国的学生减负政策源于人民对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关注。

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导致他们在学习之余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兴趣爱好和社交活动。

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推出了一系列减负政策,以期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质量。

第二,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减负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体系的改革。

政府鼓励学校和教师减少课程量和课业负担,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

通过削减学科门数,压缩教材篇幅,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探索的机会。

第三,考试评价方式改革减负政策还包括对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

多年来,学生面临的高压应试评价使得他们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政府鼓励多元评价,采用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并减少对笔试的依赖。

第四,减轻作业负担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政府要求学校和教师合理安排学生作业的时间和数量。

同时,减负政策还鼓励学生在学校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活动,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第五,推行兴趣选修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学生减负政策推行了兴趣选修课程。

这些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通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更好地发展自己。

第六,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减负政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政府要求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文献研究综述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了30条具体意见,针对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过度开展的校外培训(以下简称“双减”)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范。

此次“减负”政策的出台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学生校内作业减少,校外培训机构或关门歇业、或寻求转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教育内卷”,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称得上是我国教育史上最高等级的“减负令”。

为深化和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双减”政策有效匹配,结合实际,制定了包括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制等五个方面在内的“五项管理”规定方案。

一、研究方法与文献样本(一)研究方法笔者采用文献内容分析、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

对现有文献内容进行分类、归纳,通过经验总结,把握关于我国中小学生“减负”研究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理性思考和研究展望。

(二)文献样本为了解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中小学生“减负”的相关研究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总库中,以“主题”为检索项,以“精确”为匹配方式,分别以“学生减负”“双减”“课业负担”“学业负担”为关键词,搜索日期截至2023年4月3日进行查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多样化研究”(课题编号:2205443)研究成果。

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文献研究综述刘晓晓(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顽疾。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5年教育部发布第一道“减负令”以来,国家层面的“减负”政策就有近10项。

2021年,随着国家打出“双减”政策组合拳,又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发出了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强烈信号。

许多研究者从多种角度对学生减负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生“减负”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生“减负”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2019年12月第35卷第6期Dec,2019Vol.35No.6教育科学Education Science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生“减负”历程的回顾与反思*张冰,程天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学生“减负”历程相继经历了四个阶段:“初期探索”阶段从身体健康出发减轻学生负担;'‘过度矫正”阶段大力减轻智育负担;“观念转向”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缓解升学压力;“正本清源”阶段全方位综合治理减轻课外负担。

反思历史,阶层跃迁焦虑导致的升学竞争,是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以“应试教育”为纽带的“利益联盟”,是学生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

展望未来,正确理解学生“负担”的内涵,是坚定不移推进减负工作的前提;增强减负政策的科学制定、民主推进和利益回报,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的多元而有质量的新教育公平观,是真正实现减负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学生负担;“减负”;教育政策;教育社会学〔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学生减负问题给予了持续的关注,陆续出台了多项“减负”政策。

早在1951年出台的《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当中就提出:“减轻学生课业学习与社团活动的负担”。

201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通过提高质量减负、通过优化课程减负、通过规范课外培训减负、通过科学评价减负、通过社会协同减负。

70年来,“减负”政策的反复申述与再三强调本身就表明,我国的“减负”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本研究尝试通过回顾与反思70年来我国的学生“减负”历程,探究不同时期学生负担的表现、形成的原因以及减轻负担的举措.总结其中的经验,以资未来借鉴。

一、初期探索:从身体健康出发减轻学生负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初17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中小学减负政策解读

中小学减负政策解读

中小学减负政策解读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人素质要求的提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减负政策。

本文将从教育部门、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解读这一政策。

一、教育部门角度:改革教育模式教育部门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推动者。

一方面,他们通过教学大纲的改革,减少课程内容和学识要求。

另一方面,他们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自主学习。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从而减轻了压力。

二、家庭教育角度:合理规划时间家庭教育在减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父母应该合理规划学生的时间,避免课外辅导班的过多参加。

同时,在家庭作业方面,父母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孩子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此外,父母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放松休息的时候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学生自身角度:自主管理学习学生本身也需要学会自主管理学习。

他们可以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作息时间,保证自己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

而在学习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他们也应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提高生活质量。

四、减负政策的效果中小学减负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通过减少学业负担,学生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兴趣爱好和锻炼身体,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此外,学生减负还能降低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五、减负政策的不足之处然而,中小学减负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有些学校和教师对减负政策的理解存在误区,尚未真正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另一方面,部分家长过于重视课外辅导班,导致减负政策的效果不明显。

此外,一些学生仍存在自制能力不强的问题,无法有效管理学习时间。

六、解决问题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对教育机构和教师的指导力度,确保减负政策真正落地。

二是加强家庭教育的引导,帮助家长正确规划学生的时间。

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和学习效率。

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回溯与演进分析

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回溯与演进分析

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回溯与演进分析
高巍;刘凤霞
【期刊名称】《教育参考》
【年(卷),期】2022()4
【摘要】本研究基于我国颁布的9项中小学减负政策,从内容构成、责任主体、措施制定三个角度进行文本分析。

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减负政策内容具有
连续性、措施手段具体、责任主体多元、核心主体稳定、新兴主体壮大等演变规律。

反思演进历程,分析我国以往减负政策落地难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传统评价观的利益
异化、监督体制不健全、政策实施无试点。

展望未来提出建议:减量增质,规避“一
刀切”;双管齐下,完善监督制度;试点先行,推广优秀典型。

【总页数】8页(P11-18)
【作者】高巍;刘凤霞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我国半个世纪"减负"问题的历史回溯与思考
2.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分析
3.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分析
4.新中国成
立以来我国减负政策回溯与反思5.新时代我国引智政策建设的历史回溯与未来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分析
“减负”,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一直以来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繁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解决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对于保证学生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历史上的减负政策及其分析
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关注由来已久,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就对学生负担非常关注。

他在一封群众来信上批示道“现在学校课
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

讲授又不甚得法。

考试方法以学生为
敌人,举行突然袭击。

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
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这就是现代教育史上有名的“二月来信”。

在此之前,毛主席在春节座谈会上提出“教育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方法不对”。

这是毛主席建国后第一次集中地谈到教育问题。

邓小平也非常重视教育,关注学生学习负担问题。

1978年4月22日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1983年9月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教育要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提高,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恰当。

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一次提到
要继续执行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政策,保证学生人格与身心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中小学减负的紧迫性及政府的重视程度。

而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是新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落实我国中小学生减负,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减负政策来看,我国历来重视对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到了非减不可的地步。

减负政策立足于学生的身心、人格健康发展,强调遵循教育规律,从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到课外作业与课外活动的要求;从强调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到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影响学生减负的原因分析
2.1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导向及制度缺陷的影响
(1)“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

这种意识在社会上根深
蒂固。

中国家庭历来对子女读书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
女成风”的思想普遍存在,重视子女通过教育走上仕途、博取功名,“读书-考试-做官”成为许多家长替孩子选择的道路,“只有读书才有前途”的价值观念现在仍占主流地位。

(2)社会竞争的影响。

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从学生的
班级排名到学生的录取竞争,再到择业就业等等。

从学习竞争开始,学习成绩决定了班级排名,录取的学校决定了择业门槛,单
位等级决定了升职空间。

一切竞争的源头是社会评价体系,只有
符合了社会评价体系,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发展。

(3)招生制度的缺陷。

高考制度恢复以后,高考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

一切为了高考,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忽略,高考制度的
弊端日益凸显。

虽然国家一再对高考制度进行修改,但是“一考定终身”的本质从未变过。

高考成绩决定了学生录取的学校或者
专业,这些成为学生就业的关键。

教师压力大,学生压力更大。

(4)教育功利性的误导。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出现,随
之而来的《北大男孩XXX》、《清华女孩XXX》等书籍,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能上北大、清华甚至哈佛。

为了实现上名牌大学的目标,不惜给孩子施压,使他们沉没在文山题海中。

(5)教育资源的分配的不平衡。

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教
育资源的不平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表现在东西部教育资源
分配问题,大小城市教育资源分配问题,重点与非重点学校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校内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等等。

总体而言,教育资
源分配问题存在于地区、阶层两方面。

2.2学校传统教育观念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造成“减负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究其根本则在于我国学校的学科设置、教学方式、评价办法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反映
到中小学教育中就成了一味追求升学率。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只重知识与学生成绩,进行“填鸭式”教育,忽视品德、能力、个性的健康发展。

学校将
学生成绩作为教师能力的考核标准,并以此计入绩效考核。

于是各种教学评比与竞赛频频举行,打乱教学计划,也加大了学生学业负担。

测验、考试排名,学生在课余的复习及补习,使得学生
疲于应付学习,无暇顾及其它。

繁重的学习让不少中小学生身心疲惫,迷失了兴趣、个性,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