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

合集下载

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

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

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不同于其他文字表达形式,因为它通常借助象征性的语言来描述和比喻现实世界的某一种概念。它同时具有精确的描述性和创造性。隐喻在日常语言当中的运用,无论从频率以及作用上来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构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模式,是我们理解和认知外部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

隐喻被认为是情感化语言,因为它对各种概念具有一个描述性和引用性的表述,同时也能够直观地传递情感。它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言语的表达能力。通过隐喻,语言表达者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他们的信息传递给听众,为听众理解说话者的意思提供更多的参照系。

然而,在真正理解隐喻的意义时,我们还需要依赖认知过程,即我们解析隐喻作用时,要把接收者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联系起来,把隐喻与外部实践和社会经验联系起来,以分析出隐喻的真正含义。隐喻的理解,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涉及多个活动的参与,比如对比、比喻、概括、抽象等等,而这些活动又都牵涉到大量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

第一,对比。对比是比较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推断出一个新的含义。通过对比,人们可以把它们看作相似或有关联的事物,从而构建一个新的概念。除此之外,人们还能够依靠对比分析,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明确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隐喻的意义。

第二,比喻。比喻是把不同的概念比作一个抽象的概念,从而把

一个无形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有形的概念。这个过程不仅能够使原有的概念更有清晰和生动,而且也可以使不同概念之间产生联系,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是认知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中常用的概念。内隐知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或半意识状态下所拥有的知识,包括潜在的技能、经验和信念等,通常难以言说或描述。而外显知识则是可以被明确表达和传达的知识,比如书面文字、口头表达等形式。

本文旨在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和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介绍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特点和重要性,并就其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最后,通过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总结和展望,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两种知识形式,推动个体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进行简要介绍。可以包括对每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概述,以便读者在阅读全文之前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在这部分引导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方式和重点进行提示,以提高整篇文章的阅读效果。写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

1.3 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解释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概念,分析它们在认知领域的重要性和作用。通过对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探讨,加深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理解,并引发对其应用和意义的思考。最后,展望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方向,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知识解释和理解。

2.正文

2.1 内隐知识

内隐知识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但无法轻易形容出来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通常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累起来的,而非通过书面或正式的学习获取的。内隐知识包括各种技能、经验、直觉和非意识的认知,例如骑自行车、游泳、写作、解决问题等。

“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

“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

“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是行为的基础。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是隐喻方式的。”[1]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研究,隐喻主要有三大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2]。实体隐喻是以人们生活的物质为基础,把物质看成实体,组建一系列抽象的隐喻概念意义。在实体隐喻中地位较重要的是“容器”隐喻。人们在认识外部世界时,通过对自身的了解投射到对其他具体空间领域和日常生活经验等抽象事物上,从而了解身体以外的其他事物、事件或状态,这样也可将其他事物或事件等看成是人的身体,想象成是一种容器并概念化,于是就产生了容器隐喻。”[3]容器隐喻有边界,有内外之分。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容器隐喻,重点讨论“内”和“外”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旨在寻求“内”和“外”的语言规律。

二、“内”“外”的隐喻意义

(一)容器隐喻意象图式的形成过程

容器隐喻属于常规隐喻中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实体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容器隐喻之下是一个基于“内外”关系的抽象的“容器图式”。由于人体是一个三维容器,有“吃进”“吸入”“呼出”和“排除”等生理现象,还有“走进”“走出”等一系列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容器图式。[4]人们可以通过对自己身体和身

体经验的了解,投射到其他抽象经验的领域,以形成隐喻概念或概念隐喻。这样,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出现的结构――容器,便对人类有了特殊的意义。在容器图式这种认知模式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把凡是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作为容器:城内/外、党内/外、朝廷内/外、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

概念进行连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情感或意义。隐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

隐喻的认知机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上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

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国内隐喻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隐喻理论是

隐喻研究的核心,国内学者在隐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例如,从刘宓庆的“语言—思维转向”的理论框架到韩愈楼的“文化—认知转向”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们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理

论支撑。这些理论框架的出现丰富了国内的隐喻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

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隐喻识别和理解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这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中文和英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中文更

倾向于使用“物质概念”进行隐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概念”。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

指导。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例如,在政治语言学

领域,有学者通过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揭示政治家的意图与目的,进而理解其宣传和影响手段。这种政治隐喻的研究为政治语言的分析和解

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市场营销领域,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

传中,通过隐喻的使用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这些应用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隐喻与认知》课件

《隐喻与认知》课件

1
文化象征
某些词汇、符号或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隐喻含义,如颜色象征不同情感。
2
传统习俗
隐喻在传统习俗中起到重要角色,比如春节的吉祥物"年兽"象征着驱邪祈福。
3
文学作品
作家和诗人利用隐喻来传达心理描写、情感表达和价值观等。
隐喻在广告中的运用
广告行业充满创意和想象力,隐喻是广告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留下深刻印象。
自由
展示产品或服务能够带给人们 自由、放松和无拘束的感觉。
成功
通过隐喻展示产品或服务与成 功之间的关联,激发消费者的 愿望和动力。
新鲜
将产品或服务与春天中绽放的 花朵隐喻,传递出新鲜和活力 的形象。
隐喻对思维和表达的影响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能够深刻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1 启发创新
隐喻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加深理解
通过隐喻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提升表达
运用隐喻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兴趣。
结论和总结
隐喻是人类思维和交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文化、广告和表达能力。了解隐喻 的原理和应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隐喻与认知》PPT课件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外显知识指的是我们能够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的知识,它是我们通过学习、阅读、听讲座等途径获取的知识,可以被书面或口头表达出来。这些知识可以被测验和评估,因为它们是我们能够意识到并清晰表达的。

而内隐知识则是指我们难以清晰地表达出来的知识,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经验和实践所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是我们无意识地掌握的技能、习惯或者某种模式的认知,我们可能无法准确地描述出来,但却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内隐知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所具有的直觉、技能和经验,它们通常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的,而非通过教育或明确的学习。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了解这两种知识的特点和获取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学习方式,也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隐喻思维的认知机制

隐喻思维的认知机制

隐喻思维的认知机制

摘要: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映射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隐喻性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人们通过隐喻认识世界,语言通过隐喻构建人的认知,本文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科学地揭示隐喻的认知机制的特点和规律,探索隐喻性思维对词义的影响、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对现有语义结构使用和理解的影响。可以使学生不仅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而且能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隐喻认知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合成理论映射

一、隐喻及隐喻思维

隐喻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之中,也存在于人的思想和生活之中。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原则,是人以隐喻化的方式对世界进行认知、理解的产物,许多文化现象是以隐喻的方式显示出来的。隐喻是人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分类的过程,通过隐喻化手段,将原本不属于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属于同一范畴之中。隐喻性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人们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比较而认识事物的特征(束定芳, 99)。隐喻思维是一种超越型思维,它超越概念、判断、推理的精确性和有序性,直接涉及认知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以达到对事物的整体理解。隐喻与隐喻思维是外部表现形式和内在思维过程的关系,隐喻思维是隐喻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相关

的大脑思维过程,形象性是隐喻思维的突出特点,并使之带有明显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评价。隐喻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第六感知,这种感知是对事物相似性的万形感知,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能够将表示截然不同语义概念的词放在一起而创造和理解隐

浅谈认知视角下的隐喻及其理解

浅谈认知视角下的隐喻及其理解

阅读写作

新教师教学

对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隐喻因而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以及一种附属于语言之上的语言运用现象。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术界掀起了隐喻理论探索研究的高潮,各种新的理论观点层出不穷。一些心理学家把人类的大脑活动看作是信息的加工过程,而认知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处理的认知过程,亦或语言和思维的操作过程,因此对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即隐喻的认知研究。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更是—种思维方式,对传统语言学的语义理论提出了挑战。

一、隐喻的本质特征

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对隐喻下了如是定义,“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的词汇来理解和感受某一类事物。” 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而抽象的认知能力来源于对两个概念的“相似”(similarity )的认识。因此,对隐喻的本质研究主要针对两个所指项的相似性。在隐喻结构中,把两种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认知领域对这两种事物产生了相似联想,因此利用对它们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自己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感受及情感。

理查兹(1965)在谈到隐喻中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时指出,本体域与喻体域之间的相似性构成了语义转移的基础,是隐喻使用和理解的依据。但这一特征有时不在于本体与喻体直接的相似,它也可以产生于人们对两者的共同认识或态度。例如:Life is a journey. 喻体域journey (旅行)和本体域life (生活)之间难以找到直接的相似,而是利用了两者之间某种程度的相似。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内隐知识是指个体在不经意间形成的、难以言说或表达的知识。这种知识通常是通过经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积累而来的,是个体

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的,因此个体可能难以准确地描述或表达这些

知识。内隐知识是个体内部的一种潜在知识结构,它对行为和决策

产生影响,但个体可能并不自觉。

外显知识则是可以明确表达和传达的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

字或其他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外显知识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教

育获取的,可以被记录和传播。这种知识通常包括事实、概念、原

则等,可以被人们共享和讨论。

这两种知识在认知心理学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内隐知识影

响着个体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而外显知识则构成了人们共同的文

化和社会基础。同时,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

和影响,它们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认识和理解

这两种知识的特点和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2000—2020)发展与趋势

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2000—2020)发展与趋势

作者简介:朱春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孙志祥,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21-1-28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战争隐喻英译研究(2011—2019)”(KYCX20-1914)。此。除了对隐喻的可译性存在质疑之外,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隐喻在什么程度上可以翻译,并就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Verona-Elena (2019:90—99)提出,在完全不可翻译和易于翻译的隐喻之间还有许多其他程度的可翻译性。他主张使用归纳法来探讨介于可译与完全不可译之间的隐喻翻译。谭业升和葛锦荣(2005:59—63)提出基于隐喻概念系统的映射条件,以帮助翻译人员理解隐喻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处理隐喻翻译研究问题的第一步在于解决隐喻的可译性问题。尽管隐喻可译性问题已得到广泛讨论,但学者仍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隐喻可译性的潜在空间。 2 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自Newmark 对隐喻翻译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来,国内外对隐喻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传统上,隐喻翻译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进行研究。直到1980年Lakoff & Johnson 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才开始从修辞领域转向认知领域。作为隐喻应用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隐喻翻译研究也从修辞领域转向认知领域,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涵盖不同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2.1 修辞学领域隐喻最初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出现在大众眼前。在隐喻研究发展初期,人们通常从修辞角度分析隐喻翻译。Newmark 是隐喻翻译修辞理论的忠实拥护者和杰出代表,并就隐喻翻译提供了特定的规则。他认为,一旦隐喻得到确认,译者就需弄清隐喻的类型,然后根据特定的隐喻类型采取特定的翻译策略。他区分了隐喻的类型,并提出了七种翻译隐喻程序(Newmark ,2001)。国内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研究广度和深度远不及国外学者。刘冰泉等(2009)研究了汉英之间的修辞隐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词对词直译和平行转移的翻译策略。王春香(2014:98—99)利用义素分析法对商务英语隐喻翻译进行研究,从而寻找最贴近原文词义的词,以提高译文的准确率。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作者:陈婷婷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1期

内容摘要:隐喻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学者们不仅从隐喻理论本身出发,更有结合其他领域如外语教学、语料库等进行研究。本文简述了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主要观点。

关键词:隐喻认知

隐喻研究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尤其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隐喻更成为当前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并逐步涉及到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探讨。

一.国外隐喻研究

在现代西方隐喻研究著作中,metaphor(隐喻)可以指语言中的隐喻性文字表述,或者指制约语言隐喻性表述的思维机制,甚至指概念化过程本身。国外的隐喻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替代论

最早的隐喻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直接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词之间属于一种对比关系。这种替代论把其看作是加工语言的手段,而没有把隐喻和人类的语言交际结合起来,缺陷在于难以确定准确的替代方式,仅仅分析了可以互为取代的可能性。

2.比较论

亚里士多德由替代论发展形成比较论——隐喻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或者说是明喻的缩略,这种理论符合人们的直觉。与替代论相比,比较论将隐喻研究置于更大的拓展空间;但仍局限于语言本身,并没有涉及到人的思维和符号的使用问题,这明显区别于我们现在对隐喻概念的理解。

3.互动论

1936年,Richards在《修辞哲学》中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他认为:1)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2)隐喻存在两个方面:主体和喻源。由于主体和喻源这两个成分的概念中存在着共同点,因而主体和喻源之间可以产生互动。(胡壮麟,2004)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解。
隐喻映射 并非任 意 ,而是受
意 象 图式 控 制 。“ 意 象 图式 源 于 我 们在 与外界互 动 的过 程 中获得 的
o f C h i c a g o P r e s s . 1 9 8 0
感官体 验或感 性经验 ” , 是实 现映 射 的先决 因素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隐 喻 是 一 种 普 遍 的语 言 现 象 ,我 国的修 辞学研究很 早就关 注这种语 言现象 。传统理 论认 为 隐喻是一 种修辞格 , 而近代 的“ 隐 喻” 一词 由英语 翻译而来 , 意指某
隐喻研究 在国 内外 都有 悠久 的历史 , 尤其近几 十年来 , 随着认 知 隐喻理 论的发展 ,隐喻更 成为 当 前 学 者 的 重 要 研 究 课 题 ,并 逐
步 涉 及 到 很 多 相 关 领 域 的研 究 探 讨。


源 。由于主体 和喻源 这两个成分 的 概 念 中存 在 着 共 同 点 , 因 而 主 体和喻源之间可以产生互动。( 胡 壮麟 , 2 0 0 4 )
我 国外 语 界 对 隐 喻 的最 早 研 究 是 关 于 西 方 隐 喻 的 介 绍 刊 登 在
国外 隐 喻研 究
在 现 代 西方 隐 喻 研 究 著 作
中, m e t a p h o r ( 隐喻 ) 可 以 指 语 言 中
wenku.baidu.com

内与外的名词解释

内与外的名词解释

内与外的名词解释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名词越来越多,其中有一类名词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讨论中,那就是“内”与“外”。这两个词语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内”与“外”这两个名词。

一、心理学视角中的“内”与“外”

在心理学领域中,“内”与“外”常常与个体的认知和心理过程有关。内在指的是个体内部的自我体验和思维活动,是个体独特的心理状态。而外在则是指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刺激和影响。个体通过感觉、观察、思考等方式来获取外界信息,并加以内化和加工,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心理过程。内外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外界刺激和个体的内部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关系。

二、哲学角度上的“内”与“外”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内”与“外”可以指个体的内部和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内在指个体自身内部的本质和特征,是个体独有的存在。而外在则指外界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是个体与外界的互动和影响。哲学认为,内外的辩证关系是个体与外界存在的基础,个体通过与外界的互动和交流,不断认识和改变自身,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经济学层面上的“内”与“外”

在经济学领域中,内外常常指国内与国际间的关系。国内即指国家内部的经济活动,包括国内的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外部则指与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包括进出口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等。内外经济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互动的,国内的经济活动受到国际形势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国内的发展也会对国际经济体系产生影响。

四、生物学观点上的“内”与“外”

在生物学中,“内”与“外”通常指生物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关系。生物体通过与

谈方位词“里”“外”的不对称性

谈方位词“里”“外”的不对称性
她的心里 很不平静 。 书是从他 手里买的 。 现 在 他 腰 里 有 几 个 钱 了。 “ ” 使 用 频 率 比 “ ” , 因为 它 里 的 外 高 还 们 的 虚 化 方 向 和 虚 化 程 度 不 一 致 , 化 的 虚 方 式 和 结 果 也 不 对 称 。 “ ” 以 以 空 间 如 里 可 域 隐 喻 时 间 域 , 们 可 以说 “ 里 ” 不 能 我 夜 却 说 “ 外 ” “ ” 可 以 虚 化 为 抽 象 空 间和 夜 ;里 还 虚 拟 空 间 , 以说 “ 想 里 ” “ 可 思 和 电话 里 ” 却 不 能 说 “ 想 外 ” “ 话 外 ” 应 该 说 这 也 思 和 电 。 是“ ” 里 中心 的 方 位 观 念 在 起 作 用 。 “ ”、 外 ” 不 对 称 , 了 与方 位 词 以 里 “ 的 除 及 所 附 词语 的 语 义 用 法 有 关 外 , 与 使 用 还 习惯 有 关 。 “ 地 里 ” “ 下 里 ” “ 里 挑 如 背 、私 、百 ” , 是 “ ” 固定 用 法 , 指 某 些 词 等 这 里 的 是 语 与 “ ” 配 固 定 , 们 习惯 上 将 它 们 作 里 搭 人 为 一 个 整 体 来 使 用 。 里 的 “ ” 为虚 化 , 这 里 更 只是框 定某种状 况。 “ ”“ ” 里 、 外 的不 对 称 , 与 使 用 者 的 心 还 理视 点等有关 。 : 如 兔 子 跑 进 了森 林 里 。 妈妈正从米里 挑石子 。 他 把 五 指 伸进 头 发 里 。 他突然钻入 了人堆里 。 “ 林”“ ”“ 发”“ 森 、米 、头 、 人堆 ” 这 里都 在 是 群 体 名 词 , 由 无数 个 个 体 组 成 的 , 些 是 这

隐喻话语的认知解读

隐喻话语的认知解读

隐喻话语的认知解读

写作文章:

隐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言语表达方式,即用比喻或寓言表达深层含义。它充斥在日常生活中,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抽象思想表述得更准确、抽象思想较好地表达出来。让我们来看看如何运用隐喻话语达到认知的解读,可以发掘隐藏在话语背后的含义。

首先,我们要学会解码隐喻话语,这需要对隐喻所涉及的事物的含义有基本的了解。隐喻话语表达的是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可以使一种情感或思想更加形象、准确、易于理解。比如:“领略大自然伟力”,这句话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对大自然的感知,感受它那不可抗拒的美丽与力量。

其次,当我们解码隐喻话语,我们还可以加强基础教育,可以采用对比、对照、想象、放大等手段,增加孩子或学生对事物的认知量,增强他们审美意识的素养。通过强调某件事物的特征或某件事情的联系,以及通过以一种更具感染力、形象化的话语向孩子或者学生表述思想是可以增加孩子或学生的认知量。

最后,有时我们也可以运用隐喻,来促进和他人之间的沟通,通过隐喻可以更合理、更明确地表达情感、思想及分析。举个例子:如果朋友很沮丧,你可以运用“天高任鸟飞”的隐喻表达,从另一个角度调节情绪,鼓励朋友珍惜自己的生活,勇敢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隐喻话语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表达形象性的思想,还可以提升认知解读能力,增强人们之间沟通交

流的能力。只有充分理解隐喻,我们才能运用它

来更好地理解世界与发展自身,洞悉其中的真谛。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学习,让他们了解隐喻的含义,能够多方位地通过隐喻

话语,探索不同的文化、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外”的隐喻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是行为的基础。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容器隐喻,重点讨论“内”和“外”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旨在寻求“内”和“外”的语言规律。

标签:认知语言学隐喻内外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是行为的基础。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是隐喻方式的。”[1]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研究,隐喻主要有三大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2]。实体隐喻是以人们生活的物质为基础,把物质看成实体,组建一系列抽象的隐喻概念意义。在实体隐喻中地位较重要的是“容器”隐喻。人们在认识外部世界时,通过对自身的了解投射到对其他具体空间领域和日常生活经验等抽象事物上,从而了解身体以外的其他事物、事件或状态,这样也可将其他事物或事件等看成是人的身体,想象成是一种容器并概念化,于是就产生了容器隐喻。”[3]容器隐喻有边界,有内外之分。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容器隐喻,重点讨论“内”和“外”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旨在寻求“内”和“外”的语言规律。

二、“内”“外”的隐喻意义

(一)容器隐喻意象图式的形成过程

容器隐喻属于常规隐喻中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实体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容器隐喻之下是一个基于“内外”关系的抽象的“容器图式”。由于人体是一个三维容器,有“吃进”“吸入”“呼出”和“排除”等生理现象,还有“走进”“走出”等一系列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容器图式。[4]人们可以通过对自己身体和身体经验的了解,投射到其他抽象经验的领域,以形成隐喻概念或概念隐喻。这样,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出现的结构——容器,便对人类有了特殊的意义。在容器图式这种认知模式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把凡是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作为容器:城内/外、党内/外、朝廷内/外、关内/外、国内/外、校内/外、海内/外、山外、村外、屋外、野外、天外、言外、外乡、外地。然后人们进一步将这一容器概念影射到更为抽象的领域,把时间、思想、状态、事件、距离、范围、社会关系等看成是一个容器,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容器隐喻。下面举三例作进一步说明:

(1)他做了个深呼吸,把新鲜的空气吸入体内。

(2)他走到屋外。

(3)火车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之内。

例(1)中“吸入”属于身体的生理体验;例(2)中的“走到屋外”,上升到认知后具体的、有身体体验的物理空间概念,人们可以凭着自己的身体去亲身感受;例(3)是将具体的物理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视觉空间概念,已脱离了物理空间概念,上升到人的感观,明显具有比喻的意义,即从源域映射到了目标域,这里的“内”和“外”的意义得到了拓展。它们概念形成的关系可简单表示为:

身体的生理体验→物理空间关系体验(可感知)→抽象的视觉空间隐喻意义

(二)容器隐喻的概念意义

根据以上对“内外”容器隐喻意象图式的分析,不难发现我们对容器的经验很丰富,容器隐喻可以说极为普遍。据此,我们可以把“内”“外”的多种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归纳成以下几种概念意义:

1.时间被看成容器

从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顺序来看,总是空间域先于时间域。空间域鲜明具体,人们根据自己的躯体经验就能很好地理解它,而时间这一物质经历的形式比较抽象,难以把握。把空间概念映射到时间域就为人们把握时间概念提供了捷径。“内、外”等具有空间意义词语的使用,与容器密切相关。“内”表示在容器之中,“外”表示在容器之外。例如:年内、三日之内、八小时之外。“内、外”相关的时间词语,表示的都是时段。时间没有界限,但时段都是有界的,就像是一个有界的空间或是一个中空的器皿。用“内”“外”这两个词语来表达时段,体现着“时段是容器”的隐喻。看几个实际的用例:

(4)他一周内完成了这篇论文。

(5)半个月内,我找过王莉好几回。

(6)从这个决定宣布之日起,赔偿必须在十五日之内到位。

(7)八小时内是工作时间,八小时外是我的私人时间。

2.数量被看成容器

人类语言用空间概念喻指数量概念也具有普遍性,因为数量的多少跟现实中的“内、外”位置有直接的关系。在某一数量范围用“内”“以内”“之内”;不在某一数量范围用“外”“以外”“之外”。如:六周岁内、一百名以内/之外、三十人以内、10公里内/外、三千米以外/之外。“内、外”放在数量词语后限定度量衡、年龄、温度、距离等的数量。再看几个实际用例:

(8)躺在一张床上的两个人,彼此的心思却相差了八千里之外。

(9)他坐在自家几近坍塌的屋顶上,突然看到了数十丈之外的大树。

“内、外”连用还可以表示数量域中的约数。例如:方圆百里内外无人不知、参加会议的都是20岁内外的年轻人。“内外”虚化之后,表示对某一数量范围的粗略估计。

3.感觉被看成容器

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把没有任何界线的物理空间赋予界限,把视力、听力和触摸的范围等都当成是容器,在范围之内就在容器里面,在范围之外就在容器外面。例如:

(10)他消失在视野之外。

(11)在我的听力范围之内/之外。

4.事件或活动被看成容器

把各种各样的事件或活动看成容器,如果参加活动或与事件相关,就在容器之中,否则就在容器之外。例如:

(12)章子怡在片内片外都很好地扮演了自己的配角。

(13)他在戏内戏外判若两人。

(14)他在赛场内外都很活跃。

5.社会群体被看成容器

把社会群体或具有共识的人群看成容器。如果物体处于容器内,对容器外的人就有“不知道”“隐藏”“没注意”等意义;反之,若物体处于容器外,就有“公开”“知道”“注意”等意义。例如:业内/业外人士,即对该行业了解/不了解的人士;内行/外行,即对该行业熟悉/不熟悉的人;局外人;内情;内幕消息。

6.权力、能力被看成是容器

权力、能力也可以被看成容器。如:

(15)只要在我的权限以内,我一定帮忙;如果超出我的能力之外,我就无能为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