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合集下载

《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议论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3.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体会议论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了解作者信息

根据卡片信息,猜人物。

①他是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

②他是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

③顾颉刚是中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

同学们,我们根据卡片上的信息,来猜一位人物。屏幕上有三张卡片,看哪位同学能根据最少的信息猜出这个人物。

这位人物就是今天课文的作者——顾颉刚先生。顾颉刚先生是一位学者,毕生致力于研究古文献资料,他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古典学界的巨大存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分享《怀疑与学问》。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者,引入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了解作者信息基础上,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本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初步认识生字和生词。

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小组讨论,排除字词障碍,能够熟练阅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9《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9《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9《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

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和独立意识。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如果一个人对于传说的话没有怀疑态度,那么他就与真相距离甚远。

二、研读课文,把握结构

1.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填写下表,梳理出文章的论证结构。给同学们3min时间。

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

可能会卡!

追问:我们去哪里找中心论点?

标题是本文的什么?

那文章开头有没有表明怀疑和学问的关系的句子?

什么意思?

这两个哪个更好?

小结:开头引用名言,提出论点,学则需疑;作为道理论据,有力论证中心论点。

那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追问:你这两个分论点是从哪里找到的呢?可以和大家说一说么?

你觉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那除此之外呢,这个句子是一个复句,根据我们讲过的复句知识,这是一个什么复句?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何为“消极”和“积极"呢?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一样哇?

2.选择位置,层次探究。

这两个单句各自放在哪一段的开头比较好呢?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七年级时咱们学过的一则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再讲讲这个故事?

预设:从前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水井,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管供水的事儿。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水井,他便高兴地对别人说:“我家里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了他的话,就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去问情况。丁家的人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呀。”

追问:故事中,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呢?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传播这件事的人,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辨真伪,以讹传讹,最终闹出了笑话。

师:是呀,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第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能提出疑问,弄清事情的真相,也许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了。其实,不仅生活中是这样,做学问更应如此,只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去探索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熟悉的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与现实的关联,从而对本文作者提出的观点产生兴趣,明白质疑、思考的重要性。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18.《怀疑与学问》教案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第一课时

导入一(音乐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导入二(故事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

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标】

1.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递进式结构进⾏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故事导⼊

有⼀只鹅,在很⼩的时候就被主⼈放到⼀个⼤肚长颈的瓶⼦中养着。鹅的⾝⼦窝在瓶⼦的肚⼦⾥,脖⼦刚好能伸到瓶⼝之外。每天主⼈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养尊处优很快就长⼤了。当鹅的⾝⼦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从瓶⼦⾥被拿出来的时候,⽤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分离?

请⼤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分离。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的疑问?

⼆、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1920年毕业北京⼤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探究课⽂,明确结构

1.通读课⽂,提取本⽂的中⼼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家找找看,课⽂哪⼀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

《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怀疑与学问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担任《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总校及《史记》的标点工作。主要作品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识记字词

凶险()譬如()

流俗()盲从()

虚妄()停滞()

折扣()视察()

辨别()不攻自破()

腐草为萤()

重点词意: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

反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过渡语: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积累了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相关知识,我们先来看题目,一个好的题目是文章的窗口,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特色,先看学问二字,《汉语词典》中学问的意思是1.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2.知识、学识。很显然,题目中的学问是第2个意思。在这里主要强调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论题

19 怀疑与学问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9  怀疑与学问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9 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9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怀疑与学问》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议论性文章,顾颉刚围绕怀疑与做学问之间的必然关系进行说理的一篇经典的论说文,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逻辑严明,思路清晰,论点明确。文章开篇引用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学则须疑;接着从学问的基础上入手说明怀疑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并在最后一段提出另外一个分论点“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系统地学过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如何提取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但在梳理论证思路上常常混淆不清,对于材料之间的关系不易把握,本节课将从思辨性阅读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分析议论文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1.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展小组讨论,请谈谈以上哪一个是中心论点,说出理由。

答案预设:

1.怀疑与学问;

2.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3.学者先要会疑;

4.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5.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6.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思辨过程:学生经过讨论,中心论点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

的完整陈述,是一个表示判断的陈述句,同时,第1句是论题,本文是围绕论题展开的议论,论题与论点的根本具备是没有明确的观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 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 解答。 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1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 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 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 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 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 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 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 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 2.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愤编写出当时最完 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 3.哥白尼敢于质疑有1800年历史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天动 学说,发表了科学的地动学说。 4.郑板桥不虚推古人,主张对前人成就“学一半,撇一半 ”,终于画出了文人墨竹画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Leabharlann Baidu
第四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论证“我们对于传 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 了。”这一观点的?
①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 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②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不信它,因为它“非”。③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 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④我们听说 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书是何时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⑤我们又听说“腐草为 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 学根据?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 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说课稿

【导语】

大家好!今天我将给大家进行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18

课《怀疑与学问》的说课。这是一篇通过人物对话展现怀疑与探究精神的散文。通过阅读本课文,我们将了解到怀疑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人类的知识和文明都是从怀疑中得到的。同时,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们将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主动思考问题,勇于提出疑问。

【分析教材】

本课文是一篇散文,文章通过表达人物的对话,展现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课文采用了问答的方式展开,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文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认识怀疑在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主动思考问题,勇于提出疑问;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怀疑和学问的关系,怀疑精神的培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疑问。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讲授、问答结合,小组讨论。

2.学法指导:学生要重视独立思考的力量,课后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

【重难点突破】

怀疑和学问的关系是本课文的重点,通过本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1. 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通过将人物对话引入,问答的方式来展现。

2. 怀疑精神的培养:通过分析授课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疑问。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导入课题,通过简短的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怀疑和学问这两个词,你们对这两个词有什么感触吗?这两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怀疑与学问》一等奖说课稿

怀疑与学问》一等奖说课稿

怀疑与学问》一等奖说课稿

本单元的主题是“创造的乐趣”,旨在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创新的观念,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激发创新的精神。本课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议论文,要求学生按照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去研究本文。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能力:

1、理清文章的结构,研究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研究本文的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方法及在论述中的作用。

3、研究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辟周密的语言。

二)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研究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研究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分析: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研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研究中

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研究,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四、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二、课前预:老师介绍一般议论的知识,论点,论证,论据。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课堂教学:

板块一:自主读,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板块二:分组讨论,探究论证。学生分组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 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提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 是对中心论点起补充和证明的作用。
探究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并举例说明。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3.“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 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 设”起来的。
4.四个“常常”,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是 “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多形容观点、情 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启迪】开导;启发。
【譬如】例如。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 因
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语言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3.理解“怀疑”的重要意义及学习中要敢于怀疑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从议论文的角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深入领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学习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并适当注意过渡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怀疑、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如何以分论点服务和支撑中心论点,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有一位著名的现代历史学家,他幼年时便喜欢读书,并且读书时从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

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但他从书中只找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这位历史学家就是本文的作者顾颉刚。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发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比赛课一等奖

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比赛课一等奖

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比赛课一等奖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比赛课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怀疑精神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2.能够分析、判断学问问题的真假正误;

3.掌握在学问中运用怀疑思维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问能力;

4.培养大家勇于质疑和寻求真理的学问态度;

二、教学内容:

1. 怀疑的概念、意义以及基本特征;

2. 常见学问问题中的谬误、陷阱与误解;

3. 学问场景中如何运用怀疑思维方法;

4. 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在学问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教学导入:

通过引入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怀疑者如笛卡尔、休谟等名言、案

例或故事来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并激活怀疑思维。

2. 怀疑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通过解释怀疑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本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基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不断迭代而来的积极态度。

3. 常见学问问题中的谬误、陷阱与误解:

通过讲解一些典型的学问谬误、陷阱与误解,以学生日常接触到的问题为例,让学生认识到理解、辨析和排除这些误区对于学问问题的看待和解决非常重要。

4. 学问场景中如何运用怀疑思维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问中发现这些谬误、陷阱和误解,并通过怀疑思维方法寻求正确的认知方式和学问解决方案。

5. 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在学问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讲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在学问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和勇于实践的学问态度,

6. 总结:

让学生自主总结、评价和思考役得到的新认知和有待改善的问

题。

四、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等奖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等奖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一、自主学习,品结构之美

1、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仔细思考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如何引出:引用古代学者程颐、张载的名言来提出中心论点,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论证论点的有力论据,使论点说服力更为增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3.梳理文章结构。

第1部分(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2部分(3—6段),阐明总论点,提出分论点。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二、小组合作,探论证之美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点拔:

举例论证

举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连续多次追问,告诉人们应该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举“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善于多问”的例子,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8怀疑与学问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怀疑与学问

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小组合作讨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学提示】

“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二者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

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回答)孟子

的这句话原义是: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来,这句话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简单来说,就是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一起来研讨一下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课题)

二、知识小窗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1926—1929年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由对《尚书·禹贡》的研究而倡导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抗战时期,在昆明、成都、重庆任教。同时潜心著述,编辑刊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必须”是副词,表肯定,强调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 考的个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写作特色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 证中心论点。
2.事理分析透辟周密。
3.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4.语言简洁朴实、准确严密。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 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 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 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 是富有教益的。
因为——————,所以我们 不断——————————,而且不 论——————————。其实怀疑 不仅是————————,也是—— ——————————————。因 此——————————————。
二、论证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 如何提出的?
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引用名言,提出论点。
第(12)句从正面论述,第(13)句从反面论述。
(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 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 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 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 讲不通了。
A.天文学家布鲁诺正是以天才的直觉,对亚里士多德----托勒玫的地心说也产生了怀疑,才到处宣传哥白尼 的日心说。
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 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 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五、理解第六段
1.第②③④⑤四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第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
点。
第②③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
——王国维
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 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 “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 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听课时总是露 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有问不完的 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 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 伍?”维特根斯坦说:“他没有问题 了。”
1.准确注音
一、 虚妄( wàng)

词 懒惰( duò )

通 盲 (máng )从
墨( mò )守 塾( shú)师
颉( jié )
譬( pì )如 停滞( zhì)
2.正确释义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
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3)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
答:“常常”是副词,表频率,强调善于经常怀疑、发问, 脑筋才会有问题,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
答:“都”是副词,从范围上起肯定、强调作用,强调每 个科学家全都经历“从厚到薄”的过程,体现议论文语言的 严密性。 (5)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
答:表转折的词,强调了读书“由厚到薄”的关键是透彻了 解,抓住关键,掌握实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3)这就是说,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 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 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能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 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答:表并列的关联词,连接行为及行为的目标,体现了 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六、明确论据
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 (3)听说“腐草为萤”;(4)戴震善问; (5)笛卡尔的哲学。 道理论据(引用名言):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合作探究 题型:A.加点字表达效果 B.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是否删去)
必要。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 朱熹(1130-1200),即文中的“朱子”。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 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 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力学体系,也称程朱学派。他的博览和 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有很大影响。
1.关联词: (1) 人格不是由所听所说形成的,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答:表选择的关联词,表非常肯定的意思,强调劳动和行动 是形成人格的最重要的条件,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 那就会觉得更厚。但是,当我们对书本的内容真正有了 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 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
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家。曾任崇文 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 学”。

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
书 》。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也
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力地批判了理学家。
所谓“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的
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
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
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而有的人却收效
差。无论历史与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为
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呢?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A.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 骤。
B.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 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提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论证 中心论点。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有何关系?
中心论点: 证 明
分论点:
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 名言 “学则须疑”)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6.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 内容是什么?
分两个部分: 一(第1、2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1. 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 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
2. 学会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掌握层进式 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逻辑严密、用语准确简洁的语言 特点。(重点)
3.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领会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 义。(难点)
做学问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天文学家布鲁诺,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玫的地 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捕入狱。在被囚禁的
八年中,布鲁诺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判为 “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C.布鲁诺在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时,正是对它也产生 了怀疑,才作出了宇宙无限,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
这一个三百年以后才得到科学界公认的论断,写出了 著作《论无限宇宙和世界》。
文体常识
议 论 文 三 要 素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 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 事实论据
撑论点的材料。
道理论据
证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补充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 点的过程。
举例论证(例证法) 道理论证(引证法) 比喻论证(喻证法)
对比论证
学习目标
1.学习“治学必须有怀疑精 神”的思想。
2.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 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二、理解第三段
1.这段四句话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层次?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3.本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⑴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⑵形成层递,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⑶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三、理解第四段
第四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分别运用了什 么论证方法?
w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二(3—6段)证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3-5):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
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精读文本
一、学习第一、二段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 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 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 点。
3.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的运用。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动手标记
课文朗读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联系语境,扫清阅读 障碍。
2.圈画文中的关键语句,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简要说出文章的论证思路(结构层次)。
提示:
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个别的在文章中间,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 中心论点。
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 代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长 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 林杂识初编》等。
资料链接
关于文中提到的四位古代学者
程颐(1033-1107)北宋理学家。曾和兄程 颢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 “二程”。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 展,世称程朱学派。
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④⑤句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
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2.第⑥⑦⑧⑨⑩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这五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
第⑥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 第⑦⑧⑨⑩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和哲学 家笛卡尔的事例来证明第⑥句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 段论点。
(4)因为他懂得它的道理,所以才得出这个结论。 答:这是表因果的关联词,强调了得出结论的原因是懂、 明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虚词(副词): (1)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 答:“也许”是副词,表示一种估计,强调了会出现的 某种情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答:“一切”是副词,表范围,修饰学问。强调了怀疑 精神是做任何学问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例外。体 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除不合理的。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学者先要会疑。 学则须疑。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 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 经过自己的怀疑。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
第4段说的怀疑“传说”, 第5段则说怀疑书本,比第4段进了一 层。这两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4.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两段的
内容有何相异?
侧重点不同: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 虚妄的学说”。
3.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 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 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 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 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 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4.第(12)(13)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 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 换吗?
第一层( ①-③)讲道理:
对于“传说”要怀疑,怀疑精神乃是“做 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④-⑤)举例证明:
举“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 的例子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⑥)讲道理:
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四、理解第五段
1.怀疑有哪几个步骤?几个步骤能否调换 ?
“怀疑”“思索”“辨别” 三个步骤。不能调换,因 为三者具有认识事物的先后关系。
2.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
正反对比: “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 迷信”。
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3.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
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