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18.《怀疑与学问》教案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第一课时导入一(音乐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导入二(故事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积累字词(1)注音譬.如pì虚妄.wàng 停滞.zhì儒.家rú懒惰.duò(2)解释词语①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②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
多指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了破绽。
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怀疑与学问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走近作者【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担任《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总校及《史记》的标点工作。
主要作品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识记字词凶险()譬如()流俗()盲从()虚妄()停滞()折扣()视察()辨别()不攻自破()腐草为萤()重点词意: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过渡语: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积累了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相关知识,我们先来看题目,一个好的题目是文章的窗口,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特色,先看学问二字,《汉语词典》中学问的意思是1.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2.知识、学识。
很显然,题目中的学问是第2个意思。
在这里主要强调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
所以这是一个论题过渡语:作者围绕着论题发表观点和看法,必然有他深切的体会,让我们一起读课文,寻找作者的观点。
18怀疑与学问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8怀疑与学问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怀疑与学问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小组合作讨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学提示】“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二者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
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
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2. 学会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掌握层进式 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逻辑严密、用语准确简洁的语言 特点。(重点)
3.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领会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 义。(难点)
做学问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 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论述求知需有怀疑精神,不应盲从迷信。
得出结论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 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 靠别人的传说了。
类比论证:表明“做学问”时,面对传言也 应靠自己亲自去视察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 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作用: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 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下文紧接着就谈论如 何对待这“传说”。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 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 基础,内容深入了。
“衣带渐宽终不悔。”
——王国维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 苏州人,历史学家。我国古史辨派的创始人 之一,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 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 奠基人。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 史略》《三皇考》等。
事前的思索和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 的基本条件”。
阅读第六段,说说开头的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 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不仅……,也……”,分 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1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 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引用论证的作用: ❶引用……的话❷论证了……的观点❸从而使论点更 有说服力。
❶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❷论证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 己的怀疑”这一观点,❸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 服力。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 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 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 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 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 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也说: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⑩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 和明辨上。1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 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 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2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 这样起来的。1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 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第二课时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揣摩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
4、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怀疑、善于发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怀疑与学问》的内容,也学习了议论文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议论文在论证论点过程中说理的层次,还要进一步理解议论文分析事理透辟,语言严密的特点。
【合作探究】
一、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三、迁移拓展 1.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在怀疑中成长”为话题, 说一段话。
要求: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举出你在生活中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事例。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论点一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 伪去妄的步骤
分论点二
1、生字注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譬如(pì)腐草为萤 (yíng) 辨伪去妄(wàng)步骤(zhòu) 懒惰 (lǎn)(duò)启迪(dí)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2、词语积累 ①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②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 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③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 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④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⑤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 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举例论证:论证“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 出下文对做学问需要怀疑精神的论述。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 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 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三、合作探究 1.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 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2.两个分论点是什么关系? 递进
3、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1)指名读课文3—5段,用一句话概括第一个分论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 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 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 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 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 《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 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 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 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 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归纳: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 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 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作者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运用引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
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1.找出第3、4段列举了哪三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整体感知
2.为什么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
举例论证
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 举例论证
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 。 尽信书不如无书。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整体感知
3.为什么说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 道理论证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 中来锻炼出来。
重点研读
7.“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能否前 后对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 过程安排的: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 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
重点研读
8.第四、五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 学问的意义,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重点研读
(1)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 对待;第五段则说的是对于各种各样的书本、各 家各派的学问,也要用怀疑精神对待。
重点研读
5.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 意义?
事前的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 疑的精神。
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础。
重点研读
6.第四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则事例 证明了什么?
用这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 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因此,怀疑是做学问的基 本条件。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
疑精神(“学则须疑”)
怀
疑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 做学问要有
与
必要步骤
怀疑精神
学 问
分论点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
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回答)孟子的这句话原义是: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
后来,这句话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简单来说,就是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一起来研讨一下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课题)二、知识小窗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
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
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
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
1926—1929年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
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由对《尚书·禹贡》的研究而倡导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要让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坚持积累、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激发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不能忽视议论文的教学,这要做好议论文知识的回顾指导,要求学生按照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去学习本文。
[学习目标]1.学习找中心论点的方法。
2 .体会议论文事实论据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学习找中心论点的方法。
2.体会议论文事实论据的特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自主阅读:下面给同学们六分钟的时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用批注的方式标注在课本上。
三、交流展示:学生自由起来交流。
预设: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预设一: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预设二: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预设三: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学生各抒己见,展示各自的观点,如果不能统一观点,四人一组,组内交流讨论,统一意见,归纳总结找论点的方法。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九
学科
语文
组长签字
第8周
第24课时
使用人
主备教师
课题
怀疑与学问
课型
新授
共1课时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交流点拨】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明确:(1).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三.互助探究
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1.给加粗的字注音:___yào shi zhuó
2.本段文字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获奖课件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 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 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 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 ,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 并非一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 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 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 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 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 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 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 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 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 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 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 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检查预习情况:
1、语文常识:《怀疑与学问》选自《 》, 作者 ,中国 家和历史地理学家。
《通俗论集》 顾颉刚 史学家
2、生字注音:
顾颉刚( )程颐( )譬如( ) 腐草为萤( )辨伪去妄( ) 步骤( )懒惰( )( )启迪( ) 塾师( )大儒( )停滞( )
2、生字注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辨伪去妄(wàng) 步骤(zhòu) 懒惰(lǎn)(duò)
辨
伪
自己书 去 三个阶段(怀疑 思索 辨别) --学问 妄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获奖课件
—
论。证的方法。
2.怀疑是 积__极__方__面__建__设__新__学__说__,___启__迪__新__发__明__的__基__本__条__件 主要_ 用_道__理___论证和__举__例__论证的方法
板书设计
怀 中心论点 疑
做学问“会疑” 治学必须有怀
疑精神
做学问“须疑”
与 学 问
分1.理清文章论证结构,理解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 进式论证的方法。 2.品味语言,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 方法的作用。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新课导入
做学问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对于传说 对于书本
常怀疑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
常发问 常辩论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常评判
常修正
学者先 要会疑
教师寄语
求学犹植树,春天开花朵,秋天 结果实。
——爱因斯坦
_ 1.怀疑是 ①.对于传说不__论__信__不__信_都__应__当__经_过__一__番__思_考__,__不_
怀
消极方面 ————
__应_当__随__随__便_便__就__信__了_____。主要用_举__例___
疑 与 学 问
分
辨伪去妄 ————
论 的必要步
点
———— 骤
论证的方法。
②.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__要__经___ 过___自__已__的__怀__疑__,__辨__别__是__非__ 主—王国维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中心论点:_治_学__必__须_有__怀_疑__精_神__(“_学__者_先__要__会_疑__”__“__学_则__须_疑__”_)_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内交流,补充、纠正;
实物投影展示两名优秀生的答案,并请其讲解。
板书
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治学须怀疑
消极辨伪去妄
积极建设启迪
2.读懂课文,把握作者观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逐层展开论证的方法,梳理论证思路,领会文章严密的论证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丰富文化积累。
重难点
重点:学习逐层展开论证的方法,梳理论证思路,领会文章严密的论证结构。
难点:梳理思路,培养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法
圈点勾画、阅读批注、合作探究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学者(大儒)
3.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不曾学;__________。---张载
____________,所以我存在。---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
三、初读课文,畅谈印象
四、概括段意,把握观点
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预习作业
你还有未解决的字词问题吗?(谁能来帮他解决?)
颛顼(zhun x)帝喾(kù)伏羲(x)
2.根据意思,快速说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腐草为萤)
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尽信书不如无书)
辨别虚假的,去除荒谬不合理的(辨伪去妄)
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流俗)
让我们来检验一下积累情况,请合上课本及笔记本,完成以下三个小练习
点评,并纠正等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第一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第一课时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掌握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逻辑严密、用语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领会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清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揣摩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自主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特色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 证中心论点。
2.事理分析透辟周密。
3.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4.语言简洁朴实、准确严密。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 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 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 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 是富有教益的。
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④⑤句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
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2.第⑥⑦⑧⑨⑩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这五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
第⑥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 第⑦⑧⑨⑩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和哲学 家笛卡尔的事例来证明第⑥句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 段论点。
3.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 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 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 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 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 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4.第(12)(13)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 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 换吗?
1.关联词: (1) 人格不是由所听所说形成的,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答:表选择的关联词,表非常肯定的意思,强调劳动和行动 是形成人格的最重要的条件,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 那就会觉得更厚。但是,当我们对书本的内容真正有了 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 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
第(12)句从正面论述,第(13)句从反面论述。
(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 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 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 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 讲不通了。
A.天文学家布鲁诺正是以天才的直觉,对亚里士多德----托勒玫的地心说也产生了怀疑,才到处宣传哥白尼 的日心说。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有何关系?
中心论点: 证 明
分论点:
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 名言 “学则须疑”)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6.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 内容是什么?
分两个部分: 一(第1、2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B.天文学家布鲁诺,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玫的地 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捕入狱。在被囚禁的
八年中,布鲁诺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判为 “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C.布鲁诺在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时,正是对它也产生 了怀疑,才作出了宇宙无限,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
这一个三百年以后才得到科学界公认的论断,写出了 著作《论无限宇宙和世界》。
1. 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 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
2. 学会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掌握层进式 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逻辑严密、用语准确简洁的语言 特点。(重点)
3.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领会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 义。(难点)
做学问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A.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 骤。
B.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 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提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论证 中心论点。
1.准确注音
一、 虚妄( wàng)
字
词 懒惰( duò )
疏
通 盲 (máng )从
墨( mò )守 塾( shú)师
颉( jié )
譬( pì )如 停滞( zhì)
2.正确释义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
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 代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长 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 林杂识初编》等。
资料链接
关于文中提到的四位古代学者
程颐(1033-1107)北宋理学家。曾和兄程 颢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 “二程”。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 展,世称程朱学派。
答:表转折的词,强调了读书“由厚到薄”的关键是透彻了 解,抓住关键,掌握实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3)这就是说,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 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 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能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 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答:表并列的关联词,连接行为及行为的目标,体现了 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第一层( ①-③)讲道理:
对于“传说”要怀疑,怀疑精神乃是“做 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④-⑤)举例证明:
举“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 的例子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⑥)讲道理:
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四、理解第五段
1.怀疑有哪几个步骤?几个步骤能否调换 ?
3.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的运用。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动手标记
课文朗读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联系语境,扫清阅读 障碍。
2.圈画文中的关键语句,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简要说出文章的论证思路(结构层次)。
提示:
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个别的在文章中间,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 中心论点。
w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二(3—6段)证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3-5):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
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精读文本
一、学习第一、二段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 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 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 点。
“衣带渐宽终不悔。”
——王国维
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 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 “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 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听课时总是露 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有问不完的 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 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 伍?”维特根斯坦说:“他没有问题 了。”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除不合理的。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学者先要会疑。 学则须疑。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 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 经过自己的怀疑。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
二、理解第三段
1.这段四句话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层次?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3.本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⑴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⑵形成层递,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⑶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三、理解第四段
第四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分别运用了什 么论证方法?
(4)因为他懂得它的道理,所以才得出这个结论。 答:这是表因果的关联词,强调了得出结论的原因是懂、 明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虚词(副词): (1)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 答:“也许”是副词,表示一种估计,强调了会出现的 某种情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答:“一切”是副词,表范围,修饰学问。强调了怀疑 精神是做任何学问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例外。体 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六、明确论据
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 (3)听说“腐草为萤”;(4)戴震善问; (5)笛卡尔的哲学。 道理论据(引用名言):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合作探究 题型:A.加点字表达效果 B.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是否删去)
(3)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
答:“常常”是副词,表频率,强调善于经常怀疑、发问, 脑筋才会有问题,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
答:“都”是副词,从范围上起肯定、强调作用,强调每 个科学家全都经历“从厚到薄”的过程,体现议论文语言的 严密性。 (5)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
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
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
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而有的人却收效
差。无论历史与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为
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呢?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
“怀疑”“思索”“辨别” 三个步骤。不能调换,因 为三者具有认识事物的先后关系。
2.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