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第二讲地球上的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三圈环流

《自然地理》第二讲地球上的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三圈环流
3. 世界气候类型
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冬季风
第二部分
1. 气压带和风带
1.1 形成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1.2 季节移动
2. 北半球气压中心 2.1 气压中心的形成 2.2 季风环流
3. 世界气候类型
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夏季风
东南季风:暖、湿 西南季风:热、湿
北半球夏季
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
( 摩擦力)共同作用,风 向与等压线( 成一夹角)。
近地面风向
第二部分
气压带和风带
1. 气压带和风带
单圈环流









Biblioteka Baidu

假设1. 地球不自转

假设2. sun直射赤道 假设解除
成 气
季 风
假设3. 下垫面均一
回归现实
压 中
环 流

气压带和风带 整体季节移动
第二部分
1. 气压带和风带
《地球上的大气》章节复习
第一部分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大气的 (削弱 )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复习超级实用精选幻灯片

大气运动规律专题复习超级实用精选幻灯片
(实质:分析白天的削弱作用与夜晚的保温作用)
10
【易错警示】
1.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大陆与海洋: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 纬度海洋上大。原因是大陆热容量小。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原因 是白天多云,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气温较晴朗 夜晚高。 (3)低纬与中高纬: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原因是中高纬地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 冬季相反,故冬夏季获得的热量差别很大;低纬地区 一年中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小, 各月热量的收支相差不大。赤道洋面上气温年较差最 小。
11
2.光照、热量的区别与联系
(1)太阳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 的因素主要有三点: a.日照时数与昼夜长短有关。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北半球 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日照时数就越多。 b.日照时数与天气状况有关。晴天,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 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光照多,故各种沙漠性气候及大 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都有很好的光照条件。我国东部湿润和 半湿润地区,由于云雨多,光照较差。而我国的四川盆地,由于 四周山岭阻隔,江面和地面蒸发的大量水汽不易扩散,早晚气温 较低时,水汽易凝结成雾,所以冬春两季常常笼罩在迷雾之中, 阳光照射时间短,因而成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少的地方,故有 “蜀犬吠日”之说。 c.日照时数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 大气的透明度就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因此,高原和山区 的光照总比同纬度的平原好。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 地区,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方,因此,拉萨有 12 “日光城”之称。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2讲大气的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2讲大气的运动规律

第2讲大气的运动规律

网络构建名师点拨

本讲复习过程中,应围绕“大气运动”

这一核心,把握以下几点: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和特点;

(4)天气系统变化及其影响;

(5)注重对等温线、等压线和天气系统图示及

气候资料图的分析和判读。

1.(2015·广东文综)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答案 D

解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而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地表温度下降。

(2016·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第2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2.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拔低B.降水少

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

答案 C

解析图2所示甲地为天津市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

(2015·浙江文综)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第一篇: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课例文本要点:

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教学设计思路〈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本节的内容是为了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和形成机制,为后面的天气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打下基础。本节授课过程中:

一、通过不断的假设和图文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借助PPT、数字星球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板图绘制和填图练习,训练学生图文转化及释图能力,逐步突破难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既要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三圈环流最主要的成因,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还要求学生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

大气的运动概念

大气的运动概念

大气的运动概念

大气的运动是指大气中的气流、气体的扩散和沉降等运动过程。大气运动的形成是由于气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如温度、压力、密度、湿度等的不均匀分布引起的。大气运动的研究对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运动可以分成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水平运动主要包括风和风系统的形成,而垂直运动包括对流、气团上升和下沉等。以下将分别对这些大气运动进行详细介绍。

风是大气中最常见的一种水平运动形式。它是由于大气中不同地区压力的差异引起的。根据从高压区到低压区的气流方向不同,可以将风分为西风和东风。在赤道附近,由于热带地区的热量辐射较多,造成高温和低气压,形成了季风。而在靠近极地的地区,由于冷空气的下沉和北极冷锋的影响,形成了极地东风。

风系统是大气中具有一定空间范围和时间持续的大尺度风的集合体。风系统主要包括气旋和反气旋。气旋是指大气中呈低压中心的特殊风系统,其周围的气流呈逆时针旋转;反气旋则是指呈高压中心的风系统,其周围的气流呈顺时针旋转。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和地形条件密切相关。

对流是一种主要的垂直运动形式。由于地表气温的差异,空气会因密度差异而产生上升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对流。对流通常伴随着云的形成,如积云、浓积云、雷暴云等。对流对于降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气团的上升和下沉是大气中的另一种垂直运动形式。气团是指具有一定温度、湿度等物理特性的气体集合体。当气团与周围环境气体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时,会发生上升或下沉的运动。气团上升时,由于气体膨胀,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形成云和降水。气团下沉时,由于气体压缩,温度上升,水汽蒸发,云消散。气团的上升和下沉对大气能量的传递和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2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1讲解

第2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1讲解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垂 高层大气
垂直 运动
地 球
太阳辐射
直 平流层
分 层
对流层
热力环流
水平 运动
间 受
地 面



高空
地面辐射 大 大气逆辐射 气
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 作用
削 弱 作 用
选择吸收 散射 反射
近地面
微专题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P39
一.知识梳理 1.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km)
2.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 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 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 气“温室效应”的?
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 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 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 地面损失的热量。
高 层 大 气
50

平流


12
对 流 对流 层
O3 CO2 H2O
天气晴朗 天气多变
-60 -40 -20 0 20 40 温度(℃)
层次
主要特点
原因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
上升100米降低约0.6℃
地面
对流层
对流运动显著
上冷下热,差异大, 对流强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最活跃, 水汽杂质多,对流

第二讲 大气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第二讲 大气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东 南 夏 威夷 高 压 ( 西 南 南 半球 的东 南 信 3) 风 越 过 赤 道 在 地 转 偏 向力 作 用 下 向右 偏 转
【 案 】 1e f ( ) 收 长 波 辐 射 使 近 地 答 ( )、 2吸
面 大气 增 温 , 少 热 量 向宇 宙散 失 , 辐 射 使 减 逆 近 地 面 气 温 变 化 幅 度 减 小 。保 温 , 地 球 表 面 使 较 为温 暖 。 ( ) 加 绿色 植 物 减 少 化石 燃 料 3增
示 的 是 7月 份 季 风 示 意 图 。 为 亚 洲 低 压 ( A 印
度低压 ) 。东 亚 由 于 海 陆 热 力 差 异 显 著 , 成 形
了 典 型 的 季 风 气 候 。南 亚 地 区 夏 季 风 主 要 是 由于 气压 带 、 带 位置 的季 节移 动 形 成 的 , 风 夏
( 在 C、 F、 四 地 中 , 均 气 温 最 高 2) E、 G 年 的是 ( 写 字母 ) 。其 中 , 均 降水 量 填 地 年 ( 写 字 母 ) 。据 此 判 断 , 填 地 年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写 字母 ) 。 填 地 最少 的是
在 , 大 气 具 有 “ 室 效 应 ” 保 温 效 应 ) 使 温 ( 。 ( 请 阐述 地 质历 史 上 大 气 “ 室 效 应 ” 2) 温 在 地 理 环 境 形 成 中 的作 用 。 ( 从 生物 地 球 化学 循 环 的 角度 , 出降 3) 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

动》说课稿

一、选篇目的和依据

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

运动》。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将了解到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对地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到大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本节适用于高一学生,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契合,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节课。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教材内

容组织清晰,可以通过展示或讲解相关概念和原理,以及示意图来进行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既符合教材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物理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温度、压强等概念有一定的常识性认识。但是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具体原理和与地球的关系可能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理解大气运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够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能够分析大气运动的类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大气运动的类型。

2.教学难点: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有同学认为大气逆辐射就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这种认识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后,产 生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晚秋和寒冬,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天空水汽、云含量少,大气逆辐射弱, 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多,所以多霜冻。
人造烟幕防霜冻
人造烟幕能增强空 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 和尘埃,增强大气逆辐 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 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 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 御霜冻。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2.1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39张PPT)
归纳总结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 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 富。
对 流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大气吸收有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 可 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 够透过大气到地面
大气反射
吸收 散射
地面吸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气反射
吸收 散射
大气吸收 地面吸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2-1大气运动与气候

2-1大气运动与气候

专题2 第1讲

大气运动与气候

一、选择题

雾和霜都是由近地面大气层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凝结而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气象台发布消息称,某地今天可能会出现霜冻,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该日为阴天

②该日为晴天

③该霜冻最可能出现在白天

④该霜冻最可能出现在晚上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加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加大,水汽易凝结,干燥天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

【答案】 1.D 2.D

【解析】第1题,晴朗的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幅度大,最容易产生霜冻。选D。第2题,水汽的凝结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气温的下降,二是凝结核。选D。

辐射差额是指物体辐射能收入与支出的差值。差额为正时,物体有热量盈余,温度将升高;反之,则温度降低;若收支相等,则称为辐射平衡。地——气系统的辐射收入部分是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支出部分为辐射到宇宙空间去的地面辐射和大气的长波辐射。读图回答3~5题。

3.有关全球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由沿海到内陆递减B.由低纬向高纬递增

C.随海拔的递增而递减D.全球地——气系统热量收支平衡

4.沙漠地区年辐射差额往往呈负值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总量大于其他地区B.海拔高,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

C.地面辐射强且地面反射率高D.远离海洋,年降水量少

5.江汉平原辐射差额为负值,而青藏高原为正值,其主要原因是()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地理年级高一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和风形成过程

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大气的水平运动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暖气一般放在靠近接近地面的位置,而空调则放在墙壁上接近棚顶的位置,大家想一想这

是为什么呢?思考问

题,

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想一想大气的热量来源是什么呢?上一单元学习了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太阳辐射分为三个能量区:

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辐射到大气层后是如何将能量传递给大气的?(太阳辐射)

回答问题

转承过渡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太阳辐射为短波辐

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一部分

被大气反射到宇宙空间当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大

部分到达地面,这个过程叫做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

地表,使地表增温,地面又向四周辐射热量,叫做地面辐

射。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吸收,

这个过程叫做大地暖大气;还有一部分被反射回来,为大

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做大气还大地。

第二讲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第二讲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第二讲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是描述大气中质点的运动规律的一组方程。它包括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

首先,质量守恒方程描述了大气中质点的质量守恒情况。它的数学表达式为:

∂ρ/∂t+∇·(ρu)=0

其中,ρ表示单位体积内质点的质量,u为质点的速度矢量,∂/∂t表示对时间的偏导数,∇·表示散度运算符。

质量守恒方程可以解释为,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变化率等于质点的进出流量之差。例如,当大气中其中一地区的密度减小时,质点流出该地区的质量增加,从而导致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减小。

接下来,动量守恒方程描述了大气中质点的动量守恒情况。它的数学表达式可以分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方程:

∂(ρu)/∂t+∇·(ρu⃗u)=-∇p+ρg⃗+2ω⃗×ρu⃗+F⃗

其中,p表示大气中的压强,g⃗表示重力加速度,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矢量,F⃗为单位体积内的外力,例如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等。

动量守恒方程可以解释为,单位体积内的动量变化率等于质点受到的外力的合力。例如,在大气中存在的风力就是动量守恒方程的结果。当地球不断自转时,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会导致风力的产生。

最后,能量守恒方程描述了大气中质点的能量守恒情况。它的数学表达式为:

∂(ρe)/∂t + ∇·(ρuv) = -∇·(pu) - ∇·(F⃗u) + ρg⃗· u 其中,e表示质点单位质量的总能量,v为质点的速度矢量,F⃗为单位质量的外力矢量。

能量守恒方程可以解释为,单位质量内的能量变化率等于质点受到的外部压强功、外力功和重力功之和。例如,当大气中发生空气的压缩或膨胀时,会产生温度的变化,这是能量守恒方程的结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难点)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能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及风力大小。(难点)4.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重点、难点

)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热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

1.大气长波辐射:

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长波辐射。

2.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地面的部分。

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1.大气运动

(1)主要形式⎩⎨⎧

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

水平运动——风

(2)意义⎩⎨⎧

形成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

形成各种天气变化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

①A 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 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②B 、F 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 、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1.风的形成过程

2.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1)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2)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必修一第二章大气的运动教材分析

必修一第二章大气的运动教材分析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活动探究1:
结合P39的图2.12进行探究,让学生边画图,边思考,理解带状 的气压带怎样变成闭合的高低压中心。得到结论: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活动探究2:
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 很大的影响。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难点:
1.大气的保温作用; 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过程;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学生读书: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 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 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 总结讲解: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 (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 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 全球大气环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 过程与方法 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 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大气的运动规律

C.③处
D.④处
(2)当某地区出现冻雨现象时,该地区 (
B )
A.处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
B.上空有逆温层存在
C.正值春秋季节
D.地下潜水位迅速上升
解析 第(1)题,①处受冷气团控制,且气温低于0℃,易形成冻雨
。第(2)题,图中②处气温大于0℃,①处气温小于0℃,属于锋面
逆温现象。
知识点三 气候类型的判读 1.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北半球)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东亚季风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季风 冬季
夏季
南亚季风 热带季风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亚洲高压 太平洋 亚洲内陆 印度洋
成因
性质 比较
海陆热 力差异
海陆热 海陆热力 气压带、风
力差异
差异
带位置的季 节移动
炎热、 温暖、
寒冷、干燥 湿润
炎热、湿润 干燥
(2)我国主要的准静止锋 ①江淮准静止锋: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 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它是形成梅雨的重要 天气系统。
②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气流受云贵高 原地形阻挡抬升演变而形成,易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贵阳“天无三 日晴”与昆明准静止锋活动有关,多出现于冬季,锋区位置多在贵阳 与昆明之间,略呈西北—东南走向。 ③天山准静止锋:不太强的冷锋进入准噶尔盆地受天山阻挡而形成。

第二阶段 专题一 第2讲 大气运动

第二阶段 专题一  第2讲  大气运动
我国 河一线 夏季等温线稀疏
北温度越低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
差小
2.温差大小的影响因素
温差大小的因素主要从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天气和气 候状况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气温的时间变化 原因分析
海洋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比 海洋比陆地热容量大,增温降
陆地小
温慢
高原地区日温差大,年温 大气密度及厚度不同,保温作
2.冷锋天气只发生在冬春季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正确。冬春季节易发生冷锋天气,但夏季也会发生
冷锋天气,如华北地区夏季的强降雨一般是冷锋过境带来
的天气。
[第四步:预测押题不可少]
2.(2012·安徽重点中学联考)读“10月23日某区域海平面
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画四条锋线错误的是 A.Ⅰ C.Ⅲ B.Ⅱ D.Ⅳ
差小
用不同,温差变化不同
阴天日温差小,多云雨气 云雨天气及气候使增温降温幅 候区年温差小 度变小
3.影响降水的各种因素 (1)空气的上升与下降:上升气流多雨、下降气流少雨。 (2)风向:从海上吹来,多雨,从陆地上吹来,少雨。
(3)地形:干旱地区高山相对降水较多,形成雨岛;干旱
地区的盆地内部降水较少。暖温气流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 少雨。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纬度: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如西风带)多雨,由高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脑图构建
考点一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1.(2018·全国卷Ⅰ)小明同学 7 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 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 完成(1)~(2)题。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 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 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 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 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专题一 地理主体要素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考情解读
1.从考查内容看:全 国卷近几年对本专题 内容考查较多,主要 集中在气温、降水、 大气运动规律等方面。 2.从命题形式看:往 往以最新的时事为背 景材料,考查大气运 动的基本原理、天气 变化的基本规律、天 气系统和气候类型的 特点、分布及其成因。 气象灾害成 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如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 丰沛,主要是因为( )
①盛行西风 ②地形抬升 ③暖流增湿 ④反气旋 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解答与“降水”有关的试题思维流程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突破降水成因的两个技巧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018·重庆三诊)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某河谷 1 月份晴 天平均气温时空分布图,据图完成 1~2 题。
1.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度差约为( )
A.190 米
B.260 米
C.330 米
D.400 米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018·大连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大湖气象综合观测站 多年平均气温统计图,读图,完成 3~4 题。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018·省际名校联考)读我国某地年降水量等值线分 布示意图(下图),完成 1~3 题。
1.图示区域内年降水量的最大差值是( )
A.960 mm
B.600 mm
C.1 000 mm
D.1 200 mm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考点三 常见天气系统 1.(2018·江苏卷)如图为“2018 年 5 月 10 日 2 时亚 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天气 特征
天气 系统 判断
大风 降温 天气
冷锋 活动
连续 性降 水
暖锋 或准 静止 锋
沿海地 区风暴 潮、大 风、特 大暴雨 天气
晴空 万里
台风活 动(气旋 系统)
高压 控制
低压 槽上 多降 水
锋面 气旋 活动
高压 区外 围大 风天 气
高压 脊
海岸海域上空移动的图像。该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在 24 小
时内下降了 59 hPa,气势磅礴,威力无比。据此完成 1~
3 题。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018·厦门二质检)大雾天气易造成大面积航班延误。 我国南方某机场盛行东北风且风速小于 4 米/秒时易出现 大雾天气。下图示意该机场某年 12 月 26 日 20 时~31 日 24 时风向与风速的变化,该时段受天气系统影响出现 4 场长短不一的大雾。据此完成 4~6 题。
(1)降水多少的成因分析方法
多雨 气流上升 低压中心,低气 压带控制 低压槽控制 锋面控制 地形迎风坡
少雨 气流下沉 高压中心,高气 压带控制 高压脊控制 单一气团控制 地形背风坡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迎岸风 暖流沿岸 夏季风影响 赤道地区 沿海地区
离岸风 寒流沿岸 冬季风影响 两极地区 内陆地区
(2)降水差异的成因分析方法 高考中经常给出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具 有差异等材料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距离 分析降水差异。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2018·北京卷)如图为北半球某日 02 时海平面气压 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专题洋一第面2讲生大成气运台动风
解答“天气系统类”试题的思维流程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降水 序号
降水 历时/天
降水量 /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2018·广东茂名五校联考)2018 年 1 月 4 日始,美国
东海岸出现暴风雪、ຫໍສະໝຸດ Baidu水倒灌和极端低温
天气,截至 1 月 6 日,局地温度降到
-46 ℃,低温严寒天气已经造成美国全国
范围内至少 22 人死亡。如图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
局(NOAA)的卫星捕捉到的某天气系统在美国新伦敦东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等温线走向(弯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依据等温线走向判断影响因素 (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太阳辐射或纬度因 素。 (2)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 程度不同。 (3)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盆地边缘平行→地形、 地势。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机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 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3.该湖泊可能是( )
A.青海湖
B.鄱阳湖
C.长白山天池 D.滇池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考点二 大气运动和降水
1.(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 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 年 7 月,汾川河流域降 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 6 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 汾川河洪峰情况。第 5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 6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专题一第2讲大气运动
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判断方法 1.图像法——把握等压线分布图的特点 (1)依据等压线分布,判断气压场类型,确定天气状况: ①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天气。 ②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③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大 风晴朗天气。 ④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阴 雨天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