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件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九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体温下降时
1. 皮肤血管收缩,降低热散失。 2. 肌肉收缩产生额外热量,提高产热。 3. 发抖——肌肉快速收缩,产生额外的热量,增加体温。
药物和体温调节
对体温产生影响的药物
吸入式麻醉药、肝素、利尿药、降温剂等。
对体温产生影响的饮食
茶、咖啡、可卡因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可增加体温。
个体差异和未来研究
1 基因因素
受遗传因素影响,不同人的基础代谢率会有所不同。因此为了个性化减重和健康管理, 需要有定制的体重管理策略。
2 微生物与能量代谢
肠道微生物对人体能量代谢产生影响。通过控制微生物群可影响人体体重、代谢率等。
3 新型技术
如追踪人体反应、运动监测通过可穿戴设备来掌握人体情况。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身体健康
包括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效应、体力活动以 及非运动的能量消耗。
危害
能量代谢紊乱会导致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 疾病等多种疾病。
食物和能量代谢
1
碳水化合物
2
主要提供身体能量,对人体健康必不可
少。但摄入过量会增加血糖、诱发代谢
病。
3
蛋白质
摄入后可以提高饱腹感、维持肌肉质量。 但太多会导致酮症酸中毒、肾脏负担增 加。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九 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了解人体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对健康至关重要。这门课将介绍身体如何产生 和消耗能量、体温调节的机制以及各种影响因素。
能量代谢是什么?
定义
指身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能量消耗和维 持生长和修复所需的能量消耗。
影响因素
包括基因、代谢状况、年龄、性别和体重等。
分类
脂肪
是人体保存能量的主要形式、能维持细 胞生长和修复。但多于需要会导致肥胖、 心血管疾病。
1. 皮肤血管收缩,降低热散失。 2. 肌肉收缩产生额外热量,提高产热。 3. 发抖——肌肉快速收缩,产生额外的热量,增加体温。
药物和体温调节
对体温产生影响的药物
吸入式麻醉药、肝素、利尿药、降温剂等。
对体温产生影响的饮食
茶、咖啡、可卡因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可增加体温。
个体差异和未来研究
1 基因因素
受遗传因素影响,不同人的基础代谢率会有所不同。因此为了个性化减重和健康管理, 需要有定制的体重管理策略。
2 微生物与能量代谢
肠道微生物对人体能量代谢产生影响。通过控制微生物群可影响人体体重、代谢率等。
3 新型技术
如追踪人体反应、运动监测通过可穿戴设备来掌握人体情况。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身体健康
包括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效应、体力活动以 及非运动的能量消耗。
危害
能量代谢紊乱会导致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 疾病等多种疾病。
食物和能量代谢
1
碳水化合物
2
主要提供身体能量,对人体健康必不可
少。但摄入过量会增加血糖、诱发代谢
病。
3
蛋白质
摄入后可以提高饱腹感、维持肌肉质量。 但太多会导致酮症酸中毒、肾脏负担增 加。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九 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了解人体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对健康至关重要。这门课将介绍身体如何产生 和消耗能量、体温调节的机制以及各种影响因素。
能量代谢是什么?
定义
指身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能量消耗和维 持生长和修复所需的能量消耗。
影响因素
包括基因、代谢状况、年龄、性别和体重等。
分类
脂肪
是人体保存能量的主要形式、能维持细 胞生长和修复。但多于需要会导致肥胖、 心血管疾病。
生理学7-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ppt
(二)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 1、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 散热中枢:靠前侧的下丘脑区域主要功能是促进散热, 电刺激前侧区会引起血管舒张和出汗等散热反应,增加散 热量,故称散热中枢。 产热中枢:下丘脑后侧区主要功能是促进产热,电刺 激该区会引起血管收缩、竖毛、发抖等保温和产热反应。 2、中枢间的关系:二者交互抑制,共同维持产热与散热 的平衡。二中枢同时也接受外周因温度感受器传来的冲动, 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
机体不同状态时 的能量代谢率
─────────────── 状态 产热量(KJ/m2.min) ───────────────
2.73 3.40 8.30 9.89 11.37 17.05 打篮球 24.22 踢足球 24.98 持重机枪跃进 42.39
───────────────
(二)精神活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 4%。但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产热量可显著增加。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 7~8h),• 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 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 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蛋白质时产热量增加30%,混合性食物增加10 %,糖和脂肪增加4~6%。 (四)环境温度 1、在20~30℃的环境中较为稳定。 2、环境温度超过30℃,能量代谢率增加。 3、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随着温度的不断下降,机 体产生寒战和肌紧张增加以御寒,同时增加能量代谢率。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发生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 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一、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一)来源:依次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人体只能利用其 分子结构中固有的能量(化学能)。 以糖供能最多,达70%,只有在极度饥饿或极度消耗 时,脂肪和蛋白质才相继成为机体的主要能源。糖的消化 产物主要是葡萄糖等,多数溶解在血液中,少数贮存在肝 脏和肌肉中,以糖元的形式存在。 脂肪和油类是最浓缩的食物。脂肪分子是最高效的能 源,储存脂肪则是最经济的储能方式。 蛋白质只有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 量来源。动物细胞能合成多种氨基酸,不能由细胞自己合 成需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即必需氨基酸。
第十一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_PPT幻灯片
©2009 吴中华
物理热价
葡萄糖 蛋白质 脂肪
17.15 23.43 39.75
生物热价
17.15 17.99 39.75
营养学热价 kj/g
16.7 16.7 37.7
食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 消 耗 1L氧所产生的热量。
葡萄糖 21.00 蛋白质 18.80 脂肪 19.70
©2009 吴中华
• 呼吸商:在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生量和氧 耗量的比值。
生理意义:可以比较精确的反映体内营养物质 氧化的比例。
葡萄糖 蛋白质 脂肪
CO2产量 0.83 0.76 1.43
耗O2量 0.83 0.95 2.03
呼吸商 1.00 0.80 0.71
影响因素:1)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 2)额外CO2的 产生 3)某些病理状态的影响
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备和利用示意图
©2009 吴中华
©2009 吴中华
二、能量代谢可根据释放的热量来测定 (一)直接测热法
利用特殊的测量装置直接测量整个机体在单位 时间内向外界环境 散发的总热量。用于研究肥 胖和内分泌障碍。 设备复杂,操作繁琐,应用受限。
©2009 吴中华
(二)间接测热法
1. 糖:机体的主要能源 70%(中国人)
葡萄糖 1mol
有氧氧化 无氧酵解
CO2+H2O+ E 38mol ATP
乳酸+E 2mol ATP
©2009 吴中华
食物
O2
生 物 氧 化
热能 能量
ADP C~P ATP Pi
CO2、H2O、尿素、尿酸
肌肉收缩 神经传导 合成代谢
其他
热能
机械 功能
物理热价
葡萄糖 蛋白质 脂肪
17.15 23.43 39.75
生物热价
17.15 17.99 39.75
营养学热价 kj/g
16.7 16.7 37.7
食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 消 耗 1L氧所产生的热量。
葡萄糖 21.00 蛋白质 18.80 脂肪 19.70
©2009 吴中华
• 呼吸商:在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生量和氧 耗量的比值。
生理意义:可以比较精确的反映体内营养物质 氧化的比例。
葡萄糖 蛋白质 脂肪
CO2产量 0.83 0.76 1.43
耗O2量 0.83 0.95 2.03
呼吸商 1.00 0.80 0.71
影响因素:1)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 2)额外CO2的 产生 3)某些病理状态的影响
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备和利用示意图
©2009 吴中华
©2009 吴中华
二、能量代谢可根据释放的热量来测定 (一)直接测热法
利用特殊的测量装置直接测量整个机体在单位 时间内向外界环境 散发的总热量。用于研究肥 胖和内分泌障碍。 设备复杂,操作繁琐,应用受限。
©2009 吴中华
(二)间接测热法
1. 糖:机体的主要能源 70%(中国人)
葡萄糖 1mol
有氧氧化 无氧酵解
CO2+H2O+ E 38mol ATP
乳酸+E 2mol ATP
©2009 吴中华
食物
O2
生 物 氧 化
热能 能量
ADP C~P ATP Pi
CO2、H2O、尿素、尿酸
肌肉收缩 神经传导 合成代谢
其他
热能
机械 功能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PPT课件
第20页/共92页
• 步骤:
• A、求出蛋白质代谢的耗氧量、
•
CO2产生量和产热量
•
蛋白质氧化量=12×6.25=75g
•
产热量=18×75=1350kJ
•
耗氧量
•
CO2产生量=0.76 ×75=57L
第21页/共92页
B、非蛋白代谢
耗氧量=400L- CO2产生量=340L -57L=283L
*影响因素: 温度差
接触面积 导热性能
临床应用:
水的比热大,导热性能好, 用冰帽、冰袋等给高热病人降温。
第60页/共92页
(3) 对流散热
指通过气体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风速
•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等于皮肤温度时,
•
蒸发便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第61页/共92页
(4)蒸发散热
第18页/共92页
③据表7-2 查出该NPRQ所对应的氧热价,算出 非蛋白食物的产热量;
④算出总产热量, 即蛋白质食物产热量与非蛋白食物产 热量之和。
第19页/共92页
举例: 受试者在标准状态下24小时
耗 氧 量:400L, CO2产生量:340L, 尿 氮 量:12克, 计算24小时的能量代谢。
第43页/共92页
常用方便的测定部位即口腔及腋窝
表层温度,数值低,不稳定, 各部差异大。
深部温度,数值高、稳定、 心、肺、脑、
各部差异小
内脏
第44页/共92页
皮肤、 皮下组织、
肌肉
正常值: 肛温:
36.9-37.90
口温: 36.7-37.70 C
腋温: 36.0-37.40 C
第45页/共92页
• 步骤:
• A、求出蛋白质代谢的耗氧量、
•
CO2产生量和产热量
•
蛋白质氧化量=12×6.25=75g
•
产热量=18×75=1350kJ
•
耗氧量
•
CO2产生量=0.76 ×75=57L
第21页/共92页
B、非蛋白代谢
耗氧量=400L- CO2产生量=340L -57L=283L
*影响因素: 温度差
接触面积 导热性能
临床应用:
水的比热大,导热性能好, 用冰帽、冰袋等给高热病人降温。
第60页/共92页
(3) 对流散热
指通过气体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风速
•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等于皮肤温度时,
•
蒸发便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第61页/共92页
(4)蒸发散热
第18页/共92页
③据表7-2 查出该NPRQ所对应的氧热价,算出 非蛋白食物的产热量;
④算出总产热量, 即蛋白质食物产热量与非蛋白食物产 热量之和。
第19页/共92页
举例: 受试者在标准状态下24小时
耗 氧 量:400L, CO2产生量:340L, 尿 氮 量:12克, 计算24小时的能量代谢。
第43页/共92页
常用方便的测定部位即口腔及腋窝
表层温度,数值低,不稳定, 各部差异大。
深部温度,数值高、稳定、 心、肺、脑、
各部差异小
内脏
第44页/共92页
皮肤、 皮下组织、
肌肉
正常值: 肛温:
36.9-37.90
口温: 36.7-37.70 C
腋温: 36.0-37.40 C
第45页/共92页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课件
1.直接测热法:主要用来研究肥胖和内分泌系统障碍
2.间接测热法
间接测热法原理:是利用“定比定律” ,即食
物在氧化分解时,氧气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产生 量与机体热能释放量有一定的定比关系。
我们先测出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再间接推 出各类食物的氧化量和产热量从而推算出能量代谢 率。
为此,必须先了解与其相关的几个概念:食物的 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
19
基础状态:
人体处于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 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无精神紧张、禁食 12小时、室温20~250C、体温正常。
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心跳、呼吸等 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生理活动。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20
2、测定条件
(1)禁食12-14h (2)清晨空腹 (3)平卧使肌肉放松,排除精神及心理影响 (4)室温保持在20-25度之间
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营养物质分解释放的总能量,应等于机体产生的 热量和肌肉对外做功消耗的能量之和。如果能避 免机体做功,然后测定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的 总热量或所消耗的食物量,可测算出整个机体在 单位时间内能量代谢的量,即能量代谢率。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5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收缩(频率为9-11次/分) 机制: 冷感觉器 传入神经 战栗的初级运动中枢(下丘
脑后部背外侧靠近第三脑室壁) 脑干前角运动神 经元 传出神经战栗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37
特点: 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产热量增加很高, 代谢率增加4-5倍
意义: 有利于维持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热平衡。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45
第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ppt文档
肌肉活动→产热增加→体温升高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体温相对恒定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 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
散热
37℃
(一)产热过程
1、主要的产热器官:肝脏(安静)
2、产热的形式 (1)寒战产热
骨骼肌(运动)
寒战——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 收缩,其节律为9~11次/min。 (特点: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水银体温计
正常范围 36.9~37.9℃ 36.7~37.7℃ 36.0~37.4℃
奶嘴电子体温计
口温电子体温计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1、体温的昼夜变化
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的影响
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37.3
体 温 36.8
(2)非寒战产热(代谢产热)
以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为最大,对新生儿尤 为重要。
3、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最重要)
(2)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
肾上腺素、NE 、甲状腺激素↑
产热↑
(二)散热过程
1、散热的部位:皮肤(主要)
2、散热的方式: (1)辐射散热 (取决于温度差、有效散热面积)
四、基础代谢
——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 ——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衡量机体能量代谢的常用指标)
生理性变动 病理性变动
性别:男性>女性 年龄:儿童>成年>老人 特别是影响甲状腺功能的疾病:
当甲低时,基础代谢率↓ 当甲亢时,基础代谢率↑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体温相对恒定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 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
散热
37℃
(一)产热过程
1、主要的产热器官:肝脏(安静)
2、产热的形式 (1)寒战产热
骨骼肌(运动)
寒战——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 收缩,其节律为9~11次/min。 (特点: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水银体温计
正常范围 36.9~37.9℃ 36.7~37.7℃ 36.0~37.4℃
奶嘴电子体温计
口温电子体温计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1、体温的昼夜变化
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的影响
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 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37.3
体 温 36.8
(2)非寒战产热(代谢产热)
以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为最大,对新生儿尤 为重要。
3、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最重要)
(2)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
肾上腺素、NE 、甲状腺激素↑
产热↑
(二)散热过程
1、散热的部位:皮肤(主要)
2、散热的方式: (1)辐射散热 (取决于温度差、有效散热面积)
四、基础代谢
——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 ——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衡量机体能量代谢的常用指标)
生理性变动 病理性变动
性别:男性>女性 年龄:儿童>成年>老人 特别是影响甲状腺功能的疾病:
当甲低时,基础代谢率↓ 当甲亢时,基础代谢率↑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能量代谢:指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 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直接测热---用大型呼吸热量计
(二)间接测热:
1.测定原理:利用定比定律,即在一般化学 反应中,反应物的量与产物量之间呈一定 的比例关系。
2.间接测热法需要的几项指标:
☆与呼耗吸氧商量(的RQ比):值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量
第十六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能量的消耗形式 (一) 机体所需能是的直接来源是ATP。 磷酸肌酸(CP)是ATP的贮存库。 (二)ATP中的能量来源 1.糖: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一般情况下人体所需能量约70%由糖提供。 2.脂肪:是体内贮能和供能的重要物质。 3.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组织成分的重要物质,作 为能源物质意义不大。
第二节 体温调节 一.体温
☆体表温度:机体表层的温度 ☆体核温度:机体内部或深部的温度 二.产热与散热 (一)产热 1.产热器官
安静时最大的产热器官为肝脏 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为骨骼肌
2.产热活动的调节: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生长素 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促进产热
(二)散热 1.物理散热 ☆辐射:指机体以发射红外线电滋波的 方式散热 ☆传导 ☆对流 ☆蒸发
(二)体温调节中枢的整合作用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前部---产热中枢 后部---散热中枢 ☆体温调定点
(三)体温调节障碍
2.生理散热 1)皮肤血管运动: 交感缩血管纤维活动降低
2)出汗: ☆不感蒸发:水分从皮肤角质层或呼吸
道渗出,与汗腺活动无关。
☆出汗:温热作用于皮肤温度感受器而 出现的反射性汗液分泌活动,通过汗腺活 动实现。
三.体温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 及腹腔内脏等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氮平衡有三种情况:
• 氮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摄入的氮量与排出的氮 量相等。则表示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处在 平衡状态。
• 正氮平衡:摄入氮量大于排出氮量,蛋白质的合成 大于分解量,运动后被破坏的肌肉纤维就会迅速 修复、增长。肌肉处于消减状态。
• 负氮平衡:摄入的氮量小于排除的氮量,蛋白质 的合成小于分解,此时人体的肌肉蛋白为保证机 体活动进行分解供能。
•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其他各种糖类,如果 糖、双糖、多糖都只有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之 后才能称为血糖。正常人体的血糖浓度处于动态 平衡,一旦平衡被破坏,如血糖异常升高,就会 出现糖尿病。
• 血糖中的葡萄糖(血糖)的来源是食物,体内 储藏的糖原(肝糖原)再分解和蛋白质、脂肪通 过糖异生作用变成葡萄糖。
第九章 营养、代谢与体温调节
• 第一节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 一、糖类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 糖类亦称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量最主要
的来源,人体所需热量的60%~65%由糖 类供给,人们日常饮食中摄取最多的糖类 食物是淀粉。
• 人体内作为能源的糖主要是糖原和葡萄糖, 糖原是糖的贮存形式,在肝脏和肌肉中含 量最多,而葡萄糖是糖的运输形式,两者 均可氧化而释放能量,每克葡萄糖在体内 完全氧化时,可释放能量约17KJ。 糖也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约 占人体干重的2%。
• 2. 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脂肪是生命的 物质基础 是人体内的三大组成部分(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之一。
• 3. 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 皮 下脂肪可防止体温过多向外散失,减少身 体热量散失, 维持体温恒定。也可阻止外界 热能传导到体内,有维持正常体温的作用。 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垫有缓冲外力冲击保 护内脏的作用。减少内部器官之间的摩擦 。
蛋白质的含量要占体重的16-19%每日约3%的蛋 白质参与机体的代谢。 2.构成机体内多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物质,如: 在代谢过程中,具有催化和调节作用的酶和激素, 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和免疫作用的抗体,肌肉纤 维蛋白,胶原蛋白等 3.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4.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人体每日消耗的能量有部 分来自蛋白质。
• 维生素B2,核黄素,主要构成一些氧化还 原酶的辅酶,是组织细胞中多种物质氧化 过程所必需。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蔬菜、 蛋类 。人体缺少它易患口腔炎、皮炎、微 血管增生症等
• 维生素PP, 包括烟酸和烟酰胺,为辅酶,在 生物氧化中起着递氢的作用。糖、脂肪及 蛋白质代谢中均需要此类辅酶参加。人体 每日需约20毫克。人缺乏此种维生素时, 表现为神经营养障碍,初时全身乏力,以 后在两手、两颊、左右额及其他裸露部位 出现对称性皮炎。
• (二).氮平衡 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 为氨基酸和小分子短肽,并被吸收,大部 分用于合成组织蛋白,以供运动后被损肌 肉组织的修复和生长,部分用于合成各种 功能蛋白和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在 一定的时间内,摄入的氮量和排出的氮量 之间的关系,就称之为“氮平衡”用以衡 量人体蛋白质的需要量和评价人体肌肉蛋 白质的状况。
• 一般来说,我们体内的糖原储备是有限的, 10个小时左右肝糖原就会耗尽。但机体一刻也离 不开血糖,特别是脑细胞与血细胞本身没有糖原 储备,一旦得不到血糖供应,就会出现脑功能障 碍,如表现为瞌睡、头晕等,此时体内的蛋白质 和脂肪就会被动员起来补充。
二、脂肪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 1、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并供给 能量 1克脂肪在体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 产生38KJ(9Kcal)能量,比1克蛋白质或1 克碳水化合物高一倍多。另外提供必需脂 肪酸
四、维生素
• 维生素又名维他命,通俗来讲,即维持生 命的元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一 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 性物质。
(一)水溶性维生素
• 维生素B1,硫胺素。是葡萄糖氧化代谢过 程的一种辅酶。在生物体内通常以硫胺焦 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 多存在于酵 母、谷物、肝脏、大豆、肉类 。它的生理 功能是能增进食欲,维持神经正常活动等, 缺少它会得脚气病、神经性皮炎等
• 类脂:食物中有一类在理化性质上与脂肪 类似的物质,称为类脂,有磷脂和胆固醇
磷脂构成细胞膜的类脂层,还有线粒体、 高尔基体等细胞内膜的主要成分。
胆固醇又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3和类固 醇激素的原料。
三、蛋白质及其组成成分,人体中的
(三)氨基酸
• 人体内蛋白质由20余种氨基酸按不同组合构成。 人体通过食入蛋白质以获取合成机体蛋白质所需 的各种氨基酸。
• 1.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能满 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膳食或运动营养品补充,这些 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 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 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
• 维生素B12, 即抗恶性贫血维生素,又 称钴胺素,含有金属元素钴,是维生素中唯 一含有金属元素的,促进维生素A在肝中的 贮存;促进红细胞发育成熟和机体代谢。
多存在于肝脏、鱼肉、肉类、蛋类。缺乏 维生素B12时会发生恶性贫血
• 维生素C,抗坏血酸,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体 完成氧化还原反应,提高人体灭菌能力和 解毒能力。维生素C在促进脑细胞结构的坚 固、防止脑细胞结构松弛与紧缩方面起着 相当大的作用,并能防止输送养料的神经 细管堵塞、变细、弛缓。多存在于新鲜蔬 菜、水果。缺乏会引起坏血病,抵抗力下 降
• 2.非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并非体内蛋白质合 成不需要,而是人体内可以合成,当总氮量不足时, 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会受限制,从而制约人体蛋 白蛋的合成。
(四)蛋白质的生物价值和互补作用
• 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不同,取决于 该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比值。当必需氨 基酸的含量与比值接近人体组织蛋白质氨基酸的 组成和比值时,其利用率高,营养价值就大。但 是有些蛋白质,因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 过低或过高,比值与人体组织不接近,则利用率 低,生物学价值低。若将几种生物学价值较低的 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则混合后蛋白质的总体生 物学价值就能大大提高,这种效果就称蛋白质的 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