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克拉通盆地
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 旳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 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旳 沉积层序。槽台说称其为台向斜。
1-中、新生界产油气盆地;2-古生界(或有中上元古界)产油气分布;3-古生界(或有中 上元古界)-新生界产油气盆地
中国旳克拉 通内盆地有 松辽、华北、 四川、鄂尔 多斯、塔里 木盆地等。
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类型图
1-裂谷型盆地,2-弧后被动边沿盆地;3-前陆盆 地(据克拉通基底);4-陆内挤压挠曲盆地;5-山
(8)板块边沿旳俯冲、碰撞作用引起板内应力 场变化产生挤压、伸展和走滑等构造及沉降盆地;
(9)因为构造活化作用,沿老构造再活动;
(10)被动大陆边沿旳蠕动,即中、下地壳塑性 物质向洋逐渐蠕动,造成陆壳变薄。
克拉通 盆地旳 形成与 大陆裂 解有关
克拉通盆地旳形成与大陆裂解有关
克拉通内盆地旳一种形成和演化模式(Klein)和Hsui,1987
板块运动体制中不同阶段伴生不同类型旳盆地:
1)板内初始裂陷阶段,可形成板内裂陷盆地、 板内宽裂陷盆地、板内窄裂陷盆地和克拉通盆 地;
2)大陆裂开后来,板块发生离散运动,洋壳 出现,可形成陆间裂谷、衰退裂谷(拗拉槽)、 新生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和被动大陆边沿 (陆阶和陆隆或陆堤)等裂陷盆地;
3)板块(B) 俯冲过程中,可伴生弧内 (裂陷)、弧后(裂陷)盆地、弧间裂 陷盆地等裂陷盆地;海沟、斜坡盆地、 弧前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等压陷盆地;
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1
第四章历史构造分析和全球构造体系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与之相关的构造-岩浆-变质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
这个学科就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Historic Tectonics),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
历史构造分析的理论框架是(1)大地构造活动论—以活动论的观点认识地史时期大陆和大洋相对于地极、赤道位置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变化;(2)构造演化阶段论—地球岩石圈由简单到复杂、有节奏的分阶段的平静演化和急剧变革相交替;(3)大地构造单元论—在活动论和阶段论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古大陆形成演化历程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和分区。
一构造运动与历史构造分析1.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岩石圈)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结构改变和物质变位,它是引起地壳(岩石圈)发展变化的内动力因素.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升降运动(振荡运动)--地壳的垂向上升和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大规模的海侵和海退;特点:地层变形较为简单,主要是大型宽缓的褶曲和一些正断层或高角度的逆断层.地壳上升引起海退而成陆地,故又名之为造陆运动.“上升遭受剥蚀,下降接受沉积”是判别升降运动的标志.(2) 褶皱运动(水平运动)由于水平方向的挤压,地层产生强烈的褶皱及一些大的低角度逆掩断层,并伴随有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特点:褶皱运动也往往造成地壳显著上升,形成高大山系,故又称之为造山运动.大陆上最为雄伟的现象之一是绵延数千公里的高峻山脉,山脉中的沉积岩层在地质历史中形成于深海洋盆等复杂环境,后来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形成这些变形造山带的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造山运动是岩石圈板块碰撞或陆内俯冲的结果。
是地壳大规模水平运动的产物。
地层强烈变形,变质,伴生的岩浆侵入活动以及与上覆岩层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判别褶皱运动的标志.(3) 断裂运动--地壳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之中都有断裂运动一起存在.深大断裂: 一种发育时间长,延伸远(长达数百至数千公里),深度大(切穿硅铝层或切穿整个上地幔)的“巨型”断裂带.它是地壳的原生地壳破裂带,不是由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派生的.深大断裂常是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其两侧地区有着不同的地质历史,表现为岩相,厚度的突变或不连续.它还是岩浆活动的通道,沿断裂带附近有各种基性超基性或酸性中酸性岩体分布. 某些张性的深大断裂,常表现为线形构造盆地(断陷盆地),称为裂谷,如红海-亚丁湾-和东非裂谷.以上三种运动形式常互相联系在一起;在一次构造活动中,有的地区表现为升降,另外地区则可能是褶皱上升,其间则有断裂.所以不能把这些构造运动割裂开来看待.差异升降运动的概念全球各地虽然发生过长时间的地壳运动,也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等外力地质作用,但并未发生填平补齐导致的地形夷平.高低分异更趋强烈.这说明地壳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升降运动 ,遭受侵蚀和接受沉积的地区在不断的发生迁移和易位.两种构造运动发育类型及其表现(1)地史中,把地壳构造活动性相对微弱(相对稳定),整体上大面积缓慢升降,呈现广阔的平原,台地或陆架浅海的地区就是相对稳定的构造类型的代表区域 ;(2)地壳构造活动性十分活跃,发生迅速大大幅度升降(活动),呈现高峻山脉,山涧盆地或海域中的岛弧,海沟,边缘海面貌的地区则是地壳显著活动的构造类型的代表区域.2. 构造运动的沉积物记录上述地壳运动的各种表现,必然对地表外力地质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其沉积物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沉积物的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物质记录.而沉积物的性质(组分,结构,几何形态等),沉积速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堆积形成的厚度)和沉积相组合都是地壳构造运动类型的客观反映.3. 历史构造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一)地层岩相和厚度分析法地层的岩相和厚度与地壳的下降速度和幅度有直接关系.一般地,地壳下降速度快,幅度大,地层厚度也大,但有时地层厚度与地壳下降幅度并不一致.地壳的下降速度和沉积物沉积速度的变化还会导致岩相的变化因此,从地层的岩相和厚度分析,可以了解地壳下降的速度和幅度,进而可了解地壳的活动程度.总的说,地壳下降速度大,幅度大,代表地壳活动性强,反之,则代表地壳活动性弱而稳定性强.在运用地层岩相和厚度分析法时,要注意地层的岩相厚度与地壳下降速度幅度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1)第一,地壳下降速度=沉积物的沉积速度,此时的沉积作用称为补偿沉积.水体深度基本保持不变,地层岩相类型保持稳定,因而沉积的厚度=地壳沉降幅度;如华北中元古宇雾迷山组的白云岩即属此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地层厚度越大,说明地壳下降幅度和速度越大,地壳活动性越强.相反,岩相单调,地层厚度不大,则代表地壳下降幅度不大的稳定环境.如华北中寒武统的张夏组灰岩,巢湖地区的黄龙组灰岩等。
地史学
地史学定义:地史学又称为历史地质学(historical geology),它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它包括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物质记录阐述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以及地表生物界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分析地位:地史学是一门地球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地史古生物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被称为地质科学的三大支柱地史学综合了动力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知识,来阐明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在全部地质时期内的发生发展历史因此,它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应用的概念和方法涉及到多种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基本内容: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进行地层的时空对比,构成了地层学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构成了沉积古地理学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它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构成了历史大地构造学基本任务: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形成和发展—生物进化史研究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沉积发展史研究地史时期大陆和海洋板块的分布格局、板块离合过程—构造运动史研究范围:对象—从地壳扩展到整个地球时限—地质时期—38亿年以后天文时期—46-38亿年具体资料—地层、化石、构造变动记录、古地磁记录、放射性同位素记录等主要方法:利用动力地质学关于地质作用、现象和产物的知识对地层进行分析,推论当时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
成为现实主义原则或将今论古原则利用古生物发展演化的知识,用化石确定其顺序及年代利用构造地质的知识,用地层的顺序、接触关系分析各区在不同的地质时代中的构造历史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地层层序的建立1 地层——即能以某种界面分开的、具某种相同特征的层状地质体。
指一切成层岩层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变质岩和火成岩(岩层——非正规术语)。
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知识点复习 课外知识
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知识点复习课外知识第四章变化的地形【概念与规律】一、火山与地震1、地形及其变化(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
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
所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
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成。
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壮观的。
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
气态物以水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
图4-1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
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大地构造学讲解
吉林大学读书报告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理论及关系2016年 6 月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
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
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大地构造学 第四章 变质、变形作用与大地构造环境
第四章 变质、变形作用与大地构造环境变质岩全部是次生的,有正变质、副变质岩。
所有的变质岩都发生了一定的重结晶,重定向,出现大量新生矿物,面每种矿物和岩石在一定的物理、化学环境下保持稳定,所以变质岩反映了温度、压力及流体状态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因而变质矿物组合和结构的研空对区域构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变质作用与大地构造环境一 变质相带变质带是Barrow在苏格兰东南部的达拉德多(Dalradian)中首次证实卫区域变质作用的递增性质。
1893年Barrow(巴罗式变质带)提出递增变质带: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石――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变质带的分界线是古变质面与地表的交线(图1)。
图1 变质带变质带的划分是根据单个变质矿物的出现为标志的,但单一矿物的出现可以在较宽的P -T条件下,这样就难以记变质矿物形成时的P-T环境,如:钾长石,矽线石,石榴石各自具有较宽的P-T稳定区,但是正长石+矽线石+铁铝榴石组合确实只在最高级的变质作用中出现,因此,爱斯科拉提出了变质相的概念。
变质相――是变质岩中一套在空间上多次出现的变质矿物组合。
它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之间存在着恒定的和可以预测的关系,爱斯科拉共提出了八个变质相(图2)。
其中警戒变质有5个:1蓝片岩相:高压-低温条件蓝闪石+硬玉蓝闪石+绿辉石蓝闪石+硬玉+石英2 绿片岩相:低级变质钠长石+绿帘石白云母+绿泥石+或-榍石(泥质岩)阳起石+绿泥石+硬绿泥石(基性岩)3 绿帘石-角闪岩相:介于绿片岩相与角闪岩相之间绿泥石+绿帘石+角闪石+钠长石4 角闪岩相:中高级变质石英+白云母+黑云母+矽线石(泥质)角闪石+斜长石+和(epsod)+矽线石(基性)方解石+透闪石+和方解石+石榴石+帘石(钙质)透闪石+镁橄栏石和+蛇纹石等(镁质)5 麻粒岩相:高温变质石英+钾长石+矽线石+石榴石(泥质)方解石+透辉石+镁橄栏石(方柱石、刚玉)(钙质)镁橄栏石+顽火辉石+尖晶石(镁质)图2变质相二 变质带1变质相系变质相系:压力控制或影响变质矿物组合。
大地构造学-裂陷盆地
主动裂陷
●软流圈物质主 动上涌→水平扩 张
●裂陷过程是深 部物质上涌的反 映
主动裂陷:裂陷过程是深 部热物质主动上涌的反映
●● 裂力被 陷源动 作是裂 用区陷 导域: 致水 热平 物引 质张 的力 被, 动与 动走 上滑 涌有 。关 。
伸展构造(extensional tectonics)是指裂 陷作用(或区域引张作用)下形成的一切使 地壳或岩石圈沿水平方向发生伸长变形的构 造总称。
裂谷(rift valley)是引张作用使整个岩 石圈破裂而形成的狭长沉降带。 地堑(graben):地壳浅层次的规模相对 小一些的构造。
一、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
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 (Liser和Davis,1989)
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的区 别: 裂陷盆地形成前是否出现 区域上的热隆起,或者说,裂 陷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否是区 域热隆起的后续构造事件。
二、大陆伸展模式
纯剪切与简单剪切
大陆岩石圈纯剪切伸展和简单剪切伸展(Wernick,1981)
在纯剪切几何模型中,上部为脆性层, 下部为韧性层,伸展岩石圈的横剖面呈 对称形状,在伸展过程中可以伴随岩浆 侵入所产生的膨胀作用。
2、大陆裂谷-衰退裂谷-拗拉槽
晚元古代-中寒武世
晚寒武世-早泥盆世
阿克拉荷 马拗拉槽 构造过程
晚泥盆世-密西西比纪
宾夕法尼亚纪-二叠纪
3、大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
巴西东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可分为裂 谷前克拉通阶段、陆内裂谷阶段、过渡 阶段和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克拉通盆地阶段(Pre-K)
早白垩世尼欧可姆期为断陷盆地, 5000余米碎屑岩沉积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过程
地貌学第四章
➢ 海沟多分布在主动大陆边 缘。比如,太平洋边缘, 海沟就比较发育,也比较 典型。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是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 为11034m。
马里亚纳海沟
第一节 大地构造地貌
二、海沟、岛弧和边缘海
岛弧:当大洋板块俯冲到地幔一定 深度时,板块就会脱落、熔融,熔 融的物质上涌,从而导致靠近海沟 的大陆边缘岩石圈的拉张,拉张使 得大陆边缘与大陆主体分离,形成 弧状的岛屿——岛弧。大洋岩石圈 的褶皱或者隆起也可形成岛弧。岛 弧与大陆主体之间陷落形成盆地— —弧后盆地,如果弧后盆地与海洋 连通就形成边缘海,日本海即是极 其典型的边缘海。
➢ 发育在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倾斜岩层倾角一般 在5°~80°,大于80°的为直立岩层,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单斜 山)和猪背脊(猪背山)。
➢ 单面山又称单斜山(Monoclinal mountain/cuesta),组成山体的岩 层倾角一般大于5°并在25°以下,沿岩层走向延伸,顺岩层发育 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坡短而陡,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 单斜山或者单面山。
➢ 依据表面形态特征,平原又可分为熔岩平原、倾斜平原、凹 形平原和起伏平原等类型。
➢ 依据外动力差别,平原还可以分为熔岩平原、喀斯特平原、 冲积平原和海成平原等类型。
第二节 区域构造地貌
二、平原
➢ 高平原的地貌分异非常复杂,通常可分为切割高原与波状高 原两类。当高原上有山地相间分布时,一般以山原相称。
第三节 局部构造地貌
背斜
向斜
第三节 局部构造地貌
三、褶皱构造地貌
1、褶皱要素
组成褶皱的某些特定部 位及其几何上的点、线、面 等要素,统称为褶皱要素。
第四章 中国大地构造轮廓
• 不同地质时期的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 ①阿尔泰早古生代板块俯冲带; ②准葛尔晚古生代板块缝合线; ③蔡伦山一贺根山晚古生代板块缝合线; ④那丹哈达岭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 ⑤天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 ⑥阴山—图们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 ⑦祁连山—秦岭早古生代板决俯冲带; ⑧青海—泰岭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 ⑨阿尔金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或转换断层 ⑩昆仑山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 11可可西里—金沙江早中生代板块俯冲带; 12藏北—滇西晚中生代板块俯冲带 13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新生代扳板块缝合线 14台湾新生代板块缝合线(或转换断层)
由于地壳均衡作用,地势特征与地壳深部结构 具有明显的关系。
中国地势的上述特征就是由地壳深部结构所决 定的。地表地势高的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增厚; 地表地势低的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减薄。
在平面上表现为地形等高线与重力等值线、莫 霍面等深线以及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线都具有相
同的方向。
第二节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塔里木板块
华北板块 扬子板块
①
⑤ ②
⑨
Ⅴ 10
⑦
Ⅵ
○13
○11
⑧
○⑷ 12
Ⅲ Ⅱ
⑵
③
⑥
Ⅰ ⑴
④ Ⅳ
⑶
○14
地块或中间地块:
I塔里木一中朝地块
Ⅲ 印度地块(北缘) V柴达木中间地块
• 深断裂 ⑴郯城—庐江深断裂 ⑶丽水—海丰深断裂
Ⅱ扬子地块 Ⅳ佳木斯中间地块 Ⅵ羌塘中间地块。
⑵得尔布干断裂 ⑷甘孜一理塘深断裂
二、东临太平洋,中新生代以来,中国处于太平洋洋壳与 陆壳交接与转化的地带。太平洋板块的活动在中国大地构 造演化和地质构造发展中起着极为显著和特殊的作用。由 于陆壳和洋壳的交接线呈北北东方向展布,所以中国北北 东向构造特别强烈,并与上述东西向构造成交叉的形式。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大地构造学说
9.1.2.1 地台区的发展过程
地槽区旋回结束后变成褶皱带,由相对活动变为相对 稳定,形成地台区。即地台区是地槽区演变的产物。 地台区运动的特点
地台区相对稳定,并非静止不动,不时进行着升降运动。 相对于地槽区其升降运动,速度慢、幅度小,横向差异性不 很明显。升降总幅度为地槽区的十分之一,仅个别地段较大。 上升部分可以变成陆地;下降部分可以形成地台浅海,或内 陆拗陷。在地台浅海或内陆拗陷中沉积的岩层称沉积盖层。
地槽区升降运动的特点
升降幅度很大,可达一两万米。 升降速度相对较快,但按年平均计仍是 微不足道,一般也只有一或数毫米。 升降差异性明显,从地槽区横断面来看, 升降幅度、速度很不均一,所以沉积物 的厚度和岩相,其横向变化很大。
9.1.1.2 地槽区的特征
巨厚的沉积建造
沉积建造——指特定构造单元中一个构造旋回内某个特定阶段 所发育的一套沉积物。 沉积厚度可达一两万米;但纵横方向上,岩性和厚度变化大。 表现为陆相到海相,又由海相到陆相的一套完整的沉积系列。 具有明显的节奏和清楚的韵律,即自下而上形成有节奏的沉积 顺序:具有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下部陆屑建造、海底火山 岩建造、上部陆屑建造、复理石建造、可燃有机岩建造、潟湖 建造、磨拉石建造
强烈的构造变动
褶皱常表现线形褶皱,延伸达数百甚至上千千米;常形成规模 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横卧、倒转以及等斜褶皱发育。 断层规模大,断层线可延伸数十到数百千米;逆掩断层和叠瓦 式构造、推覆体发育;正断层和平推断层均有;形成平行褶曲 轴向的巨大正断层。
频繁的岩浆活动
既有大规模的海底火山喷发,又有酸性、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形 成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等多类型的岩石;早期以基性—超 基性岩浆的海底喷发与小型侵入为主;中期以中酸性—酸性岩浆 的大型侵入为主;晚期为碱性的喷发活动和小型浅成侵入活动。
大地构造学(四)含油气盆地
东部的中新生代盆地属于此种类型.
一般地,大陆内部裂谷可依据其演化进一步划分为大陆内部简 单裂谷和大陆内部断陷(裂谷)--拗陷盆地,前者是指盆地只发育 地壳伸展阶段,后者指盆地由地壳伸展和热冷却沉降阶段构成,二 者有一定的差别。
(二)盆地类型
A.大陆内部简单裂谷
1.伸展盆地
大陆内部裂谷是大陆
岩石围内的有限伸展带,
3.走滑盆地
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条件
(二)盆地类型
3.走滑盆地
从动力学性质和盆地动力学上考虑,走滑盆地可以分为张扭走滑盆地和压扭走 滑盆地两大类.
1、张扭走滑盆地,也称为走滑拉张盆地,其形成条件包括: a、在弯曲断层条件下, 释压或松开弯曲处形 成,这类盆地也称作 断弯盆地fault-bend basin)。沿着断弯处 形成扁长形或透镜状 的张性下沉带。 b、分支断层间的 伸长楔形块体,在 走滑作用下,被拖 拉下沉。 c、弯曲和分支 断层汇合,所 夹的菱形块体, 在走滑作用下 被拉分。
(前二者属于简单型前陆盆地,后者属于复杂型前陆盆地。)
(二)盆地类型
(1)海沟盆地
海沟:指两个板块发
2.挤压盆地
生B型俯冲作用的地带,
堆积物包括来自岩浆 弧上的碎屑和B型俯冲
过程中刮落下来的大
洋地壳及其表层的深 海沉积物等。
(二)盆地类型
(2)残留洋盆地
残留洋盆。指碰 撞造山带内部或 边缘以尚未俯冲 消失的洋壳为底 的盆地。碰撞作
二、盆地类型
(一)盆地分类
盆地是油气资源的有效聚集场所,所谓“没有盆地就没 有石油”。地球的表层发育着许多盆地,其性质和油气赋 存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以盆地为类比单元研究控油气 构造时首先要对盆地进行分类。 盆地分类的原则各种各样,根据盆地规模、平面形态、
大地构造学
--板块构造及沉积盆地
一、基本概念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Geotectonics):是 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 和变位)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 地质学分支学科。(万天丰,2004)。
大地构造学是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作 为研究对象,也可称为全球构造学,侧重 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因而富于推理性和探 索性。其基础为区域大地构造学。
主要参考书目 杨桥.2004.地球科学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 陆克政等.2001.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恺.1995.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评价.石油工业出版社.
Davies.G.F.1999.Dynamic and Mantle Conve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中国区域构造概论。地质出版社。 张宗命。1982。中国石油大地构造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示盆地内石油生成的数量与热体制有关。盆地 内温度高不仅有利于石油生成,而且有利于油 气运移。
热流值的常用对数衰变值(据Dickinson)
盆地沉积类型和构造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盆地的板块构造位置
自青海高原至四国海盆剖面,示地壳分异及 第三纪以来沉积发展(据王鸿祯)。 东部为过渡型地壳盆地,沉积类型属外海、边缘海和活 动陆棚类型沉积,然后从东而西为大陆地壳盆地类型, 分别属近海盆地、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类型沉积。
国内外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有以下四种:
1)以区域地质学为主线: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式为主线:
主要大地构造理论
1、地槽—地台学说:地台又称为陆台,是大陆地壳的构造单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直径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是由地槽旋回转化形成的,基本由两层结构组成,下层为褶皱基底,由强烈褶皱和广泛变质的复杂岩系组成;上层为沉积盖层,由平缓的沉积岩层组成。
地台和地盾、沉积岩一起组成稳定地块。
地槽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在第一阶段有强烈的差异下降,接受了非常厚的沉积层;在第二阶段反而有强烈的褶皱上升,相成巨大的山系。
2、地质力学学说: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地质力学的观点研究了地壳运动和大地构造的问题,建立了一个新学派。
他认为,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不是乱杂无章的,而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
这是在地壳运动的一定动力方式作用下,形成了相应形式的构造应力场的结果,从而产生出一定方向和方位的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
它是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次序,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李四光)。
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型式):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
1.纬向构造体系它们的主体走向是沿纬线方向延伸的,构造上是剧烈的挤压带,在大陆上往往表现为东西向的隆起山脉。
它们规模较大,常各自出现在一定的纬度上。
如我国的天山-阴山构造带,昆仑-秦岭构造带,南岭构造带。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地壳物质发生由极地向赤道方向的运动,从而形成南北向的挤压力与压性构造带。
2.经向构造体系它们是南北向的强烈构造带,这种构造体系可能是由于大陆相对于大洋作自东向西运动的结果。
按其性质可分二类:一为巨大的张裂带,如东非裂谷;一为大的压性构造带,如我国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在地貌上为横断山脉。
3.扭动构造体系这是地壳表面大量存在的构造型式,可分多种类型,如山字型、多字型、歹字型、帚状、S 型、棋盘式等等构造型。
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是根据有关高校大地构造学教学课件和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和指教!一、名词简要解释1、大地构造学研究岩石圈的的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岩石圈层。
3、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的塑性圈层、地震波速的低速带。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的、地震波速通过后增大的界面。
5、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性波。
6、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岩石共生综合体。
7、TTG岩以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岩岩类的麻粒岩为主,构成古大陆和现代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
8、地幔柱在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呈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
9、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为地幔柱在地表的显示。
10、地槽地槽是指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性(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地带。
11、地台地台是指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具有双层结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的非长条状地区。
12、复理石沉积组合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陆坡麓,由浊积岩、深积岩、泥岩有规律交互组成的海相沉积组合。
13、磨拉石沉积组合板块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砂砾岩组成的岩石成熟度低、相变急剧的陆相沉积组合。
14、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槽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15、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16、冒地槽靠近大陆一侧、通常没有或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的地槽。
17、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变动使地层强烈变形的地壳运动类型。
18、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表现为沉积间断。
大地构造名词解释
地盾,地台相对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
在长期的地质历史中,地盾轮廓变化不大,区内地势起伏较小,由于地盾上出露的岩层都属太古宙和元古宙,对它的研究课发掘出地球演化早起历史的宝贵信息。
地轴,地台相对活动性较大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平面形态呈地槽地台学说认为地壳的演化规律是由活动转化为稳定,世界各地的地槽不断回返成为地台就体现了这种演化。
但是中国一个连续的区域,并具有相同类属性的最小的土地单元。
是地质构造三重基本概念之一,是具有一定综合结构形态、属于一定构造体系的地质块体。
它的存在常由地壳物质组成或地壳结构构造的均一性,以及具有明确的界线反映出来。
其规模大小、影响深度、结构形态、活动强度都有差别:较活动的狭长带状地块,称褶皱地带;相对稳定的不规则地块,称为块垒地。
在长期复杂的地壳运动中,褶皱地带和块垒地可相互转化。
任何地块的发生和发展都受构造体系、运动性质和岩石性质所制约;反之,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地块的存在,构成一定的边界条件,也影响构造体系的形成和特征,决定地块边缘及其内部的形变特点。
拗陷地槽或地台中的下沉部分。
即一般所指的地向斜、台向斜和山间拗陷。
台地【terrace】明显较四周或一侧为高、顶面相对平坦、面积不是很大的高地。
台地是指四周有陡崖的、直立于邻近低地、顶面基本平坦似台状的地貌。
由于构造的间歇性抬升,使其多分布于山地边缘或山间。
有人认为台地是高原的一种。
根据成因可分为构造台地、剥蚀台地、冻融台地等。
根据物质组成又可分为基岩台地、黄土台地、红土台地等。
台地指的是沿河谷两岸或海岸隆起的呈带状分布的阶梯状地貌。
台地是一种凸起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
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直立于周围的低地丘陵。
有人认为台地是高原的一种,但一般而言,海拔较低大片平地称为平原,海拔较高的大片平地称为高原。
大地构造学整理版
构造学:研究地壳的组成、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和地壳的开展的学科。
历史―构造分析法:从历史开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构造的根本方法,称为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概括起来就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根底,按地史开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构造开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拟地壳、地幔各局部构造的发生、开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说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历史比拟法:历史比拟法又称将今论古法,区域构造是岩石圈为研究对象,现代所见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结构都经历了长期演变过程,在推导过去的构造时,经常用现代地壳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和各种地质作用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物质记录相比拟,找出与这些物质记录相对应的构造类型,并确定地质历史上这些地壳构造类型演变规律性。
这种方法就是历史比拟法或将今论古法。
构造类比法:共性寓于个性,通过性质一样的构造单位之间和性质不同的构造单位之间两个方面的比照,找出其本质的差异和非本质的差异,以找到划分构造单位的合理方案。
岩石圈:岩石圈从地面向下延伸到低速带,它包括了整个地壳及上地幔的上部,它是软流圈之上的一个刚性的圈层,厚度约20-150km,是地球坚硬的外层,在力学性质上表现为脆性体,岩石圈也称为构造圈。
软流圈:岩石圈之下50-250km深处,这里地震波速度不随深度增高,相反是下降了,出现了一个低速层。
低速层是一个柔软的塑性体,它温度较高,接近于地幔在那个深度压力下的熔点,并可能发生局部熔融。
低速层就是一个柔软塑性体,在构造上把它叫软流圈,也叫Gutenburger低速层。
克拉通:地台的前寒武系基底和地盾一起称为克拉通,是大陆壳最稳定的构造单元,约占陆壳板块面积的70%。
地盾:是克拉通中,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大面积出露地区,体积约占地壳的12%,最大的地盾出现在非洲、加拿大和南极。
地台:又称陆台,是自形成以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约占地壳体积的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灯片1Chapter 4 Historical tectonics第四章历史大地构造学4.1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tectonics历史大地构造及其分析方法4.2 What are a platform & geosyncline地槽、地台的概念4.3 Outline of plate tectonics板块构造简介4.4 How to reconstruct a paleoplate古板块的恢复方法4.5 Tectonic province, cycle & stage大地构造分区、旋回和阶段幻灯片2第四章历史大地构造学第一节历史大地构造及分析方法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大地构造控制着地层的发育。
一、历史构造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构造发展状态和过程,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和大地构造分区,恢复不同地区、不同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即为历史构造分析。
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性质和演化幻灯片3第一节历史大地构造及分析方法研究岩石的新老关系及确定地质年代根据岩石特征及所含化石确定沉积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研究地壳发展演化规律地层的发育和岩相变化严格地受到了大地构造的控制;只有搞清楚了大地构造分区,才能更好地掌握地层分布规律幻灯片4二、构造性质/Tectonic characters 全球构造性质分类1、稳定-stable: 地震、火山活动少,地貌反差强度低2、活动-active: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地貌反差强度高3、过渡-transitional: 介于二者之间幻灯片5稳定、过渡型、不稳定型构造环境在海陆的分布1、稳定型:陆:广阔的准平原,内陆盆地,近海平原海:广阔的陆表海,陆棚海2、不稳定型:陆:强烈上升的高峻山系和巨大的陆缘火山活动带。
海:大陆边缘的弧后海,弧间海,深海沟,远洋盆地3、过渡型:陆:近海沉陷盆地,海陆交互带海:大陆斜坡幻灯片6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tectonics三、历史大地构造的分析方法(一) Composition, texture & morphology地层成分、结构和体态分析(二)Thickness-facies厚度-相分析(三)Analysis of sed. association & basin沉积组合和沉积盆地分析(四)Analysis of tectonic movement, metamorphism& magmatic activity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分析幻灯片7(一)地层成分、结构和体态分析Quartz sandstoneArkoseGraywacke成分分析幻灯片8(一)不同大地构造性质的地层成分、结构和体态特征稳定区:成分,结构成熟度均较高,沉积体一般为板状或席状沉,积旋回简单。
石英岩砾岩及等石英岩砾石组成的砾岩(石英质砾石);石英碎屑及等石英碎屑组成的砂岩(石英砂岩);稳定组分的泥岩(如高岭石粘土岩);稳定组分的可燃有机岩(如孢子煤、树皮煤)。
过渡区:花岗岩砾石及等花岗岩砾石组成的砾岩。
长石碎屑及等长石碎屑组成的砂岩(如长石砂岩、长石质石英砂岩);次稳定组分的泥岩(如水云母粘土岩),次稳定组分的可燃有机岩,沉积体一般为楔状带状、收缩体,沉积旋回复杂而结构清晰。
活动区:成分,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沉积体一般为扇状。
扩张体、移位体,沉积旋回复杂,从节奏明显到无节奏。
杂砾岩;岩屑并包含火山碎组分和基质很高的砂岩(杂砂岩、硬砂岩)非稳定组分的泥岩(如杂粘土岩);非稳定组分的可燃有机岩,如杂有机岩类。
幻灯片9成分和体态分析席状楔状幻灯片10成分和体态分析幻灯片11(二)沉积厚度分析沉积物的古环境和厚度分析是判断地壳垂向运动的幅度和速率的重要手段。
(1)补偿盆地:基底下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大体一致,致使古水深不变,岩相类型不发生较大变化。
地层沉积的厚度大致等于沉积基盘(沉积前的地面)下降的幅度。
(2)非补偿盆地:沉积基底下降速率高于沉积速率,即沉积区的底盘沉陷迅速,而沉积物供给少,沉积物不足以补偿下降幅度,致使水深加大,表现为海进。
(3)超补偿盆地:沉积物的沉积速率高于沉积基底下降速率,使水体深度减小,沉积物厚度大于沉积基底下降的幅度,表现为海退。
幻灯片12补偿compensation厚度→升降幅度→构造性质非补偿starvation超补偿Over-supply幻灯片13(三)沉积组合(或沉积建造)分析(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环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概念核心:1 沉积时的构造条件2 较长时期3 一定的区域范围4 综合特征(组分-结构-构造等)(2)、构造背景分类:稳定、过渡、活动三种类型幻灯片14沉积组合与构造性质幻灯片15板块背景下的部分沉积盆地分布示意图(据Dickinson, 1974)沉积盆地的类型和特征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密切相关,大地构造状态决定了盆地的类型和特征。
因此,通过了解盆地沉积物组分、沉积相、沉积体系及其时空关系、古水流分布格局等,可以恢复盆地的性质和类型,确定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演化幻灯片16(四)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分析构造运动是通过地层的变形表现出来的,如果地层褶皱强烈,呈紧闭状态线型延伸,甚至出现大型倒转褶皱,大型逆断层或推覆体,表明这套地层受过强大的水平挤压,当时地壳处于活动状态。
如果地层比较平缓或只有轻微舒缓褶皱,断层不太发育,只有为数不多的正断层,表明这套地层没有受过强大水平挤压,没经过剧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以后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
地层中岩浆岩越多,地层岩石变质越深越普遍,表明地层所经受的构造运动越强烈。
如地台基底中含有大量岩浆岩,变质深而普遍,说明基底岩系是在强烈普遍活动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相反,地台盖层岩系中很少岩浆岩和变质现象,表明是在稳定构造环境中形成的。
幻灯片17第二节地槽和地台概念一、地槽(geosyncline):是大陆边缘或大陆之间的槽状强烈活动带,早期强烈下降,后期强烈上升,最后上升形成褶皱山系,以发育巨厚海相沉积为主的活动大地构造单元.二、地台(platform):古生代以前固结的,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
幻灯片18三、地槽的特点1、规模巨大的槽状地壳构造活动带,长可达数千公里,宽可达数百公里(狭长的带状);2、早期强烈沉降、呈岛弧海环境,接受巨厚海相沉积及海底火山爆发,岩相厚度变化显著(厚度大,岩浆活动强烈);3、晚期遭受强烈的构造变动(褶皱、岩浆侵入、区域变质),逐步升起脱离海侵,最后转化为高峻的褶皱山系(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强烈,形成山脉);4、地槽中心含有大量火山物质,称为优地槽;地槽外侧不含或极少火山物质,称为冒地槽幻灯片19四、地台的特点:1、具有双层结构2、面积大,轮廓一般呈方圆形3、基底是由遭受强烈褶皱和岩浆活动的(古生代以前)古老的结晶变质岩系组成,变质前的原岩为巨厚的活动类型沉积4、盖层未遭受重要构造变动,代表地史中稳定的沉积组合类型5、现代地形一般是丘陵、平原、高原或平坦广阔的浅海区6、基底和盖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反映了地台区地壳构造性质由活动转化为稳定的一次重要质变。
幻灯片20大地构造分区图格陵兰地台区燕山褶皱带加里东褶皱带西伯利亚地台区喜马拉雅褶皱带加里东褶皱带北美地台区东欧地台区加里东褶皱带燕山褶皱带海西褶皱带加里东褶皱带海西褶皱带塔里木地台区中朝地台区喜马拉雅褶皱带燕山褶皱带扬子地块海西褶皱带阿拉伯地块印度地台区燕山褶皱带喜马拉雅褶皱带海西及印支褶皱带非洲地台区喜马拉雅褶皱带南美地台区喜马拉雅褶皱带澳大利亚地台区海西褶皱带地台和地槽空间上相互过渡,时间上可以相互转化。
地槽旋回:是一个地槽从开裂沉降、闭合褶皱、升起成山的·全过程海西褶皱带幻灯片21第三节板块构造简介大陆和海洋的空间位置,包括互相之间的位置以及对于地级和赤道的位置,在地史发展中到底是基本未变抑或发生过大规模漂移?“一、板块学说地球表面是由为数不多,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状体拼合而成的.板块之间通常以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大陆裂谷和褶皱带等为边界.板块间的离合碰撞及其相关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缘.岩石圈板块能够在塑性的软流圈上逐渐滑动、这些板状体(板块)相对于赤道或地极可发生大规模的横向水平位移。
板块边界(各种构造活动带)是地球表面构造运动最活跃、最集中的地带幻灯片22世界六大板块幻灯片23全球地震灾害分布图幻灯片24板块学说认为,大陆板块和大洋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并非一成不变和永恒存在的。
大陆板块的分离导致大洋盆地的形成;大洋盆地的萎缩、封闭导致大陆板块的聚合;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导致造山带的形成。
加拿大地质学家威尔逊(1973)根据现代大陆和大洋的实例归纳了大陆板块离合和大洋盆地演化的发展旋回模式,即威尔逊旋回。
他把洋盆演化分为六个阶段:幻灯片25幻灯片26联合古陆的组成:北方陆块群(劳俄、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华夏陆块群(早古生代末,扬子、华夏(包括黄海-东海-南海古陆)、中朝、柴达木、塔里木、昆仑-北羌塘-昌都-印支等陆块曾一度拼贴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大陆)特提斯洋冈瓦纳大陆:南极大陆、美洲、非洲、澳大利亚以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
北方大陆(劳亚大陆)幻灯片27二、板块边界分类离散型边界:如洋中脊、大陆裂谷聚合型边界:如太平洋两侧的海沟带(即发生洋壳俯冲消减的Benioff带)平错型板块边界:以转换断层为特色东非裂谷大西洋中脊幻灯片28B-typeA-typeO-type?会聚型/convergentB-type subduction/洋-陆A-type subduction/陆-陆Oceanic plate subductingunder oceanic plate/洋-洋幻灯片29平错型幻灯片30三、板块构造的空间模式(大陆边缘类型)1、主动大陆边缘类型:洋壳板块与陆壳板块间俯冲消减B式俯冲: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存在海沟—火山岛弧—弧后盆地(边缘海)体系(西太平洋型),又如南美西缘,存在海沟—火山岛弧(安底斯型)A式俯冲: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古洋壳板块已全部俯冲消失,两块大陆板块直接碰撞(阿尔卑斯型)幻灯片31Plate tectonics沟-弧-盆型安第斯型幻灯片32幻灯片33幻灯片342、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是地壳从洋壳到陆壳的过渡的过渡壳,与活动大陆边缘相比仅见大陆斜坡,未见火山岛弧和海沟的存在,也未出现洋壳俯冲和消减,这里的作用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系呈透镜体,朝大陆和大洋方向尖灭,在陆坡陆隆位置最厚,宽一二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如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主要发展阶段幻灯片35板块学说认为,大陆板块和大洋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并非一成不变和永恒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