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的构成及运用(第12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2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本单元所学的基本数学概念进行复习,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和运算。
2. 对本单元所学的运算方法进行复习,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则和运算技巧。
3. 对本单元所学的应用题进行复习,包括行程问题、购物问题、分配问题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数学运算。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基本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基本数学概念,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和运算。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复习运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本单元所学的运算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则和运算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 复习应用题: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应用题,包括行程问题、购物问题、分配问题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和指导。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
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7页)。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能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练习巩固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明确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识点总结1.师:回忆一下,本单元学习了什么?2.交流梳理的情况。
知识点一:分数乘法。
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知识点二:用分数乘法解决生活问题。
分数连乘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3.揭题:本节课就来对本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4.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知识点梳理分数乘法计算:1.分数乘整数。
2.分数乘分数。
3.小数乘分数。
4.分数乘法运算定律。
解决实际问题: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2.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3.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三、当堂检测1.独立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1-5题。
2.汇报各小组的作业情况。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当堂检测这个环节采用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拓展延伸环节也激发了学生的潜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课上我针对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特别的强调。
在与学生共同完成单元知识的梳理后(通过边练习边整理的方式),我趁热打铁,安排了课时练习,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必修教材1第三章第12课时教案:共点力平衡应用
§3-12共点力平衡的应用教学内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目标:1、知道平衡状态及共点力作用物体的平衡条件;2、会运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3、知道研究力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教学教学难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过程:回顾:(1)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平衡状态。
(2)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F=0 或∑F x=0和∑F y=0(3)二力平衡、三力平衡、多力平衡(4)解题思路:①研究研究对象;②分析对象受力;③建直角坐标系或直接由力的平衡条件求解;④解答及检验正确性。
(4)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三力平衡(尤其有直角)则按实际效果分解较好;如果是多力平衡,一般用正交分解较好。
一、正交分解法的应用【例题】物体A在水平力F1=400N的作用下,沿倾角θ=60°的斜面匀速下滑(图甲).物体A受的重力G=400N,求斜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和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分析取物体A作为研究对象.物体A受到四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下的重力G,水平向右的力F1,垂直于斜面斜向上方的支持力F2,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F3(图4-3乙).其中G和F1是已知的.由滑动摩擦定律F3=μF2可知,求得F2和F3,就可以求出μ.物体A在这四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分别在平行和垂直于斜面的方向列出物体的平衡方程,即可求出F2和F3.解取平行于斜面的方向为x轴,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为y轴,分别在这两个方向上应用平衡条件求解.由平衡条件可知,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合力F x合和F y合应分别等于零,即F x合=F3+F1cosθ-Gsinθ=0 (1)F y合=F2-F1sinθ-Gcosθ=0 (2)由(2)式可解得:F2=Gcosθ+F1sinθ=546N由(1)式可解得:F3=Gsinθ-F1cosθ=146N所以,μ=F3/F2=0.27由上面两个题可以知道,解力的平衡问题,也要先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然后才能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求解。
2014年中考复习专题第12课时 杠杆和滑轮
考点聚焦 归类示例
第12课时┃归类示例
解 析 电动机转动时,滑轮B上升,滑轮A不动,所以A是 定滑轮,B是动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当电动机向下拉 动绳子时,电梯厢上升,电动机拉绳的速度是电梯厢运动速度的2 倍。
考点聚焦
归类示例
第12课时┃归类示例
类型四、斜面和轮轴
例 4 小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简单机械在生活中有很多 实际应用,如:指甲刀、剪刀、钥匙等。将如图12-5所示的 轮轴 选填 钥匙插入锁孔转动开锁时,钥匙就相当于一个________( “斜面”“滑轮”或“轮轴”),属于 省力 ________(选填“省力” 或“费力”)机械。
考点聚焦
归类示例
第12课时┃考点聚焦
考点2
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课题:杠杆的平衡条件
理解 平衡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________ 静止 或____________ 匀速转动 ①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排 除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以及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 出力臂),杠杆的调节方法是左倾右调、右倾左调;②改 变钩码数量和位置,多测几组数据,分析得出杠杆的平 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 公式:F ________________ 1L1=F2L2
考点聚焦
归类示例
第12课时┃考点聚焦
2.轮轴
(1)由具有共同转动轴的大轮和小轮组成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 半径较大的是轮,半径较小的是轴。 (2)原理:轮轴的实质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使用轮轴时, 一般情况下作用在轮上的力和轴上的力的作用线分别与轮和 轴相切,因此,它们的力臂分别是对应的轮半径和轴半径。 (3)应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辘轳、绞盘、石磨、汽车的驾驶 盘、手摇卷扬机、自来水龙头的扭柄、钥匙等都是轮轴类机 械。
八年级上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的第三单元第12课。
这一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突然叛变革命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两次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是学生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形势的一个必需环节。
二、课程标准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识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等基本知识。
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理解: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特点,认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认识:共产党人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
四、重、难点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难点:毛泽东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滚动播放)展示:《理想》——流沙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教师:1927年4 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了,中国的革命陷入低谷。
不屈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奋起,以星火燎原之势展开了新的斗争。
(设计意图:以滚动的图片展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程,这些图片大部分同学都比较熟悉,然后用流沙河的诗歌导入,使学生进入本课的情境。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借来火种——城市暴动的尝试1、南昌起义教师:北伐战争失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疯狂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此时,中国的革命道路将走向何方呢?展示: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摘自《中共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记》(第一编)教师: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城镇和农村的道路,在俄国学习回来的张太雷提出了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经过筹备,中国共产党人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小学美术赣美版 五年级下册第12课《点线面
小学美术赣美版五年级下册第12课《点线面•黑白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明确点线面和黑白灰的构成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设计能力。
2、运用点、线、面、黑、白、灰的构成知识,用绘画的方式设计一件儿童装。
3、注重审美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
大胆的展示自我,对生活的热爱情感。
2学情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就已经接触到点线面,学生练习用各种点线面画出生活中的物体。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点线面已经不陌生了。
此课的重点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点线面在构成中的意义和重要地位,帮助学生对抽象形态的组合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并能成功运用点线面与黑白灰相结合装饰美化服装。
锻炼学生的动手意识及创新精神。
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
3重点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在于点线面、黑白灰的组合。
难点:点线面、黑白灰构成是否安排合理。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新设计《点线面黑白灰》是赣版美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五年级上册美的体验这一单元的美术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
点、线、面是视觉构成的基本元素,自然界的万物形态构成都离不开点、线、面。
点、线、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具有不同的情感特征;黑、白、灰属无彩色,无彩色有明有暗,最亮是白,最暗是黑,以及黑白之间不同程度的灰。
有彩色的明暗,其纯度和明度,都能以无彩色灰掉的明度来表示其相应的明度值。
合理地安排好点线面和黑白灰的互相关系,才能创作出具有最佳视觉效果的画面,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思维。
本课将美术知识融入到手工制作中,通过设计服装,将所学知识展现出来,让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美术的理论与技能、技法知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就已经接触到点线面,学生练习用各种点线面画出生活中的物体。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点线面已经不陌生了。
此课的重点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点线面在构成中的意义。
点的构成知识点总结
点的构成知识点总结一、点的定义1. 点是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它是没有大小的,只有位置的对象。
2. 点在空间中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只有一个确定的位置。
3. 点在平面上通常用坐标表示,一般表示为 (x, y),在空间中表示为 (x, y, z)。
4. 点可以用在数学、物理、工程、地理等领域,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二、点的性质1. 点是一维几何图形,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2. 点在空间中没有方向,只有位置。
3. 一条直线可以由无数个点组成。
4. 点与直线的关系:一条直线可以经过一个点,也可以不经过点。
5. 点之间的距离是零,即任意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0.6. 点是平面中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也是构成其他图形的基本要素。
三、点的表示方法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可以用坐标表示:(x, y)。
2.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可以用坐标表示:(x, y, z)。
3. 在几何学中,点通常用字母标记,例如A、B、C等。
4. 点也可以用集合表示,例如集合 {P, Q, R, S} 用来表示有四个点。
四、点的应用1. 点在几何学中是构成线、面、立体图形的基本元素,如直线由无数个点构成。
2. 在物理学中,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原子和分子的位置等。
3. 在工程和地理学中,点可以表示建筑物的位置、地图上的标记点等。
4. 在数学中,点是解析几何、线性代数等领域的基本概念,用来描述平面和空间中的信息。
五、点集1. 点集是由若干个点组成的集合。
2. 点集可以在平面或者空间中,由有限个或者无限个点构成。
3. 点集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连续的。
4. 点集的性质取决于其中包含的点的分布和数量。
六、点的运算1. 点的加法:两个点相加结果为一个新的点。
2. 点的减法:两个点相减的差是一个向量。
3. 点的距离: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即为它们之间的欧氏距离。
4. 点的中点:两个点之间的中点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中心点。
七、点的坐标系1.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上以x轴和y轴作为基准建立坐标系。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2课时《商的变化规律(2)》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2课时《商的变化规律(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2课时商的变化规律(2)》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进一步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对于商的变化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商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等,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推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卡片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同样是除法,商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例子,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例如:80÷10=8,40÷5=8,引导学生发现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解释原因。
例如:20÷2=10,那么200÷20=?引导学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3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商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12课时 小结与思考
第12课时小结与思考预学目标1.理解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会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能作出其对称轴,并运用轴对称设计简单的图案.2.根据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熟练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的性质,并且熟悉各种图形的判定方法.3.能灵活运用相关的定义或定理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有主动运用定理的意识,会添加常见的辅助线.知识梳理回忆本章知识并填空:例题精讲例1 -艘轮船由南向北航行,在A 处测得小岛P 在北偏西15°方向上,两 小时后,轮船在B 处测得小岛P 在北偏西30°方向上,在小岛周围18海里内有 暗礁.若轮船仍按15海里/时的速度向前航行,则有无触礁的危险?提示:先画出示意图,再过点P 作PC ⊥AB ,垂足为C ,求得PC 的长度后 再判断有无危险.解答:过点P 作PC ⊥AB ,垂足为C .由题意,得AB =15×2=30(海里).∵∠PAB =15°,∠PBC =30°,∴∠APB =∠PBC -∠PAB =30°-15°=15°, ∴∠APB =∠PAB .∴PB =AB =30海里.取PB 的中点D ,连接CD ,则DP =DB =12PB . ∵∠PCA =90°.DP =DB ,∴CD =12PB .∴CD =DP . ∵∠PCB =90°,∠PBC =30°,∴∠CPB =60°.∴△PCD 是等边三角形.∴PC =PD =12PB =12×30=15(海里)<18海里. ∴若轮船仍按15海里/时的速度向前航行,则有触礁的危险.点评:首先画出正确的示意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点P 与直线AB 上所有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即PC 最短,若PC 的长度大于18海里,则无触礁的危险,反之则有.例2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C =90°,AD ∥BC ,AB =BC ,E 是AB 的中点,CE ⊥BD .(1)试说明BE =AD .(2)试说明AC 是线段ED 的垂直平分线.(3)△DBC 是等腰三角形吗?并说明理由.提示:第(1)题用全等;第(2)题用“三线合一”定理;第(3)题利用前面两小题的结论.解答:(1) ∵∠ABC =90°,CE ⊥BD ,∴∠EBF +∠CBF =90°,∠CBF +∠BCF =90°,∴∠EBF =∠BCF .∵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C =90°,AD ∥BC ,∴∠DAB =∠ABC =90°. 又∵AB =BC ,∴△DAB ≌△EBC .∴BE =AD .(2) ∵∠ABC =90°,AB =BC ,∴∠BAC =∠BCA =45°.∴∠DAC =∠DAB -∠BAC =90°-45°=45°.∴∠DAC =∠BAC .∵E 是AB 的中点,∴AE =BE .由(1)得AD =BE ,∴AE =AD .∴AC 是线段ED 的垂直平分线(三线合一).(3)由(2):AC 是线段ED 的垂直平分线,得CE =CD(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由(1):△DAB ≌△EBC ,得DB =CE ,∴CD =DB .∴△DBC 是等腰三角形.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线合一”定理和三角形全等,后面的小题都用到了前面小题中的结论,这也是几何综合题的一个特点.例3 如图,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BC∥AD,AB=DC,BC=2AD=4 cm,BD⊥CD,AC⊥AB,E为BC边的中点.(1)判断△ADE的形状(说明理由),并求其周长.(2)求AB的长.提示: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以及“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答.解答:(1) ∵BD⊥CD,AC⊥AB,E为BC边的中点,∴AE=12BC,DE=12BC,BE=EC=12BC.∵BC=2AD=4(cm),∴AE=DE=AD=BE=EC=2 cm.∴△ADE是等边三角形,周长为6 cm.(2) ∵AB=DC,AE=DE,BE=CE,∴△AEB≌△DEC.∴∠AEB=∠DEC.由(1):△ADE是等边三角形,得∠AED=60°.∴∠AEB=∠DEC=(180°-∠AED)÷2=60°.又∵AE=BE,∴△ABE是等边三角形.∴AB=BE=2 cm.点评:在几何题的分析过程中,关键是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结合所要说明的结论,灵活地、有意识地运用定理.热身练习1.下列四个图形中,从几何图形的性质考虑,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2.如图,AC=AD,BC=BD,则有( )A.AB垂直平分CD B.CD垂直平分ABC.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D.CD平分∠ACB3.如图是在镜子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则实际时间是________.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和6,则第三边的长是_______.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6,则第三边的长是_______.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BC=8 cm,且AC BC=2 cm,则腰AC的长为( )A.10 cm或6 cm B.10 cm C.6 cm D.8 cm或6 cm7.如图,AB<AC,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于点D,交AC于点E,AC=9 cm,△ABE的周长为16 cm,则AB=________cm.8.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下列四个结论:①∠ABC=∠DCB;②OA=OD;③∠BCD=∠BDC;④S△AOB=S△DOC.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④9.若一个等腰梯形有两个角的和为100°,则这个等腰梯形各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10.如图,在△ABC中,AB=AC,DE垂直平分AB,∠DBC=30°,则∠A=_______.11.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B=60°,AD=4,BC=7,则梯形ABCD 的周长是_______.12.如图,∠AOB=30°,OC平分∠AOB,P为OC上任意一点,PD∥OA,交OB于点D,PE⊥OA于点E,若OD=4 cm,则PE=_______.13.桌面上有A、B两球,若要将B球射向桌面任意一边,使其反弹一次后击中A球,则如图所示的8个点中,可以瞄准的点有( )A.1个B.2个C.4个D.6个14.如图,在∠MON的两条边上顺次取点,使DE=CD=BC=AB=OA,若∠MON=22°,则∠NDE=_______.15.在△ABC中,AB=AC,∠A=36°,仿照图①,请你再设计两种不同的分法,将△ABC 分割成3个三角形,使每个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参考答案1.B 2.A 3.16:25:08 4.4或6 5.6 6.A 7.7 8.D 9.50°、50°、130°、130°10.40°11.17 12.2 cm 13.B 14.110°15.答案不惟一,如图。
点的构成
点的构成
点的构成形式
⑴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 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点的构成
[2] 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 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
点的构成
⑶ 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 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 韵律感。Fra bibliotek点的构成
⑷ 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 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
点的构成
⑸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 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
点的构成
⑹不规则点的视觉效果。
点的构成
点的构成
点的构成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 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 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 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 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点的构成
点的哲学含义:
点就是宇宙的起源,没有任何体积,被挤在宇宙的“边缘
点是所有图形的基础
点的构成
点的分类
有序的点的构成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2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2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的第12课时——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这一课时主要讲解的是第三单元中的“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找零、如何计算不同商品的折扣后价格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培养出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这一课时中,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而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这些运算技巧,并能够将这些技巧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我已经准备好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本、计算器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我会以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模拟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们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
接着,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例题,并详细讲解解题步骤。
然后,我会安排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将关键的解题步骤和公式写在下方的黑板上,以便学生们随时查看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课后,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以便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
其中一道作业题目是:小明去超市购物,购买了一瓶饮料,价格为12元,又购买了一袋零食,价格为8元。
如果小明给了收银员100元,请问收银员需要找给小明多少零钱?答案是:收银员需要找给小明80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对基本的数学运算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2课时问题解决西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的第12课时,问题解决。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问题,正确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老师拿出一个苹果,告诉学生:“我有一个苹果,小明给了我一个苹果,我现在有几个苹果?”学生回答:“两个。
”2. 例题讲解:老师出示例题:“妈妈买了3个苹果,给了小明1个,又给了小红2个,妈妈现在有几个苹果?”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回答:“妈妈现在有4个苹果。
”3. 随堂练习:老师出示练习题:“小明有5个糖果,他吃掉了3个,他还剩下几个糖果?”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进行讲解。
4. 小组合作: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妈妈买了3个苹果给了小明1个又给了小红2个妈妈现在有几个苹果?答案:妈妈现在有4个苹果。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但在小组合作环节,部分学生合作意识不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除了加减法,还有哪些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
第12课时1.4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3)
第12课时 1.4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3)主备人:姚庆龙 主备时间: 2014-09-09 审核人:杨卫国 班级: 姓名: 审批人: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 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能检验所得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难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自主尝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是连续整数,求这三边长.二、互动探究问题5 如图,某海关缉私艇在C 处发现在正北方向30km 的A 处有一艘可疑船只,测得它正以60km/h 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缉私艇随即以75km/h 的速度在B 处拦截,问缉私艇从C 处到B问题6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6cm ,BC=12cm ,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以1cm/s 的速度向点B 移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沿BC 以2cm/s 的速度向点C 移动。
几秒后ΔDPQ 的面积等于28cm 2?Q P D C B A练习:1.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和是28cm ,面积是96cm2.求这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及斜边的长.2. 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7cm ,BC=22cm ,点P 从点A 出发以1cm/s 的速度移动到点B 。
点P 出发几秒后,点P 、A 、的距离是点P 、C 的距离的2倍.三、反馈检测(10分钟)1.如图,A 、B 、C 、D 为矩形的四个顶点,AB=16cm ,BC=6cm ,动点P 、Q 分别从点A 、C 出发,点P 以3cm/s 的速度向点B 移动,一直到达B 为止;点Q 以2cm/s 的速度向点D 移动。
经过多长时间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cm ?2.如图,在Rt △ABC 中,AB=BC=12cm ,点D 从点A 开始沿边AB 以2cm/s 的速度向点B 移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DE ∥BC ,DF ∥AC ,问点D 出发几秒后四边形DFCE 的面积为20cm 2?四、作业布置Q PC BA D E F D CB A P D CBA。
第12课时 语文园地四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 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 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
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 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 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运用什么描写方法?体现人物怎样的内心情感?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动作描写 )
2.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
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
)
运用什么描写方法?体现人物怎样的内心情感?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马革裹尸 )
5.沃克医生产生了严肃敬仰的感情:“啊,川中名将,久
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
( 肃然起敬 )
书写提示
1.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 位置,一般居中。
2.段落要分明。每段开头空 两格写。
3.注意标点符号位置,点号 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
4.字的大小和间距基本一致。
交流平台:
阅读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 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 读方法。
词句段运用 通过对比一个人前后不同的表现,表达人物内心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 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 了一次又一次。
词句段运用 通过对比一个人前后不同的表现,表达人物内心
《商不变的规律(第12课时)》(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商不变的规律(第12课时)》-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2. 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2. 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除法的基本概念,如被除数、除数、商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商不变的规律吗?谁能来说一说?二、探究商不变的规律(15分钟)1. 出示例题:32 ÷ 4 = 8,如果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2倍,那么新的除法算式是多少?商是多少?2. 学生尝试解答,并分享答案。
3.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原算式和新算式的商,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4. 通过多个例题,让学生进一步验证和巩固商不变的规律。
三、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问题(15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和总结。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出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和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商不变的规律在解决除法问题时有什么帮助?3. 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自主探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其他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2. 让学生尝试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了他们的推理能力。
七年级美术《点的构成》课件 上海教育版
2
主题: 叶子的创想
让我们动手来做做叶子的创想,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步骤一
观察每种不同叶子 的外形特征,试着 将它归纳,用素描 的方法记录下来
.
4
步骤 二
进行概括,也可以夸张,变形
.
5
步骤三
简化,概括
.
6
我们可以将一张叶子进行复制,摆放出不同位置,还要 考虑到疏密关系以及前后关系,利用彩色的笔和纸,制作 出精美的装饰画来
中 性 色
冷 色 调
色彩的搭配
近似色
类似色
暖 色 调
.
8
还可以赋予他一定的生命力(加一些装饰)
配了画框后的效果
客厅的一角,别具一格
装 饰 资 料
.
12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在设计中的运用
点在设计中的应用:
*提示 *概括和简化图形 *调节画面、活跃气氛 *彰显个性
pre
小结
点线面体的相对性 点的视觉特征
点的视觉元素与视觉心理
点的关系元素与视觉心理
■
点在设计中的应用
谢谢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
点的构成及运用
制作:
构成的要素:点、线、面、体
平面构成的三要素:点线面 巩固点线面的相对性
平面构成的关系元素:骨骼
点的视觉特征 (不确定、运动、变化)
点的位置与视觉心理
点的形状、色彩、大小等与视觉心理
点的视觉元素与关系元素:大小、形状、虚实、黑白、 深浅、颜色、肌理、骨骼、(位置、排列、方向、聚 集、偶然、相交、相切、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