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稳定
社会交换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通过交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 利益,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
社会进步
社会交换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社会分化
在社会交换中,不同群体和阶层之间的交换条件和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从而导致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
06
社会交换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
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
直接交换
双方直接进行物品或服务的交换,无 需借助第三方媒介。直接交换具有简 单、直接的特点,常见于面对面的交 易或互动。
间接交换
双方通过第三方媒介(如货币、信誉 等)进行交换。间接交换扩大了交换 的范围和可能性,使得不同时间、空 间的人们能够进行交易和合作。
等价交换与非等价交换
理论背景
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它借鉴了经济 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和“交换”概念,以及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 理论。
交换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典政治经济学阶段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和剩余价值论,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阶段
冲突解决
当交换过程中出现冲突和争议时,双方需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 解决问题,以维护交换关系的稳定。
Biblioteka Baidu
现代社会学理论
百度文库
布劳提出一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社会独立性,可以 采用如下方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1)他能够提供别人一种迫切需要的服务,这种
服务可以促进别人反过来再向他提供服务,尽管只有 他才有一这样做的增援,这将导致对等的交换。 (2)他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他所需要的服务,那 将导致建立对等的交换,即建立一种伙伴关系 (3)他能强迫别人给他服务,假如发生了这种强 制,那些能够确保得到服务的人将形成对服务提供者 的控制。 (4)他可以学会不用这种服务或寻找其他替代物。
布劳提出四种具有媒介性的社会价值: 1、个别的价值可以充当社会联系和凝聚的媒介,
它帮助创造一个共同以代替个人的感情的吸引。同 时,这种个别性的价值导致在一个大集体中的小群 体的形成。 2、有关社会贡献和成就的普遍标准产生分层结构, 在这里,地位成为一个使间接的交易成为可能的报 酬。 3、合法的价值充当运用权威的媒介,并充当大规 模追逐集体目标的组织的媒介,权利必须合法化, 必须被群体成员承认是合法的。它必须被认为是为 了获得群体目标所不可缺少的 4、人们所持的反对意见是重组和变迁的媒介。因 为、这些意见鼓励了对于反对运动的支持,并使这 种运动的领导合法化。
为此,布劳提出了能够为分析非制度化和制度化 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框架,解释了社会交 换的普遍性现象。
社会交换理论
E•福阿与 U•福阿的资源说
• 理论基础:
心理学种种理论的综合,认知过程是随着时间 发展的;认知范畴既不生来就有,其形成也有先 后之分。
• 决策:
资源量的上限和下限产生行为动机,行为是受 动机状态支配的;一旦资源量低于或超出最佳度 ,人们就有了采取某种行为的动机。
• 交换模式: 资源交换
E•沃尔斯特、贝尔谢德和G•沃尔斯 特的公平说
• 部属间的团结意识越强,他们就越能够把对立理解为种高 尚和正义的事业,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 意识形态团结的意识越强.部属就越可能把对立视为它自 身的结果,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重要观点及模型
2.1 霍曼斯的操作心理学观点 2.2 布劳的经济学观点 2.3 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2.4 E•福阿与 U•福阿的资源说 2.5 E•沃尔斯特、贝尔谢德和G•沃尔斯特 的公平说
社会交换的三种形式
• 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
这种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本身作为目的
• 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
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
• 混合性的社会交换
这种交换既具有内在报酬性,也具有外在报酬性
权力的意义
• 权力指一个人或群体反复地将意志强加给 其他人的能力,而不是指影响他们的一项 决定(不管多重要)的单个例子
• 上下级之间的交换关系越是不平衡,与当权者对立概率则 越大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
(一)共享价值观
宏观交换网络不仅包括人际互动,还 包括群体和组织间的交往,不仅包括直接 的、面对面的互动,还包括间接的、时空 间隔较大的交往过程。
(二)制度化
布劳通过制度化概念阐明了宏观交换 关系的结构化过程。他认为,尽管共享价 值观为宏观交换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但要真正使这一关系结构化,即维持一种 稳定的宏观交换关系模式,还需要制度化 过程。
(三)理论命题中同义反复的错误
由于霍曼斯的一些基本概念是相互定 义的,因此导致他的有些理论命题犯了同 义反复的逻辑错误。
第三节 布源自文库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彼得· 布劳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1918年2月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移居美国。 早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州的艾姆赫斯特学院, 获学士学位。
一、 布劳的理论目标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 的主要流派之一。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不 同,它的重点是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 象。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治· 霍曼 斯和彼得· 布劳,此外,艾默森和怀特海等 人也对该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 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布劳的交换理论与霍曼斯的理论之间 在研究重点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布劳看 来,霍曼斯关于所有社会现象的解释都植 根于心理学原理的看法未免过于极端。
完整版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评述部分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
迨。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
诵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向此,人类一
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就是霍曼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
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
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成功命题。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
循报酬原则。也就是说,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
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
第四个是剥夺一一满足命题。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
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一一赞同命题。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
第十三章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社会学界逐渐兴盛、流行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之最佳方法是将行为当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
现代社会交换理论的奠基人是乔治?霍曼斯,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彼得?布劳和理查德?爱默森两位美国社会学家。其中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着眼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一般称之为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可称之为社会结构交换论;爱默森把网络分析技术应用于交换理论,一般称为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一、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50年代中后期,美国国内社会矛盾的普遍激化,暴露了美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面。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开始普遍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反对那种只把人作为团体的组成部分,而不把人作为社会个体行动者的理论观点。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
古典政治经济学(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是“理性人”)
人类学(交换是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
行为心理学(斯金纳的“刺激—反应”模式)
1、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洛克、亚当·斯密
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交换会使双方都有利可图,人们进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
交换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所利用和修正的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假设有:
(1)每个人都是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2)个人所拥有的某类资源越多,那么个人对这种资源的需要便越小;
《社会交换理论》课件
矛盾和冲突。
社区中的社会交换行为
邻里之间的互助与资源交换
在社区中,邻里之间会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助和资源交换。例如,有的居民可能会为邻居照顾孩子,以便邻居能够完成 工作任务;或者在社区中分享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以增进社区的整体福祉。
社区组织与居民之间的交换关系
社区组织通过提供服务和资源来换取居民的参与和支持。例如,社区组织可能会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健身设施或咨 询服务,以增加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国际援助与合作
国家间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国际援助 和合作。例如,发达国家可能会向发 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 以帮助其发展经济和提高民生水平; 国家间还可能通过共同应对全球性挑 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来进 行合作。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对 交换关系的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对于国家间的国际 交换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国际政治 经济格局的变化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利 益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国家之间 的交换关系。例如,经济全球化和区 域一体化可能会导致国家之间的经济 联系更加紧密,而地缘政治的变化则 可能引发国家之间的紧张和冲突。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从 多角度研究社会交换理论,拓展研究视野和方法 。
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与指导
01
02
03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指导人 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谐 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 往的质量。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和布劳)
3.理论意义与不足 (1)理论意义 A.对社会整合的有效解释 B.对权力的有效解释 C.对地位的有效解释 (2)理论缺陷 A.心理还原主义 B.关于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动的批评 C.理论命题中的同义反复
三、布劳的结构交换理论
生平与著述
Peter Michael Blau (1918-2002)
1.布劳的学术思想比较 (1)其理论与结构功能理论的不同之处: 结构功能主义重视均衡,而布劳则比较重视不均衡的 交换 ( 2 )布劳的社会交换论在方法论上不同于霍曼斯的地方, 有两点: ①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与心理还原论,即以 个人的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行为,布劳则更多地倾 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即认为社会复 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的 效应。 ②霍曼斯用对等性原则解释社会交换,布劳则用对等性解 释部分社会交换,用不对等性解释另外一些社会交换。 布劳认为,不对等交换产生了社会的权力差异与分层现 象。
• 齐美尔的交换原则:[特纳P271] ⑴吸引原则:行动者越是感到对方的资源具有价值,他们 之间就越有可能建立交换关系。 ⑵价值原则:行动者对某一种特定类型资源的需求越迫切, 同时得到的可能性越小,则这种资源对他越有价值。 ⑶权力原则: A.行动者越是认为另一人的资源的价值越大,后者对其拥 有的权力越大。 B.行动者的资源越是易于改变,则在交换中的选择和变量 能力越强,从而在交换中的权力越大。 ⑷张力原则:在社会交换中,行动者越是力图控制局面来 掩盖对某种资源的需求或隐藏这种资源的可用性,那么, 交换中的紧张程度就越大,也就越有可能引发冲突。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⑤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
6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乔治· 霍曼斯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32年毕业 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曾参加帕 雷托学说小组讨论会,并于1934年与人合著《帕雷托 理论介绍》一书,从此步入社会学界。1939~1941年 任大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 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正式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 社会学系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64 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霍曼斯学术研究领域很广, 包括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及科学哲学。霍曼斯在 从事社会学研究初期对功能主义兴趣较大,著有《人 类群体》(1950)。后来,研究方向则转向交换论,著 有《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返回到人》 (1964)、《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
基本概念
Leabharlann Baidu
对社会行为的所有解释归根到底都是心理学的解释。 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它,人们才能把自己的行动 变成追求报酬、避免惩罚的行动。 情感:是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如好感、反感、赞同、反对等, 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 刺激:是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报酬: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它可以是物质的,如金钱; 也可是非物质的,如声誉、赞扬。 成本:有两种含义。一是实际成本,是指在进行活动时蒙受的痛苦。如体育运动员 为了夺冠所进行的艰苦训练;二是机会成本,指为了获得某种报酬而失去的其他可 能的报酬。 投资: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专长、性别、种族等。 利润:是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 公正性期待:指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出的费用和所得到的报酬之间的比例关系构 成的主观期待。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交换思想
⼆、⼈类学的交换思想
三、⾏为⼼理学的影响(组员根据⾃⼰的理解每⼈举⼀个例⼦)
第⼀.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都将做出那些能得到较⼤报酬和最少惩罚的⾏为。
第⼆.有机体将重复那些已经证明能得到报酬的⾏为。
第三.若⽬前的刺激与过去要得到奖励的刺激⼀样,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为。
第四.若⽬前的⾏为情景与过去曾受到奖励的⾏为情景相似,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为。第五.只有不断地得到报酬,⾏为的重复才能不断发⽣。
第六.当以前曾被奖励的⾏为在同样或类似的情景中突然被中断奖励时,有机体会表现出某种情绪。
第七.有机体从某⼀特定⾏为中得到的奖励越多,该⾏为的奖励价值就越⼩,有机体更愿意采取替代⾏为以寻求其他奖励。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的⼀切互动⾏为都是为了追求⾃⾝最⼤利益的满⾜⽽发⽣的交换。
霍曼斯的⾏为主义交换论
⼀、对功能主义的批评
霍曼斯认为功能理论存在两⼤不⾜:
⾸先,功能理论缺乏解释⼒。
其次,功能主义忽视了对社会中⼈的研究。
⼆、基本概念
⾏动、互动、情感、刺激、报酬(最核⼼)、成本、投资、利润、公正性期待
为了说明⼀重要社会交换原则,即某⼀报酬出现数量越频繁,其相对于⾏动者的价值就越⼩(经济学边际原理);某⼀报酬出现数量越少,其相对于⾏动者的价值就越⼤。⼜在其基本概念中加⼊了两个表⽰“时间”的⼼理学概念:剥夺和满⾜。
三、基本命题(组员根据⾃⼰的理解举例)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三)价值命题
(四)剥夺—满⾜命题
(五)攻击—赞同命题
(六)理性命题
社会交换理论PPT
社会认同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追求认同和尊重,交换行为往往成为获取社会 认同的手段之一。
情感联系
情感联系是社会交换的重要动机之一,人们通过交换行为建立和 维持与他人的情感关系。
交换行为的产生
01
资源评估
在交换行为产生前,人们会对自 身拥有的资源进行评估,确定可 用于交换的资源类型和数量。
分析产权界定和交易费 用在交换过程中的重要 性,以及它们对资源配 置效率的影响。
社会学中的交换分析
1 2
社会网络分析
研究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交换行为,探讨网络结构 对资源流动和交换关系的影响。
社会资本理论
分析社会资本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 影响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资源获取能力。
3
礼物交换与互惠原则
社会交换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交换理论的发展历程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他认为人类行为是基于 交换的,人们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
布劳在霍曼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交换理论பைடு நூலகம்他强调社 会交换不仅是个体之间的互动,还涉及到群体和组织之间 的交换关系。
对社会问题的指导意义
解决社会问题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5、攻击-赞同命题(aggression-approval proposition):该命题注意到了人类行动中的情感因素。
(1)攻击命题: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他预期的回报或 使他受到意料不到的惩罚时,他会感到气愤,并采取攻 击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 (2)赞同命题:当他的行为使他得到期望的回报,尤其 是当回报大于其预期或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会感 到高兴并采取赞同行为。
(一)基本概念(10个)
1、行动: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报酬,逃 避惩罚而做出的行为表现。 2、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 3、刺激:是指来自环境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 动上的反应。 4、情感:是指在群体中,群体成员之间所具有的内 部兴趣,通常被视作交换过程中的社会资源。 5、报酬(核心概念) :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 某种需要的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6、理性命题(rationality proposition):当某人在 各种行为中进行选择时,他会根据当时的认识而选择获 得报酬的可能性最大的行为。(这是总结性命题:行动 =价值*可能性)
霍曼斯的基本观点:社会交换行 为是一种选择、计算得失的过程, 人们所选择的总是一种追求最大报 酬而避免惩罚的行动方案。
3、价值命题(value proposition): 某人的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他越可 能采取这种行动。(这一命题强调了行 动结果的价值水平对行动的影响)
第七讲 社会交换理论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乔治·C.霍曼斯(George Caspar Hommans,1910-1989)1910年生 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有家庭。1934年与查尔斯·柯蒂斯合著的 《帕累托理论介绍》一书出版,给他在社会学界带来了声誉,有人 说他由此“一鸣惊人”。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701975年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被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三、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 四、爱默森的网络主义交换论
一、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以亚当·斯密等人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 理论取向。在他们看来,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 遍存在的现象。“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每个人都期 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这种现象是人类的一种“自发倾向”, 是人类的本性。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在人类学家的研究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因素受到关注, 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它以刺激—— 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原则。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中,斯金 纳(B. F. Skinner,1904- )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最大,霍曼斯 承认自己“是一个拥护斯金纳的人”。
社会交换理论ppt
随着学科交叉和跨文化研究的深入,社会交换理论仍有很 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和范围。
02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交换的要素
01
02
03
04
资源
交换中的基本物品,可以是物 质的、非物质的,如金钱、物
品、服务、信息等。
互动
交换双方之间的行为和互动, 包括交换提议、协商、承诺等
指导组织管理
社会交换理论在组织管理中具有指 导意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组织文 化和人际关系,提高组织绩效。
社会交换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社会交换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 包括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等。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交换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逐 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 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4. 权衡原则
交换双方应权衡交换条件和可 能的代价,避免不利的交换。
社会交换的均衡与不均衡
均衡的社会交换
交换双方都从交换中获得预期的回报 ,且这些回报的价值相当。
不均衡的社会交换
交换双方中有一方没有获得预期的回 报,或者获得的回报价值与另一方相 差较大。
03
社会交换理论的实践应用
组织内部的交换关系
总结词
社会交换理论在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中的应用,解释了企业之间如何通过资源 共享、合作共赢等方式建立互惠关系,同时也在竞争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
社会交换理论
3、行为主义心理学
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 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 强调外在条件对人的行 为和人格的影响作用,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 条件反射,学习的过程 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 程。
①主要观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人的外在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实验;
持环境决定论,机制为“条件反射”。
②主要代表人物: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如果某一 刺激持续地与另外一种产生某种既定生理反应的刺激 一起出现,那么,这一刺激本身本身也会产生那种反 应。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张观察人类的行为。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乔治—霍曼斯(1910—1989) 美国社会学家,交换理论的创 始人。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研究 单位是个人,在行为主义心理 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命题, 并推广到社会结构的解释中去。
布劳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在人际关系而在于社会结构。
他认为,从微观到宏观领域交换过程虽然相同但已变 得更为复杂,即交换的主体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社会 组织;交换性质也由直接扩展到间接;交换由先于创 造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过程变为受社会制度和结构 制约的过程。
他希望以自己的新的理论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 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框架,从而填 补微观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与宏观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之 间的鸿沟。
一、社会背景
——5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的动荡和功能主义的衰落 冲突理论——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强调稳定的缺点; 交换理论——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宏观的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⑤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他认为,社会交换关系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交换是一种有限的活动,它指个人为了获取回报而又真正得到回报的自愿性活动。布劳还区分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内在奖赏和外在奖赏的差别,引入了权力、权威、规范和不平等的概念,使交换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地追溯了交换现象的各种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归纳过程取向的社会结构理论。
继布劳之后,对交换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埃默森等人。埃默森运用严密的数理模型和网络分析,阐述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社会交换的基本动因和制度化过程,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充实了交换理论的理论体系。
霍布斯在他早期发表的学术文章 (1958 年 ) 以及专著《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1961 年和 1974 年版 )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理论的主要根据。在五种理论中,他的
理论最为人熟知,但引起的争议也最多。不少人撰文对他的理论在社会学现象中的应用持批评态度。爱默森曾试图运用形式逻辑的规则将霍曼斯的分析形式化并加以引伸。
理论基础
如前所述,霍曼斯的观点在社会学领域引起许多争论。争论又主要源自他的理论基础。霍曼斯虽身为社会学家,但他主要依赖于行为心理学建立起了自己的交换理论。
① B . F 。斯金纳的论著对霍曼斯的思路尤多启发。
简要地解释一下斯金纳的观点,能使我们对霍曼斯所受到的批评有深入的了解。斯金纳提出了四点关于人类行为的假设。第一,人是与其他生物体一起居住在地球上的生物体;人类在解剖和生理上具有独特的特征,这是其祖先为适应环境而进化的结果。其中有利于生存的得到发展,妨碍生存的得不到发展,这些特征构成了遗传的能力。第二,当一个新生儿学会以他人强加于其身的方式动作时,他 ( 她 ) 便成为一个“人”。第三,人类行为受到环境中刺激物的制约。最后一点,人类习得行为的能力是遗传能力的一部分。
由于斯金纳断言环境刺激造成人类行为,人们或许会认为认知过程 ( 如思维、态度 ) 在他的理论中无足轻重,或许会把人看作受环境冲击的相对被动、相对无知的个体。行为主义的某些流派固然忽视认知过程的重要性,斯金纳还是承认认知过程的存在,并对认知过程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描述。①应该指出,霍曼斯也谈到过经济学和博弈原理对他理论的意义,但他理论的基础主要还是操作心理学。
在斯金纳看来,思维是一种隐蔽的行为;思维过程还可能包括调节感情及监控未来的行动。例如,在一次约会前,可能会预先计划一下说些什么话,到什么地方去,做些什么事,在这种情况下,斯金纳认为思维不过是赴约这一较大规模的行为系列中的一个环节,即对行为后果的预想。在约会当中,约会者或许会思考:“我现在过得愉快吗 ? 按下去我该说什么话呢? ”在约会之前和约会进行之中,思维都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在赴约之前,这方对与他方所作的约定作出反应,他方则将思维过程引向今后的交往;在约会之中,这方对他方或环境所激起的内在情感作出反应。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思维是作为外界刺激的效应而发生的,它虽有助于控制行为,但终究没有产生行为。正如公开的行为 ( 如谈话、舞蹈 ) 是对外界刺激的明显可见的反应一样,思维是对这种刺激的隐蔽的行为反应。
斯金纳并未忽略认知过程,他只是认为认知过程并不产生行为,而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行为反应。然而,如果考虑到认知过程在大多数推理中所起的主要作用,那么,即使只是稍加贬低这一作用,也会引起人们的争议,并导致一种夸张了的感觉——斯金纳所描述的不是像他自己一样的人,而是一台机器人。
另一些批评与斯金纳的理论本身无关,而是产生于与他的理论有关的研究方法。人们总是把行为主义理论和“斯氏盒”以及自鼠联系在一起。可以理解,大多数人不想承认自己和啮齿动物有共通之处,包括在行为规律上有什么相同点。斯金纳为自己辩解道:“在心理学实验室里由白鼠主宰一切的时代至少在四分之一世纪以前已经告终。”然而,对他的观点持批评态度的人仍然断言,他的研究结果仅仅适用于实验室的动物。
对斯金纳的观点提出的指责是形形色色的,但本节内所述的几点就足以给斯金纳制造难题了。斯金纳自己固然可能觉得运用行为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是极为可靠的,但批评者或许会把这一基础看作是一堆流沙,而不是钢筋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