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交换理论完整版

社会交换理论完整版

社会交换理论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S o c i a l E x c h a n g e T h e o r y)本章授课要点: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陷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现代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着作中诞生的,同冲突理论一样,交换理论也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

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理论取向。

在他们看来,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把人看作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计,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

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以上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在以下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一)弗雷泽的澳大利亚土着居民姑表联姻模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着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着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研究时发现,居民中通行一种“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的不是源于获得的经济动机,而是一种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汇报人:XX
• 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 社会交换的基本要素 • 社会交换的类型与特点 • 社会交换的过程与机制 • 社会交换的影响与效应 • 社会交换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
01
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定义与背景
社会交换理论定义
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 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
公平原则
情感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换应该是公平的,即 交换双方所得到的报酬应该与他们的投入 相等。
除了物质利益外,情感因素也是社会交换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会因为情感 上的联系而愿意进行某些交换。
02
社会交换的基本要素
交换的主体与客体
交换主体
指参与社会交换的个人或组织, 包括资源的提供者和需求者。
能力和资源等。
决策制定
02
基于收集的信息,人们会制定交换决策,选择合适的交换对象契约,人们会注重契约精神,遵守
交换规则。
交换的执行与监督
执行过程
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需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交 换的顺利进行。
监督机制
为确保交换的公平和诚信,社会会形成一定的监督机制,如法律 、道德舆论等。
新古典经济学家如马歇尔、瓦尔拉斯等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交换理论 ,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一般均衡理论。
社会学发展阶段
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等将交换理论引入社会学领域,提出了社 会交换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观点
理性人假设
互惠原则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总是在追 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人们在社会交换中遵循互惠原则,即当某 人给予他人某种好处时,他人也会以某种 方式回报。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的三种形式
• 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
这种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本身作为目的
• 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
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
• 混合性的社会交换
这种交换既具有内在报酬性,也具有外在报酬性
权力的意义
• 权力指一个人或群体反复地将意志强加给 其他人的能力,而不是指影响他们的一项 决定(不管多重要)的单个例子
• 防止其他人为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形成强制力量 • 别人需要他所能提供的利益
有权力者与被使用权力的人民之间存在冲突
• 下级的资源问题 • 可使下级获得必要利益的替代机会问题 • 在反对以高级资源为基础的权力的斗争中运用强
制性力量的问题
• 社会价值准则与敌对性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问题
交换冲突的六个命题
研究局限
• 社会交换理论应用方面的局限性
——组织公民行为方面的局限性 ——交换行为方面的局限
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局限
• 霍曼斯理论的局限性 1.心理还原主义 2.机械论 3.理论命 1.对组织化集体所下的定义太泛
2.不能提供一种认识
3.布劳的交换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所组成的 原理含糊不清
• 强调“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 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意 思是说,并非所有的社会交往都是以对称的、平 等的交换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可以是交互的,也 可以是单方面的。一旦人们的社会地位分出高低, 就要用权力关系而不是交换关系来维持。
经济交换 社会交换
• 经济交换 指双方强调经济利益、明确责任义务的短期关系,它类似 于市场中的交易
• 社会交换理论综述 • 重要观点及模型 • 社会交换的测量方法 • 社会交换理论的实践应用 • 研究局限 • 未来展望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详解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详解

(一)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活动报酬源自价值情感互动
规范
代价
资源
利润
公正性期待
(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
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 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2. 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
为,而不是解释行为;只研究能观察到的行为,并试 图建立一种刺激-反应的函数关系。
◆“斯金纳箱”---习得律(p,241)--强化研究; ◆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因为它服从强化的概率,而且
是可以控制的;
◆交换理论对行为主义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借鉴:(p,241)
社会交换论是对功利主义的经济学、功能主义的文 化人类学和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 理学的全面综合,其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 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 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 劳和R.埃默森。
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经济学上的边际递减规律;男孩追求女孩现象等。
Sociologist, born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He studied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and taught at Harvard (1946–1980). An authority on the social behaviour of small groups,
第十一章 社会交换理论
主 要 内 容: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三、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四、艾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五、简短的评价

完整版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完整版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评述部分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迨。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诵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向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就是霍曼斯。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功命题。

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

也就是说,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

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

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第四个是剥夺一一满足命题。

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一一赞同命题。

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

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二、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本命题
(一)成功命题 (二)刺激命题 (三)价值命题 (四)剥夺与满足命题 (五)攻击与赞同命题 (六)理性命题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三、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实际意义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是以经济交易论和 行为心理学为基础,探讨人类社会行为的 一种社会学理论。他认为,利己主义、趋 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三)理论命题中同义反复的错误 由于霍曼斯的一些基本概念是相互定
义的,因此导致他的有些理论命题犯了同 义反复的逻辑错误。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三节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彼得·布劳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1918年2月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移居美国。 早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州的艾姆赫斯特学院, 获学士学位。
一、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社会学界 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 引进和介绍欧洲的社会学理论,二是进行 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其中,芝加哥学派 对城市问题的研究闻名于世。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二、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社会交换理论思想主要来源于古典政 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三个方面。 早期社会学家重视交换研究的只有齐美尔, 齐美尔认为个人加入团体的动机是为了追 求个人目标的实现,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 互惠的交换模式。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四、 霍曼斯的理论缺陷
(一)心理还原主义 霍曼斯把一切社会行为都归结为简单
的心理行为。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他 认为人的行为只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上的 满足,而且可以利用这些行为命题解释更 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二)关于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的批评

《社会交换理论》课件

《社会交换理论》课件
跨文化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换行为,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交换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为跨 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
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1 2 3
实验研究方法
利用实验法研究社会交换理论,通过模拟情境和 条件控制,探究交换行为的内在机制。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
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交换行为 进行定量分析,揭示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模式和 规律。
02
他的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了社会 互动中的交换关系,认为人们 在社会互动中会根据成本和收 益进行行为决策。
03
霍曼斯认为,社会交换不仅仅 是物质的交换,还包括情感、 信息等方面的交换。
彼得·布劳
布劳是美国的社会学家,也是社会交换 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进一步发展了霍曼斯的理论,提出了 社会交换中的“权力平衡”概念,即交 换双方在资源上的不平等会导致权力失 衡,而这种权力失衡又会影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不仅包括物质交换,还包括情感 和认同的交换。人们通过情感交流和认同 建构来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
权力与地位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权力与地位是社会交 换中的重要因素。通过交换,个体可以获 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影响力。
02
CHAPTER
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乔治·霍曼斯
01
霍曼斯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和行 为主义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之一。
THANKS
谢谢
矛盾和冲突。
社区中的社会交换行为
邻里之间的互助与资源交换
在社区中,邻里之间会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助和资源交换。例如,有的居民可能会为邻居照顾孩子,以便邻居能够完成 工作任务;或者在社区中分享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以增进社区的整体福祉。
社区组织与居民之间的交换关系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4.人经常在约束下行动,但他们仍然在交易中寻求获利时相互 竞争。
5.人们经常在交易中寻求获利,但当他们进入交换联系中时, 受到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限制。
除了这些对功利主义假设的改造之外,交换理论从在经济市场进 行的物质交易的限制中去除了人的互动。这需要对前面所列的清单再 增加两条:
6.在所有社会中,人们确实都在明确界定的市场中从事经济交 易,但这只是在所有社会脉络中发生于个体间的、更为一般意义上的 交换关系中的特例而已。
4.符号性交换关系是基本的社会过程,它可以造成 等级的分化,也可以将社会整合为一个有内聚力的、 团结的整体。(Symbolic exchange relations are the basic social process underlying both differentiation of ranks in a societ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ociety into a cohesive and solitary whole. )
个体按约活动就是体现了群体的道德规范。 (“It is groups, and not individuals, which carry on exchange, make contracts, and are bound by obligations. ” )个体间的交换就是按照群 体规范进行的,同时也就巩固了这些规则与 规范。因而,莫斯认为,既不能像功利主义 那样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也不能像马林诺斯 基那样过分强调个人的心理需要,而应当认 为个人是社会群体的代表。最终,交换关系 产生于群体道德,并巩固和服务于群体道德 这一自成一格(suigeneris)的实体。
地发现,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明显喜欢“交表联姻”而不喜欢“平行表 联姻”。是什么原因使得姑表联姻受到普遍欢迎,而姨表联姻却受到 普遍禁止呢? 弗雷泽引用了“经济动机”的“法则”:一位澳大利亚土著人如果没 有相应的财产去讨老婆,一般地,他就会被迫用自己的女性亲属(通 常是他的姐妹或女儿)进行交换以得到老婆。这样,社会中个人(缺少 财产而又想娶妻者)的物质的或经济的动机就能解释各种社会类型(交 表联姻)。 1.交换过程是人们为努力实现其基本需求而产生的。 2.当进行交换的人们觉得有利可图时,交换过程就产生了互动模式。 3.这种互动模式不仅满足了个人需求,而且限制了接着可能产生的 各种社会结构。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这个理论对社会交往中的报酬和代价进行分析。

提出那些能够给我们提供最多报酬的人是对我们吸引力最大的人。

而且我们总是尽量使自已的社会交往给自已提供最大报酬。

为了得到报酬,我们也要付出报酬。

因为人类社会的原则是互相帮助,别人给了你好处你要回报,社会交往过程因此可以说是一个交换过程。

中文名社会交换理论外文名social change适用学科心理学适用范围社会心理学1定义对社会交往的研究中最具有影响的理论。

2具体思想报酬和代价的定义报酬,一个人从社会交往中得到的任何有益的东西。

报酬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一件东西对某人是报酬而对另一个人则可能毫无价值。

报酬可以分为6类:爱、钱、地位、信息、物、服务。

这6 类报酬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特别性和具体性。

一个报酬是谁提供的决定着报酬的价值。

这就是报酬的特别性。

爱的价值与提供的人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爱是一个特别性很高的报酬。

而比较起来,钱不论是谁提供的都是有用的,因而钱是一种特别性很低的报酬。

当我们说与某一个人的友谊是非同寻常的友谊时,意思就是说这种友谊关系可以给我们提供特别的,别人无法给予的报酬。

报酬的第二个方面,具体性将具体的和抽象的报酬区分开了。

具体的报酬是可见的、可闻的和可以摸到的东西,抽象的报酬则是看不见的,但同样可以对人有用,如建议、社会肯定等。

代价是社会交往引引起的消极后果。

某一种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这种代价包括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或者总是产生矛盾,或者受到其他人的反对等等。

从事某一种社会交往还可能会妨碍我们进行其他报酬更大的活动,这也是一种代价。

经济学上把这称为“机会成本”。

对交往关系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或友谊所得到的报酬和所付出的代价是心中有数的。

尽管人们并不特别去计算这些报酬和代价,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某个关系的总结果,即总的来看,这种关系是使自己得到的多(报酬多于代价),还是使自己失去的多(代价多于报酬)。

社会交换理论PPT

社会交换理论PPT

信息沟通
02
03
协商与决策
交换双方需要就交换内容、条件 等信息进行沟通,确保双方对交 换行为有共同的理解。
在明确交换条件后,双方会进行 协商和决策,确定最终的交换方 案。
交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信任建立
信任是交换关系的基础,双方需要通过诚信行为和履行承诺等方式 建立信任关系。
规则制定与执行
为确保交换关系的稳定和公平,双方需要制定并执行相应的交换规 则。
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及挑战
忽视非物质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主要关注物质资源的交换,相对忽视了情感、认同等 非物质资源的交换。
难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于某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利他行为、社会规范等,社会交换理 论往往难以提供充分的解释。
量化研究的困难
社会交换涉及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很难进行精确的量化测量,这给相 关的实证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冲突解决机制
在交换过程中可能出现冲突和分歧,双方需要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机 制,确保交换关系的持续和稳定。
交换结果的评估与反馈
结果评估
在交换完成后,双方会对交换结 果进行评估,判断交换是否达到 预期目标。
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交换双方的满意度进行调 查,可以了解交换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为后续交换提供参 考。
探讨礼物交换在社会关系维护中的作用,以及互 惠原则在其中的体现。
心理学中的交换动机研究
动机理论
研究个体行为的动机基础,探讨交换行为背后 的心理驱动因素。
认知失调理论
分析个体在交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调现 象,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认知来维护心理平衡。
情绪与交换决策
探讨情绪在交换决策中的作用,以及情绪对交换行为和结果的影响。

第七讲 社会交换理论

第七讲 社会交换理论
感、赞同、反对等。在交换中,情感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资源。 ⑥成本——指人们在进行行动时失去的报酬或受到的惩罚。 机会成本: ⑦利润——指在人的行动结果中,报酬部分减去成本(代价或费用)
部分剩下的纯报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⑧资源——指个人的全部特性和经验,包括技能、性别、种族、出
身、社会地位、知识、专长等等。 ⑨刺激——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够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⑩公正性期待——指由于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费用和所得报酬之
在这些著作中,霍曼斯把人类行为视为交换行为,使用“个体主义 方法论”研究交换行为,尝试建构能够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体系。
(一)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评
从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看,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也是在反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结构功能主义缺乏解释力 ①功能主义不是一个演绎系统 ②功能主义只描述社会,不解释社会。 ③功能主义没有普遍性。 2.结构功能主义忽视人的能动性 霍曼斯认为,结构功能主义过于抽象和空洞,忽视了对社
霍曼斯的早期理论受帕森斯和默顿的影响较大,1950年出版《人类 群体》,在美国社会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后来,在哈佛大学动物心理学教授斯金纳的影响下,霍曼斯的理论 旨趣发生了转变,转向社会交换理论。
主要著作有:《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1959)、《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形式》(1961)、《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 性质》(1967)等。
间的比例关系构成的主观期待。 在上述10个基本概念中,“报酬”是最核心的。人们的所有行为都
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以上这些概念是构成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石”,它们相互组合,
组成一系列命题。
(三)行为交换论的基本命题

八章:社会交换理论

八章:社会交换理论

一、对功能理论的批评 1.功能主义理论虽然对客观现实进行了描 述,但却不能对结构的发展做出充分解释; 2.功能主义忽视了对社会中人的研究
二、基本概念
行动: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 惩罚 互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只有 通过它,人们才能把自己的 行动变成追求报酬、 避免惩罚的行动 情感: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 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 刺激:指环境中暗示,能引起个体做出行动上的 反映
第八章 社会交换理论
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
社会交换论者吸收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报酬、利 润等概念,认为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 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
二、人类学
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 交换包括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 个体从事交换活动是根据群体规则进行的,体现 了群体的道德; 交换对等,才能进行下去。

四、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 公平性的标准: 1.行动者过去的经验 2.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

五、对霍斯曼理论的批评 1.从行为心理学推演出,具有抽象性; 2.不能认识到人和动物的区别; 3.“公平交换”的假设不合理。
第三节 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一、微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
三、心理学
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刺激---反应的公式表示,不论是动物行 为还是人类行为,都将遵守一下原则: 1.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都将发出那些能得到较大报酬 和最少惩罚的行为; 2.有机体将重复那些已经证明能得到报酬的行为; 3.若目前的刺激与过去要得到将来的刺激一样,有机体会重 复过去的行为; 4.若目前的行动情境与过去受奖励的行为情境相识,有机体 会充分过去的行为; 5.只要行为能继续得到奖励,该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6.当目前曾被奖励的行为在同类或类似情境中突然被终端奖 励时,有机体会表现出某种情绪; 7.有机体从某一特定行为中得到的奖励越多,该行为的奖励 价值就越小,有机体更愿意采取替代行为以寻求其他奖励。

社会交换理论ppt

社会交换理论ppt
未来展望
随着学科交叉和跨文化研究的深入,社会交换理论仍有很 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和范围。
02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交换的要素
01
02
03
04
资源
交换中的基本物品,可以是物 质的、非物质的,如金钱、物
品、服务、信息等。
互动
交换双方之间的行为和互动, 包括交换提议、协商、承诺等
特点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互惠和平衡, 认为人们在交换中寻求最大化的 回报,同时也会评估交换的公平 性和合理性。
社会交换理论的重要性
解释社会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 类社会行为的理论框架,有助于 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动
机和互动方式。
促进合作与互惠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互惠和合作,有 助于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和合 作,增强社会凝聚力。

期望
交换双方对交换结果的预期和 期望,这些期望会影响交换行
为。
回报
交换行为带来的收益或回报, 可以是物质的、非物质的,如
满足感、安全感等。
社会交换的过程
2. 提议
个体提出交换提议,明确交换 的资源、条件和回报。
4. 执行
双方按照协商的条件进行交换。
1. 识别
个体识别出自己拥有的资源, 并意识到这些资源可能对其他 人有价值。
拓展应用领域
进一步探索社会交换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 组织行为学、国际关系等。
引入多层次分析
将社会交换理论应用于不同层次的分析,如个人、 组织、国家等,以揭示更广泛的社会现象。
整合其他理论
吸收和整合其他相关理论,如心理学、经济学等, 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融合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刺激:是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报酬: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它可以是 物质的,如金钱;也可是非物质的,如声誉、赞扬
成本:有两种含义。一是实际成本,是指在进行活动时蒙 受的痛苦。如体育运动员为了夺冠所进行的艰苦训练;二 是机会成本,指为了获得某种报酬而失去的其他可能的报 酬,如为了准备考试而放弃了一场音乐会。 投资: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 专长、资历、性别、种族。 利润:是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 奖励。 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特定奖励后所经历的时间长度。 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得到的报酬已足以 使他们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报酬。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如果某一 刺激持续地与另外一种产生某种既定生理反应的刺激 一起出现,那么,这一刺激本身本身也会产生那种反 应。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张观察人类的行为。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乔治—霍曼斯(1910—1989) 美国社会学家,交换理论的创 始人。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研究 单位是个人,在行为主义心理 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命题, 并推广到社会结构的解释中去。
一、社会交换的概念
社会交换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社会交换是当 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 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一种自愿性行为。社会的 微观结构起源于个体期待社会报酬而发生的交 换。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 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 西。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但是社会一旦构成,就有了它自身的特性, 这些特性是不能简单还原到个人的,霍曼斯试图用个体运动的心 理学命题去解释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是注定要失败 的。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5 和期望,企业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建立和维护与顾客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关系,以提高顾
客的忠诚度和品牌价值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它为我们理解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 了重要的框架和指导。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个理论 ,以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观点,社会交换理论还有一些其他重要方面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社会交换与文化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文化因素对人类互动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交换的规则、方式和
1 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另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集
体主义和合作。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对人类互动的影响和
作用
社会交换与网络结构
2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与网络结构理论相结合,解释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交换和权力关系。在社会网络中,
个体之间会形成复杂的交换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直接的联系,也可以是间接的影响。通过研究网络
结构中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网络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交换与心理健康
3 社会交换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支持和
的利益
社会交换的情感因素:社会交换
4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还包括
情感上的交换。参与者之间通过 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来增进彼此
之间的信任和依赖
3
社会交换的依赖性:社会交换的 参与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他们 需要对方的资源和支持来获得自 己所需的利益。这种依赖性可以 促进交换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介绍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解释人际关系的理论,它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
利益交换的。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会根据对
方能提供的利益来决定是否建立关系,同时也会考虑自己能提供的
利益。

当人们感到在交换中所获得的利益比较高时,他们就会更愿
意维持这种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还提出了一些关键概念,包括互惠、比例公平和依赖。

互惠指的是人们在建立关系时会期望获得相应的回报,即“你给我,
我给你”。

比例公平指的是在关系中交换的利益应该基于各方的投入
程度,即投入多得到多,投入少得到少。

依赖指的是人们在建立关
系后会产生对对方的依赖需求,这种依赖会影响他们对关系的维持
和留住。

1
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它提醒我们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时需要考虑互惠和比例公平的原则,同时也需要意识到依赖的存在。

在实际应用中,社会交换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一些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人们会选择离婚、为什么某些人会成为亲密友人等等。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

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

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

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②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

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

他认为,社会交换关系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交换是一种有限的活动,它指个人为了获取回报而又真正得到回报的自愿性活动。

布劳还区分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内在奖赏和外在奖赏的差别,引入了权力、权威、规范和不平等的概念,使交换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地追溯了交换现象的各种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归纳过程取向的社会结构理论。

继布劳之后,对交换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埃默森等人。

埃默森运用严密的数理模型和网络分析,阐述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社会交换的基本动因和制度化过程,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充实了交换理论的理论体系。

霍布斯在他早期发表的学术文章 (1958 年 ) 以及专著《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1961 年和 1974 年版 )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理论的主要根据。

在五种理论中,他的理论最为人熟知,但引起的争议也最多。

不少人撰文对他的理论在社会学现象中的应用持批评态度。

爱默森曾试图运用形式逻辑的规则将霍曼斯的分析形式化并加以引伸。

理论基础如前所述,霍曼斯的观点在社会学领域引起许多争论。

争论又主要源自他的理论基础。

霍曼斯虽身为社会学家,但他主要依赖于行为心理学建立起了自己的交换理论。

① B . F 。

斯金纳的论著对霍曼斯的思路尤多启发。

简要地解释一下斯金纳的观点,能使我们对霍曼斯所受到的批评有深入的了解。

斯金纳提出了四点关于人类行为的假设。

第一,人是与其他生物体一起居住在地球上的生物体;人类在解剖和生理上具有独特的特征,这是其祖先为适应环境而进化的结果。

其中有利于生存的得到发展,妨碍生存的得不到发展,这些特征构成了遗传的能力。

第二,当一个新生儿学会以他人强加于其身的方式动作时,他 ( 她 ) 便成为一个“人”。

第三,人类行为受到环境中刺激物的制约。

最后一点,人类习得行为的能力是遗传能力的一部分。

由于斯金纳断言环境刺激造成人类行为,人们或许会认为认知过程 ( 如思维、态度 ) 在他的理论中无足轻重,或许会把人看作受环境冲击的相对被动、相对无知的个体。

行为主义的某些流派固然忽视认知过程的重要性,斯金纳还是承认认知过程的存在,并对认知过程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描述。

①应该指出,霍曼斯也谈到过经济学和博弈原理对他理论的意义,但他理论的基础主要还是操作心理学。

在斯金纳看来,思维是一种隐蔽的行为;思维过程还可能包括调节感情及监控未来的行动。

例如,在一次约会前,可能会预先计划一下说些什么话,到什么地方去,做些什么事,在这种情况下,斯金纳认为思维不过是赴约这一较大规模的行为系列中的一个环节,即对行为后果的预想。

在约会当中,约会者或许会思考:“我现在过得愉快吗 ? 按下去我该说什么话呢? ”在约会之前和约会进行之中,思维都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

在赴约之前,这方对与他方所作的约定作出反应,他方则将思维过程引向今后的交往;在约会之中,这方对他方或环境所激起的内在情感作出反应。

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思维是作为外界刺激的效应而发生的,它虽有助于控制行为,但终究没有产生行为。

正如公开的行为 ( 如谈话、舞蹈 ) 是对外界刺激的明显可见的反应一样,思维是对这种刺激的隐蔽的行为反应。

斯金纳并未忽略认知过程,他只是认为认知过程并不产生行为,而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行为反应。

然而,如果考虑到认知过程在大多数推理中所起的主要作用,那么,即使只是稍加贬低这一作用,也会引起人们的争议,并导致一种夸张了的感觉——斯金纳所描述的不是像他自己一样的人,而是一台机器人。

另一些批评与斯金纳的理论本身无关,而是产生于与他的理论有关的研究方法。

人们总是把行为主义理论和“斯氏盒”以及自鼠联系在一起。

可以理解,大多数人不想承认自己和啮齿动物有共通之处,包括在行为规律上有什么相同点。

斯金纳为自己辩解道:“在心理学实验室里由白鼠主宰一切的时代至少在四分之一世纪以前已经告终。

”然而,对他的观点持批评态度的人仍然断言,他的研究结果仅仅适用于实验室的动物。

对斯金纳的观点提出的指责是形形色色的,但本节内所述的几点就足以给斯金纳制造难题了。

斯金纳自己固然可能觉得运用行为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是极为可靠的,但批评者或许会把这一基础看作是一堆流沙,而不是钢筋混凝土。

决策霍曼斯对人类行为的分析是基于操作条件原理的,即:人们重复那种受到回报的行为,而不重复那种受到惩罚的行为。

为了阐明这一观点,霍曼斯提出了五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称为成功命题,即:“就人们的所有行动而言,某人的某一行动越是经常得到回报,此人越是可能采取该行动。

”这一命题的意思就是人们倾向于重复能获回报的行动。

霍曼斯确实也注意到这一命题的局限性。

研究表明,如果某一行为所得回报是无规律的 ( 可变周期鼓励 ) ,而不是有规律的 ( 固定周期鼓励 ) ,那么任何生物体 ( 包括人 ) 重复该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尽管如此,霍曼斯仍断言成功命题一般来说是正确的。

第二个命题是刺激命题,即:“如果过去某一刺激、或一系列刺激发生时,某人的某一行动得到了回报,那么目前的刺激和过去的刺激越是相似,此人目前就越有可能采取该一行动,或相似的行动。

”这一命题描述的是刺激的普遍性。

夫妻中的一方可能会采用在过去相似境况中获得成功的劝服策略;何谓“相似境况”,又是由话题、时间、夫妻中的一方、或在前后两次情况中突出的环境刺激决定的。

第三命题是价值命题,即:“某人某一行动的后果对他越具价值,他越有可能采取这一行动。

”所谓价值,是指某一资源使人得益的大小。

霍曼斯认为,各种资源具有大小不同的价值,正如拒绝给予资源造成大小不同的惩罚一样。

他虽然未能对各种资源所具价值的大小作出精确的说明,但还是提出价值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有些资源具有固有的价值,我们生来就须臾不可缺少它们,例如食物和住房对我们具有价值,因为它们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另一些资源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通过它们能获取其他的回报,例如金钱的价值来自它能换取食物、住房之类具有固有价值的资源。

霍曼斯甚至提出,有些资源——如金钱和社会赞同——对获取我们需求的东西是如此之必要,以至于它们的价值对社会各阶层人均具有普遍意义。

.第四命题是贬值一饱和命题,即:“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地接受了某一回报,该回报在未来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这一命题对成功命题加以限制。

人们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某一回报了;这时候,该回报对行为的重复就不再有多大的效应。

第五命题是寻衅/赞同命题,并由两个部分组成:“ (1) 如果某人的行动未能获得预期的回报,或者招致始料未及的惩罚,此人就会愤怒;他更可能采取寻衅行为,而这类行为的后果对他来说更有价值”。

(2) “如果某人的行动获得了预期的回报,尤其是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回报,或者未招致预期的惩罚,此人就会高兴;他更可能采取受赞同的行为,而这类行动的后果对他来说也更有价值”。

霍曼斯的意思是,人们在经过一个时期以后能够预测某一行为会引出某种回报或惩罚,如未能获得预测的回报则会变得沮丧,这种沮丧情绪自然地导致寻衅行为;而如果寻衅行为果然获取了预测的回报,那么在未来相似的情况下此人更有可能采取寻衅行为。

每一次带孩子上商店都给孩子买一根棒糖,孩子就会把上商店和获取棒糖这一回报联系起来,万一父母忘了给孩子买棒糖,他就会不高兴,就要“发脾气”。

“发脾气”的结果是孩子得到了棒糖,寻衅行为就被强化了,在未来类似境况下就会反复出现。

另一方面,霍曼斯也认为,如果我们在某一情况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惩罚,那么在相似条件下也会预测受到惩罚这种预测如未实现,其结果就不是寻衅行为,而是宽慰或满意的心情。

上段提到的孩子跟母亲上商店时如果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一块冰淇淋,而不是一根棒糖,就可能变得更听话、更快乐 ( 至少在吃冰淇淋时是这样 ) 。

以后上商店时他也就会预期能吃冰淇淋了。

上述五个命题构成了霍曼斯理论的基础,在《社会行为》一书的初版本和再版本中均有阐述,虽然略有改动。

其中心思想是人的行为可以根据过去行为产生的后果来预测。

被过去的经历强化了的事例对人有某种程度的制约力,在过去类似情况下被强化了的事例可能是眼下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一旦在目前的环境中察觉到与以前的环境中相类似的刺激,就会自然而然地采取被过去的经历所强化的行为。

在《社会行为》再版本中,霍曼斯将第一、第二、第三龠题总结为第六命题——合理命题:“人们面临行动抉择时,总是选择后果价值 (V) 乘以获取该后果的概率 (P) 所得的积较托的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