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教案
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教学思路: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复习与提问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2.时间:约七千年前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4.农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猪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
从此有了农耕。
(书7页提示)3.介绍、分析、提问三阅读课问提示思考比较;回答老师的提问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1快速阅读思考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4.农耕作物:粟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时间:约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4.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课时小结: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
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个典型代表:A.河姆渡居民B.半坡居民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课时小结:1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3.拓展想象,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教案
2.自主设计、主动探究:半坡尖底瓶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尖底瓶》《尖底瓶使用示意图》(注:由于尖底瓶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尖底瓶的两个瓶鼻上,挂上了一段盘曲的红绳,使一幅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半坡尖底瓶是用来取水的。)
活动
导入:猜谜语导人新课:
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物)
师讲:我国的北方人喜欢食粟,南方人喜欢食稻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点击鼠标,展现课题)
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想一想,现在这样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答:用机器磨。
组织讨论:根据情况把整个班级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教案
课题:中国古代的王朝和文化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的王朝及其特点;
2. 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的王朝及其文化成就。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的王朝和文化成就。
2. 学习:讲解中国古代的王朝,如夏朝、商朝、周朝等,以及它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特点和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4.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5.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准备一个展示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和文化的PPT。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教科书;
3. 电脑和投影仪。
教学参考:《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
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初中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
初中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概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
2. 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认识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
3. 了解楚汉之争,通过前后对比,认识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4. 理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与楚汉之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学策略:史料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讲授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有关秦朝灭亡的相关史料、秦的暴政的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通过查找资料或上网的形式,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知识,排练课本剧《陈胜的‘鸿鹄之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建立者秦王嬴政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秦朝灭亡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前准备,自主学习秦朝的暴政表现,通过阅读史料,了解秦朝的暴政措施,如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重税赋等。
三、小组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互相交流,形成共同的认知。
四、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结合史料,详细讲解秦朝的暴政措施,引导学生理解秦朝暴政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为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埋下伏笔。
五、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引导学生通过图表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包括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领导者、大致过程和结果。
六、课堂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认识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理解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反思秦朝灭亡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八、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结合史料,撰写一篇关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doc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内容堂探究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类生活进一步发展到文明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板块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答案: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发展等。
(2)想一想: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答案:人类从此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很多生产工具成为今天生产工具的雏形;为古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结束语:以半坡和河姆渡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彩陶的出现,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下面哪个原始人类能够制造彩陶( D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2.若要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遗址,应到( B )A.云南省元谋人遗址B.浙江省河姆渡遗址C.陕西省半坡遗址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
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D )A.半坡人B.北京人C.元谋人D.河姆渡人教材图片分析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此陶盆于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发现,说明了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制造彩陶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彩陶盆上绘制的图画展示了半坡居民的精神世界。
史料积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教学反思。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2.探究原始农耕社会生活方式和特点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2. 检查上节课作业(5分钟)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完成情况,加深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学习新知(40分钟)1.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2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特点,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社会组织形式等。
2.磨制石器的发明和采集植物的选择(20分钟)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研究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出这些工具和技术对于原始人类的作用,如可以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条件等。
4. 总结归纳(10分钟)利用课堂实例,指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提示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串联和总结,了解其反映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本节课的预习作业以及课后反思,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制作适当的教学笔记和标题字符,引导学生以视觉化的形式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反思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和理解。
但教学的时间还可以加长,通过更充分的讨论和实校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研究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早期人类汗青,相识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XXX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七年级上历史第2课教案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
教具:课外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难点
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
关键
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取得的成就入手,归纳其本质特征。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时间温故知新: Nhomakorabea元谋人、北京人以什么为生、以什么方式居住?
导入授新:
人们居住方式、生产形式发生改变了起原因是什么?
一、观察《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学生回忆读图的方法并思考讨论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出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成就,并与前人做出比较
加强前后联系、并为导入新课做铺垫。
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初步感受什么是农耕文化。
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中华农业文明
了解远古中国人所取得的进步,感受他们的智慧,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进一步感受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3
1
8
12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合作创新
分析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异同,概括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自我检测(略)
活动延展
略作补充
点拨,用多媒体展示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学生自己阅读
学生合作讨论,可用文字表达,也可用图表完成此题,形成网络体系
查阅资料、动手完成
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一些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归纳出原始农耕的文化特点。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和书中文字资料,提取相关信息绘制成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与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构水井
关内容
5.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工具、牲畜
骨耜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7.手工业
骨哨、陶器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学生勾画相
(1)兴起地区:
关内容
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
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
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歌曲《黄河长江》导入
听歌曲,思 激发学生的好
歌词中的为什么说中国的黄河长江孕育 考问题 导入新课
板书
学生回忆旧石器时代?
4.农作物: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饲养牲畜:猪、狗
6.生活用具:陶器,最具特色的彩陶半坡人 学生根据课 提高 学 生 概括
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如陶埙。 本,分析总 能力
还出土了骨针、骨锥、纺轮,可见半坡人已 结概括
经学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出示粟籽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片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
课题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
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
学习目标 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结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材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文化以及原始农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具体情况可能还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况。
此外,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可能存在诸多疑问,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掌握原始农耕的代表性文化,认识原始农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情况,原始农耕的代表性文化。
2.难点:原始农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原始农耕生活。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解法:针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等。
3.教学场地:确保教室环境整洁,便于学生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始农耕生活?为什么会出现原始农耕生活?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原始农耕生活的具体情况,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总结出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状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粒坠落地上。
神农氏把谷粒拣起来种在地里,没想到谷粒熟了。
于是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
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
大约在7000年前,在中国的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会制造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表明在中国大地上很多地区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文。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1.半坡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2.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3.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什么?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第一段归纳相关知识,学生叙述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时间:距今约六千年。
生活位置: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村落布局示意图》《半坡原始村落遗址》等图片。
学生根据课本及图片复述半坡人的居住区布局及房屋特征。
课件展示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3.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及课本内容归纳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二、内容分析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裁培稻、裁培粟和黍,这些都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也是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表现。
三、教学目标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
(历史解释)2.阅读地图,知道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了解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两者的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设计意图】:以上课内容做设问,加深学生已学知识记忆力,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新石器时代:从距今约1万年开始,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1)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记笔记】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2.稻作农业的繁荣(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1,概况河姆渡文化的基本内容。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思考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特点及搭建原因?(4)学生活动房屋特点:大小木桩为基础,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建造原因: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2,整理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概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4)学生活动【记笔记】①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理解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掌握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二、教学重难点
1.当时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2.原始农耕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三、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
3.1 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1.生产方式的转变
–原始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打猎、采集、捕鱼;
–农耕生活的特点:种植、畜牧、手工艺制造等。
2.生活方式的变化
–住房方式:石屋、木屋、草屋等;
–着装方式:草裙、树皮衣、兽皮衣等;
–饮食方式:吃虫子、果实、野兽等,渐渐变成在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作为主要食物。
3.社会性的变化:
–原始社会模糊不清的社会地位;
–农耕社会中出现的部落组织。
3.2 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1.白手起家的情结:在原始农耕社会中,人们从简单的打猎、采集到转变成了不断开垦荒地、培育农作物,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情结。
2.向国家的转变:在原始农耕社会中,由于逐渐形成了部落的组织,出现的集体劳动等形式,逐渐发展为最早的国家。
四、教学方式
1.教师讲述 + PPT演示;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问答。
五、教学反馈与评估
1.课程反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学生评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答辩。
六、教学后续
1.今天的小组讨论可以作为明天的教学内容;
2.教师可以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等角度进行深入的讲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农耕生活。
2.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3.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2.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PPT、黑板、彩色粉笔。
2.教学材料:《历史(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P15-P20,教师自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5分钟)“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采集和狩猎,今天我们将学习人类原始农耕生活。
”老师说完引入话题,问同学们对原始农耕生活了解多少?学过什么内容?2.呈现新课(15分钟)(1)播放PPT,讲述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1)自然环境条件:人们选择了生活在适宜生活和种植的环境中。
2)气候和土地条件:人们亦会根据气候和土地选择适合的农业范围。
3)种植农作物:人类会根据种植的农作物与环境杂和发展农业技术。
(2)讲述原始农耕生活的影响。
1)人类安居乐业,人口增长。
2)社会出现贫富差距,部落之间的冲突增加。
3.讲解文化背景和知识点(20分钟)1)什么是部落?2)史前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
3)中国最古老的村庄——仰韶文化。
4)古代中国先民的农业技术和发明。
4.讲解后测试(20分钟)(1)老师设计常见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本课内容。
1)农耕生活为什么可以让人类安居乐业?2)种植哪些农作物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有利?3)原始农耕的社会影响是什么?(2)小组合作设计问题,通过合作学习间接检测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组任务:根据本课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点,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1:古代中国先民的发明有哪些,对农业有什么贡献?问题2:从史前时期的女性角度,谈谈原始农耕生活对女性的生存状态有什么影响?5.课堂总结(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再次进行概述,并提醒同学们,回家一定要好好复习本课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文字、图片、PPT、常见提问、小组合作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掌握知觉,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
初中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
初中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了解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
3.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
4.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 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3.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
2. 帮助学生理解夏商周时期的文化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引导学生思考:夏、商、周三个时期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正文(30分钟)
1. 夏、商、周三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3.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
三、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重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四、作业(5分钟)
1. 完成夏商周时期的作业;
2. 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做好预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精神和热爱。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综合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七年级历史第2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2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代表,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 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农作物种植、房屋建筑、工具制作等。
- 通过对比两者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进性,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
- 体会人类在适应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 原始农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 教学难点。
- 比较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1. 展示现代农村田园风光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美丽的田园景色,能想象出古代人类的生活场景吗?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逐渐过渡到了定居的农耕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农耕时代,去了解一下当时人们的生活。
”(二)讲授新课(30分钟)1.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5分钟)展示河姆渡遗址的图片,简单介绍遗址的发现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和大致年代(距今约七千年)。
讲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农作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水稻。
展示碳化水稻种子的图片,解释这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证据之一,这一发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
- 房屋建筑: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展示干栏式房屋的复原图,分析这种房屋的特点(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畜),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房屋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地势低洼,潮湿闷热)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类的居住形式是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标志及意义,知道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关知识。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考古文物等方式,提高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研读史料、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不同自然环境对原始农耕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为人类文明起源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增强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感受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教学难点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展示原始人类采集、狩猎的图片,提问: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他们面临着哪些生存困境?明确:原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生活方式简单,面临着食物来源不稳定、野兽威胁等困境。
2.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原始人类可能会采取什么措施?明确:他们可能会尝试寻找更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促使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生产工具的改进展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图片,提问:这两种石器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属于哪个时代?明确:打制石器粗糙、笨重,属于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更加精细,属于新石器时代。
讲解史前时期的概念,即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农业的起源及意义展示材料一“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管子》” 和材料二“考古发现:非洲稻最早起源于尼日利亚,追溯到 3500 年前,亚洲的印度稻最早距今 6000 - 4000 年,而中国稻距今约 10000 年前”,提问:结合这些材料,思考原始农业是如何兴起的?明确:距今约 2 万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生长;距今约 1 万年前,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统编版2024)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课标内容1.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知道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时空观念:识读地图,知道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的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原始农业形成的影响,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知道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分别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
3.史料实证:通过考古发现,了解河姆渡、半坡、仰韶、大汶口等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中国原始农耕遗址的重要出土文物,说明我国出现了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早在10 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
4.历史解释:通过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内容,说明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5.家国情怀:认识到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黍的国家,我们的先祖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表达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的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教学难点】比较不同地区原始农耕文明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原始农作场景想象图这幅画描绘了发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活动场景。
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
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祖先们的农耕生活吧!(二)新课探究探究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农业起源教师讲解: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头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下使用行吗?为什么?
课堂小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半坡的穴居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板
书
设
计
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
比较项目,居民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地区
地点
住房样式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生产工具
反思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国第二自然段(约2分钟),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现代建筑》,边展示边启发学生分析,并比较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不同特点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自己设计、主动探究:半坡人的半穴居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的各有什么优点?如果把半坡的半穴居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交换一
(课前,鼓励学生用黄泥仿制一个半坡尖底瓶,课堂上让学生做取水实验,观察尖底瓶的变化,分析尖底瓶设计原理,说明其应用方法。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感受中华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一I:课本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
提问:(l)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河姆渡稻谷遗存》《河姆渡人生活想象图》,边展示边启发学生分析。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物)
师讲:我国的北方人喜欢食粟,南方人喜欢食稻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点击鼠标,展现课题)
老师强调指出:农业是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原始农耕文明产生了。从半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之一。
2.自主设计、主动探究:半坡尖底瓶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尖底瓶》《尖底瓶使用示意图》(注:由于尖底瓶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尖底瓶的两个瓶鼻上,挂上了一段盘曲的红绳,使一幅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半坡尖底瓶是用来取水的。)
临猗二中教案设计页
年级七学科历史备课人姚红娟节次1时间
教学
内容
原始农耕文化
教学
目标
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教学
难点
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
学
环
节
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计
学生
活动
导入:猜谜语导人新课: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欣赏《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半坡人的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提问:原始人在做什么?现代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二、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目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
提问:
(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水稻等,学会了饲养水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想一想,现在这样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答:用机器磨。
组织讨论:根据情况把整个班级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
师讲:河姆渡人与半坡人一样,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从河姆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半坡和河姆渡的先民们使用的工具比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更加精致,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出来,我们把这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
师讲:同学们,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以后,人类的谋生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并逐步形成原始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