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 4 给物体分类》_14
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全)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教学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3.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4.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教学重点能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准确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1.找物品:出示超市物品专柜,请学生找牛肉、巧克力等物品。
2.提问:超市物品繁多,但我们总能快速找到物品,原因是什么?3.引出:超市的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能方便我们寻找所需物品。
4.揭示课题:给物体分类(板书)。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学生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
通过超市货架的场景重现,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给物体分类(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个乒乓球、1块小木块、1块大木块、1块塑料块、1块小橡皮、1块大橡皮、1颗玻璃珠、1个塑料杯、1个小螺母、1个大螺母1.课件出示10种物体,认识物体并编号。
2.提问:我们可以怎样给这些物体分类?(提示:我们在前面的课堂中探究了物体的哪些特征?)3.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找出物体的不同特征和相同特征。
4.引导: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归为一类。
5.明确任务:给物体分类。
6.活动指导:(1)观察、认识每一种物体;(2)选择1种方法进行分类,写下你的分类依据;(3)编号表示物体,同一类物体编号写在一起,圈起来,分为几类画几个圈;(4)尝试用第2种方法进行分类,并记录。
7.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完成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
8.整理材料【设计意图】使用前面三节课中出现的物品,能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物体特征,将物体的特征与分类依据直接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对分类这一思维方法的掌握。
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PPT
给每个物体编号
选择一个特征 给物体分类
二、实践探究
展示小组记录
பைடு நூலகம்
较重
12 37
较轻
46 89
三、讨论交流
根据相同的特征分类,为什么 大家的分类却不完全相同?应 该怎么办? 细化分类标准。
四、练习、巩固
玩个蔬菜、水 果归归类的小 游戏吧!
此图为缩略图,若播放此资源,请插入:蔬菜、水果归归类
再见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4.给物体分类
一、课程导入
超市里的物品是分类摆放的
此图为缩略图,若播放此资源,请插入:垃圾分类
生活中的垃圾是分类回收的
二、实践探究
描述物体特 征,按照一 个特征分类。
大螺母、小螺母
小大 橡橡 皮皮
小大 塑塑 料料 块块
大木块、小木块
二、实践探究
给物体分类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总6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20xx年春季、教学进度表1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
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
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并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物体的感性经验,他们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物体,但对于物体的分类和特性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发学生对物体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物体,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等基本物态,并能够用相应的词汇进行描述。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主动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物体,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等基本物态。
2.难点:学生能够用相应的词汇描述物体的特性,并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体的特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常见的物体,如球、杯子、水、气球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教学媒体:准备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图片和文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如“找朋友”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物体,引发学生对物体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一些常见的物体,如球、杯子、水、气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给物体分类-教科版
第 4 课《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给物体分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中的第四课。
“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一单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对观察到的物体特征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尝试根据物体的一些特征进行分类。
本单元第1课,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观察、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第2课,通过观察、预测、掂量、简易工具测量等多次比较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第3课,对“形状”这一物体的重要特征展开研究;本课是基于前三课的知识与能力基础,鼓励学生用多种分类标准给常见物品进行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描述物体外部特征,进一步认识各种各样的物品。
本节课教材内容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以市场里的蔬菜都是分类摆放的场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点出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我们怎样给物体分类,唤醒并调查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同时点明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第二部分——探索,这部分主要包括一个探究活动——把前3课中用过的所有物体根据特征进行分类。
此探究活动包括以下三步:首先给物体进行编号,接着提示学生选择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他特征尝试更多的分类方法。
第三部分——研讨,此部分包括两个讨论问题,“我们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分类?”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知道可以选择物体颜色等外部特征进行分类;“根据同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时,我们的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分类结果。
【学情分析】一般特征: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及观察描述等能力、发展思维、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周围物体观察、比较和描述能力有限,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4《给物体分类》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1.4《给物体分类》教案一. 教材分析《给物体分类》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会按照一定的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类方面还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分类的方法和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并能够说出分类的依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学生能够发现分类的方法和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物体,如玩具、书籍、文具等,以及分类的标签和卡片。
学生准备自己的书包和小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物体,如玩具、书籍等,并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学生自由尝试分类,并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分类的依据,如“按照物体的颜色分类”,学生根据这一依据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分类。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检查分类结果,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学生互相学习,巩固分类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分类的方法和规律,如“按照物体的形状分类”、“按照物体的用途分类”等。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案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全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动手操作。
但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总结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物体,如磁铁、木块、水杯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观察本,用于记录观察到的物体性质和特点。
3.课件:制作与本单元相关的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一些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的名称。
然后,教师通过实验,展示这些物体的性质和特点,如磁铁的吸引作用、木块的浮力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所给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物体性质和特点,并总结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还见过哪些具有特殊性质和特点的物体?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我们周围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我们周围的物体《4.给物体分类》教科版《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
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
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
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
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
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
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021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每课教学反思(附教材目录)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每课教学反思我们周围的物体1. 发现物体的特征这节课中,好的有以下几方面: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而这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
因此,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一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更强烈和积极,因此,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
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方案,并通过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快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能力。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由于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讨论和探究活动都比较多,有些超时。
合理的安排时间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科学探究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不能搞形式走过场。
只有探究真正落实了,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事物的特征,形成探究的技能。
2. 谁轻谁重《谁轻谁重》这一节课是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个单元的第二课,它的前一课是《认识物体的特征》。
本节课是在广泛认识物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深入认识物体的轻重。
因此这节课的核心概念是让学生认识到轻重也是物体的特征之一。
在试讲中,我在参考教参和教材的基础上,我将这一课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步,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猜一猜在泡沫块儿、小木块儿、勾码、大橡皮、小橡皮这五种物体中谁轻谁重;然后再让学生用手掂的方法,再比较一下谁轻谁重;最后再用小天平来量一量谁轻谁重。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4课时 给物体分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4课时给物体分类》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我们周围的物体第4课时给物体分类。
本节课的重点是教授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和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 能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以便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物体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分类的概念和方法可能还不太清楚。
他们的观察和归纳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示例和引导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出分类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看这些物体图片,你们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能找出其中的一种特征,让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组吗?示例:教师出示一张包含苹果、草莓和香蕉的图片。
学生回答:这些水果都是可以吃的。
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
Step 2: 引入分类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分类的概念,并给出简单的示例。
例如,将一些动物图片分成两组,一组是会飞的动物,另一组是不会飞的动物。
教师解释:分类就是把一些相似的东西分成一组,把不同的东西分成另一组。
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示例:教师出示一张包含鸟和狗的图片。
教师解释:这里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鸟,它们可以飞翔;另一种是狗,它们不能飞。
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组,一组是会飞的动物,另一组是不会飞的动物。
Step 3: 根据特征分类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物体,例如水果、玩具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并根据一个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实物或者投影幻灯片等方式展示物体。
教师引导:请观察这些水果,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能找到一个特征,让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组吗?示例:教师出示苹果、草莓、香蕉和橙子的图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4.《给物体分类》教学反思(3篇)
4.《给物体分类》教学反思(1)《给物体分类》是小学科学课程中一节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课程。
经过本次教学实践,我深感科学教学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深入理解。
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本节课我成功引导学生了解了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了分类,使学生能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同时,学生也逐步发展了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认同了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这些目标的达成,为学生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在引导学生进行初次分类活动时,我过于强调了分类标准的简单性,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鼓励学生尝试从多个角度、多个特征进行分类,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多元思考能力。
在引导学生发现实物分类方法的不足并进行编号活动时,我注意到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这种抽象的方法感到困惑。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交流、倾听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
最后,我也意识到教学器材的选择和使用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本次教学中,我尽量选择了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进行分类活动,但仍有部分学生反映器材不够丰富多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器材的选择和准备,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本次《给物体分类》的教学实践让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给物体分类》教学反思(2)《给物体分类》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我在教学中按照教案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分类等活动,了解物体的特征,掌握分类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 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气味、轻重、粗糙程度等都是它们的特征。
2. 观察物体的方法:用眼看(形状、大小、颜色、是否透明),用手摸(粗糙程度),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掂一掂(重量)。
3.物体的重量可以用掂量和称量等方法进行比较,但准确的程度不同。
用天平称量可以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4. 用天平称量的时候要选择大小和轻重合适的物体做称量标准物,比如曲别针。
5. 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
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堆积和摆放的方式。
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6. 在同样的盒子里,不同的平铺方式装下的物体的数目是不同的。
7. 给物体分类的步骤:编号,定分类标准,记录分类结果。
可以制定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多次分类,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8. 科学的闻气味: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向鼻子。
9. 液体流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越黏稠,流动速度越慢,比如洗洁精比水流得慢。
10. 有的物体能溶解在水中(例如糖、盐、洗洁精),有的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例如铁钉、沙子、石头),搅拌能够加快溶解的速度。
11. 红糖“消失”在水中以后,水变红了,变甜了,说明红糖还在水中;盐“消失”在水中以后,水变咸了,说明盐还在水中。
12. 固体的特征: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有些固体颗粒很小,比如面粉、沙子和食盐,它们也有固定的形状);液体的特征: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空气的特征:很轻(有重量),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看不见摸不着。
第二单元:动物1.动物的共同特点:有生命,会运动,会长大,会死亡,会繁殖后,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呼吸,需要食物,需要水,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2.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比如植物和动物。
3.不同种类的动物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之间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个体差异)。
4.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寻找校园里的动物时,要带的工具有:棉签,放大镜,笔,记录本。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复习资料整理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橡皮、文具盒、桌子、电视、空凋、黑板……等等。
2、主要的观察方法:①看:颜色、形状、大小、是否透明、是否流动闻:气味手:摸一摸粗糙程度、掂一掂轻重②对比观察(两个物体进行比较和观察)3、比较物体轻重步骤:(1)先预测(2)掂一掂(用手掂量)(3)称一称(用简易天平称量)要求:(1)将所有物体两两组合(2)简易天平左端放称量的物体,右端放标准物(3)标准物可选用较小、较轻的回形针。
称量时,标准物要一个一个的放到天平里。
(4)实验结束后,数一数称量每个物体时所需要的回形针个数,然后根据回形针的数量就能比较出几个物体的轻重了。
4、比较物体轻重时,用称量的方法会更科学、更准确。
5、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两个碗,为什么轻重不一样?(材料不同)材料、形状都一样的橡皮,为什么轻重也不一样?(大小不同)6、物体的形状不同,它所占据的空间大小也会不同。
7、将下列物体分别平铺一层在盒子中,有哪些摆放的方法?哪种方法装的数量更多?(1)小立方体和乒乓球每个面的形状都相同,所以它们在盒子中只有一种摆放方式。
(2)螺母和橡皮每个面的形状不相同,所以它们在盒子中有多种摆放方式,并且螺母和橡皮立着放的数量会比横着放的数量更多。
8、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给物体分类,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9、根据不同的特征给以下物体进行分类:分类要求:(1)不遗漏(2)不重复(3)对于某项特征明显突出的物体,分类时绝不可以出错!(比如:按“软硬”分类时,玻璃珠、木块、塑料块、螺母等物体是比较明显“较硬”的物体,它们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大;泡沫块、塑料杯、纸片等是比较明显“较软”的物体,受个人因素影响也不大,所以这7个物体在分类时绝不能出错!而剩下的乒乓球、橡皮,由于个人感受差异较大,因此产生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所以这两种物体可以自由分类,不做强制要求。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给物体分类》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一下1-4.《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
在本课中,他们要对之前用到的所有物体进行分类,进一步清晰、有序地认识它们的属性。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生活中,学生早就在不知不觉地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
本课要引导学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并由此认知到“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所以,本课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是“用一个特征给物体分类”,暗线是“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物体的属性”。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早就在不知不觉地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
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养。
特别是在分类前,为方便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建议给每个物体先编号,再分类,并做好记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
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
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
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
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
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
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
(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
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
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
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
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
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
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