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本章优化总结

合集下载

【优化方案】2012高中数学 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5

【优化方案】2012高中数学 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5

例1 根据以下数列的前 4 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
项公式. 项公式. 1 1 1 1 (1) , , , ; 2×4 3×5 4×6 5×7 × × × × (2)-3,7,- ,-15,31; - ,- ; (3)2,6,2,6.
【解】 (1)均是分式且分子均为 1,分母均是两 均是分式且分子均为 , 因数的积, 因数的积,第一个因数是项数加上 1,第二个因 , 数比第一个因数大 , 数比第一个因数大 2, 1 . ∴an= )(n+ ) (n+1)( +3) + )(
2,n是奇数 , 是奇数 . an=4+(-1) ·2 或 an= +- , 是偶数 6,n是偶数
n
n
2.公式法 .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两种常见且重要的数列,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两种常见且重要的数列, 所谓公式法就是先分析后项与前项的差或比是否 符合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然后用等差、 符合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然后用等差、等比 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它. 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它.
知识方法:在解题时,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的不同, 知识方法:在解题时,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的不同,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常见方 法有如下几种: 法有如下几种: 1.观察归纳法 . 观察归纳法就是观察数列特征, 观察归纳法就是观察数列特征,找出各项共同的 构成规律,横向看各项之间的关系, 构成规律,横向看各项之间的关系,纵向看各项 与项数n的内在联系, 与项数 的内在联系,从而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 的内在联系 式.
例8
设数列{a 为等比数列 为等比数列, 设数列 n}为等比数列,Tn=na1+(n- -
1)a2+…+2an-1+an,且T1=1,T2=4. + , - (1)求数列 n}的首项和公比; 求数列{a 的首项和公比 的首项和公比; 求数列 (2)求数列 n}的通项公式. 求数列{T 的通项公式 的通项公式. 求数列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章末过关检测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栏目 导引
度下滑,依次通过A、B、C三点,已知AB=12 m,AC=
32 m,小物块通过AB、BC所用的时间均为2 s,求:
(1)小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 (2)小物块通过A、B、C三点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解析】 法一:(1)设物块下滑的加速度为 a,则 xBC-xAB xBC-xAB 20-12 2 =at ,所以 a= = m/s2=2 m/s2. 2 2 2 t xAC 32 (2)vB= = m/s=8 m/s 2t 2×2 由 v=v0+at 得 vA=vB-at=(8-2×2) m/s=4 m/s vC=vB+at=(8+2×2) m/s=12 m/s. 1 2 法二:由 x=v0t+ at 知 2 1 AB 段:12=vA×2+ a×22① 2 1 AC 段:32=vA×4+ a×42② 2 ①②联立得 vA=4 m/s,a=2 m/s2 所以 vB=vA+at=8 m/s,vC=vA+a· 2t=12 m/s.
栏目 导引
物理意义 点 斜率
截距
两图线的交点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例3
(2013· 广东徐闻中学高一检测)如图所示为物体做
直线运动的v t图Leabharlann .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x t图象表
示出来(其中x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下面的四幅图
描述正确的是( )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解析】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最新-2018高中数学 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必修2 精品

最新-2018高中数学 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必修2 精品

对称问题
在解析几何中,经常遇到对称问题,本章的对称 主要有以下四种: (1) 点 关 于 点 的 对 称 问 题 通 常 利 用 中 点 坐 标 公 式 . 点 P(x , y) 关 于 Q(a , b) 的 对 称 点 为 P′(2a - x,2b-y).
(2)直线关于点的对称直线通常用转移法或取特殊 点来求. 设l的方程为Ax+By+C=0(A2+B2≠0)和点P(x0, y0),求l关于P点的对称直线方程. 设P′(x′,y′)是对称直线l′上任意一点,它关 于P(x0,y0)的对称点(2x0-x′,2y0-y′)在直线l 上,代入得A(2x0-x′)+B(2y0-y′)+C=0.
根据切线的性质,P,A,C,B 四点共圆,PC 的 中点 M(-23,32),12PC= 22,故圆 M:(x+32)2+ (y-32)2=( 22)2,即 x2+y2+3x-3y+4=0,与 x2 +y2+4x-2y+4=0 作差,得 x+y=0.即直线 AB 的方程为 x+y=0.
【答案】 y=2或x=-1 x+y=0
【名师点评】 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时,首先确 定圆心之间的距离,其次确定半径之和或差,再 分类比较,作出判断.
圆的切线问题
相切是直线与圆的一种重要位置关系,其主要问题 有两个,一是求圆的切线方程和切点弦所在的直线 方程,主要难点是圆的切点弦所在直线方程的求解, 最基本的方法是通过圆的切线性质转化为两圆的公 共弦解决;二是与圆的切线相关的一些取值范围、 最值等问题,主要难点是如何利用圆的切线性质对 问题进行转化,解决难点的方法是充分研究题目中 所涉及的圆的切线和所要解决问题的关系.圆的切 线问题的关键就是切线的性质.
由①②可得aa+ b=2b8= ,ab, 或aa+ b=2- b=8, ab,

高中数学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优化总结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数学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优化总结北师大版必修2

[解] 原方程可化为(x-2)2+y2=3,表示以点(2,0)为圆心,
3为半径的圆.
(1)设xy=k,即 y=kx,当直线 y=kx 与圆相切时,斜率 k 取得
最大值和最小值,
此时有 |2k-0| = k2+1
3,解得 k=± 3,
故xy的最大值是 3,最小值是- 3.
(2)设 y-x=b,即 y=x+b,当直线 y=x+b 与圆相切时 b 取
得最大值和最小值,此时|2-0+b|= 3, 2
解得 b=-2± 6,
故 y-x 的最大值为-2+ 6,最小值为-2- 6.
(3)x2+y2 表示圆上的点与原点距离的平方,由平面几何的知 识知,其在原点和圆心的连线与圆的两个交点处分别取得最 大值和最小值,又知圆心到原点的距离为 2,故 x2+y2 的最大 值为(2+ 3)2=7+4 3,最小值为(2- 3)2=7-4 3.
2.求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过程 求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方程,一般设为点斜式,运用待定
系数法或判别式法求出斜率k,但用点斜式表示直线方程的前
提是斜率必须存在.过圆外一点可以作圆的两条切线,如果 只有一解,那么一定有一条切线斜率不存在,这时可用数形 结合的方法把“丢掉”的切线方程找回来. 3.已知斜率求圆的切线
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圆 C1:(x +3)2+(y-1)2=4 和圆 C2:(x-4)2+(y-5)2=4. (1)若直线 l 过点 A(4,0), 且被圆 C1 截得的弦长为 2 3,求直线 l 的方程;
(2)设 P 为平面上的点,满足:存在过点 P 的无穷多对互相垂直
的直线 l1 和 l2,它们分别与圆 C1 和圆 C2 相交,且直线 l1 被圆 C1 截得的弦长与直线 l2 被圆 C2 截得的弦长相等,试求所有满 足条件的点 P 的坐标.

《优化方案》2014高一数学必修1同步教学课件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优化方案》2014高一数学必修1同步教学课件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f(x)的图像如图
(3)由f(x)的图像可知:f(x)的增区间为(-∞, -1],[1,+∞),减区间为[-1,1].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f(3)=f(1+2)=f(1)+f(2)=6, f(5)=f(2+3)=f(2)+f(3)=10, 即所求的最大值为10,最小值为6. 【思维总结】 证明奇函数,就是要从f(x+ y)=f(x)+f(y)恒成立中推出f(-x)+f(x)=0的 结论. 证明单调性:利用“x<0时,f(x)<0”来构造, f(x1)=f[(x1-x2)+x2].
【误区警示】 换元后要注意新元的范围, 这是易忽略的地方.
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 应用
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始终为高考的重点和 热点,常见的应用有: (1)已知函数的奇偶性求函数的解析式. 抓住奇偶性讨论函数在各个分类区间上的解 析式,或充分利用奇偶性产生关于f(x)的方 程,从而得到f(x)的解析式.
1,0,1},从A到B的映射f:A→B满足f(a)+f(b)
=0,那么这样的映射f:A→B有( )
A.2个
B.3个
C.5个
D.8个
解析:选B.
f(a)
f(b)
0
0
1
-1
-1
1
f(a)+f(b) 0 0 0
3.(2012·铜州调研)函数f(x)=x2-4x+5在区 间[0,m]上的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f(x)=(x-2)2+1. 如图,f(0)=5.关于 x=2对称,f(4)=5. ∴m∈[2,4]. 答案:[2,4]
(3)当-1≤-a2≤1,即-2≤a≤2 时,作草图 ③. 此时,对称轴在区间[-1,1]内,

教科版物理必修二课件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

教科版物理必修二课件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

(3)由④式可知,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a.适当增大内、外轨的高度差 h;
B.适当增大铁路弯道的轨道半径 r.
【答案】 见精讲精析
图 2-6 (1)当 v1= gL/6时,求线对物体的拉力; (2)当 v2= 3gL/2时,求线对物体的拉力.
【精讲精析】 临界条件为圆锥体对小球的支持 力 N=0 如图 2-6 乙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列出方程 F=ma=mv2/r=mv20/Lsin30°=mgtan30°.
解得 v0= 3gL/6. (1)因 v1<v0,N≠0,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 2 -6 丙所示. Fsinθ-Ncosθ=mv21/(Lsinθ); Fcosθ+Nsinθ-mg=0.
高中物理课件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本章优化总结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章末综合检测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向心力公式及其应用 向心力公式 F=mvr2既适用于匀速圆周运动,也适 用于变速圆周运动,还适用于一般曲线运动.在 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所受合力提供向心力;在 非匀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不等于向心力,但合 外力在圆周法线方向的分力仍等于向心力;在一 般曲线运动中,公式中的 r 为曲率半径.
【精讲精析】 A、B两球在竖直平面上做圆周运 动,它们在圆周的最高点与最低点所需的向心力 均由重力和管壁对它们的弹力的合力提供.应用 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弹力后,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即可根据题意列式求出A、B两球的质量之比.
图2-1
分别画出 A、B 两球及细管的受力如图 2-1 甲、
乙所示,对 A、B 球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
图 2-4 当压力为零时,即 G-mvR2=0,v= gR,这个速 度是汽车能正常过拱桥的临界速度.

第二章 章末优化总结

第二章  章末优化总结

人教A版数学 ·必修2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如图,几何体 EABCD 是四棱锥,△ABD 为正三角形,CB=CD,EC⊥BD. (1)求证:BE=DE; (2)若∠BCD=120°,M 为线段 AE 的中点,求证:DM∥平面 BEC.
证明: (1)如图(1),取 BD 的中点 O,连接 CO,EO. 由于 CB= CD,所以 CO⊥BD. 又 EC⊥ BD, EC∩ CO= C, CO, EC⊂平面 EOC, 所以 BD⊥平面 EOC, 因此 BD⊥ EO. 又 O 为 BD 的中点, 所以 BE= DE.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人教A版数学 ·必修2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在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 ABCD 是菱形,且∠DAB=60°,侧面 PAD 为正三角 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 ABCD. (1)求证:AD⊥PB. (2)若 E 为 BC 边的中点,能否在棱 PC 上找到一点 F,使平面 DEF⊥平面 ABCD? 并证明你的结论.
人教A版数学 ·必修2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③二面角的定义 a.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 叫二面角, 其大小通过二面角的平面 角来度量. b.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 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作二面角的平面角. (2)空间角的一般求法 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求法一般有如下两种: a.平移相交法:即根据定义,把异面直线中的一条或两条进行平移,并使其相交,作 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利用三角形边角关系求角的大小.
人教A版数学 ·必修2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②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应分三种情况: a.直线与平面斜交时,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指这条直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 锐角; b.直线和平面垂直时,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为 90°; c.直线和平面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时,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为 0°.

人教A选修二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

人教A选修二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

(3)再列表计算、对比: 再列表计算、对比: 再列表计算 n S1(n) S2(n) 1 1 1 2 3 5 3 6 4 5 6 7 28 8 36 … …
10 15 21
14 30 55 91 140 204 …
运用________推理; 推理; 运用 推理 (4)从上表的数据中没有看到明显的规律,再 从上表的数据中没有看到明显的规律, 从上表的数据中没有看到明显的规律 进一步列表计算: 进一步列表计算:
上式可变形为
1 4≤ ≤ +4(1-cosα). - . 1-cosα - ∵1-cosα>0, - , 1 4(1 ∴ + - 1-cosα - 1 cosα)≥2 ·4(1-cosα)=4, ≥ ( - ) , 1-cosα - 1 π 当且仅当 cosα= ,即 α= 时取等号. = = 时取等号. 2 3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键退出全屏播放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谢谢使用
(1)首先列表计算观察: 首先列表计算观察: 首先列表计算观察 n S2(n) 1 1 2 5 3 4 5 6 7 8 … 14 30 55 91 140 204 …
运用________推理; 推理; 运用 推理 (2)从上表的数据中没有明显的发现,于是联 从上表的数据中没有明显的发现, 从上表的数据中没有明显的发现 想到正整数之和的公式 S1(n)=1+2+3+… = + + + 1 +n= n(n+1),二者能否有关系呢? = + ,二者能否有关系呢? 2 运用________推理; 推理; 运用 推理
1 . ∴4cosα≤ ≤ 1-cosα - ∵α∈(0,π),∴sinα>0. ∈ , , sinα . ∴4sinαcosα≤ ≤ 1-cosα - sinα . ∴2sin2α≤ ≤ 1-cosα -

【优化方案】高中数学 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

【优化方案】高中数学 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3

画法步骤: (1)画顺序结构图,即起止框及两个处理框,并分别 填入循环初始条件(如图中①); (2)画循环结构图,先画循环体即两个处理框(一个
累加,一个计数),再画循环终止条件,即判断框
并判断i>99,若不成立,则流向循环体进行再循环 (如图中②); (3)画输出框输出x以及终止框表示算法结束(如图中 ③ ).
【名师点评】
(1) 在本算法中,条件语句中嵌入
了另一个条件语句,在每一个语句结束时都要写 End If ; (2)上述两个语句的先后层次关系,我们 用缩进若干空格的办法来体现,从而使算法层次 分明,便于检查.
2.根据基本语句画框图
根据基本语句画框图要做到:
(1)要明确基本语句是由哪些关键语句构成(条件语 句、循环语句); (2)要明确各类语句定义符的含义; (3)要明确各类语句对应的框图符号.
例5
相传古代印度国王舍罕要褒赏他的聪明能干
的宰相达依尔(国际象棋发明者),问他需要什么,
达依尔回答说:“国王只要在国际象棋的棋盘第一 个格子里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里放2粒麦子,第 三个格子里放4粒麦子,以后按此比例放麦子,一 直放到第六十四格(国际象棋棋盘是8×8=64格),
我就感恩不尽,其他我什么也不要了.”国王想:
算法框图如图:
【名师点评】
循环结构必包含顺序结构和选择
结构,所以本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如
累加、累乘等需要反复执行的算法设计中,宜使
用循环结构,这时要密切注意“循环体”、“循
环变量”和“循环终止条件”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的框图设计.
算法框图与基本算法语句的互化 算法框图和基本语句是描述算法的两种重要方 法.框图用流程线、矩形框、菱形框等描述算 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使我们迅速而 准确地认识某一算法;基本语句将自然语言与 程序设计语言结合起来描述算法,比画框图省 时省力,且更容易转化为程序.

优化方案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章末优化总结新人教A版必修4

优化方案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章末优化总结新人教A版必修4

章末优化总结,)平面向量的概念与性质理解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单位向量、向量的模、夹角等概念.突显向量“形”的特征是充分运用向量并结合数学对象的几何意义解题的重要前提.关于平面向量a,b,c有下列三个命题:①若b⊥c,则(a+c)·b=a·b;②若a=(1,k),b=(-2,6),a∥b,则k=-3;③非零向量a和b满足|a|=|b|=|a-b|,则a与a+b的夹角为60°.其中真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解析] ①因为b⊥c,所以b·c=0,所以(a+c)·b=a·b+c·b=a·b;②a∥b,且a≠0⇒b=λa⇒1-2=k6⇒k=-3;③|a|=|b|=|a-b|⇒a,b,a-b构成等边三角形,a与a+b的夹角应为30°.所以真命题为①②.[答案] ①②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1.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向量的综合运算,通常叫作向量的线性运算,主要是运用它们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解决三点共线、两线段平行、线段相等、求点的坐标等问题.2.理解向量的有关概念[如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与相反向量、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单位向量等]及其相应运算的几何意义,并能灵活应用基向量、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等,是求解有关向量线性运算问题的基础.如图,在△ABC 中,AQ →=QC →,AR →=13AB →,BQ 与CR 相交于点I ,AI 的延长线与边BC交于点P .(1)用AB →和AC →分别表示BQ →和CR →;(2)如果AI →=AB →+λBQ →=AC →+μCR →,求实数λ和μ的值; (3)确定点P 在边BC 上的位置.[解] (1)由AQ →=12AC →,可得BQ →=BA →+AQ →=-AB →+12AC →,又AR →=13AB →,所以CR →=CA →+AR →=-AC →+13AB →.(2)将BQ →=-AB →+12AC →,CR →=-AC →+13AB →,代入AI →=AB →+λBQ →=AC →+μCR →,则有AB →+λ⎝ ⎛⎭⎪⎫-AB →+12AC →=AC →+μ⎝⎛⎭⎪⎫-AC →+13AB →,即(1-λ)AB →+12λAC →=13μAB →+(1-μ)AC →.所以⎩⎪⎨⎪⎧1-λ=13μ,12λ=1-μ,解得⎩⎪⎨⎪⎧λ=45μ=35.(3)设BP →=mBC →,AP →=nAI →.由(2),知AI →=15AB →+25AC →,所以BP →=AP →-AB →=nAI →-AB →=n ⎝ ⎛⎭⎪⎫15AB →+25AC →-AB →=2n 5AC →+⎝ ⎛⎭⎪⎫n 5-1AB →=mBC →=mAC →-mAB →,所以⎩⎪⎨⎪⎧-m =n 5-1,m =2n 5,解得⎩⎪⎨⎪⎧m =23,n =53.所以BP →=23BC →,即BP PC=2.即点P 是BC 上靠近点C 的三等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求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根据数量积的定义,另一个是根据坐标.定义法是a·b =|a||b|·cos θ,其中θ为向量a ,b 的夹角;坐标法是a =(x 1,y 1),b =(x 2,y 2)时,a·b =x 1x 2+y 1y 2.利用数量积可以求长度,也可判断直线与直线的关系(相交的夹角以及垂直),还可以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转化为代数问题解决.(1)设单位向量m =(x ,y ),b =(2,-1).若m⊥b ,则|x +2y |=________. (2)已知两个单位向量a ,b 的夹角θ为60°,c =t a +(1-t )b ,若b·c =0,则t =________.[解析] (1)因为单位向量m =(x ,y ),则x 2+y 2=1.① 若m ⊥b ,则m·b =0,即2x -y =0.②由①②解得x 2=15,所以|x |=55,|x +2y |=5|x |= 5. (2)法一:因为b·c =0, 所以b ·[t a +(1-t )b ]=0,即t a·b +(1-t )b 2=0.又因为|a |=|b |=1,θ=60°,所以12t +1-t =0,所以t =2.法二:由t +(1-t )=1知向量a ,b ,c 的终点A 、B 、C 共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a =(1,0),b =⎝ ⎛⎭⎪⎫12,32,则c =⎝ ⎛⎭⎪⎫32,-32.把a 、b 、c 的坐标代入c =t a +(1-t )b ,得t =2.[答案] (1) 5 (2)2平面向量的应用平面向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向量的加法运算和平行,数乘向量和相似,距离、夹角和数量积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利用向量方法可以解决平面几何中的相关问题.二是在物理中的应用,主要是解决力、位移、速度等问题.如图所示,G 为△AOB 的中线OM 的中点,过点G 作直线分别交OA ,OB 于点P ,Q ,设OP OA =m ,OQ OB =n ,试推断1m +1n是否为定值.[解] 设OA →=a ,OB →=b ,则OG →=12OM →=14(OA →+OB →)=14a +14b . 所以PG →=OG →-OP →=14a +14b -m a=⎝ ⎛⎭⎪⎫14-m a +14b . PQ →=OQ →-OP →=nOB →-mOA →=n b -m a .因为PG →与PQ →共线,所以PG →=λPQ →(λ∈R ), 即⎝ ⎛⎭⎪⎫14-m a +14b =λ(n b -m a ). 所以⎩⎪⎨⎪⎧14-m =-λm ,14=λn .消去λ得14-m =-m 4n ⇒14m -1=-14n .所以1m +1n=4为定值.质量m =2.0 kg 的木块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 =10 N 的作用下,沿斜面角θ=30°的光滑斜面向上滑行|s |=2.0 m 的距离,如图所示(g 取9.8m/s 2).(1)分别求物体所受各力在这一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2)在这一过程中,物体所受各力对物体做的功的代数和是多少;(3)求物体所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并指出它与物体所受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之间有什么关系.[解] (1)木块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 ,拉力F 和支持力F N ,如题图所示,拉力F 与位移s 方向相同,所以拉力对木块所做的功为W F =F ·s =|F||s |cos 0°=20(J).支持力对木块所做的功为W F N =F N ·s =0.重力G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 G =G ·s =|G||s|cos(90°+θ)=-19.6(J). (2)物体所受各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为 W =W F +W F N +W G =0.4(J).(3)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F 合|=|F |-|G |sin 30°=0.2(N). 所以,物体所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 =F 合·s =0.4(J).所以,物体所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所受各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相等.1.O 为平面上的一个定点,A 、B 、C 是该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若(OB →-OC →)·(OB →+OC →-2OA →)=0,则△ABC 是( )A .以AB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B .以BC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C .以AB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D .以BC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解析:选B.由题意知(OB →-OC →)·(OB →+OC →-2OA →)=CB →·(AB →+AC →)=0,如图所示,其中AB →+AC →=2AD →(点D 为线段BC 的中点),所以AD ⊥BC ,即AD 是BC 的中垂线,所以AB =AC ,即△ABC 为等腰三角形.故选B.2.已知e 为单位向量,|a |=4,a 与e 的夹角为23π,则a 在e 方向上的投影为________.解析:根据定义知a 在e 方向上的投影为|a |cos 2π3=-2.答案:-23.已知向量a =(6,2),b =⎝⎛⎭⎪⎫-4,12,直线l 过点A (3,-1)且与向量a +2b 垂直,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解析:设B (x ,y )为l 上任意一点,则AB →=(x -3,y +1),又a +2b =(6,2)+2⎝⎛⎭⎪⎫-4,12=(-2,3),由题意得AB →·(a +2b )=0,所以(x -3,y +1)·(-2,3)=-2(x -3)+3(y +1)=0,即2x -3y -9=0.答案:2x -3y -9=04.设向量a ,b 满足|a |=|b |=1,且|2a -b |= 5. (1)求|2a -3b |的值;(2)求3a -b 与a -2b 的夹角.解:(1)因为|2a -b |2=4a 2-4a ·b +b 2=4-4a ·b +1=5, 所以a ·b =0.因为|2a -3b |2=4a 2+9b 2=4+9=13, 所以|2a -3b |=13.(2)设3a -b 与a -2b 的夹角为θ,则cos θ=(3a -b )·(a -2b )|3a -b |·|a -2b |=3a 2+2b 210·5=552=22,又因为θ∈[0,π],所以θ=π4为所求.5.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a ,AD →=b ,H 、M 分别是AD 、DC 的中点,BC 上一点F 使BF =13BC .(1)以a 、b 为基底表示向量AM →与HF →;(2)若|a|=3,|b|=4,a 与b 的夹角为120°,求AM →·HF →.解:(1)由已知得AM →=AD →+DM →=12a +b .HF →=HD →+DC →+CF →=12b +a +(-23b )=a -16b .(2)由已知得a·b =|a||b|cos 120°=3×4×(-12)=-6,从而AM →·HF →=(12a +b )·(a -16b )=12|a |2+1112a·b -16|b |2=12×32+1112×(-6)-16×42=-113.,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时间:100分钟,分数:1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共线向量的方向相同 B .零向量是0C .长度相等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D .共线向量是在一条直线上的向量解析:选B.对A ,共线向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错误;对B ,零向量是0,正确;对C ,方向相同且长度相等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错误;对D ,共线向量所在直线可能平行,也可能重合,错误.故选B.2.已知A 、B 、D 三点共线,存在点C ,满足CD →=43CA →+λCB →,则λ=( )A.23 B .13 C .-13 D .-23解析:选C.因为A ,B ,D 三点共线,所以存在实数t ,使AD →=tAB →,则CD →-CA →=t (CB →-CA →),即CD →=CA →+t (CB →-CA →)=(1-t )CA →+tCB →,所以⎩⎪⎨⎪⎧1-t =43,t =λ,即λ=-13.3.已知向量a =(1,2),b =(1,0),c =(3,4).若λ为实数,(a +λb )∥c ,则λ=( )A.14 B .12 C .1 D .2解析:选B.a +λb =(1+λ,2),由(a +λb )∥c 得(1+λ)×4-3×2=0,所以λ=12. 4.已知点O ,N 在△ABC 所在平面内,且|OA →|=|OB →|=|OC →|,NA →+NB →+NC →=0,则点O ,N 依次是△ABC 的( )A .重心,外心B .重心,内心C .外心,重心D .外心,内心解析:选C.由|OA →|=|OB →|=|OC →|知,O 为△ABC 的外心;由NA →+NB →+NC →=0,得AN →=NB →+NC →,取BC 边的中点D ,则AN →=NB →+NC →=2ND →,知A 、N 、D 三点共线,且AN =2ND ,故点N 是△ABC 的重心.5.已知向量a =(cos θ,sin θ),其中θ∈⎝ ⎛⎭⎪⎫π2,π,b =(0,-1),则a 与b 的夹角等于( )A .θ-π2B .π2+θC.3π2-θ D .θ 解析:选C.设a 与b 的夹角为α,a ·b =cos θ·0+sin θ·(-1)=-sin θ,|a |=1,|b |=1,所以cos α=a ·b |a ||b |=-sin θ=cos(3π2-θ),因为θ∈⎝ ⎛⎭⎪⎫π2,π,α∈[0,π],y =cos x 在[0,π]上是递减的,所以α=3π2-θ,故选C.6.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1,BC →=a ,CA →=b ,AB →=c ,则a·b -b ·c -c·a 等于( )A .-32B .32C .-12D .12解析:选D.由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知,a·b -b·c -c·a =|a||b|cos(π-C )-|b||c|cos(π-A )-|c||a|cos(π-B )=cos(π-C )-cos(π-A )-cos(π-B )=-cos C +cos A +cos B =cos 60°=12.故选D.7.已知平面向量a ,b ,|a |=1,|b |=3,且|2a +b |=7,则向量a 与向量a +b 的夹角为( )A.π2 B .π3 C.π6D .π解析:选B.因为|2a +b |2=4|a |2+4a·b +|b |2=7,|a |=1,|b |=3,所以4+4a·b +3=7,a·b =0,所以a ⊥b .如图所示,a 与a +b 的夹角为∠COA ,因为tan∠COA =|CA ||OA |=3,所以∠COA =π3,即a 与a +b 的夹角为π3.8.在△ABC 中,∠BAC =60°,AB =2,AC =1,E ,F 为边BC 的三等分点,则AE →·AF →=( ) A.53 B .54 C.109 D .158解析:选A.依题意,不妨设BE →=12EC →,BF →=2FC →,则有AE →-AB →=12(AC →-AE →),即AE →=23AB →+13AC →;AF →-AB →=2(AC →-AF →),即AF →=13AB →+23AC →.所以AE →·AF →=(23AB →+13AC →)·(13AB →+23AC →)=19(2AB →+AC →)·(AB →+2AC →) =19(2AB →2+2AC →2+5AB →·AC →) =19(2×22+2×12+5×2×1×cos 60°)=53,故选A. 9.已知非零向量a ,b ,c 满足a +b +c =0,向量a ,b 的夹角为60°,且|b |=|a |=1,则向量a 与c 的夹角为( )A .60°B .30°C .120°D .150°解析:选D.因为a +b +c =0,所以c =-(a +b ),所以|c |2=(a +b )2=a 2+b 2+2a·b =2+2cos 60°=3,所以|c |= 3.又c·a =-(a +b )·a =-a 2-a·b =-1-cos 60°=-32,设向量c 与a 的夹角为θ,则cos θ=a·c |a ||c |=-323×1=-32,因为0°≤θ≤180°,所以θ=150°.10.在△ABC 中,AC =6,BC =7,cos A =15,O 是△ABC 的内心,若OP →=xOA →+yOB →,其中0≤x ≤1,0≤y ≤1,则动点P 的轨迹所覆盖的面积为( )A.103 6 B .53 6 C.103 D .203解析:选A.如图,因为OP →=xOA →+yOB →,其中0≤x ≤1,0≤y ≤1,所以动点P 的轨迹所覆盖的区域是以OA ,OB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OAMB ,则动点P 的轨迹所覆盖的面积S =AB ×r ,r 为△ABC 的内切圆的半径.在△ABC 中,由向量的减法法则得BC →=AC →-AB →,所以BC →2=(AC →-AB →)2,即|BC →|2=|AC →|2+|AB →|2-2|AC →||AB →|cos A ,由已知得72=62+|AB →|2-12·|AB →|×15,所以5|AB →|2-12|AB →|-65=0,所以|AB →|=5.所以S △ABC =12×6×5×sin A =66,又O 为△ABC 的内心,故O 到△ABC 各边的距离均为r ,此时△ABC 的面积可以分割为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所以S △ABC =12(6+5+7)×r ,即12(6+5+7)×r =66, 所以r =263,故所求的面积S =AB ×r =5×236=1036.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已知向量a =(2,3),b =(-1,2),若m a +4b 与a -2b 共线,则m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m a +4b =(2m -4,3m +8),a -2b =(4,-1),因为m a +4b 与a -2b 共线, 所以-1(2m -4)=4(3m +8),解得m =-2. 答案:-21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和BD 相交于点O ,设AD →=a ,AB →=b ,若AB →=2DC →,则AO →=________(用向量a 和b 表示).解析:因为AO →=μAC →=μ(AD →+DC →)=μ⎝ ⎛⎭⎪⎫a +12b =μa +μ2b . 因为μ+μ2=1,解得μ=23.所以AO →=23a +13b .答案:23a +13b13.已知两点A (-1,0),B (-1,3),O 为坐标原点,点C 在第一象限,且∠AOC =120°.设 OC →=-3OA →+λOB →(λ∈R ),则λ=________.解析:由题意,得OC →=-3(-1,0)+λ(-1,3)=(3-λ,3λ),因为∠AOC =120°,所以OA →·OC →|OA →||OC →|=-12,即λ-3(3-λ)2+3λ2=-12,解得λ=32. 答案:3214.已知菱形ABCD 的边长为2,∠BAD =120°,点E ,F 分别在边BC 、DC 上,BC =3BE ,DC =λDF .若AE →·AF →=1,则λ的值为________.解析:因为AE →=AB →+BE →=AB →+13AD →,AF →=AD →+DF →=AD →+1λAB →,所以AE →·AF →=(AB →+13AD →)·(AD →+1λAB →)=1λAB →2+1+3λ3λAD →·AB →+13AD →2 =4λ+1+3λ3λ×2×2×cos 120°+43=10-2λ3λ=1. 解得λ=2. 答案:215.若将向量a =(1,2)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π4得到向量b ,则b 的坐标是________.解析:如图,设b =(x ,y ), 则|b |=|a |=5,a·b =|a||b |·cos π4=5×5×22=522,又x 2+y 2=5,a·b =x +2y ,得x +2y =522,解得x =-22,y =322(舍去x =322,y =22). 故b =⎝ ⎛⎭⎪⎫-22,322.答案:⎝ ⎛⎭⎪⎫-22,322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6.(本小题满分10分)已知a ,b ,c 是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向量,其中a =(1,2). (1)若|c |=25,且c ∥a ,求c 的坐标;(2)若|b |=52,且a +2b 与2a -b 垂直,求a 与b 的夹角θ.解:(1)由a =(1,2),得|a |=12+22=5, 又|c |=25,所以|c |=2|a |. 又因为c ∥a ,所以c =±2a ,所以c =(2,4)或c =(-2,-4).(2)因为a +2b 与2a -b 垂直,所以(a +2b )·(2a -b )=0,即2|a |2+3a ·b -2|b |2=0,将|a |=5,|b |=52代入,得a·b =-52.所以cos θ=a·b|a|·|b |=-1,又由θ∈[0,π],得θ=π,即a 与b 的夹角为π.17.(本小题满分10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1,4),B (-2,3),C (2,-1).(1)求AB →,AC →及|AB →+AC →|;(2)设实数t 满足(AB →-tOC →)⊥OC →,求t 的值. 解: (1)因为A (1,4),B (-2,3),C (2,-1).所以AB →=(-3,-1),AC →=(1,-5),AB →+AC →=(-2,-6), |AB →+AC →|=(-2)2+(-6)2=210.(2)因为(AB →-tOC →)⊥OC →,所以(AB →-tOC →)·OC →=0, 即AB →·OC →-tOC →2=0,因为AB →·OC →=-3×2+(-1)×(-1)=-5, OC →2=22+(-1)2=5,所以-5-5t =0,所以t =-1.18.(本小题满分10分)已知向量OP 1→、OP 2→、OP 3→满足条件OP 1→+OP 2→+OP 3→=0,|OP 1→|=|OP 2→|=|OP 3→|=1.求证:△P 1P 2P 3是正三角形.证明:因为OP 1→+OP 2→+OP 3→=0,所以OP 1→+OP 2→=-OP 3→,所以(OP 1→+OP 2→)2=(-OP 3→)2,所以|OP 1→|2+|OP 2→|2+2OP 1→·OP 2→=|OP 3→|2,所以OP 1→·OP 2→=-12,又cos∠P 1OP 2=OP 1→·OP 2→|OP 1→|·|OP 2→|=-12,所以∠P 1OP 2=120°. 所以|P 1P 2→|=|OP 2→-OP 1→|=(OP 2→-OP 1→)2=OP 1→2+OP 2→2-2OP 1→·OP 2→= 3. 同理可得|P 2P 3→|=|P 3P 1→|= 3.故△P 1P 2P 3是等边三角形.19.(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正方形ABCD ,E 、F 分别是CD 、AD 的中点,BE 、CF 交于点P .求证:(1)BE ⊥CF ;(2)AP =AB .证明: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xOy ,其中A 为原点,不妨设AB =2,则A (0,0),B (2,0),C (2,2),E (1,2),F (0,1).(1)BE →=OE →-OB →=(1,2)-(2,0)=(-1,2),CF →=OF →-OC →=(0,1)-(2,2)=(-2,-1),因为BE →·CF →=-1×(-2)+2×(-1)=0,所以BE →⊥CF →,即BE ⊥CF .(2)设P (x ,y ),则FP →=(x ,y -1),CF →=(-2,-1),因为FP →∥CF →,所以-x =-2(y -1),即x =2y -2.同理,由BP →∥BE →,得y =-2x +4,代入x =2y -2.解得x =65,所以y =85,即P ⎝ ⎛⎭⎪⎫65,85. 所以AP →2=⎝ ⎛⎭⎪⎫652+⎝ ⎛⎭⎪⎫852=4=AB →2, 所以|AP →|=|AB →|,即AP =AB .20.(本小题满分13分)(1)如图,设点P ,Q 是线段AB 的三等分点,若OA →=a ,OB →=b ,试用a ,b 表示OP →,OQ →,并判断OP →+OQ →与OA →+OB →的关系.(2)受(1)的启示,如果点A 1,A 2,A 3,…,A n -1是AB 的n (n ≥3)等分点,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请证明你的结论.解:(1)OP →=OA →+AP →=OA →+13AB → =OA →+13(OB →-OA →)=23OA →+13OB →=23a +13b .同理OQ →=13a +23b .OP →+OQ →=a +b =OA →+OB →.(2)结论:OA 1→+OA n -1→=OA 2→+OA n -2→=…=OA →+OB →.证明如下:由(1)可推出OA 1→=OA →+AA 1→=OA →+1n AB →=OA →+1n (OB →-OA →)=n -1n OA →+1n OB →, 所以OA 1→=n -1n a +1n b ,同理OA n -1→=1n a +n -1n b ,所以OA 1→+OA n -1→=a +b =OA →+OB →. 又OA 2=n -2n a +2n b ,OA n -2→=2n a +n -2n b ,所以OA 2→+OA n -2→=a +b =OA →+OB →,…, 因此有OA 1→+OA n -1→=OA 2→+OA n -2→=…=OA →+OB →.。

【优化方案】2012高中数学 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新人教B版必修2

【优化方案】2012高中数学 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新人教B版必修2

解得
x x y 所以所求的直线方程是 +y=1 或 + = =1, , 2 -1 -2 即 x+2y-2=0 或 2x+y+2=0. + - = + + = (2)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3x-2y+1)+λ(x+3y+4)=0, - + + + + = , 即(3+λ)x+(3λ-2)y+(1+4λ)=0. + + - + + = 由所求直线垂直于直线 x+3y+4=0,得 + + = , + 1 3+λ 3 =- ,解这个方程,得 λ= . =-1,解这个方程, - ·- = 3 3λ-2 10 - 故所求直线的方程是 3x-y+2=0. - + =
易解决,若挖掘其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 易解决 , 若挖掘其几何意义 ,利用数形结合 , 往 往会柳暗花明,使问题轻松获解. 往会柳暗花明,使问题轻松获解.
分类讨论思想 在解决直线的斜率、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圆、 在解决直线的斜率、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圆、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时常常用到分类讨论的 思想. 思想.
点评】 【点评】 (1)在利用直线的特殊形式求直线方程 在利用直线的特殊形式求直线方程 往往将斜率k和截距 和截距a、 作为参数引入 作为参数引入; 时 , 往往将斜率 和截距 、 b作为参数引入; (2) 求与直线Ax+ + = 平行的直线方程可设为 求与直线 + By+ C= 0平行的直线方程可设为 Ax+By+m=0,与直线 +By+C=0垂直的直 + + = ,与直线Ax+ + = 垂直的直 线方程可设为Bx- + = , 线方程可设为 - Ay+ n=0, 将 m, n作为参数 , 作为参数 引入;(3)求过两相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 求过两相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 引入;(3)求过两相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可利用 直线系方程,设它的方程为A + + 直线系方程,设它的方程为 1x+B1y+C1+λ(A2x 引作参数, + B2y+C2)=0,将 λ引作参数, 通过确定这些参 + = , 引作参数 数的值来解题. 数的值来解题.

【优化方案】2012高中数学 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苏教版必修2

【优化方案】2012高中数学 第2章本章优化总结课件 苏教版必修2

例1 过点M(0,-3)的直线l与以点A(3,0),B(-
4,1)为端点的线段AB有公共点,求直线l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及倾斜角的范围.
【思路点拨】
直线l过点M,斜率变化时,可以
理解为直线l绕定点M旋转,数形结合进行分析.
【解】 如图所示, (1)直线 l 过点 A(3,0)时, 即为直线 MA, 倾斜角 α1 0--3 为最小值,所以 tanα1= =1,即 α1=45° . 3-0
若 C1C2=r1+r2,即 5= 50-k+1⇒k=34 时, 两圆外切; 若 r1-r2<C1C2<r1+r2,即| 50-k-1|<5< 50-k +1⇒14<k<34 时,两圆相交; 若 C1C2=|r1-r2|, 5=| 50-k-1|⇒k=14 时, 即 两圆内切; 若 C1C2<|r1-r2|,即| 50-k-1|>5⇒k<14 时,两 圆内含.
【解析】 由 x2+y2+4x-2y+4=0,得(x+2)2 +(y-1)2=1,则圆心 C(-2,1),半径 r=1,当所 求的切线 l 的斜率 k 存在时,设 l 的方程为 y-2 = k(x + 1) , 即 kx - y + k + 2 = 0 , 则 d = |k×-2-1+k+2| =r=1,解得 k=0,则切线 l 2 2 k +-1 的方程为 y=2,当切线 l 的斜率不存在时,切线 l 的方程为 x=-1.所以所求的切线 l 的方程为 y=2 或 x=-1.
【名师点评】
当直线绕定点旋转时,若倾斜角
为锐角,逆时针旋转,倾斜角越来越大,斜率越
来越大,顺时针旋转,倾斜角越来越小,斜率也
越来越小;若倾斜角为钝角,也具有同样的规
律.但倾斜角不确定是锐角或钝角时,逆时针旋

【优化方案】精品课件人教物理选修1-2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优化方案】精品课件人教物理选修1-2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弹的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
【精讲精析】 铅弹射中木块后与木块一起做平抛运 2h 动的初速度为 v=s/ g =1 m/s. 根据动量守恒,可得铅弹射入木块时速度为 m+M v0= m v=2.01× 102 m/s. 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 1 2 1 ΔE= mv0- (m+M)v2=2.01× 102 J. 2 2 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系统增加的内能,则 η ΔE Δt= =93 ℃. cm 【答案】 93 ℃
例3
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自然界进行的一切宏观过程都是可逆的
B.自然界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
性,是不可逆的
C.热量不可能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D.第二类永动机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因此不可能
制成
【精讲精析】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知自然界一切
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故A错本章优化总结来自本 章 优 化 总 结
知识体系构建
高考真题赏析
章末综合检测
知识体系构建
高考真题赏析
能量守恒定律 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 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 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能的 转化或转移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2.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自然界中能量存在形式:物体运动具有机械 能,分子运动具有内能、电荷的运动具有电能、 原子核内部的运动具有原子能等.可见,在自然 界中不同的能量形式与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
热力学第一定律 1.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物体跟外界同时发生 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外界对物体所做的功 W 加上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Q 等于物体内能的 增加ΔU,即ΔU=Q+W. 利用 ΔU = Q + W 讨论问题时,必须弄清其中 三个量的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 W取正 值,反之取负值;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 Q 取 正值,反之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ΔU取正值, 反之取负值.

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专题三 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1)不等式(组)求解法:利用题意结合图形列 出所讨论的参数适合的不等式(组),通过解不等 式组得出参数的取值范围. (2)函数值域求解法:把所讨论的参数作为一个 函数,用一个适当的参数作为自变量来表示这个函 数,通过讨论函数的值域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双曲线C:(1-a2)x2+a2y2=a2(a>1),设
【分析】可设OA的斜率k为参数,确定A、B的坐标,写
出直线AB的方程.又OM⊥AB,可得OM的方程,消去参数
可得点M的轨迹方程.
【解】设直线OA的方程为y=kx(k≠±1,因为当k=±1
时,直线AB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OB的方程为 y k
x
x2=-4·(m-1)(y-m).又P(-a,a)在抛物线上,所以
a2=-4(m-1)(a-m)①.而MP的斜率 k m a ,所以
a
m=ak+a②.把②代入①得4ak2+4(a-1)k-a=0在

1 4
,
1 3

上有实根.令f(k)=4ak2+4(a-1)k-a,由于
对称轴 k 1 a 0 ,
或y=0(-1<x<2).
【点评】 (1)本题是利用直接法求解的,从已知条件 出发,利用公式,直接得到了动点M的坐标 (x,y)所满足的方程. (2)本题还需注意,轨迹是 ①3x2-y2=3的右支; ②y=0(-1<x<2).
3 代入法(转移法) 如果轨迹上的点P(x,y)依赖于另一动点Q (x′,y′),而点Q(x′,y′)又在某已知曲线 上,则可列出关于x、y、x′、y′的方程组,利 用x、y表示出x′、y′,把x′、y′代入已知曲 线的方程便得到动点P的轨迹方程,此法称为代入 法,也叫转移法或相关点法. 例6 过双曲线x2-y2=1上一点Q引直线x+y=2的垂线, 垂足为N.求线段QN的中点P的轨迹方程.

第2章 统计 本章优化总结 课件

第2章 统计 本章优化总结 课件
24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五十二分。
平均数

7

7
方差 1.2 5.4
中位数 7 7.5
命中9环及以上 1 3
25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五十二分。
(2)s2甲=110[(5- 7)2+ (6- 7)2×2+(7- 7)2×4 + (8- 7)2× 2+ (9- 7)2]= 1.2,
8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五十二分。
专题二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利用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对总 体情况作出估计,有时也利用频率分布折线图 和茎叶图对总体估计. 1.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频率分布时,通 常要对给定的一组数据进行列表、作图处理, 作频率分布表与频率分布直方图时要注意其方 法步骤. 2.茎叶图刻画数据有两个优点:一是所有信 息都可以从图中得到,二是便于记录和表示, 但数据较多时不方便.
【解】
频率
对于表 1,[60,65) [65,70) 0.4 [70,75) 0.2 [75,80) 0.1
0.3 0.08 0.04 0.02
频率 组距 0.06
15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五十二分。
对于表 2,[60,65)
[65,70) 0.25 [70,75) 0.2 [75,80) 0.3 [80,85) 0.15 如图所示
s
2


1 10
[(2

7)2

(4

7)2

(6

7)2

(7

7)2×2+ (8-7)2×2+(9- 7)2×2+(10- 7)2]
= 5.4.

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高考真题演练 章末过关检测
”型变压器时 型变压器时
下 页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第 二 章 交 变 电 流
3.电压思路: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之比为 电压思路:变压器原、 电压思路 U1/U2=n1/n2;当变压器有多个副线圈时,只要 当变压器有多个副线圈时, 绕在同一闭合铁芯上, 绕在同一闭合铁芯上,任意两线圈之间总有 UP/UQ=nP/nQ. 4.电流思路 对只有一个副线圈的变压器有 电流思路:对只有一个副线圈的变压器有 电流思路 I1/I2=n2/n1;当变压器有多个副线圈时有 当变压器有多个副线圈时有 n1I1=n2I2+n3I3+…
上 页
下 页
高考真题演练
章末过关检测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第 二 章 交 变 电 流
(3)负载制约 ) ①变压器副线圈中的功率P2由用户负载决 变压器副线圈中的功率 定,P2=P负1+P负2+… ②变压器副线圈中的电流I2由用户负载及 变压器副线圈中的电流 电压U 决定,I 电压 2决定 2=P2/U2.
下 页
高考真题演练
章末过关检测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第 二 章 交 变 电 流
2. 轴旋转所产生的交变电流的电动势 其最大 轴旋转所产生的交变电流的电动势,其最大 在考虑电容器的耐压值时,应根 值 Em=NBSω,在考虑电容器的耐压值时 应根 在考虑电容器的耐压值时 据交流电的最大值. 据交流电的最大值 3.平均值 平均值需用 E = n∆Φ / ∆t 和I = E / R 进行 平均值:平均值需用 平均值 计算,求一段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计算 求一段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时要用电流的平均值,q= 时要用电流的平均值 I t. 最大值: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 最大值 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 4.有效值 正弦式交流电的有效值 I = I / 2 , 有效值:正弦式交流电的有效值 有效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 有机物中不饱和C
实例 烯、炔、苯及不饱和
加成 原子跟其它原子(或 烃的衍生物与氢气、 反应 原子团)直接结合成 卤素、卤化氢、水等 新物质的反应 反应; 油的氢化等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促进身心健康
本 章 优 化 总 结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促进身心健康
知识体系构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促进身心健康
反应 类型 取代 反应
定义 有机化合物中的某些原
实例 (1)烷烃(卤代);
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 (2)醇与酸的酯
(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化反应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促进身心健康
反应 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