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三、课外古诗词诵读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精品】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 课外古诗词诵读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精品教案
《定风波》
苏轼
【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初中阶段苏轼的最后一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醉归遇雨的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苏轼的作品已接触不少,对于这首词,也能感受到词人的豁达与洒脱,然而细究起来,却不一定明白,所以这节课想带着学生先感知词人在自然风雨中的豁达与乐观,然后结合全词的背景,体会词人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与乐观,最后理解苏轼的人生选择及其选择背后的想法,进而了解贬谪经历对词人文学创作的影响,这是贬谪文人的共同之处,从而了解这种特殊人群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
【教学目标】
1、品读全词,读出词人形象;
2、联读作品,走进苏轼内心;
3、拓展提升,了解贬谪文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补白等方式,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人生选择。
【教学设计】
一、导入:用大家的遇雨经历引出苏轼的遇雨态度,进而引出本课《定风波》
二、出示学习目标,强调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品读全词,读出词人形象;2、联读作品,走进苏轼内心;3、拓展提升,了解贬谪文化。
三、读懂一首词
(1)指定学生配乐朗诵,其他学生在词中画出苏轼在遇雨时的表现。(2)学生陈述苏轼在雨中的表现,感受词人的形象,完成板书“雨”和“晴”预设答案:“莫听”“何妨”“徐行”“轻”“无”等词,体现了词人在雨中淡定从容的一面,而“独”“谁怕”等词能看出词人洒脱无畏的一面。
“微冷”“却”“无”等词则体现词人在面对晴天时,也依旧泰然处之,可看出他的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_2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一、课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人教2011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学科第六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定风波》是人教2011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的第一首,本单元侧重学习研读富含哲理性的文章,即在具体细腻的描写之外,隐含着某种深刻的含义。这类诗词或文章有时也抒情或叙事,但往往不是为抒情而抒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或人生感受。《定风波》是作者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思维能力较为敏捷,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班级里的学习氛围好,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集体荣誉感。语文学习技巧和阅读技巧掌握较为扎实,初步具备自己研读文章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探究词人文风及政治理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苏轼面对仕途坎坷、人生困境
的态度;查阅资料,对比苏轼多篇诗、词、文,比较不同时期苏轼写
作风格的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
升学生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六、教学难点:以“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作者豪迈气概及豁达胸襟,领会苏轼不同的写作风格。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研讨课教案_6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实施:
一:导入:
有人说,对于苏轼的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历史上最具有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具有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余词尽废。苏轼除了有让无数后人崇敬和偏爱的才华外,还有非常丰富的性格层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去领略这个伟大文人的精神世界。
二:读
师:我们常说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那么,朗诵有哪些要求呢?
生:1:读准字音。(讲解易错字词)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朗诵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是朗诵诗词的关键。如何读出情感呢?可以通过语音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在读中揣摩情感的表达。
生读,生评生再读。
教师范读。
全班集体朗诵
师:朗诵得很好,通过朗诵我们初步把握了词的内容和作者和情感,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一起来看一下诗词的具体内容。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_17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用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方法;
2、学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理解诗词的内容。
2、分组探讨,体会作者豁达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作的评价;
2、引导学生准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
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人们常说诗人苏轼是千年难得一遇的旷世奇才,他的许多词作不知不觉中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来说我们之前学过苏轼的词有哪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等
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篇作品《定风波》,感受苏轼的另一面。
二、诵读,知其意
(一)整体感知
1、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可通过注重语音中的轻重、长短、升降调等方式突出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诵;
3、小组合作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并实行示范朗诵。
4、欣赏名家的朗诵。(播放视频)
5、再次集体朗读文本。
(二)细读感悟
1、圈画出词中具体描绘的自然景物。
(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山头斜照)
2、请学生各用一句话概括小序、上片、下片的内容。
上片:冒雨徐行的景物与随想;下片:雨过天晴后景象与感受。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重点分析: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4、优秀作业展示。
三、品读,寻形象
1、从词的上片可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他是一位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醉”东坡的形象。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研讨课教案_19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词作;
2.提炼词前小序中的信息,整体把握词作内容;
3.了解写作背景,品味词句,理解情感、主旨;
4.感受作者超然物外、宠辱不惊的胸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阴晴风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词句,理解情感、主旨。
2.难点:理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中所蕴含的忘怀得失、宠辱不惊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了解写作背景。
提到苏轼,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我们学过他的多篇诗文。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说,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其实他的乐观是经历了人生磨难方沉淀而来的。元丰二年,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看到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时扰民,心中不满,抒发于诗中,因而触怒新党,被捕入狱。这一事件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受到严刑拷打,昼夜逼供,关押一百多日后,才免于一死,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的苏轼,悲观之情溢于言表。
(出示,生齐读)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少年游》)
但是仕途的坎坷并未让苏轼一蹶不振,他在困苦灾厄中思考着人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贬官黄州第三年所写的一首词――《定风波》。
二、转轴拨弦三两声——朗读,感受音韵之美。
1、一读,自读全词,读准字音。
何妨.fáng吟啸.xiào谁.怕shuí
2、二读,读好长句韵脚的延长音。
(1)师范读上阙
(2)生自读下阙
感受音韵的悠长舒缓之美。
3、三读,读好三个短句韵脚的短音。
短音与长音,形成一种错落之美。
三、角声一动胡天晓——读词前小序,整体把握内容。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_15
定风波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熟读成诵,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本首词的内容,能通过品读词来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
有感情的朗诵本词,熟读成诵,感受词作的韵律美和情感美;以“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词作,理解苏轼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的人生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苏轼的旷达,坦然面对人生苦难,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习过苏轼的作品,苏轼这个人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对苏轼其人其文也都有了一定的积累。通过诵读感知词作的韵律美和情感美、通过预习以“知人论世”来理解词作情感美的内涵并不困难。而要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是需要费一番功夫的,毕竟十几岁的他们生活阅历还太浅,对人生逆境与困难的认识不足,缺乏磨难意识的教育。从学生的人格教育与长远发展考虑,有必要以典型的人物的美好的精神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以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
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感受词作的韵律美和情感美,以“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词作。
难点: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多种)、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代文豪苏东坡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被贬在外,看尽人间冷暖,尝尽世间艰辛。面对深重苦难,苏东坡又表现出怎样的性格和态度?就让我们通过对他的《定风波》一词的赏析来加以细细体会。
有关背景
《定风波》一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被贬的岁月里,他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余秋雨在其《黄州突围》一文中曾说:“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一种挣扎和超越。”苦闷的日子里,苏东坡以超人、旷达的胸襟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集中体现了苏轼在“挣扎”之后“超越”的大胸襟、大气魄。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及成就,知人论世。
2.反复诵读,感受词作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3.品读诗词,体悟词人旷达、洒脱的情怀,并能反观自我,正视人生旅途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品读诗词,体悟词人旷达、洒脱的情怀。
【教学难点】品读诗词,体悟词人旷达、洒脱的情怀,并能反观自我,正视人生旅途中的“风雨”。
【教学过程】
导入:这个暑假,央视重磅推出的纪录片《定风波》,让观众在欣赏诗词歌赋的同时,也了解到苏轼的人生经历,体味到他的精神境界,万千观众共同奔赴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们学校为了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苏轼,准备以《定风波》一词为依据,拍摄一部宣传片《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围读文本《定风波》。(板书)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
第一个情境任务【知英雄故事——介绍生平事】
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活动:生展示预习中了解的苏轼师评价后学生读:少年成名,金榜高中,志存高远。励精图治,屡遭贬谪,愈挫弥坚。乌台诗案,死里逃生,心宽坦然。黄惠儋州,平生功业,传为美谈。这样的苏轼,怎能不让人心生
敬意?带着敬佩之心,我们一起完成第二个情境任务。
第二个情境任务【诵英雄韵律——录制画外音】
为了使观众入情入境,需要声情并茂的朗读作为画外音,如果你是导演,请你帮助指导朗读。
生讨论后回答,师小结
明确:字音读音准确韵脚回缓绵长平仄平长仄短节奏节奏分明,语断意连重音抑扬顿挫,意蕴丰富活动:学生自由读、展示读、评价读、听名家范读。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研讨课教案_5
苏轼《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积累名句,学习一语双关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引用余秋雨先生的一段话,并播放《苏东坡》宣传片,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曾这样写过一位文人:“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师: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苏东坡,那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生答)。
师:这里老师给大家放一个视频,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他。(播放视频)
师:是啊,是什么铸造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定风波》。(PPT展示)
二、朗读(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烟雨
2、读出节奏。
师:这是一首词,定风波是词牌名,题目是《莫听穿林打叶声》,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一读这首词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先自读,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生自读)
师:好,看的出来大家都非常有兴趣,哪位同学起来展示一下?(生读)
师:不错,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但声音不够洪亮,哪位同学再来挑战一下?(生读)师:恩,声音洪亮,很有自信,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研讨课教案_11
《定风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熟读并背诵这首词,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体会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画面美”,品味苏词的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2.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雨季来临,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文记下来呢?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他当时被贬黄州,有一次准备到沙湖买田终老,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不巧的是雨具被先行的人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浑然不觉,并写下了一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千古名篇
《定风波》。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然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根据范读一起齐读全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研讨课教案_15
苏轼《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形象。
3、鉴赏艺术手法。
4、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认识苏轼。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时安排及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我想:同学们会如何面对挫折、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可能有发泄、自慰、倾诉等几种方式。)
林语堂曾经说苏轼是“秉性难移的乐天派”,1080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这次磨难几乎要了他的性命,而他是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他的曲折人生?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三读
1、读准字音(自由诵读,个别展示)
2、读出节奏(小组齐读)
3、体会情感(读出重音字)。通过轻重音的处理把握感情。无论轻重,长短,升降都是为表现情感服务。读出词句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听读音频,男女个别读)
析文:解读文本
①、引导学生分析小序的作用:点明了时,地,人,事,感。
②、序中叙说了一件事——遇雨。
苏轼用什么来抵抗这场雨?——面对风雨,他并没有躲避,而是吟啸徐行。
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体现作者敢于积极面对挫折,开朗、宽容、阔达的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赏析:关键字“轻”、“任”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任”。虽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有几分抗争。板书:任(“徐行”)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研讨课教案_9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2.从文本的矛盾处,语言的角度理解全词
3.品评苏轼的文化精神内涵
教学重点
从文本的矛盾处,语言的角度理解全词
教学难点
品评苏轼的文化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定风波》,在八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两篇都是经典名作,学习名作,必须有厚实的铺垫,也就是了解背景材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诵读,读懂词意
1.屏显:
背景资料(一)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背景资料(二)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随后被贬至黄州。
背景资料(三)
1080年2月,四十多岁的苏轼,充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当地州郡看管的犯官。
《宋史》:轼与田夫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2.听范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听读全词,整体感知
正字音,明句读。我给大家播放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鲍国安的朗诵,请大家认真感受,看老艺术家是如何读出那份从容与淡定的。(播放鲍国安《定风波》音频)
3.读出语调的抑扬,读出语速的缓急,读出语气的轻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个别朗读,学生指导,集体朗读
三、品语言,读懂词意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研讨课教案_23
身行万里半天下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定风波》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首课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时的作品,记叙的是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却借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的高峰时期,四分之一的词作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而且经典作品也十分的多,此时的词作不论豪放还是婉约,抒情还是写景,都可以用“前所未有”这一个词语来评价。基于这样的阅读背景,我以苏轼在黄州的心境由人生困境走向超然为主旨,对《定风波》一词,进行主题型文本教学设计,通过“诗词五读法”贯穿诗词教学,其中,通过对诗中不合常理处激疑——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培养学生思辨思维能力,整理总结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通过纵向比较阅读同属黄州时期的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面了解苏轼在黄州由“孤独无告”到走向“心灵的超脱”(《定风波》)的过程,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再与陶渊明作品《归园田居》的思想内涵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对苏轼有更加丰满深刻的认知,并能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
1.闯关读诗,通过“激疑——质疑——释疑”理解诗歌内涵,品悟诗歌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品悟诗歌情感。
难点: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学生熟读课文并收集苏轼生平资料、每人会背一首苏轼词作。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朗读法、激疑法。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研讨课教案_7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3、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练习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老师朗读文章《好的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让学生感受苏轼的魅力。让学生说说在中学阶段学过多少苏轼的作品。
背一背:
找学生背诵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品一品:
记注释
通词意
纳主题
赏名句
让学生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四
首词进行品味。
多媒体展示四首词,让学生解释重点字词,赏析划线名句。
默一默:
多媒体出示理解性默写题,让学生默写。
《水调歌头》中“,”
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福。
《江城子》中极言出猎规模之大和速度之快的句子是:“”。
《定风波》中,写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的句子是:,
。
《卜算子》中表现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高洁的句子是:“,”。
学生自己出题,相互答题。
唱一唱: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
歌一阙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链接歌曲《定风波》,让学生在歌曲中加深对《定风波》的理解。课堂小结:
多媒体出示《苏东坡传》中的一段文字,对苏东坡和本课进行总结。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研讨课教案_1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中的一首,作者苏轼。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通过学习从中汲取古人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在诵读中把握诗词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可引导学生在理解字面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当然,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将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杂糅融通,为他所用。本课情感就比较复杂,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允许学生心存疑问,留待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师提问题词中三父子是指谁?
明确:苏洵苏轼苏辙
2、《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诗中所说的黄州惠州儋[dān]州乃苏轼被贬谪之地。这位备受后人景仰的文学巨匠,在其从政为官期间竟三次遭贬谪,行遍人间崎岖路,尝尽酸甜苦辣情,历尽排挤、打击和屈辱。面对残酷的命运,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
苏轼
【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初中阶段苏轼的最后一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醉归遇雨的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苏轼的作品已接触不少,对于这首词,也能感受到词人的豁达与洒脱,然而细究起来,却不一定明白,所以这节课想带着学生先感知词人在自然风雨中的豁达与乐观,然后结合全词的背景,体会词人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与乐观,最后理解苏轼的人生选择及其选择背后的想法,进而了解贬谪经历对词人文学创作的影响,这是贬谪文人的共同之处,从而了解这种特殊人群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
【教学目标】
1、品读全词,读出词人形象;
2、联读作品,走进苏轼内心;
3、拓展提升,了解贬谪文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补白等方式,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人生选择。
【教学设计】
一、导入:用大家的遇雨经历引出苏轼的遇雨态度,进而引出本课《定风波》
二、出示学习目标,强调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品读全词,读出词人形象;2、联读作品,走进苏轼内心;3、拓展提升,了解贬谪文化。
三、读懂一首词
(1)指定学生配乐朗诵,其他学生在词中画出苏轼在遇雨时的表现。(2)学生陈述苏轼在雨中的表现,感受词人的形象,完成板书“雨”和“晴”预设答案:“莫听”“何妨”“徐行”“轻”“无”等词,体现了词人在雨中淡定从容的
一面,而“独”“谁怕”等词能看出词人洒脱无畏的一面。
“微冷”“却”“无”等词则体现词人在面对晴天时,也依旧泰然处之,可看出他的豁达、洒脱、乐观的一面。
(3)由自然风雨中苏轼淡定从容、泰然处之的形象引出人生风雨中苏轼的形象,此为“语意双关”
(4)出示苏轼作此词的背景: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词前小序有所说明。
补充“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所以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也成就了苏轼!
(6)小结:苏轼是一个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堪破人生得失的智者。(完成板书:达者、智者)
(7)感情朗读,感受词人的旷达与睿智。
四、走进一个人
1、请结合苏轼不同阶段的作品,通过为词人补白,理解词人的人生选择。(小组探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作品链接:a、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背景:宋神宗九年即1076年,调任密州时中秋所作。
c、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背景:元丰元年即1078年,徐州大旱,苏轼巡视归来时对见到的乡村生活有所感触而作。②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③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④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⑤蒿(hāo)艾(ài):两种草名。⑥薰:香草名。⑦元是:原是。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d、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背景: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e、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背景: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词作于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苏轼元丰七年(1084)三月由黄州量移汝州,十二月到京,与王巩会宴,即席创作此词。
明确:(1)朝庭。在《水调歌头》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都有流露出想回归朝庭,建功立业的想法,只是朝庭的尔虞我诈,使作者心有恐惧。结合补白朗读词句。
(2)田园。在《浣溪沙》和《临江仙》中词人说“何时收拾耦耕身”“使君元是此中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都流露出想要回归田园的想法。
(3)自我。词人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一种心里的宁静,而“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因为心中宁静,所以在哪里都没有关系,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豁达。是一种回归自我的表现。……
2、结合苏轼儒释道三家思想来理解苏轼的人生选择。儒家思想:救济天下,治国安邦济民佛家思想:以“静”“达”为主道家思想:“顺其自然”
前期儒家思想占主导位置,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佛道思想就居主位,但他的“济民”思想从不曾消失,所以哪怕他被贬海南,历典八州,依然不曾辞官归隐,但也因为他有其他两家思想的支撑,所以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3、苏轼豁达的诗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