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六 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定安县城南中学王世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动字幕打出: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同时思考图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去把握她的脉搏,倾听她的心声。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 2 ) 在图中找出: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初中地理_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导入新课】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哪条河流?(黄河)那么黄河含沙量如此之大是受谁的影响呢?(黄土高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一、文明的摇篮引导阅读:在黄土高原上奔腾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土质疏松便于耕种,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同时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请阅读课文24-25页内容。
1.、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设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厚度一般超过100米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二、风吹来的黄土讲述: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是吹来的。
我们通过26页阅读材料了解一下风成说的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2课时》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等,帮助学生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3.案例分析: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过程对地貌的影响。
4.生态环境:介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人类活动:讨论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录像课教学反思一、自学为主、引导为辅、问题引发思考,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探究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表达为主体,教师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自学、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如:新课开始我就向同学们抛出了问题:“你印象中的黄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同时也作为一个话题引出本课。
在文本解读中,学生看了黄土高原的景观图后,追问:哪一种景观是人口和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呢?看到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图片又追问: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哪里来的呢?黄土高原为何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充分的自由”和“恰当的组织引导”,使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二、多媒体课件的充分运用。
孩子对黄土高原的景观特点都不太了解,为了说明问题,我多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或是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同时也突破学习难点。
如: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怎么来的?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我是通过播放实验和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引起兴趣,在观察中探究,在观察中总结,在观察中突破难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论证态度。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我是出示课件图片让学生感受那里的自然状况,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震撼。
从而也感悟到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小结反思——当堂检测”为主线,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到活动之中,教学过程很流畅,留给学生的作业时间充足(约8分钟)作业能当堂完成,一半以上学生的作业当堂批改,效果良好。
本节课的教学也有不足之处,表现在:1、黄土高原上的“黄土的由来”我是出示图片后,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本中的材料来了解的,这里如果放成动画,效果会更好。
初中地理_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过渡语设计:为了奖励大家的积极表现,小明决定把黄土高原的一幅壮阔的俯瞰航拍图无私的奉献给大家看,大家能从中看出黄土高原辽阔广袤,令人震撼,但是也被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象深深震撼,那究竟黄土高原这样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探究六、走进科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探究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原因探究:让我们一块走进档案馆来听听专家的看法,请大家在倾听的过程中找出专家对黄土高原土流失自然原因的阐述,并分条阐释;观看《地理中国——黄土高原》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学情分析一、班级基本概况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大都是农村孩子,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上父母对孩子教育重视不够,因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不平衡。
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与生活体验,地理素养较差。
二、学生学习兴趣、习惯与学习基础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表现,任教班级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地理学习;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地理学,只有几个学生生不太喜欢地理学习。
通过近一年的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种类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及时的认真预习,认真完成各种作业,认真复习;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如上课不发言,回家不预习等。
在学生知识储备与地理学科素养上,学生整体水平偏低,由于缺少直观的生活体验,没有形成系统的地理思维方式,不懂得利用借助地图解决问题,对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地域性认识不够。
对于黄土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学习上不能从正确的方向进行分析;不能利用先前的地理逻辑框架解决问题;综上可知,《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这节课的学习挑战与机会并存,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具备了主观上学好的可能性;但是囿于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欠缺,要从根本上学好这节具备一定难度。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活动,既要突破本节重难点,又要从长远着眼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2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2课时教案1.出示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提问互动:看到这样的景观,你会怎样形容它的特征呢?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水土流失的呢?2.播视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你从这个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水土流失会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补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还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
3.开展实验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坡度、土壤、降水的关系。
(1)说说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
(2)讨论不同的土质、不同的坡度、不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4.师生共同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总结人为原因:(1)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5.说一说: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真的会面临这样的威胁吗?(展示图片,联系最初看到的视频)借助资料探究: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末段,黄河携带的从黄土高原流失的泥沙,几乎全部经过这里。
据三门峡水文站实测,黄河最高含沙量达746千克/米3,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
联系生活中:“跳进黄河洗不清”,知道原来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关。
提示:黄河之害在于黄河泥沙。
因此,治黄的关键是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6.探究严重的水土流失有带来哪些后果?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②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1.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
2.交流:人们做了哪些措施改善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总结:(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初中地理_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任务单(第1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了解其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并能举例说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
【学习过程】【课前自主学习】观看微课视频,完成下列问题:一、文明的摇篮1.位置、范围:东起_________,西至_______,北连____________(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_____;主要包括_______和______的大部分,_____________的南部,_______的东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如传统民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等。
查找资料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的来源:多种假说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_______”,黄土来自_____、蒙古高原和我国_________地区。
2.黄土地貌景观:、、、【课上探究学习】1、探究活动一: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2、探究活动二:小组讨论下列几条证据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一条证据:黄土厚度像冬季的积雪一样均匀。
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第三条证据: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当地的基岩成分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相同。
3、探究活动三: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并填写实验报告表【总结归纳】分析一个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可以从_____、_____、、地形、降水等方面入手。
除了以上自然原因外,还有许多人文原因也能造成水土流失。
你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保护环境?整理思路: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_________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地表特征_________,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黄土高原反思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反思我今天选取黄土高原这一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八下教材学生们还比较熟悉,因为是最后学完的一本书,及时复习比较有效。
(2)正如我上课时提到的黄土高原是我国非常特殊的一个地理区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黄土堆积区,同时,又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3)在中考当中,黄土高原是一个高频考点。
下面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因为是第一轮复习,我的这节课没有和其他的课节进行整合,本节课就讲了黄土高原。
课堂内容主要由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内容是黄土高原的概况。
它包括“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部分内容是黄土高原孕育了古代文明,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同时,它也是革命的圣地。
第三部分内容是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成因。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第四部分内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引导学生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第五部分内容是中考链接。
我针对中考考点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
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
为了避免知识过于零散,我在教学中以黑板书写思维导图的方式串起来了一条线,重点是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
总体来说,这节课在带领学生复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地理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要学会利用各种图表资料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最后,感谢在我准备这节课时给予我帮助的每一位老师,谢谢大家!。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含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学会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形、气候、植被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感到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方法的选取。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等。
2.准备投影仪、课件等教学设备。
3.划分学习小组,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然后展示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3.操练(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结合实例思考治理措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选取几个典型的治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之处,加深对治理措施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讲述观看纪录片《黄土大塬》的收获。
【创设情境激趣导引】《白羊肚手巾三道道蓝》这首歌曲中唱到:“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哎呀招一招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呢?这就需要从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谈起。
1.聚焦地名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几组地名:1.董志塬、洛川塬、神禾塬;2.打扮梁、温家梁、老虎梁;3.黑梁沟、马蹄沟、清水沟;4.老山峁、薛家峁、拓家峁;5.库利川、仕望川、渭牙川。
这些地名有什么特点呢?对,有塬、梁、峁、川几个字,这正是今天我们要了解的黄土高原上典型的地貌名称。
2.黄土地貌观察塬、梁、峁、川的图片,说出这几种地貌的特点和关系。
塬、梁、峁三者之间的关系,用黄色橡皮泥做成模型就能理解:整个大橡皮泥团拍成饼状,周边弄些沟,可以看成“塬”;把大橡皮泥团切成几个长条,周围切成沟,相当于“梁”;把长条橡皮泥分成小剂子,做成馒头形,就是“峁”。
3.解释现象现在你能解释《白羊肚手巾三道道蓝》歌曲中,哥哥妹妹互相能看见,但是不能牵手说话的原因吗?因为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里,如果走过去就可能需要2个多小时。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歌词、研究地名、制作橡皮泥模型等学生易于感知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几种典型地貌的发育变化情况,用日常生活中橡皮泥团类比三种地貌的关系,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顺利突破难点。
过渡: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貌造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因此,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三、水土流失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1.探究原因想一想:下雨的时候,我们分别在土路、柏油路、草地上走,哪一种情况脚上粘的泥水少一些呢?很显然,在土路上面走粘的泥多,在柏油路和草地上走粘的泥巴少。
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黄土高原因为黄土疏松、坡度陡、植被不良、夏季多暴雨等自然因素,以及过度放牧、毁林开荒、开矿等人为因素,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初中地理_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导入】播放信天游《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教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
2.认识本区地貌和地表特征。
3.能够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结合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完成下列任务:1.指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2.找出黄土高原上主要的省级行政区。
3.找出主要河流。
【转承】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五色土。
黄土位居中央。
本区身后的黄土层从何而来?【视频】“风成说”解释黄土的来源。
【学生活动】解释以下现象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2. 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转承】黄土高原实际景观,收到流水的侵蚀十分严重。
这和黄土的特性有关。
【讲解】黄土特性。
【转承】据其特性。
本区典型民居——窑洞。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窑洞与自然环境关系是怎样的?1、这里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2、黄土干燥时坚硬,具有直立性,适宜开挖窑洞。
3、居住在窑洞里,冬暖夏凉。
【转承】据其特性。
黄土高原的地貌。
【讲解】黄土高原地区四中地貌。
【小结】黄土高原有何地貌特征。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转承】为何有这种地貌特征?原因在于这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为何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引导观察】展示引发水土流失的原因的图片自然原因:1、(地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平地少,坡地多。
2、(土质)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3、(植被)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4、(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人为原因:1、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
【转承】老话说。
跳进黄河洗不清。
你认可吗?【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生态环境恶化。
初中地理_ 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教学设计❖课标解读①课标内容: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根据资料,分析某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②课标分解:内容结构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它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所以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黄土高原因黄土而得名,也因黄土儿成为一个特殊的地形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黄土则成为最显著的区域自然特征。
黄土高原的人文景观同样也受到黄土这一自然因素及其独特环境的深刻影响,这的人类文明、社会风貌,都与黄土有关。
如“黄土文明”、“黄土文化”“黄土风情”等等。
本节教材在内容选择上紧扣“黄土”这一区域中心事物,突出具有鲜明“黄土特色”的区域地理特征,强调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本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影响。
教材分四个标题:文明的摇篮(黄土文明和黄土风情)、风吹来的黄土(黄土景观和黄土地貌)、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均与黄土这一自然因素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本节教材以认知和求证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并注意体现教学过程叙述式课文从现象入手,强调运用图文材料来阐明主题;活动式课文则围绕主题联系实际、通过实例举证、实例分析、模拟实验求证及议题讨论等活动设计力求把主题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严重的水土流失”标题下“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活动”设计了两个步骤:第一步设计了一组模拟实验,分别求证植被(覆盖率)、土壤(土质)、地形(坡度)和气候(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从中也可看出这几个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步是图文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水土流失给黄河及其中游和下游带来的危害。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一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盐城市北蒋实验学校耿秋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探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分析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分工协作查找资料寻求治理措施。
(2)通过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分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形成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2.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之前我们已经学过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形区,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那么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该如何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呢?[讲授新课](一)严重的水土流失1、读P29活动,思考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2、观看4个实验探究视频,分小组思考并总结不同的植被覆盖率、不同的土质(沙土和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结论:①土质: ____ (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坡度: _____ (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
③降水强度越 _____ ,水土流失越严重。
④植被 覆盖率越 ______ ,水土流失越严重。
3、四人一小组,结合教材图6. 32,合作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 然原因、人为原因)。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说课稿含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说课稿含反思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基本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后续学习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黄土高原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认识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欲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2.难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黄土高原治理案例,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荆州市东方红中学唐敦浩
2017年3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八年级10班执教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课。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探索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学生通过观察水土流失的过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但如何让南方地区城市的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首先想到了实验教学——再现水土流失的过程。
设计五个装置,进行四组对比实验(一是同坡度、同土质,不同植被稀疏;二是同坡度,不同土质;三是同土质,不同坡度;四是同土质、坡度,不同降水强度),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一目了然——植被的稀疏、土质的松粘、坡度的大小、降水强度。
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虽然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本课的难点,但教学实施过程十分顺利,解决问题水到渠成。
“水土流失实验”教学,再现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情况,过程一目了然,结论一蹴而就,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也增加了学生的体验。
我想,这就是正确运用地理实验教学的魅力。
人教八下地理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反思(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据此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在教学中,基本遵循的分析方法是: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按照这条主线,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进行本章节的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环境问题一般的分析方法。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利用ppt直观展示其地理位置过渡性讲授新课需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这里只要让学生上台来指出他的位置和范围,展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明白黄土高原的四至点以及它的过渡性的地理位置特征。
2.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实验突破重点内容以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状态,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后,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同时也作为一个话题很好地引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
继而由地貌导出千沟万壑,由千沟万壑导出水土流失,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及其原因。
在分析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引用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从简单的活动中了解和掌握影响的一般因素,活动如下: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第二组试验: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第三组试验:第三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第四组试验: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表面植被繁茂,B表面植被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被,C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黄土高原》教学反思《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黄土高原》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黄土高原地区”一节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内容有联系,这节课我把它分成两大部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和黄土高原的特征。
教学过程:这节课我采用的是导学案,在设计上设置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检测以及学习收获。
学生对于黄土高原了解的并不多,没有直观的感受。
于是,我在导入新课时使用了一个黄土高原的图片和“黄土高坡”这首歌曲,希望使学生能从中直观的了解黄土高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接受新知识。
上课时适当地加了配合课堂教学的图片、歌曲以及视频等媒介,这样使得这个导入既生动又贴切,顺利进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区是这学期教材设计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地形区。
因此,我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来开始教学。
并且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自主读图找图,定范围,完成自我探究。
完成后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展示的图片中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总结黄土高原的特征。
通过观看大量图片让学生描述第一感觉,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互助讨论,学习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以及黄土来源。
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课堂气氛融洽,学生的找图和读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教学中从在的不足:1、歌曲播放时间较短,学生刚进入氛围我就将歌曲停播了,导致歌曲带入的效果不是很好。
2、导学案设计的不完善,规格不合要去,随意性较大。
3、课堂教学中个人声音太过平缓,不能很好的代入学生,吸引度不够。
容易使学生产生声音疲劳,学习兴趣不高。
4、信息技术使用不够,仅仅利用了PPT进行讲解与展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让课堂教学真正丰富起来。
5、讨论不够精炼,存在繁琐多余的讨论。
使整个课堂紧凑性与简练性大打折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该讨论的放开讨论减掉多余的刻意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荆州市东方红中学唐敦浩
2017年3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八年级10班执教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课。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探索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学生通过观察水土流失的过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但如何让南方地区城市的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首先想到了实验教学——再现水土流失的过程。
设计五个装置,进行四组对比实验(一是同坡度、同土质,不同植被稀疏;二是同坡度,不同土质;三是同土质,不同坡度;四是同土质、坡度,不同降水强度),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一目了然——植被的稀疏、土质的松粘、坡度的大小、降水强度。
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虽然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本课的难点,但教学实施过程十分顺利,解决问题水到渠成。
“水土流失实验”教学,再现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情况,过程一目了然,结论一蹴而就,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也增加了学生的体验。
我想,这就是正确运用地理实验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