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鉴定手段
鉴定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几种方法
鉴定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几种方法
1、外观直接观察鉴定
外观菌种,菌丝浓白、粗壮、富有弹性,则生命力强;如果菌种菌丝萎缩,干燥无色泽,或菌丝体自溶产生了多量红褐色液体,则生活力已变弱,不宜再用;木块菌种如仍保持硬实,则属于生活力强的菌种,如若木块变得软化松散,则已老化,不宜使用。
2、培养观察鉴定
对于分离、选育和引进的菌种,通过培养,观察菌丝体对干、湿度和温度等方面的适应特性。如将菌丝体置于偏干、偏湿和干湿相宜的条件下培养,若菌丝在前两种条件下能良好生长,而在干湿相宜的条件下生长最佳,则说明是好菌种。
3、液体培养鉴定
配制2%糖水溶液,经常规灭菌消毒,挑取黄豆粒大的菌块,放入100毫升上述溶液中,置于25――28℃温度下培养3――7天后,若液面出现气泡,产生“油皮”,发生浑浊现象,说明菌种本身有杂菌;如果苗块下沉,或迟迟才长出很薄的菌丝层,则说明菌种生活力弱;如若液面四周的菌丝生长快,且浓白呈棉絮状,则表明菌种生命力强。
4、锯木屑瓶栽鉴定和周期产量鉴定
瓶栽鉴定的做法与培育栽培的方法相似,把锯木屑培养料装得松一些,适当加大湿度,把需要鉴定的菌种接种于培养基中,做好记录,在26℃恒温下培养15天。然后使温度降至15――20℃,并给予较好的散射光条件,再培育半个月左右,在瓶壁和料面上就会出现子实体原基和少量子实体。若未发现杂菌和异常现象,再把菌种接在木段上,做周期产量鉴定。如果子实体生长旺盛,高产优质,具备优良品种特性,并且没有杂菌混生,说明菌种可靠,可以保存并投入大面积生产。
实践证明,以上菌种质量的鉴定方法是比较科学的,可以筛选出优良菌种,为广大用户服务。
检测一种菌的方法
检测一种菌的方法
有多种方法可以检测一种菌。以下是其中一些方法:
1. 显微镜观察:将被检测样品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样品中是否存在该菌的形态和特征。
2. 培养法:将样品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上,通过观察和记录该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和生化特性来识别菌种。
3. 免疫学检测:使用特定的抗体识别和检测菌的存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快速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等方式进行。
4. PCR检测:利用特定引物扩增出菌体DNA序列,识别检测到的目标菌种。
5. 质谱分析:通过检测和分析菌体细胞”指纹”特征的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识别和检测菌种。
不同的方法在检测效率、准确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具体的使用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需求和设备条件进行选择。
菌种鉴定文档
菌种鉴定
引言
菌种鉴定是一种通过对菌落特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来确定特定菌种的方法。菌种鉴定在微生物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准确地鉴定和分类微生物,进而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将介绍菌种鉴定的基本步骤和一些常用的鉴定技术。
菌种鉴定的基本步骤
菌种鉴定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 样品的处理
在进行菌种鉴定之前,首先需要处理好样品。样品可以是从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水样、食品等,也可以是从临床中采集的体液、组织等。样品处理包括样品的收集、保存、预处理等环节,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 菌落特征观察
在鉴定菌种时,可以从菌落的形态特征开始观察。菌落包
括颜色、大小、形状等多个方面的特征。菌落的特征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或使用显微镜进行放大观察,记录下菌落的主要特征。
3. 形态特征观察
除了菌落的特征,菌种的形态特征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形态特征包括细胞形状、大小、胞壁结构等。观察和测量这些特征可以通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进行。
4. 生物学特性测试
菌种鉴定中,生物学特性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生物学特性
包括生长特性、代谢特性、生殖特性等。通过对菌种生长速度、需要的营养物质、产生的酶等进行测试,可以进一步缩小菌种的范围,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5. 分子生物学方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菌种鉴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通过对菌种的DNA序列进行分析
来确定菌种。常用的方法包括PCR、限制性酶切、DNA测序等。这些方法可以提高鉴定的速度和准确性。
常用的菌种鉴定技术
在菌种鉴定中,有多种技术可以用于确定菌种。下面介绍
菌种鉴定方法
1. 菌落形态观察
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隆起度、边缘、表面性状、颜色与透明度、质地和干湿度。
2. 革兰氏染色
按照革兰氏染色方法进行制片、初染、媒染、脱色、复染、干燥、镜检;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3. 鞭毛染色
挑取18~30 h新鲜平板培养物制备菌悬液,制片,室温自然干燥。滴加硝酸银染色A液覆盖3~5 min,用蒸馏水充分洗去A液,再滴加B液染色约1 min,当涂面出现明显褐色时,立即用蒸馏水冲洗。自然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菌体呈深褐色,鞭毛显褐色。
4. 糖类分解试验
将被检菌接种于糖发酵培养基中,37℃培养2-3天。如果培养基变黄,说明产酸;如变黄的同时,还有气泡,说明既产酸又产气。培养基仍呈蓝色,说明未产酸。选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和蔗糖。
5. 吲哚(靛基质)试验
将待检菌种接种于邓享氏蛋白质的胨溶液中,37℃培养1-2天。于培养液中加入戊醇或二甲苯2-3ml,摇匀,静置片刻后,沿管壁加入试剂2ml,如出现红色沉淀,表示为阳性。
6. 淀粉水解试验
将LB琼脂加热融化,使冷到50℃,加入淀粉溶液,混匀后,倾注平板。将细菌划线接种于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生长后取出,在菌落处滴加革兰氏碘液少许,培养基呈深蓝色,能水许解淀粉的细菌菌落周围有透明环。
9. V-P试验
将被检菌接种于试验培养基中(葡萄糖、K2 HPO4、蛋白胨各5g,溶于1 000ml 水中,分装于试管中,0.075MPa灭菌10分钟),培养2-7天后,于培养物中加入1ml 10%的NaOH,混匀,再加入3-4滴2%氯化铁溶液。数小时后,培养基表面的下层出现红色者,为阳性。
细菌的鉴定方法
细菌的鉴定方法
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鉴定细菌的方法对于研究细菌的特性、功能和致病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细菌鉴定方法。
一、形态学鉴定法
形态学鉴定法是最常用的细菌鉴定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聚集方式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属种。典型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和培养基选择等。显微镜观察可以帮助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染色技术如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则可以帮助区分细菌的革兰氏阴性和阳性。此外,不同的培养基选择也可以提供有关菌落形态、颜色和营养要求等信息。
二、生理生化鉴定法
生理生化鉴定法是通过检测细菌的代谢功能和生化特性来进行鉴定。常用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包括氧需求性试验、酶活性检测、代谢产物检测等。氧需求性试验可以判断细菌的需氧性,酶活性检测则可以通过检测细菌是否产生特定的酶来鉴定其种属。代谢产物检测可以通过检测细菌的代谢产物如产气、产酸和产色等来进行鉴定。
三、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准确的细菌鉴定
方法。通过提取细菌的DNA,利用PCR、序列分析等技术进行鉴定。例如,16S rDNA序列分析能够提供细菌的高度保守的序列信息,通过与数据库比对可以确定细菌的种属和亲缘关系。此外,还有基于DNA指纹图谱的方法如RAPD、AFLP等可以用于快速鉴定细菌。
四、免疫学鉴定法
免疫学鉴定法是通过检测细菌与抗原或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来进行鉴定。常用的免疫学鉴定方法包括血清学试验、免疫电泳等。血清学试验可以通过检测细菌与抗体的凝集、沉淀或荧光反应来进行鉴定。免疫电泳则可以通过检测细菌的特异性抗原蛋白质条带模式来进行鉴定。
菌种质量鉴定
菌种质量鉴定
菌种质量鉴定是指对于已分离出来的菌株进行鉴定,以确认它们是否符合特定的分类标准。这个过程涉及到对于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和比较,以确定其分类位置和身份信息。菌种质量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助于研究人员准确地了解某种菌株的特性和功能,还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支持。同时,菌种质量鉴定也是保证菌株资源共享和利用的基础,能够确保菌株的准确标识和分类,防止错误使用和混淆。因此,菌种质量鉴定对于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 -
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DNA 提取:首先需要从真菌样本中提取DNA。这可以通过商业DNA 提取试剂盒或自制的DNA 提取方法来实现。
PCR 反应: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定的真菌基因片段。常用的标记基因包括核糖体RNA基因(rRNA)和线粒体DNA等。对于真菌,常用的靶标基因包括18S rRNA、ITS(内转录间隔区)和28S rRNA等。
测序:对扩增得到的DNA片段进行测序,可以使用Sanger测序或者更先进的下一代测序技术。
序列分析:将测序得到的DNA序列与数据库中的真菌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真菌的物种。常用的数据库包括GenBank、UNITE等。
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比对后的序列数据构建系统发育树,以了解真菌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
鉴定细菌的方法是
鉴定细菌的方法是
有许多方法可以鉴定细菌,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方法:
1. 形态学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状、大小、结构等特征,例如革兰氏染色法可以帮助区分细菌的细胞壁结构。
2. 生理生化特性:通过观察细菌在特定条件下的代谢活性、酶活性、产生的代谢产物等来鉴定细菌种类。例如碳源利用试验、酸碱生成试验和氧耗试验等。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DNA测序技术,通过检测细菌的特定基因序列来鉴定细菌种类,例如16S rRNA基因测序。
4. 免疫学方法:利用抗体与细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确定细菌的种属或血清型。例如免疫荧光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5. 质谱法:利用质谱仪来分析细菌代谢产物或特定蛋白质的质量-电荷比,从而鉴定细菌种类。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鉴定方法在操作上有所差异,选择适合的鉴定方法要根据实验室设备和技术条件、需鉴定的细菌种类等因素综合考虑。
菌种质量鉴定
菌种质量鉴定
菌种质量鉴定是指通过对菌种的形态、生理、生化、分子特性等方面进行检测和鉴定,以确定菌株的种属、品质和纯度等。菌种质量鉴定是保证实验室菌种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保证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菌种质量鉴定方法包括传统的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在菌种保藏和菌株交流等方面,菌种质量鉴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1 -
细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细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细菌鉴定是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步骤来确定细菌菌种的过程。以下是常用的细菌鉴定方法和步骤:
1. 收集样品:从目标环境或感染部位收集细菌样品,如血液、尿液、唾液、食物等,以便后续实验。
2. 培养:将细菌样品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来促进细菌的生长。
3. 纯化:将单个细菌菌落分离出来,并通过连续的传代培养使其得到纯化,以避免不同细菌种类的混杂。
4. 形态观察:观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如菌落的形状、颜色、大小等,以及在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如形状、大小、结构等。
5. 染色:将细菌样品进行染色,如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等,以便观察不同细菌的染色特征。
6. 生理生化试验: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如代谢产物的产生、酶活性、氧需求等,以确定细菌的代谢特征。
7. 耐受性检测:测试细菌对温度、pH值、氧气和抗生素等环境因素的耐受性,以进一步确认鉴定结果。
8. 分子生物学分析: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序列分析等,通过对细菌的基因组或特定基因进行分析,来确定细菌的物种。
9. 鉴定结果:根据以上步骤的结果和参考文献,将细菌归类到已知的菌属或菌种中,最终得出细菌的鉴定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鉴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需要准备鉴别试剂和设备,以及具备相关实验操作的技术和经验。
菌种鉴定的依据
菌种鉴定的依据
菌种鉴定是指通过对菌株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确定菌株的种属分类和亚种分类。菌种鉴定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态学:包括菌落形态、菌丝形态、孢子形态、染色反应等
方面的特征。通过比较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其种属分类。
2. 生理生化特征:包括菌株生长速度、营养需求、代谢产物等
方面的特征。通过比较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可以进一步确定其种属分类和亚种分类。
3. 生态习性:包括菌株的生境、生长条件、寄主等方面的特征。通过比较菌株的生态习性,可以确定其种属分类和亚种分类,并推测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生态功能。
4. 分子生物学特征:包括菌株的DNA序列、蛋白质结构等方面
的特征。通过比较菌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可以准确地确定其种属分类和亚种分类,并建立菌株间的进化关系。
综上所述,菌种鉴定的依据主要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生态习性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的特征。通过综合比较这些特征,可以准确地确定菌株的种属分类和亚种分类,为菌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 1 -
细菌鉴定的原理
细菌鉴定的原理
细菌鉴定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遗传特征进行分析和比对。具体步骤如下:
1. 形态特征鉴定: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包括细胞形状、大小、颜色等。常用的方法有显微镜观察、染色和细菌培养。
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检测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如营养需求、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等,来鉴定细菌种类。常用的方法有碳源利用能力测试、酶活性检测和药敏试验。
3. 分子遗传特征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菌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包括16S rRNA序列分析、全基因组测序和PCR扩
增等。这些方法能够揭示细菌的亲缘关系和物种分类。
细菌鉴定的原理是通过对细菌的多个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其分类和身份。由于不同种类的细菌在形态、生理和遗传特征上存在差异,因此通过比对已知的参考菌种和数据库中的细菌数据,可以辨认未知细菌的种属。细菌鉴定在医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菌种鉴定手段
菌种鉴定手段
(1)常规鉴定
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等。
(2)BIOLOG碳源自动分析鉴定
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生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与微生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生物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用于食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生物/水产品、制药、农业微生物、生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生物鉴定试验中。BIOLOG是一种微生物菌种快速鉴定系统,涉及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酵母、丝状真菌在内近2000种微生物。
(3)分子生物学鉴定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遗传进化角度阐明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分类学关系,是目前微生物分类学研究普遍采用的鉴定方法。CICC拥有微生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有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HPLC、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控温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DNAMAN、BIOEDIT、CLUSTALX、TREEVIEW等序列分析软件。目前CICC可采用核酸序列分析法分析细菌16S rDNA/16S-23S rDNA区间序列、酵母18S rDNA/26S rDNA(D1/D2)序列及丝状真菌的18S rDNA/ ITS1-5.8S-ITS2序列,提供科学的鉴定结果。
(4)API细菌数值鉴定系统
API鉴定系统涵盖15个鉴定系列,约有1000种生化反应,目前已可鉴定超过600种的细菌。鉴定过程中,可根据细菌所属类群选择适当的生理生化鉴定系列,通过软件将待测细菌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微生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中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通常情况下,鉴定微生物首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技术和方法进行,以便确定其种类和特征。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微生物鉴定方法。
一、形态学鉴定法:
形态学是鉴定微生物的基础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可以初步判断其种类。细菌通常可以通过对菌落形状、色素、大小、边缘、透明度等进行观察和比较,以确定其菌属;真菌则可以通过判断菌落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以及孢子形态和产孢器的形式来进行鉴定。
二、生理生化鉴定法:
生理生化鉴定是通过测试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理和生化特征来确定
其种属。这些特征包括生长条件(如温度、pH值)、营养需求(如对碳源、氮源的利用)、代谢产物(如气体产物和酸碱指数)等。通过对微生
物的这些表现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位观察,可以推断其种属。
三、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鉴定已成为现代微生物学中重
要的鉴定方法之一、其中,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是最常用的鉴定细菌的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从微生物中提取总RNA,然后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16SrRNA基因,在测序后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可以准确地鉴
定细菌的种类。对于真菌的鉴定,通常使用ITS区域(内转录间隔序列)
进行分析。
四、免疫学鉴定法:
免疫学鉴定法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免疫特异性反应来进行鉴定。具体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凝集反应和免疫印迹等。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微生物中的抗原和抗体,并通过与特异性抗体的结合来确认微生物的种属。
微生物菌种鉴定方法
微生物的鉴别方法
1、菌落特征鉴别法: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进行鉴别。
2、指示剂鉴别法:如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微生物后,若培养基变红说明该种微生物能够分解尿素。
3、染色鉴别法:如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培养某种微生物,若培养基中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说明该微生物能分解纤维素。
细菌鉴定及检测方法
细菌鉴定及检测方法
1、首先要获取被鉴菌种的纯培养菌落;
2、其次利用革兰染色或者抗酸染色确定其染色;
3、根据形态及其排列,按照科、属、类次序继续鉴定;
4、最后利用知识、经验等方法做出判断,得出结果,给出鉴定。
细菌鉴定方法:
1、生化鉴定:为细菌鉴定中最重要的一种鉴定手段,主要借助细菌对营养物质分解能力的不同及其代谢产物的差异对致病菌进行鉴定,生化鉴定包括蛋白质分解产物实验、酶触实验、堂分解产物实验等等方法。
2、血清鉴定:一般用于含有较多血清型的细菌,常用玻片凝集试验,也可以用免疫荧光法、协同凝集实验、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灵敏的检测样本中致病菌的特异性抗原。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待检测的细菌,或者采用已知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细菌抗体的效价,特异性比较高,一般在生化鉴定基础之上给出确定诊断结果。
3、分子生物学检测:一般适用于人工培养基无法生长或者生长速度过于缓慢以及营养要求高不容易培养的细菌,检测方法含有核酸杂交、生物芯片以及基因测序等等;其中核酸杂交包括斑点杂交等等技术。
4、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鉴定
5、质谱技术:利用新兴的电力生物质谱对细菌核酸、蛋白质、堕胎等物质进行质谱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种鉴定手段
(1)常规鉴定
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等。
(2)BIOLOG碳源自动分析鉴定
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生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与微生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生物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用于食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生物/水产品、制药、农业微生物、生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生物鉴定试验中。
BIOLOG是一种微生物菌种快速鉴定系统,涉及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酵母、丝状真菌在内近2000种微生物。
(3)分子生物学鉴定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遗传进化角度阐明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分类学关系,是目前微生物分类学研究普遍采用的鉴定方法。CICC拥有微生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有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HPLC、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控温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DNAMAN、BIOEDIT、CLUSTALX、TREEVIEW等序列分析软件。目前CICC可采用核酸序列分析法分析细菌16S rDNA/16S-23S rDNA区间序列、酵母18S rDNA/26S rDNA(D1/D2)序列及丝状真菌的18S rDNA/ ITS1-5.8S-ITS2序列,提供科学的鉴定结果。(4)API细菌数值鉴定系统
API鉴定系统涵盖15个鉴定系列,约有1000种生化反应,目前已可鉴定超过600种的细菌。鉴定过程中,可根据细菌所属类群选择适当的生理生化鉴定系列,通过软件将待测细菌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CICC目前可应用API 50CH系列、API 20 E系列、API Staph系列对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和相关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微球菌属(Micrococcus sp.)和库克菌属(Locuria sp.)进行鉴定。
(5)功能性分析及功能基因
CICC不断致力于工业微生物资源的功能及其功能基因研究,目前通过木聚糖酶、纤维素酶、葡萄糖异构酶、β-甘露聚糖酶等功能基因的克隆进行菌种产酶的功能性分析。应用gyrA、atpD及pheS等看家基因于微生物菌种鉴定,在某些种、亚种、株间有较好的分辨效果。
(6)RAPD、SSCP技术
随着微生物菌种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在食品安全管理、生物产品出口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行业需求日益增加,微生物菌种株水平的鉴别技术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CICC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技术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对微生物菌株进行鉴别。如采用RAPD技术能够对同一菌种原始菌株与诱变菌株进行鉴别,对诱变菌株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采用SSCP技
术进行工业酒精酵母菌株的鉴别,此技术结合菌株发酵特性,在酒类生产的质量控制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7)TLC薄层层析
CICC将TLC薄层层析技术应用于微生物菌种鉴定,进行细菌、放线菌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氨基酸、糖),作为划分属特征的重要鉴定技术手段,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8)全细胞脂肪酸分析鉴定系统
采用Sherlock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通过对不同菌株的脂肪酸图谱进行分析,并与标准数据库进行比对,来鉴定细菌及酵母。该技术是细菌或酵母种水平鉴定的有效手段之一。
(9)(G+C)mol%及DNA/DNA杂交
CICC通过采用DU800核酸蛋白分析仪测定Tm值,从而得到微生物菌株的(G +C)mol%,并与模式菌株进行DNA/DNA同源性分析,该鉴定技术手段是多相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实时荧光定量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是特异性靶基因检测与定量的一体化系统,其将PCR热循环、荧光检测和各种应用分析软件结合在一起,可以动态观察PCR每一循环各反应管中PCR扩增产物逐渐增加的情况。根据荧光强度确定PCR产物的定量法主要有荧光染料(SYBR Green I)法和荧光探针(Taqman probes)法。与常规PCR相比,它具有特异性更强、有效解决PCR污染问题、自动化程度更高等特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基于相对定量分析的
基因表达分析,以标准曲线为基础的菌株绝对定量分析,定性的PCR扩增后核酸序列的SNP基因型分析,以及以阳性内对照为基础的阳性/阴性结果判定等。(11)微生物菌群分析(DGGE)
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即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是根据DNA在不同浓度的变性剂中解链行为的不同而导致电泳迁移率发生变化,从而将片段大小相同而碱基组成不同的DNA片段分开。DGGE已广泛用于分析自然环境中细菌、蓝细菌、古菌、微型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这一技术能够提供群落中优势种类信息并同时分析多个样品,具有可重复和操作简单等特点,适合于调查种群的时空变化,并且可通过对条带的序列分析或与特异性探针杂交分析鉴定群落组成。
(12)微生物菌群分析(克隆文库构建)
当微生物菌群中含有不可培养或难培养菌种,且其丰度较低时,要全面解析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只采用传统的平板分离或PCR-DGGE分析难以达到理想结果,这时可以结合构建16S rDNA 克隆文库的方法。细菌16S rDNA扩增产物经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EB染色,在UV下显现,从胶上切取DNA条带,经纯化后,链接到pGEM®-T Easy 载体,并转化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待长出白色菌落后,挑选白色菌落进行菌落PCR-DGGE(16S rDNA V3)辅助筛选,得到特定菌群中的所有克隆菌,再经质粒提取,基因测序后,便可得到特定微生物菌群信息。
(13)细菌呼吸醌组分测定
细菌细胞膜上的呼吸醌有甲基萘醌(menaquinone,MK)和泛醌(ubiquinone,辅酶Q)。对革兰氏阳性的放线菌而言,通常只含有甲基萘醌。常用来分析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