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实验-高冬梅
环境微生物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初探
环境微生物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初探摘要:常规的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是以基础微生物实验为主,选作1~2综合性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文章针对在基础实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开展设计性实验的理念,以坚实基础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分组自行设计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有限的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开放设计实验教学模式1 坚实基础实验教学环节1.1 编写实验指导环境科学专业计划规定环境微生物课程是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能力都比较匮乏,基于这一实际情况,编写详细和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包括基础实验篇和设计实验篇两大块内容,基础实验篇由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染色、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的分离筛选纯化及微生物的计数等实验,每一个实验都要有翔实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原理、功能和操作说明、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考核点等,便于学生作为实验教材使用;设计实验篇则列出相对较粗的几个实验方向,如资源微生物的分离筛选、极端微生物的分离筛选、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应用、土壤修复中微生物的应用、环保型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微生物与废物资源化研究等,供学生自行选择。
1.2 强化实验预习过程每次实验课前为学生播放教学实验录像,将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由教师详细讲解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过程了解,遇到复杂实验还可以把录像反复播放,把实验的每一个步骤让80%的学生掌握。
同时在每一组实验学生中选一名学生与教师一起准备实验,在带实验教师演示指导下,准备实验的过程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目的是让同学们懂得每做一个实验不仅要花费很多的物力财力,而且还要付出大量辛苦的劳动,让每一位同学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个实验动手操作机会,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单染色法
3、荚膜染色:
(l)在阿须贝(Ashby)无氮培养基上培养3—5天 的团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或 者 培 养 2—3 天 的 硅 酸 盐 细 菌 (Bacillus mucilaginosus subsp silicus)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巩固无菌操作技求,掌握细菌及其结 构的染色技术。
内容: 1、学习细菌单染色操作技术。 2、学习革兰氏染色技术。 3、学习细菌的荚膜、芽孢及鞭毛染色方
法。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1、单染色法: ( 1 ) 大 肠 杆 菌 (E.coli) 、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斜面菌种。 (2)吕氏美蓝染色液、石炭酸复红染色液、
(4)用接种环从试管底部挑数环菌于洁净的载 玻片上,并涂成薄膜,将涂片经过微火3次
四、注意事项
1.载玻片要洁净无脂,否则菌液涂不开。涂 片时,滴水不要过多,挑菌量宜少,菌膜 宜薄,切忌过厚。
2.在染色过程中,不可使染液干涸。
3.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脱色时间十分重要, 过长,则脱色过度,会使阳性菌被染成阴 性菌,另外,老龄菌因体内核酸减少,会 使阳性菌被染成阴性菌,故不能选用。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简介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 业开设的一门独立的专业基础课实验 ,其 宗旨是着重训练学习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 的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微生 物的基本形态观察,细菌染色技术,土壤、 水体、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等。了解微生 物的基本知识,通过观察具体材料和实验 结果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讲授的某些环 境微生物学理论;同时,通过实验,培养 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调整生物安全委员会
关于调整沂南县妇幼保健文件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人员名单的通知各科室:为了进一步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强医疗机构内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控制,经院委会决定,成立并调整沂南县妇幼保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人员医院生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程海波副主任:解永峰王平郭允娟委员:李文江高本安王端禄王凤芹韩海霞徐冬梅刘群刘洪庆内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王新国副组长:徐海燕成员:刘斯卿刘霞代丽丽外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刘明辉副组长:高明翠成员:陈玮高晓平薄晓菲儿科(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高本安副组长:刘希英成员:赵莹莹李向华尹永辉NICU、儿科(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刘瑞兰副组长:杨传红成员:高秋仁郭梅桂曹吉林急诊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徐从科副组长:张庆庆成员:赵遵海叶成娥妇产科(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卢洪芬副组长:徐爱霞成员:张元慧刘丽丽妇产科(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张丙梅副组长:王孝菊成员:孙洪富宋祥芹产房(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夏俊英副组长:刘洪英成员:韩凤娟张莹莹王琴产房(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薄三菊副组长:张金香成员:徐兰薛徽MICU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徐志战副组长:李秀娟成员:胡凡秀刘红手术室(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李学贵副组长:张艳成员:刘畅畅聂宝荣手术室(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刘静副组长:张琨成员:苏明郑淑慧妇产科门诊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杜凤泽副组长:马英成员:刘恩芝潘西娟B超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孝文娜副组长:刘雪翔成员:刘英英盛国敏放射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曹荣国副组长:刘文生成员:阎家松齐玉敬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徐冬梅副组长:刘群成员:徐彩霞高冬梅儿保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孙伯庚副组长:刘希艳成员:李洁郑向凤供应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李玲云副组长:刘桂红成员:刘小娜聂建云妇保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薛允玲副组长:张立慧成员:冯晓艳刘景菊母婴健康促进中心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薛会兰副组长:苏霞成员:沈丽霞徐玉霞药房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杜凤臻副组长:王冠玲成员:张希娟孙春梅腔镜中心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李文江副组长:刘金波成员:李顺秘王光英。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信息量大 , 图片直观 、 内容生动 , 直 接带领孩子们 进入 了奇妙 的微 观世界 ,激发 了学生浓 厚 的学 习兴趣 , 进 而提高 了课程 的教学效果 。 《 环境微生物学 》课 程 自2 0 0 9 年开始进 行 网络课 程建设 , 充分利 用现代 网络技 术 , 在 网络平 台将 课程 的教学 大纲 、 教案、 多媒 体课 件 、 习题 、 参 考 书及视频 资料等 诸多 内容提供给学生学 习之用 , 同时课程论坛
一
、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结合 《 环境微 生物学》 课程 的特 点 , 以提高学生 学
习专业 知识的效果 ,增强学生 的实际操 作 的技 能 、 培 养 学生独立思考 问题 的能力 为 目标 , 从互动式教 学模
结果 的分析 、 讨论 , 使得学生不 仅知其然 , 还 要知其所
以然 。
2 01 5年 1 2 月 第 4 9期
教 育 教 学论 坛
ED UC A TI O N TE A CHI NG F OR UM
De c. 2 01 5
N O. 4 9
《 环境微生物学》 课程教学改革 的探索
高秀芝 , 王 晓东 , 张艳艳 , 金君华 , 刘 ’ 慧 ( 北京农学 院 食 品科学 与工程学 院 , 北京 1 0 2 2 0 6 )
置作业可 以培养学生独立 自主 的完成作业 , 加强对所 学知识 的理解 , 使得课 上学习和课下学 习结合得更 为 紧密 。对于学生对 网络课 程的登陆 、 浏 览和作业完成
基金项目: 北京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 目: 《 环境微生物学》 理论与实验教学体 系的建 立 ; 北京农学院 l 5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经 费——
力, 例如 , 讲 到微 生物生 态这一 部分 时 , 提 问学生 : 土 壤作 为“ 微生物 的大本 营” , 你们知 道土壤 中哪部 分微 生物最为丰富吗?为什 么土壤表面 的微生物数量 比较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
宏基因组学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环境微生物群落组成、功能及动态变化。
元转录组学和元蛋白质组学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解析环境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情况。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揭示单个环境微生物细胞的基因组成、表达及代谢特征。
如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修复、基于人工智 能的生物修复等,为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 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THANKS
03
环境微生物生态学
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
01
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 等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02
不同生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及其影响因素
03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 性的研究方法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参与的污染物降解 与转化机制
微生物驱动的有机物分解 与矿化过程
微生物在碳、氮、磷等元 素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大气污染生物治理技术
生物过滤
利用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降解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 物、硫化氢等。
生物洗涤
将污染空气通入含有微生物和营养液的洗涤塔中,通过微生物的吸 附和降解作用去除污染物。
植物修复
利用植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减少大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如吸收二氧 化碳、释放氧气等。
06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前沿与 展望
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
营养类型
阐述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包括光能自养 、化能自养、异养等类型。
生长繁殖
阐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包括二分 裂、孢子形成等。
代谢途径
详细介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如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
农业院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考 核方 式不 能真 实反 映学 生 对微 生物 实验 技 术和 知识 的 掌握程 度 , 而且 容易忽 略对学 生真实 的实 验能力 包括 整体 思维 、 实验态度 、 验技能和创新 能力 的考核 。 实
农业 大学 的 环境 工程 、 环境科 学 、 态学 等环 境 类人 才培 生
养计划要 求 , 门实验课程设 3 学时 。 该 0
1《 环境微 生物学 实验 》 的教学体 系现状
1 教学 内容 较为陈 旧 . 1 传统 的环 境工程 微生 物学 实验在 教学 内容 安排上 , 注 重基 础 性实 验能 力 的培 养 , 实验 内容也较 简单 , 多是 操作 性 和验 证性 的实 验 , 显微 镜 的使 用与维 护 、 生物 的形 像 微
需花 费很少 的时 间 , 照教 师讲解 以及实验 手册 上的 步骤 按
和 注意 事项 进行 操作 , 在整 个 实验 进行 过程 中, 生都 是 学
被 动 听 课 和 操 作 , 乎 没 有 时 问 去 思 考 该 实 验 过 程 的来 龙 几
去 脉。 因此 , 传统 的 教学 方法 虽然 在一 定 程度上 让 学生 学 到 了一 定 的实 验技 能 , 固部 分理 论知 识 , 容易 造成 学 巩 但 生 对实 验 原理 理解 不透 彻 , 验操 作按 部 就班 , 实 验 内 实 对
容 一知 半解 。 ]而且 给学生 灌输 的都 是些 他们 在 高中 阶段 就 要求 掌握 的技 术 , 环境 微 生物 的分 离检 测 , 然采 用 如 仍 普 通 的形态 鉴定 , 利用 显微 镜 观察 , 至 肉眼进 行 的群 体 甚
形 态 观察 。 生得 不 到 现 代 大学 高 技术 层 面 的锻 炼 与 熏 学 陶 , 能与社会 和 国际接轨 , 生走人 社会后 , 不 学 面临科 学技 术 日新 月异 的发展 状况 , 到 束手 无策 , 日益激 烈 的就 感 在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试验试验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概况课程代码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概况2.实验课程内容3.实验的主要仪器设备(可根据需要自行添加行)4.实验指导书具体要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共设9个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及放线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形态的观察,活性污泥中原生及微型后生动物的观察和数量的测定,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细菌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定性测定、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水中细菌菌落总数(CFU)的测定、水源水中粪便污染指示菌的检测—多管发酵法、环境中特殊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自编的实验指导书必须包括这9项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内容包含实验目的及原理,实验材料,实验内容或步骤,结果分析或实验作业等四部分组成。
具体要求如下:(1)实验目的及原理,注意强调“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什么知识,训练或培养什么技能,为今后继续哪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对于设计性实验,应根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内涵要求,注意省略由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
(2)实验材料,包括仪器设备条件、物质条件、相关文献资料等。
(3)实验内容或步骤,对于综合性实验,注意直接或间接指明本实验涉及了哪几个具体的知识点。
对于设计性实验,应根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内涵要求,注意省略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相关联的实验步骤。
(4)结果分析或实验作业,根据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完成各实验内容相关的思考题。
必要时对上述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或告知学生实验室管理的相关规定及安全事项等内容。
5.实验报告内容及要求实验报告中,每项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及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指导书中实验作业。
写实验报告时:(1)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格式简述实验目的及原理、基本要求。
(2)简洁表述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如何操作,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3)按照实验要求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目录1. 背景介绍1.1 环境微生物的定义1.2 研究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性1.3 实验目的2. 实验方法2.1 样品采集2.2 样品处理2.3 分离纯化微生物3. 实验结果3.1 微生物种类鉴定3.2 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情况4. 实验讨论4.1 微生物种类对环境的影响4.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5. 总结与展望背景介绍1.1 环境微生物的定义环境微生物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中。
1.2 研究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性研究环境微生物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作用,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3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环境微生物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探究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
实验方法2.1 样品采集从不同环境中采集样品,如土壤、水体、空气等,并分别进行标本编号和记录。
2.2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如离心、滤液、接种培养基等,以便后续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
2.3 分离纯化微生物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接种处理后的样品,观察并筛选出不同形态的微生物,并进行进一步培养和纯化。
实验结果3.1 微生物种类鉴定对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通过PCR等方法鉴定微生物的种属信息。
3.2 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情况对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实验讨论4.1 微生物种类对环境的影响探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分析其对环境中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4.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讨论环境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空气中的细菌对呼吸道健康的影响等,并提出相关的防控措施。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增进了对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情况的了解,为今后的环境微生物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及其应用前景。
环境科学综合大实验探索
2 环境科学综合大实验开设的必要性
目前在 培养学 生创新 精神 和实 践 能力方 面 ,对 于全 面提高 环境科 学专业 人才 的综合 素 质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有 :
具有 海洋 环 境 与 生态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的优 势 资 源 ,可为环境 科学 领域 的科研 及人 才培 养提供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
1 引 言
环境科学 是在 多学科 相互 交叉 渗透 的基础上 发 展起 来 的一 门新兴 学科 。随着 全球 环境 问题 的 E益 t 突 出 ,环境科 学涉 及 的研究领 域不 断丰 富 ,使得 该 学科 迅速发 展 ,成 为一 个综合 性 、应用 性很强 的学 科 ,同时也对 环境 科学 的人才 培养 提 出了更高 的要
( 中国海洋大学
莉
26 0 ) 6 10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b .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山东 青岛
摘要 :环境科 学是一 门综合性 、应 用性很 强的学科 ,依托教育部重点 实验 室的资 源优 势 ,开设环境科 学综合大 实验 ,充分
发挥 重点实验 室在本科生培养 中的重要 作用。环境科 学综合 大实验经过 前期 的探 索和 尝试 ,已获得初 步成效 ,文章论 述 了
r.C mpe e s eep r e t a e ne poe da e t l go suc s d a t eo yl oao n avs ds m — y o rh n i x e m n h db e x lrda t mpe r  ̄n nr o re v na f e b rt ya d h r t o e v i n t de e a g k a r ee a
环境微生物实验讲义
东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微生物实验03213720李翩2015/6/23实验四微生物的染色一、目的学习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染色的基本操作技术,从而掌握微生物的一般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二、染色原理微生物(尤其是细菌)的机体是无色透明的,在显微镜下,由于光源是自然光,使微生物体与其背景反差小,不易看清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若增加其反差,微生物的形态就可看得清楚,通常用染料将菌体染上颜色以增加反差,便于观察。
微生物细胞是由蛋白质、核酸等两性电解质及其他化合物组成的,所以,微生物细胞表现出两性电解质的性质。
两性电解质兼有碱性基和酸性基,在酸性溶液中离解出碱性基成碱性带正电。
在碱性溶液中离解出酸性基呈酸性带负电。
经测定,细菌等电点在pH=2—5之间。
故细菌在中性(pH=7)、碱性(pH>7)或偏酸性(pH=6—7)的溶液中,细菌的等电点均低于上述溶液的pH值,所以细菌带负电荷,容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故用碱性染料染色的为多。
碱性染料有美蓝、甲基紫、龙胆紫、碱性品红、中性红、孔雀绿和蕃红等。
微生物体内各结构与染料结合力不同,故可用各种染料分别染微生物的各结构以便观察。
三、染色方法有简单染色法和复杂染色法之分1. 简单染色法简单染色法又叫普通染色法,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染上颜色,如果仅为了在显微镜下看清细菌的形态,用简单染色法即可。
2. 复杂染色法用两种或多种染料染细菌,目的是为了鉴别不同性质的细菌,所以又叫鉴别染色法。
主要的复杂染色法有革兰氏染色发和抗酸性染色法。
抗酸性染色法多在医学上采用。
此处介绍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一种鉴别染色法。
它可将细菌区别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两大类。
它的染色步骤如下:先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经碘—碘化钾(媒染剂)处理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液复染。
如果细菌能保持草酸铵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不被乙醇脱色,呈紫色者叫革兰氏阳性菌。
被乙醇脱色用蕃红液复染后呈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内容
实验一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实验二微生物的斜面接种法
实验三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识别
实验四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的个体形态观察
实验五酵母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个
体形态观察
实验六细菌的涂片及革兰氏染色法及大小测量
实验七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实验八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实验九微生物直接计数法
实验十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实验十一微生物的液体接种法
实验十二平板划线分离法
实验十三菌种保藏法(示范)
实验十四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1.侧臂试管三角瓶法;
2.小型台式自控发酵罐法
实验十五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实验十六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实验十七应用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鉴定肠杆菌科和其它部
分革兰氏阴性杆菌
实验十八含酚废水降解细菌的分离、纯化和筛选实验十九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
实验二十用Ames法检测环境中致突变物
实验二十一考试: 混合菌样中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环境微生物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GAO n -me , ZHANG n- he g, HONG Do g i Mi s n Bo
( o eeo E v om na Sinea dE g er g O enU i ri f hn , ig a 6 10 C ia C l g f n i n e t c c n n i e n , ca n esyo i Qn do2 60 , hn ) l r l e n i v t C a
息 量 少 、 时长 、 差 大 等 , 能 体 现 当 代 环 境微 生 耗 误 不
育部“ 质量 工 程 ” 的要 求 。 随着 环 境 学 科 和 环 境 保
,
促进学
Reom n r cie o o rh n ie fr a d p a t fc mp e e sv c
e p rme t lt a h n ie v r n n a c o i lg x e i n a e c i g o n io me t lmir b o o y
( 中国海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0 ) 6 10
摘 要 :传统 的经典微生 物实验技术在环 境微生 物综合 实验 中显示 了一 定 的应用 局 限性 教学 效果 不理想 , 亟需引入新 的环境微生物 的研究方 法和测试 技术 ,在前期 实践的基 础上 ,建立 了基 于先进研 究方法 的综 合实
,
验 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式 ,以达 到经典技 术与现代 技术 的结 合 ,更好 地解决 环境 问题 ,体现 专业特 色 生 知识 结构的完善和综合专业技能 的拓 展。 关键词 :综合 实验 ;教学改革 ;环境微生物 ;现代技术方法
中图分 类号 : 1 ; 6 20 X 7 G 4 . 文献标 识码 : A d i1 .99 ji n 17 — 35 2 1 .30 8 0:0 3 6 /. s.6 2 4 0 .0 10 .1 s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微生物,它们虽然微小得咱肉眼都看不见,可在环境里那可是有着大作用呢!就说这实验方法吧,那可真是五花八门。
好比我们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那就得想办法把它们从环境里分离出来呀。
这就像在一大群人里找出特定的那几个,得有巧妙的办法才行。
我们可能会用到各种培养基,就像给微生物准备的专属大餐,让它们能茁壮成长,然后我们就能好好观察它们啦。
还有啊,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想象一下,就好像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外貌特征一样,微生物也有它们独特的模样呢。
这时候就得借助一些厉害的工具啦,比如显微镜。
透过显微镜看微生物,那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微观世界,各种奇奇怪怪的形状都有,是不是很有趣?再来说说技术方面。
比如说微生物的培养技术,这可真是个技术活。
要控制好温度、湿度、营养条件等等,稍有不慎,这些小家伙可能就不乐意生长啦。
这就好比养宠物,得精心照顾它们才能健康活泼呀。
还有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呢,这就像是给微生物做体检。
我们得知道它们的数量、活性等等,才能更好地了解环境的状况。
这可不能马虎,就像医生给我们看病一样,得准确无误才行。
在做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时候,可得有耐心和细心。
就像解一道很难的谜题,得一步一步慢慢来,不能着急。
有时候可能实验结果不如预期,但那又怎样呢?这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呀,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总会有新的发现。
咱还得注意实验的安全问题呢。
微生物虽然小,但有些也是有危险性的呀。
就像虽然小狗很可爱,但也有会咬人的时候。
所以我们得做好防护措施,保护好自己。
总之,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那可是丰富多彩,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也能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出一份力。
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微生物和它们相关的实验哦!让我们一起在这个神奇的微生物世界里探索吧!。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
能达到通过实验加深对所学知识认识和理解的目的。
为了使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更好地适应环境工程专业(2)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环境微生物课程与实践密切相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立足环境工程专业特点,从环境工程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单纯讲解书本上的知识,会使得学生微生物实验、教学及考核等方面分析了现有问题,以期优化感觉索然无味、难于理解。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问题相实验教学过程,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关联,才能使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验现象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环境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对自己所学有更清晰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的认识。
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求老师在课下做好充分准备,多查阅相关文献及资料,跟踪热点环境问题及实验手段,在教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环境微生物是一门专业中将目前实验相关新进展介绍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修课。
主要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形态、结构、微生物之目前的实验教学中一般是老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提间的相互关系及微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而考察其对环境的供实验方案并讲解相关实验原理,学生只需按照老师实验方案影响。
该课程是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与水及污水处理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等学科密切相描述的步骤完成相应实验过程即可。
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关。
环境微生物实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而习意识,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且需要扎实地专业基础知识及熟练地操作技能。
环境微生物学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不利于学生实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关联的重要手段。
因此,对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的重视,对于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3)实验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的科研分析仪器发展迅速,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实验课程可以而本科实验中用到的实验分析手段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水平。
《环境微生物学》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案共39页word资料
三、《环境微生物学》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部分实验一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一、目的要求l.学习水样的采取方法和水样细菌总数测定的方法。
2.了解水源水的平板菌落计数的原则。
二、基本原理本实验应用平板菌落计数技术测定水中细菌总数。
由于水中细菌种类繁多,它们对营养和其他生长条件的要求差别很大,不可能找到一种培养基在一种条件下,使水中所有的细菌均能生长繁殖,因此,以一定的培养基平板上生长出来的菌落,计算出来的水中细菌总数仅是一种近似值。
目前一般是采用普通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
三、器材l.培养基: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无菌水。
2.仪器或其他用具:灭菌三角烧瓶,灭菌的带玻璃塞瓶,灭菌培养皿,灭菌吸管,灭菌试管等。
3.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3.1玻璃器皿的洗涤①新购置的玻璃器皿,因含游离碱,应先在此2%盐酸中浸泡数小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蒸馏水冲洗1-2次并沥干。
②培养细菌的玻璃器皿,应先经高压蒸汽灭菌,趁热倒出培养基,用热肥皂水或洗涤剂洗刷残渍,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最后用蒸馏水冲洗1-2次,沥干。
③洗涤剂吸管量,可先置3%来苏液内浸30min或高压政策蒸汽灭菌,再用洗涤剂洗涤,用清水及蒸馏水冲洗干净。
④洗涤染色瓶时,可在5%漂白粉中浸泡24h后,再用常规方法洗涤干净。
⑤含油脂的玻璃器皿,应单独高压灭菌洗涤,趁热倒出污物,置100℃干燥箱内烘0.5h,再放入5%碳酸氢钠水中煮沸,先去脂再行常规洗涤。
3.2玻璃器皿的灭菌(1)高压蒸汽灭菌这是应用研究最广泛的灭菌方法,灭菌是用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使用方便,其操作方法主注意事项如下:①打开锅盖或从加入口处向锅内加入适量的水。
②加水后,将待灭菌器皿放入锅内,不要塞得过紧,以使锅内温度均匀,再将锅盖盖好,拧紧螺旋,使其密封。
③打开放气阀,打开热源加热至水沸腾,让锅内冷空气充分逸出。
否则锅内温度达不到压力表所指示的对应温度,灭菌不彻底。
当冷空气由排气孔排尽后,再关紧放气活塞。
以科研促教学开展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的探索
以科研促教学开展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的探索
高冬梅;李莉
【期刊名称】《实验室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通过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对已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环境科学综合实验,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弥补单科实验在实验技能教学上的孤立性,加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大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高冬梅;李莉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山东青岛,266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以科研促教学开展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实验的探索 [J], 宋彦涛;霍光伟;张凤杰;欧晓霞;王晓光;乌云娜
2.举内涵发展之力促教学科研并进——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科研成绩斐然[J], 无;
3.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发展——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首届科研工作会 [J], ;
4.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助力呼伦贝尔草地生态修复——呼伦贝尔学院生命与环
境科学学院金晓明教授科研团队简介 [J],
5.教学科研两手抓以研促教活水来--记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周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微生物实验技术在环境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为人们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本课程以环境工程领域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技术的教学为主要内容,并以具体的环境问题为依托,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and rapidly developed in the environmental field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orming the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e main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the common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chnologies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course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学习和掌握环境领域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技术,了解其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改造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及其重要作用。
课程内容的设置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分为基础实验部分和综合实验部分。
基础实验部分以常用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学习为重点,并注重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综合实验部分以具体环境问题为依托,进行微生物实
- 7 -
验技术的实际应用训练。
在教学中,从案例出发,引出具体的环境微生物问题,激发同学们对微生物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利用自制的微生物操作技术的视频、图片等,增强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的要点和规范;针对实验的难点和重点,在实验过程中,逐一检查指导,使同学们掌握规范的操作技术,并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同学们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并行课程:环境微生物学。
本课程在环境微生物实验技术教学的同时进行环境微生物理论知识的直观验证和感性理解,与环境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相辅相成。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后,能够掌握环境领域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技术,具备在实践应用中初步分析、解释或解决具体环境微生物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领域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技术,使学生具有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2:掌握海藻酸钠包埋固定化微生物的原理和操作技术,学生能够初步分析包埋固定化微生物进行环境污染修复的优缺点。
课程目标3:掌握比浊法测定细菌生长曲线的原理和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分析细菌在环境污染修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课程目标4:掌握多管发酵法测定总大肠菌群数量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学生能够初步分析总大肠菌群的检测对环境污染评价的重要作用。
课程目标支撑如下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具体支撑情况见表1。
- 7 -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环境工程学科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复杂环境工程
问题,包括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4.1 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正确处理分析实验数
据。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
三、学习要求
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而且,由于微生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难以清楚地观察和掌握,所以,本课程又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规范性,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所在。
为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希望同学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课前认真完成实验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过程,并主动、认真学习课程网站上的实验操作视频,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实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过程、重点和难点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2. 按时上课,认真听讲,并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完成实验过程,注意记录每个实验阶段的现象和结果,积极参与实验问题的分析、讨论或辩论。
3. 课后及时完成实验报告,并以实验报告上的相关题目为引导,主动进行实验反思和深度思考。
4.为拓展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建议同学们课下主动学习课程网站上“拓展资源”和“实训案例”的相关资料。
- 7 -
四、教学进度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高冬梅, 洪波, 李锋民. 环境微生物实验.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4。
2. 肖琳,杨柳燕,尹大强,张敏跃. 环境微生物实验技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3. 沈萍,陈向东. 微生物学实验. 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7。
- 7 -
4 钱存柔, 黄仪秀.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周德庆.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马放,任南琪,杨基先.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实验.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E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说明:每个实验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其中包括实验操作、结果报告和问题分析三部分内容,以八份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记入总成绩,占总成绩的80%。
期末考查占总成绩的20%。
总成绩=实验报告平均成绩(80%)+期末考查(20%)
附:评分标准
1.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操作主观题的具体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客观题按照参考答案进行评分,实验操作按百分制评分,以30%的比例计入最终成绩。
- 7 -
2. 结果报告评分标准
结果报告的具体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实验结果报告按百分制评分,以20%的比例计入最终成绩。
- 7 -
3. 问题分析评分标准
问题分析主观题的具体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客观题按照参考答案进行评分,问题分析按百分制评分,以30%的比例计入最终成绩。
4. 期末考查
按照期末考查的参考答案进行评分。
满分按20分计,直接计入最终成绩。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