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实验-高冬梅
环境微生物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初探
环境微生物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初探
摘要:常规的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是以基础微生物实验为主,选作1~2综合性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文章针对在基础实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开展设计性实验的理念,以坚实基础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分组自行设计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有限的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开放设计实验教学模式
1 坚实基础实验教学环节
1.1 编写实验指导
环境科学专业计划规定环境微生物课程是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能力都比较匮乏,基于这一实际情况,编写详细和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包括基础实验篇和设计实验篇两大块内容,基础实验篇由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染色、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的分离筛选纯化及微生物的计数等实验,每一个实验都要有翔实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原理、功能和操作说明、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考核点等,便于学生作为实验教材使用;设计实验篇则列出相对较粗的几个实验方向,如资源微生物的分离筛选、极端微生物的分离筛选、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应用、土壤修复中微生物的应用、环保型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微生物与废物资源化研
究等,供学生自行选择。
1.2 强化实验预习过程
每次实验课前为学生播放教学实验录像,将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由教师详细讲解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过程了解,遇到复杂实验还可以把录像反复播放,把实验的每一个步骤让80%的学生掌握。同时在每一组实验学生中选一名学生与教师一起准备实验,在带实验教师演示指导下,准备实验的过程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目的是让同学们懂得每做一个实验不仅要花费很多的物力财力,而且还要付出大量辛苦的劳动,让每一位同学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个实验动手操作机会,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引言
•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引出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概述本课程的目标和结构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1.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常见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3.微生物鉴定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4.实践操作:微生物鉴定实验
第二部分:环境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1.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特性
3.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能量来源
4.实践操作:微生物生长实验
第三部分:环境微生物的生活史和遗传特征
1.微生物的繁殖和生活史
2.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和遗传物质
3.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
4.实践操作:微生物遗传实验
第四部分:环境微生物的功能和生态学
1.环境微生物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2.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调控
3.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相互作用
4.实践操作: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实验
第五部分:环境微生物学应用与前沿研究
1.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环境微生物学在美食生产中的应用
3.环境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4.环境微生物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和趋势
结语
•总结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强调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和研究
以上是《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大致内容安排,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共同探索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发现。
调整生物安全委员会
关于调整沂南县妇幼保健文件
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人员名单的通知
各科室:
为了进一步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强医疗机构内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控制,经院委会决定,成立并调整沂南县妇幼保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人员
医院生物管理委员会
主任:程海波
副主任:解永峰王平郭允娟
委员:李文江高本安王端禄王凤芹韩海霞徐冬梅
刘群刘洪庆
内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王新国
副组长:徐海燕
成员:刘斯卿刘霞代丽丽
外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刘明辉
副组长:高明翠
成员:陈玮高晓平薄晓菲
儿科(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高本安
副组长:刘希英
成员:赵莹莹李向华尹永辉NICU、儿科(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刘瑞兰
副组长:杨传红
成员:高秋仁郭梅桂曹吉林急诊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徐从科
副组长:张庆庆
成员:赵遵海叶成娥
妇产科(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卢洪芬
副组长:徐爱霞
成员:张元慧刘丽丽
妇产科(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张丙梅
副组长:王孝菊
成员:孙洪富宋祥芹
产房(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夏俊英
副组长:刘洪英
成员:韩凤娟张莹莹王琴
产房(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薄三菊
副组长:张金香
成员:徐兰薛徽
MICU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徐志战
副组长:李秀娟
成员:胡凡秀刘红
手术室(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李学贵
副组长:张艳
成员:刘畅畅聂宝荣
手术室(南院)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刘静
副组长:张琨
成员:苏明郑淑慧
妇产科门诊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海洋生物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关键词 :海 洋生物 ;综合 实验 ; 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1 :63 Q 7 G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di1 .9 9ji n 17 - 3 5 2 1 .4 02 o:0 36 /. s.6 2 4 0 .0 2 0 . 1 s
Ex l r t n o o r h n i e e p rme tl p o ai fc mp e e sv x e i n a o t a h n d lo rn il g e c i g mo e fma i e b oo y
分别 以海 洋微 藻一 小 球藻 和海 洋动 物一 轮 虫为
实验 材料 , 进行 接种 培 养 和 生 长 指 标 测 定 。在 微 藻
或海 洋动 物 的培 养过 程 中 , 求 掌握 海 洋 生 物 生 长 要
量 的测定 方 法 。通 过 “ 洋 微 藻 培 养 和 生 长 测 定 ” 海 和“ 虫 的孵 化 、 养及 生 长 繁 殖 的测 定 ” 轮 培 两个 基 础
从 2 1 海洋 科学 专业 开始 , 新设计 和 自行 编 制 00级 重 实验 教学 大纲 和实 验教 材 。实验 教 材注重 实 验技术
的先进 性 、 综合 性 和应 用 性 。每 个 实 验 项 目既 包 括
效收获培养材料 , 后续实验无法进行 , 在很大程度上
调 动 了学 生 的主动 性与 积极 性 。
环境微生物教案
环境微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微生物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
1.环境微生物的概念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环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5.环境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环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环境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现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讨论法:探讨环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环境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讲解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实验演示:演示微生物的培养、观察和计数方法,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现象。
4.讨论环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分析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医药、农业等方面的应用。
5.分析环境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6.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
1.列举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分析环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举例说明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医药、农业等方面的应用。
单染色法
2)旋松管塞 先用有于松动棉塞或塑料管盖, 以便接种时拔出。
3)取接种环 右手拿接种环,在火焰上将环端 灼烧灭菌.然后将有可能伸入试管中的其 余部分均灼烧灭菌,重复此操作.再灼烧 一次。
4)拔管塞 用右手的无名指、小指和手掌边先 后取下菌种管和待接试管的管塞,然后让 试管口缓缓过火灭菌(切勿烧得过烫)。见图 4—6(a)所示。
(3)用无菌吸管由悬液上部取一小滴,置于 一清洁载玻片的一端,将玻片倾斜。使菌 液由一端流向另外一端。于是在玻片上做 成2~3条菌液带。待水膜自然干燥(切勿 用火焰烘)。
(4)用刚刚过滤的鞭毛染色液A染色5min(不 要加热)。
(5)倾去A液,加鞭毛染色液B染色10min。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晾干。
黑色素液或碳素墨水、香柏油、二甲苯、 无菌水 (3)显微镜、擦镜纸、接种环、酒精灯、载 玻片、吸水纸、无菌牙签。
2、革兰氏染色:
(1)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大肠杆菌(E.coli)菌液,待测菌菌液l~2 种;
(2) 革兰氏染色液(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 液、95%乙醇、石炭酸复红液等)、
(3) 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接 种环、载玻片、吸水纸、试管、小滴管、 酒精灯。
3、荚膜染色:
(l)在阿须贝(Ashby)无氮培养基上培养3—5天 的团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或 者 培 养 2—3 天 的 硅 酸 盐 细 菌 (Bacillus mucilaginosus subsp silicus)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0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名单的通知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0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
精品课程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北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10.04.28
•【字号】鄂教高[2010]8号
•【施行日期】2010.04.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0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
程名单的通知
(鄂教高[2010]8号)
各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0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有关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鄂教高〔2010〕1号)的要求,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通过,网上公示无异议,我厅审核同意武汉大学《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150门课程为2010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现予公布。
省级精品课程有效期为4年,其间,课程内容按规定向全省高等学校免费开放。有关高校要确保省级精品课程网站正常运行和免费开放,并不断更新和完善。我厅将定期检查省级精品课程网站的网络运行情况和教学资源更新情况。对于管理不善的课程,我厅将责令整改,整改不力将取消省级精品课程称号。未经学校和课程负责人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省级精品课程内容用作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
希望各高校进一步提高对精品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精
品课程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先导和辐射作用,努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为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附件:2010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名单
二O一O年四月二十八日附件:
青岛近海秋季生物气溶胶分布特征
青 岛近海秋季 生物气 溶胶 分布特征
刘苗苗 ,祁建 华 ,高冬梅 ,乔佳佳 ,石金辉 ,高会 旺
中国海 洋大 学海 洋环 境 与生 态教 育部 重点 实验 室 ,山东 青 岛 2 60 6 10
摘 要 : 物气溶胶 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生 对牛物气溶胶 的分 布特 征进 行分析对于 _ r解其又 人体健 和火气环境 的影 寸 响具有重要 作用。于2 0 年9 l 月运 用安 德森6 07 一 0 级牛物粒 子采样器在青 岛近海连 续采集牛物气溶胶样 , 讨陆源 和海源细 探 菌及 真菌的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结 果表明 , 岛近海牛物气溶胶 中陆源细菌浓度高于海源细菌 ,而陆源真菌浓度低于海源 青 真菌 ,海源菌总数高于陆源菌 ;陆源和海源 细菌及真菌浓 度分 布表现为 I >下午 >中午 。9 l 陆源 和海源细菌 丰要 分 : 午 一 0 布在 大于21a .l m的粒 子中 ,占总数 的8 .%以 I,呈偏态分布 ;9 l 00 : k 陆源 和海源真菌 丰要分 布在 21 70l l粒 子中 ,l 陆 . .a  ̄ - , 9 n 0 源和海源真菌主要分布在 11 . p . 7 m的粒子 中,呈对数正态分布 。总体而言 ,青 岛近海生物气溶胶受到陆地 ‘海洋 的双重 影 j 响 ,海洋影响更为显著 。
6 级生物粒子采样器(A 1 辽阳康洁仪器研究所) F .型, 采集 生物 气溶 胶样 品 ,采样 点位 于青 岛滨 海旅 游 景 区 ,距 海 边 l m左 右 ( 图 1。 四周 绿 地 面积 约 _k 0 见 ) 5% ,附近 为 居 民生活 区。每 月 固定 于上 、中 、下 0 旬 上 午 (:0 90 ) 中 午 (20 — 1: ) 下 午 8 - : 、 0 0 1:0 30 和 0 (60- 1:0采集 生物 气溶 胶样 品 。此 外 ,尽可 能 1:0- 0 ) 7 采集 不 同天 气过 程 的样 品 。
FDA水解酶分析法表征近海泥滩微生物活性
第34卷第10期2013年10月
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
Vol.34,No.10
Oct.,2013
FDA 水解酶分析法表征近海泥滩微生物活性
刘叶1,邹立1,2,刘陆1,高冬梅
1,2*
(1.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摘要:针对近海潮间带环境高盐、有机质组成复杂和微生物活性低的特点,根据微生物酶解荧光素双醋酸酯(FDA )产生荧光素的原理,建立了适于泥滩类潮间带沉积环境中微生物活性检测的荧光光度法.从样品浸提液、反应产物检测仪器、预处理方法、实验条件等不同方面进行优化,
确定泥滩类潮间带沉积环境中微生物活性的最优检测方法和条件如下:沉积物湿样以灭菌陈海水为介质,加入吐温-80分散剂,充分振荡后静置,使较大颗粒自然沉降;取上层悬浊液,经无菌滤膜(1.2μm ,多次煮沸灭菌)过滤,
得到待测菌液;取待测菌液加入适量FDA 溶液,在25 30ħ下避光反应180min ,以丙酮为终止剂终止反应,25min 内以分子荧光光度计(激发波长488nm ,发射波长530nm )测定反应产物的荧光强度,该方法的检测范围(以干重
计)是3.0ˑ103 1.1ˑ105
个·g -1.微生物活性以单位质量样品的荧光素含量表示(μg ·g -1,干重).
关键词:海洋泥滩沉积物;微生物活性;FDA 水解酶分析;荧光光度法
中图分类号:X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3301(2013)10-3818-07
《环境微生物学与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与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任课教师简介
郑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为膜分离技术与水环境系统的公共卫生安全研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水处理系统中病原微生物的强化去除及其风险控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水重大专项子课题、霍英东教育基金优选资助课题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105篇,在Water Res.,J. Membr. Sci., Che. Eng. J等SCI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26篇,最高影响因子10.597, H指数为13)。
教学经历:自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从教以来,本人先后承担了《环境学基础》、《环境生物学与实验》、《微生物学与实验》多门本科学科基础课程等。
社会兼职:国际水协(IWA)中国青年委员会委员;国际水协(IWA)非常规水资源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际水协(IWA) 膜技术专家委员会中国分委会委员;全国膜分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膜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膜与水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文核心期刊《工业水处理》、《水处理技术》编委。
荣誉奖励:2008年入选北京科技新星,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6年入选环境保护部“青年拔尖人才”。在教学领域,2006年荣获“嘉诚奖教金”;2010年荣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2015年荣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等荣誉。
广西大学2017届“优秀毕业生”候选人名单公示
法律硕士(法学 法律硕士(法学) 法律硕士非法学 法律硕士(法学) 法律(非法学) 遗传学 发酵工程 微生物学 生物工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工程 信息处理与通信网络系统 软件工程(学硕) 计算机应用技术 信息安全与电子商务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信息处理与通信网络系统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 信息处理与通信网络系统 电子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技术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笔译 日语笔译 英语口译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陈泽楷 王鹏 方丽萍 冉晓雯 贾方武 刘龙宇 吴幼茹 何启鹏 李康佳 袁军涛 卢春艳 吴雪萍 张昭颖 田亚茹 谭晓敏 刘正平 岑霄 徐柳艳 高楠 洪冰清 方鹏 邹星星 沙爽 张婷婷 唐婧 丁伟 余立祥 王雨薇 刘佳 胡珍珠 麻卓 朱广鉴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学院 土木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目录
1. 背景介绍
1.1 环境微生物的定义
1.2 研究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性
1.3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处理
2.3 分离纯化微生物
3. 实验结果
3.1 微生物种类鉴定
3.2 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情况
4. 实验讨论
4.1 微生物种类对环境的影响
4.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5. 总结与展望
背景介绍
1.1 环境微生物的定义
环境微生物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中。
1.2 研究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性
研究环境微生物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作用,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3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环境微生物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探究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
实验方法
2.1 样品采集
从不同环境中采集样品,如土壤、水体、空气等,并分别进行标本编号和记录。
2.2 样品处理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如离心、滤液、接种培养基等,以便后续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
2.3 分离纯化微生物
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接种处理后的样品,观察并筛选出不同形态的微生物,并进行进一步培养和纯化。
实验结果
3.1 微生物种类鉴定
对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通过PCR等方法鉴定微生物的种属信息。
3.2 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情况
对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实验讨论
4.1 微生物种类对环境的影响
探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分析其对环境中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成人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后效果观察
2012年4月第2卷第8期·临床研究·成人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
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后效果观察
孙迎春 朱丽君 张 智 高冬梅 董桂华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辽宁沈阳 110031
[摘要] 目的观察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在成人中的免疫效果。 方法对HBsAg、抗HBs、抗HBc三项指标全部为阴性、且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162名16岁以上人群,按照0、1、6的免疫程序接种10μg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于全程免疫1个月后采血,测定血清中抗HBs水平。 结果 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的99人,抗HBs阳转率为94.95%,几何平均浓度为331.08 mIU/mL;接种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63人,抗HBs阳转率为98.41%,几何平均浓度为270.79 mIU/mL。两组间抗HBs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两种疫苗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 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关键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169-02
Evaluation on Immunization Effectivity of Recombinant Hepatitis B Vaccine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Recombinant Hepatitis B Vaccine (Hansenula Polymorpha) in adults
浅谈给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改革研究
在模 块 内部建 设 中,强化 专业基础 实验课 的实验教学 , 在教学过程 中能让学生动手拆装 常见 的设 备 ,增加 学生对常 见管件 、阀门和容器及仪器设备 的感性知识 ,提高学生 的动 手能力和工程观念。
( 二 )建 立基础化学 和专业基 础课 的课 程组 ,加强课程
大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的提 高。杨正银 等对综合化学实验近 十年来 在改革进展 、思路及实践进行 了总结。对大学化学实 验 中心新 的实验课设 置 , 特别 是综合实验课 的课 程体系 、开 设方案及 教学 目的进行 了研究 。陈睿通过加 强实践教学来培 养 和提高 学生能力 ,并 利用化 学实验课 加强学生 能力培 养 ,
专业基础 水处理微生物学 、 掌握工程实验的实验技 能 , 熟悉 专 实验 工程制图 、水力学 、 业 中常用的仪器设备和操作 方法 、 泵与泵站 监测方法 ,培养 良 好 的工程素质
给水排水 水质工程学 建筑 综合运用基础实验技能进行专业的 工程专业 给排水 综 合性 、设计性 、研究 性实验 ,培 实验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突 出各 实验课程重要 的知识点 ,在教 学的过程 中提 高学生的动手能 力,制定较 完整的 本科 专业毕业论 文质 量保 证体 系的政 策
和制度 。
【 关键词 】 应 用型人才 ;实验技能 ;实验体 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对人才 的需求不但在层 次上逐渐提高 ,而且对创新 能力 、应 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 。河北 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进现代 用型本科 ”创新人 才的实验教学 体系 ,制 定出分别适合于各 专业的各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 , 以及 “ 专业 实验技 能考核 ” 大纲 ,建立较完善 的毕业论 文 ( 设计 )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 系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技能。
环境微生物学.ppt
2020-11-16
xx
4
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内容和任务 ✓ 微生物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活动情况与
作用规律;
✓ 微生物对人类环境产生的有利或有害影 响;
✓ 环境污染防治的微生物学原理、途径、 技术与方法;
2020-11-16
xx
5
(一)、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及其与环 境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人类环境有益和有害 的影响,此即广义的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内容。
2. 沈德中主编,环境与资源微生物学. 北京: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2003
3. 李顺鹏主编,环境生物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020-11-16
xx
3
绪论
一、环境微生物学概念 环境微生物学是由普通微生物学发展起来的环境 科学和环境工程的一门学科。它以普通微生物学为 基础,在研究微生物学一般规律的同时,着重微生 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微生物活动对环境 和人类产生的有益和有害的影响以及在环境污染控 制工程中有关的微生物学原理的研究,是环境科学 和环境工程的重要理论基础。
环境微生物学
2020-11-16
xx
1
教学安排
总学时36学时
讲授:18学时 实验:18学时
实验成绩 40%
成绩评定
课堂考核 20%
2020-11-16
课堂测验 40%
环境微生物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育部“ 质量 工 程 ” 的要 求 。 随着 环 境 学 科 和 环 境 保
aiy a iiy l b lt . t
Ke r s c mp e e sv x e me t e c i g r f r ;e vr n n a c o i lg ;mo e n e p r y wo d : o r h n i e e p r n ;t a h n eo m i n i me tlmir b o o o y d r x e-
,
促进学
Reom n r cie o o rh n ie fr a d p a t fc mp e e sv c
e p rme t lt a h n ie v r n n a c o i lg x e i n a e c i g o n io me t lmir b o o y
i n e hn l g nd meh d me ttc oo a t o y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 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之一 , 具有很 强 的技术性和实践性。但是 , 目前教学 中使用的实验 方法主要是基于传统 的经典微生物实验技术 , 如微 生物计 数方 法 主要 采 用 平 板 培 养计 数 、 微镜 直接 显 计数等 , 针对 目前许 多环境 问题显示了一定的应用 局 限 性 ; 别是 一些 综合 设计 性 实验项 目, 特 受传 统实 验方法的制约 , 实验结果 的准确度低 , 操作繁琐 、 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微生物实验技术在环境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为人们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本课程以环境工程领域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技术的教学为主要内容,并以具体的环境问题为依托,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and rapidly developed in the environmental field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orming the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e main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the common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chnologies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course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学习和掌握环境领域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技术,了解其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改造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及其重要作用。课程内容的设置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分为基础实验部分和综合实验部分。基础实验部分以常用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学习为重点,并注重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综合实验部分以具体环境问题为依托,进行微生物实
- 7 -
验技术的实际应用训练。
在教学中,从案例出发,引出具体的环境微生物问题,激发同学们对微生物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利用自制的微生物操作技术的视频、图片等,增强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的要点和规范;针对实验的难点和重点,在实验过程中,逐一检查指导,使同学们掌握规范的操作技术,并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同学们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并行课程:环境微生物学。
本课程在环境微生物实验技术教学的同时进行环境微生物理论知识的直观验证和感性理解,与环境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相辅相成。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后,能够掌握环境领域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技术,具备在实践应用中初步分析、解释或解决具体环境微生物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领域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技术,使学生具有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2:掌握海藻酸钠包埋固定化微生物的原理和操作技术,学生能够初步分析包埋固定化微生物进行环境污染修复的优缺点。
课程目标3:掌握比浊法测定细菌生长曲线的原理和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分析细菌在环境污染修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课程目标4:掌握多管发酵法测定总大肠菌群数量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学生能够初步分析总大肠菌群的检测对环境污染评价的重要作用。
课程目标支撑如下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具体支撑情况见表1。
- 7 -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环境工程学科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复杂环境工程
问题,包括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4.1 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正确处理分析实验数
据。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
三、学习要求
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而且,由于微生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难以清楚地观察和掌握,所以,本课程又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规范性,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所在。为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希望同学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课前认真完成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过程,并主动、认真学习课程网站上的实验操作视频,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实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过程、重点和难点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2. 按时上课,认真听讲,并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完成实验过程,注意记录每个实验阶段的现象和结果,积极参与实验问题的分析、讨论或辩论。
3. 课后及时完成实验报告,并以实验报告上的相关题目为引导,主动进行实验反思和深度思考。
4.为拓展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建议同学们课下主动学习课程网站上“拓展资源”和“实训案例”的相关资料。
- 7 -
四、教学进度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高冬梅, 洪波, 李锋民. 环境微生物实验.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4。
2. 肖琳,杨柳燕,尹大强,张敏跃. 环境微生物实验技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3. 沈萍,陈向东. 微生物学实验. 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7。
- 7 -
4 钱存柔, 黄仪秀.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周德庆.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马放,任南琪,杨基先.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实验.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E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说明:每个实验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其中包括实验操作、结果报告和问题分析三部分内容,以八份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记入总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期末考查占总成绩的20%。
总成绩=实验报告平均成绩(80%)+期末考查(20%)
附:评分标准
1.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操作主观题的具体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客观题按照参考答案进行评分,实验操作按百分制评分,以30%的比例计入最终成绩。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