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一、中国饱受的多个不平等条约

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种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了,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逐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勾结,来实现他们独霸中国的目的。这样,中国便一步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此,中华民族成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首先,1840年6月英国以武力侵略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侵略军烧杀抢掠,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还派了两支人马分头北伐和西征。后来,湘军疯狂反扑,太平军连连失利。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大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大平天国军事上取得很大胜利的时候,领导人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内部战争。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军冲入天京城内,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了。太平天国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接下来,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10月下旬,英法两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者]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鸦片战争后)

1、社会性质的变化: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洋务企业的兴起。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地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3)外资入侵。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外国资本开始涌入中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由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洋务运动和外资企业的刺激,中国民资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

(1)近代资产阶级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后产生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通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希望建立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

结果都失败了(失败的共同原因)。

(2)工人阶级诞生并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出现近代工矿企业后就出现了工人阶级,而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从此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诞生后,开始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变化

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表现:

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

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文化变化

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3、居室建筑变化

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

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

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更新

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

⑵概况:

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

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

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精选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精选
❖ 清末新政前后,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截然 两分,此前为一套系统,大致延续了千余年; 此后为一套系统,经过逐步的变动调整,一 直延续至今。
❖ “在1898年百日维新前夕,中国的思想和体制都刻板地遵 从了中国人特有的源于中国古代的原理。仅仅12年后,到 了1910年,中国人的思想和政府体制,由于外国的影响, 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最根本含义来说,这些变化是革 命性的。在思想方面,中国的新旧名流(从高官到旧绅士、 新工商业者与学生界),改变了语言和思想内涵,一些机构 以至主要传媒也藉此表达思想。在体制方面,他们按照外国
司,2019年 ❖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
科学。
En
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后现代范式理论基础阶级斗争理论工业化市场经济理论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中心线索反帝反封破坏性的反传统资本主义工业化建设性的反传统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解构解救传统主导领域政治史一统天下以经济史为主社会史文化史为辅新文化主义新社会史史研究社会阶层的视角人民大众中间阶层边缘群体叙事类型以事件为中心宏大叙事泛政治化道德化的评价史学以结构为中心宏大叙事整体史观社会科学化的实证史学学差异混杂断裂地方史小叙事解构真实或反本质化的叙事史学二社会变迁的概念与内涵?社会变迁
❖ 1、知识结构 ❖ 2、思维方式 ❖ 3、思考人生 ❖ 4、认知自我
推荐书目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商务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 “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

(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

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

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口

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互联网的普

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

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发展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历程中涌

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原因和深远影响。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经济原因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在近代,中国面临来

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剥削,自身经济体系遭受巨大冲击。传统农业经济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经济落后成为社会变革的直接诱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尝试。随着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经济逐渐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这为社会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工业体系和技术,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这一变革不仅推动了国内产业的发展,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传

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使得城市人口大幅增长,并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为整个中国社会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二、社会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观念的变迁。封建社会的旧

有秩序逐渐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社会各阶层开始呼吁变革和自由。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和觉醒。科学、民主和平等的观念进入中国社会,对封建体制的质疑和抨击使得政治改革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中国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起义。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都是社会变革的重要节点,这些运动不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批判,还引领了中国社会向现代性的转变。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工人运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外部原因: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 内部原因: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变革,冲击封建社会形态下的生活方式,
提倡文明生活理念。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 ·思想解放运动,传播新式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新式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要特点
·地区差异: (近代时期)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 广大农村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 (现代时期)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
·时代差异:社会转型促进社会生活变迁。
发展趋势
走向民主、平等、开放、进步
【高考链接】
1.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 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二、中国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改革开放后 1978-2006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服饰日益多样化、个性化。 ·商品供应充足,取消票证供应。 ·交通飞速发展,科技含量不断增加。 ·互联网用户急剧增加。
二、中国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改革开放后 1978-2006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服饰日益多样化、个性化。 ·商品供应充足,取消票证供应。 ·交通飞速发展,科技含量不断增加。 ·互联网用户急剧增加。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中国近代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5.(2009·上海历史29)郑观应主张:“欲富华 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 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 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 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兴商务”“必自上海始”,体现了上海商贸业的 发达;上海为“中西总汇”,体现了上海国际大 都市的地位。A、C、D在材料中均没有反映或反映 不充分。
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1.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变迁
四 大 传 媒
广 播 媒 介
报 刊 媒 介
电 影 媒 介
网 络 媒 介
1.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 衣 食 住 习 俗
(中式与西式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
服装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 男子:西装、中山装 男子:列宁装、制服装、 异彩纷呈 女子:旗袍、上衣下裙 绿军装;女子:列宁装、 (彰显个性)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12. 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 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 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A.西装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知识梳理

(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政治形势分析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政治形势分析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政治形势分析

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形势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清朝末期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变化。

一、政治变革

清朝末年,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限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状态,民众生活十分艰苦。辛亥革命后,国民党成立并取得政权,中国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内部的腐败和抗日战争的失败,国民党政权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计划经济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治上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化。

二、经济变革

清朝末年,中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农业占主导地位,商业和工业发展相对较弱。辛亥革命后,新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实行计划经济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国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渐开放市场和放开私有经济,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加快。

三、文化变革

清朝末年,中国文化相对落后,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和道德方面,科技和教育方面都相对落后。辛亥革命后,新政府开始重视文化建设,提倡文化多元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改革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提高教育水平,开展普及文化和科技宣传等。1966年至1976年期间,中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国家文化遭受重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入文化改革和革命的新时期,文化水平明显提高,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

在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因为它曾经是一个世

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古国,而后来却落后了。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国经历了许多颠簸和变革,不断试图迈向现代化。

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重要的趋势和方向。这些趋势和方向的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也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属于传统社会,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变化,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等。这些事件逐渐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变化,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

其间,一些趋势和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资本主义在中国逐渐兴起。随着

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国内的失调,一些中国商人开始在经济上跟随西方,开始了新式商业的尝试,并逐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其次,教育改革在中国不断深化,引发拥护和反对的声音。近代教育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工业化的需求。此外还有改革的思想在中国盛行,启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大拓展了民众的思维范围。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和一系列大规模的社会变革。195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农业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全面的改革。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趋势和方向。首先,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措施来吸引外资,加速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和特点

㈠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㈡特点

1.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doc)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doc)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doc)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随着外国使馆内在通商口岸建立,中国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影视事业的的发展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是一个多方面的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科

技等多个方面来看,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本文会就一些关键的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家庭结构变迁

在整体上,近代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的结构是由男性为中心的“三纲五常”来支配的。而随着社会变革逐渐深入,以及外部因素的开始影响,整个家庭结构也开始了变化。表面上看来,传统的家庭结构好像还是保持着,但是实际上,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被深刻的颠覆。现代家庭更加强调男女平等,夫妻之间也开始建立起了更加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

二、生活方式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始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生活方式是以农村生活为主。而近现代中国社会中,这种生活方式逐渐被城市化生活方式所取代。城市的生活方式是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包括了工作,娱乐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得生活方式在整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为接下来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三、宗教信仰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宗教信仰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现

代化进程的推进,宗教信仰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降低。作为代替性的信仰和思想形态,新的学术和价值观等开始逐渐出现,逐渐成为取代传统宗教信仰的新思潮。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还有在其生活中参与到传统的宗教活动中,大多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社会生活进行理解和思考。

四、教育及文化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育和文化都是以家庭和成年人为中心的。这种教育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迁特点: ②区域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变迁特点: ③内涵上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 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 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 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 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 长幼妍媸均可。――《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1.变迁原因
①时代背景: 外因:西方国家影响;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西方 国家的影响; ② 政治: 受到辛亥革命等民主运动的推 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 动,政府政策的支持; 济、思想、文化教育…方 ③经济: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面的变革 ④思想: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⑤教育:近代教育的发展; ……
清朝末年,北京城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生活景象。如: “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启蒙教育良”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 新现象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活:改变生活方式; •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教育:近代教育发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衣 食 住 行 习俗 通讯 传媒
1840——1911——1949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竞上洋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历史班级:八年级主备教师:姚祯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