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华传统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华传统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汉

语教学中,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来丰富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汉语水平的提升。本文将探讨中华传统文

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习俗。在汉

语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故事、诗词歌赋等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

化内涵,了解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色。可以通过《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经典

读物来解释汉字的来源、演变和含义,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

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许多精彩的故事、传说和民俗。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汉语

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趣味性,提高学习动力。老师可以通过教授中国古代

诗词、民歌、传统戏曲等内容,激发学生对汉语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传统文化中蕴藏

着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修辞技巧,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成语典故等内容,可以提升他

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和修辞能力。通过学习古代诗人的诗作,学生不仅可

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还可以学习他们的语言运用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还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

化注重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强调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倡导和谐、包容、宽

传统文化传承与汉语修辞手法的探究

传统文化传承与汉语修辞手法的探究

传统文化传承与汉语修辞手法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1-01-29T07:31:31.641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20期作者:刘君[导读] 高中生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他们非常喜欢接触一些新鲜事物,而流行歌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以国风歌曲为例

湖北省石首市新厂高级中学434400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音乐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就已经流传出《高山流水》伯牙绝弦的故事,所以,音乐本身就是一项传统文化。而现代歌曲的创作中,有些歌词的创作者更巧妙地将一些修辞手法、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和诗词元素有机整合,并结合一些传统乐器,如古筝、二胡、琵琶等进行表现,赋予了音乐的古典艺术之美,极具欣赏和探究的价值。因此,立足于高中语文学科,本文以青少年热爱追逐的流行歌曲为基石,分析了中国风歌曲中的汉语修辞手法,希望可以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修辞手法国风歌曲

高中生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他们非常喜欢接触一些新鲜事物,而流行歌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传统的写作教学,教师多以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背景,为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精彩之处,让学生领悟到汉语修辞的应用巧妙,但效果不甚良好。在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何不因势利导,以流行歌曲的歌词作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国风歌曲歌词中的修辞技巧,如此,既可以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又不失去写作教学的好时机。以下就是笔者的一些“国风歌曲”教学引导实践分析,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同仁斧正。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当代社会,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重要课题,更是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将就古代汉语的特点、演变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汉语的字词使用较为繁琐。古代汉语在字词的使用上,注重形象生动,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例如,在描述事物的时候,古人常常使用象形字来表示,使得古代文献中的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动词的变化形式多样,语序较为灵活等方面。这种复杂的语法结构也使得古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另外,古代汉语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是古代汉语中的一大特点,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还能使古代文献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古代汉语的演变

古代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再到现代汉语,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古汉语时期,主要指的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汉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汉语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系统。古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使

用古文的形式,注重诗歌和韵文的创作,以及对音韵的重视。

中古汉语时期,主要指的是公元3世纪至14世纪的时间段。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汉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古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法结构的简化、词汇的丰富以及对韵律的重视。

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浅谈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作者:王培东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2期

什么是修辞?《说文解字》:“修,饰也。”“辞,说也。”修辞就是根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人们说话、写文章,用语言交流思想,力求生动、形象、贴切,以最完美的形式达到最理想的交际目的,这就要选用适当的修辞手段对语言进行加工。修辞手段的选用离不开语境。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适应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修辞学家王希杰认为语境是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四个世界的统一。即: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

下面是我个人对修辞与语境关系的几点浅见。

一、修辞依赖于“语言世界”语境

“语言世界”语境指的是语言内语境,也就是上下文。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不管是口头还是笔头,具体的上下文语境能使多义词获得具体、特定的意义,还能改变词语固有的搭配,获得特殊的感情色彩。例如,一场春雨过后,田野里农民们忙忙碌碌地开始了春耕和春播。他们把一粒粒种子种下也就种下了希望。例中“种下”与“希望”是不能搭配的,“希望”是不能种的,但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看出这是从上文顺便“拈”来“连”在这里的,是一巧妙的拈连修辞手法,这就把农民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之情生动、别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见上下文语境使一定的修辞手法存活,修辞只能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发挥作用,修辞离不开“语言世界”语境。

二、修辞依赖于“物理世界”语境

“物理世界”语境包括言语的主体、对象、时间、空间、话题五个因素。忽略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交际的失败。在交际中,言语主体都要有一定的对象,并针对某一话题进行交际。交际都是在某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发生的。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像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样深厚。语言是一种非常令人惊叹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将语言准确地转化为想要表达的思想。而词汇发展和修辞,就像一种耐心精心耕耘,帮助汉语在豆芽中孕育其表达成熟的宝贵形式一样。

一、词汇发展为修辞奠定基础

词汇发展是一中汉语表达的基本基石,它丰富的词汇和良好的发音可以为修辞提供足够的信息,增强用词的准确性。为修辞运用提供了充足和精确的基础。比如说,在汉语的修辞里,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把低音、高音和押韵等语音形式组合到一起,这需要一定数量的词汇来支撑它们所需要的语音,只有现有的实词和虚词能够承担起该责任,当然这也是一种修辞方式,但词汇是它的唯一基础。

二、修辞丰富汉语的表达力

当词汇的发展陆续完善后,修辞表现出其孜孜不倦的作用,它以一种更自然的语言形式将孤立的词汇连接起来,从而运用更适合表达汉语在句子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例如反问和对偶,可以将句子表达得更加精确,而修辞形式可以把句子表达得更有力,这大大增强了汉语表达自己的能力。因此,在修辞的运用上,词汇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

作用。

三、修辞发挥“美”的作用

最后,修辞也可以发挥“美”的功能,语言的美,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修辞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和文言文准确而又精彩的结构和句式给语言的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修辞起到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与词汇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给汉语文学中的美添添绿色。

总之,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丰富的词汇支撑起运用修辞正确表达思想、增强汉语表达力以及发挥“美”功能,在深层次上丰富了汉语的文学气质和表达力。

汉语修辞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发展历程

修辞是指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增强文学作品感染力与艺术性的修辞手法。汉语修辞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修辞主要以韵律为核心,将文字与音乐相结合,创造出具有音乐美感的诗歌。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屈原、佚名的《诗经》和《楚辞》等,他们运用感人肺腑的文字,传达情感与思想。

汉朝时期,修辞开始逐渐与讲究变化融为一体。董仲舒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要求修辞贴近日常生活,注重表达中的变化与意义的传递,这为后来的骈文等文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辞开始在文言文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文人学士通过修饰文字,寄托个人情感与追求。代表作品有陆机的《大抵论》以及曹操、曹丕等的赋文。

随着唐宋文化的繁盛,修辞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的杜牧、白居易等以形容词的灵活运用,传达出丰富的意境与感受。宋代的苏轼更是以饮酒作为修辞的主题,寄托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到了明清时期,修辞的发展与变化逐渐走向多样化。明代的杨荣、袁宏道等以辞章的形式,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表达情感。清代的红楼梦更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隐喻,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意蕴。

近现代的汉语修辞则在文学、政治、广告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修辞手法更加多样化,灵活运用于各种社会语境中。如今,我们可以在诗歌、小说、演讲、广告等各种文本中都能看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的艺术性与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浅谈-高中语文论文-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浅谈-高中语文论文-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浅谈-高中语文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深刻解读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都是由很多科研专家经过反复挑选并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去编排的,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就有很多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就应该深入分析与研究语文教学内容,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还应该分清主次,将语文基础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从而提升语文学科的整体教学价值。比如,在教学《师说》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古人拜师学习的原则,让他们明白:尊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之后,教师通过反思明白了三个问题:其一,教师是干什么的。其二,为什么需要教师。其三,选择教师时需不需要考虑年龄。通过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会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二、在传统文化中加强汉语思维方式教学

民族的思维方式与民族的语文是密不可分的。从修辞理论来说,我国传统修辞理论主要讲究的是前后以及首尾照应,强调修辞的效果在于整体而不是部分,这种修辞观念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为此,教师还要注意突出传统文化这种特点。比如,《六国论》这篇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是从六国说起,收尾于六国,注重的是首尾呼应,整篇文章比较严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特别说明这一点,让学生明白首尾呼应能够促进文章前后文气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教师重视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将这种写法运用到写作中,重视文章整体结构的构思。汉语中对偶的修辞手法比较常见,比如《赤壁赋》则运用了很多的对偶句。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汉民族讲究对称、喜欢整齐的句式。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对偶句,深入地给学生分析,启发学生去感悟,并且理解这种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与修辞的交融

传统文化与修辞的交融

解 。种种修辞技巧的产生与运用都传递与表露着汉 民族的审美
观念 和文化 情调 。 民族 独特 的文 化传 统 , 响 着人们 的思维 方 汉 影 式 。其 明显 表现 为 : 民族 进入 文 明社 会 以后 , 维方 式 在继 承 汉 思
原始思维“ 观物取象”“ 、格物致知” 的基础上 , 改造成为偏重表象
【 关键 词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辞 ; 响 修 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汉语“ 修辞” 这个词语 , 最早见于《 周易・ 文言>修辞立其 乾・ “
诚, 所以居业也 ” 中。 一语 在这句话里,修辞” 修理文教” “ 是“ 的意 思, 与人的修业有关 , 不是今天“ 修辞” 这个词 的意思。在现代汉 语里 ,修辞” “ 这个词从字 面讲 , 可理解为“ 修饰言辞”再广义一 , 点又可理解为“ 调整言辞” 总的来说,修辞” 。 “ 是语言各要素的综
梦》 十五 回 :令 郎 真乃 龙 驹 凤 雏 , 来 ‘ 凤 清 于 老凤 声 , 可 “ 将 雏 未
整体地把握事物, 追求浑然一体 、 言不尽意的境界。 由于这种 深层 的文化 因素 和进而形 成 的思维 特点 的影 响 , 在 语言的表达上 , 为了能把复杂的事物说得简洁些 , 把抽象的事物 说得直观些, 人们往往从小的、 近的、 日常的直接经验出发, 根据 事物之间某些外在特征的相似、 相关、 相同点 , 来解释大的、 的、 远 抽象的事实。于是汉语的比喻、 比拟、 移觉 、 示现 、 象征、 借代 、 通 感、 移用等表达效果极佳的修辞方式 ,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运而 生。像 比喻 、 比拟这些修辞手法的创造 , 同汉文化一样历史悠久 , 源远流长。 甚至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 就有了这些辞格。 应雨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

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的演变过程。古代汉语修辞的发展经历了虚实、凝炼和转化的过程。

在古代汉语中,修辞的基本手法主要包括夸张、对比、排比和反问等。人们使用夸张来强调某种感受或表达强烈的情感,使用对比来突显事物之间的差异,使用排比来使语言更加生动、优美,使用反问来表达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意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修辞逐渐趋向于凝炼和简约。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中就体现了这种趋势。他运用了很多巧妙的修辞手法,如借景、对仗和象征等,使得他的诗歌表达更加精炼、丰富。

到了宋代,修辞技巧进一步发展。宋代的诗人们注重选择富有意境的词语,同时注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他们常常使用隐喻、拟人和夸张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明代至清代,汉语修辞的应用更加多样化和具体化。文人学士们开始在作品中注重对比、反击和联想等技巧的运用,同时大量使用典故和成语,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汉语修辞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作家们开始尝试使用象征、隐喻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以突破传统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更具个性化和艺术化的作品。

总的来说,汉语修辞的发展历程从简单的凝炼和对比开始,逐

渐演变为对不同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它不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并富有艺术性。

浅说语言文化因素与汉语修辞的关系

浅说语言文化因素与汉语修辞的关系

浅说语言文化因素与汉语修辞的关系

任何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都取决于其语音系统、词汇形态、语法结构的特性,而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反映在修辞中。同样,汉语和汉语修辞手段之间也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汉语修辞中也体现着汉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本文从汉语独特的字形结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出发,考察了汉语修辞的特点,探究了仿拟造词、谐音双关、词类活用等修辞方式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特征。

标签:汉语文化修辞

语言表达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除了上下文和言语背景以外,民族文化也是作用于修辞的一个重要语境,汉语言文化与汉语修辞之间互相依赖、互为因果。

一、汉语言因素对修辞手段的决定作用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语言修辞方式的形成也建立在语言的特点之上。汉语作为非形态语言,其文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特点都影响着修辞方式。

(一)汉字起源于图画,是表意文字,至今仍保留着象形的痕迹。利用表意这一特点进行修辞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单字表意

(1)一种销魂夺魄、浓浓密密、狂情泛滥的接触开始了,这种人类传统的接触,我们天才的古典小说家,英明地、冷静地、正确地描绘成为:“做一个吕字”。(周立波《山乡巨变》)

“吕”字形容接吻时双方两嘴相接的样子,非常形象贴切。认识汉字的人,熟悉其结构,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形象,体会其中的韵味。这种用单字构造表意的情况还有很多,如“衙门朝南八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工”字楼、“之”字路等,分别用“八”“工”“之”表意,体现出汉字由笔画构成的特点。

2.化形拆字的辞格也是由“汉字由偏旁构成”这一特点决定的。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内容摘要】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的生成无不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因而由这些因家构成的修辞现象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汉语修辞现象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民族文化角度考察、研究修辞现象,解释修辞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将有助于指导修辞实践.灿烂的汉文化促生并影响应了汉语修辞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汉语修辞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从文化的角度去关注修辞,我们叫以更准确地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认识和阐释修辞现象,这对丰富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修辞影响

修辞是语言各要素的综介运用,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运用多种语言手段、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汉语的修辞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丰富多彩,蔚为大观,这切都根植于汉文化的深厚底蕴。许多修辞现象是山文化因素造成的,需要从文化的背景中加以阐释,才能获得恰当的认识与理解。种种修辞技巧的产生与运用都传递与表露着汉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情调。

一、修辞学研究对象的文化透视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任何修辞现象都包含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等等因素。修辞手段用以表达修辞内容,修辞效果通过修辞手段来实现,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构成修辞现象的整体.这个整体之中的三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凝聚、积淀着民族的世界观、哲学思想、思维模式、观念心态、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因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修辞现象是产生于人类交际活动之中的言语现象,当然不会不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修碎活动的每一环节、修辞现象的每一成素都无不显笼着社会文化的痕迹。

略论汉字修辞与民族文化现象

略论汉字修辞与民族文化现象
关系。

例 ( )是 山东 曲阜孔 府大 门对 联 , “ ”字 顶 上没 有那 2 富 点 , “ ”字 下部 “ ”一竖 直 通 到 上部 “ ”字 ,这 并 章 十 立
汉 字 修辞 是 汉 语独 有 的 一种 修 辞 方式 ,其 特殊 性 表 现 在 不 是 工 匠镌 刻 的疏 忽 ,而 是 孔家 家 属 的特 意安 排 , 寓 意是 盼 它 充 分利 用 汉 字 的形 体 结构 对 其进 行 拆 分 、 合 并 、增损 来实 望 孔 家永 远 “ 贵无 顶 ,文章 通 天 ” ,这 里兼 用 减 笔 与增 笔 富 现 一 些 别有 情 趣 的表 达 效 果 ,这 也 正是 汉 字 在修 辞 特 征 上不
形 式 ,从 根本 上 说 ,它 决 定 于汉 语 的特 点 ,但 也有 许 多 对 联
因为内容涉及到字形,使汉字的形体这一非语言要素成为对
联 艺术 的构成 要 件 , 汉字 修 辞手 段 的介 入 ,使 得 对 联 艺术 的
民族特 色 更 具 丰 富 的 内容 。例 如 : ( ) 传风 流 才子 纪晓 岚与 丁云 和 尚为 棋友 。一 日,纪 1 相
晓 岚去 竹 林找 丁云 对 奕 , 丁云 不在 ,纪 晓岚 独 坐 廊 下等 候 。
归 ,双手 拜 四 维 罗汉 。 丁云 一 听 ,连 忙还 礼 答 到 : “ 门 月
语 时 需用 到 汉字 修 辞 中减 笔 的修 辞 手 段 ,减 去 “ ”字 的外 匠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文明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文明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文明

段泗英

(保山学院中文系,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汉语修辞的手段、修辞特色、比喻运用等都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息息相关,汉语修辞也可以体现汉民族的心理意识、哲学追求和宗教信仰。

关键词:修辞;民族特色;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2-0146-02

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汉民族文化史,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史之一,它不仅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更赋予她自己独特的文化色彩。由汉民族文化孕育出来的芬芳的花朵汉语修辞也蕴含着汉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生活底蕴,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1汉民族深厚的文化孕育了汉语丰富的修辞手段

为了较好的表达思想和感情,适应特定的语境,汉语常常采取一些独特的表达方法、技巧或规律,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修辞手段。修辞手段既包括语音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等语言手段,也包括修辞格和谋篇布局等超语言要素中修辞手段。任何修辞手段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

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要为目的的,农业文化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身。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汉语修辞自然也与农业文化息息相关。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谚语最富有民族特点,它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谚语“马路如虎口,中间不可走”、“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而谚语“人勤地不懒”、“庄稼要好,水肥要饱”,则是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经验,这种形象鲜明的修辞手段是中华农业文化的生动反映。有的修辞手段则来源于汉民族的的饮食文化,如汉语习惯用用“吃……”这样格式构成的惯用语:用“吃大锅饭,表示任务分配、职责分配均不明,大家可以相互推诿;用“吃粉笔末”代当教师;用“吃白眼”指遭歧视,受冷遇多管闲事;“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用“吃错药“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等等。有些修辞手段则打上了汉民族的制度和风俗文化的深刻烙印。例如:(打)入冷宫:本指封建社会帝王安置失宠的后妃的地方,现指存放不用的东西的地方或表示不被任用。抬轿子:原指旧时官绅出门坐轿子要人抬,现指给别人吹捧、帮忙借以取得好处。还有从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流传并沿用至今“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修辞手段以及的用“泰山”代称岳父,以“东床”代称女婿等等这些都是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的结晶。

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中国人的修辞观是基于汉语语言特点和文化传统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价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修辞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言辞来表达情感、思想、美感和智慧,是一种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人的修辞观认为,言辞应该具有美感和意义,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在表达中,中国人注重表达的情感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事实和逻辑。因此,中国的修辞技巧注重富有想象力和感性表达,通过运用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来达到情感和意义的表达。

同时,在中国的修辞观中,对语言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规定。比如,说话应该言简意赅,不要过于冗长和繁琐;词汇应该精准、适当,不要使用不恰当或过于生僻的词汇。此外,在使用语言时,中国人也注重语气、声调和语态的运用,以达到更加准确的表达。

总之,中国人的修辞观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在汉语的使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还能够传递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 1 -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现代汉语的发展和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从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及现代汉语中的文言文成分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其庄重、精炼、含蓄的特点对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词汇产生了重要影响。众多的文言文经典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高级词汇,这些词汇虽然在现代口头语中逐渐减少了使用频率,但在正式场合、文学作品以及学术论文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勉励”、“独具慧眼”等词汇都是源自文言文,通过它们可以提高文章的格调和文采。

其次,文言文塑造了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句式结构。文言文独特的语法结构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例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个句子运用了文言文的句式,突出了文字的雄浑和感染力。

最后,文言文对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言文中的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现代汉语的表达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辞章以及公众演讲中,提高了文章的艺术性和表达效果。

二、现代汉语中的文言文成分

虽然现代汉语在词汇使用上趋向简洁、口语化,但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了文言文的一些成分,这些成分影响着现代汉语的规范性和文化内涵。

首先,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俗语多源自文言文。成语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口语中广泛使用,也成为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不可救药”、“大公无私”等成语,无论在日常用语中还是文学作品中都被频繁引用。

修辞学与中国汉民族文化的联系

修辞学与中国汉民族文化的联系

汉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对修辞的影响

091112208 赵婷

摘要:汉语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产生于汉民族的交际活动之中,必然受到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汉语修辞方式折射出汉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折射出汉民族独特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语言与文化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共变。汉语修辞是汉族人民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积累、反复总结而形成的,其中蕴含了不少汉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以及汉民族的心理特征。在众多辞中,我们不难看到其中闪烁着的汉民族文化的光芒,同时汉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也制约着各种修辞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综上所述汉民族文化对修辞活动是有无处不在地影响的。

关键词:汉语修辞,汉民族文化传统,内涵,影响与制约

汉语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观念,二是修辞方法。修辞观念即人们在修辞研究与修辞运用中对“修辞”的根本态度与基本观点,具有一定的人文范畴。修辞方法即人们在修辞研究与修辞运用时表达、体现这种态度与观点的主要途径与基本手段,具有独特的民族内涵。

首先,我们从修辞观念的人文范畴入手来看。“修辞”最早见于《易经》:君子进德修业,忠信,修辞立其诚。“修辞”与“立诚”结合在一起。展示了它最深刻的意义,显示出汉语修辞与中国文化观念的特点、哲学思想的血脉关系。这一命题一方面体现了“人言合一”的认识观,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器合一”的技术观。这里“人言合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在中国文化中,的强调先天和谐,即人与言的和谐。“修辞立其诚”就是把人与修辞联系在一起,是内在的“诚”与外在的“辞”通过“修”这种人的活动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这里的“道器合一”是指修辞的技术特点。雇人特别注意炼字炼句,注意修辞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如比喻、对偶、排比、婉,曲、双关、顶回文、衬托等。所以,汉语对形式美的追求,对修辞技术的探讨,不只是重视形式的表现,也是一种对境界的探寻,是一种高尚而博大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内容摘要】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的生成无不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因而由这些因家构成的修辞现象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汉语修辞现象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民族文化角度考察、研究修辞现象,解释修辞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将有助于指导修辞实践.灿烂的汉文化促生并影响应了汉语修辞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汉语修辞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从文化的角度去关注修辞,我们叫以更准确地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认识和阐释修辞现象,这对丰富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修辞影响

修辞是语言各要素的综介运用,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运用多种语言手段、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汉语的修辞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丰富多彩,蔚为大观,这切都根植于汉文化的深厚底蕴。许多修辞现象是山文化因素造成的,需要从文化的背景中加以阐释,才能获得恰当的认识与理解。种种修辞技巧的产生与运用都传递与表露着汉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情调。

一、修辞学研究对象的文化透视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任何修辞现象都包含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等等因素。修辞手段用以表达修辞内容,修辞效果通过修辞手段来实现,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构成修辞现象的整体.这个整体之中的三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凝聚、积淀着民族的世界观、哲学思想、思维模式、观念心态、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因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修辞现象是产生于人类交际活动之中的言语现象,当然不会不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修碎活动的每一环节、修辞现象的每一成素都无不显笼着社会文化的痕迹。

修辞内容即包装在言语成品中的思想内容,它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对象是第一位的,没有客观对象,就没有修辞内容,也就没有修辞现象.但是,修辞内容并非客观

对象的原型,它是言语毛对要表达的客观对象认识、感受而反映出来的意象,也就是言语者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融合物.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用“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种文化功能,不是一种生物遗传功能。”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方法蕴含着和反射出来的“观念、情绪和欲望”都属文化范畴。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民族文化又具有强制性,它会对本族人的言行举止施加一定的约束力,从而使个人与民族文化保持一致,就这个意义来说,人是社会的人,也是民族文化的人。每一个民族的人都必然带有该民族的文化基因,如民族的思维模式、思想感情、习俗信仰、心理特点、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等.这些因素作用于客观对象所形成的修辞内容也就带有民族文化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修辞的影响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逐渐形成的。同一个民族的人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因而同一民族不同时代的人表达同一客观对象所反映出来的修辞意象也大体相同。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就义诗)))这些古今名句都是关于“死”的话题。人会死是客观规律,但人们对死的价值的认识却出自主观意识。上面作品认为为国家、民族、崇高的理想而献身就留芳千古,价值重于泰山。这说明汉人对死的认识和感受具有大致相同的主导观念。它是民族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修辞内容中的折光。

汉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使汉语形成了小同于西方语言的总体特征和语用功能。就人类思维方式来看,确实存在着人类各民族在历史早期共同的思维模式,即原始思维。但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各民族的思维模式就发生了分化。西方的思维模式逐步偏重理性,这种思维在认识事物时,通常从感性开始,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即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上升到概念、判断和推理。善于思维要借助语言工具来进行和体现,于是思维模式与语言取得了某种对应关系。西方的语言模式是将句子的语法、语义信息裸露在形态变化而。因此,句子结构在视点上固定,形态上自足,关系上完整,表达的意义清晰明了。汉民族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思维方式在继承原始思维“观物取象”、“格物致知”的基础上,改造成为偏重表象的形象思维模式,即“具象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

在于它对事物的认识基本上表现为种形象的运动,习惯于融会贯通地、宏观整体地把握事物,追求浑然体、融介无间、言小尽意的境界。它既小是脱离物体形象的纯粹抽象符号,也小是对物体外在形象的简单描慕,而是种象征,是通过对物体特征的概括来表达其中蕴含的情和理。这种思维模式体现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重功能、重内容、重意会的性质特点。其语言模式是把句子的语法、语义信息都隐藏在语流之中。由于没有结构控制格局,规定句界。因此,汉语句子在视点上是流动的,形态上是松散的,在关系上虽小像西方语言那么完整,而从内容上看却是完整的句话。高名凯先生曾称“中国语言是表象主义的”,是“原子主义的”户表象主义,就是中国人说的话,是要整个地、具体地把他们所描绘的事件“表象”出来;“原子主义”的意思,是把许多事物件件地、单独地排列出来,小用抽象的观念,而用原子的安排,让人看出其中所发生的关系。结果,汉语在表现具体的事物方而非常活跃,而在抽象关系的说明方而,则没有西方语言那样精确。山于这种深层的文化因素和进而形成的思维特点的影响,在语言的表达上,为了能把复杂的事物说得简洁些,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客观些,人们从小的、近的、日常的直接经验出发,根据事物之间某些外在特征的相似、相关、相同点,来解释大的、远的、抽象的事实。

于是汉语的比喻、比拟、移觉、示现、象征、借代、通感、移用等表达效果极佳的修辞方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像比喻、比拟这些修辞手法的创造,同汉文化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甚至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了这些辞格。

早在甲骨文、《诗经》、《楚辞》中就出现了多种辞格。尤其是上述几种修辞格在我国古典文献中随处叫见。女比比喻。《孟子·公孙丑上》:“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拟人。《题都城南庄诗)?“人而小知他处去,桃花依旧笑春)从。”借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小相欺,况大国乎?”曹操《对酒)}“二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自小负戴。”这些山汉民族文化和思维特点而形成的修辞方式,经过近、现代的发展己相当完备,在修辞中,一有很大分量和重要地位,在汉语中被大量和广泛地应用,对汉语的表达产生了极其积极的影响。比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并末直抒胸臆,似乎仪仪是些名词的罗列,但当“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这些具体的形象依次展现给人们的时候,那种悲切、凄凉的场景对人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小断地发展变化的,修辞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小断地得到丰富和拓展。修辞方式在新时期的文化背景下,会充当了新生词语的催化剂,促使大量有借代、比喻、象征和引中意义的新词得以产生。如铁饭碗、大款、软科学、信息高速公路、绿色食品、下课、健康投资、充电、运作、炒鱿鱼、滑坡、软着陆、接轨、断层、硬件这些词的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