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历史
平潭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平潭学”
平潭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平潭学”
平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文化人。
在平潭历史文化语境下,人们传承和发展的“平潭学”文化思想体系,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敬重。
本文将从平潭学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影响及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平潭学的历史渊源
平潭地处闽江口,地域环境优越,人文氛围浓厚,历史上是福建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唐代初期,平潭就有“平潭始记”的记载,那是一篇描绘陆游故乡景色的美文,开启了平潭作为文化名区的历史篇章。
进入宋代,平潭成为文风盛行的地域,陆游所用的闽南语正是在文翁萍洲平潭造化的集聚之地。
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曾巡行过平潭。
唐代刘禹锡号“潭州山人”,宋代陆九渊、梁启超也是平潭学的杰出代表人物。
清末民初以来,平潭又崛起了彭大齐等一代文学大师,带动了平潭文化的新高潮。
平潭
平潭平潭县,简称“岚”,俗称海坛,亦称海山,福建省福州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由以海坛岛为主的126个岛屿组成,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我国第五大岛,素有“千礁岛县”之称,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县,是著名渔业基地。
中文名称:平潭县外文名称:Pingtan County 别名:东岚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福建省福州市下辖地区:潭城镇等政府驻地:潭城镇电话区号:0591 邮政区码:350400 地理位置:福建省东部海域,福州市东南部面积:陆、海:371.91、6064平方公里人口:2009年户籍人口39.2万方言:闽东方言福清话气候条件: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龙王头海滨浴场等车牌代码:闽A 代码:350128一.基本介绍平潭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福州市东南部海,东濒台湾海峡,西临海坛海峡,南近南日岛,北望白犬列岛,由海坛岛等126个岛屿和近千个岩礁组成,主岛海坛岛为全国第五大岛。
地理坐标为北纬25°16′-25°44′,东经119°32′-120°10′。
全县辖7个镇、8个乡: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平原镇、敖东镇、白青乡、屿头乡、大练乡、芦洋乡、中楼乡、东庠乡、岚城乡、南海乡。
共有200个居委会、行政村。
县政府驻潭城镇。
境内地势低平,中部略高,地形以海积平原为主,南北有孤丘,海岸曲折蜿蜒。
有天然淡水湖三十六脚湖。
年降水量1196.2毫米,年均温19.5℃。
主要矿藏资源有花岗岩、石英砂。
县道经娘宫渡口和全省公路相连。
牛山渔场为全省三大渔场之一。
有大小码头35座,主要渔港有澳前、流水。
名胜有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海坛风景名胜区。
南垄村的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田美村的江继芸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地理环境1.区域平潭县,位于北纬25°15′—25°45′,东经119°32′—120°10′。
东临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市、莆田县为邻,南近莆田县的南岛,北望白犬列岛。
平潭海坛古城景点介绍
平潭海坛古城景点介绍一、古城历史概述古城景区位于福建省平潭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海滨古城。
该古城创建于唐朝,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下面将介绍古城景区的主要景点和特色活动。
二、古城景点一:青石小巷1.景点简介:–青石小巷是古城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小巷两旁是古老的青石板路,周围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这里保留了古城最原始的风貌,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
2.活动推荐:–可以在青石小巷漫步,感受古城的宁静和悠久。
–也可以在古街上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如剪纸、木雕等。
三、古城景点二:古城墙1.景点简介:–古城墙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朝。
–城墙周长数公里,高大厚实,呈方形,保存状况良好。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美景。
2.活动推荐:–游客可选择步行或骑行沿着古城墙体验独特的城市风光。
–在城墙上拍摄美丽的风景照片,留下难忘的回忆。
四、古城景点三:海坛寺1.景点简介:–海坛寺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建于宋朝。
–寺庙内供奉有众多的佛像和文物,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
–在这里感受宗教氛围,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2.活动推荐:–可以参加寺庙的法事活动,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观寺庙内的文物展览,了解古代宗教文化的传承。
五、古城景点四:民俗村落1.景点简介:–古城周边的民俗村落展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情。
–这里保存着传统的农家建筑和民间工艺品。
–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氛围和纯朴的民俗风情。
2.活动推荐:–可以参与农家活动,如摘果、打柴等,亲身体验农耕文化。
–在民俗村落里品尝当地传统美食,享受美食盛宴。
总结:古城景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领略浓厚的历史氛围。
无论是沿着古城墙散步,还是参观海坛寺,都能让人沉浸在久远的历史中。
而在民俗村落里的农家活动则能够让游客近距离接触传统农耕文化。
平潭海坛古城景区是一个结合历史、文化和自然的旅游胜地,值得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平潭一中历史
平潭一中的前身为始创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的毓贤小学初中班(此前为清光绪32年即1906年美国“美以美基督教教会”。
开办初期,学生仅有20多位,校长或主持人均由外籍女布道士担任。
)1931年秋,毓贤小学初中班与创建于1917年的开宗小学初中班合并,取名“岚华初中”(原有的小学部也合并成立岚光小学)。
校址设在城关南炮台(今实验小学),1937年8月迁往开宗小学所在地北炮台(今城北小学)。
1939年夏,日本侵华的战火燃及平潭,岚华初中被迫流离转徙于福清县的东张香山寺、楼锦村等地。
1941年夏,福清沦陷,教会当局将10所教会创办的初级中学合并,取名“卫理联中”,统迁顺昌县元坑村。
次年秋,闽海各县克复,“卫理联中”随之解散,各校返回原地复课,唯平潭孤悬海外,敌伪残余势力仍不断骚扰入侵,“岚华”一时未能复校,将男女学生分别寄读于福清的明义,毓贞两所私立学校。
1943年,又将明义学校的岚华学生寄读于龙田镇的融美初中。
翌年秋,平潭地方稍靖,“岚华”学生方返回本县上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潭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10月25日接管岚华初中,改校名为“平潭初级中学”。
1956年9月改称为“平潭第一中学”,并增设高中班。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上课时断时续,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1970年9月,学校下放给当时的“红心公社”,改名为“红心公社中学”;次年10月,学校由县“革委会”宣教组接管,又更名为“平潭红心中学”。
至1977年,始恢复“平潭第一中学”名称。
平潭概述
1、平潭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在全国的岛屿中排名第5,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地理坐标北纬25°15' ~ 25°45'、东经119°32' ~120°10'。
恶劣的自然条件曾经给海岛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以往有过一夜沙埋18 村的历史悲剧,为了改变海岛风沙大困扰居民的问题,从20 世纪70 ~80 年代开始,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民众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在海岛各种地段营造起防风固沙林,通过防护屏障的作用,有力减轻了风沙对当地居民的不利影响,海岛的居住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改善。
但由于自然衰老和常年风沙袭击,过去营造的防护林基本上处于退化状态,生态防护作用日趋减弱,风沙对海岛的影响逐渐恢复,为构建生态良好的平潭综合实验区,必须加快海岛防护林的建设步伐。
(翁品荣.平潭岛沿海防护林发展现状和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 2011,17( 17))2、建国以来,平潭县在加快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镇人口继续增加,对资源的需求总量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同时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
因此,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平潭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社会问题。
历史上,由于平潭气候恶劣,风沙灾害形成,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60年代后,逐步建立起木麻黄防风固沙林体系,有效地控制了风沙。
但随着滨海土地的开发和建设,防护林带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一些土地开发蚕食了原有林带,使林带变衰;有的地方已出现风口;石英砂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导致人为的毁林取沙,滥采乱取,资源浪费的现象;部分新造的海岩基干林生长还很脆弱,难以承受风沙的袭击,沙荒面积不能向海岸前沿延伸扩大,并且部分已形成沙丘沙垅;部分海岸基干林,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树龄老化,生长衰弱而不断枯死,导致林木疏残,林分质量差,防护功能下降。
平潭海坛古城简介
探寻平潭海坛古城的历史印记
平潭海坛古城是一座具有浓郁历史氛围的古城,被誉为东海门户、闽南中心。
该古城位于福建省平潭岛东南端,自唐代开始即已存在,
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古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址,是研
究海上丝绸之路和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古城内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包括古代民居、殿堂、道观、庙宇等,这些建筑用古朴的砖木结构和奇特的雕刻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
气息。
景区中最为著名的建筑是汉赵、清亭和清水井三个建筑群,是
福建省内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周围是绵延不断的山脉和沙滩,被誉为福建最美的海岸线之一,海滩上还有一些名为“八仙过海”的景点,是一些巨石和海浪交
相辉映,形成的奇异景致。
这里的海水清澈透明,游客们可以在沙滩
上享受日光浴,感受宁静与惬意的海岛生活。
来到平潭海坛古城,除了欣赏美景,还可以参观那些历史文物,
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厚重。
景区内设有许多展览馆和博物馆,如“福建岛屿海岸线地质展览馆”、“龙马山区民俗文化馆”等,能够
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古城及其文化的发展历程。
总的来说,平潭海坛古城是一个值得游览的历史遗迹,该景区的
历史和文化遗产赋予它以强大的吸引力。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福
建海上文化的魅力、感受阳光和海风,同时也能够培养对于历史的兴
趣和了解,是一次充满意义的旅行之旅。
隧道之乡平潭-岛屿名人
隧道之乡平潭-岛屿名人平潭是一个位于中国福建省的岛屿,以其丰富的隧道资源而闻名于世。
该地拥有众多著名的岛屿,每座岛屿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背景。
以下是一些平潭岛屿中的名人和相关信息。
1. 李时中李时中是平潭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
他是明朝末年的抗倭名将,为保卫平潭岛屿不受倭寇侵扰做出了杰出贡献。
李时中勇猛善战,多次击退倭寇的进攻,保障了岛上居民的安全。
他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成为平潭的一段重要历史记忆。
2. 林则徐林则徐是平潭的另一位著名历史人物。
他是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生于平潭岛屿。
林则徐积极推动改革,致力于治理社会和军事强化,对平潭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被广泛传颂的。
3. 平潭隧道平潭以其丰富的隧道资源而闻名。
岛屿之间通过多座隧道相连,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出行。
其中,最著名的是平潭大桥隧道。
该隧道是一座海底隧道,全长约8公里,连接着平潭岛和福州市。
这座隧道的建设是平潭地区交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促进平潭岛屿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旅游资源除了历史名人和隧道资源,平潭岛屿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岛上有着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优美的海滩,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此外,平潭还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鲜业和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5. 经济发展近年来,平潭岛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旅游业、渔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岛屿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投资和商业机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平潭作为拥有丰富岛屿资源和独特历史背景的地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索和欣赏。
随着经济的发展,平潭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平潭历史文化
平潭历史文化平潭县简称岚。
因主岛海坛岛适中有一平坦的巨石,俗称“平潭”,古称海坛。
据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证,平潭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据民国《平潭县志》引《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州府志》:唐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不久撤销,允许岛民耕作,并增兵驻守。
公元1059年(宋嘉祐四年)在钟门(今属苏澳镇)设巡检司,掌管海上巡防。
明洪武年间,为防备倭寇袭扰,强迫岛民迁徙内地,致使岛上百业荒废,满目疮痍。
此后,又因数度“禁海”、“迁界”。
直至1727年(清雍正五年)禁令解除后,渔业生产与海上运输开始复苏。
1851—1861年(清咸丰)以后,平潭成为福建对台贸易主要口岸之一,社会相对安定,渔、农、盐、商等业有所发展,文化教育渐兴。
然而,平潭长期未能独立建制,历代政府只重屯兵固防、设卡取税,对经济、文化建设投入甚微,因而,始终未能改变平潭落后封闭的状态。
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移镇驻平潭(今潭城),1730年(雍正八年)设县丞,1798年(嘉庆三年)置平潭海防厅,属福州府。
1912年(民国元年)平潭获准建县后,时局动荡,匪乱如毛,加上瘟疫蔓延,民众难以安居乐业。
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多次窜犯平潭,抢掠劫杀,导致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解放战争爆发后,平潭又陷入困境,直至1949年9月16日全境解放。
1936年(民国25年)划为3个区,民国33年区署撤销,下设乡,民国35年划为潭城、苏澳2镇和中正、龙泉、中心、潭南、复兴5乡。
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并成立县人民政府,7月撤离,9月16日配合解放军收复平潭。
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属晋江专区,1959年属闽侯专区(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
1983年起划归福州市管辖。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划为12个人民公社,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
平潭海坛古城作文
平潭海坛古城作文平潭海坛古城,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
古城建于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这座古城曾经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也是海外华侨的聚居地,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城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如古城墙、古寺庙、古街巷等,这些古建筑都是当地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古城墙高大厚实,曾经是古城的防御工事,现在成为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古寺庙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海坛天后宫,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天后宫之一,庙内供奉着海上女神妈祖。
古街巷则是古城的主要街道,两旁是古老的建筑,街上还保留着古代的铺面和店铺,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古代的海上贸易繁华时期。
除了古建筑外,古城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美食,如平潭刺绣、平潭木雕、平潭糕点等。
平潭刺绣是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被誉为“东方绣品艺术之乡”。
平潭木雕也是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平潭糕点则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口味独特,制作精细,深受游客喜爱。
古城内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渔家歌舞、海上婚礼、渔火节等。
渔家歌舞是当地渔民的传统表演形式,以其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舞姿而著称。
海上婚礼是当地的传统婚礼形式,新人在船上举行婚礼,场面壮观而浪漫。
渔火节则是当地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海滩上举行篝火晚会,共同庆祝丰收和平安。
古城的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古城内有许多精品酒店和民宿,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品,感受古城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古城周边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海滩、海岛、渔村等,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总的来说,平潭海坛古城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古城,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海上贸易的繁华,体验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平潭的迁台故事
平潭的迁台故事
平潭县,福建省辖县级行政区,由福州市代管,位于福建省东部,素有“海蚀地貌甲天下,海滨沙滩冠九州”之称。
位于福建省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
平潭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唐宋以来,平潭一直被朝廷列为海防要区。
明初,为防倭寇不断侵扰,朝廷在此设防建城。
平潭的母亲河—海坛海峡见证了平潭从孤岛到半岛再到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历程。
平潭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区域,也是福建省重点侨乡和台胞重要祖籍地之一,现有30多万台胞,万旅外侨胞分布在53个国家和地区。
平潭的历史故事
平潭的历史故事
平潭(Pīngtán),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东南沿海,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岛屿。
以下是平潭的一些历史故事和重要事件:
1. 海盗活动:平潭曾经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海盗基地,尤其在明朝末期至清朝初期,一些海盗在这个地区活跃。
平潭附近的水域成为了他们的藏身之地。
2. 抵御侵略:在历史上,平潭居民曾多次抵御外来侵略。
岛上的寺庙和城墙等建筑物见证了这些历史事件。
3. 文化传统:平潭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文化传统之一。
岛上有许多古老的宗教寺庙、民间信仰场所以及传统节日和庆典。
4. 国共内战:平潭曾在中国国共内战期间发生过重要的历史事件。
国共内战后期,平潭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地方,最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
5. 发展和旅游:近年来,平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吸引游客前来欣赏其美丽的海滩、海岛风光以及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
平潭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也为岛上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总的来说,平潭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它的历史故事涉及海盗活动、抵御侵略、文化传统和国共内战等多个方面。
同时,它也在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旅游和经济中心。
平潭县历史
平潭历史沿革(简编据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证,平潭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但开发历史很短,加上历代战患频仍,社会发展缓慢。
据民国《平潭县志》引《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州府志》:唐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不久撤销,允许岛民耕作,并增兵驻守。
宋嘉祐四年(1059年)在钟门(今属苏澳镇)设巡检司,掌管海上巡防。
明洪武年间,为防备倭寇袭扰,强迫岛民迁徙内地,致使岛上有百业荒废,满目疮痍。
此后,又因数度“禁海”、“迁界”,极大地制约着平潭海洋产业与对外交往的发展。
直至清雍正五年(1727)禁令解除后,渔业生产与海上运输开始复苏。
清咸丰(1851-1861年)以后,平潭成为福建对台贸易主要口岸之一。
此后一段时间,社会相对安定,渔、农、盐、商等业有所发展,文化教育渐兴。
然而,平潭长期未能独立建制,历代政府只重屯兵固防、设卡取税,对经济、文化建设投入甚微,因而,始终未能改变平潭落后封闭的状态。
民国元年(1912年)平潭获准建县后,时局动荡,匪乱如毛,加上瘟疫蔓延,民众难以安居乐业。
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多次窜犯平潭,抢掠劫杀,导致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抗日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平潭又陷入困境。
直至民国38年9月16日平潭全境解放,平潭人民真正翻身做主人,并以极大的热情迎接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曙光。
海陬岛县,地灵人杰。
长期与风浪搏斗的平潭人民同,早有民风强悍、吃苦耐劳的美誉,富有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精神。
明洪武年间,岛民**内迁后,林杨不顾个人安危,上疏请求豁免“虚税”,结果系狱18年。
嘉靖年间,岛上民众奋起抗倭,筑寨拒敌,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传说。
明末清初,平潭人民积极配合郑成功部队,开展海上抗清斗争。
鸦片战争爆发后,身为金门镇总兵的江继芸,为保卫国土,与英军展开殊死搏斗,英勇献身。
抗日时期,爱**民协同抗日,浴血奋战,气壮山河。
“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深入和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的迅速传播,唤起了平潭社会的民族觉醒。
平潭的历史文化的简介
平潭的历史文化的简介平潭历史文化的简介平潭是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地处台湾海峡东岸,是福建与台湾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
平潭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福建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平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平潭是古代闽越文化的中心之一。
在平潭发现的大量文物中,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这些珍贵的文物反映了平潭在古代的繁荣和文化水平。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平潭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平潭港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曾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平潭港,曾经有许多商贾来往,带来了丰富的商品和文化,推动了平潭的繁荣发展。
平潭还是中国古代的军事要塞。
在古代,平潭的海岸线险要,地理位置优越,是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地方。
历史上,平潭曾经多次遭受外族侵扰,但都被坚决击退。
平潭的军事防御体系完备,城墙、炮台等遗迹至今仍可见,这些遗迹见证了平潭人民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
在文化方面,平潭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平潭的传统节日有农历正月初一的迎春船活动、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划龙舟、放天灯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平潭还有独特的闽南文化。
平潭的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与福州话、厦门话有很多相似之处。
平潭的人民热爱歌唱和舞蹈,擅长表演各种传统艺术形式,如木偶戏、皮影戏等。
这些闽南文化的特色使得平潭在文化交流中独树一帜。
平潭还有许多历史名胜和文化遗址值得一提。
例如,平潭古城是平潭历史保护区的核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古城内有古老的街巷、庙宇、官邸等,保留了古代建筑的风貌。
此外,平潭还有许多古寺、古庙、古塔等,如大田寺、鹅山寺、平潭炮台等,这些古迹见证了平潭的历史变迁。
平潭的历史文化是福建省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潭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福建省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
平潭的历史文化的简介
平潭的历史文化的简介平潭历史文化简介平潭是福建省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台湾海峡中部,是闽台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平潭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县之一。
平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这里已经有人类聚居和活动的迹象。
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平潭先后属于闽越、中原王朝以及吴越等政权的管辖。
在宋代,平潭成为闽南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并发展成为繁荣的军港。
明代时,平潭成为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外国人来此交流贸易。
清代时,平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城市,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平潭的历史文化遗迹丰富多样。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平潭湾的鹅厝古城遗址,这是一处迄今为止发现的福建省最早的古城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鹅厝古城遗址是平潭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研究福建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此外,平潭还有许多古建筑、文化遗址和传统民俗等历史文化资源,如清代的四眼井、双拱桥等古建筑,以及传统的平潭舞蹈、木偶戏等民俗文化。
平潭的历史文化给予了这里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
在平潭湾畔的海滨风景区,游客可以欣赏到平潭特有的海洋文化景观,如渔船出海、渔民捕鱼等。
此外,平潭还有许多寺庙、庙宇和古民居等,如位于平潭市区的南岳庙和莒光楼等,这些古迹和建筑都展示了平潭的历史文化魅力。
平潭的历史文化也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平潭的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传统的婚俗、祭祀活动等,都反映了平潭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此外,平潭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木偶制作、剪纸、织布等,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丰富了平潭的文化内涵,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平潭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这里既有悠久的历史遗迹,又有独特的文化风貌,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和手工艺。
平潭的历史文化是这个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是福建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和传承平潭的历史文化,可以更好地展示平潭的历史风貌,吸引更多的人们来此感受平潭的独特魅力。
平潭的发展历史作文
平潭的发展历史作文
《平潭的发展历史》
嘿,咱今天来说说平潭的发展历史哈。
你们知道吗,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平潭,那时候啊,平潭还不像现在这么繁华呢。
我当时走在一条老街上,那路面还有点坑坑洼洼的,街道两边的房子也有点老旧,有些店面还挂着那种特别有年代感的招牌呢。
我走进一家杂货店,老板特别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和我唠起了平潭的过去。
他说啊,以前平潭就是个小渔村,大家都靠打鱼为生,生活条件挺艰苦的。
交通也不方便,想去个其他地方都不容易。
可是呢,虽然艰苦,大家还是很努力地生活着,盼望着有一天能过上好日子。
后来啊,平潭开始发展起来啦。
各种建设慢慢展开,高楼大厦一栋栋地盖起来了,路也越修越好,交通越来越便利。
海边也建起了漂亮的度假村和旅游设施,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平潭这个地方,都跑来旅游度假。
现在再去平潭,那简直大变样啦!灯火辉煌的夜晚,热闹的商业街,还有那美丽的海岸线,真的让人惊叹不已。
平潭人也特别自豪,看着自己的家乡变得越来越好,心里那叫一个美呀。
平潭的发展历史就是这样,从一个小渔村慢慢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
我相信,未来的平潭还会更好,会有更多惊喜等着我们呢!
这就是我眼中的平潭发展历史,一个充满变化和希望的故事。
下次有机会,你们也一定要去平潭看看,感受感受那里的独特魅力哟!。
平潭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平潭学”
平潭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平潭学”“平潭学”是指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中国海域东南岸的平潭岛上开展的一种文化学术思潮。
平潭岛位于福建福州市东南方的一个小岛,它自南宋时期岛上开始建立文化教育机构,先后形成“平潭散学”、“平潭学派”等与之相关的学术流派。
早在南宋时期,平潭岛的学术和文化繁荣,一些知名学者多次在此集会,交流学术,形成了“平潭散学”,后来明清时期更是涌现出一批著名学者,如明朝时的邢昺、神宗义宣大帝的侍读学士周侗、明清时期的黄道周、董其昌等等。
这些学者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平潭学的发展。
平潭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理人情,注重道德修养。
平潭学派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治天下在止水,治人心在治己”,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观,倡导“中庸之道”,以此教化民众,促进社会和谐。
平潭学派极其重视人文思想,强调儒道、佛教等多种学院的文化交流,使其具有浓厚的文学、史学、哲学特点。
在平潭学的影响下,当时许多政治家、学者、文人画家、书法家纷纷来到平潭岛上,参加了平潭学派的活动,俗称为“平潭聚”。
这些活动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在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成就,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瑰宝。
在近年来,平潭学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研究平潭文化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之一。
福建民间把平潭学中的一些古说谚语,如“能修头陀,得安乐寂”、“天净沙·秋思”等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这些思想流派对于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总之,平潭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倡导的儒、道、佛三种文化的融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今天,把平潭学融入到教育、文化传承中,宣传平潭文化的价值,对于弘扬华夏文化、建设美丽新福建、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平潭海坛古城简介
平潭海坛古城简介
平潭海坛古城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岛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该城始建于唐朝,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古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平潭海坛古城的城墙高达10米,周长约2.5公里,城墙上还有许多箭楼、城门、城楼等建筑,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城内有许多古建筑,如海坛寺、天后宫、文庙等,这些建筑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海坛寺是平潭海坛古城内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唐朝,是福建省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
寺内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佛像,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尊高达 3.8米的千手观音像,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千手观音像之一。
天后宫是平潭海坛古城内的一座道教庙宇,始建于明朝,是福建省现存最古老的道教庙宇之一。
庙内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幅清代的《天后图》,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天后图之一。
文庙是平潭海坛古城内的一座儒家学府,始建于明朝,是福建省现存最古老的文庙之一。
庙内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书籍,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部明代的《大学衍义》,是中国南方最早的《大学衍义》之一。
除了以上的建筑,平潭海坛古城内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井、古碑、古塔等,这些遗迹都是平潭海坛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平潭海坛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那么来平潭海坛古城一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潭交通历史长虹卧波圆岛梦,史海钩沉忆沧桑。
二零一零年九月七日,平潭海峡大桥全桥贯通,承载平潭几十代人的愿望,通车在即,平潭主岛与大陆之轮渡历史也将结束,这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平潭历史七千多年,考古学家对平潭平原南垄壳丘头新石器遗址的考证,至今也一直作为平潭历史的发端,可见平潭先民生活在荒岛上的时间,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息息相关。
但是大陆谋生与海岛生存,却有着天壤之别。
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平潭有史记载的船渡,可追溯至唐朝。
作为当时的牧马地,一些地势平缓的澳口便是运输马匹出入,传送给养物品要处,俗称码头。
平潭第一码头,就是苏澳钟门下澳底。
据福州府志引《方舆记要》:“钟门三镇,街衢初成。
”对岸便是福清海口和长乐松下。
平潭钟门码头,古称“马道塍”。
(1977年改为防潮堤)由于钟门一带人烟逐渐增多,船舶往来频繁,宋嘉佑四年(1059年),福州知府蔡襄奏准将海口巡检司(今称船舶监督局或港务局)移往钟门,后扩至苏澳。
平潭与大陆的交通正式开启,古称钟门苏澳为“真海表名区也”。
平潭第二码头,才是平潭县城南街头的潭城港。
民谣曰:“兴化好安头,海山好潭头。
”“安头”即莆田涵江,“潭头”即平潭南街。
一港三埠,莆田涵江,福清海口,长乐松下,自古繁荣,商贾集市,好生热闹,平潭先民源源不断地登陆补给,采货省亲,与涵江、海口、松下这些生意人家、码头住民关系甚好。
歇脚穷聊天,避雨话家常,无不得到他们的照应。
同样,来平潭(俗称海山)做鱼贩、买盐、卖网、卖木柴的大陆人,也受到平潭人的热情款待。
明初,平潭人口已达八万四千余人(《闽书·方城志·海坛山》)。
岛上居民依山佃种,临海捕捞。
村居百余处,房间三千多,牛马羊猪也不少。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好景不长,不久,倭寇猖狂,骚扰不断。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禁海,“禁造两桅海船,寸板不能下海”。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明皇下诏勒令岛民内迁,三日为限,后者死。
结果,人们找不到船只,以门板为伐,遇风覆殁,死亡惨重,这是平潭渡海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灾难。
明成化以后,海禁松弛,平潭岛民陆续渡海潜回家园,恢复小规模的海上运输。
明嘉靖四十三年(1615年),戚继光将军荡平倭寇,平潭海上运输空前发展。
建立了平潭潭城海港至福清海口常规的客货运输线。
当时有渡船两艘,一名南门渡,一名里美渡,都是福清人以地名创置命名。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
明水军提督周鹤芝率部驻守海坛,抗清入岛,海战不停,这时平潭与内陆交通再次中断。
(1680年)清朝康熙十九年,海坛被清军攻克。
1683年,清军收复台湾。
平潭恢复了与内陆的交通。
此时,明代内迁的平潭人大多数已举家举族迁回平潭,人口增多,海运发展,除平潭城港至福清海口的渡船外,还开辟了观音澳至台湾的航线。
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海运严管,航运受限制。
雍正五年(1727年),海禁解除,海上运输开始复苏。
平潭渡口剧增。
潭城、苏澳、旗竿尾、屿头、大练、南盘、玉屿、流水、北厝、娘宫、渔塘、塘屿、观音澳等口岸均有渡船往来大陆,地区扩大至广东、浙江等地,省内航线至泉州、厦门、福安、台湾(当时隶属福建省)也十分频繁。
自清朝咸丰到民国二十六年间(1885-1937年),平潭观音澳成为对台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台湾基隆、新竹、高雄等地上年纪的老人,都对观音澳耳熟能详,观音澳因此有“小台湾”之称。
民国期间,平潭的帆船改良为轮船,1929年,平潭船商集资创建了“建通航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客货轮三艘,总吨位375吨,定期定点航行省内外。
其中“宝利号”航行平潭—福州—福州马尾和福清瑟江。
“利昌号”航行平潭—苏澳—福州。
“公益号”航行平潭—福州—浙江平阳。
1934年,平潭船商又集资购置“协川号”汽轮,取代平潭至海口的木帆客船。
轮船航运不受风力风向的制约,且速度快,座位宽敞舒服,旅客感到很方便,也很满意。
好景总因风云短。
1937年**战争**,福建沿海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军舰飞机轰炸,平潭与台湾船运阻断,开往省内外的所有客船全部停航,停泊在福州的“公益”客轮及多艘平潭籍大吨位木帆船均被政府征用填堵福州长门(闽江口)。
1939-1941年,日伪军六度进犯平潭期间,平潭与内陆交通彻底断绝。
潭城港内停泊的“昌利号”、“宝利号”、“协川号”等三艘客轮,先后被日伪军劫虏。
平潭沦陷后,平潭至海口恢复木帆船渡运,日伪控制。
1943-1945年。
“台胜号”轮船担任平潭—海口客运,终因缺乏燃料而停航。
在平潭沦陷期间,民间活动没有停止过。
流水渔民以小型“海山鼠”窜过日伪军的海上**线,接通平潭至长乐壶井的航线,不但客货往来,而且通邮路,信件也夹杂其中,**活动也从不间断。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备受战祸摧残的平潭航运,开始复苏。
这时平潭对外主要运输有三条:一是平潭至海口,以客运为主;二是平潭至福州,以盐运为主;三是平潭至台湾,以货运为主。
台湾惨遭日军浩劫,物资奇缺,战后台湾回归祖国,恢复通航,平潭人纷纷拥向台湾,经商寻亲。
由平潭运往台湾的,以粮食、生活必需品为主,换回的有香蕉、白糖等。
正在复兴的平潭航运,又因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逐渐萧条,来往客人被严加盘查,货物被私吞,人员被抓捕,再加上物价飞涨,百业凋弊,平潭轮渡陷入了历史最低潮。
多灾多难、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平潭海运轮渡像一条枷锁,锁住了平潭人民的呼吸道,掐住了海岛生存的细脖子,平潭人民备受战乱的洗劫,惨遭战争的肆虐,苦大仇恨。
雄鸡一唱天下白,万方阗乐舞蹁跹。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平潭人民迎来了改天换地的新时代,平潭轮渡也迎来了新生。
平潭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平潭—海口(简称平海)交通线,成立“平潭县人民政府平海交通所”。
交通所拥有客船4艘,负担客运和剿匪两大任务。
渡口成为新平潭军需民食的供应线,也是平潭民生的大动脉。
交通船往返均由解放军护航。
1951年,平海交通所改为国营,在海口成立分所,1954年福州港务局平潭港务站接管平海交通所,平潭交通所完成历史使命,在53个月中,共运输旅客168万人次,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54年5月起,平潭港务站先后以“航海号”、“新福利号”客轮担负平海客运。
1955年10月,新造的“永平号”客轮下水,取代平海客运。
“永平号”客轮功率110千瓦,座位203座,载货40吨,并配备双管高射机枪,轻机枪,卡宾枪,驳壳枪等护船武器,解放初,国民党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常有骚扰、袭击事件发生。
在1954年—1955年间,国民党飞机多次轰炸福州和沿海航线,破坏新中国的和平稳定。
1955年1月21日,国民党飞机炸沉南日岛—涵江交通船,百姓恐慌,平潭客轮奉命改为夜航。
1959年3月25日,才改为白天航行。
随着客货增多,平潭轮渡出现停泊时间长、码头小、船只少、速度慢等不适应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等种种问题。
“永平号”客轮往返海口—平潭,中途还要停靠旗竿尾码头,接送平北地区旅客。
1960年竹屿口围海造田,潭城港废用.平海交通改为竹屿口起航经苏澳至海口.1982年2月撤销平海交通,改航苏澳-海口。
1950年初,平潭驻军在娘宫澳口建了简易码头,专运军需给养,跨海团部就是当时军队机关所在地。
1956年娘宫码头扩建为军用码头,供登陆艇使用,渡运军用车辆。
1956年9月,平潭县城至娘宫干线公路修成通车,进出岛车辆由部队登陆艇代为渡运,平均每天渡运16辆次。
1957年10月,福州福清至龙高(龙田,高山)一带公路修通,平潭人民委员会决定开通平潭娘宫至福清北坑客运线,并成立县交通队,由驻军拨给”海英号”机帆船一艘,担负客运。
海英号载重20吨,座位30个,单程客运30到50人,前往福州泉州一带旅客,每天由福清高山车站预留车票5张,旅客过渡到高山车站取票上车。
1958年,福清至北坑客运通车,平潭至福州的旅客从娘宫出去后,直接由北坑坐车上福州,由于北坑在北向,冬季风浪大,渡船顶风行驶,旅客晕船十分普遍,而且有翻船危险。
1962年11月24日,驻军干部家属由北坑乘部队渡船至娘宫,中途遇强风翻船,死亡29人,这是一出惨剧。
1963年1月,福建省支前办决定将娘宫至北坑客运线改为由娘宫至小山东码头。
1964年1月1日,娘宫至小山东码头航线正式营运通航,而这一航线一直沿用了近50年,成为新一代平潭人最难忘的记忆。
从1964年1月1日至1979年1月1日的13年间,平潭汽车站至福州、福清、莆田的旅客,由平潭汽车站乘车至娘宫码头,下车乘渡船至小山东码头上岸,找到或等到福州、福清、莆田下来的班车,才算踏实,往往耗时三四个小时,加上陆路车程,去福州莆田的旅客都要花一整天的时间,而且挤车、等车、抢位置的时侯,更是活受罪,但旅客乐意,娘宫-----小山东航线还是平潭人民出入海岛的最主要航线.1980年,新造平潭客轮下水,新客轮为100吨位,244个座位,主机功率137千瓦,抗风力在10级以上,1984年起每日航行两个班次,日运送旅客900多人次,1987年日增至9班,1989年渡运旅客73.3万人次,为历史之最,但潮汐、台风、雾天这些自然现象,一直影响平潭轮渡,岛内百姓还是倍受其困,偶有突发病变之危急,依然望洋哀叹.。
为加强渡口管理,1973年福建省交通厅决定在娘宫小山东渡口成立轮渡所,1976年两码头轮渡所成立,最初只有两艘轮渡,1979年增加两艘,夜间不渡运。
1984年12月,夜渡加班,1986年12月,再增加一艘渡艇,1989年以后,开始有部分客车带客从轮渡艇过渡,1990年4月,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政府改造娘宫、小山东渡口码头,并扩建防护堤和挡风墙,码头加大加宽。
1992年1月1日,新造两艘滚装大型轮渡正式投入营运,新轮渡为516吨位,主机功率为600千瓦,每艘一次能装载大型客货车8辆,同时结束人车分渡的历史,1995年月1日起,实行全天后渡运,至2010年12月1日止,娘宫渡口共有4艘滚动渡轮(外加租用的舟海晶渡轮),总吨位在2600吨以上,据轮渡所统计:从1976年开始算起,年渡运车辆约3800辆,1995年以后,年渡运车辆达13.8万辆,2007年以来,年运量超过百万辆,从近10年来看,娘宫小山东航线已经大大超过了承载能力,不能满足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生活的需求,严重制约着平潭大建设和大发展,平潭轮渡的历史使命也走到了尽头。
一道浅浅的海峡,诉说着平潭千年的艰难;陆海3.5公里的距离,负载着几代人的辛酸;老人们说,过去平潭到福州来回最快需要5天,出门办事,不能对亲人说准确的归期,天气潮水变幻莫测,只能“听天由路”。
还有数不清的风险,使人忧心忡忡。
1949年9月29日,一艘木帆从海口运载32人旅客回潭,船至竹屿口附近,眼看家乡就在眼前,却遇风浪沉没,31人遇难,仅一人生还。
盼解放,想亲人,望团聚,没想到结果是一场灾难!1991年,福州市开始把平潭海峡大桥建设投入规划之中……1992年,平潭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力量着手筹建平潭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