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合集下载

纪录片《沿江而上》的声画关系分析0304191630

纪录片《沿江而上》的声画关系分析0304191630

纪录片《沿江而上》的声画分析

《沿江而上》是华裔导演张侨勇的作品,该片曾荣获台湾金马奖,在加拿大电影界最高奖项——基尼奖的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纪录片奖”。我看完该纪录片后感觉: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纪实电影。纪录片要求纯客观地记录,拍摄者只是旁观者,不参杂任何情绪和观点,但本片中有明显的摆拍痕迹,拍摄者的言语也融进了影片中。可从整体上看,片子还是做到了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且内容发人深省!

该纪录片以三峡工程作背景,围绕来自两个不同家庭的孩子余水和陈博宇的生活、工作对比展现了处于社会不同经济、文化阶层人的生活;在西方人眼中飞速发展的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断层,在社会整体繁荣发展、光彩照人的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有着“舍小家,为大家”却成为牺牲品又很难改变命运的弱势群体。三峡大坝的修建也是如此,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但忽视了大坝背后人的面孔及其艰难生活!沿江而上,并不仅仅只存在一个余水这样的家庭!

影片起始处,黑色的背景上呈现了一段白色的中英文对照的文字:“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以儒文化的典句开头,并只截取孔子对于四个层次人划分中的其三,其能指仅在此,其所指则意味深长,还没看下面的内容,真不知其所云!

开头连续的镜头很平缓,色彩和影调都很暗淡,镜头的组接也没有什么规律,只有画面和略显悲凉的背景音乐,不明白有何意蕴,但营造了一种哀而愁的基调。随着视角的转变,三峡豪华游轮出现,行驶在江面上,影片的解说词也出现了,作者以一个即将与三峡告别人的身份和口吻来进行解说,此时的声画关系呈现的是:声画统一。“正朝着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航行”“大坝完工后,百万的民众需迁移”“游客拍照留念,挥手作别”“到达第一站——丰都”“长江对岸已建成的搬迁居民区”等,这些部分的解说与画面都是统一的。影片中也有很多场景声画合一,人物及同期声同时出现:一家人吃饭谈论余水上高中的问题、出去打工的事情;陈博宇工作前同朋友的相聚;游轮上游客的进餐、玩乐;老板给员工们上课;陈博宇在船上服务的表现;搬迁居民的抱怨;卖瓷器老板的哭诉等等,这些情节处人物同期声、画面、环境音响高度统一,表现同一主题,塑造了不同的人物群体,对比十分强烈。

声画组合方式

声画组合方式

声画组合方式:

声画同步(统一、同一)

自声音进入电影后,电影即由纯粹的视觉艺术变为视听结合的艺术。电影画面不再只是动作的影像,还配有声音。这两种电影元素交互作用,彼此配合,构成声画结合的不同蒙太奇形式。声画同步是其中最原始、最常见的一种。在剪辑时,要求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在内容上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幕上与所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的关系,使画面中视像的发声动作与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反之为声画不同步。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像的感染力。

声音串位

声音和画面内容上的组合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在时间配合上可以同时也可以不同时,在正常情况下,声画应当是同时性的,有时为了表现某种主观情绪,或制造特殊气氛,便让声音先于画面或后于画面出现,形成声画对位上的时间差,这便叫声音串位,它又分串前串后。

声音串前声音先于画面出现这叫串前,在《爱国者》中有多次声音串前的镜头,每次表现战争前,都是苏格兰风笛演奏的进行曲响起,然后画面才出现两军对垒的厮杀场面,这种色声音串前,就表现出了战争的一触即发性和连绵不断性,营造出炮火连天的战争氛围。

声音串后指画面声音已经隐去,但音响还不绝于耳,这种情况较多的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一场浩劫过后,人们由于恐惧惊吓而形成了心理失衡,精神异常,耳边老是出现浩劫时的声音,说明人物还没有从恶梦中挣脱出来。如《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这样一个串位,一场激战过后,我军有重大伤亡,烈士们静静的躺在一间大屋子里,老大娘在给他们净身,大嫂们在撕扯白布包裹遗体,随后一排排裹上白

声画关系

声画关系

四、声画措置——声画的时空处理技巧
■ 声音和画面独立为两个时间、两个空间,观众可以根据给出的信息建 立联系。
声画关系
第三节 声画关系
■ 声画结合是现代影视的一个基本特征。声音和画面是影视艺术语言的 两大元素。 ■ 声画结合的关系主要分为:声画同步、生化分立和生化对位。
一、声画同步
■ 声画同步关系是指声音和画面按照现实的逻辑相互匹配的效果。 ■ 这类声画关系中画面居于主导地位,声音必须与画面配合才能发挥作 用。
■ 看到的和听到的同步,听到的声源即在画面中。
二、声画分离
■ 声画分离的原理 ■ 声画分离技巧使观众没有看到形象ຫໍສະໝຸດ Baidu能理解叙事。使声音和形象摆脱 了相互间制约的关系。
三、声画对位关系
■ 声画对位指的是声音和画面想想各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即声音和画面不是按照现实的逻辑相配合,而是意念上的相呼应关系。

纪录片中声音对画面的影响力

纪录片中声音对画面的影响力

虽然单独都可以使用, 但似乎两者 “组合” 成了为我们对它们的固定认知。确实, 声音和画面不同地的组合关系有不同的 “化合反应”。在纪录片中,就有这几 种组合使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发挥着比本 身更具影响的能量,以下就是本文所讲 述的对这几种声画组合的理解。 1.1 声画对立 声画对立简言之就是在影视中画面 和声音各自按照不同规律表达不同含义, 却又不是毫无关联的,一定程度上有机 结合,达到仅画面,又或者仅声音不能 表达出的深刻含义。这种画面和声音相 互对立,产生的特殊效果,影视作品中 运用很多较多运用,如《大红灯笼高高 挂》中,颂莲一步步走近“小黑屋”, 画面是冰冷恐怖的蓝色,但背景音乐确 却是欢快的。声音渐强的民俗乐“啷个 哩个啷”,这一对比明显的声音和画面, 体现出颂莲内心恐惧的同时,更深层地 体现揭示了封建“大宅院”对人性的压 抑和抹杀。 1.2 声画统一 声画统一,也称声画同一,即画面 内容和声音内容达到统一,这种声画关 系新闻题材用得运用较多,影视中运用 声画统一大多是用音乐强化人物内心情 感,从而引发观众共鸣,或者是声音节 奏服务于情节变化,通过音乐和情节的 同步变化,强化影片的故事性。 纪录片一直在探索增强画面真实性 的方法。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种“眼见”是建立在“耳听”的基础 上的,当“眼见”和“耳听”达到统一时, 我们便真正做到了相信。纪录片追求的 正是这种能让人做到相信的“眼见”和 “耳听”,也就是——声画统一。于是, 声画统一在纪实性纪录片中成为最常见、 最重要的声画关系运用,画面信息和声 音信息达到高度统一,给人带来强烈的 真实感。 随着电视纪实手法的发展完善,声 画统一这种纪实语言在纪录片中深深扎 根,纪录片真实性的立足点非常依赖于 纪实语言。许多故事性纪录片,需要真 实的时代背景作为故事出发点。如范立 欣的纪录片《归途列车》中,张昌华一 家三口因雪灾受困于广州火车站,原本 并不能很明确地锁定故事的时代背景, 但同期声中提及的雪灾、经济危机,一 下子就让观众将这部纪录片的时代背景 锁定在 2008 年。 纪录片对记录记录对象的“再现还 原”,是纪录片真实性的重要体现,而 同期声,正是“再现还原”中不能缺少 的部分。例如,纪录片《汶川 .《汶川·重 生》中,对受灾群众的采访、灾难现场 的纪录,都真实地表现出地震对汶川造 成的巨大灾难, 这一真实的 “故事背景” , 为后来的高龄父母想再要一个孩子提供 了说服性。 1.3 声画平行 声画平行即声画不同步,通常有两 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声画关系中常见 的手法,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 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 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 是倾听的人,这是比较浅显的表达情形。 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纪录片中 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 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 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 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 若即若离,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同 样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画面中 是颂莲给二姨太卓云剪头发,剪头发的 咔嚓声被放大,突然画面切到庭院中,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①声画合一(声画同步\同期声)

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即“同期声”。同期声指拍摄现场的人声、环境声、自然声,与画面同时起落。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粱》中,具有西北风味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气息。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的轻松的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的两个德国兵,而是“3个……4个……10个……16个”,女战士那轻轻的、平静的声音却让观众的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的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对5个主人公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和忧虑。平静的、优美的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和女兵轻轻的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这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加强了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同期声在新闻类、纪实类节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中,记者对人物的采访、镜头对现场情况的纪录都属于同期声。像《百家讲坛》、《人物》这样以人物的语言为信息传播主要途径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像《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这样以纪录事件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②声画分立(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的。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浅析电影中的声画结合

浅析电影中的声画结合

不断实践与尝试 的过程 , 同时也是技术发
展 的过程 ,而最终有声片时代 的到来 , 也
使 得 电影 声 音 成 为 电影 制 作 的 重要 部 分 。
常出现声画不准的问题 。 演员或者歌手在 片面对的是全新 的媒体环境 , 未来纪录片 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机会 , 随着纪录片种类 多样化 、 内容精 品化 , 纪 录片产业化不 断
爵被刺 》,则由著名的作 曲家 圣 ・ 桑专 门 为它作 曲。 放 映时 , 乐师根据 作曲家提供 的总谱演 奏。 而音响配音一般采用事先录
制 唱 片 的 方 式 ,但 由 于技 术 上 的 困难 , 常
表演 时在幕后请 配音演员进行配唱。
二、 声 音 对 空 间 的拓 展 由 于有 声 片 出现 之 初 技 术 上 的 限制 , 声 音 和 画 面 的关 系似 乎 变 得 势 不 两 立 。 为
托 马斯 ・ 爱迪 生 因 1 8 7 7年 发 明 _ r留
声 机 而 成 为 录音 之 父 , 此 声 音 可 以被 记 录 下来 。 而 这 项 发 明并 没 有 马 和 电 影相
《爵士歌王 》 公映, 才将声音 真正 引入电
影 。整 个 片 子 延 续 了默 片 的 一 些 拍 摄 手 法 。 只 在 有 限 的 片 段 中使 用 同期 声 的 播
和可懂度 。 默片时期 的 明星 , 由于有声 片

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综上所述,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来说,题材的要求、作者审美趣味的 偏好以及创作中风格因素等等,都会 影响到对声画关系的认识。
同样,声画结合的最佳值,也很难用一 种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确定。两者有时会相 互干扰,会起抵消作用,而单纯强调一种 因素而忽视对另一种因素的潜在能力的发 挥,都会给人以不满足感。
纪录片的发展轨迹
按照解说词寻找拍摄画面
解说词转化为同期声、字幕、现场音效。
解说词变弱,同期声崛起
无声影片
有声影片
丰富的声音使得电影焕然一新
然而,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声音的创 作远比画面的创作要复杂得多。这不 仅仅是因为声音成分复杂,需要从中 分离提取,排除噪音的干扰。更是因 为人们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了。
学界的两大观点 一是主画说
即认为电影本质上是影像美学,因而画 面将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声音则只是一 种补充或辅助,不足以构筑影视的本体。 这是传统声音理论在现代的延续。
二是主声说
即认为在电影大量采用高科技手段而技 术发展永不停歇的时代背景下,声音因素 对于电影本体的影响已接近甚至超越了画 面,所谓“后来者居上”。
对两大观点的分析
我们把前一种观点称为历史主义的观点, 因为它视无声电影先于有声电影出现的过 程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以此确定声画的地 位,将早生的无声电影美学作为最终的美 学。
后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技术主义,它把 技术因素作为电影艺术的最终决定因素。 在一个影像技术发展的时代,影像是优先 的,而在一个声音技术发展的时代则是声 音至上的,它所谓的电影本性其实游移不 定。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真实是纪录片的重要特征。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要靠有真实的画面,还要靠有真实的声音。纪录片不仅要重视画面语言的应用,还要重视声效语言的表达。与电影不同,电影有一个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过程,而电视的声音是与生俱来的,电视是声音和画面合一的艺术。作为最具电视特性的纪录片当然是“视听并茂”的艺术,其听觉部分当然是不可忽视,当我们在体会画面语言带来的冲击力的同时,声效语言元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纪录片中的声音成分主要有: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解说词、音乐,它们在作品中经常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声音效果。

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种声画关系的争论常又表现在对声音的认识上。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声音的认识,主要有这样两种偏差:一种是主张以画面为主,声音是为了补充画面的不足,它注重的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另一种则是强调解说的作用,画面只是图解解说的意义而已,它注重的是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及创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虽然这两种认识各有各的理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忽视了电视本身所具有的表现特点。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中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声音的创作远比画面的创作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声音成分复杂,更是因为人们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纪录片的音乐,实际上是后期配上去的,运用得好,当然能够抒情表意,纪录片的音乐绝对不可以一灌到底,因为画面的节奏是变化的,孤立于画面以外的音乐,是没有效果的,或者是反作用的,也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的。好的纪录片的音乐是有声源的,即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如纪录片《英和白》有许多音乐不是后期加上去的,而是通过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自然表达出来的,抒发了作品的感情色彩。《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部分,随着画面中刘焕章的家渐渐远去,只见到见一条空荡荡的胡同,劈木凿石之声一直延续了非常时间,。雕塑家的形象也随着那一声声的撞击声深深地刻在观众的脑海里。纪录片的音乐运用要慎重,因为音乐是表现主观的感情,而纪录片是追求客观的真实的。

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

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
ETV
教育电视节目
编导与制作
声画关系
声音和画面是构成电视艺术的两大重要因素 ,从而使电视以视、听两种手段共同发挥其媒体 的功能。声音与画面既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又 彼此分离,构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电视制作中,恰当地处理声画关系,对电 视作品的表现力有很大提高。
电视画面与声音以一定的关系结合在一起,
二、声画并行
声画并行是介于声画统一和声画对立之间的一 种声画组合的形式。声画并行是指声音和画面 保持着内在的联系,但声音与画面并非一一对 应。二者分别进行剪辑,从整体上对画面内容 进行解释、表现。 音响和画面构成声画并行,不是简单地重复, 而是互相补充、拓展空间。 解说词与画面构成声画并行时,往往会起到概 括、提示的作用,也可以交代背景。解说词放 在一组镜头的开始阶段,它就起到提示的作用 ,引导观众思考。解说词放在一组镜头的结束 阶段,一般是对画面的总结。
就称为声画关系,包括:声画统一、声画并行
和声画对立。
一、声画统一
声画统一也可称为声画合一或声画同步,即声音 与画面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画面内容与声音 内容相一致。 对于音响和对白,声画统一的主要形式就是同期 声。 对于音乐,要实现声画统一,就要使音乐的风格 与画面情绪、节奏、气氛相匹配,也包括两者在 长度和时间上严密精确地配合。对于解说词,它 的位置必须与画面内容相对应,才能真正发挥它 补充、提示、概括和强化的作用。

声音与画面的四种关系

声音与画面的四种关系

声音与画面的四种关系

一、声音与画面的统一关系

声音与画面的统一关系是指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相互契合,相互协调,共同传达出一个完整的信息。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统一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通过声音的音乐、音效、台词等与画面的场景、动作、表情等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一部惊悚电影中,当画面中出现紧张、恐怖的场景时,配以悬念营造的音乐,会让观众更加紧张,增强影片的恐怖感。又如,在一部浪漫的爱情电影中,当画面中出现两个主角相互倾心的场景时,配以轻柔、浪漫的音乐,会让观众更加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浪漫氛围,增强影片的感情表达。

二、声音与画面的对比关系

声音与画面的对比关系是指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相互对立,相互矛盾,产生一种强烈的冲突感。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对比关系,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影片中的情感冲突或故事发展的紧张感。

例如,在一部悲剧电影中,当画面中出现主角失去亲人的场景时,配以欢快的音乐,会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增强影片中的悲伤感。又如,在一部喜剧电影中,当画面中出现令人发笑的

场景时,配以悲伤的音乐,会让观众感到一种戏剧性的反差,增强影片中的喜剧效果。

三、声音与画面的补充关系

声音与画面的补充关系是指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传达出一个完整的信息。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补充关系,可以使观众对影片中的情节和角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一部纪录片中,当画面中出现美丽的风景时,配以自然的声音,如鸟鸣、风声等,会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又如,在一部动画片中,当画面中出现可爱的卡通角色时,配以搞笑的声音效果,如嘟嘟声、笑声等,会让观众更加喜欢这些卡通角色,增强影片的亲和力。

我的父亲母亲声画分离关系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声画分离关系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声画分离关系分析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声音元素运用出彩,声画分离的手法被多次运用。秋菊找魏老师看调解书,影片开头是学校的远景,画面外却传来了朗诵声,交代了故事的地点与情节。又如片尾村长被抓,公安抓人画面并未出现,而是运用了警笛声在秋菊办满月酒的画面中,声音被当作单独的叙事轨道向观众描写了村长被抓的事实以及村长去王庄找人救秋菊冰天雪地里却传来了王庄的戏曲声。此外影片戏曲唱腔的运用,秋菊每次告官都会出现,象征意味深刻。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

一、“声画组合”题型是编导类‎考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电影声‎音观念是声音‎的“从属意识”。认为有声电影‎只是无声电影‎的简单的延续‎,因而电影仍旧‎是“视觉艺术”。所以应当是“视觉为主、声音为辅”,声音单方面为‎画面服务,被用来补充、说明、丰富和扩展画‎面的内容与涵‎义,并无论声音显‎示出如何的表‎现力,也只能以画面‎的附庸而存在‎。这一观点最典‎型的标准用语‎即是声音主要‎是:“烘托画面气氛‎”。总之,声音从属于画‎面。

而当代电影声‎音观念,则是声音与画‎面并行的综合‎意识。即认为有声电‎影不是无声电‎影的简单延续‎,它是另外一种‎独立的艺术,它属于“视听艺术”,应当声画并重‎。认为电影的银‎幕空间、银幕形象是声‎音与画面共同‎构筑的艺术综‎合体,声音与画面是‎两个互为依存‎、共同构筑的艺‎术序列。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在影片最后车‎站相遇的片断‎中,小春因为领悟‎到父爱的珍贵‎在火车站大厅‎里激动的拉响‎了小提琴。带有感恩色彩‎的琴声配合小‎春带着泪水的‎脸以及众人激‎动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

在纪录片中,声画同步可以‎体现真实感(声画同期录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过的《最后的蒸汽机‎火车》。本片讲述的是‎当地最后一列‎蒸汽机火车即‎将退役时最后‎一天的纪录。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带着与众‎不同的温暖的‎褐色调子,颇具老照片的‎情调。进站时火车周‎围包裹的浓浓‎的白色水蒸气‎和蒸汽机火车‎特有的轰鸣声‎让观众被感真‎实。

简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简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简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声音与画面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声音可以创造氛围,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而画面可以更完整地描绘出故事。在一般的电影中,声音和画面通常紧密结合,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制造出独特的效果。

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技巧上的关系。画面是艺术家从脑海中创造出来的,而声音则是由电影制作者来调整,他们可以利用声音丰富画面的内容,增强画面的感觉,从而使观众更加沉浸其中。比如,天气差的时候,能够用低沉的风声和雨声来体现出暴风雨的气氛,以及把握着情绪的状态,从而增强画面的感染力,使观众更容易进入故事的情节。

第二是情感上的关系。声音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画面上的情绪变化,而画面则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发展。声音可以起到一个“铺路”的作用,它们通过动听的音乐,温柔的旋律,甚至是哀伤的钢琴曲,让观众在不同的情绪中穿梭,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情感。

最后是创造氛围的关系。声音与画面合作,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氛围,可以显示出某种特定的状态或心情。比如,在紧张的悬念片中,能够用高强度的音乐来提升观众的情绪,从而增强影片的悬念感。或者,在悲伤的电影中,可以用低调的乐章和低沉的音乐来表达出悲伤和沉重的情绪,从而深深打动观众的心。

总之,声音和画面是创作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

不仅仅是单纯的合作,更是一种相互融合,能够通过画面表达出故事的情绪,又能够通过声音把这种情绪更深入地表现出来,最终创造出独特、有表现力的电影。

《勇敢的父亲》中声画关系的简要分析

《勇敢的父亲》中声画关系的简要分析

《父亲》声画关系的简要分析

《父亲》是中国导演李军虎拍摄的一部纪录短片,该片曾获2009年第二届香港华语纪录片节最佳短片奖。

本文将通过对《父亲》中的三个镜头声画关系的分析,探讨纪录片中的声音与画面组合形式。

镜头一:父亲韩培印在同乡工友的宿舍向工友借钱。

这个镜头中的声音与画面采用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即声音和画面反映的事实内容完全一致,声音与画面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

当镜头展示韩培印同乡工友的宿舍画面时,随即出现了韩培印与工友的对话同期声,声音与画面完全统一对应。

这种声画合一的统一组合方式,符合一般观众的观赏收听水平,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在纪录片中,可以更加强调纪录片的真实性和高保真性,使观众有强烈代入感,更容易产生共鸣。

镜头二:父亲韩培印在工地工作。

这个镜头中的声音与画面采用声画对位的组合方式,即声音与画面按照各自规律表现不同的信息,却有机的围绕着一个内容中心。

当镜头中出现韩培印在工地工作的画面时,出现了一道画外音,画外音没有直接描述画面内容,而是在为我们讲述韩培印的家庭情况。

声画对位的队列组合方式常出现在纪录片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重复镜头,还可以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双线描述,从两方面反映主题,深化思想内涵,带来独特的艺术效果。

镜头三:儿子韩胜利在学校食堂吃饭。

这个镜头中的声音和画面采用了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的综合组合方式,综合采用两种声画组合方式。

画面首先展现的是韩胜利在食堂排队打饭的画面,此时的声音为韩胜利讲述自己愿意打工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而父亲执意阻止;当画面中的韩胜利吃完饭,走出食堂时,声音变为韩胜利和导演聊天的同期声。

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热爱电影的人们曾经说会说去掉声音的电影是无声电影是一种艺术,但今天的我们要说没有画面的电影也同样是艺术的,那是来自声音的艺术!电影艺术语言的发展,随着电影技术与艺术手段、方式以及电影传播手段、方式的不断丰富而丰富。在卓别林的时代里电影是无声的,穿插在幕间的字幕是那时唯一的语言;录音技术的发明,导致了有声电影的出现。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已经有着和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2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音乐电视、音乐题材的影片)。3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影视艺术作品制作时赋予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大致也分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对位。3声画分立。

曾经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要展示的情绪、情调如出一辙。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多半是一种烘托的效果。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在影片最后车站相遇的片断中,小春因为领悟到父爱的珍贵在火车站大厅里激动的拉响了小提琴。带有感恩色彩的琴声配合小春带着泪水的脸以及中人激动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在纪录片中,声画同步可以体现真实感(声画同期录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过的《最后的蒸汽机火车》。本片讲述的是当地最后一列蒸汽机火车即将退役时最后一天的纪录。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带着与众不同的温暖的褐色调子,颇具老照片的情调。进站时火车周围包裹的浓浓的白色水蒸气和蒸汽机火车特有的轰鸣声让观众被感真实。

简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简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简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简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题目]:

简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答案解析]:

声音和画面是影视艺术语言的两大元素,这两大元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能交融相处,又存在一定矛盾。

1、声画同步;

2、声画分立;

3、声画对位。

扩展资料:

声音和画面的三种关系:

影视作品制作时赋予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分别是声画同步、声画对位和声画分立。

声画同步声音和画面的三种关系:

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

声画对位是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分别是声画对比和声画对立。

声画对比的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声

画对立的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声画对立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出其不意的声画组合常常使剪辑达到更高的艺术

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真实是纪录片的重要特征。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要靠有真实的画面,还要靠有真实的声音。纪录片不仅要重视画面语言的应用,还要重视声效语言的表达。与电影不同,电影有一个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过程,而电视的声音是与生俱来的,电视是声音和画面合一的艺术。作为最具电视特性的纪录片当然是“视听并茂”的艺术,其听觉部分当然是不可忽视,当我们在体会画面语言带来的冲击力的同时,声效语言元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纪录片中的声音成分主要有: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解说词、音乐,它们在作品中经常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声音效果。

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种声画关系的争论常又表现在对声音的认识上。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声音的认识,主要有这样两种偏差:一种是主张以画面为主,声音是为了补充画面的不足,它注重的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另一种则是强调解说的作用,画面只是图解解说的意义而已,它注重的是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及创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虽然这两种认识各有各的理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忽视了电视本身所具有的表现特点。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中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声音的创作远比画面的创作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声音成分复杂,更是因为人们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纪录片的音乐,实际上是后期配上去的,运用得好,当然能够抒情表意,纪录片的音乐绝对不可以一灌到底,因为画面的节奏是变化的,孤立于画面以外的音乐,是没有效果的,或者是反作用的,也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的。好的纪录片的音乐是有声源的,即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如纪录片《英和白》有许多音乐不是后期加上去的,而是通过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自然表达出来的,抒发了作品的感情色彩。《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部分,随着画面中刘焕章的家渐渐远去,只见到见一条空荡荡的胡同,劈木凿石之声一直延续了非常时间,。雕塑家的形象也随着那一声声的撞击声深深地刻在观众的脑海里。纪录片的音乐运用要慎重,因为音乐是表现主观的感情,而纪录片是追求客观的真实的。

纪录片声画一体化的复合结构,声音和画面往往并没有哪个更重要或谁补充谁的区别,它们都在表达一种真实的物质存在。例如:画面是清晨早市,有叫卖声、汽车鸣笛声或者特定的现场自然音响,这些现场效果声本身并没有补充清晨早市画面在表达意义方面的不足,人们之所以大量运用这些声音,是在利用声音信息的潜在能力,通过声音和画面双重信息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现场感。那种传统的音乐垫底,一铺到底的做法,之所以不受同行及观众的认可,也并不是因为它没有补充画面的不足,而是因为它忽视了声音传播信息的功能。纪录片运用同期声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能够增强现场的真实感,把观众带入纪录片所表现的环境和氛围里去,达到对真实世界的完整复原,其次,它可以增强节目的参与性和可看性,使节目不再是单方面的播音员解说。

人们注意到现在纪录片创作中,解说的声音在减少,创作者已经不是事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再按解说词拍摄画面了。解说词在片中的比例已经缩小了,有许多是化为同期声和字幕。解说词的写作和“播读”也不再那么张扬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态度,而是作为客观的叙述者为观众交代背景、连接内容。所以多数纪录片的画外音解说“读”出来的感觉不再是“宣传腔”、“播音腔”,而是追求平实的,客观的、冷静的风格。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纪录片通片没有解说词的,例如《微观世界》还有《迁徙中的鸟》,都是通篇使用现场声和音乐。但这并不是在提倡纪录片通片都不用解说。解说词为听而

写,解说词并不是不可以用来表现概念抽象的内容和创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对画面视觉信息起整合作用,但是纪录片的解说词和画面不能够脱离,他们之间不仅仅是一个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且还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加强的关系。在一些政论、历史、文化题材的电视片,如世界历史鸿篇巨制《大国崛起》等类型的电视纪录片中,对承载了许多信息的画面而言,更应该突出解说词的重要性,因为这类节目本身就是为了说理,表达观点,并影响观众,不说,就达不到目的。但是,就综合的声效语言表现来说,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音乐也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常说传统的专题片“画面声音两张皮”,传统的专题片不是没有声音,只是它往往是后期播音员配上的解说词和后期配的音乐或者效果声,听起来非常完美,但是完美得不真实。纪录一个人物的生活,听不到这个人的声音、听不到大自然的声音就觉得有所欠缺或是不真实了,一个没有声音的人就有可能是哑巴。而全部用音乐做背景,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声画关系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