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生存环境是指以人群为中心和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层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换句话说,以人类为中心,人以外的充满着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状况即为人类环境。

地球环境生态系统分解为①生态子系统

②自然资源子系统

③社会经济子系统

环境问题按其发生机理可分为①原生环境问题

②次生环境问题

③第三环境问题

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及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环境地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

②实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

③数理统计与E-GIS

④遥感技术

地球自转的意义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不同区域都能周期性的接受太阳辐射,从而极大地缓和了地球表面环境变化的时空梯度,为生物生存创造了适宜的气压、温度、湿度等。同时,地球自转对沿海地区的潮汐涨落具有重要的阻尼和缓和作用。另外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偏向力(科里奥利力)对地球环境系统中的物质运动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将会离开其原来的方向逐渐向右偏转;在南半球会向左偏转。

地球公转的意义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决定了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规律、地表的四季变化。地球公转也影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于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同时进行,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按照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状况将地球划分为夜半球和昼半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壳(莫霍洛维奇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外核(利曼界面)地内核

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可划归为人类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利用和改造区域环境的活动,如植物的采集和动物的驯化、狩猎与捕鱼、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农田开垦等,以及文明社会的资源开发、城乡聚落的发展、兴修道路和水利设施等。后者主要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所引起的环境恶化现象。人类活动以4种主要方式改变环境,即改变区域环境系统的物质组成、改变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改变区域环境系统中的物质能量过程、人为释放能量。

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结为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质量3个方面。自然资源是指那些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它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原料和燃料的来源,或是社会生产力布局的必要条件和产所。可见,自然资源是联系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球环境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纽带。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并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损失与危害的各种自然变异过程和事件。一般将自然灾害划分为突发性灾害和非突发性灾害,前者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后者包括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灾害。环境质量是指区域地球环境系统对人群生产和生活的适宜程度,故环境质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全方位、持续性的影响。

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固态、液态及水汽之外的全部混合气体成为干洁空气,其中N2占78.09%,O2占20.94%,Ar占0.93%,它们三者攻击占99.9%以上,其他气体仅占0.03%(氦氖氩氪氙)

大气能见度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是m或km。

大气圈的层结①对流层

②平流层

③中间层

④热层

⑤逸散层

主要温室气体分析

CO2 化石燃料燃烧;砍伐森林

CH4 湿地、稻田中的细菌;反刍动物活动;化石燃料燃烧

N2O 化石燃料燃烧;化肥释放物及砍伐森林

CFCs(氟氯烃类)制冷剂、泡沫剂、溶剂、气溶胶释放物

大气污染的天然污染源

①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排放SO2、H2S、CO2、CO、HF及火山灰颗粒物等

②森林火灾:向大气环境中排放CO、CO2、SO2、NO2、HC等

③自然风尘:风沙、风沙暴、地表起尘等

④沼泽地区:向大气环境排放CH4、CO、H2S

⑤海洋飞沫:海洋在大风的作用下可向近地层大气排放一些颗粒物,其化学成分主要有NaCl、硫酸盐和亚硫酸盐

人为大气污染源

①工业企业排放源——点源:种类多样、排放量大、排放集中

②家庭炉灶与取暖设备排放源——面源:种类较少,排放量较小,排放点多而广泛,且季节性变化大

③交通运输污染源——线源:属于移动污染源,种类少,影响大,小型分散,数量大,排放总量可观

④农业污染源——面源:施肥。使用农药,土壤表层作物表层农药蒸发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进入大气的各种气体、蒸汽和各种颗粒物(固体的物质或液体的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中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或者在太阳辐射参与下所进行的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与一次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化学组成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颗粒物是指大气中除气体之外的所有物质(包括各种固体或液体气溶胶)。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的粉尘,它们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表降落。

飘尘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煤烟、烟气和烟雾在内的颗粒物质。

水中物质可归纳为

①微溶气体:N2、O2、CH4、CO2、H2、H2S、NH3

②主要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根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铵根离子、钾离子

③微量元素:F、Br、I、B、Fe、Cu、Ni、Pb、Mn、Zn、Ti

④生物营养物:N、P、S等

⑤胶体:有机胶体(腐殖质)和无机胶体(二氧化硅和氧化铝胶体)

⑥固体悬浮物和生物体等

流域是指河流或湖泊的集水区域,包括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

产流过程是指流域中各种径流成分的形成过程,也是流域下垫面对降水的再分配过程,是流域发生降水后,水在具有不同的阻水、吸水、持水和输水特性的下垫面土层中垂直运动时,供水与下渗相互作用的产物。

地壳中已发现90多种化学元素,以O、Si、Al、Fe、Ca、Na、K、Mg、H、Ti等为主

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构造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力所引起的岩石圈的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表现为急剧运动(地震)和缓慢运动(海陆变迁)

岩石的运动方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石的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成为岩石的产状。

①水平岩层②倾斜岩层③直立岩层私倒转岩层

褶皱①背斜:核心为较老的岩层向两侧依次渐新的褶皱

②向斜:核心为较新的岩层并向两侧依次渐老的褶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