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与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与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与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智慧,这些智慧不仅反

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也成为我们当下生活的参考和

启示。

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强调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中国传统文

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古代的儒家

学说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应当根据天地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合。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的崇尚和敬畏,教

导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珍视生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观点是“天人合一”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意味着在生命的道路上,人

们应该积极向上,努力奋斗,不断自我完善。这种价值观教导人们要

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自我奋斗,不放弃追求卓越的机会。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适应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贯穿于各个层面。首先是对人生意

义的思考和追求。古代的儒家学说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做人的原则,

教导人们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达到人生的价值。同时,佛教和

道教也提出了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教导人们要修养心灵,追求内心

的平静和解脱。这些思想都呼唤人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德,

以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体现在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

处理上。古代的儒家学说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仁爱之道,教导人们要

以仁爱之心待人,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人重

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价值观,教导人们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生命的本源

什么是生命的本源

什么是生命的本源

生命的本源只能是“无”。

生活在这个世界,不管你信佛不信佛,这个世界都是由佛法所构成,佛法中生命及万物的本源是什么?就是宇宙那个无形无象、无声无息、无作无为、如如不动的本性。生命的阴性物质是来自宇宙中心发出的灵光(光子流)。生命的阳性物质是由被称为“宇宙核”的光团爆炸后,能量转化,阴极生阳,转化为肉眼可见的阳性物质。我们生存的银河系,可能就是由传说中的“盘古大帝”这个宇宙核的爆炸而形成。阴阳两种物质都源于道。生命以及一切物质就是由阴(灵体)阳(肉体)两种物质组合而成。不同的是,相对来说,低级生命呈现以阳为主,高级生命呈现以阴为主。所谓的“高级”或“低级”只是运行速度的不同,并无高低之分。

生命都来源于宇宙本性,所以,每一个众生原本就有佛性。可是,众生来到这个世界上,物质对精神的诱惑力太大,众生误以为这个世界的东西都是实有可得的。整天向外追求,久而久之,也忘记了自己原本就具有的佛性,迷惑颠倒的久了,也和内在的真我本性失去了联系。由于长期在红尘这个舞台上游戏人生,也忘记了自己原本为了发挥佛的力量,加持这个世界的使命,甚至否认佛的存在。这就是物质对心理的作用和转化。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是心物辩证关系中,物对心起的转化作用,可见物对心的作用和转化之力也非同小可。

但是,众生毕竟都有佛性,灵魂的深处储存着过去的佛种,因此,

万事万物都具有宇宙的真我本性。为了寻找这个真我本性,所以众生在找不到自己的本性之前,永远不会满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永远不会满足的原因。比方说对长寿或者长生不老的向往。但是,众生不知道,他要找的那个真我本性就在自身之中,万物皆有,本来早已俱备。却一直向着外界的方向,追求外面物质世界的东西,来填补内在永不满足的空虚欲求。却不知道,外面的物质世界只是本性中变现出来的妙有作用,是末而非本,是多而非一。

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论纲——兼论传统生命哲学对生命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论纲——兼论传统生命哲学对生命教育的意义
— —
兼论 传统 生命哲 学对 生命教 育 的意义
吕有 云 刘远 飞
( 莞 理 工 学 院 思想 政 治理 论 教 学 部 ,广 东 东莞 5 3 0 东 2 8 8)
摘要 :以儒 道释 为主干 的 中国传统 哲 学本质上是 一种 生命哲 学 ,其主 旨在 于 围绕 人的 “ 生命 ”来展开
的生命教 育提供 了宝贵 的思 想 资源。 关键 词 :儒 家: 道家 ;佛 家;生命 哲学 ;生命教 育
中图分类号 :B l 2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l O — 0 l ( 0 9 6 0 9 5 0 9 3 2 2 0 )0 —0 5 —0
生 命 问题 和 生 命 教 育 问题 从 来 没 有 像 今 天 这 样突 出和紧 迫 。一 方面 人们 追 求 自身 生 命 价值 的 期望 越 来越 高 ,另 一 方 面 生命 价 值 遭 受 忽 视 、 遮 蔽和 践踏 的现 象 却越 来 越 严 重 。在 这 种 紧 张和 对 恃 中 ,人 们 从 理 论研 究 到 实践 探 索 ,都 对 生命 问题 和 生命 教 育 问题给 以极 大 的热 情 和 关 注 。但 是 ,从 中 国传 统 文 化及 其 哲 学 的视 角 来 思 考 生命
如 果 按 照 西 方 哲 学 认 识 和 把 握 世 界 的 标 准 , 中国 哲 学算 不 上 哲 学 。但 如 果 我 们 承 认 哲 学

老子:中国生命哲学之父

老子:中国生命哲学之父
仅地 位独 特 , 且影 响深 远 。 而
那么 , 以见得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呢?这是因为作为中国传统哲学创始人之一的老子 , 何 其哲 学思想具有浓郁 的重生乃至崇生倾 向, 生命崇拜和生命本位意识是老子哲学 的根本意识。这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从根本说是一种生命之道 ,道” 道” “ 的生命意蕴决定了生 命意 识是 老子 哲学 的根本 意识 。老子 之 “ ” 生 的 文化 背 景 和思 想 渊源 是 楚文 化 中的 太一 崇 拜 。太 道 产 崇拜是一种 日 神崇拜 , 楚人赋予其丰富的生命意蕴 , 日出 日 落所带来的昼夜之变被视 同为生命现象的 生死之别 , 日出被理解为生命的诞生 , 日落被理解为生命的死亡。因而在楚文化中, 太一神既是 日 , 神 也
国第一位社会哲学家 , 老子则是 中国第一位生命哲学家。决定这一思想分野的根据是 ,L 孑 子哲学的核心 观念是“ , 德” 其所谓“ 是人伦道德之德 ; 德” 墨子哲学的核心观念是“ , 义” 其所谓“ 是社会道义之义; 义” 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是“ , 道” 其所谓“ 是生命本体之道。故笔者认为 ,L 、 道” 孑子 墨子 、 老子这三位哲学

是生命之神。生活于楚地且有恋古情结的老子以楚地的古老信仰 E 为原型, t 神 对这一信仰所反映的太 阳的 自然特性和生命意蕴进行理性抽象 , 抛弃其宗教名称 , 保留其 自然特性和生命意蕴, 名之为“ ” 道 。

中国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观点

中国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观点

中国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观点

姓名:曾德彩学号:1302010101 班级:13政一班

摘要: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关于世界本原,中国古代哲学有众多派别,道家、儒家、心学家等都对世界的本原有过看法,下面我就三个派别的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进行简述。

关键词:道家仁心外无物

一、老子“道生万物”

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老子的世界本原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早的一次划时代的飞跃.老子从自然现象的变化探索宇宙本原,进而探索人类社会的演变.吸收了伯阳甫的阴阳说思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广泛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负阴抱阳"的统一体。老子哲学体系的"道"是宇宙的总根源,总规律,是最高存在的真理.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法则的统一,是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道"是宇宙存在的运动实体,也暗宇宙运行的道路和规律,是主客观的统一.老子把天地看作是物质运动的一定形态,是无限宇宙的一个有限的区域,而没有把天地看作是物质的同义语,"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人乎".老子认识了矛盾的普遍性,他认识了矛盾的对立和相辅相成的转化.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里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从总体上说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是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

老子从天文历法的推移,考察天体运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规律,是天地运行的道路和秩序.有规律的"道"才使得阴阳二气均匀调和,主宰着宇宙万物不失其序地生长变化."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曰道"是整个宇宙万物的本源.坚持无神论,公然否定天神的存在,并且把主宰宇宙万物的"道"提高到哲学的层次,提出以"道"为范畴的宇宙本原的认识论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天神"创造宇宙的神学公开地下了挑战书.老子认为"道"是客观世界固有的东西,是宇宙的本体,又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也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论述出来的道理."道"既然是宇宙本体和普遍规律,动摇了天命观,就必定要落实到具体的政治行为和人生过程中去,因此便有了政治,人生和认识论上的意义。

老子生命本原论——以《老子》四章、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为中心

老子生命本原论——以《老子》四章、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为中心
应是指道的无物状态无物之道产生了道的知谁之子的方式表面上称其虽然认为道的有物状有物状态有物之道这最初的生命然后由道的有态有物之道是子但又不知是谁之子也即不物状态有物之道这最初的生命再产生天地万物等知谁是母然后用象帝之先说明这种出现于天丰富繁多的生命
第2 8卷 第 3 期
Vo. 8 No 3 12 .
( 安徽 大学 哲学 系, 安徽 合肥 2 0 O ) 3 0 0
摘 要 : 宙是 充 满 生命 的 “ 的世 界 , 是 生命 的 本 原 。道 有 “ 物 ” 有 物” 种 状 态 , “ 物 ” 道 和 “ 宇 活” 道 无 和“ 两 有 无 之 有 物 ” 道 两种 形 态。 道 的 无物 状 态 、 物 之 道 是 道 的有 物 状 态 、 物 之 道 的“ ” “ ” 之 无 有 根 或 母 。道 的无 物 状 态 、 物 之 道 生 出 无 道 的有 物 状 态、 物 之 道 , 的 有 物状 态 、 物之 道 生 出天 地 和 万 物 。在 道 的 有 物 状 态 、 物之 道 生 出天 地 万 物 时 , 有 道 有 有 是
的诞生 。老子认 为 宇宙 的本原 是 道 , 际上 就是 认 实 为道是 生命 的本原 。那 么 , 道如 何 创造 宇 宙 中纷 繁 复杂 的生命? 道 自身有 无 生命 ?《 子 》 老 ①四章 、 十 道 的有物 状态 、 物之道 ,无” 生 了“ ” 有 “ 产 有 。这 就是 老子所说 的“ 生 于无 ” 《 子 ・四十 章 》 。这 表 有 (老 ) 明, 仅就 道而言 , 的无 物状 态 、 物之 道 是道 的有 道 无 物状态 、 有物之道 的本原 。由于道 的有物 状态 、 物 有 之道为道 的无物状 态 、 物之道所 “ , 无 生” 因而是有 生

关于中国哲学的生命性

关于中国哲学的生命性

关于中国哲学的生命性

可以说柏拉图主义的这种“颠倒”,决定了以后西方形上学对生命的遗忘。这种情况只是到了尼采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那里,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类似的情况在印度思想中有更极端的表现,在这里,几乎所有思想流派都是把生命当作苦难和罪恶,而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超渡苦海,在生命彻底熄灭的、超自然的涅盘境界中得到满足。然而在中国哲学中,我们却看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牟宗三先生曾说:“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牟宗三第18页)事实上,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强调作为宇宙生命的天或道的“生生不息”,从没有构想出那种否定和蔑视人和宇宙的生命本身的观念。故生命性或生命意识,可以说是中国思想有别于其他传统的根本特征。但在中国传统中,生命到底指的是什么?本文试图以概念史描述的方式,来诠释中国人的生命意识。首先我们要阐明的是,中国思想最早的生命概念,讲的就是自然的生命。汉语“生命”一词包括“生”(造化)与“命”(授予、禀受)在这里,“生”是普遍的,而“命”则是个体从这普遍性中分有的部分,因而从前者得到规定。“生”这个字,取象于草木从土壤中生长出来,意即事物破莩去遮、生显出来。在中国最早的思想(比如在《诗经》、《周易》、《尚书》等)中,“生”的意思可归纳为:(1)个体事物的自我生成,即某种隐蔽的、不存在的东西转变为显现的、有确定实在的东西。如《诗经?卷阿》云“梧桐生矣,于彼朝阳”。(2)—物“生”出另一物。如《诗经?信南山》云“既沾既足,生我

百谷”。 (3)有某种唯一性、本源性的东西(比如“天”或后来的“道”)生育万物,如大地生草木一般。这个“生”就是普遍的、宇宙的。我们看到在春秋以前,人们缺乏普遍性思维,因而这个宇宙生命的观念还不完备,但是到春秋以后它就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哲学的生命概念的主要内容。然而,不管是个体的还是宇宙的生命,实际上都还属于自然,这规定了中国传统的生命概念的特质。在之后的先秦哲学中,宇宙生命的概念得到强化。比如儒家讲“生生之谓易”道家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都以为万物皆从一普遍的根源生长而出,后者就是一个化生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体。我们亦可把这个宇宙生命的意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生命作为创造。(1)比如先秦儒家和道家,首先都把“生”理解为一个普遍的宇宙生命造化万有的活动。如《易传》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系辞上》《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王弼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2)生命作为存在的变易。比如《易传》说“生生之谓易”(《系辞上》)《庄子》说“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天道》)一切存在都处在宇宙的生生之流中,而且这宇宙的生命之流,被理解为就是“天”或“道”的运行。生命作为时间性。生命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积累的存在,因而从存在论上说它的本质就是存在的历史性、时间性。对于中国思想到此为止的这种生命意识,我曾指出它的最显着特点为其生命概念和自我概念是分离的。(吴学国)盖远古之人缺

本原名词解释

本原名词解释

本原名词解释

本原(benyuan)一词是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家理论,其最早是由墨子周文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墨翟着作《墨子》中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也被称为“墨翟学说”。墨子在《墨子》里提出,宇宙中所有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五种基本元素:天、地、水、火、风。五种元素又合而为一,称为“本原”。

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概念,它被墨家学派用于指代最原始的实体,它的本质比较集中的象征了宇宙本质的复杂与繁多性,即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物质事物都源自它,且原本的概念并未受到当时一些哲学家的破坏。

- 1 -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本源概念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本源概念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本源概念

气:无形的物质,有时同器(有形的物质)形:有形的物质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程朱认为理决定气

天:大自然或宇宙;至高的神

墨子:“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志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孔子:孔子所谓天有时指有意志的上帝,有时指物质性的天空。

孟子:天是最高的精神实体

老子:物质之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庄子:天成为自然界的名称

荀子:受庄子的影响,他所谓天的主要意义是自然之天。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董仲舒:天是创造世界的最高主宰

道(天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以前所谓天道是从属于天的,老子却认为天从属于道。老子以道的观念指天地未分的混然总体。程颢、程颐以道为理;张载以道为气

太极

太极也是表示最高存在的范畴。太是最先最高,极是顶点。太极观念最初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朱熹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所谓太极就是最根本的理

理(天理)

张载所谓理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二程以理为他们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观念,以理为世界万物的最初根源。程颢说:“天者理也。”

儒家道统论

“道统”,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先代圣王的,并且自命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正统。韩愈、程朱自命继承了孟子思想的正统。

儒家的道统论可以说有三个面向:

一是广义的判教,在孟子那里为辟杨、墨,在韩愈、宋儒那里则为排佛、老;

二是要在现实的政治权威之外标立一超越的尺度,此是相对于“政统”(或“治统”)而言道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经典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虚空原子说:“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刘禹锡:“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王夫之:“天下唯器”,“道着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及经典观点:

代表人物: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

法国的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

德国的费尔巴哈等。

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庄子:万物与我为一。

王守仁: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吾心中。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是这个意思。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所以《素问·宝命全记沦》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太阳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生命形质的原料。有生命的万物必须依靠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发育成长。因为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会直持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而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体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可使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为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人的活动违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剧变,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

境的相对平衡都会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这说明“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中国生命哲学真理观

中国生命哲学真理观

中国生命哲学真理观

中国生命哲学真理观是指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于生命和真理的认知观点和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被视为宇宙间众生共有的宝贵存在,而真理则被看作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中国生命哲学真理观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和真理的独特理解和重视。

中国生命哲学真理观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生命:中国生命哲学真理观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和尊重生命。中国人注重生态环境的整体平衡和生命的繁衍,强调生命的自然法则和生存的可持续性。

二、追求真理:中国生命哲学真理观认为真理是生命的指导和追求的终极目标。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认为通过修身养性、追求真理和美好的境界,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中国人认为,真理是超越人类个体的普遍规律和价值,是智慧和谦逊的结晶。

三、和谐共存:中国生命哲学真理观倡导和谐共存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和谐即相互尊重、彼此负责、和睦相处,通过和谐共存才能实现生命的进步和发展。

四、自我实现:中国生命哲学真理观强调个体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中国传统哲学

重视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强调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和自主选择的自由。中国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真理观,应该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五、大道至简:中国生命哲学真理观主张大道至简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大道至简、清心寡欲的境界,通过简朴而高尚的生活方式,追求真善美和内心的宁静。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意思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意思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意思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意思是指对于人类存在的起源、生与死的真相以及宇宙间的循环往复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这一哲学观念追溯至古代文明起源,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在原始文化中,人们认为生命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循环。他们相信人类的灵魂在死后会继续存在,进入另一个世界或灵界。这种观念常伴随着对祖先的崇拜,以及通过仪式和祭祀来与死者保持联系。

而在一些宗教中,如佛教和印度教,存在轮回转世的概念。根据轮回转世的理论,人的灵魂在死后会转生到另一个生命体中,以此不断循环直到最终实现解脱。这种观念强调个体的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以及通过修行和道德行为来摆脱轮回的束缚。

在西方哲学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灵魂的不朽性和灵魂的转世观念。他认为人类的灵魂是永恒的,通过多次轮回来不断完善自己。而在基督教中,有关生死的观念主要涉及灵魂的救赎和来世的存在。基督徒相信通过信仰和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可以得到永生。

总的来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意思是关于生命起源、死亡和灵魂存在的思考和理解。无论是在原始文化、宗教信仰还是哲学思想中,人们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都是一种对于人类存在本质的追问

和对超越个体生命的探索。

生命的律动中国古代哲学

生命的律动中国古代哲学

生命的律动中国古代哲学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生命,被认为是天地自然的本性。《易·系辞下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即是说天地的根本精神,就在于不断地创造生命、化生万物,这是天地自然的最高品德。宋代理学家张载解释说:“天地之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心唯是生物,天地之德曰生也。”(《横渠易说》)朱熹也说:“某谓天地别无勾当,只是以生物为心,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朱子语类》)都是在说明,生,为天地之本,创生生命是天地之心,是自然的本性。中国古代的哲学认为,生命无所不在,天地万物都充满着昂然的生命;生命精神是统驭宇宙万物周流运转的内在力量;生命,即为宇宙的最高本体。

中国艺术受到这种哲学精神的深深的浸染,所以,重视生命,表现生命精神,成为中国艺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中国艺术中,山川草木,日月天地,自然宇宙,被视为一个巨大浑融的生命世界,日升月隐,潮涌波平,鸢飞鱼跃,草长花开,万物周流运转、生生不息,一切都充满着活泼泼的生命,都体现着、印证着生命精神。而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个生气勃勃、生机盎然的世界。

王维山水诗对于生命的重视,首先表现在对生命运动的强烈感受。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大自然是一个自在的生命空间,赜然纷呈、流动变化着的天地万物,都具有不息的生命,都是宇宙之生命精神的蓬勃显现。我们先来看他《辋川集》中的小诗《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秋雨飒飒,下得正紧,涧石间的水流也变得湍急起来,浪花溅起,白鹭惊飞,旋知虚惊,又安然落下,山间的小溪于是恢复了原来的宁静。在这幅秋雨山溪图中,作者描绘的一切是这样充满了生命的动感,一切都在变化、在流荡、在跃动之中。“跳波自相溅”中的一个“自”字,又特别提示我们,这一切生动的变化,并非人的安排,而是大自然这个生命世界的自在自为。《辋川集》中的另一首诗《辛夷坞》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 《内经》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 志,而《内经》成书于战国到两汉时期,并且《内经》根本就没 有涉及“元气”这个词。因此,我们说元气一元论是《内经》以 后的事情,《内经》的成书早于元气一元论的诞生,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形成时间也就早于元气一元论的诞生。如果拿晚成的元气 一元论去说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受到了它的影响,毫无疑问,没 有人会相信。
目录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 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 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 学思想。
精气学说作为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 代哲学思想之一,它滥觞于先秦时期, 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由于先秦至两汉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奠基时期,故此时盛行的精气学说, 必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深 刻的影响。
讲到这里,我再给大家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教科书中为什么用 精气学说而不用元气一元论?这是因为元气一元论奠基于东汉的 王充,距我们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间稍微晚了一些,而 精气学说则产生于春秋中后期和战国时期,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形成,与《内经》的成书,在时间上相吻合,所以用了精气学说 而没有选元气一元论。
因此,在古代哲学范畴中,精的概念,可以说有大有小:这个 小概念呢,是说精是气的一个部分,是形成人类的本原物质。这 个大概念呢,是说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包括人类,包括所有的动 物和植物,也包括星星月亮,都是由精构成的。所以,从精的大 概念来讲,它与气是一致的,是指整个气;从精的小概念来说, 它只是气的一部分,也就是精华部分。

本原的哲学概念

本原的哲学概念

本原的哲学概念

本原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的是万物的起源或根本原因。在哲学中,本原的探讨是为了寻找宇宙、生命、人类等存在的根源和本质。

不同的哲学流派对本原的理解和解释有所不同。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而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在中国哲学中,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而儒家则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认为生命是万物的本原。

本原的探讨是哲学思考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涉及到宇宙、生命、人类等存在的根本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自然也由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即气的凝聚而生成。由于宇宙中的无形之气的运动,分化为天地阴阳之气,故又说人类由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合和而生成。天地之气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物质。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管子·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又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论衡·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又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犹冰也。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 由于人类为宇宙万物之至精至贵者,故构成人类的气与构成其它物种的气不同,人类由宇宙之气的精华部分,即所谓“精气”所化生。如《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论衡·论死》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人的形体与精神皆由精气构成和化生。形体由精化成,由气充塞,由神主宰。《淮南子·原道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形体是生命寄存的躯壳,由精气化生;气充塞于人体之中,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神由精、气化生,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或调节机制。形(精)、气、神和谐协调,则维持生命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若其中之一方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则可导致生命活动中止而危及生命。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俯仰”(《淮南子·原道训》)。宇宙之精气构成人类形体并藏寓于人体之中,又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人若善养此精,则能与天地共存,成为至善至美之人。如《管子·内业》认为,精(气)藏胸中,浩然和平,则为圣人。《孟子》认为,人的意志坚定,正气也就存在于体内,强调“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则能成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王充认为,阴阳之气平和,则耳目聪明,道德纯正,而为圣人,如《论衡·气寿》说:“圣人禀和气,故年命得正数。” 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和体悟。自然界各种生命的诞生,都与水密切相关,与阳光雨露和气候变化有关。故古人萌生了“水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认识,如《管子·水地》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不仅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水是自然界万物之本原,古代希腊人也认为水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本原。古代希腊的泰利士所说的”万物的始基是水“,是西方哲学的最源头。”水地说“是古人对自然界万物生成本原的最朴素的认识。自然界的水为地之经脉,土地中之精华,是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水地生万物也就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人类自身的繁衍,本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也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即精,凝停相合而为人。这是古人对天地自然及人类自身反复观察、联想而得出的结论,医学`教育可以认为是”水生万物“向”精生万物“的嬗变。中医学对精的认识,在古代哲学生命本原说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周易·系辞下》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把本为医学中男女两性之精相结合形成胚胎之论,进一步推理为雌雄两性之精相合而万物生成,进而再引申为天地阴阳精气相合而万物化生。如此把具体的生殖之精抽象为无形可见的天地精气。《周易·咸》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因而天地阴阳精气这一无形之物也就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之原。人为宇宙万物之一,自然也由这一无形之物化生。如《管子·内业》说:“凡人之

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哲学的生命本原说虽源于“水地说”,但水为有形之物,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之物,这都不符合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有形生于无形,无形化为有形”之原则,皆难以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之原,因而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易传》与《管子》皆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可见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如《管子·心术下》说:“气者,身之充也……一气能变曰精。”精即能够运动变化的气,无形无状,因而可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之间……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可见《管子》已将精称为“气”,精即是气。《黄帝内经》也认为精气是充塞于宇宙(太虚)之中的极细微物质,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如此将精或精气的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而运动不息的客观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元气一元论”。在古代哲学家的认识中,人体及其精神是由气或元气化生的,人体生命的维持,尤其是精神修养,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