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

合集下载

教育哲学第四章

教育哲学第四章


成中英认为,在构建本体论哲学体系时,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思维 方式是整体体验性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则 是分析求证性的。中国的体系首先注重构建 宏观整体的本体框架,具有本源与根本、历 史与基础两个维度。这一体系不是静态的, 而体现了源与流、本体与变体的统一,形成 了虚体与虚用,有无相生、虚实互发的道的 结构。其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在今天也是 很有启发意义的。
二、近代哲学本体论
在近代,随着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的兴起,哲学家对本体论的思考更加深 入,到了黑格尔,他的形而上学体系使 本体论达到了顶峰。
笛卡儿(Descartes,R.)发展了柏拉图 的理念哲学,诉诸理性权威。他从普遍的怀 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他认为, “我思”既是“我在”的根源和前提,也是 “我在”的本质规定和目标追求。他在“本 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体”的概念,而上 帝才是绝对意义上的存在物。精神和物质是 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并且都依赖于上帝的 存在。笛卡儿否认物质的第一性,强调思维 的第一性。他认为,人的思维决定了人的存 在、人的本质。
自然人性论到了近代,一些思想家对 “自由人性”有了新的理解,象自爱、自由 和平等 “天赋人权”就得到了尊重与保护。 尤其是在被称为“自由哲学家”卢梭为代表 的思想家的努力下,自然人性论在西方获得 了长足的发展。。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自 然人性论实质上是纵愚弃智人性论,而西方 近代思想家的自然人性论则是纵欲求智人性 论。
第三节 教育本体论与人性论
人性是什么?是人的本性还是人的个性? 或者二者就是一回事?我认为,人性是指人 的本性,是构成教育本体论的基石。而人的 个性是“表明个人对社会自主创造关系的思 想与行为的总体特征” ,它主要表现在 “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和完整性”四个 方面,从生成性和完整性上看,人的个性与 人的本性(人性)有关,但从总体特征上看, 人的本性主要指先天生成的,而人的个性主 要还是后天形成的。因此,人性不等于个性。

道家文化精髓——“元气论”

道家文化精髓——“元气论”

道家文化精髓——“元气论”
*道家养生提示:道家养生提示:道家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发展干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

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

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门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

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

基于元气学
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

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

《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

《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

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一、引言本体、知识和价值在中国哲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从系统的角度,结合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对本体、知识和价值进行整体论诠释。

二、本体的整体论诠释1.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概念2.本体与宇宙观3.本体与人类存在4.本体与自然界5.本体与伦理道德三、知识的整体论诠释1.知识概念的演化2.知识与认识论3.知识与价值观4.知识的价值与作用5.知识的未来四、价值的整体论诠释1.价值概念的演化2.价值的形成和发展3.价值观念与人性4.价值观念与社会5.价值观念与道德五、本体、知识和价值的综合1.本体、知识和价值的关联2.本体、知识和价值的互动3.本体、知识和价值的相通性4.本体、知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六、结论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对中国哲学中的本体、知识和价值进行了整体论诠释。

充分阐明了它们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互关联的本质关系,为今后探讨中国哲学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本体的整体论诠释1.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概念本体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理解为宇宙、存在或实在性的本原。

在中国哲学中,本体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易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道是一的本体,是诸多存在的根源。

《庄子》中的“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则对本体进一步阐释,“大道”指的是自然存在的本体,具有无形的特点,从而寓意着无尽无穷的生育之力。

2. 本体与宇宙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与宇宙观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根据《周易》的宇宙观,天和地是存在的本源。

这表明了天地的本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本体观强调道是天地创造的本原,是万物之源。

道教中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人类必须遵循天道、地道,尊重自然的本体特性,注重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

佛教的本体观则强调世间皆为幻象,在一切事物之外,存在着一个非物质的本体。

佛教的这种本体观念深受无我、空、等概念的影响,试图颠覆人类的现实认知,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中国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观点

中国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观点

中国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观点姓名:曾德彩学号:1302010101 班级:13政一班摘要: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关于世界本原,中国古代哲学有众多派别,道家、儒家、心学家等都对世界的本原有过看法,下面我就三个派别的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进行简述。

关键词:道家仁心外无物一、老子“道生万物”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老子的世界本原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早的一次划时代的飞跃.老子从自然现象的变化探索宇宙本原,进而探索人类社会的演变.吸收了伯阳甫的阴阳说思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广泛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负阴抱阳"的统一体。

老子哲学体系的"道"是宇宙的总根源,总规律,是最高存在的真理.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法则的统一,是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道"是宇宙存在的运动实体,也暗宇宙运行的道路和规律,是主客观的统一.老子把天地看作是物质运动的一定形态,是无限宇宙的一个有限的区域,而没有把天地看作是物质的同义语,"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人乎".老子认识了矛盾的普遍性,他认识了矛盾的对立和相辅相成的转化.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里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从总体上说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是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

老子从天文历法的推移,考察天体运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规律,是天地运行的道路和秩序.有规律的"道"才使得阴阳二气均匀调和,主宰着宇宙万物不失其序地生长变化."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曰道"是整个宇宙万物的本源.坚持无神论,公然否定天神的存在,并且把主宰宇宙万物的"道"提高到哲学的层次,提出以"道"为范畴的宇宙本原的认识论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天神"创造宇宙的神学公开地下了挑战书.老子认为"道"是客观世界固有的东西,是宇宙的本体,又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也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论述出来的道理."道"既然是宇宙本体和普遍规律,动摇了天命观,就必定要落实到具体的政治行为和人生过程中去,因此便有了政治,人生和认识论上的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 《孟子· 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 (先天的),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 物。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和人 生境界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在 中国古代文化中,哲学处于核心地位。
• • • •
• •
• • • •

一、中国哲学的萌芽 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 1、五行说: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 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2、八卦说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周易所包含 的占卜科学理论令今人大惑不解,以致出现了《易经》热。 3、阴阳说 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 战国末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家,把阴阳和五行观念 揉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 总之,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原始的 哲学思想。
阳明心学: 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认识论: 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 之天理。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王阳明(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 大成者 •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 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 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 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 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一、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 • 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 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它包举万 有,统摄万象,无限丰富,无比充实。 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为“宇”,古今 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为“宙” ;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元气论和气本论

元气论和气本论

元气论和气本论一、定义1.元气论:元气论是一种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元气所构成,以元气为世界本原的学说。

2.气本论:气本论是强调“气”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及宇宙万物运动变化都依赖于“气”的变化的哲学理论。

二、历史背景1.元气论:元气论起源于先秦时期,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的杨朱、北宋的张载等。

其发展与古代的自然科学、医学等密切相关。

2.气本论:气本论的发展主要是在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戴震等。

这一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三、哲学思想1.元气论:元气论强调元气的自然属性,以及其在宇宙生成和运动变化中的决定作用。

它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元气所构成,以元气为世界本原。

2.气本论:气本论强调气的本体地位,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所构成,且气的运动变化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本原。

它特别强调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四、代表人物1.元气论: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的杨朱、北宋的张载等。

杨朱认为万物由元气组成,张载则提出了“太虚即气”的观点。

2.气本论:代表人物有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戴震等。

王阳明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戴震则主张“气化即道”。

五、现代应用1.元气论:现代医学运用元气论指导医学实践,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元气的推动和激发。

同时,元气论也影响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气本论:现代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借鉴气本论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此外,气本论也在企业管理、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六、意义与价值1.元气论:元气论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现代医学、自然科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它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自然科学、医学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2.气本论:气本论深化了对宇宙本原的认识,为现代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提供了哲学指导。

此外,它对现代企业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也有启示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17)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卷17)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患者性格急躁,胸闷,两胁及少腹不舒,常见的情志病因是A.大怒B.大悲C.思虑D.惊吓E.恐惧【答案】A2、手太阳经的分布部位是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外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答案】E3、肺气失于宣发,可出现的症状有A.胸闷B.无汛C.食少D.便秘E.鼻塞【答案】A B E4、形成肝风内动的原因包括A.邪热炽盛B.阴虚阳亢C.阴血亏耗D.感受风邪E.脾土虚败【答案】A B C5、诊断虽明确,但失治误治,或护理不当,则可损伤人体正气,助长邪气,以至变证迭起,甚至预后不良,其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是A.环境因素B.生活因素C.体质因素D.病邪因素E.诊治因素【答案】E6、阳虚之体慎用寒凉之品是A.因时治宜B.因人制宜C.因地制宜D.治病求本E.阳病治阴【答案】B7、肺与脾的关系表现在A.宗气生成和津液代谢B.血的生成运行C.气机的调节D.呼吸运动与消化吸收E.阴液互资互济【答案】A8、补充完善《黄帝内经》,发挥“寸口脉诊”.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的著作是A.《伤寒论》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难经》E.《脾胃论》【答案】D9、导致个体体质差异的根本因素是A.气的盛衰B.精的盈亏C.津液盈亏D.脏腑功能E.气血多少【答案】B10、“阴病治阳”适用证候是A.虚热证B.实热证C.虚寒证D.实寒证E.寒热错杂证【答案】C11、六淫致病,其临床表现具有干涩特点的是A.风邪B.寒邪C.燥邪D.暑邪E.火(热)邪【答案】C12、津液之府指A.胃B.大肠C.小肠D.三焦E.膀胱【答案】E13、属于气逆的症状有A.嗳气B.呕吐C.呃逆D.头痛头胀E.神疲乏力【答案】A B C D14、恐惧过度最易损伤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E15、某女,43岁。

心悸,失眠多梦,纳差腹胀,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无华,此病证所体现的阴阳消长形式是A.此消彼长B.此长彼消C.此消彼消D.此长彼长E.互为消长【答案】C16、“阴阳之征兆”指的是A.寒与热B.水与火C.上与下D.内与外E.动与静【答案】B17、郁怒太过,肝气郁结,可见的临床表现有A.两胁胀闷B.喜太息C.头目胀痛D.月经不调E.咽部有异物梗阻感【答案】A B C D E18、属于正治的有A.以热治寒B.以热治热C.以寒治热D.以寒治寒E.以补开塞【答案】A C19、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可为宇宙万物构成本原的有A.精B.气C.道D.精气E.元气【答案】A B C D E20、某男,35岁。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

中医中的哲学思想•中医学的发展就是认识到了个人生理功能存在差异的生物基础,又深入探讨了多种差异复杂的社会背景。

•中医基本理论以哲学为基础,借用中国传统学术的类比思维、辩证思维、整体观念,以阴阳、五行、元气及暗示、简洁、联想学说,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体内部脏腑之间的关系,阐明有关人体疾病的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问题,指导临床实践。

中国中医学不仅是一门理论体系完整的疾病治疗学科,还是一门社会学科,是社会学体系中的重要“要素”或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学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即研究整体社会,或局部社会,包含社会的某一些方面、某一些领域、某一些层次。

社会学试图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揭示社会规律。

严复先生说过:“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

”“群学者,将以明治乱,盛衰之由,而于三者(正德、利用、厚生)之事操其本耳” (《群学肄言》)。

宏观上,社会学持科学态度,用科学的、哲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

主要着眼于建构社会的各种要素,特别是社会的起源、发展、成熟和变化以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制度、体系、活动、关系、运行程序、群体等。

,以寻求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内在原理。

微观上,中医学的“厚生”本质,对社会现象、社会公民的体质素养,影响巨大。

“厚生”见《尚书·大禹谟》中,“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孔颖达注疏指出:“厚生,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

”所以人和社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人组成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

社会环境也会影响人,包括人的身体,带来一系列的医疗问题。

因此,中医的发展就是要认识到生理机能个体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并以复杂的差异去探讨各种社会背景。

作为中国文明社会制度基础的中国哲学,以其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孕育了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以哲学为基础,借用我国传统学术的类比思维、辩证思维和整体观,运用阴阳五行、元气暗示、凝练联想等理论来解释人与自然、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阐明人体疾病的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

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之为“无形”。

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

所谓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10展开1概论古人认为:“精气”是万物本根。

后人称为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或“气一元论”,是研究精气(气、元气)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

产生于先秦,战国后期稷(ji)下(古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县北)道家提出“宇宙的本源即精气,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产生的,精气是一种极微细的构成万物的物质元素。

”成熟并广泛地研究和运用于战国末期至秦汉。

经过后世贤哲的不断充实和发展,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为深刻的哲学理论。

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由于先秦至两汉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故此时盛行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

精气学说2精气学说管子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管子·内业》)这段话说明: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产生万物。

世上没有鬼神,人们认为鬼神的东西,实际上是精气的变化。

得到真气的人,就能成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他对这种目所不能见到的最细微物质“气”,作了进一步描述;其大意为无形物质是有形物质的本根。

所以称之为无形,只是因为它在潜藏时,人们不易觉察到,但它确实是无形地存在着的。

正因为有它的存在,事物才能从无形中油然而变为有形。

万物都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

哲学导论考题及答案 王德峰

哲学导论考题及答案  王德峰
形而上者,泛指事物的一般规律、准则,即所谓道规;形而下者,指具体事物或操作,即所谓器用。二者是一对相互联系的范畴,非器则道无所寓,非道则器无所主。如果套用明代哲学家王明阳的话,道是器之始,器是道之成。人要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就得学“道”,而要使道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由道到器的实践、精神和心理过程。
4.劳动的教化作用
书:P14-18
笔记:
辞海:
个人:
5.本体论
书:
笔记:
核心问题:存在、本身何以存在。
本体论不是宇宙学说,是思想的自我认识
辞海:
哲学术语。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称为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个人:
笔记:
被证明的,对天道有所领会,需要生命奋斗来实现
是尚未称为实际的东西,但是是对真际的领悟
辞海:
①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②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
个人: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领悟真际,尚未被实际所实现的,就是理想。人们先要看到实际,然后用科学进行反思,揭示它为什么是这样,然后从实际进入真际,得出“应当是怎么样”,这个“应当是怎么样”就成为了我们的理想。
用冯先生常举的例子说,就是必须先有飞机之理,然后才有飞机。在飞机未出现之前,飞机之理即已存在于理世界中。他不光从时间上说“理在事先”,而且主要是从逻辑上说“理在事先”。他认为理虽然可离开事物而单独存在,但同时又承认这种存在是不在时空之中的。
但是这个“理”,也是需要我们对意义法则有事先的领会才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
3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和 思想传统
• 一、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1、原始哲学: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 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 事物,《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 社会的关系。周易所包含的占卜科学理 论令今人大惑不解,以致出现了《易经》 热。
原始儒家 中国佛学
原始道家 宋明理学
11
二、原始儒家
原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 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荀子、等。原始儒家经典有 《诗》《书》《礼》《乐》 《易》《春秋》。此外,还 可通过《论语》《孟子》 《荀子》《大学》《中庸》 把握儒家思想。
12
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其 涵义有四:
1、“仁者,人也。”“克己复礼曰 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2、“仁者,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 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
• (1)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构 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古代思想家用上述 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 的,如西周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 杂,以成百物。”战国时出现“五行相生 相胜(克)”的学说,五行相生的关系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五行相生关系反映了古人对组成世界 的五种物质的生成关系的朴素直观的经验。
5
•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相生:水——木——火——土——金 相克:金——木——土——水——火 • 五行生克表示的是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
五行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无穷的变化。在 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基本作用的方式是相 生(促进)与相克(抑制),这是一对矛 盾,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即: “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四种 变化。

本原的哲学概念

本原的哲学概念

本原的哲学概念
本原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的是万物的起源或根本原因。

在哲学中,本原的探讨是为了寻找宇宙、生命、人类等存在的根源和本质。

不同的哲学流派对本原的理解和解释有所不同。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而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

在中国哲学中,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而儒家则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认为生命是万物的本原。

本原的探讨是哲学思考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涉及到宇宙、生命、人类等存在的根本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

唯物论六大问题

唯物论六大问题
(2)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主观精神,如“心”。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由于“形”、“光”、“声”是运动变化着的现象,而运动、变化的观点是辩证法基本观点之一,故而该命题含有辩证法的成分。同时,这一命题也表现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思想。由于“形”、“光”、“声”存在着区别,是不同的运动形式,所以此思想中体现了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观点。
5.什么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①就其世界观和理论基础而言是主观唯心主义;就其方法论而言是片面性和相对主义。
②常见的表现是夸大事物的某一侧面,或以事物的某方面表面相似为依据,进行所谓论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强词夺理,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转换命题等。
③突出表现在对物质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对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普遍联系观点的歪曲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诡辩论则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如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可是诡辩论却是把共性与个性、把事物的联系割裂开来,加以歪曲。如中国古代的“白马非马”论,这种诡辩就是只看到白马和马的差别,却否认了二者的联系;又如有一种观点提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就是夸大了事物的联系,却否认了二者的差别。
(3)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有限和无限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无限由有限构成,通过有限而存在。如宇宙中每一个具体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是无穷的。第二,有限包含着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任何有限的具

甲骨文里的生命观

甲骨文里的生命观

甲骨文里的生命观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生命的观念,以下是对甲骨文所蕴含的生命观的一些解读:
- 生死观:甲骨文的“死”字是“人”和“骨”的会意字,字形是人朝着枯骨下拜,枯骨代指死者。

这体现了古人对死者的尊重和崇敬,透显的是道法自然的中华生死观。

- 生命起源观:甲骨文的“母”字构形起源,主体“跪人”是天龙座,所谓“双乳”是小熊座“七星”和大熊座“北斗七星”。

其本义内涵为“生命之母”,代表了古人的星象观、生命观。

- 生命发展观:伏羲根据白天黑夜,月亮的圆缺阳朔,星星的斗转星移,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温热寒凉,动植物的生老病死创立了十二个图画会意字,用图画会意字的形式描绘了生命的起源和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进而揭示了地球生物生息不断的自然规律,确立了中国人的生命观生死论。

总之,甲骨文所蕴含的生命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黄老道家生命哲学的道(气)本原论——以《黄帝四经》等四种文本为依据

黄老道家生命哲学的道(气)本原论——以《黄帝四经》等四种文本为依据

黄老道家生命哲学的道(气)本原论——以《黄帝四经》等四种
文本为依据
白延辉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道”与“气”是黄老道家生命哲学本原论的核心问题.黄老道家把老庄道家自然无为的“道”作为宇宙自然的终极根源以及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保持了老庄之道的宇宙本体和宇宙规律两层含义;同时发挥庄子关于“气”的思想并加以改造,把生命之“道”与生命之“气”联系起来,在解决生命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等问题上,更加突出气的作用,使得道、气合而为一,气与道共同成为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本原,逐步建构起以气释道、道气结合的道(气)本原论.
【总页数】5页(P126-130)
【作者】白延辉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
【相关文献】
1.道德概念的哲学史维度——浅析四种哲学进路下的道德概念 [J], 邱竹;徐晨
2.浅议《黄帝内经》生命哲学之“气”论思想 [J], 马香品
3.黄老道家气形神一体的生命构成论 [J], 白延辉
4.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哲学依据 [J], 张脉飞
5.问道《黄帝内经》:以生命物质为核心的脏象理论本原及其在近代的异变 [J], 施怀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最新年文档

谈“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最新年文档

谈“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1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最早体现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就是以人民为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重视人民的地位,相信人民的力量,顺从人民的意愿,满足人民的要求。

民本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以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最为著名,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

1.1 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顺应历史潮流,总结前人经验,初步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仁爱思想扩展到所有人,并把其上升为对统治阶级的要求。

孔子主张德政,反对刑罚。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认为,君主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起到带头作用。

君主要慎罚人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主张“为国以礼”,用礼仪教化人民,促进全社会知“仁”讲“礼”。

在选贤任能上,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孔子认为,只有那些品学兼优的仁义之士,才能成为统治阶级。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统治阶级要用良好的德行领导人民,使人民心服口服,上下团结一心。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的民本思想始终围绕人民,以人民的利益为本,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1.2 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并将其提升为一种治国策略。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说的是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统治者必须肯定人民的力量。

在人民、国家和君主当中,人民是最重要的。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得到天下,必须获得人民的支持。

战争时期,统治者更要顺从民意,“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只要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一致,就会齐心合力,共度难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自然也由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即气的凝聚而生成。

由于宇宙中的无形之气的运动,分化为天地阴阳之气,故又说人类由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合和而生成。

天地之气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物质。

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管子·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

”又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论衡·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

水凝为冰,气凝为人。

”又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犹冰也。

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

” 由于人类为宇宙万物之至精至贵者,故构成人类的气与构成其它物种的气不同,人类由宇宙之气的精华部分,即所谓“精气”所化生。

如《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论衡·论死》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 人的形体与精神皆由精气构成和化生。

形体由精化成,由气充塞,由神主宰。

《淮南子·原道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形体是生命寄存的躯壳,由精气化生;气充塞于人体之中,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神由精、气化生,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或调节机制。

形(精)、气、神和谐协调,则维持生命活动的存在与发展。

若其中之一方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则可导致生命活动中止而危及生命。

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俯仰”(《淮南子·原道训》)。

宇宙之精气构成人类形体并藏寓于人体之中,又成为人的精神世界。

人若善养此精,则能与天地共存,成为至善至美之人。

如《管子·内业》认为,精(气)藏胸中,浩然和平,则为圣人。

《孟子》认为,人的意志坚定,正气也就存在于体内,强调“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则能成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

王充认为,阴阳之气平和,则耳目聪明,道德纯正,而为圣人,如《论衡·气寿》说:“圣人禀和气,故年命得正数。

” 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和体悟。

自然界各种生命的诞生,都与水密切相关,与阳光雨露和气候变化有关。

故古人萌生了“水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认识,如《管子·水地》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不仅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水是自然界万物之本原,古代希腊人也认为水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本原。

古代希腊的泰利士所说的”万物的始基是水“,是西方哲学的最源头。

”水地说“是古人对自然界万物生成本原的最朴素的认识。

自然界的水为地之经脉,土地中之精华,是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水地生万物也就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

人类自身的繁衍,本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也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

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

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水,即精,凝停相合而为人。

这是古人对天地自然及人类自身反复观察、联想而得出的结论,医学`教育可以认为是”水生万物“向”精生万物“的嬗变。

中医学对精的认识,在古代哲学生命本原说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周易·系辞下》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把本为医学中男女两性之精相结合形成胚胎之论,进一步推理为雌雄两性之精相合而万物生成,进而再引申为天地阴阳精气相合而万物化生。

如此把具体的生殖之精抽象为无形可见的天地精气。

《周易·咸》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因而天地阴阳精气这一无形之物也就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之原。

人为宇宙万物之一,自然也由这一无形之物化生。

如《管子·内业》说:“凡人之
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 哲学的生命本原说虽源于“水地说”,但水为有形之物,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之物,这都不符合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有形生于无形,无形化为有形”之原则,皆难以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之原,因而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易传》与《管子》皆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可见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如《管子·心术下》说:“气者,身之充也……一气能变曰精。

”精即能够运动变化的气,无形无状,因而可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之间……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

”可见《管子》已将精称为“气”,精即是气。

《黄帝内经》也认为精气是充塞于宇宙(太虚)之中的极细微物质,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

”如此将精或精气的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而运动不息的客观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元气一元论”。

在古代哲学家的认识中,人体及其精神是由气或元气化生的,人体生命的维持,尤其是精神修养,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