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原理(2-4)
三极管 讲解
三极管讲解三极管,也称为晶体三极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简称BJT),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用于放大和开关电信号。
它由三个半导体层组成,其中包括两个异种半导体材料(通常是N型和P型硅)和一个绝缘的基底。
三极管有三个电极,分别是发射极(Emitter,E)、基极(Base,B)和集电极(Collector,C)。
三极管的基本工作原理:1.PN结:三极管中的N型和P型半导体层形成两个PN结。
PN结是两种半导体之间的界面,具有整流性质。
2.工作状态:•当NPN三极管中的发射结极(N型)接通正电压,基极(P型)接通负电压时,发射极-基极形成正向偏置,而集电极-基极形成反向偏置。
•当PNP三极管中的发射极(P型)接通负电压,基极(N 型)接通正电压时,发射极-基极形成正向偏置,而集电极-基极形成反向偏置。
3.放大作用:当在发射极和基极之间加上一个小信号电压时,这个信号电压会影响PN结的电流,从而控制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流。
这种调控作用使得三极管可以作为放大器。
4.工作区域:•放大区域:在适当的工作偏置下,三极管可以进入放大工作区域,通过控制小信号电压来放大输入信号。
•截止区域:当三极管的基极电压太低时,三极管截至,电流无法通过,处于关闭状态。
•饱和区域:当三极管的基极电压适当时,电流可以通过,但达到最大值,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
三极管的类型:1.NPN型:N型发射极,P型基极,N型集电极。
2.PNP型:P型发射极,N型基极,P型集电极。
三极管的应用:1.放大器:用于放大小信号,如音频信号。
2.开关:用作数字和模拟电路中的开关元件。
3.振荡器:用于产生振荡信号。
4.放大电路:在无线通信和射频电路中使用。
三极管在电子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是许多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基础元件之一。
2相4线步进电机 驱动原理
2相4线步进电机驱动原理2相4线步进电机是一种常见的步进电机类型,它由两组线圈组成,每组线圈有两根引线。
它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低的振动噪音,广泛应用于打印机、3D打印机、数控机床等领域。
驱动原理是指如何实现步进电机的精确控制和转动。
1.电路结构:2相4线步进电机的驱动电路通常采用H桥电路。
H桥电路由4个功率晶体管(MOSFET)组成,分为上下两个桥,每个桥由两个晶体管组成。
上桥、下桥分别与步进电机的两个线圈相连。
2.相序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动是通过给线圈施加电流来实现的。
相序控制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给线圈施加电流,以使电机按照设定的步进角度转动。
2相4线步进电机的相序控制有两种方式:全步进控制和半步进控制。
全步进控制是指每次给线圈施加一个相位的电流,使得电机转动一个步进角度。
如A相线圈为高电平,B相线圈为低电平,则电机转动一个步进角度。
然后保持两个相位的电平状态不变,电机保持静止。
半步进控制是在全步进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线圈的电流方向和大小,使电机转动一个半步进角度。
首先给A相线圈施加高电平,电机转动一个步进角度,然后将A相线圈变为低电平,同时给B相线圈施加高电平,电机再转动一个步进角度。
这样,电机将以更小的角度精确转动。
3.驱动方式:步进电机的驱动方式有两种:双极性和单极性。
双极性驱动是指在步进电机的两个线圈中,每个线圈有两个施加电流的方向,即正向和反向。
这种驱动方式可以实现较高的转动力矩。
单极性驱动是指每个线圈只有一个施加电流的方向,另一个方向不施加电流。
这种驱动方式可以简化驱动电路的设计,但转动力矩相对较小。
4.驱动器选择:对于2相4线步进电机,需要选择合适的驱动器。
驱动器是电机与控制信号之间的接口电路,可以根据输入信号控制电机转动。
驱动器通常具有以下功能:-产生恰当的相序控制信号-控制每个线圈的电流-限制电流的峰值和保护电机常见的驱动器有步进电机芯片、步进电机驱动板等。
在选择驱动器时,需要考虑电机的电流和电压要求、控制信号的格式和接口、驱动器的工作温度等因素。
单片机2线4灯原理
单片机2线4灯原理1.引言1.1 概述单片机2线4灯原理是一种常见的电路设计方案,通过使用单片机控制2根信号线来控制4个灯的亮灭。
这种设计方案基于单片机的数字输出功能和I/O口的特性,通过合理的编程和电路设计,实现了用较少的信号线控制多个灯的效果。
在传统的电路设计中,要控制4个灯,通常需要使用4根信号线,每根信号线对应一个灯的开关。
而单片机2线4灯原理通过巧妙的编码方式,将这4个灯的状态信息编码到2根信号线上,实现了用更少的信号线来控制多个设备的目的。
具体的实现方式是,将4个灯的状态信息编码到2位二进制数上,然后通过单片机的数字输出口将这2位二进制数输出到对应的I/O口上。
通过编写程序,规定每个二进制数对应的亮灯模式,就可以实现根据不同的二进制数输出控制相应的灯的亮灭状态。
这种设计方案具有简单、节约资源的特点,适用于一些对信号线数量有限制的场景。
比如在一些嵌入式系统中,由于硬件资源有限,需要尽量减少信号线的使用,这时候单片机2线4灯原理就可以派上用场。
总之,单片机2线4灯原理是一种常见的电路设计方案,通过巧妙的编码方式和单片机的控制能力,实现了用较少的信号线控制多个灯的效果,具有简单、节约资源的特点,适用于一些对信号线数量有限制的场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了单片机2线4灯原理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本文的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单片机介绍和2线4灯原理。
在单片机介绍部分,将详细介绍单片机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
在2线4灯原理部分,将深入解析2线4灯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包括引脚连接、电流分配和灯光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结论部分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总结部分,将回顾本文涉及的主要观点和实验结果,强调2线4灯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在展望部分,将探讨可能的改进措施和研究方向,以促进该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
半导体器件物理(第四章 双极型晶体管及其特性)
4.1 晶体管结构与工作原理 三极电流关系
I E I B IC
对于NPN晶体管,电子电流是主要成分。电子从发射极出发,通 过发射区到达发射结,由发射结注入到基区,再由基区输运到集电结 边界,然后又集电结收集到集电区并到达集电极,最终称为集电极电 流。这就是晶体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过程。 电子电流在传输过程中有两次损失:一是在发射区,与从基区注 入过来的空穴复合损失;而是在基区体内和空穴的复合损失。因此
* 0
可见,提高电流放大系数的途径是减小基区平均掺杂浓度、减 薄基区宽度Wb以提高RsB,提高发射区平均掺杂浓度以减小RsE。另外, 提高基区杂质浓度梯度,加快载流子传输,减少复合;提高基区载 流子的寿命和迁移率,以增大载流子的扩散长度,都可以提高电流 放大系数。
4.2 晶体管的直流特性 4.2.1 晶体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1.共基极晶体管特性曲线
' ine 1 jCTe 1 ine re 1 jCTe 1 jreCTe
re in e
iCTe
' in e
交流发射效率
1 0 1 jre CTe
CTe
re CTe e
发射极延迟时间
4.3 晶体管的频率特性
2.发射结扩散电容充放电效应对电流放大系数的影响
虽然共基极接法的晶体管不能放大电流,但是由于集电极可以 接入阻抗较大的负载,所以仍然能够进行电压放大和功率放大。
4.1 晶体管结构与工作原理
(2)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IC 0 IB
(3)α0和β0的关系
C
IC
N
IB
B
I IC I I 0 C C E 0 I B I E IC 1 IC I E 1 0
第4章 双极型晶体管工作原理
b I
BN
IB+
15V
RB IE I e
IE
U CC
UBB
4.4.2
晶体管伏安特性曲线及参数
晶体管有三个电极,通常用其中两个分别作输入, 晶体管有三个电极 , 通常用其中两个分别作输入 , 输出端,第三个作公共端, 输出端 , 第三个作公共端 , 这样可以构成输入和输出两 个回路.实际中有共发射极 共集电极和共基极三种基 共发射极, 个回路 . 实际中有 共发射极 , 共集电极和共基极 三种基 本接法,如图所示. 本接法,如图所示.
一定而u 增大时,曲线仅略有上翘( 略有增大). 一定而 CE增大时,曲线仅略有上翘(iC略有增大). 原因: 原因: 基区宽度调制效应(Early效应) 基区宽度调制效应(Early效应) 效应 或简称基调效应
UCE
由于基调效应很微弱,uCE 由于基调效应很微弱, 在很大范围内变化时I 在很大范围内变化时 C基本不 一定时, 变.因此,当IB一定时, 因此, 集电极电流具有恒流特性. 集电极电流具有恒流特性.
4.4 双极性晶体管
双极型晶体管是由三层杂质半导体构成的器件.它有 双极型晶体管是由三层杂质半导体构成的器件. 三个电极,所以又称为半导体三极管,晶体三极管等,以 三个电极,所以又称为半导体三极管,晶体三极管等, 后我们统称为晶体管.常见的晶体管其外形如图示. 后我们统称为晶体管.常见的晶体管其外形如图示. 晶体管其外形如图示
共发射极 共基极 共集电极 其中, 共发射极接法更具代表性, 其中 , 共发射极接法更具代表性 , 所以我们主要讨 论共发射极伏安特性曲线. 论共发射极伏安特性曲线.
晶体管共发射极特性曲线
晶体管特性曲线包括输入和输出两组特性曲线. 晶体管特性曲线包括输入和输出两组特性曲线 . 这 两组曲线可以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屏幕上直接显示出 也可以用图示电路逐点测出. 来,也可以用图示电路逐点测出. 一,共发射极输出特性曲线 共发射极输出特性曲线 共射输出特性曲线是以 iB为参变量时,iC与uCE间的 为参变量时, 关系曲线,即 关系曲线,
2-4受控源
受控源
• 受控源的分类
+
-
U = µ U1
I 2 = g U1
+
-
U = r I1
I 2 = β I1
压控电压源
压控电流源
流控电压源
流控电流源
• 含有受控源的电路分析要点之一
可以用两种电源等效互换的方法,简化受控源电路。但 不能把控制量化简掉。否则会留下一个没有控制 简化时注意不能把控制量化简掉 量的受控源电路,使电路无法求解。
• 定义
受控源的电压或电流不象独立源是给定函数,而是受电路 中某个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的控制。
• 电路图符号
+
–
受控电流源 受控电压源 前面所讲的独立源,向电路提供的电压或电流是由非电能 量提供的,其大小、方向由自身决定;受控源的电压或电流 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受电路中某个电压或电流的控制,受控 源的大小、方向由控制量决定。当控制量为零时,受控电压 源相当于短路;受控电流源相当于开路。
求图2-35(a)所示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 所示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 例2-22 求图 - 所示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
图2-35 -
设想在端口外加电流源i,写出端口电压u的表达式 解: 设想在端口外加电流源 ,写出端口电压 的表达式
u = µu1 + u1 = ( µ + 1)u1 = ( µ + 1) Ri = Ro i
将2Ω和3Ω并联等效电阻 Ω和受控电流源 Ω Ω并联等效电阻1.2Ω和受控电流源0.5ri(1.5i) 并联,等效变换为 Ω电阻和受控电压源0.6ri的串联,如 的串联, 并联,等效变换为1.2Ω电阻和受控电压源 的串联 图(c)所示。 所示。 所示 由此求得
晶体管
9.1.3 特性曲线
一、输入特性 iB
C
iC
B + RC + 输出 RB E uCE 输入 回路 + uBE + − EC EB回路 − IE −
−
iB = f (uBE) u
CE=常数
uCE = 0 与二极管特性相似
iB
RB + + uBE
−
RB +
−
iB
EB
−
EB
uCE = 0 uCE ≥ 1 V
base
发射极 E
emitter
C
B
NPN 型
E
二、类型
按材料分: 按材料分: 硅管、 硅管、锗管 按结构分: 按结构分: NPN、 PNP 、 按使用频率分: 按使用频率分: 低频管、 低频管、高频管 按功率分: 按功率分: 小功率管 < 500 mW 中功率管 0.5 ∼1 W 大功率管 > 1 W
9.1 晶体管
9.1.1 晶体管的基本结构 9.1.2 电流放大原理 9.1.3 特性曲线 9.1.4 主要参数
9.1.1 晶体管的基本结构
晶体管(三极管)是最重要的一种半导体器件。 晶体管(三极管)是最重要的一种半导体器件。
部分三极管的外型
一、结构
B E
二氧化硅 保护膜
E
铟球 P
N型硅 型硅 P型硅 型硅 N型硅 型硅
EB
EC IE
三. 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过程
I CBO
三极管内载流子运动
IC
I CN
IB
I BN
1) 发射区向基区注入多子电子, ) 发射区向基区注入多子电子 电子, 形成发射极电流 IE。 ) 基区空穴运动因浓度低而忽略) (2)电子到达基区后 基区空穴运动因浓度低而忽略) 多数向 BC 结方向扩散形成 ICN。 少数与空穴复合, 少数与空穴复合,形成 IBN 。 基极电源提供( 基区空 基极电源提供(IB) 穴来源 集电区少子漂移(ICBO) 集电区少子漂移( 即: IBN ≈ IB + ICBO IB = IBN – ICBO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讲解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讲解三极管,也称为双极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简称BJT),是一种基本的电子器件,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中。
三极管是由两个PN结组成的,其中一个结称为基-发射结,另一个结称为基-集电结,正向极性从发射区域进入,称为NPN型三极管;反向极性从发射区域进入,称为PNP型三极管。
以下以NPN型三极管为例进行说明。
NPN型三极管由三个掺杂不同类型的半导体材料组成,即N型发射区域、P型基区域和N型集电区域。
发射区域连接到电源负极,集电区域连接到电源正极,基区域则是控制电流的区域。
在放大模式下,三极管的工作可以分为截止区、放大区和饱和区三个状态。
1.截止区:当基极电流为零时,三极管进入截止区。
此时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没有电流流动,相当于一个开路。
三极管在截止区状态下具有很高的电阻,可以将输入信号完全隔离。
2.放大区:当基极电流增大时,三极管进入放大区。
此时,基极电流会从基区流过,导致发射区中间的P-N结区域变为低阻状态。
这样,发射区的电流就可以通过集电区流出。
由于集电极有较低的电阻,三极管可以放大输入信号,并输出放大后的信号。
3.饱和区:当基极电流达到一定的值时,三极管进入饱和区。
此时,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的P-N结区域处于低阻状态,电流大量地从发射极流出到集电极。
三极管在饱和区状态下相当于一个导电的开关,可以将信号输出为高电平。
在开关模式下,三极管通常处于饱和区和截止区之间的状态。
在饱和区,基极电流足够大,导致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的P-N结区域处于低阻状态,电流从发射极到集电极流动,相当于一个导通的开关。
在截止区,基极电流为零,三极管处于断开状态,相当于一个断开的开关。
通过控制基极电流的大小,可以控制三极管的放大或开关功能。
因此,三极管在电子电路中被广泛应用于放大信号和控制电流的功能。
例如,它可以被用作放大器、开关、振荡器和逻辑电路等。
总之,三极管的工作原理是基于PN结的特性,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通过控制基极电流大小,实现放大信号或控制电流的目的。
第四章 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ID
IDSS(1源自U GS U GS(off)
)
2
3. 结型场效应管
结型场效应管的特性和耗尽型绝 缘栅场效应管类似。图4-7 a)、 b) 分别为N沟道和P沟道的结型场效 应管图形符号。
图4-7
使用结型场效应管时,应使栅极与源极间加反偏电压,漏 极与源极间加正向电压。对于N沟道的管子来说,栅源电压应 为负值,漏源电压为正值。
图4-1
(1)工作原理
增强型MOS管的源区(N+)、衬底(P型)和漏区(N+)三者之 间形成了两个背靠背的PN+结,漏区和源区被P型衬底隔开。
当栅-源之间的电压 uGS 0时,不管漏源之间的电源VDD 极 性如何,总有一个PN+结反向偏置,此时反向电阻很高,不能 形成导电通道。
若栅极悬空,即使漏源之间加上电压 uDS,也不会产生漏 极电流 iD ,MOS管处于截止状态。
2) 输出特性曲线 I D f (U DS ) UGS常数
图4-4b)是N沟道增强型MOS管的输出特性曲线,输出特性曲 线可分为下列几个区域。
① 可变电阻区
uDS很小时,可不考虑 uDS 对沟道的影响。于是 uGS一 定时,沟道电阻也一定, 故 iD 与 uDS 之间基本上是 线性关系。
uGS 越大,沟道电阻越
的变化而变化,iD 已趋于饱和, 具有恒流性质。所以这个区域 又称饱和区。
③ 截止区
uGS UGS(th)时以下的区域。
(夹断区)
当uDS增大一定值以后,漏源之间会发生击穿,漏极电流 iD急剧增大。
2. N沟道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的结构
上述的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只有当 uGS U GS(th) 时才能形成导电沟道,如果在制造时就使它具有一个原始 导电沟道,这种绝缘栅场效应管称为耗尽型。
第2章双极型晶体管及其特性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九十九页。
(3)当uCE在0~1V之间时,随着uCE的增加,曲线右 移。特别在0< uCE ≤UCE(sat)的范围内,即工作在饱和区 时,移动量会更大些。
确定了 值之后,由式(2–1)、(2–2)可得
ICIB(1)ICBO IBICEO
(2–3a)
IE(1)IB(1)ICBO (1)IBICEO(2–3b)
IBIEIC
(2–3c)
式中:
ICEO(1)ICBO
(2–4)
称为穿透电流。因ICBO很小,在忽略其影响时,则有
IC IB IE (1 )IB 式(2–5)是今后电路分析中常用的关系式。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八页,共一百九十九页。
2–1–2 由以上分析可知,晶体管三个电极上的电流与内部
载流子传输形成的电流之间有如下关系:
IE IEN IBN ICN IB ICN ICBO IC ICN ICBO
(2–1a) (2–1b)
(2–1c)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九页,共一百九十九页。
IC
IE
uB常数
(2–11)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三十页,共一百九十九页。
由于ICBO、ICEO都很小,在数值上β≈ ,α≈
应当指出,β值与测量条件有关。一般来说,在iC 很大或很小时,β值较小。只有在iC不大、不小的中间 值范围内,β值才比较大,且基本不随iC而变化。因此, 在查手册时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β值的测试条件。尤其是大功率管更
。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九十九页。
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5)2.4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
Ri Rb1 // Rb2 //rbe (1 ) Re RO RC
2 - 4 - 27
电路的动态参数: (1 ) R r e be
RL ' RL ' ( R ' R // R ) L C L Au rbe (1 ) Re Re
2 - 4 - 36
解:空载时根据电路的输入回路得到:IBQ VBB UBE 20A Rb 确定ICQ=2mA A ICQ Q
●
IBQ B
UCEQ 根据电路的输出回路电压方程画出输出负载线A-B, 确定Q: IBQ=20μ A,ICQ=2mA, UCEQ=6V.
2 - 4 - 37
空载时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值约为 6-0.7=5.3V, A ICQ Q
按要求画图
注意
2 - 4 - 33
2.2 画出如图所示各电路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设所 有电容对交流信号均可视为短路。 解:将电 容开路 即为直 流通路。
2 - 4 - 34
各电路的交流通路如图所示;
2 - 4 - 35
2.4电路如图(a)所示,图(b)是晶体管的输出特 性,静态时UBEQ=0.7V。 利用图解法分别求出RL =∞和RL =3kΩ 时的静态工 作点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Uom(有效值)。
iC iC 交流负载线
iB Q 0 t 0 0 u CE u CE
(a) t
2-4-9
Q点偏高产生的非线性失真-------饱和失真(对于uO 底部平顶失真)
iC iC Q iB
交流负载线 0 t 0 0 (b) u CE u CE
t
2 - 4 - 10
为了保证放大电路的正常工作,必须有 合适的、稳定的静态工作点。电源电压的 波动、元件的老化以及因温度变化所引起 晶体管参数的变化,都会造成静态工作点 的不稳定。其中温度对晶体管参数的影响 是最主要。 UBE
4通道达林顿管
4通道达林顿管摘要:一、达林顿管简介1.达林顿管的作用2.达林顿管的分类二、4 通道达林顿管的特点1.结构和工作原理2.性能优势3.应用领域三、4 通道达林顿管与其他类型达林顿管的比较1.通道数量的区别2.性能差异3.使用场景的对比四、4 通道达林顿管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1.我国达林顿管研究现状2.4 通道达林顿管在国产替代方面的应用3.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达林顿管简介达林顿管,全称为达林顿晶体管,是一种特殊的晶体管,具有电流放大功能。
它由两个共阳极的晶体管组成,通过控制其中一个晶体管的电流,来实现对另一个晶体管电流的控制,从而起到放大的作用。
根据结构和工作原理的不同,达林顿管可分为多种类型,如2 通道、4 通道等。
二、4 通道达林顿管的特点1.结构和工作原理4 通道达林顿管是一种具有四个控制通道的达林顿管,它由四个共阳极的晶体管组成。
通过控制其中一个晶体管的电流,可以实现对其他三个晶体管电流的控制。
这种结构使得4 通道达林顿管具有较高的电流放大能力和较低的输入阻抗。
2.性能优势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达林顿管,4 通道达林顿管具有更高的电流放大能力和更大的输出电流。
这使得4 通道达林顿管在需要高电流放大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3.应用领域4 通道达林顿管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音频放大器、电机驱动器、继电器驱动器等。
在需要高电流放大和较大输出电流的场景中,4 通道达林顿管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三、4 通道达林顿管与其他类型达林顿管的比较1.通道数量的区别4 通道达林顿管与其他类型达林顿管最大的区别在于通道数量。
4 通道达林顿管具有四个控制通道,而其他类型达林顿管的通道数量可能为2 个或更多。
通道数量的增加使得4 通道达林顿管具有更高的电流放大能力和更大的输出电流。
2.性能差异由于通道数量的差异,4 通道达林顿管在电流放大能力和输出电流方面具有优势。
而在其他性能参数上,如输入阻抗、输出阻抗等,4 通道达林顿管与其他类型达林顿管差异不大。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点详解4-2-晶体管的特性曲线
晶体管的特性曲线晶体管特性曲线即管子各电极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曲线,是管子内部载流子运动的外部表现,反映了晶体管的性能,是分析放大电路的依据。
为什么要研究特性曲线:(1) 直观地分析管子的工作状态(2) 合理地选择偏置电路的参数,设计性能良好的电路重点讨论应用最广泛的共发射极接法的特性曲线1.测量晶体管特性的实验线路图1 共发射极电路共发射极电路:发射极是输入回路、输出回路的公共端。
如图1所示。
2.输入特性曲线输入特性曲线是指当集-射极电压U CE为常数时,输入电路( 基极电路)中基极电流I B与基-射极电压U BE之间的关系曲线I B = f (U BE),如图2所示。
图2 3DG100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U CE=0V时,B、E间加正向电压,这时发射结和集电结均为正偏,相当于两个二极管正向并联的特性。
U CE≥1V时,这时集电结反偏,从发射区注入基区的电子绝大部分都漂移到集电极,只有小部分与空穴复合形成I B。
U CE>1V以后,I C增加很少,因此I B 的变化量也很少,可以忽略U CE对I B的影响,即输入特性曲线都重合。
由输入特性曲线可知,和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一样,晶体管的输入特性也有一段死区。
只有在发射结外接电压大于死区电压时,晶体管才会导通,有电流I B。
晶体管死区电压:硅管0.5V,锗管0.1V。
晶体管正常工作时发射结电压:NPN型硅管U BE0.6 ~ 0.7) VPNP型锗管U BE0.2 ~ 0.3) V3.输出特性曲线输出特性曲线是指当基极电流I B为常数时,输出电路(集电极电路)中集电极电流I C与集-射极电压U CE之间的关系曲线I C = f (U CE),如图3所示。
变化曲线,所以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在不同的I B下,可得出不同的I C随UCE线是一族曲线。
下面结合图4共发射极电路来进行分析。
图3 3DG100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图4 共发射极电路晶体管有三种工作状态,因而输出特性曲线分为三个工作区(1) 放大区在放大区I C=βI B,也称为线性区,具有恒流特性。
第4讲晶体三极管
结构特点:内部条件
• 发射区的掺杂浓度最高;
• 集电区掺杂浓度低于发射 区,且面积大;
• 基区很薄,一般在几个微 米至几十个微米,且掺杂 浓度最低。
++
管芯结构剖面图
基区很薄(几微米~几十微米) 发射区掺杂浓度最大
集电区的面积最大
C 集电极
集电结
N
B
P
基极
N
发射结
E
发射极
集电区: 面积较大
基区:较薄, e b 掺c 杂浓度低
4.1.1 BJT结构简介
1. NPN型
集电极 c
N
基极 b
P
N
vCEvCBvBE 发射极 e
集电区 集电结
基区 发射结
发射区
c
b e
符号
4.1.1 BJT结构简介
1. PNP型 集电极 c
集电区
基极 b
NP NN
P
集电结
c
基区
发射结 b
发射区
e
发射极 e
符号
vCEvCBvBE
4.1.2 放大状态下BJT的工作原理
___IIC B
1.5 37.5 0.04
IC 2.31.5 40
IB 0.06 0.04
在以后的计算中,一般作近似处理: =
2.集-基极反向截止电流ICBO
ICBO A
ICBO是集 电结反偏 由少子的 漂移形成 的反向电 流,受温 度的变化 影响。
3. 集-射极反向截止电流ICEO
集电结反 ICEO= (1+ ) ICBO
三极管内有两 种载流子(自 由电子和空穴) 都参与导电,
故称为双极型 三极管BJT 。
4.1_MOS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输出特性
B
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符号如
左图所示。左面的一个衬底在内部与
S
源极相连,右面的一个没有连接,使
用时需要在外部连接。 动画2-3
4.1.2 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工作原理
对N沟道增强型MOS场效应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分两个方面进行
讨论,一是栅源电压UGS对沟道会产生影响,二是漏源电压UDS也会对 沟道产生影响,从而对输出电流,即漏极电流ID产生影响。
3. 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特性曲线
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转移特性曲线有两条,转移特性曲线和漏
极输出特性曲线。
1.转移特性曲线 ID/ m A
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转移特 性曲线如左图所示,它是说明栅源电
U DS 10V
压UGS对漏极电流ID的控制关系,可
4
用这个关系式来表达,这条特性曲线
S iO 2
取一块P型半导体作为衬底,用 B表示。
用氧化工艺生成一层SiO2 薄膜 绝缘层。
然后用光刻工艺腐蚀出两个孔。
扩散两个高掺杂的N型区。从而 形成两个PN结。(绿色部分)
B
从N型区引出电极,一个是漏极
D,一个是源极S。
D
B
G
G
精选可编辑ppt
S
7
D
在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绝缘层上镀
一层金属铝作为栅极G。
⑥ 最大漏极功耗PDM
最大漏极功耗可由PDM= VDS ID决定,与双极型 三极管的PCM相当。
精选可编辑ppt
25
(2)场效应三极管的型号
场效应三极管的型号, 现行有两种命名方法。其一是与 双极型三极管相同,第三位字母J代表结型场效应管,O代 表绝缘栅场效应管。第二位字母代表材料,D是P型硅,反 型层是N沟道;C是N型硅P沟道。例如, 3DJ6D是结型N沟 道场效应三极管,3DO6C是绝缘栅型N沟道场效应三管。
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
单结晶体管工作原理单结晶体管(Single Crystal Transistor,SCT)是一种基于单晶材料创造的晶体管,其工作原理与普通晶体管相似,但由于采用了单晶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子迁移率和更低的漏电流,因此在高频和高速应用中具有更好的性能。
单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电子注入、电子传输和电子输出。
1. 电子注入当单结晶体管处于关闭状态时,基极(Base)与发射极(Emitter)之间的电压较低,导致发射极与基极之间的空间区域形成一个带电荷的屏蔽区。
当向基极施加正向电压时,电子从发射极注入到基极,通过热激发或者光激发的方式,使得基极区域的电子浓度增加。
2. 电子传输注入到基极的电子会受到基极与集电极(Collector)之间的电压作用力,向集电极方向挪移。
在单结晶体管中,由于单晶材料的特性,电子的迁移率较高,因此电子能够快速地通过基极区域,达到集电极。
3. 电子输出当电子通过基极区域到达集电极时,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较高,形成一个电子输出电路。
在这个电路中,电子会从集电极流出,进入外部电路,完成电流的输出。
单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总结:1. 当单结晶体管处于关闭状态时,发射极与基极之间形成一个带电荷的屏蔽区。
2. 当向基极施加正向电压时,电子从发射极注入到基极,增加基极区域的电子浓度。
3. 注入到基极的电子受到电压作用力,向集电极方向挪移。
4. 电子快速地通过基极区域,到达集电极。
5. 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形成一个电子输出电路。
6. 电子从集电极流出,进入外部电路,完成电流的输出。
单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使得其在高频和高速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性能,例如在通信领域中的射频放大器、混频器和频率合成器等电路中广泛应用。
此外,由于单结晶体管具有较低的漏电流,还可以用于低功耗的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中。
总之,单结晶体管是一种基于单晶材料创造的晶体管,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电子注入、电子传输和电子输出。
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
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概述达林顿晶体管是一种由两个晶体管级联组成的特殊结构,具有较高的电流放大倍数和较低的输入电阻。
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是将四个达林顿晶体管连接在一起,用于电子电路中的信号放大和开关控制等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原理、结构、工作方式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内容。
原理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由四个达林顿晶体管组成,每个达林顿级由两个晶体管级联而成。
其中,第一个级联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之后的级联则进一步放大输出信号。
达林顿结构中的第一个晶体管(NPN型)作为输入级负责接收并放大输入信号,输出给第二个级联的基极。
第二个级联中的第一个晶体管(PNP型)作为输出级负责将信号进一步放大,并输出给下一个级联。
如此循环,直到最后一个级联输出最终放大后的信号。
这种结构使得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具有较高的电流放大倍数和较低的输入电阻,可以在电子电路中起到信号放大和开关控制的作用。
结构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由四个达林顿级联而成。
每个达林顿级由两个晶体管组成,其中一个为NPN型,另一个为PNP型。
四个达林顿级通过引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工作方式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工作方式如下:1.输入信号通过第一个级联的NPN型晶体管进入。
2.第一个级联将输入信号进行放大,并输出给第二个级联的PNP型晶体管。
3.第二个级联继续放大信号,并输出给下一个级联。
4.如此循环,直到最后一个级联输出最终放大后的信号。
这种级联结构使得输出信号经过多次放大,从而实现了对输入信号的有效放大。
应用领域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在电子电路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电机驱动:达林顿晶体管阵列可以用于控制电机的启停和转向等功能。
通过控制输入信号,可以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
2.LED灯控制:达林顿晶体管阵列可以用于LED灯的亮度调节和闪烁效果等控制。
通过调整输入信号,可以实现对LED灯的不同亮度和闪烁频率的控制。
晶体管原理(4_2)
TO X
OX
QOX
TO X
OX
QAD
2FB
d) 耗尽区电离杂质电荷面密度 QAD
QAD
1
QA qN A xd (4 qN A sFP ) 2 0, ( N 沟 )
1
Q D qN D xd (4 qN D sFN ) 2 0, ( P 沟 )
由于 FB 与掺杂浓度 N 的关系不大,故可近似地得到
2、实际 MOS 结构(MS < 0,QOX > 0)当 VG = 0 时的能带图
qS
qMS
q
QOX COX
上图中,S 称为 表面势,即从硅表面处到硅体内平衡处的
电势差,等于能带弯曲量除以 q 。COX 代表单位面积的栅氧化
层电容, COX
OX
TOX
,TOX 代表栅氧化层厚度。
3、实际 MOS 结构当 VG = VFB 时的能带图
4.2 MOSFET 的阈电压
定义:使栅下的硅表面处开始发生强反型时的栅电压称为 阈电压 ,记为 VT 。
定义:当硅表面处的少子浓度达到或超过体内的平衡多子 浓度时,称为表面发生了 强反型 。
在推导阈电压的表达式时可以近似地采用一维分析,即认 为衬底表面下空间电荷区内的空间电荷完全由栅极与衬底之间 的电压所决定,与漏极电压无关。
谢谢观看! 2020
1
K 2FP
1 2
1
VBS
2FP
2
1
0
对于 P 沟道 MOSFET ,
VT (VT )VBS0 (VT )VBS0
1
K
2FN
1 2
1
VBS
2FN
2
1
0
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
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摘要:I.引言- 介绍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II.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原理- 解释达林顿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说明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组成III.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应用- 列举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介绍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在各个领域的应用IV.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发展趋势- 分析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未来发展方向- 探讨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V.结论- 总结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正文:I.引言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电子元器件,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使其在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
II.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原理达林顿晶体管是一种具有放大和开关功能的晶体管,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少数载流子注入产生复合,从而控制集电极电流。
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是由四个达林顿晶体管组成的阵列,通过合适的连接方式实现信号的放大、开关和处理等功能。
III.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应用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高输入阻抗、低噪声、宽频带等。
因此,它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等领域。
例如,在通信系统中,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可用于放大、滤波和信号处理等功能;在雷达系统中,它可用于接收和处理目标回波信号,提高雷达系统的探测性能。
IV.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未来,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艺技术的提升:通过采用新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提高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的性能,缩小其尺寸,降低成本。
2.集成化:将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与其他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形成具有更多功能和更高性能的模块,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3.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4路达林顿晶体管阵列具有自适应、自学习和自诊断等智能功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J p0 J p ( x) J p ( xd )
J n ( x)
Jn0 xd
0
x x dx
单位时间内流过位于 x 处面上单位面积的空穴数目为
1 q J p x J p0
由于这些空穴的碰撞电离而在 dx 距离内新增的流出 ( x+dx ) 面的空穴数目为 1
q J p x J p0 ip dx
N(0)
N0 0 xj
N(x)
x
由扩散工艺形成的实际扩散结,其杂质分布既非突变结, 也非线性缓变结,而是 余误差分布 或 高斯分布,
x N ( x ) N (0)erfc 2 Dt x N ( x ) N (0) exp 4 Dt
2
方法 1:查曲线。 方法 2:根据 PN 结的具体情况,分别近似看作单边突变结 或线性缓变结,再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0
xd
,即发生
雪崩击穿。由此可得发生 雪崩击穿的条件 是
xd 0
id x 1
2.4.2 雪崩击穿
1、利用雪崩击穿条件计算雪崩击穿电压 对一定掺杂浓度的 PN 结,先计算出对应于各反向电压 V
的 E(x),及与 E(x) 对应的 i (x) ,再求电离率积分。当 V 增大
到使该积分等于 1 时,所对应的 V 就是雪崩击穿电压 VB 。
200 kV/cm 。
2、两种击穿的比较
雪崩击穿条件: 0 i d x 齐纳击穿条件: d
EG q | E m ax |
xd
1
足够小
xd 较大时,即 N0 或 a 较小时,较易发生雪崩击穿; xd 较小时,即 N0 或 a 较大时,较易发生齐纳击穿。 一般说来,当 VB 6 G 时为雪崩击穿,当 VB 4 G 时为 q q 齐纳击穿。 对于硅,这分别相当于 7V 和 5V 左右。
当 Tj 不受控制的不断上升时,将导致 PN 结的烧毁,这就
是 热击穿。热击穿是破坏性的,不可逆的。
单位时间内散发掉的热量为
P Td Tj Ta RT
(2-123)
式中 Ta 代表环境温度,RT 代表 热阻,其计算公式为
RT T L A L
A
(2-124)
式中, T 与 分别为材料的热阻率与热导率,L 与 A 分别 代表传热途径上的长度和横截面积。 当 PC > PTd 时,Tj 上升; 当 PC = PTd 时,Tj 维持不变,达到平衡; 当 PC < PTd 时,Tj 下降。
E E
其余内容请参见表 2-3 。
2.4.4 热击穿
E I 0 ni exp G kT j
2
E P V I 0 exp G C kT j
式中 V 为反向电压,Tj 为 PN 结的结温。 反向电压 V↑→功率 PC = V I0↑→ 结温 Tj↑→ I0↑
xd
0
i dx 1 ,从而发生雪崩击穿。
1
3 1
对于突变结,
由式(2-10)可知,
q 2 EG 4 7 EC 1.110 N0 8 s 1.1
1
| Emax
2qN 0 2 | (Vbi V ) s
当 | Emax | 达到 EC 时, Vbi V ) (Vbi VB ) VB , 即 (
也可通过查曲线求得突变结的雪崩击穿电压 VB 。
对于线性缓变结,
1 4 1
q 3 EG 5 6 EC 1.5 10 a 15 s 1.1
1 2 1 aq 3 | 12(Vbi V ) 3 8 s 1
0 xd xd
0
i dx
i dx
J p ( xd ) J 0 J0
J0
J p ( xd ) J 0 J0
xd
0
M 1 M i dx
0
xd
M
1 1 i dx
0 xd
式中, i dx 称为 电离率积分。
0
xd
M
1 1 i dx
0 xd
在 dx 距离内新增的空穴电流为
dJ p [ J p ( x) J n ( x) J 0 ] i dx [ J p ( xd ) J 0 ] i dx
将上式从 x = 0 到 x = xd 积分,得:
dJ p [ J p ( xd ) J 0 ] i dx
J p ( xd ) dJ p [ J p ( xd ) J 0 ]
2、雪崩击穿电压的近似计算方法
实际计算雪崩击穿电压 VB 时,常采用如下近似方法。 由于 i 随 E 的变化很剧烈,所以对积分起主要作用的只是 电场峰值附近的很小一部分区域。这个区域内 | Emax | 几乎不变, 因此可以近似认为,当 | Emax |达到某 临界电场 EC 时,即可满足
击穿条件
6、提高击穿电压的措施
掺杂浓度要低、浓度梯度要小
低掺杂区的厚度要足够厚
结深要深
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台面结构
2.4.3 齐纳击穿
隧道效应:由于电子具有波动性,可以有一定的几率穿过 势垒。势垒越薄,隧道效应就越明显。
电子能量
C
B
A
电子动能
x
EG xd
由于存在隧道效应,使价带中不具有 EG 能量的A点电子可 有一定的几率穿过隧道到达导带中的 B 点,从而进入 N 区形成 反向电流。A、B 两点间的隧道长度 d 可表为3、雪崩来自穿条件 当xd
0
i dx 0 时, M 1 ,总电流就是原始电流,表示无
雪崩倍增效应。 随着反向电压 E i i dx M 总电流 ,
0 xd
当 i dx 1 时, M , J p ( xd ) , (V ) VB
| Emax
1 aq 3 EC (12VB ) 3 8 s
2 1 32 s 2 2 10 5 VB EC 10 EG a 5 9aq 3 6 2
或通过查曲线求得线性缓变结的雪崩击穿电压 VB 。
实际扩散结的击穿电压
硅平面工艺中,常采用杂质扩散工艺制造 PN 结。从表面 到冶金结面的距离,称为 结深,用 xj 表示。 P N x xj
因为正向电流不但很大,而且也有正的温度系数。
防止热击穿最有效的措施是降低热阻 RT 。此外,半导体 材料的禁带宽度 EG 越大,则 I0 越小,热稳定性就越好,因此 硅 PN 结的热稳定性优于锗 PN 结。
由于 PN 结的反向电流 I0 极小,所以功率损耗 PC 也极小,
一般并不容易发生热击穿。实际上热击穿往往发生在已经出现
电击穿,因而反向电流比较大的情况下。或者发生在正向时 ,
3、雪崩击穿电压与温度的关系
雪崩击穿电压具有正温系数,即温度 T 上升时,VB 增大。
4、击穿电压的测量
常采用类似于测量正向导通电压 VF 的方法。
V B
I
V
IT
5、结的结构对雪崩击穿电压的影响
只有满足以下条件的 PN 结,才能使用以上公式与曲线来
计算击穿电压 VB 。
结面为一平面,即平面结 结面与材料表面相垂直 低掺杂中性区的厚度足够厚 然而实际上绝大多数 PN 结并不满足这些条件 ,这就必须 对计算击穿电压的公式加以修改。
平行平面结
(1)高阻区厚度的影响 P+
| Emax | EC
NW
N+
W
x 0
W
xdB
对于同样的 |Emax | = EC ,当 N- 区足够厚时,即 W > xdB 时,
VB 1 2 xdB EC 。但是当
W < xdB 时,击穿电压变为:
EC xdB
VB ' VB
1 2
xdB W
1
2qN 0 2 EC VB s VB
s
2qN 0
3
EC 5.2 10 EG 2 N 0
2 13
3 4
可见,禁带宽度 EG 越大,则击穿电压 VB 越高;约化杂质 浓度 N0 越低,VB 越高。对于单边突变结,N0 就是低掺杂一侧 的杂质浓度,因此 击穿电压也取决于低掺杂一侧,该侧的杂质 浓度越低,则 VB 越高。
由量子力学可知,隧道电流可表为
4 2 m * E G I exp d 3h
随着反向电压的提高 , Emax 增大,隧道长度 d 缩短, 使 反向电流增大。当反向电压增大到使 Emax 达到临界值时,d 变 的足够小,使反向电流急剧增大,这种现象就称为 齐纳击穿 , 或 隧道击穿。 硅和锗 PN 结的齐纳击穿临界电场分别为 1200 kV/cm 和
电离率,记为: in (或 ip )。
i 与电场 E 强烈有关,可用如下经验公式近似表示
B i AE exp E
m
式中,A、B、m 为经验常数,可在表 2-1 中查到。
2、雪崩倍增因子 定义:包括雪崩倍增作用在内的流出耗尽区的总电流与流 入耗尽区的原始电流之比,称为 雪崩倍增因子,记为 M 。
同理,由于电子的碰撞电离在 dx 距离内新增的流出 ( x+dx ) 面的空穴数目为 1
q J n x J n 0 in dx
为简便起见,假设 ip in i ,则流出 ( x+dx ) 面的总的
新增空穴数目为
1 q [ J p ( x) J n ( x) J 0 ] i 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