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2、小组探讨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探讨(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探讨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视察一棵大树。
(1)假如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视察什么?学生探讨。
(2)怎样才能视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探讨。老师讲解并描述视察要有序、有安排,并把视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探讨用。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探讨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书目,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须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3、生分小组探讨发觉真正的树的内容比图上看到的多。
4、探讨、师追问――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会多。
四、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视察一颗树。
1、设问:
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内容比看图片的内容多得多。假如我们现在到校内里去,站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请估计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内容会比图片、比我对大树的回忆多还是少?
2、思索:
1、看图先估计数量――激发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老师用手势、用问题――激励发言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倾听发言。
3、对图片中能发觉的内容作一个上限估计,为后面活动得到的数字作好比较的打算。

我看到什么教学反思

我看到什么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我看到了什么》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既是第一单元的开始,也是小们第一次接触的科学课内容。成功开展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也至关重要。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说,这是一堂非常典型的观察活动课,树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但“树”这一观察对象是常见却又被忽略、熟悉却又陌生的。学生平时对树只是一些零星感觉,并不是观察。这一课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由“看”到“观察”,经历了什么变化?两者又有何区别?这是这一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教学反思:

1.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课程的初始课,以观察大树为主线,旨在

引导学生学会课程强调的基本技能——观察记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刚开始对大树的观察不知如何入手,通过讲解,学生基本了解如何观察一棵大树。

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语言组织能力欠佳,记录不尽人意,今后需加强。学生的观察、探究活动也是越来越有深度,在时间方面也在逐步得慢慢拉长。

学生往往由于恒心不够、兴趣不足而半途而废。这时,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该从第一节课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

学生在日后需要做长期观察记录的就有:凤仙花、蚕宝宝、油菜花等。有了观察记录,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便自然得浮现出来了,之后才能整理成观察报告。有详尽的观察记录,才有强烈的对比。把基础打扎实了,小论文自然很容易就诞生了,还害怕学生失去兴趣吗?!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我看到了什么_教科版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我看到了什么_教科版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我看到了什么_教科版我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动身,抓住让学生学会有目的观看,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观看一棵大树这一重难点设计了五个活动方案,先激趣导入第一个让学生学生观看相片上的大树的活动,进而进行第二个小组交流经历中看到过的大树,让学生明白从相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看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后又自然导入第三个活动:讨论什么是真正的观看。让学生明白得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观看。在明确什么是观看后着手让学生进行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制订观看打算后付诸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去观看校园里真正的一棵树。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条理,教学环节齐全,紧扣。

我让学生回忆所明白的植物,许多小孩曾养过一些植物,因此他们能具体说出植物的名称,然而关于植物的其它知识了解的专门少。在看图中的大树时,小孩们关注大树的结构较少,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关心下,了解树的结构,并试着去描述。

在回忆曾经看到过的大树时,小孩们显示出来的东西并没有我想象的多,结合PPT他们讲到了叶、树干、藤蔓、树的形状等信息,联想部分说到了鸟巢、树干上的动物,也有少部分小孩说到低下的小草和周边的环境。

当老师说道想不想去校园看大树时,学生显的专门的兴奋。

教师在引导小孩们讨论时,大部分小孩能说出自己想观看的是什么,如何观看。然而实际观看时,小孩最感爱好的是观看树上的小动物,专门容易被树上的小动物吸引,而关于诸如树根、果实、花、叶片长度等相关特点关注明显不够。明显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也发觉,大多数小孩能用放大镜去观看,他们这么做,有专门多小孩是因为对放大镜产生了好奇,急于想使用,而对真正观看的结果并不是专门注重,教师在以后的观看活动中还要注意有效的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第六课后,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对环境造就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课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对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以青蛙为例,从天敌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颜色的草地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青蛙。第二环节以狐狸为例,从气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从而逐渐丰富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第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对生物的选择。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针对环节一,调查了学生见过的青蛙以及见到的地方,发现学生见过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有较大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蛙有保护色,这样不利于被天敌发现。然而,学生对于保护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或者是书本上得知,对于保护色形成的背后原因不甚理解。因此,本课设置了青蛙被捕杀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推测的过程中体验青蛙保护色的形成原因之一,了解自然因素对青蛙的选择。环节二,学生基本上知道气温对动物身体大小、体毛的浓密长短等外形特征的影响,但对于动物裸露在外的器官大小、体形等因素是否受气温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观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认识。环节三,学生对人工选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零散的,没有建构到概念体系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我看到了什么》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我看到了什么》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第—章第—节(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局部,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局部,相对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教科书表达的一个思想是,看照片只能猎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地观察能够猎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植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树看做一个生命体。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大树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 能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3. 让学生借助放大镜和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开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

由于 2022-8-23 09:28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我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抓住让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这一重难点设计了五个活动方案,先激趣导入第—个让学生学生观察相片上的大树的活动,进而进行第二个小组交流记忆中看到过的大树,让学生明白从相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后又自然导入第三个活动:商量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让学生懂得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观察。在明确什么是观察后着手让学生进行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制订观察方案后付诸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真正的一棵树。整个教学思路清楚条理,教学环节齐全,紧扣。每一个活动都是为下一个活动进行铺垫。在这一个个活动的逐渐展开下学生能顺利的完成了观察这一个活动,也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任务和目标能按原设计的教案顺利完成。整节课里作为老师的我起到了主导的地位,表达学生了学习自主性。缺陷是时间关系,学生观察能力和整理记录能力不一样,局部学生不能按时书面整理好获得的信息。以后还得有针对性的强化对这一局部学生的引导的辅助。

三年级上册科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反思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我看到了什么》是三年级科学的第一课,这一节课为了给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简单的介绍了任务和注意事项后,我把课堂安在了校园里。

一听说要到校园里上课,学生们都非常的兴奋,带着我早已经给他们准备好的资料,他们飞一般的跑出教室。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自制力还比较差,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最容易让他们忘了学习的任务而去玩,所以这堂课我给学生准备了一张记录纸,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记录在校园看到的事物。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的组织不够到位,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观察的时间过长,但是学生记录的观察内容却很少,有一部分学生在校园里并没有认真仔细的观察,而是去玩了。还有选定的小组长还没有真正履行其自己的责任,学生的小组意识不是很强。

通过这节课我不但了解了班里学生的自觉情况,也获得了很多教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外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在课前就强调好纪律,布置好任务,控制好时间。

《校园的树木》课后反思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课要求学生能用语言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一棵树进行描述,并比较所有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教材的活动安排上看,不难看出这节课的活动是不多,但是每一块教学的难度是很大的,而且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一个活动,比如拓印树皮,测量树木的高度等,虽然我已经在之前给学生介绍过如何估算树

木的高度,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另外写观察一棵树木的日记,它的难度也偏大,学生还不会写作文呢,所以,我把这一部分删掉了,以后可以留给语文老师作为作文素材。

为了明确任务,我给每组学生发了一张观察记录表,把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都分条列在了记录表上,,所有的五个小组在经过观察后都详细的填写了观察记录表,并拓印了树皮,从活动的结果上来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还是出现了跟上次同样的问题:时间和纪律问题,有一个小组的组长还没有观察完树木竟然领着学生去学校的绿化带玩去了。还有一个小组,没有听明白我的意思,记录表填完了,但是记录的内容却不是同一棵树的。看样子我是高估了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后在布置任务的时候一定要细之又细,简之又简。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孩子们看到的是什么

这是三年级的孩子真正意义的第一节科学课。

我想处理好兴趣和习惯是我第一单元的常规工作重点。既要保护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要有利于促动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植物,很多孩子曾养过一些植物,所以他们能具体说出植物的名称,但是对于植物的其它知识了解的很少。在看图中的大树时,孩子们注重大树的结构较少,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了解树的结构,并试着去描述。

在回忆以前看到过的大树时,孩子们显示出来的东西并没有我想象的多,结合PPT他们讲到了叶、树干、藤蔓、树的形状等信息,联想部分说到了鸟巢、树干上的动物,也有少部分孩子说到低下的小草和周边的环境。

当老师说道想不想去校园看大树时,学生显的非常的兴奋。

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讨论时,绝大部分孩子能说出自己想观察的是什么,怎么观察。但是实际观察时,孩子最感兴趣的是观察树上的小动物,很容易被树上的小动物吸引,而对于诸如树根、果实、花、叶片长度等相关特点注重明显不够。显然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还有一定的差别。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也发现,绝大部分孩子能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们这么做,有很多孩子是因为对放大镜产生了好奇,急于想使用,而对真正观察的结果并不是很注重,教师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还要注意有效的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

本课还表现的一个孩子的特点是绝大部分孩子能在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即时记录,但是记录的速度比较慢,以致影响了他们的观察,以后的课中教师指导和调整孩子们的记录,使观察更有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课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一课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最新4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最新4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最新4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一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本课也是植物单元的起始课。植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树看做一个生命体。教科书表达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希望学生在与看图片的对比过程中,体会到实地观察与从图片上看对信息的获得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大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简单了解树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看到了什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看到了什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看到了什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

制订观察的计划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看、摸、闻、听等各种感官观察大树。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表格、图画、标本等记录观察的结果。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大树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3重点难点

让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运用多种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

制订观察的计划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看、摸、闻、听等各种感官观察大树。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表格、图画、标本等记录观察的结果。

学时重点

让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运用多种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

学时难点

让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运用多种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

教学活动

1【导入】谈话导入

师:在校园里,大路旁、公园中,到处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中哪些植物最熟悉?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身边最熟悉的大树开始科学研究吧。

2【讲授】看图片中的大树

电子课件出示大树的图片。

师:大家看这幅图,请你说说在图中“我看到了什么”并板书课题。

生上台指出看到的大树内容,其他同学补充。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整本)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整本)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1:我看到了什么

学情分析:《我看到了什么》是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真正接触的科学课,我想处理好兴趣和科学课程的常规工作,既要保护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要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反思: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植物,很多孩子曾养过一些植物,所以他们能说出一些植物的名称,但是对于植物的其它知识了解的不多。在看图中的大树时,孩子们关注大树的结构较少,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渐渐可以了解树的结构,并试着去描述。

2:校园的树木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年龄8岁左右,初次接触科学这门学科,这个年龄的孩子好奇心很大;入门能力:本课是学生的第二节科学课,虽然刚接触本门课程,但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已经大概知道了科学课是怎么上的;学习风格:本门课程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动手和观察,这个学生的特点,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有很高的学习欲望。

教学反思:在这次以“校园的树木”为主题科学观察中,我采用了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科学课,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学习兴趣整体很高,学习很认真,但他们已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的学习方式,因而缺乏灵活性,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差.再者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学生所知的科学常识较少,科学探究能力较弱,对科学课的基本技能以及记录与汇报也并不熟悉.这时,对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尤为重要,我非常重视。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设科学课,他们对这个词比较有神秘感,他们那天真、可爱的性格加上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采用观察法,挖掘他们的观察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年级上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

教例:《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既是第一单元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的科学课内容。科学课本选取观察大树作为第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是基于学生对于大自然,对于植物有一些天生的兴趣。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用“大家喜欢植物吗?”作为引言时,有个学生说“不喜欢”。但是当我问道:“大家熟悉的植物都有哪些?”时,那说不喜欢植物的学生却又都十分积极地举手并介绍他熟悉的植物。我就问他:“你不是不喜欢植物吗?”原来那学生曾经观察植物时被扎伤过,所以他就觉得他不喜欢植物了。第二,关于教参中要求启发学生将采用多种方法(如远距离还是近距离等)和所用到的感官进行比较。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时,很多同学的回忆只有近距离的.视觉体验。

反思:

1、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好整体的思路不动摇。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可以适当地询问一下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2、教参和教科书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点不是硬性要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上课的实际表现进行改变。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年级上册科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反思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我看到了什么》是三年级科学的第一课,这一节课为了给以后的学习奠定根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简单的介绍了任务和须知事项后,我把课堂安在了校园里。

一听说要到校园里上课,学生们都非常的兴奋,带着我早已经给他们准备好的资料,他们飞一般的跑出教室。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自制力还比拟差,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最容易让他们忘了学习的任务而去玩,所以这堂课我给学生准备了一X记录纸,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记录在校园看到的事物。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的组织不够到位,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观察的时间过长,但是学生记录的观察内容却很少,有一局部学生在校园里并没有认真仔细的观察,而是去玩了。还有选定的小组长还没有真正履行其自己的责任,学生的小组意识不是很强。

通过这节课我不但了解了班里学生的自觉情况,也获得了很多教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外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在课前就强调好纪律,布置好任务,控制好时间。

《校园的树木》课后反思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课要求学生能用语言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一棵树进展描述,并比拟所有树的一样点和不同点。从教材的活动安排上看,不难看出这节课的活动是不多,但是每一块教学的难度

是很大的,而且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一个活动,比如拓印树皮,测量树木的高度等,虽然我已经在之前给学生介绍过如何估算树木的高度,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拟困难,另外写观察一棵树木的日记,它的难度也偏大,学生还不会写作文呢,所以,我把这一局部删掉了,以后可以留给语文教师作为作文素材。

为了明确任务,我给每组学生发了一X观察记录表,把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都分条列在了记录表上,,所有的五个小组在经过观察后都详细的填写了观察记录表,并拓印了树皮,从活动的结果上来看,这节课是比拟成功的,但是还是出现了跟上次同样的问题:时间和纪律问题,有一个小组的组长还没有观察完树木竟然领着学生去学校的绿化带玩去了。还有一个小组,没有听明白我的意思,记录表填完了,但是记录的内容却不是同一棵树的。看样子我是高估了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后在布置任务的时候一定要细之又细,简之又简。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我看到了什么?》教学

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题主要活动内容活动计划:

我看到了什么什么是观察观察图片,组织讨论我想观察什么明确观察目的,为讨论作准备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大树下进行观察·想办法进行观察,努力知道得更多;能和同伴合作,认真进行观察;

·能够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获取一些关于树的知识,并且对自己的科学观察活动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用:记录本、放大镜等简单的观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上《科学》课了。

·科学书看过了吗?

·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翻到第一页,书上的大树看过了吗?

二、在照片上我看到了什么?

·从书上这幅大树的照片里,我看到了什么?

·自己边看边数,数数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了哪些内容?

·把你看到的内容与小组成员相互说说。

·现在来说说你们小组看到了哪些内容,我们大家帮他们数数。(学生上台说,教师记录。)

三、在真正的一棵大树前看到什么?

·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们看到过什么?(学生说老师记录)·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肯定!为什么这么肯定?

·出示课件。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 植物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_40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 植物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_40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教科版课标小学科学三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我看到了什么

一、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因五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好奇心强,知识水平较低,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均有限,接受知识和新事物慢。所以,本学期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水平为着眼点,做到认真、细致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使他们从《科学》中学到知识、品味生活的情趣。

二、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新课程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在教材的选编上,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

三、设计理念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观察为基础。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设计了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主线,本课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科学观察的入门课,让学生在参与有结构的系列活动中,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意义及其方法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动的基本要求,经历一次科学观察方法及其意义的体验过程。五、教学准备1、物色校园中或校园周围可供学生观察的大树,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

五、教学流程

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观察首页图片上的大树)

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

2、这里有一幅大树的图片,仔细看看图上的大树,准备告诉大家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比比谁看得仔细说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本课也是植物单元的起始课。植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树看做一个生命体。教科书表达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希望学生在与看图片的对比过程中,体会到实地观察与从图片上看对信息的获得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大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简单了解树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这棵树

教学难点:尝试用感观感知树

四、教学准备

1、物色校园中或校园周围可供学生观察的大树,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

3、教学PPT,人体器官图(或者是课前简笔画)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图片上的大树)

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

2、(PPT展示),仔细看看图上的大树,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比比谁看得仔细说得多。

学生看教师投影图,说说所看到的相关信息,比比谁说得多。

(预测:学生说的信息以树的结构为主,如树干、树叶、树冠、树根等)

3、小结:从图片中,我们获得的有关大树的信息很有限。

活动二: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记忆中的大树)

1、这只是图上的一棵树,我们看不出更多的东西。回忆一下你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说说你从树上或树下发现过的一些有趣的情况。

教师PPT投影,给学生的汇报描述以提示。(学生尝试着说出树上生活着一些小动物、树叶有些是绿色、有些是黄色的、还有果实、花等)

[预测:学生通过回忆看到过的大树,汇报的信息大量增加。]

2、我们以前在真正的大树前得到的大树的相关信息比图片中大树上发现的信息多,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活动三: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真正的大树)

第一阶段:感悟“观察”

1、如果我们真的到树下去看一看,会不会看到更多的信息?(肯定能!)

2、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呢?(我还没仔细看过一棵树呢,我们会看的更仔细,会用更多的方法)

PPT演示:[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第二阶段:我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到更多内容?

1、如果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想想我想观察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大家想到的观察内容真是丰富!有大树的树干、树皮、树枝、树的形状,有叶、花、果,有树上、树下的动、植物等等,那我们怎样观察才会了解这些观察内容的更多信息、知识呢?(小组讨论一下)

3、学生汇报观察方法。教师板贴看、听、摸、闻等方法所运用的人体器官图。(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在此环节可穿插一个小实验:猜猜黑袋子里的是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我们在观察大树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么多的方法。)(学生可能没有想到听的方法,教师可提问学生:听说一棵大树每天要蒸发掉几百公斤的水,那么多的水从树根流向树叶,树干里有没有水流动的声音呢?让学生用耳去听……学生体会到观察是眼、耳、鼻、手(皮肤)等的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

[通过活动二和上述活动三的结构,促进学生将看一棵大树向观察一棵大树推进,“观察”的定义也由此产生。]

4、再次小结:当我们带着那么多的目的、用那多的方法去了解一棵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板书:

我们看到了什么

有目的闻观察

第三阶段:实地观察一棵大树。

1、带领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讨论:观察大树时,你有什么想提醒同学们?(观察时的注意点)

(2)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3)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对学生的方法和独特见解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4)及时提醒学生把看到的内容写在作业本上的活动记录中。

2、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组织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你观察到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今天能观察到的更多?

小结:有目的的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拓展: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观察大树(PPT展示观察大树的季节性变化)。

完成作业本相应的课堂作业。

课后作业:观察学校里和家周围的大树,希望你们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孩子们看到的是什么

这是三年级的孩子真正意义的第一节科学课。

我想处理好兴趣和习惯是我第一单元的常规工作重点。既要保护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要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植物,许多孩子曾养过一些植物,所以他们能具体说出植物的名称,但是对于植物的其它知识了解的很少。在看图中的大树时,孩子们关注大树的结构较少,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了解树的结构,并试着去描述。

在回忆曾经看到过的大树时,孩子们显示出来的东西并没有我想象的多,结合PPT他们讲到了叶、树干、藤蔓、树的形状等信息,联想部分说到了鸟巢、树干上的动物,也有少部分孩子说到低下的小草和周边的环境。

当老师说道想不想去校园看大树时,学生显的非常的兴奋。

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讨论时,大部分孩子能说出自己想观察的是什么,怎么观察。但是实际观察时,孩子最感兴趣的是观察树上的小动物,很容易被树上的小动物吸引,而对于诸如树根、果实、花、叶片长度等相关特点关注明显不够。显然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大多数孩子能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们这么做,有很多孩子是因为对放大镜产生了好奇,急于想使用,而对真正观察的结果并不是很注重,教师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还要注意有效的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

本课还呈现的一个孩子的特点是大部分孩子能在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及时记录,但是记录的速度比较慢,以致影响了他们的观察,以后的课中教师指导和调整孩子们的记录,使观察更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