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建筑:壮族人习惯的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什么

合集下载

壮族奇特的干栏式建筑远古时盛行于南方

壮族奇特的干栏式建筑远古时盛行于南方

壮族奇特的‎干栏式建筑‎远古时盛行‎于南方

干栏式的壮‎族民居

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由于他们基‎本上生活在‎南方亚热带‎气候潮湿温‎暖的山地丘‎陵,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他们创造出‎了极有特色‎的壮族民居‎。

壮族人民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有村规民约‎不准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良好环境‎。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平‎房(如今已成壮‎家的住房主‎要形式)。平房一般为‎三开间,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为土木‎结构的木楼‎瓦房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式样一般有‎全栏式、半栏式两种‎。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存放农‎具;半干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关牛羊‎、放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干栏式楼房‎均为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

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两头搭以偏‎厦,屋顶为人字‎形,顶上盖陶瓦‎、杉树皮或茅‎草,房间有三间‎五间。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和家禽,放农具,并置有舂碓‎、磨坊等。楼梯在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宽敞的走廊‎,用栏杆或半‎块板壁围住‎,光线充足,可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进大门是堂‎屋,一边有火塘‎,后房和侧房‎是卧室。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着‎一排丈许高‎的挂禾架,通称禾廊,以便秋收后‎晾晒禾把,干爽后堆入‎粮仓。建筑时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土从‎地面砌起来‎的。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

壮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壮族民居建筑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这个民族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审美风格。本文将介绍壮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装饰元素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壮族的建筑艺术。

1. 建筑形式

壮族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以“三进”式为主要类型。这种建筑形式一般由前堂、中堂和后堂组成,每一堂都有特定的功能。前堂通常是客厅和接待客人的场所,中堂是主要的居住空间,后堂一般用来存放物品和养殖家禽。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见于“板楼”和“吊脚楼”等类型,这些建筑形式巧妙地融合了崇山峻岭的地势特点,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独特的山地风貌。

2. 结构特点

壮族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也很独特。它们通常采用木材、竹子和土坯等自然材料,结构简单而坚固。屋顶多为斜坡状,以方便雨水的自然排放。在建筑结构上,壮族民居注重平衡和对称,体现了他们对平和和谐的追求。同时,壮族的民居建筑也注重通风和采光,以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

3. 装饰元素

壮族民居建筑的装饰元素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壮族人常常在房

屋的门窗、梁柱以及室内墙壁上进行精美的木雕和石雕。壮族的木雕

工艺精湛,常以花鸟鱼虫等自然图案为主题,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常运用彩绘和壁画进行装饰,红、黄、黑等鲜明的色彩增添了建筑的艺术魅力。

4. 文化内涵

壮族民居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

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壮族的民居建筑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和崇拜,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同时,这些建筑也承载

壮族民居——青山绿水间的干栏式木楼

壮族民居——青山绿水间的干栏式木楼

壮族民居——青⼭绿⽔间的⼲栏式⽊楼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发展⽽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个民族.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结构,外墙粉刷⽩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结构的⽡房或草房,建筑式样⼀般有半⼲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栏,也叫⽊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下层为⽊楼柱脚,多⽤⽵⽚、⽊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般⼲栏都依⼭傍⽔,⾯向⽥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个寨⼦⼀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体,就像⼀个⼤家庭。居室格局,各族⾃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栏,以神龛为中⼼,神龛后⾯,居中是家公住房(以⼥主⼈为中⼼),左⾓是家婆住房,有⼩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姑娘房在右⾓楼梯旁,便于她们与⼩伙⼦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壮族喜欢依⼭傍⽔⽽居。在清⼭绿⽔之间,点缀着⼀栋栋⼲栏式⽊楼,这就是壮族⼈民的传统民居。⽊楼上⾯住⼈,下⾯圈牲畜。⽆论是什么房⼦,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的中轴线上。前厅⽤来举⾏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后厅为⽣活区。屋内的⽣活以⽕塘为中⼼,每⽇三餐都在⽕塘边进⾏。

壮族民居 - 壮族居住风俗

壮族⼈喜欢把村⼦建在⼭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后⼭和村边栽上树⽊,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活安全。壮族称屋为"⼲栏"。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壮族建筑:壮族人们习惯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壮族建筑:壮族人们习惯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壮族建筑:壮族人们习惯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导语: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构成独特的一派风景图,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构成独特的一派风景图,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壮族称屋为"干栏"。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这是当今壮族住房的主要形式。壮族及其先民,素来注重村落环境的选择。他们建造村落,或选在河流大转弯,地面较宽广的平地;或选在大河与小河交汇处,河面宽阔,水流缓慢的地方:或选依山旁水、背山面水、山腰坡边的地方。

由于壮人选这样的环境建村落,所以许多村寨有“村前一曲水,村后万重山”之美。体现了壮族选择优秀环境建立村落的文化观念。因此壮族乡村,多以围墙绕村,绿树成荫,而每一村前,都有一棵或几棵大榕树,以此象征人畜两旺。村落房屋建筑,也讲究布局,互相间隔为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 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 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

摘要随着党中央对农民生活关注程度的提高,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都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其中民居改造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而受城市住宅建设的影响,农村民居中也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和钢筋等现代材料。近代的农村民居建设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城市建筑的影响,民居建筑逐渐丧失了它的传统,农村民居的多样性和地域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作为农耕文明象征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干栏建筑大有被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替代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干栏建筑消失的速度愈快,在经济趋同一体的今天,原生态干栏民居正逐渐被同化。由于民居的永久性特质,从某种角度看具有着不可逆转性;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不仅会对广西的壮丽风光、生态和环境等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同时也会影响民族和文化等传统要素的传承。

广西民居,从远古走来,历经几多风雨,它一直在演进,一直在变化,它最基本的东西,因其合理,因其科学,得以鲜活的保存了下来,由原来的较为封闭,发展为较为开放。传统民居是在历史过程中经过多代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形成的,

其中不仅蕴含了与自然斗争和适应的过程,而且反映了人类进化的历史。特别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理解,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也没有必要去硬性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趁他还存在的时候去研究、分析,找出其永久性的合理部分与精华。在运用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民居进行设计时,应做到将传统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功能进行有机融合,这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应当坚持的一个原则。

浅析壮族民居传统建筑地域表达

浅析壮族民居传统建筑地域表达

浅析壮族民居传统建筑地域表达

作者:朱文娴张熹

来源:《艺术研究》2019年第03期

摘要:隨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各类传统文化面临着不断传承与升级的挑战,尤其是民居方面的传统延续问题,全文命题研究的初衷主要在于对广西壮族传统民居的特点结合当下社会城市发展需求的理论探讨,广西壮族民居独特的设计建造方式已成为众多建筑设计创作的灵感源泉,因此全文想再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思考壮族民居发展的冲突,进而结合一些案例对壮族民居的设计特点和传承延续进行讨论是否有破解的可能,从而得出一些参考性观点。

关键词:壮族传统民居地域特征现代融合更新延续

“传统”的释义为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等。其实不仅是精神、制度、风俗等等这些有传统,建筑也有,建筑的传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各地的传统民居,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传统民居之一便是广西壮族的民居传统建筑。壮族祖先大部分居住在绵亘不绝的山区地带,由于历史文化和过去地形、地貌长久的影响下,这种特别的壮族民居特色得以形成。随着时间的变迁,各种变化随之而来,在传统街区改造和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对这种壮族民居不能仅仅再是照搬,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删繁就简和精髓的运用。

一、壮族民居的时代背景

中国的民族文化繁荣,各个民族在时光的长河中都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之花,尤其是在传统民居建筑方面,然而由于时光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又带来了一些人居生态环境的问题,比如传统民居建筑的拆建以及保留沿用,全文就是想通过基于对此类问题的反思,对中国传统壮族民居建筑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手段的应用与发展等方面来进行探讨与研究,从而得出未来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发展和传承的价值,将其运用到现代人对老式建筑设计创作中,让壮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在时代发展中继续发光发热。

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与历史价值

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与历史价值

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与历史价值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以他们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而闻名。壮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本

文将探讨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以及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建筑风格

壮族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

化传统。壮族民居通常是木结构的建筑,外观简约而雅致。它们采用

了传统的斗拱结构,屋顶呈弯曲的线条,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优美。

建筑物的墙壁和柱子常常使用红、黑、蓝等鲜艳的颜色,这些颜色在

壮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壮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坡顶”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在壮族地区

广泛存在。坡顶建筑的特点是房屋顶部有坡度,并长有美丽的小屋顶。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能更好地防雨和透气,适应了当地潮湿多雨的

气候特点。

二、历史意义

壮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这些建筑代表了壮族人

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是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的体现。作为壮

族人民重要的生活场所,这些建筑同时也是他们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如婚礼、葬礼和传统节日等。通过建筑的形式和装饰,人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壮族的历史和文化。

壮族建筑还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由于壮族人居住地

区的地理环境各异,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例如,山区壮

族建筑依山傍水,利用山地优势来建造房屋;而平原地区的建筑则更

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这种差异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于不同环境的适

应和创造力。

三、保护与传承

壮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

保护。中国政府和壮族人民共同努力,加强了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

仡佬族建筑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仡佬族建筑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仡佬族建筑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导语:仡佬族的家居建筑:干栏式建筑每个地方的居住条件都会受地域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如黄土高原地区的家居建筑是窑洞,蒙古的是蒙古包,而仡佬

仡佬族的家居建筑:干栏式建筑

每个地方的居住条件都会受地域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如黄土高原地区的家居建筑是窑洞,蒙古的是蒙古包,而仡佬族的家居建筑便是干栏式房屋。干栏式建筑是仡佬族文化的一大特色,那么仡佬族的干栏式房屋都有什么特色呢?而仡佬族的家居建筑为什么是干栏式建筑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干栏式房屋,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南方一些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干栏式房子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

干栏式房子,中国古籍亦称作为干兰、高栏、阁栏、葛栏,现代日

生活常识分享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学苑出版社

干栏建筑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以南地区,壮族地区是我国干栏建筑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干栏”一词,是壮侗民族及其先民称高脚楼居式木结构房屋的汉字记音意为“栈台上的房子”,亦即“用竹木搭成的栈台上的房屋”。干栏又称麻栏、阁栏或阁栏,均为汉字记音。

形成原因

气候一直是影响建筑创作的重要因素,建筑往往因为不同地区气候的千差万别而呈现出迥异的形态和模式。我国地域广阔.北方的木骨泥墙与南方的干阑式建筑,成为气候引导下地域性的最早体现。

干栏建筑是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了适应南方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弥漫和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而发明建筑的一种住居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因这种“人居其上,牛犬豕居其下”的干栏建筑具有干燥通风和安全舒适的特点,故而世代传承下来。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直到现在,在广大的壮族地区仍继续流行和保持着这种干栏住居形式,那坡壮族也是如此。

相关书籍

《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

作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

ISBN :978-7-5077-4346-3

责任编辑:杨雷

出版时间:2013-09

开本:16

页数:536

版次:1-1

第一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

第一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

第一章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

广西干栏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建筑

形式和设计特点。本文将从干栏式民居的历史背景、建筑形式、建筑

材料和设计启示四个方面来阐述该建筑类型的特点和价值。

一、历史背景

干栏式民居起源于广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自唐代以来,广西地区的居民开始采用木质结构和石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建造

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栏式民居在建筑

设计上也逐渐演化和发展,成为了广西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建筑形式

干栏式民居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形式,通过前后两个干栏将房

屋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前干栏作为客厅和堂屋,后干栏为卧室和其

他生活区域。在干栏的顶部,还可以有存放谷物和纺织品的阁楼。此外,干栏式民居在外观上也有独特的特征,如鸟笼式的建筑檐、斗拱

形的穹顶和雕刻的窗棂等。建筑内部还有精美的荷花、纹龙和花鳞等

装饰图案,使建筑更加生动和美观。

三、建筑材料

干栏式民居采用了多种建筑材料,包括硬质木材、花岗岩和青石等。硬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花岗岩和青石则用作砌筑墙体和地面,这些石质材料具有防水、

防潮、耐腐蚀等优点,非常适合在湿润的南方地区使用。

四、设计启示

干栏式民居在设计上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首先,干栏式民

居注重中轴对称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对空间的精细划分和布局。其次,干栏式民居注重传统文化和设计元素的运用,通过雕刻,铜器、书画

等物件的陈设,让房屋充满文化气息。此外,干栏式民居还注重内在

和外在的和谐统一,外表独具特色,内部则注重功能的划分和实用性。

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营造技艺研究

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营造技艺研究

2021年第11期(总第407期

摘要:壮族干栏民居的建筑体系完整地保存着我国传统建筑的形制、类型、结构和传统的建筑营造技术,同时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地方民俗文化的载体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见证。受历史文化侵蚀因素影响,导致一些具有壮族特色的干栏逐渐消失,而从当前多数壮族村寨实际情况来看,要想在当代社会中进一步传承和革新、发扬,就需要我们重拾干栏式建筑营造技艺,探讨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营造技艺及在地改造构思等内容,为壮族传统干栏文化的传承、不断发展提供参考,进而推动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广为流传。关键词: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营造技艺

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营造技艺研究*

欣(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541000)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北传统民居衍生民宿的室内空间设计研究”(项目编号:

2021KY0925)

起源于树上巢居的干栏式建筑,通过一些考古研究发现,最

早的干栏式建筑为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干栏式房屋,该干栏式建筑属于带前廊的长屋形式,而该建筑构筑过程,应用的构筑方法十分先进,如梁头榫、平身柱卯、转角柱卯柱头等。由此可见,该地干栏式房屋建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且自那时起,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美妙绝伦的干栏文化体系也已逐渐汇聚而成。该文化体系内,属于基本面的干栏住房一直占据主要位置,同时该体系中还包含鼓楼(同源于“树”且以干栏式建造)、风雨桥(借鉴跨水干栏房子建设)等。对壮族干栏建筑文化、人文尺度的生态文化诉求及生态美学价值取向进行实用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方面的分析,建立干栏建筑评价体系的生态价值观,探寻人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价值及其艺术表现,实现了具备精湛技术、特色突出的干栏式建筑,而在当代建筑领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壮族又为干栏式建筑的保存、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干栏式建筑营建改造意义1.1唤起乡村记忆

干阑式建筑

干阑式建筑

汉朝
干阑楼屋
广州出土汉代干阑式谷仓 (明器)
明清
宋也叫“阁阑”、“麻阑”, 元明时干阑在川地呼作“榔 盘”,清称为“阑”。
明清两代,南方侗语族地区 少数民族一直大量使用这种 悠久的干阑式建筑。
北方自汉以后已较少使用, 但东北清代仍有一种用作仓 房的干阑建筑,距地较矮, 是为隔潮之用。
分布
约平整土方的工程量。
历史
中国干栏式建筑最早的达9300多年。1976年在 长江下游地区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发现了我国 最早、最重要的干阑建筑遗址,距今约7000多 年。
原始社会(巢居)
巢居的演化
原始社会(巢居)
1.原始建筑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 2.原始建筑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原始社会(巢居)
河姆渡人在建筑上部的空间用柱和梁做成构架,来承 托树木枝干结成的方格网状檩架的屋面,然后铺设茅 草或树皮完成屋顶防雨遮阳的工程。
构架结构技术为以梁柱为主。 河姆渡的干阑式建筑只有4根立柱,有一根立柱为室外
走廊平台所用 建筑中广泛的采用了榫卯结合,平面长方形
商朝
四川成都十二桥出土商 代干阑复原图
高干阑除傣族人所居的住宅为两层外,其他民族的住宅一般 都高达四层,上面阁楼可作为卧室或储藏室。底层较宽且高, 一般用来栓养牲蓄或放置大型农具。有的还在下面设厕所。
矮干阑一般有三层,上层楼阁较低,但可以作为卧室,底层 较矮,只起架空防潮的作用。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

汤君

一、建筑

广西民居多姿多彩、形态丰富,它深深地扎根于八桂大地,是地方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本书对广西民居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和多层次的分析,廓清了广西民居特色的生成背景和类型特征,重点从建筑和聚落两个层次对广西民居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详细分析了广西民居的聚落形态、空间意象以及建筑特征。

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支撑底架基础上修建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种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房屋未直接建筑在地面上,而是用立柱在地面和房屋之间搭建出一定的空间。“干栏”如果用壮语来解释则更为贴切,“干”是上面的意思,“栏”是“房屋”的意思,连接起来就是“上面的屋子”。干栏式建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发现。广西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干栏式建筑里。历代有关广西的文献对这种上人下畜居住格式均有记载。这种房屋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分为上、中、下三层或仅上下两层,有些下层紧挨或依靠着山体,有些以竹木或石头围护,形成家畜棚,是关牲畜家禽的地方,中层住人,顶层用来晾嗮作物或作客房。其基本格局为,人畜共同生活在一个建筑空间内。广西各少数民族如壮、瑶、苗、侗、毛南族等还根据各自的居住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与特色,如全干栏、半干栏、半边楼、吊脚楼等。

吊脚楼

在广西这片土地上谋生以求最简单的温饱不难,因为山岭平畴、河沟湖汊,所在皆不乏衣食,只需用勤劳和血汗去换取即可。随处搭一间竹篱茅舍以避风雨也极为容易,因为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唾手可得。但就一般家庭而言,如果要建一座像样的、能传诸后世的土木结构或者全木结构的房屋,往往需要一辈甚至几辈人的劳作积攒。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

展状况。壮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壮族的民族特色,还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本文首先对壮族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回顾,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接着,将详细介绍壮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揭示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壮族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传统文化对壮族人民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壮族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现壮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促进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建议,以期为壮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二、壮族的传统文化

壮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

的传统文化。壮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宗教、民俗、饮食以及建筑等。

语言方面,壮语是壮族人民的主要交流工具,它承载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壮语的丰富词汇和独特语法结构,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在文字方面,壮族曾经使用过方块壮字,这是一种基于汉字但又有自己独特系统的文字。尽管现在方块壮字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但它仍然是壮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文学方面,壮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布洛陀》《姆六甲》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也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关于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于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于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可持续

发展研究

摘要:古朴、轻巧的干栏式建筑是广西壮族传统建筑形式之一,这种富有地

域特色的少数民族巢居式建筑,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整个建筑具

有适应南方山区地形、气候和预防毒蛇猛兽侵扰的优势,在建筑布局、整体结构

和功能特征上,能够反映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别致优美的建造风格。广西壮族传统

干栏建筑技艺凝聚壮族先民的生存智慧,能够充分体现壮族先民无穷的创造力和

鲜活的生命力,应用大量榫卯和绑扎方式的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主要通过榫

卯和绑扎工艺实现节点强化、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年限,利于及时维修,对现代

建筑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传统干栏建筑技艺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筑文化传承与创

新的实际需要,只有加强对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的保护,才能实现壮族先

民生存智慧的传承。

关键词: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可持续发展

引言:干栏式建筑是世界著名的民族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取材和形式均来源

于自然环境,干栏式建筑的柱、梁、枋、檩均是广西壮族的民族特色符号,一柱

一檩的文化艺术形式折射出壮族先民世代的智慧结晶,是十分优美的人文景观[1]。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政策给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可持续发展提供突

破和超越的机遇,众多建筑专家、学者将生态文化、产业经济、永续发展等理念

融入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可持续发展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条

件解决现存问题,通过挖掘、改良、传承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的内在潜力

和文化特质加速建筑技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通过再生、复刻、重构传统文化,

将可持续发展为基点,延续历史文脉、提升民族品质、促进经济增长。

广西少数民族建筑特色

广西少数民族建筑特色

住房最具特色的是“干栏”式房子,称为“干栏”建筑。干栏建筑是用木料(或竹〕柱作成离地面相当高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成住宅,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放农具的一种住宅形式。这种住房形式适应于潮湿多雨、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区。在广西,除了壮族地区还较多地保留有这种干栏建筑的住房外,还有瑶、苗、侗、彝等民族也有部分人家住这种“干栏”式房子。壮族的干栏建筑比较具有代表性,它可分为全楼居式、半楼居式、地居式等几类。全楼居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

半楼居式多见于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于平原地区。无论哪一种居式的“干栏”,一般分为上、下层及阁楼三部分。上层住人,多数为三开间,也有五开间和七开间,进门是厅堂,厅后就是火塘间,用于煮饭和取暖。底层用作关牲畜、厕所及放农具和杂物,阁楼起于上层,多用于存放粮食。居住层的四周往往顺势伸延,另建成望楼、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有的还设有晒排,供凉晒物品和纳凉之用。整个结构比较合理、实用。瑶族:地区大都盛产木材,房屋也大多是木结构,以瓦或杉皮、茅草盖顶,房屋形式各地不同。建在山坡的房子,叫吊脚楼,是一种近似干栏式的房子,利用山坡的斜度,山坡下方竖较长的木柱,上坡竖较短的木柱支撑,上面铺板盖屋,吊脚楼下一般用来关家畜和放杂物,住房在楼上。这种吊脚楼,苗、侗、彝等苗族均有。

侗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的村寨有数百户,小的二、三十户。侗族村寨多干栏式的木楼,有二、三层的小木楼,也有四、五层的木楼。三江、龙胜等地的侗族聚居区,几乎寨寨都建有雄伟壮丽的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和集会议事的场所。还有风雨桥,风雨亭等著名建筑。侗乡逢河有桥,逢坳有亭,村里的道路大都用青石板和小卵石砌成,整齐清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建筑:壮族人习惯的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什么

>连山壮族的村寨民居建筑,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为砖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变,村落的布局与房屋结构也起了变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风格特色,一直沿用了近三百来年,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步为现代建筑理念所替代。连山壮族居住的房屋在明代还是“黄茅翠草壮人家”(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任连山县令的孔镛诗句),直到清康熙后期才开始有砖瓦结构的房屋:康熙四十三年任连山县令的李来章(公元1704年)写下了“路由别径过花罗,瓦屋鱼鳞水上多”的诗句。诗中的花罗寨至今犹在,其东南方上游有。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

的原始特征。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