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八上 道德与法治:1.1.2在社会生活中成长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1课第2框《在社会中成长》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1课第2框《在社会中成长》精品教案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1/ 112/ 113/ 114/ 115/ 116/ 11(2)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吗?(3)亲社会行为有哪些意义?点拨:(1)属于亲社会行为,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具体活动。

都是在社会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都是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行为,都是文明的行为。

这些行为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为社会和他人服务。

(2)如:公交车上让座、遵守公德、义务植树、打扫街道社区卫生、给灾区捐款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3)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4、我们该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想,急他人之急。

【知识拓展】: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寄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希望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7/ 118/ 11空白处忆。

当堂检测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

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别人创造的,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对此正确的理解是(B )A.个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B.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C.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D.社会的发展需要个人作出各种牺牲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明代大学者顾宪成的一句名言。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D )A.要参加社会实践,热心为公众服务认真完成老师所给出的题目。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习成果。

9/ 1110/ 1111/ 11。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1.1.2在社会生活中成长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1.1.2在社会生活中成长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1.1.2在社会生活中成长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1.1.2在社会生活中成长教案(新课标人教版)2在社会生活中成长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社会化,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途径2.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加深对本框内容的理解。

3.增进关心社会的感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教学难点: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

三、教学过程:导入:图片青少年服务社会1、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你的付出与收获教师总结: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与付出。

同样个体在在社会中不断成长。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1.结合课件图片活动:结合课本绘制你的社会关系网并说说他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他们的存在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说说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师总结: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父母的抚养、与同伴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逐渐养成,我们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2.阅读图片并结合实际生活探究:(1)结合上图,说明学习用品、衣服或住房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教师总结: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1、阅读小故事,请你谈一谈,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教师总结: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接纳。

2、看图说话(1)上面这两种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吗?为什么?(2)我们该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师总结: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1.2在社会中成长》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1.2在社会中成长》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设计《1.2在社会中成长》一. 教材分析《1.2在社会中成长》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社会,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但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性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的情感。

3.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3.如何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实践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实践活动方案,便于学生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社会现象,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社会公益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个人与社会的认识,以及如何融入社会。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加深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1.1.2 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1.1.2 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
课题: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能力目标: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知识目标: 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理解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知道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思考:1、学校为什么要组织类似于学农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呢?(超链接“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2、你参加过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吗?说一说你的收获。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的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四)课堂练习 知识巩固:
《自主测评》
五、板书设计
在社会中成长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和意义
2、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方法
六、教学后记:
重点提示
难点点拨
二、教学重点:理解社会对我们个人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法、列举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训练场,应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个人成长。

(二)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三)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意义,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学习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二、教材分析《在社会中成长》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通常位于第一单元或相关章节中。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以及社会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并学会如何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道德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体发育普遍趋于成熟,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不断增强。

然而,由于当前中学生学业压力大,很多学生和家长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了服务社会对个人成长和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这导致当代中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和能力的普遍缺乏。

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以及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的道理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方法(二)教学难点树立亲近社会、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意识,并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如何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养成亲社会行为五、教学过程【导入】因母亲过早去世,父亲智力低下,而年迈的奶奶又无力照顾。

在陕西,一名1岁的孩子常年被绳子拴在树上,在被拴的6年多中,与他做伴的是一只山羊。

因为从小没有人教他说话,所以无法和人作交流。

就连“爸爸妈妈”这些简单的词语也只会用“咩咩”的羊叫声表达,被人们称作为“羊孩”。

后来,多家媒体报道了他的经历。

一些热心读者为他捐款 2万余元,并专程派车地孩子送到聋哑语言康复学校,在学校老师的教育下,他学会了自己吃饭,又学会了简单的穿脱衣服,并且终于开口说话了。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社会中成长》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的作用,以及在社会中如何成长。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适应社会的情感和态度。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社会中成长的认识还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培养学生热爱社会、适应社会的情感和态度。

3.引导学生学会在社会中成长的方法和技巧。

四. 教学重难点1.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如何在社会中成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社会中成长。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社会中的成长经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情境。

2.制作PPT,展示案例和情境。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社会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社会环境。

提问:你们觉得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有影响吗?为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个典型案例,讲述一个人在社会中成长的故事。

提问: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有哪些影响?3.操练(10分钟)设定一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社会中成长。

讨论后,每组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巩固(5分钟)总结学生在讨论中提到的如何在社会中成长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记住这些方法。

5.拓展(5分钟)提问: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中成长?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社会中成长。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教案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教案设计

1.2在社会中成长一、教课剖析:1.教材剖析:本课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第二框。

主要目标是要指引学生踊跃参加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余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结婚社会行为。

教材图文并茂,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整体设计主要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关爱别人、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题,环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条主线睁开。

2.学情剖析:在身心发展方面,八年级学生比七年级学生更为成熟、稳固;在知识累积方面,比七年级学生更为丰富、多元。

渐渐长大的他们,拥有更多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走进社会的时机。

所以,他们的生活半径逐渐扩展,生活视角日趋宽阔,他们与社会的联络愈来愈多,也愈发密切。

但受各样主观、客观要素的影响,他们在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方法的指导与经验的累积,这也是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

二、教课过程:【学习目标】1.认识什么社会化,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培育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门路 , 经过典型的事例剖析、情形模拟,加深对本框内容的理解。

2.养结婚社会的习惯;认识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3.培育亲密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学习要点: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意义和养成。

学习难点: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自学检测】1.在社会讲堂中成长( 1)人的成长是不停的过程。

经过、、和等 , 我们的不停丰富 ,不停提高,不停加强,日渐养成 , 我们逐渐成长为一名的社会成员。

( 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头万绪的。

人的生计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每一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取和。

( 3)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先的自然的转变为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 , 我们经过学习社会知识, 认识和认识社会 , 并从中获得, 形成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养结婚社会行为( 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 我们应当建立,关注社会 , 认识社会 , 服务社会 , 养成。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优秀教案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1.知识目标: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反思评价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承担起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1.重点:(1)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2)掌握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

2.难点:在生活和学习中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白方礼》。

【内容简介】白方礼,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人。

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

2005年9月23日,93岁的白方礼老人安详地离开。

蹬三轮车近20年,35万元善款,圆了300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视频中这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我们称之为“亲社会行为”。

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给予我们太多,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理应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创设情境,亲切自然而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活动一:自读课文,完成问题1.什么是社会化?2.如何理解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提示: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2《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1.知识目标: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反思评价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承担起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1.重点:(1)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2)掌握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

2.难点:在生活和学习中为社会做贡献,养成亲社会行为,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白方礼》。

【内容简介】白方礼,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人。

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

2005年9月23日,93岁的白方礼老人安详地离开。

蹬三轮车近20年,35万元善款,圆了300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视频中这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我们称之为“亲社会行为”。

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给予我们太多,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理应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创设情境,亲切自然而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活动一:自读课文,完成问题1.什么是社会化?2.如何理解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提示: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道法

1.2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道法

八年级上册 1.2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课题 1.2在社会中成长单元第一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八年级上册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2.道德修养:养成亲社会的习惯3.法制意识: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4.责任意识: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了解、关心、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愿望。

重点理解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及意义。

难点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运用你的经验:结合教材P6页材料,谈谈你是否有与小东类似的经历?与同学交流分享你的付出和收获。

小结: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我们不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个人世界。

社会需要关爱,生活需要参与。

引入课题: 在社会中成长材料阅读分组讨论交流分享根据阅读材料内容,认识到每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材料1展示:据报载:在陕西榆林的王家河村有一个“羊孩”。

因为长年没人照料,六岁男孩拴拴,从刚会走路开始就被拴在了一棵树了解到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上。

整整六年的时间,和他做伴的只有一只山羊。

六岁的拴拴不会说话,只能用“咩、咩”的羊叫声表达感情。

拴拴的妈妈在他四个月大的时候去世了,爸爸又智力低下,全家唯一的劳动力是他74岁的奶奶……因为没有人教,他没有一点生活自理能力,无论吃饭、穿衣,都要别人帮忙。

从来没有同村小孩和拴拴一起玩耍,每天和他做伴的只有家里的老山羊。

拴拴和羊很亲,可是对人却没什么反应……经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关爱下,拴拴被送往榆林市聋哑语言康复学校接受康复教育。

经过老师们一年多努力,日前“羊孩”拴拴终于开口说话啦。

思考:思考:1、他之前为什么不会人类的语言?2、后来为什么开口说话?总结: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材料2展示:人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的相关图片,思考我们的食物、学习用品、衣服等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从耕耘、播种、收获、加工,再到我们餐桌上的美食、服装等,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材料阅读分组讨论交流分享感悟人在社会中生存,要与许许多多的人产生千丝都离不开农民、工人、科技工作者、服务行业人员等的辛勤劳动。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 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 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道德修养: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做社会的好公民。

3.法治观念: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4.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会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5.责任意识:树立主人翁意识,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政治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

通过对政治理论的深入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国家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以及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担当。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同时将政治、法律等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政治理论知识,系统地阐述国家政治制度、法律体系、道德规范等内容,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法律、道德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在讨论中拓宽思维,增强合作意识。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与政治时事相关的视频,如国家重大政策的发布、社会热点事件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部编】1.1.2在社会生活中成长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部编】1.1.2在社会生活中成长

1.1.2在社会生活中成长1.了解什么社会化,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途径。

2.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加深对本框内容的理解。

3.增进关心社会的感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二、预习要点重点、难点: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知道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的途径。

了解什么社会化,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途径。

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加深对本框内容的理解。

增进关心社会的感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三、预习问题1.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课本7页)2.什么是社会化?(课本7页)3.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课本8页)4.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课本9页)四、预习检测1.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人谦逊,礼貌待人是优良品质。

下列行为中不能算作亲社会行为的是()A.同学弄坏了我的自行车,我没怪他B.班长小明把优秀班干部的名额给了副班长小强C.马路上非常拥挤,小丽停下来等等D.足球比赛中,小亮故意跑慢输了球2.12月1日是世界爱滋病日。

学校为响应上级号召,提高同学们的防护知识和认知能力,决定采取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活动。

你觉得自己可以参加的是()①制作预防爱滋病的宣传画,公益广告词②举行“预防爱滋,关注健康”的征文比赛③走进爱滋病村,参加长期扶助④为爱滋孤儿捐款,奉献自己的爱心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3.明代学者顾宪成曾写出一幅出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告诉我们应该()A.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B.大小事情要自己做,事必躬亲C.我们应该只做大事,才能对国家有贡献D.学会倾听他人,学会关心他人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思考:阅读材料:青少年服务社会思考问题: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你的付出与收获。

探究活动一:观察教材P7探究与分享图片,并结合实际生活探究:说明学习用品、衣服或住房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019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

2019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
小组讨论:不亲社会的后果
活动四:提出问题
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
小调查:最近发生的国内新闻你了解多少?最近发生的国际新闻你了解多少?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插入茄子;西红柿;西瓜的幼苗图片,让同学辨别;知道么?吃过么?引出观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启示: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你知道该怎么做了么?
提出问题:为什么非要我参与社会实践?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参与社会的过程,继续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个人在社会中成长,需要了解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掌握亲社会行为,以及如何养成成亲社会行为,以便于更好的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还有一个人对你们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以我为代表的老师,丰富知识与技能
提高表达能力;社会关爱,懂的传递爱心。
总结观点:通过父母的抚育、与同伴的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的。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观点二: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插入两幅实践图片:观察下面两幅图有什么特点?人多,不可避免的要与人交往
插入卡耐基名言图片:你又是怎么做的?这这样?应该这么做: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向,急他人之所急。
身边榜样:在肇庆公路技工学校担任老师的田莉芸,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口中亲切的“田妈”。十几年来,她坚持与学生打成一片,真正为学生解忧。她还是我市最早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的人员之一。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对公益事业的热忱,对学生的无私奉献,田莉芸获得了2016年第二季度肇庆市“助人为乐好人”称号。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1.1(2)在社会中成长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1.1(2)在社会中成长

巨野县麒麟镇第一中学教案(学案) 2018年9月 班级: 小组: 姓名:
实施课程改革 发挥集体智慧 提高课堂效率 提升教学质量
1 课题:八年级道德与法治1.1(2)在社会中成长
) 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的过程。

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教师总结:在( )中成长。

活动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 展示图片) .这几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阅读图片,分析我们从社会中获得了哪些需要的东西。

提示:通过图片,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在社会上获得 )、购买衣服、乘坐( )等。

.谈一谈我们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提示:如果没有这些从社会上获得的物品和得到的方便,我们是不能在社会上生存的,所以我们要关心社会,( )目标导学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及实践 白芳礼资助贫困大学生,自己节俭 分析:白芳礼老人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白芳礼老人的行为是一种奉献社会、关爱学生的.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向白芳礼老人学习?示:青少年处于走向社
2
巨野县麒麟镇第一中学教案(学案)2018年9月班级:小组:姓名:
3
实施课程改革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1单元第1课 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1单元第1课 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1单元第1课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一部部编版教材,2020年八上第1单元第1课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主要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个人的努力。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贡献社会。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

但他们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可能较为片面,缺乏深入的认知。

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讨论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2.案例材料: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典型病例。

3.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材料和教学成果。

4.课堂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病例,让学生分析病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家庭、学校、朋友圈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成长。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在社会中成长”,本节课《1.2 在社会中成长》是该单元的第二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在社会中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在社会中成长的重要性,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与人相处、融入社会。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访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增强法律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中成长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图片,用于教学演示和讨论。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设置和实践活动。

3.准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材料,展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呈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在社会中成长的重要性。

8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案《在社会中成长》

8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案《在社会中成长》
(一)主动了解、亲近社会——怎么了解?怎么亲近?
观点分析:
A有一些人认为他不需要社会
B有一些人认为社会离他很远
小结:亲近社会就是要我们主动了解社会的两面性,主动谦让,分享,关心帮助他人,主动关注社会发展。
(三)主动服务、奉献社会一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展示图片一奇迹火神山,一个多月抗战疫情成功的背后...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册
八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
难点名称
引导学生亲近社会,服务、奉献社会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学生要在把握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奥亲近社会,服务、奉献社会,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和把握好这层关系。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
思考:说说你会如何主动服务、奉献社会?
作为青少年,我们讲到奉献并不是一定要牺牲自我,一件微小的事也可以谈及奉献,不要小看一件小
如果每个青少年都能在小事上为社会尽一份力■,那一股股力■聚集起来可是很庞大的,这次疫情的种种奇迹就可以证明奇迹是靠每一个人主动服务、奉献社会的这股力・造就的,我们不如把它称之为社会之爱。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视频观看:平凡与伟大一向他们致敬
展示内容为社会服务奉献的事迹。
思考:这些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他们是被迫无奈才做这些的吗?
小结:服务、奉献社会是主动的。你愿意为一件事情或一个人服务、奉献自我是在你足够信任和了解
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也是如此,我们首要做的就是主动了解它,亲近它。
(四)情感提升
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理解奉献、服务社会的前提是主动亲近社会,了解社会。上到这里,同学们现在可以来说说你会如何亲近社会、服务、奉献社会?

1-2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1-2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课时:在社会中成长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了解、关心、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愿望。

(二)、能力目标:1、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2、学习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三)、知识目标:1、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训练场,应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个人成长。

2、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社会化的含义,应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个人成长。

懂得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训练场,三、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情景教学法、分析归纳法、精讲点拨四、教学过程(一)引出新知学生参与P6页,运用你的经验:暑期志愿活动收获学生交流:志愿者的付出收获:付出:时间、体力、精力...收获: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不但获得了小朋友的认可,而且提高了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使之不断的成长,成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在社会中成长”这个话题。

(二)探究新知在社会课堂里成长环节一:老师展示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图片成年期突出各个时期的父母抚育、老师教诲、同伴帮助、社会关爱,使我们的知识、能力、价值观日渐养成。

(社会化把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收获平台:人的成长是社会化的过程。

环节二:学生参与P7探究分享学生交流:房子、食物,学习用品来自哪里?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学生讨论交流:略师过渡: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这是物质产品大都来自他人创造。

此外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等精神产品也都是通过社会交往取得的。

所以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收获平台: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在社会生活中成长
1.了解什么社会化,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途径
2.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加深对本框内容的理解。

3.增进关心社会的感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二、预习要点
重点、难点: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知道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的途径。

三、预习问题
1.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课本7页)
2.什么是社会化?(课本7页)
3.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课本8页)
4.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课本9页)
四、预习检测
1.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人谦逊,礼貌待人是优良品质。

下列行为中不能算作亲社会行为的是()
A.同学弄坏了我的自行车,我没怪他B.班长小明把优秀班干部的名额给了副班长小强
C.马路上非常拥挤,小丽停下来等等D.足球比赛中,小亮故意跑慢输了球2.12月1日是世界爱滋病日。

学校为响应上级号召,提高同学们的防护知识和认知能力,决定采取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活动。

你觉得自己可以参加的是()
①制作预防爱滋病的宣传画,公益广告词②举行“预防爱滋,关注健康”的征文比赛③走进爱滋病村,参加长期扶助④为爱滋孤儿捐款,奉献自己的爱心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3.明代学者顾宪成曾写出一幅出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告诉我们应该()
A.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B.大小事情要自己做,事必躬亲C.我们应该只做大事,才能对国家有贡献D.学会倾听他人,学会关心他人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思考:
阅读材料:青少年服务社会
思考问题: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你的付出与收获。

探究活动一:
观察教材P7探究与分享图片,并结合实际生活探究:说明学习用品、衣服或住房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探究活动二:
阅读蒙培尔的小故事,请你谈一谈,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探究活动三:
观看课件上的两幅图,回答:
(1)这两种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吗?为什么?
(2)我们该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二、随堂检测
1、社会对个人成功的影响有:
A、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
B、社会越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
C、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社会无关
D、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2、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难免出现贫困、不公等社会问题。

面对这此问题,正确的认识是:
A、这是很正常的,这些问题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得以解决
B、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的社会变得很阴暗,让人们看不到光明
C、不能接受这些现象的存在
D、我们的社会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
3、生活中,不只是阳光坦途,也有风雨坎坷。

当身处困境时,你应该
A、悲观失望
B、心理极不平稳,总想着自己倒霉
C、顺其自然,听凭命运的安排
D、积极努力,求助社会
4、亲近社会,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有:
A、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
B、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C、随地吐痰
D、爱护公共设施
5、亲近社会,可以使我们①乐观上向;②创造美好生活③展现生命之美④将人生与社会紧密相连⑤赢得人们的敬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关注社会
6、早在2004年,青岛一位神秘女士多次使用“微尘”的名字进行捐款,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的“微尘”出现了。

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无私捐助公益事业的群体,成为一个爱心符号。

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你打算怎样向“微尘”学习?
7、公共汽车内,非常拥挤,一片嘴杂之声。

“喂,你挤着我了!”一个女孩在尖叫。

“怎么,来劲是吧!”一听就是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

看来,一场争斗不可避免。

“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这时传来一位老人的声音。

顿时,车内一片沉寂。

(1)你是如何理解老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这句话的?(6分)
(2)结合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你认为青少年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4分
参考答案
一、预习检测:DDA
二、随堂检测答案:1-5 DDDCA
三、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6、(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回报社会的优秀思想品质
(2)自觉培养亲社会行为
(3)学会谦让、学会分享、学会帮助他人
(4)积极投身以社会主义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
(5)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奉献社会
7、(1)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矛盾、摩擦和冲突是难免的。

我们要学会宽容与谦让,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谦让是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

③对于生活中人们之间发生的误会和矛盾,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妨主动谦让,做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以化解不必要的纠纷
(2))①积极宣传基本道德规范,倡导社会新风。

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如爱心捐款、无偿献血、参加志愿者活动等。

③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维护祖国荣誉利益。

④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扶危助困,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