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调查

合集下载

【精品】地科实习专题三植物样方调查

【精品】地科实习专题三植物样方调查

【关键字】精品

专题三:植物样方调查

调查人:地科二班第一组

日期:11月12日上午

一、调查地区的基本概况

时间:11月12日地点:树木园附近天气:晴

环境条件:海拔330米左右坡度:30度左右

植物群落状况: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金叶含笑、秃瓣杜莺、马尾松等乔木和多灌木丛。草本植物与淡竹叶居多。

植物群落土壤类型:为发育程度较好的黄壤,地形起伏不大,树木多为人工载种。

2、植物群落调查细则

1、根据调查样地显示,本组将植物群落分为3层,分别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再进行具体调查。

2、调查方法:样地调查法(考虑样地形状、大小、布局) 随机抽样法、系统取样法、分层抽样法。

3、工具:实验工具(样方绳)

4、调查步骤:

(1)选取样地。

(2)选取随机点。

(3)A、圈地,圈出一个30平方米的样地,计算乔木群落并调查其胸径大小、冠幅、生长状况及随机点到树的距离。

B、选取3个4平方米的样地,将其编号,调查样地灌木的地径、冠幅、高度及类别。

C、选取2个0.25平方米的样地,调查其树木多少及植被类别。

(4)整理数据:计算植物个体相对多度、相对显著度、相对频度、重要值并将数值填入表格。(5)植物群落调查总结。

三、植物群落调查数据

(一)植物重要制的分析简表

日期:11月12日地点: 树木园附近

观测人:地科2班第一组样方面积:5x6米样方数目:1

(二)乔木调查

(三)草本调查

(四)灌木调查

四、活动剪影

五、活动总结

通过今天上午的取植物样本实习,我们学到以前书本中没有学到的东西,不仅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还很好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计算能力、与同学交流的能力,同时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只有通过每一个的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

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

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原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步骤

1. 太阳辐射量

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

(1)总太阳辐射量

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

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

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

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

(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第二节 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调查

第二节 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调查
(3)呈现新知识
1.植物种群在草地或森林群落中表现出某一确定的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大声读书
举手回答
认真听讲,适当记录
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复习旧知,将新旧知识串联成知识网络
让学生尝试说出种群空间格局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是静态研究,比较适用于植物、定居或不大活动的动物,也适用于测量鼠穴、鸟巢等栖居地的空间分布。这是种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反映种群在群落中的位置。
教源自文库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
资料分析:种群生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基础,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群的消长会影响甚至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对种群的结构、数量动态作彻底的了解,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定量研究,从而预测和控制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二)复习旧知
提问:我们学过种群的哪些空间特征?
课题与教学内容
第二节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调查
课时安排
1




知识方面
1、说出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2、举例说明不同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
能力方面
1、能够使用相关方法研究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讨论环境因素对不同植物的空间格局分布的影响

[实验项目]生态学实验

[实验项目]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

实验一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5课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各检验方法的实际训练,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空间分布表现出的不同类型(随机分布型、集聚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并掌握检验植物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

皮尺、样方框(20×20,50×50,l00×100cm 2)、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三、实验原理

群落中种群个体空间分布类型的检验方法研究得比较深入。从1922年Svedberg 提出群落中植物分布的非随机性,以与给出检验植物非随机性的标准方法以来,到现在已经相继提出10多个非随机性检验的估计量。本实验选用2χ检验法和C x 分布系数法检验。

1. 2χ检验法:如果一个种群的个体分布是随机的,那么各样方包含0、1、2、3、……、n 个个体的概率分布都是符合泊松(Poisson )级数的,级数可写成下列形式:

e -m ,me -m

,!22

m e -m ,!33m e -m ,……,!

n m n e -m 其中m 是样方中的平均个体数目,即均值x 。 检验是用2

χ值检验实测值(即含0、1、2、3、……、n 个个体样方的分布频次)与理论期望值(即泊松理论的期望频次)是否吻合,有无显著差异。其统计量为:

∑-=理论期望值理论期望值)(实测值22χ 查2χ分布百分比表,比较2χ的计算值与查表值,通常可做出如下判断: 若2χ≥()f 01.02χ,可认为偏离或很不适合泊松分布,即属于非随机分布; 若2χ<()f 05.02χ,可认为适合泊松分布,即属于随机分布;

植物种群结构分析与数量特征的调查和分析

植物种群结构分析与数量特征的调查和分析

植物种群结构分析与数量特征的调查和分析是生态学和植物学中常见的研究内容,旨在了解特定地区内植物种群的组成、分布、数量特征和动态变化。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调查区域划分:首先需要选择研究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和标定。可以根据地形、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程度等因素进行划分,以确保研究区域的代表性。

2. 样方设置:在研究区域内设置多个样方,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应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区域的特点而定。通常采用随机布局或系统布局的方式设置样方。

3. 植被调查:在每个样方内进行植被调查,记录各种植物的种类、数量、高度、胸径、覆盖度等指标。还可以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和保存,以便后续的种类鉴定和数据分析。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计算植物的重要值指数、多样性指数等,分析不同样方内植物种群的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探讨其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

5. 数据解释与结果呈现: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解释植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特征,阐明其生态学意义,并通过图表、统计量等方式直观

地呈现研究结果。

在进行植物种群结构分析与数量特征调查和分析时,需要注意采集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这一研究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群的动态变化,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

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

二○○七年一月

目录

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

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

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

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

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

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

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

(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

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

(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

(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讲解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讲解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

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

二○○七年一月

目录

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

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

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

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

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

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

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

(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

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

(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

(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植物生物学实验—植物生态学实验部分
实验四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2.种群的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种群内
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 :增长型种群 (increasing population)——年龄结构成典型 金字塔型,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老龄个体小,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出生率与 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 下降(衰退)种群(declining population)— —倒金字塔型。种群中幼体减少,老体比例增大, 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种群(特别是优势种)年龄结构,直接关系着其 本身及其所在群落的发展趋势,是种群及其所在 群落的动态趋势的主要指标。测定种群的年龄结 构,便可分析它的自然动态,推知它及其所在群 落的历史,预测它们的未来。
该方法利用泊松分布具有方差与均值相等的性质,来统计 和检验野外调查数据。
方差/平均数比率法
1. 用样方法对生物种群进行调查,将数据填入调查表
2于.1利 ,用 表表 示中 种数 群据为计集算群分S2/布x ,值—等,于即1分表布示系种数群C为x,随若机该分值布大,
小于1表示种群为均匀分—布
3. 用t检验,检验S2/x对1.0的偏离显著性程度,如果不
例如森林中的树木由于竞争树冠空间或根部空间可能导致 均匀分布。

3-典型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3-典型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可能不适合泊松分布或随机 分布(成群分布?)
3. C指数法或CA指数法:负二项分布参数k 的倒数
C

CA

s2

2
x
x
C=0,属于随机分布;
C>0,属于集群分布; C<0,属于均匀分布。 采用t检验方法判定(略)。
4. 格局指数法
I (
xi2 xi • N xi )2 xi
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马尾松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 地位置,各个组尽量分散。
以本校园马尾松林为调查对象,由于面积较小,要求6个组合 计的调查面积要覆盖整个树林。
每组3个人,选择好样地后,用粉笔对每株马尾松进行标号, 不得重复和遗漏。
做完标记后,两个人用皮尺或钢卷尺测量株距,一人记录, 测量方法是四邻法,即测量每株林木与其四周林木的最短距 离,林缘植株可视情况而定。
2、意义:格局是生物学特性、种间关系、环境条 件综合作用的体现,及物种生态位的客观表现。 格局是种群个体在立体空间的多维分布结构,所 以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结构的直观反映。
3、研究的目的:找出植物空间分布的类型,并探 索此类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反应此种群在群落 中的地位,作用的大小。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
普通生态学
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与分析
讲授:黄和平

植物群落调查和分析报告

植物群落调查和分析报告

盖度
(丛数)
高度 生物量
植物群落调查表5
藤本植物记录表
样地名
样方号
时间
种名
蔓数
覆盖率
高度
四、结果统计与分析
<1> 分析群落各层<乔木层、灌木层、草 本层>的数量特征,比较不同类型群落数量特 征的差异.
<2>计算群落各层中不同植物种的重要值, 根据重要值大小分析不同种类在该层及群落 中的重要性及形成原因.
〔二调查方法
考察植物群落有各种方法,如样地法、 样线法、距离抽样法、点样法等.
其中样地法是基础方法,用样地法进 行调查的方法步骤说明如下:
1、样地的设置 样地不是群落的全部面积,它仅是代
表群落的基本持征的一定地段.对植物群落 考察应在确定的样地内进行,通过详细调查, 以此来估计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野外实习事先应做好的准备
➢ 生活用品——衣服〔植物学实习必备长袖衣服、 登山鞋/旅游鞋,遮阳帽等,同时要考虑山区温差变 化大等情况、雨具等.
➢ 必要药品〔如防虫蚊的:花露水等 ➢ 参考资料及专用器材 ➢ 研究小专题 ➢ 科学问题:大小适宜,最好宏观一些,考虑可操作性 ➢ 研究的材料:植物或昆虫均可
植物群落调查及分析
一、目的
1、认识实习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组 成、结构、分布规律、动态变化特征;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调查方法:

1.标准样方调查法:在研究区域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标准样方,并记录每个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可以通过设置样方网格或随机选择样方的方式进行调查。

2.线路调查法:沿着预定的调查线路进行调查,记录每个调查点的植物种类和数量。线路调查法适用于大面积的植物群落调查,可以反映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情况。

3.快速调查法:快速调查法适用于调查较大面积的植物群落多样性,通过对每个调查点进行快速采样和记录,可以快速获取植物群落的基本信息和多样性水平。

分析方法:

1. 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分析:物种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样方内存在的植物物种数量,可以通过计算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或Margalef指数等来表征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度是指不同物种在植物群落中的相对丰度,可以通过计算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 指数或Shannon-Wiener指数来表征植物群落的物种多度。

2. 物种组成分析:通过分析物种的组成和相对丰度,可以了解不同群落类型的区分特征。可以通过非度量多样性指数(例如Jaccard指数、Bray-Curtis指数)或分类学多样性指数(例如Sørensen指数、Morisita-Horn指数)来比较不同植物群落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3.物种生态位分析: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生态位对物种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物种生态位重叠,可以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和变化趋势,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开展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还可以为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估和生境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因此,开展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3-典型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3-典型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可能不适合泊松分布或随机 分布(成群分布?)
3. C指数法或CA指数法:负二项分布参数k 的倒数
C

CA

s2

2
x
x
C=0,属于随机分布;
C>0,属于集群分布; C<0,属于均匀分布。 采用t检验方法判定(略)。
4. 格局指数法
I (
xi2 xi • N xi )2 xi
著程度(略)。
2. X2(卡方)检验法:理论值和实测值进行 比较。
X 2 n (xi x)2
i1
x
X
2

X
2 0.01( f
)
X2

X2 0.05( f )
偏离或很不适合泊松分布, 非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适合泊松分布或随机分布
X2 0.01( f )

X2

X2 0.05( f )
?1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内的分布形式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比较适用于植物定居或不大活动的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也适用于测量鼠穴鸟巢等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
普通生态学
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与分析
讲授:黄和平
江西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 2008-04-24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与分析是植物 种群生态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实验,使学 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 现出的不同类型,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 型的方法,并学会1~2种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 型的方法。

实习三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

实习三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

实习三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

一、实习原理

植物群落的基本结构包括其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及种类数量特征。植物群落中各植物间为充分利用营养空间而产生垂直上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成层现象。典型的植物群落一般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层四个层次,还有一些附生的本质藤本等层间植物,植物地下根系也相应表现为成层分布。在各层中的种类组成及其密度(多度)、盖度(郁闭度)、频度是群落种类的基本数量特征。

(1) 多度与密度

群落中植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关系,可以通过各个种的多度来确定,它指调查样地上植物种的个体数目。在一个群落中对于多度较大的种来说,无疑该群落所在地的环境对它的生存及繁殖较为合适,同时也表明该种植物对群落环境及其它植物种有较大的影响。一般处于主要层中个体数量最大的种即为群落的建群种,它对群落环境、结构和发展方向起着最大的支配作用。

在调查时须注意的是,在测定多度时必须按相同的生活型来进行比较才有意义。最常用的确定多度的方法有两种:一为直接计数法,即“记名计数法”;另一为目测估计法。一般在植物个体数量大而体形小的群落如灌木、半灌木、草本植物群落或者在粗放性的踏查中,常用目测估计;而对树木种类或在详细研究群落时,就常用“记名计数法”。记名计数法是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点数各种群的个体数目。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的多度等级来估计调查面积上个体的多少。通常采用的多度等级制表示,习惯用的符号是:背景化(Soc):植物地上部分的郁闭形成背景。

多(Cop):植物生长很好,个体数目很多,但未达到背景化。

稀疏(Sp):植物数量不多,稀疏散生。

实验报告草本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实验报告草本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实验报告草本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实验目的:

了解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探究环境因素对其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草本植物群落进行调查。

2.实验时间:在合适的季节进行调查,以确保植物群落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3.实验工具:光度计、苏氏铲、样方框等。

4.实验步骤:

(1)确定调查区域:随机选择若干个调查地点,每个地点确定一个调查区域(如10m×10m),并标记出来。

(2)调查植物个体数目:在每个调查区域内,使用样方框进行植物个体数目的调查。选择若干个关键物种进行研究,并记录其个体数目。

(3)调查植物群落结构:使用光度计测量每个调查区域的光照强度,并记录下来。使用苏氏铲在每个调查区域内取样土壤,以了解土壤环境对草本植物群落的影响。

(4)数据统计与分析:将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并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探究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实验结果:

通过以上步骤进行调查和统计后,得到了以下结果:

1.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特点:根据植物个体数目统计和种类鉴定,得到了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情况。发现该群落中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同时还有一些菊科、蔷薇科等其他科属的草本植物。同时,还记录了每个物种的个体数目、生长状态等信息。

2.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根据光度计测量得到的数据,发现该群落在不同地区的光照强度差异较大。有些地区光照强度较高,主要分布着一些耐阴性较弱的草本植物,而另一些地区光照较弱,主要分布着一些耐阴性较强的草本植物。

3.环境因素对植物群落的影响:通过统计土壤采样数据发现,土壤质地、酸碱度等因素对植物群落的分布和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酸性土壤中主要分布酸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物种,碱性土壤中主要分布耐碱性强的植物物种。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概况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概况

P(
x)
=
e−m
mx x!
(x
=
1,2)
式中,P(x)表示含有x个个体的样方数的概率;
m为每个样方中的平均个体数;
!表示阶乘号。
1.2 均匀分布
种群内部的每个具体的单体在一定空间内部中形成相
等距离的分布称为均匀分布,均匀分布主要是因为种群内
部单体间进行竞争产生的。植物种群的均匀分布是指在具
体的植物种群内的每个个体用相同的间距在群落中展示出
样所形成的分布类型称为随机分布。随机分布指的是植
物种群内部的每个具体的单体出现的次数是相等的。随
机分布通常比较稀有,因而只有在环境条件相同或大致
统一的情况下,并且有关资源和能量在一整年都均匀分
布,种群内部的单体间的相互联系与发生作用不会形成
任何状态的吸引和排斥时,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随机分
布。随机分布所对应的数学模型为泊松分布。即:
来,通常状况下在人工群落中才会有这种空间分布形态,
然而在天然的群落中这种分布状态的种群很少见。譬如,
在相当均质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领域往往形成均匀分
布。均匀分布的模式服从正二项分布。即:
P(k) = n! pnqn−k k!(n − k)!
式中,q=1-p;
n是单个样方中可能出现的最大个体数;
k表示个体间的聚集程度,
P(x) = (1+ m )−k (k + x −1)! ( m )x k x!(k −1)! m + k

植物种类调查方案

植物种类调查方案

植物种类调查方案

调查目的:调查本地区植物种类的分布情况,了解植物生态环境及物种多样性情况。

调查方法:

1. 选择研究区域: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调查,可以是自然保护区、公园、森林等。

2. 绘制样地图:根据地理位置和调查目的,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样地,每个样地的面积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3. 采样方法:在每个样地内,随机选择数个固定的调查点。可以使用系统采样法,即在每个样地中以规则间隔的方式选择调查点。也可以使用随机采样法,在每个样地内随机选择调查点。标记每个调查点的地理坐标,便于后续数据分析。

4. 调查内容:在每个调查点,记录下所观察的植物数量和种类。可以采用直接观察、记录,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快速调查,或者使用调查网格,系统地记录每个调查点中的植物种类。

5. 数据整理和分析:整理所有的调查数据,计算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等,了解植物多样性情况。还可以使用聚类分析、物种区系分析等方法,将不同样地的植物种类进行比较和分析。

6. 结果解读和撰写报告: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植物物

种分布情况的结论,并将调查结果编写为报告或论文。

调查注意事项:

1. 植物调查应遵守保护植物的法律法规,尊重自然环境,不采摘或破坏植物。

2. 在进行调查时,应注意个人安全,如需进入野外等较危险地带,应带好必备物品,并与他人一同前往。

3. 在调查过程中,对所观察到的植物进行正确的标记和记录,以便后续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4. 根据需要,可以进行植物的图像采集和标本采集,以供进一步鉴定和确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方法
• 方差/平均数比率, • s2/m=0 均匀分布 • s2/m=1 随机分布 • s2/m>1 成群分布
三、实验方法
(一)实验仪器设备 (二)野外取样方法 (三)数据处理方法 (四)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仪器设备
(1)记录表、铅笔 (2)皮尺、卷尺、海拔表、GPS、计算机
种群分布格局调查记录表
(2)灌木群落可用 5m×5m样地(格子样方 大小1.25m×1.25m );
(3)乔木群落可用 20m×20m (格子样方大 小5m×5m。
The effect of quadrate size
• (a) 实际分布 • (b) 大块的样方,结果呈现是clumped • © 小块的样方,结果呈现的是random
又如当一批植物(种子繁殖)首次入侵裸地上,常形成随机 分布,但要求裸地的环境较为均一。
②均匀分布:
种群内的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 如人工林。引起均匀分布主要原因:是由于种群内个 体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 和土壤中营养物(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 优势种呈均匀分布而使其伴生植物也呈均匀分布;地 形或土壤物理形状的均匀分布使植物呈均匀分布。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基本知识
1.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定义: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 局 , 称 为 种 群 空 间 格 局 或 内 分 布 型 ( 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2. 三种类型 ①均匀型(uniform) ②随机型(random) ③成群型(clumped
不显著,推断为随机分布。
(四)结果与分析
①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
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随机分布 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 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易产生随机分布。
如雨滴下落地面:假如地面平坦有均一,那么当雨滴落地面 但尚未接触地面时,雨滴的分布式随机的
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生态学实验与实习》 P151-155
一、实验目的
通过检验方法的实际训练,认识群 落中不同种群个体空间分布表现出的 不同类型(随机分布型、集聚分布型、 均匀分布型),并掌握检验植物空间 分布类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通过野外取样调查,采用方差均值 比率法,判断种群分布格局的类型。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百度文库
调查人:
群落类型:
群落及环境特征:
调查方法:相邻格子样方法 格子样方大小:
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方 编 号
个 体 数
(二)野外取样方法
样地面积:
(1)草本群落可用 1m×1m(格子样方大小 0.25m×0.25m );
③ 成群分布
成群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块状或呈簇、成 群分布。
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①微地形的差异:植物适于某一区域生 长,而不适于另外区域生长;②繁殖特性所致:种子不易移动而 使幼树在母树周围或无性繁殖;③动物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动物成群分布的原因:局部生境差异;气候节律性变化;动物的 社会行为。
(三)数据处理方法
1.样方总数N=
2.方差S2= 3.平均值x= 4.方差/均值= 5.t值=
16
3.05 使用Var函数 4.625 使用Average函数 0.6595 0.93261
由于方差与平均数之比为0.6595,此值小于1,初步判断为 均匀分布;t检验结果为|t|=0.9326,查t值表可知,自由 度为n-1=15时,t0.05=2.131,则t<t0.05,所以P>0.05,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