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简答论述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心理学(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心理学笔记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

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6.节律(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7.日节律:在人和生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8.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2.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括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

2对社会事情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3.超感知觉14.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器官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15.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16.记忆:在人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

17.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考研考博人类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考研考博人类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写文化》文化人类学名词解释文化文明文本巫术问卷人种人科人格入赘婚姻互惠分类习性涵化濡化怀特佩里利奇泰勒莫斯苗族民族族群符号产翁社区失范米德传统残存变异(进化)BOAS 库拉百越文化区亚文化文化丛民族志民族学从妻居相对论小传统进化论手势语整体观萨满教黑巫术社会化库拉圈习惯法功能论高山族继嗣群林耀华林惠祥施密特萨林斯摩尔根索绪尔博厄斯人类学涂尔干费孝通格尔茨遗留物夸富宴《菊与刀》再分配文化模式文化取代匮乏文化文化变迁口头文学生计方式对偶家庭田野作业复兴运动集体表象园圃农业采集渔猎扩大家庭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恋母情结母系继嗣过渡礼仪通过礼仪田野调查新考古学参与观察交感巫术田野工作主位客位边缘遗存自然宗教表层结构原始社会原始文化祖先崇拜新进化论结构主义社会结构社会时间社会网络社会血亲文化霸权差序格局亲属制度集体记忆传播学派奥马哈制《江村经济》《古代社会》体质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政治人类学生态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应用人类学都市人类学结构人类学象征人类学比较社会学新石器时代文化相对论马林诺斯基本尼迪克特维克斯计划鲍亚士学派民族志电影后殖民主义家乡民族志年龄组制度局内人观点民族语言学民族志撰写社区研究法地方性知识跨文化比较参与性行动客位研究法内在化控制民族中心主义前万物有灵论个案延伸方法经济文化类型民族自我中心偏见拉的克里夫_布朗历史具体主义跨文化比较研究人类学功能学派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文化相对主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实验民族志表征参与观察多点民族志< 西太平洋航海者> 亲属称谓核心家庭成丁礼" 船货运动" 摩尔根语言的谱系分类图腾信仰文化人类学简答题、论述题•经济学与经济人类学的区别?•你如何看待“在家乡”的人类学?•为什么人类学家要学习被研究的对象的语言?•以一个人类学家的经历为例,列举深度访谈的若干前提条件?•试述你对人类学中国研究方法论的看法?•在当代人类学中提倡“合作民族志”的主张,你认为这种方法论主张与参与观察的关系如何?•举例论述怎样认定一个社会事实?•对人类学田野作业的一系列工作的一个方面或一个步骤予以介绍,并加以方法论的评论?•简述人类学方法论的启示?•简述人类学作为一们学科产生的主要根据?•结构功能主义其基本理论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理论有何利敝得失?•为什么说地理决定论是错误的?•简述文化人类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差异?•简述生命的“通过礼仪”的主要内容以及其象征意喻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谈谈乡土社会的主要特点以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些特点的作用?•论述“传播学派”的基本主张与局限?•请用所学过的人类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组织行为学,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

组织行为学,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

绪论一、单选题1.()认为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组织和人类行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本身。

A.里基.W格里芬B.陈国权C.泰勒D.梅奥2.()认为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A.陈国权B.关培兰C.罗伯特.维卡D.富兰克林.斯克伯兹3.()即个体在组织中因角色地立或不同的情境而表现出的心理现象。

A.个体心理B.个体行为C.群体心理D.群体行为4.()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

A.社会学B.政治学C/心理学D.人类学5.()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A.《科学管理原理》B.《心理学与工业效率》C.《大教学论》D.《管理心理学》6.()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中。

A.《科学管理原理》B.《心理学与工业效率》C.《心理学年鉴》D.《管理心理学》7.()首先采用了“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

A.里基.W格里芬B.莱维持C.泰勒D.梅奥8.()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A.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分析法D.实验法二、多项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个体心理与行为B.群体心理与行为C.组织行为D.领导行为E.生物行为2.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格里芬B.莱维特C.泰勒D.梅奥E.韦伯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经济人”的观点认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A.证明自身实力B.获得经济报酬B.实现社会价值D.打发空闲时间2.“经济人”假设是以()为基础的。

A.马克思主义哲学B.浪费主义哲学C.享乐主义哲学D.虚无主义哲学3. “社会人”学说认为管理工作要以()为中心。

A.人B.物C.执行力D.行为4.“社会人”假设主张的管理方式是()A.服从管理B.相互参与C.参与管理D.共同管理5.每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各不相同,工作动机是复杂多变的,难以进行统一、明确的概述属于()的观点。

组织行为学,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

组织行为学,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

绪论一、单选题1.()认为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组织和人类行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本身。

A.里基.W.格里芬B.陈国权C.泰勒D.梅奥2. ()认为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A.陈国权B.关培兰C.罗伯特.维卡D.富兰克林.斯克伯兹3. ()即个体在组织中因角色地立或不同的情境而表现出的心理现象。

A.个体心理B.个体行为C.群体心理D.群体行为4. ()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

A.社会学B.政治学C.心理学D.人类学5. ()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A.《科学管理原理》B.《心理学与工业效率》C.《大教学论》D.《管理心理学》6.()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中。

A.《科学管理原理》B.《心理学与工业效率》C. 《心理学年鉴》D. 《管理心理学》7. ()首先采用了“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

A.里基.W.格里芬B.莱维持C.泰勒D.梅奥8. ()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A.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分析法D.实验法二、多项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个体心理与行为B.群体心理与行为C.组织行为D.领导行为E.生物行为2.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格里芬B.莱维特C.泰勒D. 梅奥E.韦伯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 “经济人”的观点认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A.证明自身实力B. 获得经济报酬B.实现社会价值 D.打发空闲时间2.“经济人”假设是以()为基础的。

A.马克思主义哲学B.浪费主义哲学C.享乐主义哲学D.虚无主义哲学3. “社会人”学说认为管理工作要以()为中心。

A.人B.物C.执行力D.行为4. “社会人”假设主张的管理方式是()A.服从管理B.相互参与C.参与管理D.共同管理5.每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各不相同,工作动机是复杂多变的,难以进行统一、明确的概述属于()的观点。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期末复习题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是:(A.)。

A.人类成长可以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B.人类成长只影响自然环境C.人类成长只影响社会环境D.社会环境对人类成长没有影响2、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B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各项中体现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有:(BC )。

A.愚公移山B.南方人细腻,北方人豪放C.沙尘暴令“北雁南飞”D.精卫填海2、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A B)。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生理环境D.心理环境3、社会环境的主要内容有(ABCD)等。

A.家庭B.社区C.文化D.社会政策三、简答题1、人的成长有什么特征?答:第一、人类的成长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第二、人类成长的影响是互逆的第三、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的差异第四、人类的成长存在个体间差异第五、人类的成长是变动的、不平衡的第六、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第七、人类成长是循环的和重复第八、人类成长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第九、人类成长是贯彻终生的2、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因素?答: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性组成,大体来说,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区、单位、学校、媒体、文化、制度等等。

四、论述题1、结合实际,论述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同样也是相互影响的,人类成长可以影响社会环境,比如以“新新人类”自居的年轻人,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的生活态度等等都有可能直接影响社会风气或文化的改变,又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乃至流行歌星,他们都有可能导致社会相关特征的改变;社会环境同时也能够影响人类的成长,比如婚姻法的修订,国家在婚恋标准上的调整,这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婚恋生活。

社会环境对人类成长的影响大致归结如下:首先,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人类行为学

人类行为学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了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胎儿酒精综合症:由于酒精是一种致癌因素,它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失调,从而形成的小头、小眼裂、面部发育不全、生长迟缓和智力地下等。

4、工具式攻击行为:它是学龄前儿童为实现某种愿望的一种工具,无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有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

主要表现为大人、争抢玩具以及物品砸人等。

一般出现在学龄前初期,由于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出现语言式攻击行为。

5、依恋:指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连接,它发生在婴幼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并有密切关系的照顾者之间。

6、更年期综合症:(P-308)7、家庭生命周期:从未婚青年到结婚、生子再到孩子成人后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自己达到晚年为一个家庭生命周期。

8、抑郁症:即为一种情感障碍如消沉、沮丧等精神疾病。

9、挫折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10、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某些心理距离或隔阂。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代沟现象明显的出现在青少年期。

二、简答题(一)、人类行为的特点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具有以下的特点:1、适应性:人类的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既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能过的。

2、多样性:人类行为是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包括了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和间接观察的心理行为。

3、变化性: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除了依靠自身生理技能外,还必须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4、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有目的的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5、整合性: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使得多学科相互渗透和整合。

简答题和论述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练习一五.简答题。

1.用语言学观点分析下列各句中“语言”的含义。

1)列宁是运用语言的模范,他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语言: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言语:即所说的话。

2)语言美是四美之一。

言语:即所说的话,行为的结果。

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4)这部作品的语言真美。

言语:所说的话。

2.为什么说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出生,从今语言学走上了自立进展的道路。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头,语言学的讨论对象和讨论目的、讨论办法都有别于传统语文学。

语言学从今挣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用历史的观点和历史比较法讨论语言现象,注重探讨逻辑,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3.试论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和联系。

①.联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对语言的详细运用和运用结果;语言是从言语中抽象出来的符号系统,言语是语言的详细存在形式。

二者是普通与个别的关系,是工具和对工具使用的关系,语言是工具,言语是对语言的使用。

①.区分:语言和言语虽然关系密切,但同时也有很大的不同。

a.语言是稳定的、相对静态的符号系统,言语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符号运用。

b.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

c.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详细的。

语言是从言语中归纳概括出来的,因此具有抽象性;言语是对语言的使用,是和详细的事物、现象挂钩的。

d.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4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是作为交际工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1)人类使用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以外,还有三类:第一类,文字;其次类,数学符号、电报代码、旗语、灯语……;第三类,身势陪同动作。

这些交际工具无论从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其重要性都不能和语言相比。

(2)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文字记录语言虽然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光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其重要性远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3)旗语、电报代码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越发后起的交际工具,离开语言和文字,它们就不能自立存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 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 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 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 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 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 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 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受自身的控制和社会的控制。

组织行为学(仅简答和论述题)

组织行为学(仅简答和论述题)

组织行为学1、运用所学的激励理论说明在对员工的激励中,金钱为什么不是万能的。

答:一般认为,激励理论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德佛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三重需要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理论等。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以及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

无论是哪一种激励理论,金钱在对员工的激励中都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

如公平理论认为金钱对员工之所以重要,除了交换价值外,还有象征价值,员工会把工资视为一种主要产出,并和自己的投入进行对比,以此判断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对待。

同时,强化理论和期望理论也都证实了金钱作为激励因素的价值。

对于前者,如果工资根据绩效而变化,则会鼓励工人付出更多努力。

与期望理论一致,金钱会起到激励作用,因为它被看成能够满足员工的个人目标,并且依赖绩效标准。

但同样还是这些理论,却从另外的角度证实了金钱在员工的激励过程中并不是万能的,金钱只能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人有激励作用。

下面根据其中几种代表性激励理论进行具体分析:(一)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把五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

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名誉和地位,也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而且人们对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

因此,如果通过满足员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工作积极性,会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所以,只有在不同的层次满足不同的需要,才能达到激励的作用。

如果员工的需要处在高层次(如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上,金钱的激励效果就不显著。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人(P3)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这里的系统能够划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含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这个子系统包含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也就是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2、成长(P9)贯穿一生的过程中个体所发生的系统的变化。

“贯穿一生”指的是人的终生,“系统的变化”强调的是,人的成长中的变化是有序的、范式的、持久的的变化,还指的是,人的成长包含生物的、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与社会的成长与进展,这些方面的变化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这个复杂的系统。

3、图式(P26)一个人用来应付环境中的情景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与思维模式。

4、同化(P26)面对环境的刺激,吸纳新的信息,讲他们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与结构之中,以加强与丰富认识主体。

5、习惯(P26)通过调整思想,汲取新的信息,机体解决与满足它当下情形的要求。

6、家庭(P87)以婚姻与血缘关系,或者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同时,成员应当有共同的生活。

7、出生缺陷(P150)胎儿一出生就伴随有心理或者生理上的残疾。

8、身体意象(P264)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即生理表象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主观看法等。

10、早熟与晚熟(P266)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先后上出现差异,发育时间的早与晚的现象。

女孩要比男孩提早进入青春期,这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早熟与晚熟。

在男孩与女孩中,也存在个人意义上的差异。

12、婚姻(P305)要紧是男女两性之间一种持久的结合,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化现象,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是一种历史的结果。

13、成功老化(P373)老人们快乐、满足、幸福地度过老化这个时期,在生理、心理与社会等方面都感到相对习惯。

14、不成功老化(P373)老年人们在老化的过程中感到不幸福、不快乐、不满足,老化的过程中宠满了不习惯,充满了痛苦与悲凉,在生理、心理与社会方面更多感受到的是矛盾、冲突与不习惯感。

行为医学.doc

行为医学.doc

复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行为:是人对环境影响的复杂反应,是心理活动的物化或外在表现。

2、行为医学:是行为医学与医学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行为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二、填空题:1、人类行为的一般特征是:能动性、社会性。

2、从行为的发生可把行为分为:先天性定型行为、后天性习得行为。

3、从行为的起源可把行为分为:生物性行为、社会性行为。

4、从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一致性可把行为分为:适应性行为、适应不良行为。

5、行为医学的发源地是:美国。

6、1990,在天津召开了行为医学成立大会和首届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7、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生物医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

三、简答题:1、简述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理论。

是后天形成的行为,巴甫洛夫以应答式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反复结合无关刺激而使动物建立条件反射。

在他的实验中,在给动物喂食之前给一次铃声,经过多次结合,铃声一响,动物就会分泌唾液。

铃声就是一种无关刺激,因多次与食物结合,成为动物提供食物的信号,铃声就成为了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

2、简述Watson学习理论。

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认知是一种社会认知,人类认知功能和符号语言功能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可以替代食物强化和机体的直接感觉,学习是借助于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得来的。

简言之,人类的行为都是可习得的。

3、简述Skinmer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通过奖赏和惩罚促进刺激对操作行为形成,操作条件反射的框架是刺激—反应—强化,对强化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强化是控制反应的最有效因素。

4、简述行为医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人类行为的进化过程 2、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发展规律 3、研究行为对保障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 4、研究社会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健康问题5、研究涉及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各种行为5、简述行为障碍的分类。

可分为本能行为障碍(摄食行为障碍、性行为障碍、睡眠障碍)、社会行为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和社会行为不良的行为障碍)和精神或躯体疾病相关的行为障碍。

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论述题:1.推动货币形成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动力是什么?推动货币形式演变的真正动力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产生的需求。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伴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的商品交换对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产生更高的要求,不仅货币的数量要能够伴随着不断增长的商品数量而保持同步的增长,而且还要使得交换更加便利、安全和快速。

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货币对自身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不断的扬弃,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

2.简述金银复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金银复本位制是16-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西欧各国流行的一种国家货币制度,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有黄金和白银铸造的金币和银币同为本位货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两者间可以自由兑换;黄金和白银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3.简述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基本特点。

(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

(2)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3)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4.简述牙买加体系的核心内容。

(1)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政策进行监督,并且尽量缩小汇率波动幅度。

(2)黄金非货币化。

(3)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4)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活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5.试述布雷顿森林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市主要西方国家质检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取代英国在世界经济体系总居于中心地位,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如下:(1)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双挂钩”是指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实行固定汇率制。

(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实现进行国际磋商,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考研考博人类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考研考博人类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考研考博人类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题库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起源、发展、文化和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

在考研考博中,人类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经常涉及到各种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下面,我将为您提供一个人类学的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题库。

1. 名词解释题:1.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是指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相对的而不是普遍适用的。

这种观点强调文化差异,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人们有不同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

1.2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接受并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通过社会化,个体适应并融入社会,形成与社会一致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1.3 共情共情是指个体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

在人类学中,共情被认为是理解和解释他人文化、行为和观念的重要能力。

1.4 文化演化文化演化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文化演化涉及到文化的创新、扩散、适应和转变,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

2. 简答题:2.1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包括人类的起源、进化、生理特征、文化、社会行为等方面。

人类学试图全面理解人类的本质、多样性和变化。

2.2 人类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实地观察、参与观察、访谈、文献研究等。

通过这些方法,人类学家可以获取真实的数据和资料,深入理解研究对象。

2.3 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是什么?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着不同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这使得人们能够超越自身的文化框架,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避免对其他文化的歧视和偏见。

3. 论述题:3.1 人类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什么?人类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人类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共同起源和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其次,人类学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怎样理解人的行为

怎样理解人的行为

怎样理解人的行为有两个故事:一对夫妻,正带着儿子开车去游玩,妻子正在驾驶室上,后边的一辆车在用一种很野蛮的方式在超车,超过去了之后还对他们竖了中指。

妻子是个暴脾气,受不来这个,但丈夫想到还有孩子在车上也没有发作。

恰巧前面有个红绿灯,两个车都停下来了。

此时妻子气冲冲的走下车子,敲了前车的车门,对方看到她是个女的,也就把车窗摇了下来。

妻子把一个东西丢了过去,说到:这种事情你都做得出来,你一定特别需要这个。

妻子回到车里,绿灯亮了。

那辆车已非常缓慢地速度,很羞愧的开走了。

丈夫问妻子,你丢给他什么东西,妻子说那是一个棒棒糖,他这种人一定特别缺爱,我得治治他。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65年的印尼,苏哈拖政变上台,要印尼的共产党,左翼人士,知识分子,工会成员,特别是华人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有50万人遇难。

其中有一个细节,在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屠杀过程中,他们带了一支乐队,一遍屠杀一边奏乐,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说这样感觉很好。

同样是人,第一个故事里的妻子展现的是人性的光辉,第二个故事里的那些人竟能够做出禽兽不如的事。

怎么来理解人的这些行为?首先,人是一种动物。

一个男人在外面混的不好,一回到家就打了妻子一巴掌。

而男人出门之后女人又打了自己的孩子。

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正如鲁迅说的: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但是这种例子可不是人类独有的。

动物学家观察到,一只公狒狒在和另一只公狒狒的打架中输了,它会去找一只比它更弱的公狒狒出气,然后那只公狒狒就会去攻击母狒狒,然后母狒狒就会去欺负小狒狒。

而老鼠也是这样的,受了气的老鼠也会去攻击比他弱小的老鼠。

而所有的这些机制都是一样的。

当动物感受到压力的时候,体内会分泌一种激素叫做糖皮质激素,这会导致血压升高。

但是通过攻击弱者能够让它的血压降下来,起到减压的作用。

但是,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

特殊在哪里?1925年,行为学家约翰-华生有个著名的说法:给我10个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中任何一个培养成我想要的模样,比如医生,教师,牧师,小偷……现在我们知道他的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他认为人完全是由后天的环境塑造的、决定的。

你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道德约束还是自由的?

你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道德约束还是自由的?

你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道德约束还是自由的?
人类的行为受道德约束还是自由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文化、道德标准等多个方面。

在这里,我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从道德约束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受到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约束。

道德规范是社会对于行为的期望和规定,它们可以来自宗教、法律、伦理等方面。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这些规范的约束,因为违反了这些规范会带来道德谴责、法律制裁等后果。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道德约束。

其次,从自由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也是自由的。

人类是有理性和自主意识的生物,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

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可以选择违反道德规范,也可以选择遵守道德规范。

这种自主选择的能力表明了人类行为的自由性。

综合以上两个角度,可以得出结论:人类的行为既受到道德约束,也是自由的。

道德约束是社会对于行为的规范,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行为;而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能力也使得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这些约束,从而实现自由的行为。

因此,人类的行为既受到道德约束,也是自由的,这种复杂性和多维性使得人类行为的研究变得更加有趣和深刻。

人类行为简答论述

人类行为简答论述

第一章简述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1.不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了人类的不同行为方式;2.相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了同质的人类行为;3.社会环境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人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同;4.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特殊影响;5.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与遗传因素有关简述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2.对社会环境的利用3.对社会环境的改变(从行为主体、从行为性质、从影响结果)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但是其力量和效果却是不对等的。

对个人来说,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直接、长远而且深刻,而个人的行为却很难短时期内明显改变环境,而主要是适应环境。

通过人的行为改变社会环境虽然很难,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改变。

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一直在演进的,社会正是在不断地演进中形成并发展的,人类还通过实践,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加有助于人们生存的模式,从而直接改变了社会环境等等。

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社会工作取向。

“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问题时的核心概念。

1. 人的行为受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2.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

3.促进人与环境的良好互动是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的基本思路。

(1)从个人层面入手,提高个人能力;(2)从社会环境层面介入,改变对象所处环境;(3)从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层面入手。

第二章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分为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埃里克森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早期,中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中期、晚期(老年期)。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既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他认为人格在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发展任务。

前五个阶段是针对弗氏的观点提出的,后三个阶段是独创的。

他的理论将人的发展理解为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统一,将人的一生看做是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并指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以及每一个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具有积极的意义。

你觉得人类的行为是自由的还是受限的?

你觉得人类的行为是自由的还是受限的?

你觉得人类的行为是自由的还是受限的?人类的行为是自由的还是受限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需要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思考。

首先,从哲学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是自由的。

自由意志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属性,人类有能力自主选择行为,不受外界强制。

根据这一观点,人类的行为是由个体自主决定的,不受任何限制。

然而,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内在的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情绪、动机、习惯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

社会学则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比如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等都会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和限制。

综合来看,人类的行为既有自由的一面,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虽然人类有自由意志,但在实际行为中受到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因此人类的行为是在自由和受限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与应用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一)_真题-无答案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与应用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一)_真题-无答案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与应用、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一)(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行为是自动自发的,外力可能影响其行为,但无法发动其行为,这表明人们行为特征的______A. 自发性B. 因果性C. 持久性D. 目的性2. 以下关于动机与行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A.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B. 动机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总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C. 错误的动机可能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D. 好的动机必定引起合理的行为3. 在现实生活中,外在的权力、命令无法使得一个人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这体现了人类行为的______A. 目的性B. 因果性C. 自发性D. 可变性4. 人们为了追求目标的达成,不但常改变其手段,而且因学习或训练而变换手法,这表明了人们行为特征的______A. 自发性B. 持久性C. 目的性D. 可变性5. 动机是人们评价周围事物和进行学习的基础,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从而使行为朝向特定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

这体现了动机的______A. 始发机能B. 沟通机能C. 选择和导向机能D. 强化机能6. 动机是人类行为的直接原因,驱使人们产生某种行为,这是动机的______A. 始发机能B. 选择机能C. 导向机能D. 强化机能7. 动机会由于行为的良好结果而加强,使该行为重复出现;也会因坏的结果而削弱以至消失。

这表明了动机具有______A. 始发机能B. 反馈机能C. 选择和导向机能D. 强化机能8. 按动机的由来分类,不包括______A. 原始动机B. 一般动机C. 特殊动机D. 习得动机9. 管理人员能否对员工行为有预见性,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管理人员是否了解员工的______A. 优势动机B. 原始动机C. 一般动机D. 习得动机10. 动机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A. 优势动机和次要动机B. 物质的动机和精神的动机C. 持久的动机和短暂动机D. 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11. 原始动机又称为______A. 生理性动机B. 最初动机C. 第一动机D. 先天性动机12. 组织行为学中,把饥饿、口渴、睡眠、性欲等这类动机称为______A. 原始动机B. 一般动机C. 习得动机D. 衍生性动机13. 组织行为学中,把胜任工作、好奇、对客观事物的操纵掌握、爱好活动及情感这类动机称为______A. 原始动机B. 优势动机C. 一般动机D. 习得动机14. 把人们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两大类,其划分标准是______A. 需要的功能特征B. 需要的对象C. 医学的角度D. 需要的作用结果15. 需要的指向性是指______A. 人的某种需要若因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而未能解决会转移到另一种需要的满足B. 人的需要因为满足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随着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发展C. 有些需要可以重新产生甚至有周期性D. 任何需要都指向某种事物16. 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按哪一标准进行的分类?______A. 社会学角度B. 医学角度C. 需要的功能特征D. 需要的对象是如何得到的17. 在人的一生中或在某个时期、某种环境中,人的需要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交织的需要矛盾网,这体现了需要的______A. 发展性B. 再生性C. 交替性D. 转移性18. 人的某种需要若因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而未能解决,会转移到另一种需要的满足。

2018年北大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真题解析

2018年北大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真题解析

2018年北大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真题解析一. 简答(20*9)1. 什么是遗传力,人类行为遗传学两种估计某种行为的研究方法答题思路:(1) 遗传力是遗传方差在心理或行为表现方差中所占的比值(或:遗传对心理行为表现的解释力度)(2) 人类行为遗传学两种估计行为的研究方法有:1) 双生子研究:利用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特征的差异来研究遗传对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

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的概念和优缺点。

举例:智力、人格的研究。

2) 家谱研究:利用家谱资料研究人类的心理特征或行为。

举例:高尔顿研究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2. 独立样本t与相关样本t检验各有什么优势答题思路:(1) t检验:检验来自两个总体的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的方法,当两总体都是正态分布,两总体方差都未知的情况下,则用t检验。

(2) t检验分两种且有各自的优点1) 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接受两种不同实验处理的两组被试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的参数检验方法。

优点:a. 可以比较两组不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

b. 可用于被试间实验设计的差异比较,c. 避免了不同实验处理顺序造成的误差。

举例。

2) 相关样本t检验:同一组被试接受不同实验处理,比较不同实验处理造成的差异显著性的参数检验方法。

优点:a. 可以比较两组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

b. 可用于被试内实验处理的差异比较。

C. 所需被试少、可消除被试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举例3. 假设检验的一型错误和二型错误是是什么?答题思路:在假设检验中,从样本推断总体时有可能犯两种错误:一型错误和二型错误(1) 一型错误:虚无假设本来正确,却被拒绝,这类错误称为弃真错误,即一型错误。

虚无假设为两个平均数相等,即两组平均数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而一型错误却认为差异显著。

(2) 二型错误:与上相反(略)(3) 两类错误的关系1) 两值相加不一定等于1:两个前提2) 其他条件不变,两值不可能同时减小或增大3) 1-β为统计检验力,即正确辨认真实差异的能力4. 如何估算测验分半信度,使用该方法进行信度估算有什么前提答题思路:(1) 分半信度:按正常的程序实施测验,然后将全部项目分为相等的两半,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一致性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简述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1.不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了人类的不同行为方式;2.相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了同质的人类行为;3.社会环境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人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同;4.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特殊影响;5.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与遗传因素有关简述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2.对社会环境的利用3.对社会环境的改变(从行为主体、从行为性质、从影响结果)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但是其力量和效果却是不对等的。

对个人来说,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直接、长远而且深刻,而个人的行为却很难短时期内明显改变环境,而主要是适应环境。

通过人的行为改变社会环境虽然很难,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改变。

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一直在演进的,社会正是在不断地演进中形成并发展的,人类还通过实践,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加有助于人们生存的模式,从而直接改变了社会环境等等。

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社会工作取向。

“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问题时的核心概念。

1. 人的行为受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2.注重人与环境的互动。

3.促进人与环境的良好互动是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的基本思路。

(1)从个人层面入手,提高个人能力;(2)从社会环境层面介入,改变对象所处环境;(3)从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层面入手。

第二章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分为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埃里克森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早期,中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中期、晚期(老年期)。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既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他认为人格在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发展任务。

前五个阶段是针对弗氏的观点提出的,后三个阶段是独创的。

他的理论将人的发展理解为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统一,将人的一生看做是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并指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以及每一个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具有积极的意义。

他的理论更容易让人接受,但是,他没有说清楚心理社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又具有局限性。

分析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以刺激——反应(S--R)公式作为解释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极端的环境决定主义2. 对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1)对儿童怒、怕、爱行为的研究2)对儿童嫉妒情绪行为的研究。

华生强调以客观的资料来研究人类行为,具有积极意义;他对儿童情绪发展所做的一系列实验,是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之一;他强调应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训练,儿童早期教育现在越来越重要;消极方面: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否定了人类行为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其过于强调客观的方法,影响了对内在方面的研究等。

结合日常生活,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动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基本需要,需要是人内在的、天生的存在,而且按先后顺序发展。

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b.现实的利己主义或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2.习俗水平:a. 人际关系或好孩子定向阶段;b. 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阶段3. 后习俗水平:a.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b. 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联系日常生活,评述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

自我可以分为主我与客我。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1)模仿阶段(婴幼儿期)2)游戏阶段(儿童期)3)概化他人阶段(青少年期)论述“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是指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从他的这面镜子里发现了自我。

三个阶段:1)我们所想象的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

属感觉阶段。

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

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某种自我感觉。

库利提出的“镜中我”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稳定的联系。

“镜中我”标志着一个人能够把自己视为一个对象,站到别人的角度看自己,自我判断、评价。

运用符号互动理论中的标签理论来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与产生,自我形象是通过与他人互动产生的,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因素。

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越轨者,并不是因为行动本身,而是因为他人对这种行为的反应。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若他人或组织给行为者贴上负面标签,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认为自己是坏人,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不能自拔。

结合社会交换理论,分析如何通过提供奖品来改善某些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基本概念:行动、报酬、价值、情感、互动、规范、代价、资源、利用。

五个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攻击与赞同命题。

试分析社会性别理论及社会性别主流化。

社会性别理论的内容:1.突出事物的发展与变化2.将女性视为发展的主体3.反对孤立研究女性及女性问题,反对把女性视为男性的对立面。

4.性别理论把性别分析用于发展,注重研究具体政策或项目对男女两性产生的不同影响,并致力于消除发展中的不平等和歧视。

实践中对社会性别问题的五种态度:1. 性别歧视2. 性别平等3. 积极差别对待4. 性别中性5. 社会性别意识第三章简述胎儿生理发展的阶段。

胎儿发育期为260-280天。

若每月28天,则胎儿期为10个月。

胎儿期可分为:胚芽期(1-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40周)。

胎儿自第12周产生心理发展。

(第9周,90%的基本结构已经形成;第14周,开始出现指纹印;第15周,眉毛、头发开始生长。

第16周,指甲完全形成,指关节开始运动,B超可分辨性别。

第17周,胎儿可听到母亲的各种声音。

第24周,胎儿的听力形成,呼吸系统也在发育。

第26周,大脑对触摸有了反应,视觉有了发展。

)胎儿心理发展的有哪些方面?对各种刺激作出发应,对光线、抚摸、味道有反应,分辨声音,情绪也有发展:一个人的情绪健康始于胎儿期!(第17周,胎儿会对抚摸产生强烈的反应;胎儿能分辨母亲的声音。

胎儿在子宫中听到自己熟悉的声音,在出生后会更喜欢这些声音。

有研究表明:忧郁或高度焦虑的母亲生出的孩子体重较轻,比较喜欢哭闹。

)先天遗传因素对胎儿有哪些影响?遗传主要影响亲代和子代在相貌、智力和肤色等方面的相似性,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不同,称为变异。

变异超出正常范围,会引发病理性变化,如唐氏综合征、13体综合征、18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特纳综合征。

染色体病临床可导致:流产、先天愚型、先天性多发畸形、癌肿等。

社会工作者何为:第一,评估服务对象的遗传因素,考察家族遗传史。

第二,必须了解各种类型遗传病,更好地帮助。

第三,向有怀孕计划的夫妇提供遗传咨询服务。

父母对胎儿的影响有哪些?母亲:1. 年龄2. 身高、体重、血型3. 营养状况4. 情绪5. 健康状况6. 嗜好与生活习惯父亲:准备生育期间:男性尽量避免接触农药、化学物品。

要有合理的营养、膳食结构;保持愉快心态,形成良好习惯;不吸烟、戒酒。

声音更适合胎儿听觉,胎教中更容易接受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发育有何影响?1.家庭(社会地位和贫富程度)2.工作环境 3.社会文化(对孕妇的关爱,社会观念等)第四章新生儿有哪些反射行为?1..生存反射: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觅食反射、食物反射、吞咽反射;2.原始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手掌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简述婴儿期的感知觉发展。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P96简述婴儿期的情绪发展。

初级情绪与自我意识情绪1.哭:第一次哭声证明肺充满了空气,哭也提供了婴儿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

三类:基础哭声、生气的哭声、痛苦的哭声。

2.笑反射性微笑、社会性微笑3.害怕:典型地出现在6个月时,18个月达到顶峰。

陌生人焦虑,分离反抗。

4.社会参照:第二年开始,具备此种能力。

简述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

2岁后,自我意识的表现如下:1. 具有独立行动的愿望和信心。

2. 能表达自己的主张。

3. 出现了自尊心。

二、依恋:是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

)依恋形成的四阶段:1. 前依恋关系阶段。

出生后几周内。

2. 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

进入第一年的下半年。

3. 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

第一年下半年。

4. 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

第二年。

如何理解父母角色过渡?父母角色转换的心理过程:在孩子出生后几个月,并开始接受自己为人父母的角色;照顾孩子,劳累,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丈夫受到忽视等,是父母产生心理焦虑;措施:1.积极寻找资源获取支持。

2.针对新手父母的社会工作活动,比如开展小组活动。

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有哪些?1. 观念问题。

年轻女性减肥、节食;迷信乳制品广告。

2.工作问题。

3. 剖宫产手术。

简述弃婴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原因:1.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家庭就医能力不足;2.社会观念问题(重男轻女、婚外生育、未婚生育等)干预措施: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2.完善弃婴救助制度;3.建立困难家庭医疗救助体系;4.积极发挥慈善部门、基金会组织和其他民办机构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救助;5.开展宣传工作,利用媒体进行相关报道,提升社会对弃婴者以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第五章第六章儿童期的生理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身体的发育:身高和体重;骨骼和肌肉;呼吸和循环系统二、神经系统的发展:脑重;脑功能;三、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儿童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认知的发展: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二、情绪、情感的发展:1. 情绪调节控制能力增强,情绪的稳定性增强。

2. 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 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三、语言的发展: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社会关系是什么?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儿童期有哪些重要的发展问题?一、自我概念的发展:建立在认知发展得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形成和发展起来,受到认知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二、自尊的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因素三、社会交往的发展: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在对儿童期各大重大问题的干预中,应如何理解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环境因素的重视?一、儿童意外伤害:1. 对儿童和家长安全教育;2. 建立学校的伤害应对教育体制;3. 探索社区干预模式4.推动法律和法规对策制定实施。

二、儿童虐待:1. 推动立法;2.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3. 整合各方力量,开展直接服务;4.开展社区工作;5. 加强社会宣传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