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城市建设史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城市化进程也加速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以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支持经济发展等目标。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一、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后,中国逐渐接受了西方的现代化理念。

随着自由贸易口岸的开放,外国传教士、商人和侨民纷纷涌入中国的沿海城市,这些外来的影响带来了新的城市规划思想。

例如,天津在这一时期开始了西式规划的尝试,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专业城市规划机构。

二、西方城市规划模式的引进与发展早期的城市规划多受到西方城市规划模式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热点地区,包括外滩、法租界、南京路等地相继进行了规划与建设。

此外,广州、重庆、哈尔滨等城市也纷纷效仿上海的做法,引进西方规划师参与城市建设。

三、国内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逐渐走向独立自主,开始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和实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政府逐渐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指导,成立了相应的城市规划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

例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建立促进了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四、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与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密切相关。

例如,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带动了深圳、厦门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了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AtlasdeShanghaiEspacesr。

presentationsde1849aJours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

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

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

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

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

第一、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海市中心区计划。

第3期与第4期,以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面侵入上海为区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二)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二)

5)道路与交通:
a道路铺装:北京原有道路为土路,20世纪后逐步在内城 地区进行了一定的路面改造为沥青路;后泊油路 。 b公共交通:1924年开辟电车;1935年公共汽车 城市中电车、马车、汽车、铁路与传统畜力车、 人力车并行;
6)市政设施:近代随着城市人口增加,沟渠超负荷使
用,对下水系统进行明沟改暗沟、新建下水道等改造。 近代新修建了城市电厂,规模不大,用电供应皇 家宫廷、使馆区、商业区和少量城市私人住宅。
山西路、颐和路一带成为官僚上层阶层住宅区:低密度、环 境好、道路宽阔、供排水系统完善。单体建筑为各种不同的西式 样式。
一些风景好的地区也建设有豪华别墅。
形成对比的是城墙脚下,长江岸边等环境较差的“棚户区”。
28
二、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及本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变化.(南京)
了实施的可能性。不过规划中所提出的分区布局的思
想,对我国以后的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27
二、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及本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变化.(南京)
南京城的建设
1.开辟道路
新开辟两条干道,但过于拘泥形式、笔直定线,导致拆除许
多原有民房。
2.建设了山西路、颐和路花园住宅区
25
二、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及本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变化.(南京)
1)道路系统 采用当时美国最流行的 方格网+对角线的形式。道路 层级分为干道、次要道路、 环城大道、林荫大道。
干道:宽 28 米, 6 车道,两 边各5米人行道。 次要干道:各区域相互连 接的道路。 环城大道:欲利用南京古 城墙改建,通汽车。打造成风 景路。 林荫大道:秦淮河沿岸道 路,作为城内风景地带。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3、青岛的建筑风格与城市面貌
4、大连的发城市的新变化 ——北京、济南
1、北京的发展变化
2、济南的发展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南通、无锡
1、南通的发展过程
2、南通的规划要点
3、无锡的发展过程 4、无锡的规划要点
思考题
1、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要点与意义 2、近代南通的城市形态特征 3、与古代城市相比,近代城市的主要变化
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二、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城市 三、旧城市的新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上海
1、上海的发展过程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正式设上海县治, 建有县署、文庙等。明嘉靖间为防倭寇侵扰, 而筑圆形城墙。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开辟 为商埠,帝国主义相继而来,从此就使上海发 生了变化,从一个小城市,迅速地发展成为中 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 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中 心、世界闻名的“冒险家的乐园”。
4、上海的城市建筑
5、上海的城市规划
1927年国民党政府确定上海为特别市,并开 始着手进行城市规划。当年11月设立设计委员会。 1929年提出了一个上海新市区及中心区的规划。
30年代日本占领上海后,不久就开始着手进 行上海规划。
40年代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
877年上海城墙西门
城墙外的水壕
上海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租界的不断扩张的 过程。
2、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
3、上海的道路交通
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在英租界称之为“棋盘街”, 按照早期的规划,租界内的主干道宽度为18-21米,一般 道路为10-15米。但道路间距均在100米以下,有的只有 40~50米,沿街全部为商店店面。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8、近代城市建设史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8、近代城市建设史

8、近代城市建设史近代社会经济背景一、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1.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分期i.春秋至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完整意义的城市,北部中国的城市体系已建立。

ii.三国至宋辽金时期。

城市发展中心南移。

城市中的市坊制度从开始设置到走向瓦解,这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会有所增强。

iii.元朝至清朝中后期。

形成以省会为中心的地方城市体系,工商业城市有很大发展,出现脱离于政治中心之外的新的经济中心城市。

2.封建社会两种基本城市类型i.都城及各级行政区划的中心,这类城市也有经济基础,但政治职能尤为突出。

ii.另一类城市为数不多,至封建社会后期才出现,是以发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镇。

3.19世纪中叶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i.1842年《南京条约》同意英国租借香港,开放广州、上海、宁波、厦门、福州五口通商。

ii.1843年《虎门条约》近代城市发展概况二、近代城市发展概况二、1.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i.沿海沿江近代工商业城市,以上海为代表的近代工商业城市的发展ii.传统城市的衰退,由此导致中国东西部城市发展的不平衡2.按城市变化过程来分i.突变型(沿海,沿江)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ii.渐变型(内陆、西部)后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安,程度,太远,南昌,长沙,兰州等。

3.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i.在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是随着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而形成发展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和用地不断扩大;由于工业革命,造就了铁路与远帆船舶……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同时叶缠上了一系列恶果,如地价上升、贫民窟、犯罪、环境污染等社会、城市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试图以改善物质环境与结构而达到改造人类社会之目的的欧美近代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的城市社会。

这个转变不仅涉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变,还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挑战。

首先,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是传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如北京、上海和广州。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城市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几乎没有得到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发展开始加速。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开始引入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城市规划。

例如,中国政府实施了城市化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居住。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人口迁移,城市规模迅速增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城市规划师们需要解决城市土地有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

例如,中国推出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还开始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公园的建设。

例如,北京的故宫和上海的外滩都得到了保护和改造,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

然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发展过于迅速,导致了城市规划的滞后和不完善。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师们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

1909年1月18日清政府公布了《城镇乡地方 自治章程》
设置条件:府、州、县治——城 ≥5万人 ——镇 ≯5万人 ——乡
2、近代城市管理体制第二次变革
1928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特别市组织法》 和《市组织法》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新的《市组织法》 1943年,修改《市组织法》
五、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 居住建筑的特点 2、工业建筑的特点
3 交通建筑的特点
4 园林建筑的特点 5 商业建筑的特点
6 城市景观风貌特征
湖北武汉旧俄租界江岸街 制第一次变革 在法律上承认市、镇是一种独立的地方行政建制始于清末 民初。 1854年——英、美、法三国在上海租界成立“工部局” 1862年——法租界 “公董局” 1900年——上海“闸北工程总局” 1902年——南京改保甲为警察
渐变型(内陆、西部)
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 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 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 安、成都、太原、南昌、长沙、兰州等。
城市类型
1 、综合型的开埠通商城市 2 、单一殖民地类型的城市 3 、政治统治中心类型的城市 4 、以工商、交通职能为主的近代新兴城市 5 、传统类型的古老城市 6、革命根据地类型城市
近代城市建设史(一)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二、近代城市体系类型 三、近代城市建筑景观 四、近代城市管理体制 五、近代城市规划的若干问题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1840~1949 1949~今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100年 50余年
1、城市经济的快速起步 2、新政在城市中的施行 3、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相关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相关建设
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 8. 城市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
合治到城乡分治;
8
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一国或几国占有的租 界城市、商埠城市性质的变化
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 原有特征:
大多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5.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1)德区路面标准高,以块石砌筑保证大坡度道路的行车安全,车行道两侧设供铁 轮车通行的车轨石;
2)上下水采用环状管网;德区采取雨污水分流制,中国区采用合流制。
□ 6.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
1)建筑完全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建造的。 2) 建筑布局上采用了欧洲古典城市的手法,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国区在北部,居住、工业、商业混杂; ❖ 市中心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 ❖ 港口和铁路布局在城市的西侧。 日本占领期间:
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主要是这一带运输条件较好。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 3.道路系统
❖ 道路采用了方格状,但是 配合地形成不规则状,道路网 密度很高,目的是增加租金较 高的商业店面。
新特征
(1)城市一般按帝国主义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比较有 条理的建设
(2)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 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
2、租界城市
原有特征
原来是中国较大工商业及交通中心
新特征:经帝国主义侵占和经营后,一方面使城市
A 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城市;如江苏南通;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哈尔滨的城市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哈尔滨的城市面貌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入手,探索哈尔滨城市的发展变迁。

一、哈尔滨城市的初建哈尔滨城市起源于清朝,清朝将哈尔滨地区设为黑龙江将军府治所,当时哈尔滨只是一个小镇,人口不足千人。

后来,俄国人来到哈尔滨,使得哈尔滨成为一个商贸城镇,逐渐发展起来。

1896年,哈尔滨街道成立,哈尔滨正式成为一个街道办事处。

此时哈尔滨居民以清朝的满族、汉族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俄罗斯人居住在城中。

二、哈尔滨城市的开埠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沿海的大港口城市铁路交通瘫痪,哈尔滨成为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内陆的物资供应基地和军事首脑部门,哈尔滨因此成了开埠城市。

1901年,东清铁路的哈尔滨至大连段通车,这也标志着哈尔滨的交通进入了现代化。

随着交通的发展,哈尔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商贸活动繁荣起来,并吸引了更多的移民前来定居。

三、哈尔滨城市的重建1930年代,日本占领哈尔滨,哈尔滨市区被严重破坏,战争结束后,哈尔滨进入重建时期。

1946年后,哈尔滨市成为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城市,城区面积扩大,人口密度增加,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生活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哈尔滨市领导开始了大规模城市规划和建设,使城市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四、哈尔滨城市的现代化1980年代以后,哈尔滨市进入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哈尔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并推进城市建设。

2015年,哈尔滨在全国城市百强榜单中排名第27位。

哈尔滨成为了一个国际化大城市,也是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游览。

五、哈尔滨城市的未来展望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哈尔滨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实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强盛和振兴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社会组织形态。

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城市与农村的分化和矛盾、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环境和文化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中国近代城市化历史回顾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19世纪中期的广州和上海。

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贸易,这两个城市逐渐成为中国开放的窗口,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建设和规划也随之启动。

清朝政府开始对城市进行管理和规划,设立市政府和城管机构,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如水厂、电站、铁路等。

20世纪初期,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逐渐成形,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上海成为了中国的金融、商贸、工业中心,其现代化城市形象成为了各地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同时,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天津等也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新的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更舒适的城市环境和社会文明。

20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也迅速增加。

然而,城市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垃圾处理、环境污染等等,给城市管理和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问题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中国更好地展示了自己的城市形象和城市规划理念。

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和严峻。

1. 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城乡差距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2014年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减少,这就需要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仅导致了资源分配和公平问题,也造成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2. 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也是最难实现的。

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的是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土地开发、环保、交通、居民利益等问题。

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清朝末期到20世纪初,经济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的引进,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需求,也受到了国际上先进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

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与规划。

在近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初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

城市道路的修建以及水利设施的完善,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极为重要,例如医院、学校、公园等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与教育水平。

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的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与居住质量。

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进了西方的规划理念。

例如,启蒙时期的广州城市规划,斯坦福大学派遣的城市规划师布宜诺斯·艾亚雷斯(Ahern)在其规划中将广州划分为大小广场,并将建筑群落有序地布置在其周围。

这种规划理念的引入对中国以后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还注重民众参与和社会公平问题。

例如,20世纪20年代,广州市政委员会组织了一场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大讨论,各界人士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这样的民主参与不仅提高了城市规划的质量,也增强了市民对城市规划的认同感。

此外,城市规划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公平的问题,避免城市贫富差距过大,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共设施和城市服务。

当然,近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也面临了许多挑战。

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许多城市规划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

这使得城市面临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城市规划难以均衡发展。

在未来,近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面临的挑战还将更加复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快,城市建设与规划也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74页文档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74页文档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Biblioteka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

■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南京。 ■ 地区中心城市:南通、无锡、自贡。 ■ 相对衰败城市:运河沿岸的以及内地城市。 如:江苏的淮阴、上海的嘉定、湖北的襄樊
中国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
1、1840年-1895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南京、厦门、宁波、 上海、福州为通商口岸,英国霸占香港。 2、1895年-1914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建厂, 城市、租界大发展时期,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2 、工业发展与工业区分布
上海迅速发展的原因:工业的迅速增加与高度集中 ■ 工厂住宅混杂在一起。 ■ 工业分布的盲目性造成市内交通运输的严重不合 理。
中国城市
3 、对外交通 对外交通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占港口贸易总额的一半以 上,航道阻塞,港口码头相对集中但分布混乱,港口 与铁路交通不相连。
中国城市
3、1914年-1927年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快速发展。 4、1927年-1937年 ■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上海发展 迅速。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以长春为政治中 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主要港口城市,使 东北城市得到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此外,由租界发展而来大城市还有天津、武汉 等城市。(P278) 。(P278) 。(P278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二、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建城市
青岛、 大连、 哈尔滨 青岛、 大连、
中国城市
1、共同特点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规划意图反映了殖民者的利益,民族矛盾尖锐。 ■ 规划相对合理,一些方面达到好的效果。 ■ 规划设计思想和建筑风格都是本国经验的照搬,甚 至有些在本国都无法实现的也拿到中国实施,城市体 现的是西方古典主义和早期资本主义特征。 ■ 城市面貌体现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一)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一)

21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二、大连
□ 大连的发展及城市建设的阶段 帝俄占据时期:军事和经济目的,着重进行海港和铁路建设。企图将大 连建设成国际性的自由贸易港口和中东铁路的出口。 日本占据时期:作为侵略东北的基地和跳板进行建设。
▼巴洛克风格
1.豪华的装饰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2 丰富的想象力 3 运动和变化(灵魂) □ 帝俄占据时期 4 空间感和立体感 1、规划分区 5 各类艺术形式的综合 1898年沙俄时代大连总体规划是典型的巴洛克形式:在交通枢纽和 6 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心形成圆形半圆形广场;广场向四周放射出多条干道,连结各个 7 优雅与浪漫 中心,形成主要的交通视廊;各中心向外分别有多圈环路与放射路
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过来的。 1)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越演越烈; 2)列强入侵——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对城市尤其是我国 东部地区城市产生深刻影响。
3
一 、时代背景
城市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前
1.城市性质:封建社会型 2.政治上:城市统治农村 3.经济上:商业资本有一 定发展 4.城市功能结构:单一 5.建筑面貌:中国传统形 式
早期规划(功能分区):规划中心广场以东一带为军事要地; 中心广
场以西至西公园及俄罗斯街以北地区为日本人居住区; 西公园以西为 中国人居住区。
曾先后4次修改城市建设规则,规划首先安排对外交通港口建设。规划
进一步向西发展,顺着城市主轴线向西延仲设置了一个更大的方型广场
—长者广场,形成大连市行政中心。城市由单心式转变为多心式。
相连,形成蛛网式道路骨架。在城市形态上属巴洛克轴线系统。 第一期规划三个功能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里弄建筑的发展演化
里弄住宅是中国传统低层院落式住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变
种。为了在小块私有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低层的、独门
独户的出租住宅,逐渐由三合院演变为联立式住宅。
里弄建筑的演变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里弄建筑:传统低层院落式住宅 老石库门住宅:1872年“兴仁里”——三间两厢二层 联立式 新石库门住宅:1916”东西斯文里”——一厢联立式 广式房子:无天井 新式里弄:平面变化多,里面英国式,多层,大进深 花园里弄 里弄公寓
界、公共租界、国民政府管辖区相互分割的格局,市政设 施各成系统,道路交通不畅,货物运输既不便,且港口吞 吐量激增,码头不够使用。畸形发展的上海,迫切需要一 个整体的发展计划。由国民政府组织,美国专家做顾问。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6.2规划范围
确立 中心 区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6.3规划布局结构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上海居住区的发展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一样,外国人及中国上统治 阶级,由于逃避人口密集、建筑拥挤、卫生条件恶化的市中心区,而逐渐 向近郊区推移。由于租界的扩展方向是由黄浦江向西扩张,因而住宅区的 质量也是愈向西愈高,以最后形成的法租界西区虹桥一带标准最高。
6.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近代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 • 1927年国民党制定的“大上海都市计划”;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6.4 道路系统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上海县城与租界并存,双城格局 显现 • 上海:2万平方千米 • 租界是上海形成双制状态 • 1855年上海租界规划,外滩面貌已 经初现 : (图) 地块开辟为方格网 越靠近黄埔江,地块越小,地价越高, 开间小进深大 中外对比: 1、中国传统制度下:身份、地位no.1 2、西方制度下:金钱——no.1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第二讲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一、中国近代社会背景
二、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三、中国近代城市特点
四、城市实例——上海 天津 青岛 大连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思考: 1. 上海自1845 年开埠为商埠起至 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 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 响? 2.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
一条乡间小道。租界开辟后,外国人时常在此散步溜马,故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 1854年,上海跑马总会建造第二跑马场,在派克弄铺煤渣石
块,称“大马路”,路面宽6-7.5m
• • 1862年,在今人民公园一带建第三跑马场
1865 年 ,工部局确定上海南北向道路以中国省份名字命名, 东西向道路以城市名字命名,派克弄改名南京路。南京路成 为最早使用煤气路灯的道路
• •
1936年 老城与新市中心区形成“双城”格局 为什么建新城?建新城成本低;也为了打败老城,老 城市租界区,经济命脉在外国人手上
1948年 租界全部收回 1956年 从城市扩张到老城重建
• •
• • • •
上海南京路的历史沿革 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1843年,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

1882年,设于南京路——江西路口的英商上海电光公司开始
发电,成为中国第一家电力公司

1883年,南京路通自来水,成为中国第一条通自来水的马路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日本占领时期的新都市建设计划
• 在军事方面,划出大片军事用地,新建江湾及大场两机场,作为日本在中国最大 的空军基地,并在原江湾市中心一带建造军事机关、宿舍和医院等。 • 在交通运输方面,在吴淞建立大港口,开挖浦江下游,使万吨货轮直接靠岸;在 虬江码头下游增筑码头;开挖藻浜,使之通往工业地带;并能停泊4000吨的船只; 开挖一段运河,直通纪王庙,与嘉定水路连接;在工业地带敷设四条引入线及临 时铁路,与吴淞港及虬江码头联接,以便水陆联运。 • 计划还以原上海特别市政府编制的《大上海计划》的新市中心区为中心,划分十 种地区:即第一住宅区 ( 高级住宅区 ) 、第二住宅区 ( 普通住宅区 ) 、第一商业区 (商业及旅馆等服务行业)、第二商业区(游戏场等)、第一工业区(轻工业)、第二 工业区(重工业)、工业特别区(军事工业及危险品工业)、公共地区、仓库地区和 杂居地区。又以中央码头(虬江码头附近)、中心区(新市中心)、“中央车站”附 近及吴淞地区为计划重点区。 日本占领时期的上海规划特点: • 追加了吴淞工业地带的规划,从租界北郊至长江口一带为3633公顷吴淞工业地带。 • 制定建筑条例 • 规划本身的技术标准很细致。 • 军用机场、军事机关、码头仓库、铁道等占有突出位臵。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规划——初稿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小结
特点:
第一稿规划充分运用了当时一些从欧美留学回来的建筑师带回来的”卫星城镇 “、”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等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
第一稿存在的问题:
• 大上海区域计划总图初稿,在民国35年(1946年)8月24日上海市都市计划委 员会成立会暨第一次会议上讨论,曾发生三点争议: 一是认为初稿计划太重理想,不切实际,也有人反对,认为计划太欧美化。 但是设计人员认为科学是没有国际界线的,都市计划应坚持以提高市民生活 水准为最主要目标。计划理论上仍坚持土地使用功能分类,坚持有机疏散,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依次西班牙式、英国式、法国式洋房建筑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 后期:1937—1949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租界内人口大量 增加,土地投机商转向里弄建筑及临时性建筑经营。花园 洋房建造较少。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5.3高层公寓建筑 上海的高层公寓建筑大都兴建在20世纪30年代。1930年前后的世界经济危机, 影响到上海,商品滞销,金融不振,地产商感到投资地产稳定可靠。 高层公寓主要为一些来上海淘金,而尚无大量固定资金建造花园洋房的人。
• 日本占领上海后的规划;
• 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管上海再次对上海的规划。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927年开始的“大上海都市计划” 6.1规划背景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埠、国际贸易 港口。但是繁华的商业贸易区主要集中在有特权的租界弹
丸之地,在城市布局上租界横亘于市中心地区,形成法租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5.2花园洋房 • 初期, 1843——1919 年,外国人在租界内建的居住建筑, 是四坡顶的简单洋房。为法国文艺复兴式建筑。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 中期: 1919 —— 1937 年,这一时期是修建大量花园洋房的时 期,外国人及中国上层统治阶级均在上海建造别墅,这些别 墅大部分采用外国的建筑形式,如古典式、乡村别墅式、西 班牙式、英国式等。
只有需要有铁路联接的码头,可采用挖入式码头。因为挖入 式造价太高,每年尚须挖泥费。因此,主张采用沿江顺岸码 头。 • 三是浦东发展计划问题。浦东有200 平方公里,可容纳 200 万
北约7000亩土地为新的市中心区,设上海为特别行政区 • • • 新市区道路系统为辐射结构 分区理论的实践:城市分为政治区、商业区、住宅区 孙中山对上海定位:东方大国(将浦东建立新的居住区)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 • • 1929”大上海都市计划”——城市发展已成为整体 1930年 新市中心区规划图(规划是西式的) 1932年 爆发 “1.28” 事变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845 年,在上海县城北侧设立了外国租界,分别为英国、法
和美国所有。以后在租界以北又发展起了中国人居住的闸北
新区,加上浦东郊区,上海形成“三届四方”的城市格局。 这些区域之间的发展与建设互不关联,没有统一的行政体制 和市政管理。 • 1850 年,英国人在今河南中路南京东路西北建“老花园跑马 场” • 1851年,修筑Park Lone,即派克弄,又称花园弄。此处原为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二、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 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 产生较大变化的城市
如上海、青岛、哈尔滨; 如西安、成都、太原、 北京等。
2受帝国主义侵入,发生局部变化的城市
三、中国近代城市特点
1发展改进方面
1.1城市功能结构发生变化 1.2城市公众生活多样化 2落后与矛盾 2.1整个国家版图上城镇分布的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2.2城镇的建设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很消费性和惰性。 2.3在城市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坚持区划管理,强调降低人口密度。当时最高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万人, 计划平均人口密度维持为每平方公里1万人,绿地和道路面积的一半计在住 宅区内,则住宅区人口毛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万人左右。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 二是港口计划,初稿计划集中的挖入式港口,受到当时港务
局总工程师施孔怀的质疑。他认为一般码头仍应沿江设臵,
1.4西洋文化开始在城市出现,但是城市面貌和建筑形式未发
生根本的变化。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一、中国近代社会背景
2 时间线索 2.1 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叶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土地上开始出现了“租界”,使一些城市中的某些 地区畸形发展起来,其中以上海、天津最为突出。民族资本主义开办了一些工厂,对 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2 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开办工厂,一些有租界的城 市发展迅速。“八国联军”侵略以后,帝国主义开始划分势力范围,产生了一批帝国 主义独占的城市,如青岛。辛亥革命后,封建军阀、封建地主纷纷向租界集中,造成 租界的畸形繁荣。 2.3 20世纪20年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前几年,中国民族资本开始有 较大的发展,开设了面粉、纺织、丝绸等工业,城市发展很快。 2.4 20世纪20年代——抗日战争以前: 国民党政权的建立,以南京为政治中心,以上 海为经济中心,这一时期城市发展较快,制定过城市规划。 东北的城市如沈阳、哈尔 滨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变为典型的殖民地城市。 2.5抗日战争期间——1949年建国:由于日本的侵略战争,使沿海的一些城市遭到破坏。 国党政府的撤退和工业内迁,使西北、西南一些城市发展起来。重庆由于军事需要修 建了西北、西南地区的公路,使沿线一些偏僻的小城镇也繁荣起来,如宝鸡、甘肃天 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