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立国战略导论_常修泽
常修泽:中国改革格局复杂,需采取“大均衡”方略
●中国改革面临极其复杂的格局。
为避免掉入悬崖,需采取“大均衡”改革方略,找准各自“均衡点”。
“均衡点”不等于中间点,它是动态均衡的。
跟“跷跷板”一样,哪边失衡要适当地往哪边移动一下,找准平衡。
●近年来还产生了新的固化利益格局。
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既不希望倒退回计划经济体制,也不赞成继续深化改革,极力维持目前某种“胶着”状态的局面。
当改革进入新阶段之后,能否超越这种利益格局的羁绊,是一个关乎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
包容性改革包含三点要义:包容性思想,包容性制度,包容性运作。
包容性思想。
理论来源有三,即“中”,中国古代“知常容,容乃公”哲学;“马”,马克思的“多元包容”思想;“西”,西方学者达伦·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鲁宾逊的“国家衰落之谜”理论。
现实考虑三个方面:中国改革面临的现实;民族统一、两岸关系的现实;当今之世,寻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
提出包容性改革论,旨在为中国中长期全方位改革提供一个战略选择。
包容性制度。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
中国的“五环改革”应“环环瞄准”包容性体制。
经济改革:寻求公正的深度市场化经济体制;社会改革:寻求各阶层社会共生的社会体制;政治改革:寻求最大政治公约数的政治体制;文化改革:寻求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文化体制;生态体制改革:寻求以天地人产权为基础的环资制度。
包容性运作。
实施“大均衡”改革方略,但“均衡点”不等于中间点。
要瞄准目标,把握动态均衡;突出重点,寻求实质突破;尊重首创,包容“创新型异类”;突破藩篱,该“砍手”时就“砍手”。
根据目前中国改革的实际状况,包容性运作有以下四方面内容瞄准目标,把握动态均衡全方位改革,无疑要凝聚共识、协同推进。
但“共识”向哪个中心“凝聚”?“协同”起来向哪个方位“推进”?有一个基本方向问题。
依据国家在现代文明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新阶段的改革,应当握好“五环改革”各自的核心目标。
目标确定之后,必须执著秉持,不能犹豫彷徨。
著名产权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赴鄂考察并作“广义产权论”报告
术月 刊》发表长篇论文 《 产权市场 沦》 ,为 9 0 年代仞全国名 地创办产权市场提供 j 理论准备 ; 1 9 9 5 年{ 。 f { 版 、1 9 9 8 年修 J 的} f 1 常修泽教授主笔 的 《 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 》 一十 5 成为产 权界的人 门教材 ,被产权界公认 产权市场体系研究 “ 第 人” 。湖北产权交易市场 的创始 人f 『 l 』 斌先牛当年L ! I J 址漠剑逼
席 了 由 协 会 组 织 的 小 型 沙 龙 ,与 1 8位 各 省 市 产 权 交 易 机
构 负 责 人 交 流 了 当
地 产 权 交 易 市 场 的
发 展 现 状 , 以 及 下
一
步 产 权 交 易 市 场
的 发 展 思 路 。 协 会
秘 书 长 夏 忠 、湖 北 产 权 市 场 创 始 人 何 亚 斌 、联 交 所 董
辑 ,常修 泽教授提出了我 国产权市场下一步发展 “ 非标资本
市场主板”特质屙 性、 广阔前景和混#) J  ̄ T - i f 制改革提供的机遇 , 其前瞻f 生 思想和独到观 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 当 日下午 ,常修泽教授前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调研 湖北碳交易试点及碳市场建设进展情况,当了解到湖北碳产
著; } ; 产 权 经 济 学 家常 修 洋教 授
赴鄂考察并作 “ 广义 产权论 ”报
应 湖 北 省人 民政 府 困 资 委 、【 } 企 业 国 有 产 权 交 易 机 1
匕
口
( 香港 ) 学术委 员会副秘书长, 香港业太法俸 会产权顺 等 .
构 会 ( 以下简 称 “ 协会 ” )和武 汉光谷 联合产 权交 易所
创新立国战略导论
史任务严峻地 摆在 1 3亿 国人 面前 。为 了探 究这条振兴之路 , 需 要对 改革开放 以来 国家 所实行 的经济发展路子和方 式进行 冷静 的分 析 和评估 。 中国是一个人 口众 多 , 经济不 发达 且经 济结构严重失衡的 国家 , 加上在改革开放 前 , 由于受根深蒂固的计 划经济束缚 和长期 的闭 关锁 国政策 的影响 , 经济体制极其僵化 , 经 济 发展 十 分 粗 放 。1 9 7 8年 , 中 国共 产 党 开 始 “ 伟 大觉 醒 ” 、 决定 改革 开 放之 时 , 中 国的经 济发展就是在 这样一个基础 上展开 的。 E 2 J 鉴于面临的现 实基 础和 资源禀 赋 , 加之 当时 的国际经济环境 , 因此 , 在改革开放第一
个3 O年 中, 中国 的工业 化走 的是一 条 以“ 出
球新技 术革命 、 后金 融危 机时 代 的全球 化 和 注重人 的 自身发 展 的世 界三 大 潮流 面前 , 必 须推进 全 面创 新 。为此 , 笔 者提 出 了 “ 创 新
立 国战 略 ” 。
创新立国战略是一个涵 盖 国家 、 产业 、 企 业三个层面在 内的创新体系。更重要 的是 , 它 不仅涉及 “ 技 术 自主创 新 ” , 更 涉及 “ 制 度创 新” 问题 , 包括 创新 型人才 体制 、 创新 型 教育 体制 、 知识产权保 护制度 以及相关配套 的经济 体制 等。基于此 , 本文就创新立 国战略体 系的 基本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 故称“ 导论 ” 。
起点上 , 可 以预测 , 一 场新 的 、 更 大 范 围和更 高层次的转型正在酝酿并将来 临。 _ 1 J 在2 l 世纪的“ 上 半场 ” , 实 现 中华 民族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0 5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国未来几年发转型研究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国未来几年发展转型研究常修泽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研究员各位学员、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常修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讨论关于中国未来几年发展转型问题。
为什么选这个题呢?因为马上要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要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书。
而这个“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线,根据我的研究,他应该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作为主线。
转型作为主线就很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中国未来几年到底怎么发展转型?今天我就围绕这个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研究成果,和诸位朋友、诸位领导来一起商量。
课程前言在讲这个之前,我先把我个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理论支撑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它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论来支撑。
我的理论支撑是三部著作,第一部著作就是我前几年所写的叫《人本体制论》,副标题叫中国人的发展及体制安排研究。
这本书是1986年提出的一个课题申请报告。
经过20多年的探索,2008年正式出版,这是一个。
第二个叫《广义产权论》,副标题是中国广领域多全能产权研究。
这本书也写了10多年,跟人本论是同时推进的,去年2009年这本书也出版了。
第三本不是我个人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论文集。
这本书的名字叫《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因为刚才我说了,“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或者主调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此,未来这些年到底怎么转变发展方式?有关部门就约了这30多位经济学家来进行会诊,然后把他们的研究报告就汇集成册。
这里面其中收集了我的2篇研究报告,每篇大约有1万多字。
第一篇叫做《论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篇研究报道叫做《从中国未来第三波转型看发展方式转变》。
这里面我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观点叫做第三波转型理论。
这是我最近这几年研究的一个结果。
为什么叫第三波转型呢?在我看来,我们中国的现代史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90年。
东北全面振兴解放思想如何先行——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修泽
常修泽:东北第一位的问题,是东北振兴的体制改革还没有“破题”。
没有“破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没有跟上。
从2003年中共中央提出“东北振兴”这个口号,到2018年提出全面、全方位振兴,中央一以贯之,都是强调深化改革。
这15年当中一些重要的提法、重要的思路,我们跟上中央的思路了吗?2014年,对于东北的深层“问题”,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两个“归根结底”,第一个“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第二个“归根结底”是结构问题。
这两个“归根结底”指出,东北第一个就是体制病,另一个是结构病。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出台。
这是中央专门给东北下的文件,这个文件有针对性很强的思路,就是提出建立新体制和新机制。
新体制新机制中有两句话非常重要,一个是“国有企业,重点是增强活力”,还有控制力、影响力,但是把“活力”放在第一位。
东北的国有企业比重很高。
黑龙江是64%、吉林是56%、辽宁是45%,而全国平均30%左右。
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在种试验田——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浙江那块“试验田”庄稼长得好,东北本来“土地”是最肥沃的,但是改革开放40年,东北不但没有“大丰收”,反而成绩单很难看。
2018中国民营经济500强,浙江一省就有93家,拔得头筹;而东北三省加一起才9家(黑龙江1家、吉林2家、辽宁6家)。
2018年国庆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用4天时间,行程2000公里,跨越东北三省,围绕深入推进东北振兴这一重大课题,实地考察调研,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明确提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事实上,进入新世纪,振兴东北就开始了。
改革开放40年,东北应该反思什么?解放思想必须先行《中国民商》:在新时代,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要从哪些方面破题?东北全面振兴 解放思想如何先行/《中国民商》记者 李秀江东北振兴的体制改革没有“破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没有跟上。
【创新管理】中国式创新概述(PPT 42页)
39
40
知识产权保护
• 哪个是哪个? • 展台上的奇瑞QQ • 通用Chevrolet-
Sparks
创新体系建设
•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框架 • 知识产权司法系统 • 全球化的影响
42
总结
•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改革开放政 策导致的资本流入和技术转移带来的溢出效应。
9
深圳知名企业
• 华为 • 中兴 • 腾讯 • 迈瑞 • 比亚迪
10
不止在中国
11
• 苹果 • 思科 • 脸谱 • 谷歌 • 甲骨文
硅谷公司
12
2. 改革中的中国创新体系
• 创新机构
– 大学 – 科研机构 – 企业
• 国内企业 • 跨国企业
• 研发资源
13
国内研发支出总额
14
国家间研发支出结构比较 (2012年)
Ups➢tr9e7a3m计划
Midstream ➢科技重大项D目ownstream
主要基础研究
国家创新链
以产品为导向 的重要技术研
发
6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链
✓产业发展 ✓国家战略
✓系统竞争机器
✓商业模式
✓知识产权
✓软硬件结合
✓竞争策略
✓发展关键技术 ✓技术融合
✓服务竞争 ✓批量生产
需求决定
产品特色
成立的还有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 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国盛( 集团) 有限公司、中 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 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由国家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 目标 立志让中国的大型客机飞上蓝天 – 愿景:全力打造安全、经济、舒适、环保的大型客机
从产权市场第一构想到产权市场第二构想
从产权市场第一构想到产权市场第二构想作者:卢栎仁来源:《产权导刊》2024年第05期常修泽教授是我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和产权理论学者,《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入选者。
现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的主要著作有《广义产权论》[1]、《人本体制论》[2]、《产权人本共进论》[3]等。
主笔或主持完成的主要著作有《资产重组:中国企业兼并研究》[4]《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5]、《现代企业创新论》[6]、《中国企业产权界定》[7]、《所有制改革与创新》[8]等。
他从1987年11月提出《建立企业产权市场和经营权市场的构想》,到2023年在《产权导刊》11期提出《“全要素多资源”:产权交易市场新构想》,对产权市场的构架体系、实务操作、程序规范、业务开拓、创新发展,进行了长期的调查了解和系统的理论研究,为中国产权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80年代:率先提出建立产权市场的构想并初创产权市场理论(一)率先提出建立產权市场的构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一些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可以有偿转让给集体或个人”。
当时正值国有企业改革高峰期,对于企业产权怎么转让和在哪里转让,全国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
1987年11月,常修泽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杭州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立企业产权市场和经营权市场的构想》,第一次使用“产权”概念,提出适应企业产权“转让”的需要,中国应该建立独特的“产权市场”。
常修泽在文章中指出,“所谓产权市场,就是把国有企业的产权推进商品交换领域,实现企业多要素的整体转让”;“建议在政府的组织下,从建立企业产权市场和经营权市场入手,重新构造微观经济基础”。
此文于1988年2月16日首先内部刊登于《对策研究》。
4月13日在《天津日报》公开发表后,4月22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刊发。
据笔者了解,这是在我国国内最早见到的关于“建立产权市场”的文献。
常修泽:以包容性体制创新支撑包容性发展
分配 为主体 、多种 分配方 式 并存 的分配制 度。深 化 工 资 制 度 改 革 、 健 全 要 素 参 与 分 配 制 度 。 在 实
施 各 种 生 产 要 素 按 贡 献 参 与 分 配 的 制 度 时 ,值 得
3 “ ” : 进一 步 完 善国有 资 产监管 体制 , .线 切 实 实 行 政 府 公 共 管 理 职 能 与 国 有 资 产 出资 人 职 能 分 开 。 同 时, 对 公 益 性 和 竞 争 性 国 有 企 业 , 探 索 实 行 分 类 管 理 制 度 ,对 涉 及 自然 垄 断 业 务 和 承 担 社 会 普 遍 服 务 职 责 的 国 有 企 业 , 强 化 对 其 政 策 性 目标 的考 核 。还 应 建 立 或 完 善 对 于 国 资 委 以外 的 国 有 企 业 资 产、 国 有 金 融 资 产、 国 有 自然 资 源 资 产 、 国 有 行 政 事业单位资产 的监管体制 。 民 营 经 济 是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与劳 动 生 产 率 提 高 也 “ 同步 ” 在 国 民 收 入 内部 , 不 。 劳 动 者 报 酬 在 初 次 分 配 中 的 比重 以 及 居 民 收 入 在 再 分 配 中 的 比 重 都 是 下 滑 的 。从 ( 国 统 计 年 鉴 ( 中 中 资 金 流 量 表 所 反 映 的 数 据 看 到 , 19 - 0 7 9 6 2 0 年 , 居 民 部 门可 支 配 收 入 在 国 民 收 入 分 配 中 的 比 重 从 6 .% 下 降 到 5 .%, 累 计 下 降 l . 百 分 93 75 18个 点 ; 动 者报 酬 在整 个初 次分 配中的 比重,20 劳 00 年 为 5 .% ,而 到 了 2 0 14 0 7年 ,该 比 重 已经 下 滑 到
所有制改革与创新——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40年
内容简介
起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中国也是当代世界所有制结构变迁史上的一个创 举。它既不拘泥于传统的或称“经典的”单一国家所有制结构模式,也不拘泥于当代西方某些国家的所有制结构 模式,而是用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当代一种新的所有制结构的探求。
这是一部在所有制改革问题上,对历史的总结之作,对现实的审视之作,对未来的探索之作。本书总结了40 年所形成的财富总量与财富构成,并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理论与经验相统一的角 度,深刻阐述了现代中国为什么会造就出这样一种“共同发展与创新”的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改革与创新——中国所有制 结构改革40年
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01 作品影响
03 作者简介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图书目录
《所有制改革与创新——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40年》是2018年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常修泽。
作品影响
2019年1月,该作品获得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结构改革40年总论 第一节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历史起点 一、中国经济体制的“根基”以及如何看待“根基”之上的“玫瑰花”与“紫罗兰” 二、新中国的历史宝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三、历史的“流星”与现实的新“原点” 第二节 “弹指一挥间”:40年艰难的所有制改革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开风气之先” 二、20世纪80年代:火红的岁月 三、20世纪90年代:战略性调整 四、新世纪头10年:错综复杂的变化
谢谢观看
本书设五篇,即总论篇、历程篇、支柱篇、治理篇、攻坚篇(亦是展望篇),共14章,40余万字。全书立意 新颖,数据详实,史论结合,是一部力图用战略理性思维研究所有制结构改革40年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研究40 年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创新之作。
26396604_关于在辽宁筹建中国申请加入CPTPP进程先行探索区的建议
Liaoning Economy9月16日,中国政府已经提出申请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开启了我称之为“后申请时期”的进程。
要推动这个进程,需要申请方和批准方相向而行。
就批准方而言,会有个考察、讨论、研究、决定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估计比较复杂,也可能时间比较长。
我们宁可把时间考虑得长一些。
现在的问题是,作为申请方,我们是被动地消极等待,还是主动作为、积极准备?我主张,我们应该主动做一些准备工作。
加入CPTPP对中国各个方面影响都很深。
在这个进程中,进行一些区域性模拟试验(或称“压力测试”),进行先行探索,就是准备之一。
那么,中国如此之大,先行探索区放在哪里呢?或可考虑放在辽宁。
1.为什么选辽宁?理由一,从地理历史角度看。
先看地理,CPTPP组织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组织,主导者是日本。
在跨太平洋版图上,中国各区域中位于太平洋沿岸且离日本最近的地区在哪里?在中国东北地区。
放眼东北亚,中国东北地区恰好居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带”,而东北地区的龙头则在辽宁。
辽宁不但连接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而且与京津冀地区(我国中枢)连接,具有比较强的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组织的吸引力。
再看历史,辽宁所在的东北地区跟日本和东北亚的交往历史悠久,唐朝时期就有一条丝绸之路(东线)经辽宁所在东北地区通往日本、俄罗斯和朝鲜半岛,与日本乃至东北亚之间有大量的人员和商品交往交流,近代以来,交往关于在辽宁筹建中国申请加入CPTPP进程先行探索区的建议◎常修泽〔内容提要〕2021年9月28日,由东北大学、辽宁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辽宁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承办,中日韩合作秘书处作为支持单位的2021“东北亚区域合作论坛”暨“东北振兴论坛”在沈阳东北大学成功举办。
以下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发言实录。
〔关键词〕CPTPP先行探索区政策建议4专家特稿更加紧密。
理由二,从与国际规则“接口”角度看。
“ 创新立国”战略势在必行
或创新为主的增长模式转型的程度 和 速 度。 在 这 样 的 历 史 大 背 景 下, 我们更需要历史地、全面地、系统 地 理 解“ 创 新 为 本 ” 这 一 战 略 命 题。创新不仅仅是要素动力转换问 题,更是一个制度变革的大趋势。 以“创新为本”破解长期以来制约 中国创新动力不足的深层次矛盾问 题,挖掘创新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动 力源泉,探索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 度上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将具有重
科 技 创 造 新 增 长, 推 动 全 球 经 济 实 现 新 一 轮 结 构 性 调 整, 将 决 定 如何让世界经济走上可持续增长的 道路。
当前,全球步入大转折、大调 整、大混沌时期,深层次的政治经 济结构开始重组与再造。2008 年国 际金融危机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 全球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构 和重组过程,各国竞争格局和未来 潜在增长前景取决于向以技术进步
产业政策
068
INDUSTRY
“创新立国”战略势在必行
中国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确立并实施“创新立国”战略
□张茉楠
创新是“立国之本”。从中长期 发 展 来 看, 中 国 发 展 目 标 是 到 2050 年力求“建成富强、民主、 文 明、 和 谐 的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国 家 ”, 其 内 涵 包 括 建 成 一 个“ 现 代 化创新型强国”。而从全球视野看, 在全球新科技革命、逆全球化和注 重人的发展的世界三大潮流面前,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须通过创 新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摆脱陷 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亟需确 立并实施以“创新为本”的“创新 立 国 ” 战 略。“ 创 新 立 国 ” 战 略 是 中国实现未来三十年新增长框架的 核心支柱。
全面确立“创新立国”战略的 意义
创新立国战略导论
创新立国战略导论2014年07月14日14:10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5期作者:常修泽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94 【英文标题】An Introduction to the Nation Building Strategy via Innovation【作者简介】常修泽(1945-),男,山东省惠民县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制度创新理论、人本体制理论、广义产权理论、中国发展转型理论,北京100084【内容提要】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是,到2050年力求“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内涵,自然包括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创新国家”。
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严峻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
中国欲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和21世纪国内面临的两大挑战——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要素供给格局的改变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挑战,要求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战略。
同时,全球新技术革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化和注重人的自身发展的三大潮流,也要求必须实施创新立国战略。
“创新立国战略”,包括“企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企业层面创新”;还包括“产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产业层面创新”;更包括“国家层面创新”,但也不限于“国家层面创新”。
这是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在内的创新体系。
更重要的是,其不仅涉及“技术自主创新”,更涉及“制度创新”问题,包括创新型人才体制、创新型教育体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相关配套的经济体制等。
基于上述分析,可提出包括“一个顶层”、“三架横梁”和“四根立柱”在内的完整的创新立国战略体系。
China's long-term development objective is to "build a socialist modernized state that is prosperous, powerful, democratic, highly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by 2050. To create "a modernized innovative state" is naturally part of the general objective, a challenging historic undertaking that engages all Chinese people. To achieve this goal, and to meet the two major domestic challenges in the 21st century, namely, changed demand and supply pattern of the labor force, and gre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restrictions, China is bound to alter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cent trends of global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globalization in the 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 as well as a new emphasis on human development also demand changes in state building strategy. This paper proposes innovation as a state building strategy, by which, the authormeans innovation simultaneously on the levels ofthe enterprise, industry and the state. As astrategy, innovation functions as a system thatinvolves all these levels. It not only means"independ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but alsorefers to "innovation of systems", includinginnovation talent system, innovation educationsystem, the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system andother supporting economic systems. What theauthor proposes is an integrated innovationstrategy consisting of "one top", "threecrossbeams" and "four pillars" for the purpose ofstate building.【关键词】////////国家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中国现正处在历史性转型的过程中。
中国当前的技术创新红利
中国当前的技术创新红利
常修泽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13(000)030
【摘要】未来中国不仅要通过改革释放体制变革的红利,还应关注和释放"技术创新红利"。
中共十八大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通过实施"创新立国"战略,释放中国"技术创新红利"【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常修泽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技术创新是增加企业红利的有效方法--“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实现行业中国梦”专题学习讨论(二)
2.结构红利和改革红利: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探究
3.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研究
4.技术创新是实现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双重红利\"的有效途径吗?——基于中国34个工业细分行业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
5.对话交流促发展——2015(第四届)中国乳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大会暨中韩乳业技术交流会综合论坛报告精编——当前我国奶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支撑点: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三大理论支柱──访著名经济学家、南开大学教授常修泽
支撑点: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三大理论支柱──访著名经济学
家、南开大学教授常修泽
佚名
【期刊名称】《税收与企业》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支撑点: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三大理论支柱──访著名经济学家、南开大学教授常修泽文图/特约记者李志强本刊记者业文常修泽简介常修泽,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国家教委全国高校经济学学科专家评议组成员,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企业产权制度及经济运行问题研究,破经济学...
【总页数】3页(P36-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0.42
【相关文献】
1.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访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 [J], 杜梅萍
2.新起点上的中国改革前瞻——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访谈录 [J], 宋宏
3.结构调整: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访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 [J], 里白
4.科学发展与“中国发展模式”——访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 [J], 冯洁
5.改革从“产权”入手——访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 [J], 本刊记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发展理念与中医药“走出去”
作者: 常修泽
作者机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
页码: 35-3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3期
主题词: 中医药事业 “走出去” 发展战略规划 继承创新 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人民共享《纲要》
摘要: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露(2016—2030)》,提出未来十五年“实现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包容开放发展、人民共享发展”的发展目标,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国务院发布的《纲要》与中共中央十八届无中全会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体现了国家“以人的发展作为基本导向”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思路。
常修泽:下一步经济改革期待突破的四个重点
常修泽:下一步经济改革期待突破的四个重点
佚名
【期刊名称】《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日前撰文指出,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已经从一个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转变成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国家,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距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有很大距离。
下一步应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取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推进。
【总页数】2页(P50-5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经济改革期待突破的四个重点 [J], 常修泽
2.经济改革期待突破四个重点 [J], 常修泽
3.以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为重点推进经济改革——专访制度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J], 刘默
4.实践先行与理论创新
——从常修泽教授学术探索历程看浙江改革开放先行 [J], 潘如龙
5.人本导向:中国经济改革的战略提升——评常修泽教授的人本体制论 [J], 巫文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战略升级的三个方向
改革战略升级的三个方向
常修泽
【期刊名称】《中国改革》
【年(卷),期】2005(000)008
【摘要】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面临历史性的战略升级,前一阶段,制度变革取
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推进的力度、深度和协调度远远不够,还是属于比较浅层的市场化改革,现在面临着三个挑战:(1)微观挑战宏观;(2)自然挑战发展;(3)国际挑战国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审视我们改革的战略格局,总的看,原来改革的战略格局还比较小,属于常规性的配置资源,要把握改革的主动权,必须突破原有改革的格局思路.在更大格局和更高层次上配置资源,这就意味着寻求中国改革的战略升级,在我看来.主要应瞄准以下三个方向升级。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常修泽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1
【相关文献】
1.“院为实体”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三个方向——基于中美研究型大学的比较研究 [J], 蔡蕾;鲁世林
2.农地改革的三个方向 [J], 郑风田
3.刍议田径教学方法改革的三个方向--自然化、游戏化、信息化 [J], 高克莲;乔国宝
4.关于增强“三个自信”,坚持国企改革方向的路径探析 [J], 牛玉东;翟宇;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徒经司副司长方言:未来加强农业投入的三个方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U型”说:不会因金融危机而逆转
“U型”说:不会因金融危机而逆转
常修泽
【期刊名称】《学习月刊》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信心来自于对目前经济形势的正确认识。
经济学领域常用U型、V型、L 型来描述经济增长的轨迹。
其中,U型增长比V型增长处于底部的时间稍长。
L型增长,是指因内需无法得到激发,导致国内产能找不到出路,从而陷入较为长期的低谷或增长较为缓慢。
本刊本期特采取此种分类方法,来探讨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总页数】0页(P36-37)
【作者】常修泽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导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3.05
【相关文献】
1.2009中国经济:U型、V型、L型?:“U型”说不会因金融危机而逆转 [J], 常修泽
2.中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逆转——倒U型曲线是否存在? [J], 陈昊;谢超峰
3.对于金融危机已开始影响多国实体经济的局面,国内多位学者表示——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不会太大 [J], 王红茹
4.倒U型拐点不会自发出现 [J], 郑长德
5.“不会的,绝对不会的”——小说家如是说 [J], 国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阶段东北全面振兴方略研究
新阶段东北全面振兴方略研究
常修泽
【期刊名称】《前线》
【年(卷),期】2016(0)11
【摘要】东北振兴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本文在对东北战略地位及现实作出三点判断的基础上,鲜明提出:东北体制改革应瞄准国企改革攻坚,东北开放应采取开放新方略,东北发展要实行"创新双驱动".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常修泽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振兴东北产业积蓄新优势服务发展职教增添新动能——大庆职业学院王志恒院长在教育部召开的“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专家座谈研讨会上献计献策
2.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强调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奋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
3.东北电影工业化生产与工业精神传播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东北全面振兴视角
4.《东北三省高等教育区域振兴战略研究——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与开放战略背景》
5.专访国务院原振兴东北办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东北全面振兴:新十年“政”逢其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期刊-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10-26页经济学报二○一三年第五期转型与发展71doi :10.3969/j.issn 1007-6522.2013.05.002收稿日期:2013-06-05作者简介:常修泽(1945-),男,山东省惠民县人。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制度创新理论、人本体制理论、广义产权理论、中国发展转型理论。
创新立国战略导论常修泽(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084)摘要: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是,到2050年力求“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内涵,自然包括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创新国家”。
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严峻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
中国欲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和21世纪国内面临的两大挑战———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要素供给格局的改变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挑战,要求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战略。
同时,全球新技术革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化和注重人的自身发展的三大潮流,也要求必须实施创新立国战略。
“创新立国战略”,包括“企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企业层面创新”;还包括“产业层面创新”,但不限于“产业层面创新”;更包括“国家层面创新”,但也不限于“国家层面创新”。
这是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在内的创新体系。
更重要的是,其不仅涉及“技术自主创新”,更涉及“制度创新”问题,包括创新型人才体制、创新型教育体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相关配套的经济体制等。
基于上述分析,可提出包括“一个顶层”、“三架横梁”和“四根立柱”在内的完整的创新立国战略体系。
关键词:国家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13)05-0010-17中国现正处在历史性转型的过程中。
从现代史的角度看,中国已经经历了两波大的转型,这就是1949年开启的社会制度转型和1978年开启的“经济体制转型”。
现在,第二波转型尚不能说已经完成,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可以预测,一场新的、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转型正在酝酿并将来临。
[1]在21世纪的“上半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中共十八大已经明确: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样一个“现代化国家”,其内涵,自然包括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创新国家”。
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严峻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
到2050年,中国欲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21世纪国内面临的两大挑战———经济学报二○一三年第五期转型与发展81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要素供给格局的改变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挑战,要求必须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战略。
而从全球视野看,在全球新技术革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化和注重人的自身发展的世界三大潮流面前,必须推进全面创新。
为此,笔者提出了“创新立国战略”。
创新立国战略是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在内的创新体系。
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涉及“技术自主创新”,更涉及“制度创新”问题,包括创新型人才体制、创新型教育体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相关配套的经济体制等。
基于此,本文就创新立国战略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故称“导论”。
一、创新立国战略提出的国内背景为什么要提出创新立国战略,从国内角度分析,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中国2050年建成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中共十八大后,国家决策层提出了寻求“最大政治公约数”的命题。
那么,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公约数”是什么?或者说能够凝聚当今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各个社会阶层的最大共识是什么?人们看得越来越清楚,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21世纪的前半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按照中共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设想,分为两个相互衔接的目标:其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二,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样一个“现代化国家”,从本文研究的创新角度分析,其内涵也应该是一个“现代化的创新国家”。
那么,如何在2050年前,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创新国家”呢?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严峻地摆在13亿国人面前。
为了探究这条振兴之路,需要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所实行的经济发展路子和方式进行冷静的分析和评估。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且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国家,加上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受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束缚和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经济体制极其僵化,经济发展十分粗放。
1978年,中国共产党开始“伟大觉醒”、决定改革开放之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展开的。
[2]鉴于面临的现实基础和资源禀赋,加之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因此,在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中,中国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以“出口加工”为特点的道路:1.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着力发挥中国特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具体表现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虽然当时也提出提高科技含量,但从整体上说,发挥劳动力优势是第一位的;2.从“汪洋大海”般的农村出发,寻求发展城市工业与发展乡镇工业结合之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乡镇工业是作为城市工业的“友军”而“突起”的;3.从长期计划经济统治的实际出发,把经济结构的“转型”与经济体制的“转轨”结合起来,“两转”并进,这是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所没有的。
在这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汪洋大海”般的乡镇工业,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双线艰难而渐进式的推进———经济发展的这三个特殊元素,决定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期必然要走“加工大国”(或称“世界工厂”)的道路。
30年过去了,这条“加工大国”(或称原发期刊-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10-26页常修泽创新立国战略导论91“世界工厂”)的道路究竟怎样?笔者用12个字来概括:确有成绩;代价很大;难以为继。
第一,确有成绩。
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包括“加工制造”等多方面贡献的作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举世瞩目的(见图1)图11978—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图(GDP )(%)以上是大陆部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如把大陆增长与台湾增长作一比较,大陆经济图2大陆与台湾GDP 增长总量及比率对比图增长的强劲性更加明显。
图2所显示的都是两岸官方的数据,其GDP 都折算成美元,同时汇率也都是当年官方的汇率(故上述两表中有汇率变动的因素)。
1978年,大陆的GDP 总量只有1473亿美元,经过30多年的努力,到2010年,达到6万亿美元。
台湾地区的发展也不错,GDP 总量从1978年275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4304多亿美元,并且早就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
相比之下,大陆发展速度更高一些。
如果把中国与欧美国家比较,则增长更明显。
正因为发展迅速,所以,30年内,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位次不断提升,以致在2011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些,已有大量报道,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代价很大。
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高增长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中国制造”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其一,是劳动力低廉的代价。
可以这样说,高增长的经济红利是以牺牲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利益来换取的,这其中不乏“带血的GDP ”和“带泪的GDP ”;其二,资源环境的代价。
表现为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
笔者在《广义产权论》一书的题记中写道:“反思这场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我发现:美国人透支的是家庭财产,中国人透支的是国民资源———从人力资源到自然资源到环境资源。
透支资产的困于当前,透支资源的危及长远。
”[3]考虑到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中国在发展思路上必须改弦易辙。
第三,难以为继。
现在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历史性的尴尬,即虽然中国是一个“加工大国”,却是一个“创新小国”,尤其是自主创新不足。
如果说,前些年,那种粗放型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劳动力成本的加工型道路还能勉强维持的话,那么,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启的新阶段,则已走到尽头,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必须改变战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从“加工基地”向“创新高地”转变。
深层的原因是,在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内外环境将发生重要的变化和挑战。
就国内来说,主要是中国人口结构的重大变迁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以及资源环境矛盾的进一步显现;就全球来说,主要是全球新技术革经济学报二○一三年第五期转型与发展02命潮流、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全球化潮流和注重人的自身发展潮流三大潮流。
下面将深入分析这些挑战。
(二)以劳动力要素为代表的要素供给格局之变化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人的发展问题。
笔者认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遇到的挑战,首先是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及“人口红利”的变化所带来的新情况。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和低要素成本优势将会逐步发生变化。
特别是由于中国的人口结构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人口红利”对加工出口的推动效应将会逐步减弱直至消失。
相关资料表明:由于快速的人口结构转变,目前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正经历着急剧的下降过程。
2007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由前一年(2006年)的1491万大幅下降到894万,并可能由此开始单边下降的趋势。
据预测,2017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首次出现负值”,即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将开始减少。
与此同时,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在加重。
始于2010年的大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亿人,其中0—14岁少年儿童人口2.22亿,占16.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年龄人口为9.4亿,占总人口比重70.14%;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增至1.78亿,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在1953年,中国老年人口为0.45亿人,只是0—14岁少年儿童人口的1/5;至2010年,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到1.78亿人,相当于少年儿童人口的4/5。
中国人口的结构性变化也将使人口抚养比的走势出现扭转。
图3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少儿抚养比大幅下降,老年抚养比只是缓慢上升,总抚养比持续下降,这使得中国此阶段得以凭借人口红利,在国际竞争中充分享受到低要素成本的优势。
但这种格局在未来几年将会发生某种转变。
有预测认为,从2013年开始,人口抚养比将停止下降的趋势,转而逐步上升并呈现加快趋势,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耗尽,劳动力供给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4]图3中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2011)可以预期,随着劳动力资源从无限供给发展到供求趋于平衡,再到出现结构性的短缺,将导致工资成本的相应提升。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名义劳动力成本已经呈现出持续上涨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