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固溶强化:通过合金元素的固溶作用,改变金属原子的排列方式和力学性能,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常用的合金元素有锰、镍、铬等。
2. 相变强化:通过改变金属的晶体结构,使得金属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
常见的相变强化方法包括质变(如奥氏体-马氏体相变)、回火(如淬火、时效回火等)等。
3. 冷变形强化:通过金属的塑性变形来提高其强度和硬度。
冷变形包括冷轧、冷拔、冷挤压等方法,可以使金属材料的晶粒细化、位错增加,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
4. 细化晶粒强化:通过控制金属的凝固过程或者通过退火过程来使金属晶粒尺寸变小,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常见的方法有快速凝固、低温退火等。
5. 晶界强化:通过控制金属晶界的结构和性质,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方法包括控制晶界角度、晶界清晰化等。
6. 精细化析出物强化:通过控制金属合金中的析出物的形成和分布,使其成为有效的强化相,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
这些强化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的强化效果。
同时,不同的金属材料和合金体系适用的强化方法也略有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马氏体强化机制
2012春季学期材料力学性能课程论文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生唐骜学号 1091900101班号 0919001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唐骜1091900101摘要:本文以铁碳马氏体的组织形貌以及马氏体转变过程为出发点,引述了马氏体的主要强韧化机制。
并通过引用各学者的实验结论,得到了铁碳马氏体的强韧化机理。
关键词:马氏体,强韧化机制,高强度钢,低碳钢,时效1. 马氏体概述马氏体(martensite)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
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形成奥氏体)后经迅速冷却(淬火),得到的能使钢变硬、增强的一种淬火组织。
马氏体最先由德国冶金学家 Adolf Martens(1850-1914)于19世纪90年代在一种硬矿物中发现。
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通常有片状(plate)或者板条状(lath),但是在金相观察中(二维)通常表现为针状(needle-shaped),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为针状的原因。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BCT)。
中高碳钢中加速冷却通常能够获得这种组织。
高的强度和硬度是钢中马氏体的主要特征之一。
20世纪以来,对钢中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累积了较多的知识,又相继发现在某些纯金属和合金中也具有马氏体相变,如:Ce、Co、Hf、Hg、La、Li、Ti、Tl、Pu、V、Zr、和Ag-Cd、Ag-Zn、Au-Cd、Au-Mn、Cu-Al、Cu-Sn、Cu-Zn、In-Tl、Ti-Ni等。
目前广泛地把基本特征属马氏体相变型的相变产物统称为马氏体。
2. 马氏体相变特征马氏体转变的一般定义为:过冷奥氏体以较快的速度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无扩散型相变称为马氏体相变。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相变。
马氏体相变时没有穿越界面的原子无规行走或顺序跳跃,因而新相(马氏体)承袭了母相的化学成分、原子序态和晶体缺陷。
马氏体相变时原子有规则地保持其相邻原子间的相对关系进行位移,这种位移是切变式的。
马氏体定义
马氏体定义马氏体定义马氏体是一种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成为了现代工程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本文将从马氏体的定义、形成机制、组织结构、性质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马氏体的定义马氏体是一种由奥氏体经过淬火或其他方式形成的金属晶格结构,具有高硬度、高强度和优异的耐磨性。
在冷却过程中,当金属达到临界温度以下时,原本存在于奥氏体中的碳原子会从晶格中分离出来,并与铁原子形成新的化学键。
这些新形成的化学键会导致晶格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马氏体。
二、马氏体的形成机制1.淬火法淬火是将金属加热至高温状态后迅速冷却至室温以下。
在淬火过程中,金属内部会产生大量热应力和压应力,导致晶格结构发生变化。
当温度降至临界点以下时,碳原子会从奥氏体中分离出来,并与铁原子形成新的化学键,从而形成马氏体。
2.机械变形法机械变形法是通过在金属表面施加压力或拉伸力,使其晶格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马氏体。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高强度、高硬度的金属材料,如钨、钼等。
三、马氏体的组织结构马氏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板条状马氏体呈现出一种板条状的结构,在金属表面上呈现出一定的纹路。
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2.网状马氏体还可以呈现出网状的结构,在金属内部形成一种类似于蜂窝状的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3.球状在某些情况下,马氏体还可以呈现出球状的结构,在金属内部形成一个个小球状晶粒。
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韧性和延展性。
四、马氏体的性质马氏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1.高硬度由于马氏体具有板条状或网状的结构,其硬度比奥氏体高出很多。
这种高硬度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耐磨性和抗刮擦性。
2.高强度马氏体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承载能力和抗拉伸能力。
这种高强度使得马氏体成为了现代工程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3.优异的耐腐蚀性能由于马氏体具有网状结构,其表面积相对较大,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哈工大材料力学性能大作业-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
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摘要:钢中铁碳马氏体的最主要特性是高强度、高硬度,其硬度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马氏体的强化机制是多种强化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的强化机制包括:相变强化、固溶强化、时效强化、形变强化和综合强化等。
本文介绍了铁碳马氏体及其金相组织和力学特性,着重深入分析马氏体的强化机制。
关键词:铁碳马氏体强化机制1.马氏体的概念,组织及力学特性1.1马氏体的概念马氏体,也有称为麻田散铁,是纯金属或合金从某一固相转变成另一固相时的产物;在转变过程中,原子不扩散,化学成分不改变,但晶格发生变化,同时新旧相间维持一定的位向关系并且具有切变共格的特征。
马氏体最先在淬火钢中发现,是由奥氏体转变成的,是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以德国冶金学家阿道夫·马登斯(A.Martens)的名字命名;现在马氏体型相变的产物统称为“马氏体”。
马氏体的开始和终止温度,分别称为M始点和M终点;钢中的马氏体在显微镜下常呈针状,并伴有未经转变的奥氏体(残留奥氏体);钢中的马氏体的硬度随碳量增加而增高;高碳钢的马氏体的硬度高而脆,而低碳钢的马氏体具有较高的韧性。
1.3马氏体的力学特性铁碳马氏体最主要的性质就是高硬度、高强度,其硬度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当碳含量达到6%时,淬火钢的硬度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碳含量进一步提高,虽然马氏体的硬度会提高但是由于残余奥氏体量的增加,使钢的硬度反而下降。
2.铁碳马氏体的晶体学特性和金相形貌钢经马氏体转变形成的产物。
绝大多数工业用钢中马氏体属于铁碳马氏体,是碳在体心立方结构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铁碳合金的奥氏体具有很宽的碳含量范围,所形成的马氏体在晶体学特性、亚结构和金相形貌方面差别很大。
可以把铁碳马氏体按碳含量分为5个组别(见表)【1】。
低碳马氏体为体心立方结构,中、高碳为体心正方结构。
碳原子的固溶为间隙式,处于八面体间隙之中。
如图1A中×号所示,三坐标方向的面心位置是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八面体间隙中心,构成了体心晶格中的三套亚点阵,分别以1/2[001]、1/2[010]、1/2[100]表示,每单位晶胞中有六个八面体间隙分属这三套亚点阵。
热处理原理之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转变过程中,存在熵变,熵变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关。
马氏体转变的相变驱动力与热力学关系
温度
温度是影响马氏体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的升高或降低会影响马氏体的形 成和转变。
VS
应力
应力也是影响马氏体转变的因素之一,应 力可以促进或抑制马氏体的形成和转变。
马氏体转变过程中的热效应与热力学关系
马氏体转变的种类与形态
板条状马氏体
01
02
03
定义
板条状马氏体是一种具有 板条状结构的马氏体,通 常在低合金钢和不锈钢中 形成。
形态
板条状马氏体由许多平行 排列的板条组成,每个板 条内部具有单一的马氏体 相。
特点
板条状马氏体具有较高的 强度和硬度,同时具有良 好的韧性。
片状马氏体
定义
片状马氏体是一种具有片 状结构的马氏体,通常在 高速钢和高温合金中形成 。
这种转变主要在钢、钛、锆等金属及 其合金中发生,常温下不发生马氏体 转变。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01
马氏体转变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转变速度与温度 和时间有关。
02
转变过程中伴随着体积的收缩或膨胀,并伴随着能 量的吸收或释放。
03
马氏体转变过程中晶体结构发生改变,但化学成分 基本保持不变。
马氏体转变的应用
06
相关文献与进一步阅读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列表
01
张玉庭. (2004). 热处理工艺学. 科学出版社.
02
王晓军, 王心悦. (2018). 材料热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机械 工业出版社.
03
周志敏, 纪松. (2019). 热处理实用技术与应用实例. 化学工 业出版社.
相关书籍推荐
铁碳M强化机制
1 马氏体转变
钢经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 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无扩 [1] 散型相变称为马氏体转变 。 1.1 钢中马氏体的组织结构 铁碳马氏体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晶体结构,其实质为碳在α − Fe中的过饱和 固溶体,具有体心正方结构。 在体心结构中,共有三组扁八面体空隙(亚点阵),研究表明,在马氏体点 阵中,C原子并非均匀分布在三类亚点阵中,而是优先占据第三亚点阵,呈现有 序分布。 钢中马氏体典型的组织形态有板条状与片状。板条状马氏体是低、中碳马氏 体时效钢,其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成群的板条组成,亚结构主要为位错。片状马氏 体常见于淬火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它以马氏体片为基本单元,第 一个片贯穿整个原奥氏体晶粒,使第二片形成空间变小,片尺寸大小有异;片内 有中脊;亚结构为孪晶。 另外,其他马氏体形态还有蝶状、薄片状、ε‘马氏体等。 1.2 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 马氏体转变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 马氏体形成是以切变的方式实现的,形成时与之相交的试样表面发生 倾动,一边凹陷,一边凸起,并牵动奥氏体突出表面。这种界面上的原子是 马氏体与奥氏体所共有的,称为“切变共格”界面。
前言
马氏体最先由德国冶金学家Adolf Martens(1850-1914)于19世纪90年代在 一种硬矿物中发现。因其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在各类生产生活中都被广泛地应 用。长期以来,人们对马氏体强化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六十年 代以来,电子显微技术与材料学微观理论的发展,揭示了马氏体的微观结构,使 人们对马氏体的成分、 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概念。现 今,关于马氏体相变的含义已很广泛,不仅铁合金、非铁合金,而且陶瓷材料中 也发现马氏体相变。其中,具有超高强度的马氏体时效钢,近年得到迅速发展, 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军事等尖端领域。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名称类型特点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名称类型特点一、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铁碳合金是指含有一定量碳元素的铁合金,其基本组织包括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四种。
1. 珠光体珠光体是铁碳合金中最常见的基本组织,其形态呈球状或半球状。
珠光体通常由铁素体经过缓冷或退火处理形成。
珠光体中的碳元素以Fe3C(水滑石)的形式存在,因此在显微镜下呈黑色。
2. 贝氏体贝氏体是由珠光体和渗碳贝氏体共同构成的一种基本组织。
贝氏体呈板条状,其形态与尺寸受到冷却速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贝氏体中的碳元素以Fe3C和奥氏体固溶态(即固溶于γ-Fe中的C)的形式存在。
3. 马氏体马氏体是由奥氏体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分解而成。
马氏体呈针状或板条状,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良好的韧性。
马氏体中的碳元素以固溶态和Fe3C的形式存在,其中固溶态碳元素的含量较高。
4. 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是指在快速冷却过程中未能完全转变为马氏体而残留下来的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塑性,但强度和硬度较低。
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元素以固溶态和Fe3C的形式存在。
二、铁碳合金组织类型根据不同的冷却速度和温度条件,铁碳合金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
常见的组织类型包括珠光体钢、淬火钢、退火钢、球墨铸铁等。
1. 珠光体钢珠光体钢是指经过缓冷或退火处理后所得到的组织为珠光体的钢。
珠光体钢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韧性,但硬度和强度较低。
2. 淬火钢淬火钢是指经过快速冷却(淬火)处理后所得到的组织为马氏体的钢。
淬火钢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和良好的耐磨性,但韧性较差。
3. 退火钢退火钢是指经过加热处理后缓慢冷却所得到的组织为贝氏体或珠光体的钢。
退火钢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韧性,但强度和硬度较低。
4. 球墨铸铁球墨铸铁是指在铸造过程中加入一定量镁元素,使其形成球形石墨颗粒的铸铁。
球墨铸铁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良好的耐蚀性,适用于制造机械零件等要求高强度和耐磨性的零部件。
三、铁碳合金特点1. 铁碳合金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可塑性,适用于制造各种机械零件、建筑材料等。
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
课程论文课程:材料力学性能题目: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姓名:学号:所属单位:指导老师: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王昀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系1019001班1101900422摘要:本文介绍了铁碳马氏体的组织结构及马氏体转变过程,进一步探讨了马氏体强化机制。
总体上说,马氏体强化主要有:固溶强化、时效强化、形变强化、相变强化、孪晶强化、细晶强化等。
关键词:马氏体,马氏体转变,强化机制,高强度钢1 前言马氏体由于其高强度,高硬度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在应用马氏体的同时,要了解马氏体的强化机制,从而通过不同机制对马氏体强度的影响,找到提高马氏体强度的方法。
2 马氏体介绍2.1 马氏体定义马氏体最先由德国冶金学家 Adolf Martens(1850-1914)于19世纪90年代在一种硬矿物中发现。
马氏体(martensite)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
马氏体(M)是碳溶于α-Fe 的过饱和的固溶体,是奥氏体通过无扩散型相变转变成的亚稳定相。
其比容大于奥氏体、珠光体等组织,这是产生淬火应力,导致变形开裂的主要原因。
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形成奥氏体)后经迅速冷却(淬火),得到的能使钢变硬、增强的一种淬火组织。
20世纪以来,对钢中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累积了较多的知识,又相继发现在某些纯金属和合金中也具有马氏体相变,如:Ce、Co、Hf、Hg、La、Li、Ti、Tl、Pu、V、Zr、和Ag-Cd、Ag-Zn、Au-Cd、Au-Mn、Cu-Al、Cu-Sn、Cu-Zn、In-Tl、Ti-Ni等。
目前广泛地把基本特征属马氏体相变型的相变产物统称为马氏体。
2.2 马氏体晶体学特性2.3 马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的一般定义为:过冷奥氏体以较快的速度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无扩散型相变称为马氏体相变。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相变。
(2)产生表面相变时浮突。
(3)新相(马氏体)和母相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位向关系。
浅谈影响铁碳马氏体强度的几种因素
浅谈影响铁碳马氏体强度的几种因素淬火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目前淬火回火钢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含碳马氏体是淬火回火钢的主要组织,它的强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件的强度,文章简要的阐述了影响马氏体强化的几种因素。
标签:马氏体;强度;影响因素淬火回火钢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工程材料。
淬火钢的组织是含碳的马氏体,具有很高的强度。
马氏体的强化因素比较复杂,而且各种因素之间可能互相影响。
马氏体是奥氏体通过无扩散型相变转变成的亚稳定相,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马氏体的强化因素有以下几种。
1 间隙碳原子的固溶强化固溶在α-Fe中的碳原子对于强化马氏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只有纯净的马氏体才能揭示固溶强化效果,并与其他的强化因素分开,即单纯的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碳原子只能溶解在α-Fe中,不能以其他形式存在,如不能有沉淀相。
为此采取一系列不同含碳量的Fe-Ni-C合金,它们的马氏体转变温度Ms约-35℃。
当在很低的温度下进行马氏体转变时,统计均匀的分布在奥氏体中的碳原子全部保留在新鲜的马氏体中,而且也是均匀分布的。
淬火后立即测量马氏体的强度,以防止碳的聚集和析出。
无论是孪晶马氏体还是板条马氏体,屈服强度与[C%(原子)]1/2成正比。
这种关系与均匀固溶强化理论是一致的。
碳在α-Fe中形成巨大的点阵畸变。
这种点阵畸变形成的应力场与位错应力场的弹性相互作用,阻碍了位错运动,产生很大的强化效果。
马氏体中碳的固溶强化是工程合金中固溶强化效果最显著的一个例子。
2 亚结构强化马氏体的亚结构有两种,含碳量较低的马氏体的亚结构是高密度位错,位错密度可达1011-1012/cm2,与剧烈变形金属中的位错密度相当。
含碳较高的马氏体的亚结构是高密度的孪晶,孪晶带的宽度约为50 。
这些亚结构强烈地阻碍位错运动,使马氏体具有高强度。
为了揭示出亚结构强化效果,应排除碳的固溶强化,于是用无碳马氏体做实验。
选用碳量极低的铁铬合金,退火后铁素体的屈服强度为22kg/mm2,但淬火成无碳马氏体后的屈服强度为80kg/mm2比退火后冷轧50%铁素体的屈服强度69kg/mm2还高。
铁碳马氏体强化机制
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摘要:本文介绍碳钢马氏体中的不同强化机制,解释了马氏体高强本质。
关键词:马氏体、强化机制一、固溶强化[1]固溶体是以某一组元为溶剂,在晶体点阵中溶入其他组元原子所形成的均匀混合的固态熔体,它保持着金属的晶体结构。
按照组元原子所处的位置分为两类: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式固溶体。
固溶强化是由于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不匹配,使晶体的晶格发生畸变,形成一个强烈的应力场(间隙C 原子造成非对称畸变偶极),该应力场与位错发生强烈的交互作用,阻碍位错的运动,提高马氏体的屈服强度。
在碳含量小于0.4%时,马氏体的屈服强度随碳含量增加而升高;碳含量大于0.4%时,马氏体的屈服强度不再增加。
这一现象的机理:固溶的间隙C 原子处于Fe 原子组成的八面体的中心位置,马氏体中的八面体为扁八面体,C 原子溶入后形成以C 原子为中心的畸变偶极应力场,该应力场与位错产生强烈的交互作用,令位错运动使马氏体强度升高。
当含碳量高于0.4%时,C 原子间距太近,产生的畸变偶极应力场彼此抵消,降低了强化效果。
例如李鸿美等研究的超低碳钢[2],马氏体主要由C 、Mn 、Si 和Mo 元素引起固溶强化,其强化增量按下式计算:][11][83][37][4570)(Mo Si Mn C MPa ss +++=σ(式中的质量分数为各合金元素固溶在基体中的数值,C 、Mn 、Si 、Mo 元素采用合金含量。
) 对于高位错的马氏体而言,位错与固溶元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强度增量小于位错与位错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强度增量。
另外,固溶元素所形成的弹性应力场与位错应力场相互抵消强度增量被削弱;对于低碳马氏体(含碳量<0.2%),马氏体位错中大部分碳不处于固溶体中,而是偏聚于位错上形成柯氏气团。
因此,可以认为在含碳量<0.2%时,碳的直接强化作用是位错强化,其固溶强化增量视为“0”。
但是,Mn 、Si 、Mo 元素造成的固溶强度增量却是不可忽视的。
哈工大材料力学性能大作业-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资料
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摘要:钢中铁碳马氏体的最主要特性是高强度、高硬度,其硬度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马氏体的强化机制是多种强化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的强化机制包括:相变强化、固溶强化、时效强化、形变强化和综合强化等。
本文介绍了铁碳马氏体及其金相组织和力学特性,着重深入分析马氏体的强化机制。
关键词:铁碳马氏体强化机制1.马氏体的概念,组织及力学特性1.1马氏体的概念马氏体,也有称为麻田散铁,是纯金属或合金从某一固相转变成另一固相时的产物;在转变过程中,原子不扩散,化学成分不改变,但晶格发生变化,同时新旧相间维持一定的位向关系并且具有切变共格的特征。
马氏体最先在淬火钢中发现,是由奥氏体转变成的,是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以德国冶金学家阿道夫·马登斯(A.Martens)的名字命名;现在马氏体型相变的产物统称为“马氏体”。
马氏体的开始和终止温度,分别称为M始点和M终点;钢中的马氏体在显微镜下常呈针状,并伴有未经转变的奥氏体(残留奥氏体);钢中的马氏体的硬度随碳量增加而增高;高碳钢的马氏体的硬度高而脆,而低碳钢的马氏体具有较高的韧性。
1.3马氏体的力学特性铁碳马氏体最主要的性质就是高硬度、高强度,其硬度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当碳含量达到6%时,淬火钢的硬度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碳含量进一步提高,虽然马氏体的硬度会提高但是由于残余奥氏体量的增加,使钢的硬度反而下降。
2.铁碳马氏体的晶体学特性和金相形貌钢经马氏体转变形成的产物。
绝大多数工业用钢中马氏体属于铁碳马氏体,是碳在体心立方结构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铁碳合金的奥氏体具有很宽的碳含量范围,所形成的马氏体在晶体学特性、亚结构和金相形貌方面差别很大。
可以把铁碳马氏体按碳含量分为5个组别(见表)【1】。
低碳马氏体为体心立方结构,中、高碳为体心正方结构。
碳原子的固溶为间隙式,处于八面体间隙之中。
如图1A中×号所示,三坐标方向的面心位置是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八面体间隙中心,构成了体心晶格中的三套亚点阵,分别以1/2[001]、1/2[010]、1/2[100]表示,每单位晶胞中有六个八面体间隙分属这三套亚点阵。
马氏体强化效应
马氏体强化效应
马氏体强化效应是指利用马氏体相变来强化金属材料的方法。
马氏体强化效应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以下四个强化原理:
1.固溶强化:马氏体中溶有过饱和的碳和合金元素,产生很强的固溶强化效应,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2.位错强化:马氏体形成时产生高密度位错,位错强化效应很大,可以阻碍位错运动,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3.细晶强化: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时,形成许多极细小的、取向不同的马氏体束,产生细晶强化效应,可以使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
4.析出强化:淬火后回火,马氏体中析出细碳化物粒子,间隙固溶强化效应大大减小,但产生强烈的析出强化效应,可以使材料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疲劳强度。
在钛合金中,马氏体强化的效果非常显著。
通过加入马氏体,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韧性和硬度等机械性能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马氏体的数量和形态也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一定量的马氏体会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而过多的马氏体则会使材料脆性增加。
因此,通过优化马氏体数量和形态的制备工艺参数,可以获得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钛合金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马氏体强化通常需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同时马氏体强化的效果还受到材料成分、制备工艺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应用马氏体强化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成分、
制备工艺和环境条件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强化效果。
铁碳合金的五种基本组织
铁碳合金的五种基本组织
铁碳合金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航空等领域。
铁碳合金中的碳含量不同,其组织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介绍铁
碳合金的五种基本组织。
一、珠光体组织
珠光体是铁碳合金中最常见的组织之一,通常含有0.8%以上的碳。
珠光体由许多球形或半球形的晶粒组成,这些晶粒由铁和碳元素交替排
列而成。
珠光体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加工性,在机械制造中广泛应用。
二、渗碳体组织
渗碳体是一种含有较高碳量(1.2%-2.0%)的铁碳合金组织,通常通
过在低温下将钢件浸入含有高浓度碳化物化学物质中来制备。
渗碳体
具有高硬度、高强度和耐磨性能优良等特点,在摩擦磨损领域得到广
泛应用。
三、马氏体组织
马氏体是一种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形成的铁碳合金组织,通常含有
0.2%-0.8%的碳。
马氏体具有高硬度、高强度和良好的韧性,是制造
高强度钢材的重要组织之一。
四、贝氏体组织
贝氏体是一种由铁和碳元素交替排列而成的组织,通常含有0.2%-0.8%的碳。
贝氏体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可塑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在汽车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五、班氏体组织
班氏体是由温度升高时形成的铁碳合金组织,通常含有0.2%-0.8%的碳。
班氏体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塑性,在机械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结语:
以上就是铁碳合金的五种基本组织。
不同组织在机械制造等领域都有
不同的应用,因此在选择材料时需要根据具体使用场景来选择适合的
铁碳合金组织。
马氏体的微观结构及强化机理
马氏体的微观结构及强化机理
马氏体是一种在固溶度中形成的金属晶体结构,其微观结构由层状的针状氢化铁原子组成。
马氏体的形成是由固溶度中的原子重新排列所引起的。
在冷却或应变加载过程中,一些晶格原子会以固溶度的形式陈列在其他晶格原子周围,形成针状氢化铁结构,并形成脆性晶体结构。
马氏体的强化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固溶度限制:在金属合金中,通常会加入一些元素来限制固溶度范围,使其形成马氏体结构。
这种限制会导致晶体中的原子重新排列,形成马氏体。
2. 基体约束:形成马氏体时,会导致基体的晶格畸变,产生内应力,这些内应力会在加载过程中阻止马氏体的移动和扩展,从而增强材料的强度。
3. 相变位能储存:马氏体转变中伴随相变位能的储存和释放,使得材料具有良好的回弹性和形状记忆效应,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4. 细化晶界:加入一些合适的合金元素或通过热处理等方法,可以细化马氏体晶粒的尺寸,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
综上所述,马氏体的强化机理主要包括固溶度限制、基体约束、相变位能储存和晶粒细化等方面。
这些机理共同作用使得马氏体具有优异的强度和韧性。
铁碳马氏体强化机制
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摘要:本文介绍碳钢马氏体中的不同强化机制,解释了马氏体高强本质。
关键词:马氏体、强化机制一、固溶强化[1]固溶体是以某一组元为溶剂,在晶体点阵中溶入其他组元原子所形成的均匀混合的固态熔体,它保持着金属的晶体结构。
按照组元原子所处的位置分为两类: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式固溶体。
固溶强化是由于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不匹配,使晶体的晶格发生畸变,形成一个强烈的应力场(间隙C 原子造成非对称畸变偶极),该应力场与位错发生强烈的交互作用,阻碍位错的运动,提高马氏体的屈服强度。
在碳含量小于0.4%时,马氏体的屈服强度随碳含量增加而升高;碳含量大于0.4%时,马氏体的屈服强度不再增加。
这一现象的机理:固溶的间隙C 原子处于Fe 原子组成的八面体的中心位置,马氏体中的八面体为扁八面体,C 原子溶入后形成以C 原子为中心的畸变偶极应力场,该应力场与位错产生强烈的交互作用,令位错运动使马氏体强度升高。
当含碳量高于0.4%时,C 原子间距太近,产生的畸变偶极应力场彼此抵消,降低了强化效果。
例如李鸿美等研究的超低碳钢[2],马氏体主要由C 、Mn 、Si 和Mo 元素引起固溶强化,其强化增量按下式计算:][11][83][37][4570)(Mo Si Mn C MPa ss +++=σ(式中的质量分数为各合金元素固溶在基体中的数值,C 、Mn 、Si 、Mo 元素采用合金含量。
) 对于高位错的马氏体而言,位错与固溶元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强度增量小于位错与位错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强度增量。
另外,固溶元素所形成的弹性应力场与位错应力场相互抵消强度增量被削弱;对于低碳马氏体(含碳量<0.2%),马氏体位错中大部分碳不处于固溶体中,而是偏聚于位错上形成柯氏气团。
因此,可以认为在含碳量<0.2%时,碳的直接强化作用是位错强化,其固溶强化增量视为“0”。
但是,Mn 、Si 、Mo 元素造成的固溶强度增量却是不可忽视的。
铁碳马氏体的强韧化机制
铁碳马氏体的强韧化机制铁碳马氏体的强韧化机制左得佑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级材料科学系1081900205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金属材料的组织与结构的基本理论,介绍了铁碳合金中的马氏体转变过程。
介绍了在不同碳浓度铁碳合金中的马氏体强韧化机制以及其热处理工艺过程,并引用不同学者对其进行的性能表征加以证明,得出了铁碳马氏体的强韧化机制。
关键词:金属材料结构与性能;强韧化机制;马氏体;高强度钢1.金属材料的组织与结构金属材料的强在所有应用材料中,凡是由金属元素或是以金属元素为主而形成的、具有一般金属特性的材料通称为金属材料。
掌握金属的内部结构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更合理地使用金属材料,并充分挖掘它们的潜力具有非常重的要的意义。
自然界中的固态物质按其原子的聚集状态可分为两大类:晶体与非晶体。
在物质内部,凡原子呈无序堆积状态的,称为非晶体,例如普通玻璃、松香、树脂等;相反,凡原子呈有序、有规则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
金属像绝大多数物质一样,在固态下其内部原子是有规则排列的,这点已经由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证实,因此固态金属属于晶体。
1.1纯金属的晶体结构1.1.1晶格、晶胞与晶格常数晶体中的原子规则排列的方式称为晶体结构。
不同元素组成的金属晶体因晶格形式及晶格常数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
金属的晶体结构可用X射线结构分析技术进行测定。
1.1.2晶面与晶向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
由于在同一晶格的不同晶面和晶向上原子排列的疏密程度不同,因此原子结合力也就不同,从而在不同的晶面和晶向上显示出不同的性能,这就是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原因。
1.1.3金属晶体的类型在已知的金属元素中,除少数十几种金属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以外,绝大多数(85%左右)金属属于以下三种晶格:体心立方晶格(bcc)、面心立方晶格(fcc)、密排六方晶格(hcp)。
1.1.4金属晶体的特性(1)确定的熔点纯金属进行缓慢加热,达到一定的温度,固态金属会熔化成液态金属,并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其熔化温度称为熔点;而非晶体材料在加热时,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其温度逐渐变化。
淬火强化机理
淬火强化机理
淬火强化机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快速冷却:淬火是一个快速冷却的过程,冷却速度高,带来很高的过冷度。
这种快速冷
却可以避免合金在低温下的相分离,从而充分利用固溶强化效应。
2.原子间的切变:淬火过程中,会发生快速fcc→bcc相变,这个相变过程涉及原子间的切
变,从而产生大量位错,起到强化效果。
3.晶格常数的变化:马氏体的bct结构与铁素体以及其他马氏体之间的晶格常数往往不匹
配,从而产生大量非共格界面,这些界面也会带来位错和缺陷,提供一定的强化作用。
4.碳原子的固溶强化:马氏体中填隙的碳原子起到了很好的固溶强化作用;马氏体在快速
冷却过程中产生大量缺陷,起到了钉扎位错的作用,因此淬火后钢材的硬度和强度都会提高。
通过上述过程,淬火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铁碳马氏体的机械性能和组织结构。
着重论述了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铁碳马氏体主要通过:相变强化、固溶强化、时效强化、形变强化、孪晶强化、细晶强化等方式来提高它的强度。
关键词马氏体、强化机制
正文
钢经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无扩散性相变的产物为马氏体组织。
二十年代中期,人们已经意识到钢中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体心正方点阵。
铁碳马氏体最主要的性质就是高硬度、高强度,其硬度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当碳含量达到6%时,淬火钢的硬度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碳含量进一步提高,虽然马氏体的硬度会提高但是由于残余奥氏体量的增加,使钢的硬度反而下降。
近年来对马氏体高强度的本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认为引起马氏体高强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强化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相变强化
马氏体相变的切变特征造成在晶体内产生大量微观缺陷(位错、孪晶及层错等),使得马氏体强化,称之为相变强化。
实验证明,无碳马氏体的屈服强度为284MPa。
这个值与形变强化铁素体的屈服强度相近。
而退火铁素体的屈服强度仅为98—137MPa。
说明相变强化使强度提高了147—186MPa。
(二)固溶强化
固溶强化是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一种重要方法。
固溶强化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包括溶质原子与位错的弹性交互作用,电子交互作用、化学交互作用、溶质原子的偏聚和短程有序化、改变基体键合力等几个方面造成的强化作用。
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在其周围引起弹性畸变,产生弹性应力场。
由于位错周围也有弹性应力场存在。
溶质原子应力场和位错应力场相互作用,可以降低整个系统的弹性能。
相互作用会导致苛氏气团出现,并因钉扎位错而阻碍位错的运动,造成金属强度的提高。
这种弹性交互作用起因于溶质原子造成的阵畸变,溶质浓度越高,点阵畸变涉及范围广而强化效果显著。
因此固溶强度随溶质浓度增大而增大。
研究表明铁碳马氏体的屈服强度随马氏体中的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碳含量达到4%以上时,强度不再增加,而且当碳含量从零增加至4%时屈服强度的增量达到约700MPa。
原因是马氏体中的八面体为扁八面体,碳原子融入后形成了以碳原子为中心的畸变偶极应力场,这个应力场与位错产生强烈的交互作用,而使马氏体的强度增强。
但是碳含量超过4%以后,使马氏体进一步增强的效果显著减弱,可能是因为碳原子靠得太近,以致畸变偶极应力场之间应相互抵消而降低了应力。
形成置换式固溶体的合金元素对马氏体的固溶强化效应相比C来说要小得多,据估计,仅与合金元素对铁素体的固溶强化效果大致相同。
这源于间隙式固溶强化与置换式强化机制的不同所致。
由于晶体中的间隙与C原子相比非常小,当Fe中固溶C时所产生的畸变要比固溶合金元素时产生更多的畸变,所以对材料的强化作用更大。
一般来说,溶质原子与位错的弹性交互作用较强烈,但是对温度十分敏感,常温下作用大;电子和和化学作用较弱,但是对温度不敏感,高温下强化效果显著。
(三)时效强化
经理论计算,马氏体在室温下只需几分钟甚至是几秒就能通过原子扩散而产生时效强化。
并且,时效强化也与碳含量有关,碳含量越高,时效强化效果越显著。
时效强化由C原子扩散钉扎位错引起。
当工件从高温降温时,如果在降温途中停留或者是降温速度太慢的话,C原子将会扩散导致偏聚。
这将会成为材料以后塑性变形的巨大阻力,造成材料变形抗力的提高。
如果马氏体在室温以上形成,淬火冷却时又未能抑制C原子的扩散,则在淬火至室温途中C原子扩散偏聚已自然形成,而呈现时效强化。
马氏体时效钢就是基于这一原理而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的。
以无碳(或微碳)马氏体为基体的,时效时能产生金属间化合物沉淀硬化的超高强度钢。
与传统高强度钢不同,它不用碳而靠金属间化合物的弥散析出来强化。
这使其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能:高强韧性,低硬化指数,良好成形性,简单的热处理工艺,时效时几乎不变形,以
及很好的焊接性能。
因而马氏体时效钢已在需要此种特性的部门获得广泛的应用。
(四)形变强化
在不同的参与变形量的条件下,马氏体的屈服强度与碳含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见,当残余变形量很小时,(ε=0.02%),屈服强度几乎与碳含量无关,并且很低,约196MPa。
可是,当残余变形量为2%时,屈服强度却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大。
这说明,马氏体本身是比较软的,但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因塑性变形而急剧加工硬化,所以,马氏体的形变强化指数很大,加工硬化率很高。
其本质是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时,由于位错的增殖作用,材料中会产生大量的位错。
而材塑性变形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靠位错的滑移而产生的。
由Bailey-Hirsch公式
τ=τ0+αGb√ρ
其中:
τ—位错滑移的阻力
τ0—
晶体中除了位错作用外其它的位错滑移阻力(派那里、第二相阻力、固溶原子阻力等)
α—材料有关的常数,通常取0.3~0.5
G—晶体的切变模量
b—位错的伯式矢量
ρ—金属中的位错密度
可知:材料中位错的密度越大,即单位体积中位错的密度越多,位错滑移的阻力越大。
即材料变形的抗力越大。
金属材料在低温下经过变形,使体内位错密度大幅提高,而是变形抗力增大,达到强化金属的目的。
这就是形变强化的机理。
而当金属中的C含量越大时位错绕过机制越强烈,位错增殖越快。
所以形变强化量随其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在高温下,形变强化的作用就不会太大了。
这是因为:当金属的温度达到金属的再结晶温度时,金属会发生再结晶而是金属中的缺陷及位错的密度大幅下降,使形变强化的作用消失。
即在高温时形变强化不再起作用。
(五)孪晶对马氏体强度的贡献
对于碳含量低于0.3%的Fe-C合金马氏体,其亚结构为位错,主要靠C原子固溶强化,(碳原子钉扎位错)。
碳含量大于0.3%时,其亚结构中孪晶的含量增多。
由于孪晶对材料的强度也有一定的贡献,使材料的强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马氏体中碳含量的提高,C原子钉扎位错的固溶强化作用越来越大,并且随着碳含量的增加,马氏体中的孪晶的相对量越来越多,孪晶对马氏体强度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但是当碳含量大于0.8%时,硬度不再上升,这是由于残余奥氏体的影响。
下图表示未经时效的Fe-Ni-C合金的位错型马氏体与孪晶型马氏体的抗压强度,在图中可见,在低碳量范围内,两者的抗压强度相差很小,但是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孪晶型马氏体的抗压强度增加较快,两者的=压力强度差增大,这说明碳含量增高时,孪晶亚结构对马氏体的强度贡献大。
上述实验结果均证明马氏体中存在孪晶时,对强度有贡献。
(六)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和板条马氏体束大小的影响
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和板条马氏体束大小对马氏体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原始奥氏体晶粒越细小,板条马氏体束越小,则马氏体的强度越高。
对中碳低合金钢,奥氏体从单晶细化到10级晶粒时,强度增加不大于245MPa。
所以,在一般钢中以细化奥氏体晶粒的方法来提高马氏体强度的作用不大,尤其对硬度很高的钢,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对马氏体强度的影响更不明显。
结论:
Fe-C马氏体的强化机制主要靠其中碳原子的固溶强化,淬火过程中伴随马氏体时效(自回火)也有显著的强化效果。
随马氏体中碳和合金元素的增加,孪晶亚结构将有附加的强化作用,细化奥氏体晶粒大小和板条马氏体大小,也能提高一些马氏体的强度。
铁碳马氏体就是在上述这几种强化机制的综合作用下得到强化的。
参考文献:
[1] 赵连成.金属热处理原理[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117-120.
[2] 毛为民.朱景川.郦剑.龙毅.范成群.金属材料结构与性能[M].清华大学出社.2008.178-193.
[3] 胡赓祥.蔡珣.戎永华.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8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