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月迹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月迹(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明确: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六、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明确: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学生背诵写月的古诗词
教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提到散文,我们先来回顾散文的特点。
(二)以《枫叶如丹》一文加深对散文文体的认识。
教师: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取材广泛,结构活泼自由,摘取生活中的片段和点滴寄托作者的情思和愿望,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态度。请大家结合散文的特征讨论此文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此文分上下两片。上片写生命的理念,句子短而整齐;下片写所看到的情景,句子自由、长短不一。全文表现了对生命的讴歌。
(三)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商州》、《山地笔记》等。
月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此写作方法并能使之应用。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掌握散文的特点。
《月迹》示范课教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80%
综合性反馈
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整体学 习情况进行反馈,提供全面的评 价和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 优势和不足。
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 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 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改 进方向。
自我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情况,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 力。
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04
总结词:课堂互动
作业布置
01 02 03 04
总结词:巩固练习
详细描述: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词:拓展阅读
详细描述:推荐学生阅读与月亮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科普文章,拓 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正确率和创新性,了解学 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 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反馈机制
80%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 题进行反馈,给予指导和建议, 帮助学生改进。
100%
阶段性反馈
在每个单元或章节结束后,对学 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总结学 生的学习成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描写月亮时所表达的情 感和思想,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课堂活动
总结词:小组合作
01
输标02入题
详细描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月亮相 关的主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03
详细描述: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7《月迹》教案苏教版
《月迹》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2.读通读顺课文,理清写作顺序,了解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学习方法目标:1.在赏读品味文章中把握孩童寻月过程中的心理;2.采用自学、质疑,讨论、释疑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价值目标:1.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2.通过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想象力。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让学生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小时候,老师常做一件现在看来是很幼稚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晚上,我在院子里看见很多萤火虫飞来飞去,一闪一闪的,觉得美极了,忍不住想据为己有!于是把他们抓住,放进个透明的玻璃瓶里,揣在怀里,觉得它就是我独有的了!现在想起来,感觉童年的那种纯真又一次萦绕于怀了!我想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吧?现代作家贾平凹先生的童年也非常有趣,他和弟弟妹妹们竟然去追寻月亮的足迹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他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常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预习检查嫉妒(jí) 争执(zhí) 粗糙(cāo)面面相觑(qù) 倏忽(shū) 袅袅(niǎo)四、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
2.文章题目为《月迹》,这“迹”字是什么意思呢?不错,是“足迹、踪迹”的意思?那么月亮在哪里留下了她美好的足迹了呢?你能找到吗?明确:屋中的穿衣镜上,院子里,酒杯里,河里,眼睛里,沙滩上。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月迹教案 苏教版
《月迹》教学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2、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借景抒情的方法一、导入:作者在回忆童年的不幸遭遇时曾这样追述道:“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
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
”那作者究竟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呢?二、整体感知: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那几件事?明确:作者以月迹为线索,分别写了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板书)三、品味文本: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可进行句段品味:(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2)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3)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4)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5)“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7)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品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
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也可质疑: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4、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5、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四、拓展本文的写作特点: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14. 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并熟练运用全文的单词、短语和句式;(2)理解全文的主要结构和关键词,能在课堂和考试中正确运用;(3)掌握本文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笔下的意象;(4)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和阅读训练;(5)能初步阅读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目标(1)能鉴赏文学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月迹》。
2、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shadow, outlines, crescent moon, velvet, pale, wanes, sadness, tosses。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1)A silver crane tosses off a shadow on the wall.(2)The outlines of the trees are clear in the velvet moonlight.(3)The crescent moon is pale with sadness and she wanes in the mist.4、课文的结构及内容:(1)描述月光下的景象。
(2)描述月亮的形状和表现。
(3)表达人们看到月亮的感受和想法。
(4)运用诗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体现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问题导入法。
3、读、解、析、评教学法。
4、合作学习法。
5、语音语调基础训练法。
6、朗读背诵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问题和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2)让学生听录音,并询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图片、手势、发音等多种方式,讲解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月迹》教案 苏教版
月迹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自学、互动交流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投影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散文《月迹》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自学指导1自学指导1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字词相互质疑。
2、说说月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自学指导2自学指导2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四、互动交流一互动交流一“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五、互动交流二互动交流二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情感线索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在孩童的眼里月亮代表什么?六、小结课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中秋夜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七、课堂练习如果那夜你是小兄妹中的一员,你还会在哪里找到月亮?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你富有童真、童趣的文字描绘出来吧!(150字左右)八、课后练习同步探究P27,1—4题九、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投影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月迹》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充满童真童趣,并受到感染。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庐江五中侯义祥教材简析《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
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一、导入新课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月出于东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为主)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月迹教案 苏教版
《月迹》◆教材分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都是有关童年趣事的,《月迹》更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5分钟的时间内把散文的这种美传达给同学,是我本节课思考的重点,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感受文章内容,品味课文语言,体会童真童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散文的美,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散文的美,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前准备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以月组词。
月光明月皓月朗月月圆2.说出与明月有关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出于东山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散文大家,看看他眼中的月亮,听听他的月亮故事。
二、资料链接简介作者。
贾平凹((jiǎpíng wā):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月迹(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
月迹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二、教学难点理解语句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预习作业检查(二)整体感知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教师指导学生据此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研读课文1.本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来写月亮运行之迹.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
那么,“我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说一说。
学生讨论,在老师指导下明确答案:地点:镜中院内杯中河中眼中踪迹:白道-圆-亏-无踪迹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一人一月,月亮入心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哪个人眼瞳里都有心情:惊喜→高兴→紧张→失望羡慕、嫉妒、争执高兴幸福满足2.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化实为虚。
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
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3.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归纳总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庐江五中侯义祥教材简析《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
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一、导入新课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月出于东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为主)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月迹》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月迹》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教学重难点: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3、“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二:新授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⑴、听老师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合作探究1: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小组合作解决。
2、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⑵、师生合作完成探究:2、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板书)(思绪启发:地点只有一个吗?);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寻月亮——……(板书)2、寻月过程,品味文本:⑴、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明确: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⑵、寻月过程:①、月儿首先出现那儿?是谁发现的?(镜子上)板书:镜中望月;奶奶(其实一直在讲故事的奶奶了也在盼着月亮的出现。
)月儿是长腿的,那么月儿在镜子上的“踪迹”是怎样的呢!板书;随着月亮在镜子上的消失,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②、在奶奶的鼓励下,孩子们走上寻月之路。
随着月亮踪迹的的变化,孩子们也由中堂里到院子里到院子外,心情也随着月亮足踪的的变化而起伏。
请同学们以前后两桌的同学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寻月亮(板书)地点美图踪迹心情镜中镜中看月白道-----圆-----亏----无踪迹失望院内院中望月 (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羡慕、嫉妒、争执)杯中杯中饮月 (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人人拥有)河中河中寻月 (哪一处水里都有) (处处都有高兴)眼中眼瞳寻月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这么多)③、师生合作完成:杯中饮月:A、为什么每个孩子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B、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每一个人都有希望,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东西。
江苏省宜兴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月迹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月迹》(第一课时)一、看书后检测:满盈.()屏.气()骨.朵( ) 倏.忽()嫉.妒()争执.()粗糙.()面面相觑.( )2.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意,根据文章主要内容在文章标题前加一个动词3.明确寻月的过程,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发展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4、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发展过程:二、当堂检测:5文章字里行间都是童真童趣.精读课文,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出体现童真童趣的语句。
(要求包含深情的读出来,并作赏析。
)三、课后巩固:《同步训练》初一年级(上)语文学科学案姓名:《月迹》(第二课时)一、看书后检测:1复习有关咏月诗句(至少写两句)2回顾全文,孩子们追寻月亮踪迹有哪几个阶段?请画出结构示意图。
3见课后练习一。
4“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 如何理解月亮就是印章?5文中“奶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二、当堂检测:6见课后练习题三。
三、课后巩固:《同步训练》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七年级语文下册 《月迹》教案 苏教版
《月迹》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影响。
2、体会孩子心中的月亮和孩童特点的语言。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1、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整体感知课文:①快速阅读课文,把你收集到的词语展示出来。
款款倏忽袅袅酥酥掬水面面相觑②找出本文中寻找月亮的地点,其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明确: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瞳中;寻月三、研读课文。
1、本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来写月亮运行之迹。
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
作者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内容说一说。
板书:地点踪迹心情镜中白道-圆-亏-无踪迹失望院内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羡慕、嫉妒、争执杯中一人一月,月亮入心人人拥有河中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高兴眼中哪个人眼瞳里都有竟是这多2、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标注方法在文中标出。
3、对于不同地点的雨量的景象个不相同,这样不同的景致,你最爱哪一处,找出来读一读,并简要说明你喜爱的原因。
(1)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道白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2)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3)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4、课堂小结:作者抓住孩童的视觉和触觉来写,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文章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写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教案月迹教学目标:、了解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进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转变的进程。
二、了解小孩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和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能说出作者通过寻觅月迹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进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转变的进程。
教学难点:对“大伙儿都感觉知足”的明白得。
“月亮是咱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前预备:熟读文,搜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进程:第一时一、导入新:、温习关于月亮的诗文:二、小结:月亮一直是咱们的话题,不管是前人的吟诵中,仍是在今人的赞扬中,她老是充满着神秘,引发人们无穷的联想,今天,咱们将随着贾平凹去查找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题:月迹介绍作者)二、朗诵文,整体感知:、写的是什么时刻,什么地址,什么人的一什么样的情形?时刻:中秋的夜里;地址:“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情形: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的线索:月迹。
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进程,体味文本:预设问题:一、文开头写“咱们这些小孩,什么都感觉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知足”,而结尾却说“大伙儿都感觉知足了”,这是什么缘故?明确:不知足——在小孩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内心有无数个什么缘故,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因此对小孩来讲,他们老是“不觉知足”的。
(启发:小孩们做了哪些情形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取得知足呢?)知足——小孩们在寻月的进程中取得了知足二、明确寻月进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进展转变进程)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小孩们很失望;(指名朗诵)(板书:屋中之月——失望)小孩们跑到院子里寻觅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一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诵)(板书:院中望月——争吵)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内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语句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检查
(二)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教师指导学生据此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研读课文
1.本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来写月亮运行之迹。
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
那么,“我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说一说。
学生讨论,在老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地点:镜中院内杯中河中眼中
踪迹:白道-圆-亏-无踪迹
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心情: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羡慕、嫉妒、争执
高兴幸福满足
2.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化实为虚。
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
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3.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归纳总结】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巩固拓展】
理解文句的意思,可以从提出细小的问题入手。
回答下面的提问,想想自己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1.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噢”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应该怎样读?“它”可以改为“你”吗?为什么?
2. 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吗?
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说说“印章”的一般用途和作用。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那么“天空”又是什么呢?
板书设计
月迹贾平凹
地点踪迹心情
镜中白道-圆-亏-无踪迹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院内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羡慕、嫉妒、争执
杯中一人一月,月亮入心高兴
河中哪一处水里都有处处都有幸福
眼中哪个人眼瞳里都有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