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中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

合集下载

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构造古地理及深层有利烃源岩发育区预测

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构造古地理及深层有利烃源岩发育区预测
烃源岩发育特征
烃源岩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当时的古地理环境、沉积作用、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和生烃潜力。
烃源岩控制因素
04
深层有利烃源岩发育区预测
通过地震勘探获取的地震反射信息,对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的深层构造特征进行详细解析。
地震剖面解释
地质构造演化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3
参考文献
THANKS
感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古地理环境
新元古代时期,塔里木盆地位于一个古地理环境相对稳定的地区,周边有多个陆块拼贴、碰撞,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态。
沉积相
新元古代时期,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次的沉积作用,形成了多种沉积相,包括陆源碎屑沉积、碳酸盐沉积、红层沉积等。
新元古代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相
新元古代烃源岩发育特征与控制因素
新元古代时期,塔里木盆地内形成了多套烃源岩,其中以海相烃源岩为主,但也有部分陆相烃源岩。这些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有利于烃类的生成和聚集。
通过对深层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发现其主要为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具有较好的生烃和储油性能。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次研究主要基于地质资料和地球化学分析,缺乏对深层烃源岩的物理性质和生烃机制的深入研究。
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层烃源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以更深入地了解其生烃和储油性能。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海平面变化和烃源岩发育的关系,为寻找深层油气资源提供理论支持。
资源潜力估算
深层有利烃源岩发育区预测及评价
05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塔里木盆地新元古代构造古地理环境为陆缘海沉积环境,主要发育了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中国石炭纪的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特征

中国石炭纪的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特征

地 同期 地 层厚 度 的 ∋1 ∋。, 并且 在 期末旋 即 海退 , 代 之 以 高 骊 山组底 部 的陆 相地 层 ! 在华 夏 古陆 西北 , 按 中一 粤东 的海 陆交 互相 沉积 − 横组 上段 和大 湖组 上段 也取 代 了前 期的纯 陆相 沉积 。
此外 , 塔 里木 地台 北部 的海浸 范 围也有 所 扩展 。 祁漫 塔格 和 北 祁连 一清 水河 均为 新生 的海
9∃ 撅甩 曰我乒∃ :
∃% = 9∃> 阅 ∀!4 ∀) % 让泊 垃 4为加
一 、 中国石炭纪岩相一 古地理 的基本特 征
& 革老河 期 ?困 &∃
这是 石 炭纪 海 浸范 围最 小 的时 期 。 在 北方 槽 区 , 海 水仅 漫及阿 尔
泰 、 北准 嘴 尔 、 呼 伦 贝尔 、 南准 噶尔和 苏尼 特一 延 吉等 彼此 隔离 的海 槽 。 沉 积物 以 过 渡型 的细 碎
有划 时代的愈 义 ∃
圈 ∋ 见本文 后
大地构造 与成犷学 州 。 冶= 。川 !∀ # 的 山− 脚创恤
第 &∋ 卷
(

,∗
&∋
?& ≅北方槽 区 开 始 出现 暇水 型珊瑚 。 相 反地 , 在藏 南地 块上 冷 温动 物群取 代 了前期 的暖水 动物 群 。 这 种 古生物 地理 区 系 格局 的重大 变革 , 乃是东 亚 、 乃至全 球古构 造格 局 重新 调整 的鲜 明标 志 ?参 见本 文第 二部分 的有 关论述 ≅ 。
河组 的顶部 , 其层 位较 之在 华南 高 出很多 , 这 种书 时间差 ”代表 了生 物 长距 离迁 移的时 耗 。此 外,
在 保 山边缘 海和黔 南 远岸 区 , 也 发育 了 一 些华 南并 不常 见 的 召妙‘即确尹45 种类 。

古生物资料

古生物资料

古生物资料华北板块的形成史太古宙→陆核的形成期早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期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 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吕梁运动:是指早元古代末期(19-18亿年前)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雏扬子板块形成史1)无肯定的Ar基底,推测有。

证据:在广西摩天岭发现锆石(28.5亿年),(2001年报道有32亿年的基底)。

2)Pt1很零星,如武当山的武当群(22亿年)、川西的河口群(17-19亿年)、云南的康定群和四川盆地的航磁异常。

3)Pt2以后为原地台(似盖层)发育阶段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

早古生代生物界寒武纪1 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意义:第一个广布的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栉水母、节肢、鳃曳、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

其地层的沉积环境为正常-风暴浪基面之间, 年龄520Ma.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寒武纪次要生物门类;腕足、古杯、海绵动物门等奥陶纪生物最能体现早古生代生物界特点地层意义重要的门类——笔石志留纪重要化石门类:笔石S1: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中国东部早古生代古地理华北板块—∈13—O1滨浅海沉积; O2-C1缺失其南(?)、北(?)为大洋环境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北缘:南秦岭裂谷盆地东南缘:华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华夏板块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寒武纪时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稳定。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二、问答题1.试述古生物地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应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化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自然分类二名法二、问答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2.简要说明研究化石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一、名词解释物种绝灭假绝灭种系代谢生态代替背景绝灭大规模绝灭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特化趋同趋异二、问答题1.论述生物演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特点及规律。

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一、名词解释蜓的隔壁和旋脊头足类缝合线四射珊瑚中柱面线胎管线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二、问答题1.所学古生物门类中哪些类别具有两个壳瓣?如何从硬体形态构造来区别它们(列表比较)2.试述四射珊瑚的构造带型的特征及地史分布,并各举一例说明。

3.试述不同地质时期蜓的演化特征。

4.论述各地质时期笔石体的特征。

第五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二)——脊索动物及古植物一、名词解释恐龙羊膜卵古植物学石松植物的叶座叶痕二、问答题1.简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2.试述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进步性特点。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群落特征种生态系统优势种指相化石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应用古生物学分析环境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名词解释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相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地层叠覆律海进海退超覆退覆沉积旋回穿时二、问答题1. 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之。

2. 简述几种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3. 详细叙述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有哪些?第八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一、名词解释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组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层型二、问答题1. 试述地层划分的依据和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2. 列表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壳的发展历史

地壳的发展历史
从三叠纪末开始,联合古陆解体,首先是 北美和亚欧大陆分离,原始北大西洋形成;南 美与非洲分裂,形成原始南大西洋;印度和非 洲漂离南极洲,形成原始印度洋。之后,南北 大西洋不断扩展,印度漂离非洲、澳洲漂离南 极洲向东北移动。最后,到白垩纪末,冈瓦纳 古陆已解体成五大块(南美、非洲、印度、澳 洲、南极洲);同时,古地中海收缩关闭,太 平洋缩小及环太平洋褶皱带形成。
◆第四纪(Q,Quaternary Period),该名 由法国学者德斯诺伊尔斯(J .Desnoyers) 在1829年,研究巴黎盆地的松散沉积物时所 创立。
1、新生代的主要特征
◆新生代地壳演化的总特点:地中海—喜马拉雅 海槽最后封闭,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大西洋和 印度洋继续扩张,环太平洋褶皱山系和岛弧、海 沟形成,各大陆相对漂移或靠拢,东半球和西半 球大陆逐渐形成,最终形成现代全球海陆分布面 貌。第三纪末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在震旦纪时,地球发生了第一次大冰期 (称为震旦纪大冰期)。
(二)元古代 2
◆元古代——藻类植物时代
元古代藻类空前繁盛,原核生物 进化为真核生物。
到了中、晚元古代大量出现各种 藻类、叠层石(叠层石是由藻类、细 菌和碳酸钙沉积形成的集合体),而 原始动物(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也开 始出现,如海绵和腔肠动物。
(三)早古生代 Pz1( Palaeozoic Era )
距今6 — 3.85 亿年前。 由三个纪组成,即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1、三个纪名称的由来:
◆寒武纪(Є, Cambrian Period),源于英国 威尔士西部一山脉 Cambria 的英文译音, 代 表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新时期开始 ; ◆奥陶纪(O,Ordovician Period), 源于英 国北威尔士一古代民族 Ordovices 的音译; ◆志留纪(S,Silurian Period),源自英国东 南威尔士一个古代部落 Silures 居住的地方名 Siluria,日文音译,我国沿用。

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中生代
▪ 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格局的影响
➢ 印支运动后,中国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处于大陆环 境,欧亚古大陆主体最终形成,新形成的古昆仑 山、古秦岭横贯大陆东西,对于分隔南北古气候 产生一定影响。
➢ 燕山运动则使中国东部地区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 山一线东西两侧显示出明显的差异现象,西部为 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如北方的鄂尔多斯盆地(亦 称陕甘宁盆地)和川鄂盆地,东部则属于环太平 洋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带。
教学ppt
27
教学ppt
28
教学ppt
29
新生代
▪ 第四纪的地史特征
第四纪是地史发展的最新阶段,也是生物界发 展的最新阶段,现代海陆分布及地貌形势已经形 成,但新构造运动仍很强烈,气候变化和气候波 动仍很频繁,周期性地出现过冰川活动,堆积了 引人注目的大面积黄土。人类出现是地史上一个 重要生物事件。
➢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
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
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公里,冰厚平均1000米左右,
海平面下降130米教。学ppt
33
新生代
▪ 第四纪的重要事件之一: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冰川的影响: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如在更新世华北沿海地区有5次明显海侵,长 江三角洲地区有6-7次。大约距今6000年时, 海平面回升到现在位置。
➢ 脊椎动物界: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出现鸟类;晚 三叠世还出现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过渡类型。
➢ 无脊椎动物:被称为菊石时代。与其伴生的还有各 种昆虫、淡水轮藻等。
➢ 恐龙灭绝是中生代最突出的生物事件。
教学ppt
22
中生代
▪ 中生代构造运动和古地理演化

地史古生物学

地史古生物学

古生物地史学绪论1.什么是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开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开展规律。

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说明生物界的开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比照,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开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开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开展史,地壳构造开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①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②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提醒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③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第一篇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的根本概念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局部,遗迹那么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 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枯燥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六方珊瑚:泥盆纪贵州珊瑚:早石炭纪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震旦角石:中奥陶世尖棱菊石:晚泥盆世蝙蝠虫:晚寒武世王冠虫:志留纪叉笔石:奥陶纪弓笔石:中志留纪第三章古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场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开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开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开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开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中生代地史

中生代地史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三)青藏地区海相侏罗系地史特征 青藏高原侏罗纪的发展史,以班公错 - 怒江 海域消减带的逐步闭合消失和雅鲁藏布江带新特 提斯洋壳海域的进一步扩张为主要特征。 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江孜、拉孜一带,侏罗系 发育完整,以杂砂岩、黑色页岩、放射虫硅质岩 和基性火山岩为主,常见复理石韵律或滑塌岩块 ,代表印度板块北缘被动大陆边缘自陆棚下部- 陆坡-深海洋盆的沉积记录。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三)中生代生物界
1.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和恐龙时代 二叠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在脊椎动物演化中无 明显反映,所以两栖类中的迷齿类、原始爬行类 中的二齿兽类等成为三叠纪初期的主要成员。三 叠纪中、晚期出现大量新类群,原始的恐龙类( 腔骨龙类)和最原始的似哺乳类(摩根尖齿兽、 三尖齿兽类等)在晚三叠世迅速得到发展,成为 爬行动物的一个突发演化期。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第九章
中生代地史
一、中生代概述及生物界 二、三叠纪(Triassic Period) 三、侏罗纪(Jurassic Period) 四、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中生代概述及生物界
(一)中生代各纪划分和命名 中生代(Mesozoic Eon,Mz),由于其生 物界具有介于古生代古老类型和新生代近代类型 之间的中间性质而得名( J .菲利普斯, 1841) , 延 续 时 间 达 一 亿 八 千 五 百 万 年 ( 250Ma - 65Ma 前 ) 。 中 生 代 可 分 为 三 叠 纪 ( Triassic Period,T)、侏罗纪(Jurassic Period,J)和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K)。 对应的时间地层单位是中生界,包括三叠系 、侏罗系和白垩系。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 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水平岩层:岩层倾角小于5度左右的岩层。

水平岩层特征: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位于较老岩层之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水平岩层上、下层面出露界限之间的水平距离(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

岩层厚度等于顶底面标高之差;出露宽度与地层厚度和地面坡度有关。

岩层厚度相同,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坡度越缓,岩层出露越少,与坡度成正比;岩层厚度相同,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坡度越缓,岩层出露越大,与坡度成反比;坡度、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倾角,倾角与宽度成反比。

倾斜岩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水平岩层的产状可以发生改变,形成和水平岩层面有一定交角并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岩层。

倾斜岩层基本特征: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成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有老到新排列;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直线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V字形法则:1.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2.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3。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气候特点:温暖湿润,适宜生物生长 植被类型:以蕨类植物为主,也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动物种类:恐龙、翼龙、鱼类、昆虫等 生态环境:森林、沼泽、湖泊、海洋等多种生态系统并存
中生代的地理分布
陆地面积:中生代陆地面积比现在大,但海洋面积比现在小 气候类型:中生代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植被类型:中生代植被类型丰富,包括热带雨林、草原、沙漠等 生物分布:中生代生物分布广泛,包括恐龙、翼龙、哺乳动物等
添加标题
板块分离:中生代时期,板块分离形成了许多盆地,如地中海、大西洋等
添加标题
板块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中生代时期,板块运动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恐龙的灭绝等
中生代的火山活动与地震
火山活动: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和火山灰 地震: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地震带和地震断层 火山与地震的关系: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共同影响了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火山与地震的影响:火山活动与地震活动对中生代的气候、生物、地貌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GIS等,提高研究精度和效率
研究内容:关注中生代地史中的重大事件,如生物大灭绝、气候变化等
研究目标:揭示中生代地史的规律和特点,为地球科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研究意义:为生物进化、环境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参考
THANKS
汇报人:PPT
成矿类型:中生代时期,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金 矿等。
Part Six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 与板块构造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特征
板块构造:中生代时期,板块构造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地壳运动:中生代时期,地壳运动以挤压和拉伸为主,形成了许多大型山脉和盆地 火山活动:中生代时期,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火山和火山岩 海平面变化:中生代时期,海平面变化频繁,形成了许多大型海洋和陆地

《古生物地史学》教案

《古生物地史学》教案
二、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
三、显生宙生物的演化
1、寒武纪生物的演化
2、动物从水生物到陆生的发展
3、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
§3-2种的形成
1、遗传
2、变异
3、隔离
4、自然选择
5、微进化
6、成种方式
§3-3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一、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1、进步性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
3、相关律和重演律
4、适应与特化
§16-2生物圈事件
一、早期生命事件
生命化学演化的结束和生物演化的开始
真核生物的出现
后生动物的出现
带壳后生动物的出现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二、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
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集群绝灭
白垩纪—古近纪之交的集群绝灭
§6-2生物的生活方式
1、底栖生物
2、游泳生物
3、浮游生物
§6-3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1、温度
2、水深
3、光线
4、盐度
5、底质
6、气体
7、海拔
8、生物因素
§6-4群落与生态系
§6-5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1、指相化石法
2、形态功能分析法
3、群落古生态分析法
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和古地理
§7-1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7-2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
一、物理标志
1、沉积物颜色
2、沉积物结构
3、原生沉积构造
二、岩矿标志
1、沉积物结构组价
2、自生矿物
三、其他标志

14第十四章中生代220507748

14第十四章中生代220507748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 四、恐龙全部灭亡——最突出的生物事件 • 到中生代末,亦即白垩纪结束,昌盛并称 “霸”中生代的菊石类和恐龙类等突然全 部绝灭,这一事件引起国际科学界的重视 和争议。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气候突变导致了生物大灭绝事件
•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樊隽轩博士 所在的研究小组在华南上百个地质剖面采 集样本,历经10年时间,对化石进行详细 分析,首次把生物多样性变化锁定在10万 年的时间尺度内。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第二节 中生代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 Section 2 Evolution of Global Geotectonic and Paleo-geography In Mesozoic Era • 一、中生代的构造运动 • 中生代是构造运动剧烈而频繁的时代,是 岩石圈板块发展演化趋向于形成近代构架 模式的时代,也是岩石圈板块从联合又走 向分裂、漂移、逐步完成近代海陆分布格 局的时代。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 三叠(Triassic)纪距今2.50—2.08亿年, 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三叠系(T)。因德 国中部该地层的三分性明显而命名。
• 左图为湖北大 冶三叠纪中厚 层石灰岩,颜 色灰黑色,地 层向北倾斜, 倾角约55°, 坡向与岩层倾 向一致,组成 向斜构造的核 部。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 燕山运动大体又可分为三期: 一期在中、晚侏罗世, 二期在侏罗、白垩纪间, 最后一期在白垩纪末。 • 由于这些运动,中生代中国地质构造和古 地理轮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纳其特 征大致如下:
地质学基础——张庆辉制作
• 1、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 本形成大陆环境 • 2、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 3、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

第14章中生代

第14章中生代

14. 中生代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中生界(Mz)。

三叠纪:距今2.50—2.08亿年——三叠系(T)。

侏罗纪:距今2.08—1.35亿年——侏罗系(J)。

白垩纪:距今1.35—0.65亿年——白垩系(K)。

地理变化海西运动使世界许多地区隆起,形成联合古陆;侏罗纪和白垩纪频遭大范围海侵,总趋势为陆地面积增大。

中生代:古生代末形成的联合古大陆,特别是冈瓦纳古陆,显著分裂漂移;位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边缘的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十分强烈,地理环境多变化。

生物界在新环境中又有了新的进化和飞跃。

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爬行动物代替了两栖动物。

白垩纪末期恐龙类爬行动物全部绝灭。

14.1 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14.1.1 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地形分异,气候复杂。

喜湿热的蕨类植物因不适应海西运动后干湿冷热多变的大陆环境,逐渐衰退。

晚二叠世初露头角的裸子植物,中生代迅速发展。

因此,中生代又称裸子植物时代。

最主要的代表植物:苏铁、银杏、松柏等类。

此外,有些新兴起的蕨类(主要是真蕨),如枝脉蕨,锥叶蕨等虽然还相当繁茂,但已退居次要地位。

繁盛的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是主要的造煤植物。

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是仅次于石炭二叠纪的造煤时代。

早白垩世晚期,地史上第一次出现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终于取代了裸子植物,在大陆占统治地位。

与动物演化相比,植物界比动物界提前半个纪进入新生代。

中生代景观中生代植物化石14.1.2 爬行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高度发展,也称爬行动物时代。

石炭二叠纪的两栖类,不能完全脱离有水环境。

爬行动物则可完全在陆地环境中生活,最占优势的一类就是恐龙。

恐龙是中生代一类爬行动物的总称。

分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它又分为素食的蜥脚类和肉食的兽脚类;一类叫鸟龙类,这一类都是素食的。

恐龙的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等各不相同,种类很多。

海陆空三个领域都成了爬行动物生活的场所。

中国中生代是大陆环境,发现了非常丰富的恐龙化石(包括恐龙蛋和足痕)。

中生代古生代地史

中生代古生代地史

中、古生代地史总结中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一、.华南板块1、地层发育特征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1、地层发育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臀目食植物为主,两足行走
白垩纪末期小行星撞击与恐龙灭绝
陆生脊椎动物—鸟类起源及龙鸟之争
J3 德国Archaeopteryx(始祖鸟)
爬行类特征:具 (锐利)牙、具(翼)爪、 爬行类特点的骨骼构造
鸟类特点:羽毛
J3 孔子鸟类群 (中国鸟(Sinornis),华夏鸟Cathayornis),
朝阳鸟(Chaoyangia),娇小辽西鸟(Liaoxiornis,10cm+))
特征:十分退化的牙齿,胸骨比始祖 鸟发育,是已知最古老的鸟—真正 的鸟类的祖先,而始祖鸟只是鸟类 演化的一个旁支
Archaeopteryx(始祖鸟)
始祖鸟
娇 小 辽孔 西子 鸟鸟 8类 厘群 米中 左的 右 长
J1 最早的哺乳类动物
3 无脊椎动物-海生
面貌:双壳类、菊石类、六射珊瑚、箭石、 有孔虫、牙形石、腹足类, 腕足等
棱角菊石型-Pz
鹦鹉螺型
菊 石 缝 合 线 类 型
齿菊石型-P-T3; T 菊石型-T1-K2; J
侏罗纪、白 垩纪箭石(头 足纲的内壳
亚纲)
侏罗纪箭石
4 淡水湖生生物
J3 K1
K-E之交的重大生物事件

蜻蜓
松果
狼鳍鱼

三尾类蜉蝣
蚊 菏叶
鹦鹉嘴龙
热河生物群(K1)集锦
三、中生代的古地理
~~~~~~燕山运动Ⅱ~沉~~积~~~~~~
K11:紫红—灰绿色砂砾岩夹泥岩,分布窄,为断陷小 盆地沉积
松辽盆地白垩系剖面地史分析与 中国东部白垩纪古地理
1 岩性粗—细—粗,反映浅—深—浅的湖泊发展过程, K2末盆地消失
2 基本上不含火山物质—稳定类型湖泊沉积 3 同期形成的盆地有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 4 同期火山(喷发)活动移至该带以东(鸡西、黑龙江
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 蕨类仍繁盛
K2:被子植物繁盛,如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 ),K1有辽宁古果(水生灌木)
中生代植物界总体面貌
蕨类植物(羊齿)
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
最早的被子植物、 辽宁,K1
New Zealand's national symbol
蕨类植物
中国境内植物分区
北方区:以莲座蕨科的 Danaeopsis拟丹尼 蕨— Bernoullia贝尔瑙蕨植物群为特征。

剥蚀高

地及小

型盆地
温带 半潮 湿气
鄂 尔
候环 境的

大型

坳陷 盆地


干旱 气候
三 叠
下的 河湖


干旱 气候

下的
河湖
中国北方三叠系—鄂尔多斯(Ordos)盆地
J1 T21- T3 延长群 灰绿色砂、页岩,含煤、油页
岩含D.-B.植物群,半潮湿气候条件下沉积 T21 二马营组 紫红色砂、泥质沉积,干旱、河湖碎
T3-K1:恐龙、鸟类及真骨、全骨鱼类 K2:出现哺乳动物的有胎盘类
中生代
爬行动 物概貌
(据傅英祺, 1987)
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适应辐射
陆地蜥臀目:蜥脚类食素,头小尾长,身体笨重, 四足行走, 如Mamenchisaurus(马门溪龙)
恐 兽脚类食肉,前肢特化,后肢坚强,牙齿锋利, 龙 如Tyranosaurus(霸王龙)
J3-K11热河群下部
2.6Km,中酸性火山岩—砂页岩、油页岩 燕山运动Ⅰ
J2 南 岭 群 3Km,中性火山岩—风成沙丘
J1 北 票 群 T3 坤头波罗组
3Km,基性火山岩—砂页岩夹煤层 印支运动II
冀北辽西剖面地史特征分析
1 侏罗系由三个火山岩—沉积岩巨型旋回组成,火山岩为 火山喷发产物,沉积岩为火山喷发宁静期河湖相沉积;
鸟臀目食植物为主,两足行走,脚的三趾构造 与现代鸟类相似,如Anatosaurus(鸭嘴龙) 海洋鱼龙类具有鱼形身体,善于游泳,但用肺呼吸, 如Ichthyosaurus(鱼龙) 空中飞龙类前肢加长,后脑和眼发育,牙齿退化, 如Dsungaripters(准噶尔翼龙)
马门溪龙
蜥臀目蜥脚类食素恐龙
青岛龙
1、 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特征 2、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古地理特

中国三叠纪古地理概况
1. 在时间上的二分性:以印支运动为转折, T1-2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T3以海陆交互 相碎屑岩沉积为主。
2. 在空间上的三分性:以秦岭-昆仑山为界, “南海北陆”格局。南部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侧为华南稳定浅海, 西侧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 地地层序列—川滇盆地
E 赵家店组
江底河组
K2 马头山组
普昌河组 K1 高峰寺组
蓬莱镇组 J3 遂 宁 组沙
J2
溪庙组新 田沟组自
J1 流井组须 家河组
K紫红色砂泥岩,厚约5000m,为两 个大的由粗变细的旋回组成,含
T.P.N.——动物群粗
干旱气候
J紫红色砂泥岩,以泥岩为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地史概况
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变 为东西差异
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及断陷盆地 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和山脉间列为特征
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 海相沉积: 仅限于青藏高原,台湾和
黑龙江东部
西部大型稳定盆地 的侏罗系和白垩系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大型稳 定盆地地层序列—川滇盆地
屑沉积,肯氏兽动物群 T1 和尚沟组
刘家沟组 紫红色砂、泥质岩石,干旱、河湖碎 屑沉积 P2
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
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
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T1
T1含水龙兽
T2
含 肯 氏 兽 动 物 群 2 1
T-
T3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发生的时间T2\T3\J1,由黄汲清(1945)命名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T3
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 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中国境内植物分区
北方区:C.-P.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 蕨-Phoenicopsis拟刺葵)。环境:温带 潮湿内陆环境
J1-2 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 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
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
2 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
T1+2: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 迷齿两栖类和爬行类中的二齿兽类 繁盛
海生双壳类繁盛(取代腕足类):如T1+2的
Pseudoclaraia(假克氏蛤)
菊石类:T1简单齿菊石型缝合线,如:Ophicearas(蛇菊石) J菊石型缝合线,如:Hongkongites(香港菊石) K缝合线趋于简单,如Nipponites(日本菊石)
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
东部) 燕山运动以后的K,西部川滇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萎
缩,为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发育期,相应 的火山活动带东移
J1
J2
J3
K1-1
K1-2
K2
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T22: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西部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 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闽中海陆交互碎屑沉积
T1T2
华南T3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T3
西部海湾:滇黔桂及 龙门山一带,早期碳 酸盐沉积,晚期碎屑 含煤,属Tethys构造域
二桥组 火 把冲组 把 南组
海湾型海 陆交互含 煤沉积, 属环太平 洋构造域
主厚约2700m——细
含马门 溪龙, 禄
丰龙
潮湿气候
峨眉山吊岩子-K2马头山组
峨眉山吊岩子-K2-遗迹化石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
大型稳定盆地发育小结
• 发育于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纪 为其全盛期,为大型稳定类型 盆地
• 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萎缩, 白垩纪沉积范围极小
东部小型断陷盆地 的侏罗系和白垩系
小型断陷 盆地,有 火山岩
T1-2
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
1 湘黔桂高地形成并分隔东西海盆,东 西分异明朗化。东部小盆地内的火 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
2 大规模海退 3 黔南、右江裂陷槽(T11开始出现深
水沉积)褶皱上升
中国北方三叠系
以西为大 中型盆地 如鄂尔多 斯和准噶 尔盆地
整体陆相
以东为
2 火山岩岩性由基性演变为中酸性。早期主要由基性岩组 成,说明断裂可深达地幔,但分布范围不大。晚期分布 广泛;
3 白垩系主要由砾岩组成,特别是燕山运动Ⅱ之后,反映 本区上升、断陷盆地逐渐被粗碎屑填满的过程。
反映印支运动后,燕山运动前,东部隆起带 内小型断陷盆地的形成—发展—衰亡过程 (侏罗纪)
III
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 构造史:期斯T2,洋联T(合T3e走大th向y陆s解)达逐体到渐,鼎萎特盛缩提时,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
二、中生代的生物界
1. 陆生植物 2. 陆生脊椎动物 3. 海生无脊椎动物 4. 湖生生物组合
1 陆生植物的发展
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如肋木 Pleuromeia(干旱气候)
2 表现:
a. 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 退,古气候重大变化
b. 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 定盆地开始发育
c. 板块拼合—印支FB形成:秦岭褶皱带, 巴颜喀拉褶 皱带, 三江褶皱带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