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防洪减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防洪减灾
姓名:毕雪
学号:2012801036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2015年5月21日
浅谈防洪减灾
摘要: 为了从根本上减轻洪水对人类社会的灾害, 人们必须要转变对洪水的认识, 调整防洪减灾的思路, 认真处理好水与自然生态环境、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进一步规范人类的社会行为, 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Abstract: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reduce the flood disaster to the human society, people must be to change the understanding of flood, the idea of adjustment of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carefully deal with good water an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ter resources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human social behavior, adjus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关键字:防洪减灾;水资源;治水
Keywords: flood control;flood;water resources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类对洪水的调控能力在不断地增强。但
是,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却有增无减究其原因, 并不是致灾因子—洪水量级的增大和洪水发生频率的增加, 而是承灾的实体—人类社会无序的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所致我们要实现水利的现代化, 研究制定新世纪的治水方略, 需要转变对洪水的认识和调整防洪减灾的思路, 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认真处理好水与自然生态环境、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规范人类的行为, 调整经济发展的思路, 从根本上减轻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既是气候、地形、地质等自然环境形成的自然灾害, 又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开发江河冲积平原、河谷阶地, 与洪水争夺生存空间和出路的人为灾害。20世纪是中国洪水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 又是防洪减灾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时期。防洪减灾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我国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起了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 异常气候的出现, 以及人类活动对防洪减灾造成的不利影响, 我国又出现了一个洪水灾害相对严重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财富增加, 灾害损失越来越大。特别是1998年, 长江、嫩江发生特大洪水, 防汛任务的艰巨, 灾害损失的巨大, 震惊中外, 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 对面临的防洪形势和未来的防洪减灾对策, 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方略
水利工作中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钱正英院士指出,从“靠天吃饭”“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代表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中不同阶段的理念。!"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同时,大规模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日趋严重。人们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并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治水方面,问题集中到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如何明确人类的责任,如何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以及如何公正处理人类社会内部分享自然资源与分担灾害风险的矛盾”。在协调人与洪水关系的问题上,人们已经醒悟到:“洪水形成的灾害大大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能力”,“要完全消除洪水灾害是不可能的”。当人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时候:!决不能忽视“自然”本身也有既伤害人类社会又危及生态环境的“肆虐”一面,健全的水利工程体系与更为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是实现人类“与洪水共处”的基础与前提。"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不能简单地倡导“让人群远离洪水”或“洪水以空间”,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体现在人与洪水对洪泛区土地合理、有效的共享上;在发展中选择并承受一定的风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百折不挠,重建家园,也是人与洪水相处的一种模式。#防洪工程手段要从点与线扩展到面,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技术等非工程措施来推动更加有利于全局与长远利益、有助于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工
程措施,辅以风险分担与风险补偿政策,形成与河流共处、与洪水共存的治水方略。!"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方略水利工作中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钱正英院士指出,从“靠天吃饭”“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代表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中不同阶段的理念。!"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同时,大规模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日趋严重。人们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并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治水方面,问题集中到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如何明确人类的责任,如何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以及如何公正处理人类社会内部分享自然资源与分担灾害风险的矛盾”。在协调人与洪水关系的问题上,人们已经醒悟到:“洪水形成的灾害大大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能力”,“要完全消除洪水灾害是不可能的”。当人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时候:!决不能忽视“自然”本身也有既伤害人类社会又危及生态环境的“肆虐”一面,健全的水利工程体系与更为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是实现人类“与洪水处”的基础与前提。"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不能简单地倡导“让人群远离洪水”或“还洪水以空间”,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体现在人与洪水对洪泛区土地合理、有效的共享上;在发展中选择并承受一定的风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百折不挠,重建家园,也是人与洪水相处的一种模式。防洪工程手段要从点与线扩展到面,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技术等非工程措施来推动更加有利于全局与长远利益、有助于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工程措施,辅以风险分担与风险补偿政策,形成与河流共处、与洪水共存的治水方略。
二、只有遵守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类文明的源头, 人们可以看到的曾是这样一番景象: 地球上到处都是茂密
的森林, 碧绿的草地, 富饶的田畴, 宜人的环境。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了生态破坏, 环境恶化, 大地荒芜。许多曾是人类古代文明发源地的地方却变成了沙尘蔽日、飞鸟绝迹、一片萧条荒凉的惨淡光景。石培新在《人类的危机: 土地退化与古文明衰落》一文中作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阐述, 足以昭示今人引以为戒。
三、人类的防洪减灾实践反映的人地关系内涵
地理环境决定论或许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人地关系理论之一,然而,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人类行为方式与社会发展模式的唯一因素.就人类的防治洪涝的措施而言,即便是
选择高亢之地躲避洪水的行为也还是受到了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和制约.由此可见,
人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从来不是处于被动的顺从地位,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并施加影响. 这一点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反
复得到证明. 人们在河流的上游修建水坝以削减洪峰,在中下游沿河两岸修建堤防以约束河水的漫溢,保护易受洪涝灾害的田地与房舍,都是人类改造自然造福自我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