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开发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资源开发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摘要:近年来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而对乡土资源的界定和开发的可操作性是众多中小学美术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围绕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中小学美术教育做了研究综述。
关键词:乡土资源;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一、乡土资源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纵观这些年的研究文献,乡土资源的相关概念主要出现在各级学校的课题研究界定中。
(一)乡土资源的定义
根据文献可知,“乡土资源”中的“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人们出生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乡土”的概念范围通常会随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一般意义上乡土的范围最小可具体到乡镇,最大不超出省的范围。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指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村镇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二)与之相关的概念
农村资源,即指农村特有的资源,与乡土资源概念相近,只是地域范围主要针对农村而言。民间美术,常有人将民间艺术中的民间美术资源混同或等同于乡土资源。其实,民间美术指由平民、常民或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
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笔者认为民间美术属于乡土资源,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在美术教育的指导性纲领和各类理论文章、实践研究经验中均有所阐述,综合如下:(一)有利于更加贴近生活,尊重未成年人认知发展的需要
从生理学角度考虑,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他们来说,以切身生活为基础的、全面综合的视觉审美文化教育是真实而生动的教育,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激发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新热情。
(二)有利于陶冶高尚情操,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乡土情怀与民族认同感
笔者认为在当前视觉文化泛滥的现实环境中,学生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流行文化趋之若鹜,相反,对民族的优秀文化却采取轻视或鄙薄的态度,导致了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渐弱。尹少淳教授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培养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进而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增加美术教育效益,促进教学目
标的完成
乡土资源是可以重生的资源,是最省钱的资源,同时也是最自然、最原始的资源。
三、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乡土资源的种类
文献中有关青少年美术教育可用乡土资源的种类相当广泛,也比较庞杂,综合起来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分类:
(一)从资源的内容上分
1.自然资源
包括自然景观,有城市、村社、校园等;自然材料,有沙土石木、瓜果作物、田地花草、家禽鱼虫等。
2.文化资源
包括传统美术文化,有民俗风情、古建筑、民间艺术;现代美术文化,有当代艺术家美术作品、现代视觉影像艺术(时尚)、现行建筑及装饰等。
3.社会生活资源
包括各种活动,有节日、庆典祭祀活动、文化艺术主题活动;社会机构,有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等。
(二)从资源的动态角度分
谢雱在《论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文中,将乡土资源分为:
1.原生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原生资源是指原本存在但要经过开发才能生成的资源,主要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相关的传承性的乡土文化资源所构成,如人、物、风、俗、史等。
2.延生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延生资源是指随着某种资源的利用、消耗,其作用影响仍然存在的资源,它集中表现为由物质教育资源派生出来的文化教育功能。如被有幸保存下来的祠堂、神庙、牌楼等等,这些都会以一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形态产生教育的作用。
四、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
(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美术课程领域而言,使用最多的是手工制作,如利用蔬菜、水果进行雕刻、拼插,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等。其次是欣赏,如利用四季变化、丰收季节等,带领学生外出,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
(二)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民间美术的开发和利用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中具有绝对优势。根据本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种开展研究,如剪纸、陶艺、布艺、印染、皮影、编织、刺绣等,在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完成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